浅谈“隆中对”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自此有了著名的隆中对,也有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刘备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事出道以来,已有二十三年年,这二十几年,他东奔西逐,总不成事,如丧家之犬,身边无一谋士,战将也只有关,张,赵。他之所以能引起乱世之中群雄重视,关键在姓刘。
这刘备,出道江湖,他无财,无兵,无将,最大的资本就是他姓刘,他自称,是中山王刘胜后人,论起辈份是皇上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叔叔,但这并不妨碍世人称其刘皇叔。
不过他这个身份是令人可疑的,那中山王刘胜是西汉汉景帝的儿子,这距刘备时代,且不说,这东西汉可算两个朝代,就算时间也已有三百多年,况且这刘胜据说有120个儿子,可以说是生儿达人,当年周文王也不过百子。这三百多年下来,这刘胜后人大概有几十万了。这刘备即使自称为真,这几十万份之一与当时的汉献帝有毛关係?
这两汉刘氐江山,三百多年,王亲贵胄应该遍及天下,可是到了末年乱世,只有一名织席贩履之辈敢来攀亲,这一点很重要,对于那些仍忠于汉室之人,这刘备就是一颗续命的丹药,而对汉宣帝来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而刘备也就奈于此,这二十余年来成了乱世泥潭的泥鳅,掀不起大浪,却不时能搅起水花。
没有诸葛亮,这刘备始终是泥鳅,有了诸葛亮,他就成了潜龙。
诸葛亮,琅玡阳都也就是现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氐为琅玫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公之197年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隆中。
以诸葛亮之才,家庭背景,要想出仕为官,容易得很,他在隆中隐居之时,其兄诸葛瑾就在东吴为高官。可他即不去曹也不就孙。,蜗居草庐之中,躬耕垄田之上,且乐不亦乎,这是为何?
最好的解释,此人自视甚高,非一人下,万人之上之位,岂肯屈就。用红楼梦里贾雨村的话,此时的他正在:`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刘备是听了徐庶介绍,才知有诸葛亮这号人物。
,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虽都不没见着,却见识了诸葛亮南阳的朋友圈。
头一位是号水镜先生的司馬徽,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奇门、兵法、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名士宋忠齐名,这司馬徽跟刘备提到了孔明,庞统,由其对孔明,可以比之兴周的姜子牙,旺汉的张子房。但离去后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显然他对最后的结局并不看好,随后刘备又见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这三人再加上徐庶是诸葛亮最好的朋友,他们常聚在一起,饮茶,喝酒,聊天,高谈阔论,不时自吹自擂一番,那孔明更是自比管仲,乐毅,大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之慨。
这刘备,二顾茅庐不见孔明,大似可疑,难道那诸葛亮不知其的来访?
其实,徐庶临赱之前,见过孔明,告知刘备将会访他,因此刘备的到来,他应该是知道的,刘备这个名字他应是知道,但其人如何,值不值得辅佐就须考察一番。
因此,水镜先生的访刘,和刘先后见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绝非偶然。应该是诸葛亮有意安排之。
这刘备通过这几个人,进一步见识到诸葛亮才气,其虽身居僻野,可往来皆名士,言谈有见识,按现在的话说,看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而诸葛亮则通过,这几位朋友了解到刘备思賢若渴,忠义为先,更重要地是为匡复汉室为已任。这和诸葛亮的价值观吻合。当然往俗里讲,连续二次不见也有见其诚意待价而沽的味道。这刘备能使他施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报复
有一,有二,就有三,见识了几位诸葛亮的朋友后,更加坚定了刘备非请孔明出山之意,于是就有刘备三顾茅庐之佳话,这第三次拜访终于打动了诸葛亮,也有了著名的隆中对。
这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相见后,面对刘备的咨询,提出夺取天下的战略规划,具体节略如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已成帝业。……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一番话,说的刘备当即拜倒,大有拨云见曰之感。
可以明显看出《隆中对》是一个将谋取天下分为荆州—四川—中原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这的确是一个高明战略规划,这说明,孔明过人之处,虽身处荒野僻壤,可天大势了然与胸。那一席话打开了刘备脑洞,在此之前,那刘备一脑子桨糊,虽空有报负,但不知何处着力,被人打的东逃西走,不知何处是家。如今有了请晰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隆中对》所提出的三步走取天下的战略规划,这刘备不能在江北混,江北的曹操太过强大,按诸葛亮说法:"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那刘备被曹打得找不着北就在与此。所以须过江,过江后,以东吴为援,取荆州,进益州,占巴蜀,就此天下形成三足鼎之势。
果然,这刘备这条江北的小泥鳅,一过江就成龙了。刘备集团顺利完成前两步,先得荆襄,后取西川,于公元221年,建安26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三的蜀汉政权。
因此,可以说《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至此完美地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经典之作。但问题是:。其第三步北伐曹魏也成为日后蜀汉政权直至灭亡都奉行不渝的建国国策。
其实《隆中对》提出的谋取天下的战略规划表面上是三步走,实际上暗含第四步规划在内。即如第三步北伐灭魏之后,必然还是要南下吞吴,实现真正的蜀汉大一统天下。只是这第四步没有明白说出而已,但确实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是一个先北后南的统一策略。不能说不丰满,这在,隆中时,针对当时的形势,特别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但汉室名义还在。此时打着匡复汉室。联吳伐曹,有着道义的上的正当性。但在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建魏称帝,为此,刘备不得不在蜀称汉帝,以继汉大旗。此时,伐魏和伐吴,在道义在上一样的。这时统一天下,就要本着,先弱后强,先易后难的原则。如果诸葛亮本着这个原则,则至少荆州不会丢。

即便,荊州丢了,根据。魏吴实力,也应采取北守南攻,先夺回荆州,再图如何进取。而丢失荆州后,欲伐魏,只剩祁山一条路,而i隆中对中‘,那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率荆州之军之向宛,洛,益州之军出于秦川,形或两路夹攻之势已成泡影。
在此情形之下,仍以北伐,以弱击强,胜算几何?可想而知,,那诸葛亮,六出祁山都铩羽而归。非诸葛亮不能打,实乃国力所限也。所以唐朝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以当时的天下大势而言。在魏蜀吴三国相互博弈的关系中,三国都要根据自身的终极战略目标选择不同的方略以求一逞。魏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是三国中的老大,其终极目标自然是灭吴吞蜀一统华夏。蜀国素以汉室正统自居,以兴复汉家天下为己任,其终极目标也是当霸主平天下。而吴国主要心事在于割据江南以求自保。从吴国是继魏蜀之后最后一个称帝的国家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吴国是三国中进取心最弱的国家。面对强势咄咄逼人的魏国,吴蜀之间建立联盟关系对抗曹魏以求自保,自然是首选战略。这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刘备集团的战略终极目标不是地方割据,而是统一华夏,所以与吴国联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作为立国之基。
特当时西蜀鼎盛之时,北控汉中,甘南陕南,南握云贵、广西、东据荆襄,已形成带甲数十万、跨地百万平方公里的割据势力,其实力虽不如曹魏,但与东吴相比已近似比肩不遑多让。况且刘备称帝以汉室正统继承人自居,对天下人有极大的号召力。此乃天时之利。北边,对魏,山高林密,易守难出,而南下对吴,沿江顺流而下,吴对魏有长江之险阻隔,而蜀攻吴却有地利之优。
所以,在魏蜀各自称帝。诸葛亮应顺这天下之变,调整战略。北守南攻,先吴后魏。

而后来后来司马氏西晋统一天下进程就是采取先灭蜀后灭吴的方略,利用蜀对吴的地理优势,沿江东下,势如破竹一举灭吴。此乃地利之优。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很精彩传神地描绘了这一过程。诗曰:“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首著名的七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晋楼船利用地理优势,沿江东下摧枯拉朽一战灭吴不可阻挡的气势。其次:西蜀鼎盛之时,在人才将才方面,对吴国有压倒性优势。赤壁战后,周瑜病故。吴国再无杰出的具有进取天下雄心的超一流济世之才。皆是守成之辈。文无诸葛孔明之智者,武无西蜀五虎上将之威者。此乃人和之胜。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蜀国这边,只要不急着出头争老大,韬光养晦埋头苦干若干年,培厚国力军力,同时表面上抗魏与吴修好,实际上用勾践灭吴之策,千方百计消弱吴国国力,假以时日,待时机成熟,寻衅伐吴,以诸葛之明,五虎上将之威,有荆襄之助,借助地势之利,一鼓东下,灭吴未尝没有胜算。虽后来荆州已失,也必须先取回荆州,再图后策。


与先伐魏后一统天下的战略步骤相比,这个先南后北的方略,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策略。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只能“遗恨失吞吴”了。自古以来在取天下的过程中,战略方向的确立都是最为关键性的问题。例如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用张良之计,先取齐鲁,后逐鹿中原,垓下一战灭楚。元末,朱元璋先南后北方略,扫平南方陈友谅、张士诚等武装集团,再北伐中原,驱元虏于大漠之北,遂定天下。

隆中对。是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总的策略,占取关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局,再联吴抗魏,待天下有变,伺机而动,但,这问题是,天下有变,原定的先北后南之策略是否得变。这问题这变的有利与谁?,这首先之变是,荆州的丢失。这一丢失,原定的荆,益两路进攻,就不成立了。
这荆州可以说是魏,蜀,吴三家必争战略要地。应该说,不管什么原因,蜀方面对荆州的支持不够,导至,关羽弧立地对抗魏,吴两家,原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联吴抗魏,实际结果是,魏,吴联合打关羽。
对诸葛亮来说,一错在于对关羽支持不够,二错在于,荆州丢失后,没有亲自伐吴,夺回荆州,三错在于,荆州未夺回情况下伐魏,意图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其实,刘死后,天下之变局,诸葛亮及后来的姜维,均有多次机会伐吴,且成功的概率远大于伐魏,可惜,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姜维,太执着于隆中对的方略,將魏当作唯一之敌,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而无功,耗尽国力。最终而亡。
可以说,蜀成于隆中对,也亡于隆中对。

楼主 胡语A2019  发布于 2021-03-14 20:17:00 +0800 CST  
中国历史上,少有失败的英雄,从诸葛亮约最络理想和报负来看,他即成不了姜子牙,也成不了张子房,从这个角度上讲,算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楼主 胡语A2019  发布于 2021-03-14 21:00:27 +0800 CST  

楼主:胡语A2019

字数:4344

发表时间:2021-03-15 04: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6 03:14:59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