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从现代中国读书人的视角探讨国家的发展之道(原创连载)

第六章 经济健康
(一)国家与经济
1.经济的定义
“经济”延伸开来解释,我认为可以理解为“经国济世”。“经国”是对于国家来说的,发展国家整体实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济世”是对于社会和民众来说的,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其实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经国济世”应该是国家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国家存在的意义。要“经国”,要“济世”就必须要有“经国济世”的实力,所以这里的实力就是国力就是经济实力了。其实说到底,经济增长就是物质(数量和种类)的增长,就是生产力的增长。
2.经济与生产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竞争,而经济的强弱一般是以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生产总值的比较来判断的,也就是现代国家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GDP一般是以货币的形式进行统计的,但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有许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生产的和非物质生产的。物质生产的产值计算一般是比较正常的,而非物质生产产值的计算则有可能存在许多的虚假,也就是容易形成所谓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可能从数字上看起非常的漂亮,但是它始终离不开物质经济的支撑,如果陶醉于它,躺在在泡沫上面悠然自得,那么就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因为“泡沫”一旦被戳破或自行破裂,站在或躺在泡沫上的经济就会被快速地摔落在地上,泡沫越多,摔得就会越狠,对于社会经济生产产生的伤害就越严重。即使“泡沫”不破,那也没什么用处,因为对物质生产部门无益,而且还会不合理地吸引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资金流入,使实业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物质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主要追求生产力(主要是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即实业GDP的提高,而不能片面地追求货币统计数字的增长。
3.改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发展生产力,一是要靠科学技术,二是要靠生产关系的改善。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可以不断为生产关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条件;同时,生产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激励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不过就短期来看,立足当下,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充满不确定,亦非努力就能保证成功。所以,踏实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保证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不受阻碍,而且他只能做到使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不受阻碍,他不能凭想象或计划就使科学技术凭空出现或取得重大进步。所以他们能够做的更重要和更实际的是要及时地改善生产关系,用改进生产关系这个具备操作可能性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由于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质地和价值。科学技术的创新就相当于创造出一种新的原子来制作金刚石的替代物,而生产关系的改善就是改变碳原子排列结构使石墨变为金刚石的过程,创造新的原子的难度是远远高于从新排列现有原子顺序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采用重新排列原子顺序结构的方法制作金刚石。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警惕,如果我们不注意生产关系的维护和改善,也有可能使生产关系变得落后,也可能使“金刚石”变成“石墨”。
4.发展经济应当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
发展经济,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开发利用的过程。发展经济关键是利用本来有限的资源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经济效率,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的发展内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外可以增强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的人或许觉得军事才是国际竞争的主要砝码,但足够的军事实力要靠国内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军事实力的发展必不能长久。而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难以保证,因此发展生产力才是能够兼顾内外的好方法,应当作为国家政府的主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呢?这就是本章(或许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0 21:36:10 +0800 CST  
(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经济行为规范。适合国情、具有激励性的经济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适合国情,不具有激励性的经济制度则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订经济制度的时候一定得慎重考虑,并且适时根据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且审慎地调整经济制度。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手段,各有长处但功能不同。它们都能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但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机理、手段、方式不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在经济学中,政府管理通常被比喻为“看得见的手”,而市场调节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政府主要根据全局和公益性需求,依靠行政权力和体制,进行重要资源配置,调节重要利益关系。而市场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配置资源,调节利益关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总的来说,在正常发展时期,应该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政府则更加偏重于宏观管理,更多地致力于市场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社会诚信的建立以促进市场的高效运行,促进市场在对生产力发展和提高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0 21:38:17 +0800 CST  
1.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通常也被称作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从大局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协调管理。宏观即意味着要从全局出发,要站在全国(或能够管理的最大范围)的高度。调控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进行养生调理。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有时也做为经济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就是政府把自己当成经济社会中的一个主体,通过国家控制的货币与各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易。一般来说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可以获得社会经济主体真实意愿的反馈,因为大家都是平等交易。经济手段是柔性手段,更容易得到社会成员的接受,同时也不容易对社会经济形成较大的不良冲击,有利于经济的平稳。但同时经济手段的传导性比较慢,效果不能马上显现。不过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成员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手段的时效性也大大提高,主要是政府要提高政策的透明性,确保关心经济政策的社会成员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明白经济政策以便于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果政策合理,那么他们的对策就是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如果政策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可能会作出偏离宏观调控目标的对策。
经济手段又可以分为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是政府(狭义)收取和使用税收的过程。通过税收比率的增减来引导社会上的经济主体有序的发展,鼓励国家想要发展的产业和限制国家想淘汰的产业。通过财政支出(使用税收)形成的购买力(市场)来引导社会经济主体生产或提供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货币手段主要是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专业的操作来调节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避免出现过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促进市场上货币的有序流通,保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政府采取财政手段主要是在市场上创造需求,一般情况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的动力,有供应就必然先有生产,其实国家的实力(或者说经济实力)就是生产力,哪个国家能够高效低耗大量地生产出人类社会所需求的产品,哪个国家就是强国,因此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得善于创造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加大公共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在社会上创造需求(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形成的需求和货币通过国家购买原材料而流转到市场上形成的需求),形成购买力市场,推动生产发展;又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必备经济手段。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控制经济发展的行为,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就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保证健康发展。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淘汰很频繁。新事物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可能超出旧的法律框架但又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时候就应该及时的更新法律,引导、保护新经济形态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淘汰也可能导致原来相应的法律不再适合甚至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时就应该及时的改良、更新或废止相应的法律。一般来说法律需要稳定,但又得灵活,及时更新,毕竟法律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太重要了。
(3)行政手段
实施宏观调控时法律手段是比较重要和有效的,但由于立法的程序必须严谨,立法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在相应的法律暂未出台的时候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具有较大的风险和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就应该由有责任心和担当的政府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引导、控制,防范风险,保护经济。
行政手段是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主要是依靠政府(狭义)内的执法部门采取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措施迅速控制经济的行为。比如进行短期的价格控制等,一般来说,行政手段的实施对象都比较具体(比较精准),而且期限较短(长期用法律手段),效力不及法律手段且有错误执法的风险,但胜在迅速、高效,弥补了法律手段的不足。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0 21:39:37 +0800 CST  
2.市场调节
市场手段在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比行政手段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原因就是,市场手段运行时会调动市场数量庞大的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位市场主体都参与到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中来,使社会中的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能够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从而创造价值;而行政手段则只能发挥社会当中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而且这一部分人当中因为可能并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导致并不是所有人都很积极,那么就会形成社会聪明才智和物质资源的埋没和浪费,从而社会创造价值的成本就会增加而效率却会降低。因此在开发、管理、利用社会资源的时候,在保证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手段,使市场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
(1)成熟市场的软件设施
① 产权明确和保护制度
产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财产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围绕各种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认可和保护。产权明确后产权主体就有动力并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配置其财产,这种权利的自由配置是产权激励作用的要求和体现,是市场机制产生效率的条件。在产权利益的激励下,财产主体能够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地把财产配置到市场需求最大的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财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国家和社会来说,明确和保护产权,使财产主体能够放心的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根据市场需求对财产进行自由配置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过程,就是国家提高经济生产效率的过程。
② 完善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是目前人类社会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分配的重要方式。因为只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分配,社会经济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国家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完善的市场机制要求要有统一的国家,有中央集权的政府,即能够保证全国各地区之间进行畅通的市场交易,保证在一国之内在经济上不因地区的分割而出现市场的封锁,保证资源要素在统一的国内市场能够自由流动。
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统一市场的范围应该与国家的版图相适应,并且国家要具备平衡国内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如果市场的地域范围超出国界,就没有同一个政府能够协调地区间经济的发展了,就难以有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了,各地就会因为市场化而拉大发展差距,导致需求市场的萎缩,经济难以健康循环,最后导致经济的萎靡或崩溃。就像日不落帝国存在的时候,凡是皇家舰队和帝国陆军征服的土地都被纳入了帝国的统一市场,但落后的殖民地只会被当做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的市场,而难以发展生产力,可以说也就是这样的理念最终断送了日不落帝国。因为这种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宗主国本土生产力不断发展,殖民地因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而难以获得足够的回笼资金,也就难以提供一个像宗主国希望那样的稳定持久的需求市场,最终日不落帝国版图内的统一市场难以健康地循环,经济也就难以发展。也就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这个广大市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而形成与版图相匹配的国家实力,偌大的帝国只能勉强维持,一旦有重大事情发生,勉强维持都很难。事实也是这样,各殖民地不断地对抗宗主国使之疲以应付,当德国这个版图和人口远远落后的国家崛起挑战,日不落帝国就再也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了,最后只得退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做绅士。一战和二战只是加速了日不落帝国的崩溃,并非根本原因,市场随帝国征服版图的扩大而平衡理念或手段的缺失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才是根本原因。
③ 在法律下公平、自由的竞争制度
竞争,作为一个汉语词语的解释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竞争才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竞争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竞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推进器。没有竞争就会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会死,因此要鼓励竞争。而为什么要在法律下竞争?是为了避免恶意竞争,避免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实现公平、自由的竞争对国家好社会具有很多好处:
1)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所有者总是会想方设法使自己掌握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利益,于是他们就会把资源出售给最需要的市场主体(出价最高者),这里通过购买者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使稀缺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2)促进技术进步
竞争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来源。即竞争可以激励生产者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的是生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廉和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这里就是通过竞争实现了社会技术的进步。
3)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主体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了和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竞争不得不实行最具竞争优势的价格,这样就会让消费者以比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竞争的领域越多,消费者获得的好处就越多,从宏观方面来看这样就增进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居民由于没有市场竞争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产品价格,享受的社会福利就不如市场竞争大的地区;而市场高度开放的地区,由于商家的激烈竞争,消费者往往能够买到只是高于成本价包含合理利润的好产品,充分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福利。
4)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时刻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不得不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技术进步或改进管理等方式再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就如中国浙江温州的企业一样,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温州人不得不“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因而温州企业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和极强的生命力。
(2)成熟市场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发达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流通的网络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发达的交通有利于降低人员和商品货物在各地流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有利于促进各地人员和商品货物的快速自由流通,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发达的交通还使各地生产企业协作的空间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提高各地的协作效率。人员的快速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全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致富,还有可以为需要劳动力的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等许多好处。商品货物流通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开发各地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对农产品等保存时间较短的物品来说,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使社会在信息传递和交流时更加便捷和低成本,有利于全国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消除各地间、不同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主体发现和开发各地的资源和为各地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了便利;同时发达的信息网络设施还有利于开展远程工作,如视频会议、远程管理形式等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协作的效率,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发展,信息技术使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成为了可能,目前教育行业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使哪怕最偏远但有网络的山区也能接收到最发达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就医疗行业来说,目前网络远程问诊模式已经出现,以后远程手术也可以想象,这样就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这些基础的硬件设施主要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市场的协作效率,扩展协作范围,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共享使市场运行成本降低;信息的传播使信息不对称减弱,同时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统一文化对市场的稳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效市场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0 21:41:57 +0800 CST  
3.经济治安与经济自由
“治安,主要指社会秩序的安宁,也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前面这就句话引自网络解释,“治安”形容是一种状态,就像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日常生活中和本书中,“治安”是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和使用的,引申解释为“治安状况”。“经济治安”就是指经济的“治安状况”。
在本书第三章中讲到,社会治安环境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无碍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经济治安”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社会经济能够自由无碍的流动。对于国家社会治安来说,管得过松或过严都会妨碍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对于国家经济治安来说也是如此。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世后,自由市场理论被奉为发展国家经济的圭臬,而二十世纪大萧条以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又成为新的发展指南,而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出现以后,凯恩斯主义又遭到质疑,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中庸之道”。不过现在他们应该是奉行的中庸之道(两种学说融合运用),即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自由经济的理论”过度自由,“凯恩斯主义”又过度干预,因此都妨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就像对于社会治安,如果政府不管,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势力和黑社会团体等影响人们自由流动的强势群体;如果政府管理过严,人们又会畏惧于政府而同样不敢自由流动。同理,对于经济治安,如果政府不管,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垄断经济体和利益共同体等影响经济自由流动的强势群体;如果政府管理过严,经济又会担心于政府而同样不敢自由流动。因此政府还是应该管理的,管控经济的“度”就是保证经济能够自由流动。
当政府在管理的时候,政府和市场应当有机结合而不是板块连接,政府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最大程度上地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合理、高效的作用,解开套在“看不见的手”上的种种不当束缚。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尽量由市场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的,尽量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这只“手”在公共服务领域看得见、用得好。市场则要在政府引导、监管和制度规范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各自长处的充分发挥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和市场各自的目标。
中庸之道。周朝行分封,天下战斗不休;始皇深忧之,及灭六国,尽行郡县,嬴帝二世而亡;高祖亦忧之,既行郡县,又封子弟,汉祚四百年少战斗而多刘帝,中庸之道也,后世多效之。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0 21:43:33 +0800 CST  
(三)政府管理经济发展原则
其实对于社会来说,除非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或政府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经济总是向前发展的,因为社会科技是不断积累进步的,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愿地进行生产劳动,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社会,所有这些为自己着想的社会成员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早期的经济学家极力推崇《国富论》所描述的完全自由的发展模式。完全的自由发展模式在现代化大生产的起步阶段起到了发掘生产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代社会有为的政府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自由经济社会中的成员由于缺乏具有全局观点的人或没有能够左右全局的人(如果有就不是自由经济了),社会中的竞争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在竞争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资源的浪费,这样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有能力的政府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自由经济的发展弊端避免或化解一些自由经济的风险,减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对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资源缺乏的国家极为重要。当然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也并不总是好事,不合理政策或手段甚至会阻碍或伤害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直接管理经济的之前要制订科学的政策,降低政策风险。一般来说,制订经济政策可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节约许多试验时间。对于出现特殊或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实施政策之前可以在局部进行试点,降低政策风险,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一般来说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应该以间接管理调控为主,以目标调控为主,以把握大方向掌握核心为主。经济政策既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又要注意保持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出现的新形势。
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国家在制订经济政策的时候也得因此有所区别,与时(实)俱进,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订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47:27 +0800 CST  
1.初期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
“抓大放小”就是国家集中资源建设经济时应该注重建设民间力量不能完成的重工业、军工、重要交通设施等经济命脉“大”的设施或产业,而对于社会民间力量可以独立建设的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等“小”的产业应当放开手脚,让民间力量自由建设,以满足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政府的精力不足而出现管理混乱,影响主要经济工程的建设和其他国家主要产业的发展。因为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不仅需要汽车和飞机等重工业产品,也需要粮食和衣物等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安稳和人民幸福。
“集中力量办大事”指国家发展初期,如果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想要快速地发展就得由国家进行资源集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国家和社会经济要长久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经济体系框架(主要是资金需求较大的重工业和必要的军工业)。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迅速地使自身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立必要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工业支撑。如果按照自然发展,这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但如果由国家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只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必要的工业体系就像修房子打好了地基和框架一样,接下来的添砖加瓦就会比较快了。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48:05 +0800 CST  
2.中期避免国有垄断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损害经济长远发展
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必然形成一些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而且这些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先发优势和资金政策方面的优势,以及和公共管理者良好的关系,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很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企业也可以称之为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由于具有垄断的性质,容易形成“躺着赚钱”现象,而且为了保持“躺着赚钱”的态势还会利用先天的优势打压那些后来的竞争者,这里同样也可如前文一样比喻成“大人和婴儿的较量”,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是“大人”,新兴的创新型小企业是“婴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婴儿虽然代表着发展的希望,但大人大人在婴儿成长起来之前战胜了它。但大人因长久缺少有力的竞争者而变得臃肿和虚弱,他不敢走出家门和其他人竞争,如果家门打开了,他们就不得不刻苦锻炼以免被被外来者一拳打倒。
对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最好状态就是有源源不断的“婴儿”成长起来,并且彼此间进行有力的竞争,使各自都变得很强大,那样的话就不会畏惧任何外来者了,因为国内有许多经过竞争而变得强大的大人。对于国家来说,国有企业应该是国家重要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可以在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域占有垄断地位以维护国家安全,但除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域,其他领域都不应该人为形成国有垄断企业,而且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国有企业也不应该对社会经济做出垄断行为,不能干预“婴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向“婴儿”提出挑战。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49:05 +0800 CST  
3.后期国家除影响国家安全及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外不再涉足其它产业的经营
这里的“后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中期”可以用两个点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后期”却像一条射线一样可以无限延长,因此“后期”将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里的“后期”主要是指国家经济经过前中期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趋于平缓。因资源配置不当和人力资源的不充分开发而导致的经济发展潜力已经开发殆尽,经济发展的潜力已变为主要来自于各种可能的或偶然的创新的时期。因此,在经济发展后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各种可能鼓励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必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久健康发展)。而国有企业由于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和国有的性质和严格的原则性决定了它在同等条件下的创新能力是不如私有的民营企业的。因此,国家要想在经济发展后期保持经济足够的竞争力并保持经济持续前进就必须得有计划的收缩国有企业涉足的领域。一般来说,国家在经济发展后期除了在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领域以外都不应该存在国有企业,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创新。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国家损失一定的国有企业利润收入,但在促进社会创新后带动经济的发展后,国家的税源就会增长,财政收入反而会增加。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49:30 +0800 CST  
4.避免垄断私企控制国民经济大局
私营企业做大到有能力影响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的时候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成为“准国企”。国企的区别于私企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制的不同,私企是私人或私人集团的企业,而国企就是一个国家所有私人——全体国民的企业,国企理所应当地应该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代表国家的利益。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多年的成熟健康发展有可能形成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国家和社会不适时地对其进行监管,那么可能这些企业有可能在做出许多正确的决定的同时也做出某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决定,由于其体量的巨大也就有可能使这个决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健康发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仅对人是这样,对企业也是如此。像亚洲的韩国,其国内三星等巨无霸企业从国民的出生服务(影响、控制)到国民的死亡,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这几家巨无霸企业,而这样的企业竟然是私人的,所以网络上的观点认为韩国的社会压力是很大的,如果韩国社会继续这样财富过度集中,财阀当道,韩国的社会发展是很难再进步的。
笔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有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应该存在许许多多富有创新精神有活力的私营小企业,也应该存在着许许多多优秀私营大企业,但不应该存在那种有能力能够控制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私营企业,因为如果存在的话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哪一天这种霸王龙企业的掌门人感冒了,全社会都要跟着打喷嚏。
对于一家霸王龙式的企业,除了让其成为“准国企”外,还应该设法降低其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因为垄断常常导致效率的下降和对创新的压制。破除垄断首先要区别其是国内垄断还是全球垄断,并因此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只是国内垄断而非全球垄断,那么可以采取放开国内市场,准许跨国企业进入,让其和跨国企业进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避免不思进取,才能使企业不断向优秀前进,最终利国利民。如果是全球性的垄断,那么也许可以采取拆分的方法,让一家企业变为多家企业,从而让他们不得不继续竞争,利用竞争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发展。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50:45 +0800 CST  
5.市场过度与政府修正
“市场过度与政府修正”或者也可以叫做“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当经济运行完全依靠市场时,贫富差距拉大是必然的。当经济出现贫富差距过大,超过合理水平,阻碍社会效率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时候,可以认为市场过度。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人之道则反之。市场乃人之道,故如果经济发展完全依靠市场会造成市场过度,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想要经济的健康发展,那就需要政府“替天行道”了,也就是政府修正。政府修正——政府行天道,补不足而损有余,保证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以贫富差距不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限。这里的难点是如何把握多大贫富差距才属于不合理。这个问题有一些现成学者的观点,如有人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4是合理的。对于以前学者的观点,是十分具有参考意义的,但毕竟时代和社会发展了,也或许有需要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因为现代社会和原来社会的资产形式和处置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影响力也会因此不同。对于应该如何在不妨碍社会效率的同时调节贫富差距?政府应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后知后觉,措手不及甚至尾大不掉无法措手,影响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要良好运行,贫富差距太大不行。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形成经济隐患,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私人手中,私人就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私人的决定就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谁也不能保证这些决定是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有利的,因此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德财兼备”还不会形成太大的风险;但如果“德不配财”“有财无德”那么社会经济的风险就大了。财富可以积累和集中,但不能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能让让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私人手中,“看得见的手”应该始终是国家的手,因为只有国家才能永远地代表最广大国民的利益。除了众所周知的富人,也不要忽略那些隐形富豪,他们可以不为社会大众所知,但国家不能不知,不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直接降低富人的财富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激励社会创造价值,可以通过法律监管这些少数人的有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经济决策,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国家应该努力缩小国民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也就是区分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问题,一般来说通常的做法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以促进经济总量的发展;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以保障民生安康。
此节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的上限应该是多少?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51:27 +0800 CST  
6.避免不合理的市场垄断行为
(1)垄断形成的原因
市场竞争有一种趋向:生产经营规模越大越集中,效益越高。在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优秀的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能力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其实在这个阶段就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阶段,是非常正常且值得保护的行为。然后,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淘汰着发展落后的企业,使企业数目减少,导致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企业的数量越少,它们之间就越容易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也就是说,市场自由竞争本身必然走向垄断。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原因也会导致垄断,比如说特许政策垄断和技术保护垄断等。
(2)垄断的类型
① 特许垄断
有些独家经营的特权是由法律或政府临时或短期政策所特许的,在某些场合下,政府授予某厂商独家经营的权利;也有时政府经过招标竞争通过合同的形式授予独家经营的特权。
②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也就是最常见的通过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优秀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促成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厂商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他小的厂商因为无法与之竞争而被被迫退出市场或被兼并,那么,一个大厂商就可能成为该行业的少数甚至唯一生产者,这就形成了垄断经营。
③ 专利技术型垄断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发明创新却是属于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付出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回报,或得到回报的期限非常久,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主动创新。为了鼓励创造发明,绝大多数国家制定有专利法,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独家经营,以收回研发成本和赚取其技术发明创新带来的利润,这种原因形成的垄断称为专利技术型垄断。
(3)垄断的危害
① 排挤新兴企业,影响创新
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竞争可能产生垄断,垄断形成后又会妨碍竞争。垄断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不断地排挤或吞并新兴的可能具有竞争威胁的企业,最好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在历史中,原本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而成为最先进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时,也就是电气工业革命时却落后于美德等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英国垄断势力的阻碍,例如电灯就由于煤气行业垄断势力的抵制而迟迟不得推广。后来者不可不引以为戒。
② 导致自身及整个行业效率降低
垄断后形成的一家独大局面会使企业缺少竞争的压力;同时垄断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稳定而丰厚的利润,从而使企业缺少发展的动力。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的生产效率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由于其体量,垄断企业效率的降低往往就代表着整个行业效率的降低。行业效率的降低又会影响到对社会需求的有效供给,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运行效率。
③ 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
价格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垄断企业所从事的有的是与绝大多数人和大多数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例如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因为这些行业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的高低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成本,垄断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价格上升就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此外垄断所形成的生产和服务效率的下降,还会影响到有业务协作的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④ 降低社会福利
与竞争会提高社会的福利相对,垄断则会降低社会的福利。垄断性行业形成后,其一家独大的市场份额也代表着其所服务的对象一般是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不会再像有竞争时那样低廉和合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垄断地位在行业的话语权提高,有机会不露声色地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少竞争使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社会中的人们在购买他们的产品时不得不出具更高的价格。同时,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也可能下降,即使价格不上涨社会成员也会难以享受到原来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产品价格的上涨和质量或服务的下降,这就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
(4)避免垄断产生危害的应对措施
① 逐步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国家应在除军事与国家安全等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之外的所有生产与服务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使不合理行政垄断在竞争中消除,维护社会以管理、技术、质量与效益等要素的提升为竞争方向的公平竞争环境。
② 开放市场,引入鲇鱼,促进竞争。如果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国内将要或已经形成垄断地位。那么可以对该行业领域的国际企业产品采取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办法,或允许国际优秀企业享受同国内企业相同政策待遇到本国投资生产或销售产品,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优秀企业的竞争,倒逼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如果企业在面对国际优秀企业的公平竞争依然能够胜出,那么它们就能够逐鹿全球市场了,如果它们有这个能力,它们一定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做的。如果下一阶段,优秀的企业在全球都形成垄断了,那么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拆分,或者严加监管,使其不会利用垄断地位作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众利益的事情。
③ 制定法律,加强监管。对于国家来说完全避免垄断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有的企业的垄断地位是靠在激烈的公平竞争中挣来的,能够走到这一步说明其算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了,说明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它往往代表着该行业在某个时期最先进的生产力,说明它在生产成本、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对于这类企业,其实我认为只要它在获得垄断地位后不利用垄断地位谋取不合理的利益,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地干预,也不必非得要将其拆分。但是要制定专门的法律进行监管,使垄断企业不滥用垄断优势而随意地提高产品价格或降低质量,不恶意打压成长的新兴企业,不影响市场安全,不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56:34 +0800 CST  
7.对新兴创业企业的保护制度
在现代的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广大、最活跃的生产经营群体,其发展状态代表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包括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虽然大企业在生产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多年积累的优势,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因为体量的庞大而难以改变可能落后的经营方式(船大难调头),也可能因为企业中各管理层(特别是在形成垄断以后)的追求稳定而不思进取,最后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影响到企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对于社会来说,大企业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就算每个大企业都不断地创新,创新的成果依然不够。因此国家要想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就得鼓励和保护代表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小企业。在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创办一个企业应该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市场需求,能够集合相应的资源,都可以创办一家新的企业。而新的企业敢于出现并敢于和已经存在的大企业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或者能够填补大企业剩下的空白市场需求,那么它一定有它的过人(大企业)之处,就是它在某一方面会比已经存在的大企业更先进。退一步来说,即使小企业没有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它们的数量庞大,但它们依然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可舍弃的重要创新力量。因此国家要注意鼓励和保护不断产生的小企业。
任何一家自然形成的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大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是不愿意有任何可能对它的地位和利益产生威胁的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它们可能采取倾销,用低价使小企业无利可图而难以经营;可能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各种办法进行收购吞并;可能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抄袭甚至窃取,然后用积累的人才、技术优势和雄厚的研发资金模仿对方的生产方式,然后超越对方,使对方不再具有竞争力而走向消亡。如果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打压司空见惯,小企业生存的概率越来越小,那么社会上就不再会有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即使辛辛苦苦地创新也是“为他人做嫁衣”,那为什么还要创新呢?如果社会上都这样想,那么社会上的创新也只能缓慢地出现在大企业中了,社会创新就会失去许多机会,社会的创新步伐就会滞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会大大地降低。因此对于国家和社会乃至对于人类文明,保护中小企业也就是保护未来的先进生产力,或许也就是保护社会和人类文明。
此节问题:如何保护新兴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避免已经发展壮大的巨头企业对新生企业的发展阻碍?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1:57:18 +0800 CST  
8.重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确保有利于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受阻碍。科技是提高社会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何为提高社会效率?概括地来说就是指进行社会生产时能节约人力和时间,就是会使社会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同时,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想要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也正因为科学技术提高社会效率会减少对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需求这些优点,科技进步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等不良影响,会导致失业者的不满,造成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抵制。19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卢德运动”就是反映就业与科技发展之间矛盾最鲜明的例子。历史上工业革命在短时期内确实造成了很多劳动者的失业,然而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织袜机与手工业者的矛盾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就业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或许将始终存在。也就是说就业对科技发展可能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特别是普选的国家,在那些盲从选票的国家。由于科技发展短期内对劳动者就业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国家又不可能不发展经济,因此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应该做好宏观调控,注意在发展科技时候扬长避短。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科技不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会停留在古代社会,就不会有如今社会的高度文明。因此政府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着眼长远利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消除或降低短期内的不良影响,保证科技发展不受阻碍,同时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的产业形态,保证劳动者就业和收入。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2:00:49 +0800 CST  
9.适时指导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简单的说就是从利润低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发展为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企业。就是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的包括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等在内的各种改变。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产业升级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产业升级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也是促进生产力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世界领先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和各国或各地区的贸易与合作。如果任由市场自由发展,产业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升级,但是如果有政府的正确(“正确”二字是重点)指导,国内产业升级的效率就会得到提升,就会节约宝贵的发展时间。产业升级可以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另一方面是随着国民教育的开展而使国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而发展。此外,产业升级离不开贸易与合作是因为,有的产业虽然附加值不高,但却是社会化大生产运转所不可或缺的产业链之一,因此就算自身不生产也离不开对这些产业的需求。而且有的产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落后的产业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是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大量引进产品附加值极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外加工产业,虽然对于当时的发达国家来说属于落后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确实带动了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得以起步、起跑、起飞。到现在,中国也要进行产业升级了,这些产业便逐步转移到越南等国和中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到时候完成产业升级的中国也不得不和越南等国进行贸易合作,进口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不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不得不自己生产低附加值的产业,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国家生产力的浪费。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2:02:27 +0800 CST  
10.确立买方市场
经济发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要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要靠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要靠效益的激励,效益的激励要靠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要靠广大社会成员的购买力也就是要形成买方市场。市场构成的主体简化来看就是卖方(生产者)和买方(消费者),因为卖方才是生产者,与生产力的提高直接相关,所以发展生产力就得让卖方努力,而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卖方才会有竞争,才能使价格机制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使卖方(生产者)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不断地努力提高生产力。
作者个人观点认为买方市场的买方由政府、民众和外贸出口构成。20世纪美国的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而买方市场又未形成或不够大,使经济循环难以维持。所以对症下药消除危机的罗斯福新政归结起来就是确立买方市场,一方面政府投资大力修建公共建设工程(国家买方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法》、确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征收高额遗产税等方式增加广大国民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国民的购买力(民众买方市场);同时还废除美元和黄金挂钩的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促进出口(外贸出口买方市场)。
国家买方市场的确立是自然形成的,因为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除了在特殊情况下实行征用外,必然要进行财政支出,购买社会产品。而国家在买方市场中的份额则因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国家买方市场过大只会促进国家需求的科技和生产技术(如军事科技等),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要的科技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两者之间要平衡发展,至于怎样才是平衡?或许与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理念有关。作者认为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国家在市场中充当买方时,只要购买的社会产品足以满足国家职能运行和国家发展规划需要就可以了,不应该过于偏大,应该让民众买方市场占主体,以免经济随政策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不过国家要始终保持能够形成大买方的能力,以便于在民众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下行时能够刺激经济和带领经济复苏。
(1)国家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
国家实现大买方的前提是国家要有钱,而国家要想有钱一是靠税收,二是靠中央银行,三是靠国企(如果有)的利润。在纸币发明以前,国家财政收入的方式主要是靠税收和国企(或国家经营的产业),国家并不能时刻保持能够形成大买方的能力。但是与此相对应那时的生产力也是比较落后的,几乎不存在生产过剩,因此除了天灾人祸,那时的经济也通常是保持平稳运行的(并且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较少出现经济危机。在纸币发明以后的现代社会,国家有钱的新途径就是成立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和调控机构,使国家能够决定自身掌握货币的多少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多少。比如有时,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采取直接印发货币的方式使国家有钱,并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国家有钱的三种方式中,税收是最常态化的方式,也是一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如果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只有税收,那么明智的政府就会努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以便于扩大税源,提高财政收入。当然提高税率也是一种办法,但是会损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所以不是一种明智的办法。至于国企利润,它虽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国企本身如果涉足本应由民间企业经营的行业,则很有可能形成和民间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从而有可能降低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虽然帮助国家形成了买方市场,提供了国企利润,但有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得更多。至于第三种方式——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使用时虽然不符合健康的“能量守恒定律”,但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却是非常高效的“法宝”,是国家不能也不应该弃置的重要手段。但是使用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形式相当于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能量,这样就打破经济循环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种手段被滥用,那么对经济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甚至结果会与使用时的初衷背道而驰。
(2)国家买方市场形成的手段
国家实现大买方的前提是有钱,那么实现大买方的手段呢?从各国发展和治理经济的经验来看,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健康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划算的方式。比如美国在应对“大萧条”时就扩大财政支出修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中国在2008年出口受影响时也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把规模越做越大,以至于被他国称为“基建狂魔”。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两国都有效地克服了危机,实现的经济的复苏,并未以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助力,因此可以说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国家买方市场实现手段。目前比较常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运河等)、通信基础设施、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除了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同建设基础设施一样,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是发展教育扩大了内需,另一方面是发展教育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强劲的动力。进行健康投资也是促进国民身体素质和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当然也会拉动内需,这两个方面都是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民众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
买方市场的形成除了靠国家以外还得靠民众,和国家一样,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要有钱,而且不仅要有钱,还得敢于花钱,这样才能形成购买力。
一般来说,要想形成庞大而良性的民众买方市场需要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要想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就得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和过分富有人群在社会中的占比,确保社会中大多数财富分散在广大社会成员当中而不是集中在少数生产集团(过分富有的人)手里。因为低收入人群没有消费能力不能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需求;而过分富有的人群由于人口较少而导致为一般生活而创造的需求较少,他们的消费大部分集中在“高档消费”产业中,这种需求对刺激社会生产力提高并无多大益处。从另一面来说,社会的财富总量在短时期内是不便的,而由于财富的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没有财富而不能产生消费需求市场,影响整个社会需求市场潜力的充分开发。因此培养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确保社会财富因社会交换而有序循环流动,才是培育民众买方市场和促进生产力提高的正确方式。新、韩等国通过收入倍增计划培育中产阶级策略或许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除了培育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广大国民有钱,还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他们敢于花钱。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免受饥寒的困扰而可以通过劳动增收致富,使他们逐渐成为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社会中的广大成员提供生活和发展的保障,避免他们在面对疾病、受伤、受灾等意外事件和年老丧失劳动力时生活无着落,免除他们消费时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在平时的消费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购买力,促进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
(4)外贸出口买方市场
国家买方市场和民众买方市场说到底还是在一国之内形成的买方市场,也就是目前所说的经济内循环市场。而外贸出口形成的市场是经济外循环市场,需求同样可以为国内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外贸市场形成的条件是参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形成是建立在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上面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生产力或富余的经济发展资源,也可以看作是国家之间的专业分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有利于扬长避短,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件能够实现双赢的好事情。但国与国之间除了合作关系外还可能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自国际贸易出现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在世界上几乎从来没有消失过。国与国之间通过关税等手段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和形成各种各样的贸易圈子来限制某些国家的生产力出口。因此外贸出口形成的买方市场是极不稳定的,可能随着各种原因而缩小甚至消失。因此,除非由于资源、技术等客观原因确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如近代发展初期的日本),国家不可把外贸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甚至唯一)市场动力。就算在国家发展初期不得不主要依靠外贸,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应该建立起国内的买方市场,为经济内循环提供动力。此外,国家还应该注重在对外贸易中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建立起自身外贸发展的“护城河”,维护自身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以维护自身在外贸市场中其他国家对自己无可撼动的市场需求地位。
(5)新经济形式对买方市场作用的促进
就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说,网络购物算是一种比较新兴的经济形式了。1、相比传统面对面的购物方式,网购对买方市场作用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它的出现减少了交易层次和环节,减少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使买方能够更快好更便捷地比较卖方的产品,使买方市场效应扩大化,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流反馈的环节缩短,使卖方(生产者)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买方的反馈,进而及时改进生产和服务。2、减少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卖方能够时刻了解竞争对手(其他卖方)的产品信息,保持着竞争状态,而又减少或避免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美国大萧条产生原因之一),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2:04:34 +0800 CST  
11.注意控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社会中是存在着许多有能力或者说有赚钱能力的人的,有的人一生积累到的财富会非常的惊人,而有的人一生只能勉强保持温饱,而如果财富过度集中于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手中,不论是对于国家经济还是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本身都是不利的。对于国家来不利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能力变弱。甚至集中了大量财富的私人利用其财富有可能代替国家进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存在极大风险的。因为国家代表着公共利益,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着想;而私人则不一定,如果财富所有人拥有奉献的精神并且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他的调控或许有利于社会,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着想或没有能力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那么他们的调控就有可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了。二、就如上节所讲的那样,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利于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进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社会是存在风险的。对于个人来说拥有过于集中的巨额财富也是不好的,如果是创业一代还稍微好些,如果是继承得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好了。拥有巨额的财富,可能令他们一生衣食无忧并且享尽各种物质生活,但也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即使有进取的想法也很难再像先辈那样获得明显的成功,大家一般会很尊崇第一代创业者,而后面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的,大家只会认为他生活在先辈们的光环(阴影)中,他们的人生中会缺少因奋斗成功而产生的喜悦。更多的则可能是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到年老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觉得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
抑制贫富差距可以从生前和生后两方面考虑:生前的话主要是制定适当的个人所得税,成熟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延缓贫富差距的拉大。但必须注意的是过重的个人所得税会妨碍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某种方面来说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制定时要慎重并且考虑长远。生后的话主要是征收遗产继承税,其实说到底也算是一种个人所得税,只是征收的对象不同罢了,征收过重依然会影响社会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那么有没有一些其它的方法呢?
如果熟悉中国历史的话,你一定不会陌生曾为大汉王朝前期的稳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项重要政策——主父偃的“推恩令”。推恩令实施的背景是大汉王朝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极少数封建诸侯王手中,尾大不掉对长安汉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影响到长安皇室的稳固。汉景帝面对这一形势采取了直接而激进强硬的削藩手段,结果遭到了各诸侯国的强烈反对,吴楚等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形势危急,晁错被迫捐躯,汉廷亦险被倾覆。虽然后来稳住局势获得了胜利,但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而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就顺利得多,历史书上少有见到诸侯反抗的记载。一方面也许是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地方诸侯元气大伤,实力不足以对抗长安汉廷,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推恩令”得到了地方诸侯内部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使一些原本无继承权的诸侯后代站在了长安汉廷一方,从内部瓦解了地方诸侯,巩固加强了长安汉廷对各地方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需要避免的是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那么为什么不采用“推恩令”呢?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财富主要是由子女继承,而如果这个人只有一个子女呢?那么财富经过一代的传承依然是集中的,社会贫富差距依然没有缩小。但如果把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具体标准应该是多少需科学研究决定)遗产继承的权利扩大,比如说除了子女和父母外兄弟姐妹也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那么一个人集中的财富就会在一代传承中被分为数份,为了不影响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或者子女等继承人多的时候,所有人生前可以指定某一个子女继承时占比较大的比例,国家根据国情设置一个最高比例限制。那么经过若干代的“乘数效应”的继承,财富的集中程度就会越来越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就可以逐渐明显地缩小了。而这种方法我认为会比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和高额的遗产继承税让人更容易接受的多。
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国家既想鼓励生育又想缩小贫富差距,或许可以把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个人遗产一分为几(数字按国情确定),如果人数不足,就由国家按比例代替继承(遗产税)。比如一分为三,但只有两个子女,那么国家就征收三分之一的税,如果只有一个子女,那么国家就征收三分之二的税,如果有三个子女,国家就不征收遗产税。以上两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是要仔细确定征收遗产税的数额标准,使之真正起到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如果数额过低可能就起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会使中等收入者变为低收入者。因此在国家在确定遗产征收标准时一定得慎重,而且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或其它有关的因素适时进行改变,使之发挥最理想的效果。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1-31 22:06:42 +0800 CST  
(四)健康高素质的国民
经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缺少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沙特那样多的石油,她改变不了;缺少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没有巴拿马那样值钱的运河,她改变不了;缺少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中国那样壮观的长城,她还是改变不了;但是缺少健康高素质的国民,她可以改变。而有了健康高素质的国民,发展经济就会具备深厚的潜力,其发展成果可以超过沙特石油、巴拿马运河、中国长城。有了健康高素质的国民,比之石油的“坐吃井空”更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之运河的雁过拔毛,她自身就可以成为“大雁”的繁殖地和栖息地,何用在乎一毛两毛?因此国家想要发展持续长远的经济,就必须要拥有健康高素质的国民。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2-01 20:43:34 +0800 CST  
1.充分的文化教育条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使一颗树苗成材可能只需要十年,使一代人成才可能是二三十年,而要使全体国民都成才那么就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时间,差不多真的需要一百年,而且是保证每代人都不间断享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前提下。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充分的教育培训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民,促进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可能见效比较慢,但绝对是最有收获的投资。这里的教育包括以开发智力为目标的知识教育和培养优良品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才德兼备的高素质国民。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2-01 20:44:41 +0800 CST  
2.足够的医疗卫生条件和良好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只有国民健康,才有经济健康。而国民的健康是离不开足够的医疗卫生资源的。足够的医疗卫生条件不仅要满足社会成员正常情况下的医疗服务,还要有能力让社会在发生大规模传染疾病时能够满足防治的需要。而良好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仅能使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甚至还可以通过阻止疾病的传播来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染病的发展,那么社会发展等同于按下暂停键甚至是倒退键。了解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和经历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人们应该深有体会。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能力保证国民的健康,必须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良好高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楼主 文明岁月  发布于 2021-02-01 20:44:59 +0800 CST  

楼主:文明岁月

字数:65469

发表时间:2021-01-28 21:12: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6 09:12:36 +0800 CST

评论数:1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