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聊一聊秦末汉初那段岁月(连载)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首古风说的就是大秦王朝那份一统寰宇的豪迈,思来令人心驰神往,肃然起敬。
李白离秦始皇的时代有近一千年的时间,他本人也是一个极具尚武精神的侠客,所以从李白的角度去仰视秦朝的那段峥嵘岁月,秦朝,那是个伟大的时代。
其实不光李白,即便是距离秦始皇时代差不多两千年后的我们,再看秦始皇和他缔造的秦王朝,也能领略的到秦始皇君臣的那份骄傲。那是一份空前绝后的骄傲,李斯建议秦始皇用三皇五帝中最尊贵的“泰皇”为称号,但秦始皇本人觉得仅仅是“泰皇”不足以诠释其伟大,所以秦始皇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个字,以“皇帝”为称号。
“皇帝”这个词选的真好,要是从“三皇五帝”中选了另外两个字,秦始皇自称“三五”那就成香烟了。后世帝王都跟着秦始皇沿用皇帝称号,但是敢于睨视三皇五帝且不被质疑的,只有秦始皇一人而已。
秦始皇是伟大的,贴在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就是“统一”。他统一全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轴,统一路宽;他北却匈奴,南逐百越,北筑长城,南修运河……就是这样一个伟大领袖,连他的敌人在总结秦始皇过失的时候,依然掩盖不住对他的钦敬之意。
贾谊在总结秦朝过失的《过秦论》里面写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虽然总结的是秦朝的过失,但是在言及秦始皇之时,还是毫不吝啬的把赞美之词悉数奉上。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幽默,秦始皇活着的时候,生活在他统治下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不觉得他伟大,他们同样不觉得大秦王朝伟大。在那个时代,能证明秦始皇伟大的只有他游历天下到处营造的歌功颂德碑而已。老百姓对他有切齿的仇恨,被他灭掉的六国贵族后裔天天盼着颠覆这个反动政权,跟着秦始皇打天下的老臣眼巴巴盼着皇帝论功行赏给自己封邦建国,但是李斯力排众议支持皇帝废分封行郡县,让大臣们失望至极。而李斯这样急君王之所急的大臣,小日子也过的如履薄冰。博士淳于越为了秦始皇好再议分封而被活埋,同时殉葬的还有四百多儒生。皇长子扶苏提醒秦始皇这样搞容易遭到非议,结果被发配到九原郡陪蒙恬(也有可能是秦始皇借题发挥,让扶苏去监视蒙恬)。总而言之,从皇族到官员,从士大夫到百姓,都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大秦帝国的恐怖,根本感受不到这个王朝的伟大或可爱。
在当时,中国人之间并没有同为炎黄后裔的民族认同感。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朝就是让他们成为亡国奴的侵略者。六国公卿都或多或少的在酝酿反秦运动。秦朝对六国之人也没有爱护,只有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
人们坚信这个反动王朝一定会很快崩溃,虽然秦始皇英明神武,虽然大秦帝国有三十万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 但是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而我们的故事,就从生活在原楚国领土上的三个人说起……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5 16:37:00 +0800 CST  
@ameke 2016-09-15 18:27:39
顶楼主开新帖!!!
-----------------------------
谢谢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5 19:55:30 +0800 CST  
@叶落不悔 2016-09-15 18:38:50
顶楼主,祝祝楼中秋节快乐
-----------------------------
多谢,中秋同乐。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5 19:55:56 +0800 CST  
@叶落不悔 2016-09-15 18:53:14
楼主,你的案子结了吗?
-----------------------------
还没有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5 19:56:19 +0800 CST  
@农家浪人 2016-09-15 19:10:58
楼主!我顶你。。。。好污的赶脚
-----------------------------
谢谢,不算污吧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5 19:56:54 +0800 CST  
国仇家恨

如果说大秦王朝是个伟大的国家,下面这位年轻人必然不能认同。此人姓项名籍字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霸王。项羽是下相县人,楚国名将项燕的长孙。
今天的中国,大家族几乎都被小家庭给割裂开来,更谈不上家族使命这个早就被摒弃掉的概念。项羽则不一样,说起来还得往前倒叙一下。
项氏出于姬姓,西周时被封在项国。项国曾被齐国所灭,后来楚国强盛,项国又划到楚国境内。项国后人被楚国封在项地(今河南项城市),因此他们改姓项。项氏世世代代为职业军人,家族使命就是保卫楚国。那是在战国末年楚王负刍时代,秦国派大将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楚,项燕诱敌深入,击败秦军。打败不可一世的秦军,项燕自然被楚人奉为战神,视之为楚国的擎天白玉柱。谁成想第二年,秦国派出老将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攻楚,王翦并不急于和项燕决战,而是依靠强大的国力和楚国相持,大打消耗战。楚国国力跟秦国国力没法比,项燕自然也耗不起。耗的差不多了,实在耗不下去的项燕决定撤退。王翦趁机追击,项燕战败自杀。
项燕死后,楚国人很久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秦国统一后,原本是楚国职业军人的项燕子孙,失去了自己家族世代保卫的楚国。原本是楚国贵族的项氏家族,如今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项羽作为项燕的长孙,对秦朝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从未想过要在秦朝做一个顺民。这份仇恨在项羽心中越来越深刻。
在项燕的众多儿子里,其小儿子项梁跟项羽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来呢俩人岁数相差不大;二来项燕的儿子里,只有项梁最有家族使命感,这点和项羽完全契合。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项梁成为了这个没落家族的族长,而项羽紧紧的跟随在项梁之后。
项家爷们既然是将门之后,自然都肩负着家族的绝学。最起码项家子孙都是练家子,剑法、武功都好的很。但是项梁惊奇的发现,项羽实在是太不像项家子孙了,因为项羽并不使用项家武功,甚至对家传武功很不屑。
最初在项梁眼中,项羽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垮掉一代。大家都知道,项羽不爱学语文,说学那玩意儿也就是记记姓名。项羽还不爱学剑术,说学那玩意儿最多也就是打败一个人。像他这样的奇男子,必须得学力敌万人的兵法。项梁一琢磨,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项梁把从项燕那里学到的兵法悉数传给项羽。那谁知道项羽看完目录之后就觉得全部掌握了,绝不肯再多看一页。
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让项梁非常失望。不过文不成武不就不通兵法的项羽,很快就能让项梁颠覆人生观。这个故事,还得从项梁获罪说起。
秦朝的暴政那是出了名的,其中有一条连坐法,非常的反人类。项梁是一个戒骄戒躁、小心谨慎的人。毕竟他身份敏感,毕竟他胸怀大志。但是他传给项羽兵法这事,被邻居知道了。秦朝的大将是一代代家传的手艺,所以用不着从老百姓里面选将军。你看蒙恬那是老将蒙骜的孙子,名将蒙武的儿子。大将王离,他爷爷是战神王翦,他爸爸是名将王贲。你个前楚国人没事学兵法干什么?显然这是要颠覆政府的行为。那万一这事让官府知道,邻居是要跟着连坐受刑的。所以邻居赶紧举报,项梁莫名其妙的被捕入狱。项羽上下使钱,项梁写信走了司马欣的门路,这才被释放。完事之后项梁咽不下这口气,杀掉了告密者,然后和项羽一起逃到了吴中地区的会稽郡(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治所在今天江苏苏州)。项梁觉得不能再低调下去了,是时候为自己的国仇家恨做点什么了。
《秦律》在杀人罪中,规定了四种形式,分别是:贼杀(偷盗时杀人)、斵杀(械斗时杀人)、故杀(故意杀人)和擅杀(不经请示擅自杀人)。项梁杀人,事出有因,不在四杀之列,所以没法量刑,最多赔钱。项梁之所以逃往会稽,那是为了躲避仇家报仇。到了会稽郡的项梁,凭借自己的学识,混了个小吏的职位。秦朝取缔私人办学,以官本位思想出发而规定教育要“以官为教,以吏为师”。项梁在会稽就负责教学,而会稽郡有名望的士大夫都是项梁的学生。项梁还负责当地的兵役徭役已极婚丧嫁娶的主持工作。久而久之,很多人因为仰慕而跟随项梁,项梁选择这些人当中的靠谱者,秘密传授兵法。
随着项梁人气的节节攀升,令项梁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就在项梁洋洋自得自己的粉丝数一再攀升,假以时日必成大V的时候。那个不学无术的项羽已经成了当地大V,其粉丝数量,远远多于项梁。此时的项羽已经成年,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体格健硕,外貌特征足以征服万千少女。而且不学剑法的项羽战斗力比有名的剑客还要高,他力能扛鼎,英武非凡。这个力能扛鼎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当初以力大闻名的秦武王就是因为挑战扛鼎运动,被大鼎压断双腿,不久便一命呜呼。项羽虽然没怎么学过兵法,但是谈及谋略,他也是折服了很多人。就这样,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成了吴中子弟膜拜的偶像,为他们将来在吴中举事奠定了人气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心高气傲且对秦朝有切齿仇恨的项羽才会不屑的对着秦始皇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
那是一份自幼便埋在项羽心里的仇恨,随着项羽成长,这份仇恨越发的不可控制。而他们家族的大仇人就在那辆华丽的马车中,项羽发誓,一定要推翻暴秦,让当年欺骗楚怀王的秦国皇族付出血的代价!
孤傲且刚愎,这就是项羽的性格。正是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项羽没有按照项梁为他规划的人生路线走下去,而是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个性格,成为了日后项羽丰功伟绩的关键。
其实这种复仇的思想并不是项羽独有,前六国的贵族公卿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宏愿。比如前韩国末代丞相张平之子张良,虽然体弱多病,但是他为了复仇,做出公然反秦的举动比体格健硕的项羽要早得多。比如前齐国贵族田横,也在暗中积蓄力量,时刻准备着闹革命。他们都属于旧贵族阶层,代表了旧贵族的普遍思想。至于平民百姓,虽然痛恨秦朝的徭役、兵役,但不代表每个人都不想跟秦朝长相厮守。至少下面要说的这位老百姓,在秦朝混的有模有样。对于他来说,国籍是什么并不重要。那么说这个人是谁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6 09:51:23 +0800 CST  
@小小凯莉 2016-09-16 10:28:40
耶 有新坑了 追随楼主而来
-----------------------------
欢迎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6 22:31:49 +0800 CST  
二、狼行千里吃肉

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生存,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混”字。即便是在秦朝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依然有底层出身的人物混的风生水起。让我们把目光投入到大秦王朝的沛郡丰邑县阳里村(今江苏丰县),来认识一个善于混的人物。
说到“混”,不同阶级的“混”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公务员混的是官场,农民混的是田间地头,流氓混的是“江湖道义”。在一个小县城,如果能混的黑白两道通吃,那在人民群众眼里就算是混的比较成功。你比如说丰邑的这位爷,姓刘名季,那是混街面的一把好手。即便是放到今天,能在一个县城混成刘季那样,在群众眼中也是混的比较成功的角色。
刘季是农民出身,从名字就能看出他在家排行老四。古代中国人给孩子排序号的顺序是伯、仲、叔、季,刘季的意思其实就是刘四。过去每个家庭里的小儿子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般都比较能作。刘季的“作”还真不是好吃懒做,虽然他不爱干活,没有赚钱的手艺。但是在那个时代的农民当中,刘季属于志向远大的类型。
刘季年轻那会儿,还是周朝战国末年,那个时代有无数的成功人士给刘季当榜样。比如在刘季出生的几十年前,有个叫苏秦的农民就是愤然放下锄头,靠三寸不烂之舌佩戴六国相印,令人敬仰不已。再比如当时同为农民出身的张仪,也扔下锄头投奔秦国,靠嘴皮子当了秦国的丞相。
刘季觉得他比苏秦、张仪更有机会出人头地,一来他也是个爱学习的农民,二来刘季生活的时代,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家里的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待天下英雄。因此刘季也决绝的放下锄头,离开楚国前往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去投奔偶像魏无忌,希望能奋斗出一番事业。当然了,此时的刘季不能再叫刘季,他叫刘邦。
当年的苏秦、张仪师出名门,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也算是当年他们混官场的敲门砖。刘邦也有好老师,小时候刘邦和发小卢绾就曾拜马维为师,今天的丰县还有马公书院的纪念馆。但是刘邦混江湖靠的是颜值,没错,刘邦是个靠脸吃饭的人。刘邦长得帅,据说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咱也不知道这七十二颗黑痣是谁数的,总之这也算是刘邦最早对自己的营销。这事要放到今天,也甭数了,赶紧去医院查查是不是皮肤癌吧。
刘邦毅然决然的前往大梁投奔信陵君,在刘邦之前,无数的英雄人物都走过和条道路。此时的刘邦身上没有任何的流氓气息,他温文尔雅,又不失武侠气度。他提笔能出谋划策,拔剑能斗壮士。刘邦,本该是战国英豪中的一员。然而世事如棋,那时候刘邦没有手机,自然在路上无法随时看新闻。等到刘邦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梁,尴尬的一幕出现了。饱受秦国离间计折磨的魏无忌,在酒色荒淫中郁郁而终,这让刘邦十分的遗憾。不过刘邦倒也算是不虚此行,在大梁,刘邦结识了魏无忌的门客张耳。张耳才华出众,当年的刘邦受张耳影响很深。后来秦国名将王贲(老将王翦之子)灭掉魏国,刘邦才返回家乡。
对于刘邦来说,这次大梁之行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意义重大。刘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刘邦也意识到了苏秦、张仪那套方式已经和时代脱节。什么合纵连横?秦灭六国才是大势所趋。没多久,刘邦的祖国楚国也被秦国灭掉,刘邦的国籍改成了秦。
大秦一统之后,刘邦仗着体格子结实,又见过世面,所以混了个泗水县的亭长当当。过去十里地为一亭,亭长就是这个十里地范围内的综合执法队长。什么街面上的地痞流氓啊,小偷小摸啊,小商贩啊,都归亭长管。刘邦混了这个差事,那自然是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自从刘邦干上了综合执法,那绝对是混的黑白两道通吃,在他综合执法的那十里地面上,还都买他的账。比如刘邦跟衙门口的人称兄道弟,肆意玩笑。比如卖狗肉的小商贩樊哙,绝不敢找刘邦要饭钱。就樊哙那脾气体格,放今天也是暴力抗法的苗子。但是樊哙却非常愿意结交刘邦,曲意逢迎刘亭长。
刘邦也不仅仅是个吃狗肉不给钱的主儿,人家喝酒还不给钱呢。但是刘邦喝酒有规矩,可不是谁家酒店都有机会让刘亭长白喝的。刘亭长就爱去寡妇开的酒店去喝酒,一喝就醉,一醉就睡。酒钱人家没说不给,先记账,至于还期,那是遥遥无期。
刘邦最喜欢的两个寡妇老板,一个叫王媪,一个叫武负(“负”通“妇”)。刘邦无论来她们俩任何一个酒店喝酒,必须喝醉。咱不管真醉假醉,反正不醉没理由睡在人家那里。这才符合太史公给刘邦下的评语:“好酒及色。”根据中国人爱传闲话的悠久传统,久而久之这事就传开了。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看看刘亭长的风流艳事是怎么回事。所以刘邦前脚去寡妇酒店买醉,后脚那些好事者就去店里探秘。如果好事者直眉瞪眼的进去看热闹,得让酒保轰出来,另外刘亭长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这些人到店里得假装喝酒,顺便点几个小菜。大概有这么一年的时间,无论是王媪还是武负,都发现只要刘邦前脚进来买醉,后脚顾客就纷至沓来。对于寡妇老板们来说,刘邦简直就是吉祥物,他欠的酒钱跟他带来的营销效应相比,压根不值一提。所以王媪和武负都选择了放弃刘邦的债务,俩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拉拢刘邦吗,热切盼着刘邦到自己店里来。
就这样,刘邦很爽的生活在泗水县。对于大多数苦难百姓来说,刘邦就是个成功人士。生活滋润的刘邦,对大秦王朝根本谈不上恨,毕竟祖上是魏国人的他对楚国也没什么感情。而且无论他的国籍是楚国还是秦国,刘邦都是社会最底层。如今能混到去城里下馆子都不给钱的地步,刘邦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在那样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朝不保夕的时代,吃饱饭就是幸福。
所谓狼行千里吃肉,刘邦就属于到哪都混得开的“狼”,改朝换代对刘邦的影响微乎其微。别管是什么时代,刘邦都不会安安稳稳的在乡下种地。生命在于折腾,善于交际的刘邦,在泗水县折腾的很成功。
圆滑且内心足够强大是刘邦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是刘邦日后成功的决定因素。
同样是那个时代,不是所有老百姓都像刘邦那样过得有滋有味。比如下面要出场的这个人,日子过得就很悲催。到底有多悲催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7 21:23:28 +0800 CST  
@e_gun 2016-09-18 10:19:39
恭喜楼主又开新帖子,期待啊!
关于刘邦这一段,你说他在泗水县混日子,不太准确吧。泗水县离丰县和沛县都有些远,他应该在沛县的某个叫泗水的地方混日子,所以后来叫沛公。他的朋友也都是沛县圈子里的,所以他不应该离开太远。
-----------------------------
不是的,这部分是我表述的粗糙了,泗水是郡,沛县是县,泗水比沛县级别高,跟今天的山东泗水没关系。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8 21:19:45 +0800 CST  
@千军万马避白袍灬 2016-09-18 01:01:42
封神看完 果断跟来了 。。楼主加油 还有 请问一下打算写南北朝吗
-----------------------------
一个一个来吧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8 21:28:25 +0800 CST  
@千军万马避白袍灬 2016-09-18 01:01:42
封神看完 果断跟来了 。。楼主加油 还有 请问一下打算写南北朝吗
-----------------------------
一个一个来吧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8 21:42:59 +0800 CST  

三、与身份不相符的坚持


战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当时,任何人只要学有一技之长,都能混出名堂。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别管出身是什么,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命运。齐国人蒙骜就这样在秦国掌了兵,小公务员李斯就这样在秦国当了司法部长,农民苏秦就这样当了联合国秘书长。总之我们熟知那些战国英雄,很多都是从社会底层通过摸爬滚打一步步逆袭人生。可是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这种趋势戛然而止。秦朝还没有科举,所以底层百姓没有通往上层的通道。而且秦朝普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老百姓想当官那是白日做梦。
那么说安心在家做学问,像孔子、墨子、荀子等大师那样广揽门徒可不可以?在秦朝那也是绝对不行的。秦朝要求以官为教,以吏为师。民间办学是不被允许的。老百姓只有服兵役、徭役的权利,其他的免谈。
也正是因为这样,像张良这样的人会不遗余力的要置秦始皇于死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好学的刘邦混成了街头流氓的老大。张良不能顺应潮流,所以成为了国家A级通缉犯四处逃难。刘邦比较圆滑,很快在时代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原本受过良好教育的刘邦说着脏话成为了泗水大混混,生活的有滋有味。
还有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扮演着顽石的角色,绝不随波逐流。此人就是另一个前楚国人,他的名字叫韩信,一个坚持着本不该他坚持的韩信。
韩信出身平民,生活在楚国淮阴(今江苏淮安)。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秦朝一统天下,韩信很悲剧的成了秦朝人。作为秦朝的平民百姓,韩信没有土地耕种,这就意味着他想踏踏实实当个农民是不可能的。当然了,韩信就算是有土地也不会安心当个农民,他跟早年间的刘邦一样,不是个安心混吃等死的人。
年轻的韩信跟年轻的刘邦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不会种地、不会经商、没有生存的手艺。而韩信跟年轻的刘邦一样上进,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和剑术。刘邦学习是为了投奔信陵君混出个名堂,而韩信的这份坚持,让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刘邦得知学习无用的时候,马上去混了社会,还混了个小吏当当。项梁在逃到会稽之后,也混了个小吏谋生。再看韩信,学了一身本事,因为不屑于营钻,所以连个小吏也没混上。
韩信的内心,充满了悲壮。韩信不屑于营销自己,结果弄得连饭辙都没了。放眼望去,大秦帝国才刚刚建立。蒙恬北却匈奴七百里,屠睢、任嚣先后出兵平定了南越。这个帝国看上去是那样的稳定,这就意味着,韩信所掌握的本事,在当时一钱不值。
好在韩信还有另一个本事,他善于用剑。不过剑术超群的韩信依然是不会营销自己,所以他不能像刘邦那样混个亭长当当。
有一身好武功且精研兵法的韩信,由于不会推销自己,一直不被认可。仿佛他唯一的谋生之道就是出去劫道了,很不幸,韩信没有生活在宋朝。秦朝是个劫道都能亏损的时代。秦朝的官方通用货币是半两钱,但是因为受当时生产力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半两钱虽然是官方货币,但不代表人人都会带着很多钱出门。当时的官员工资都是靠小米结算,很多时候,小米是那个时代的硬通货。秦朝的税法规定,老百姓收的粮食要拿出三分之二去交税,也就意味着谁也没有余粮等着韩信去劫,这是个治安多好的时代啊,老百姓穷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在这样一个时代,像韩信这种人要么高傲的饿死,要么收起那份自尊去蹭饭。韩信不愿意去死,因为他还没有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韩信坚持走上了蹭饭道路。虽然他自尊心很强,但是生活把韩信活活逼成他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很多时候,韩信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在当时很多人眼里,韩信是个业余的正常人。该学种地的时候他读书,该学营钻的时候他练剑。读书和练剑在当时都是贵族们消遣的游戏,对于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来说,和两样完全不具备经济价值。可是饿着肚子的平民韩信就是这么坚持着读书练剑,虽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使用这两大技能,但是他倔强的坚持着。
我们无论是上班还是上学,很容易对蹭饭之人深恶痛绝。尤其是对天天蹭饭之人,绝对视之如皇军。大才如韩信,最终沦落为一个顿顿靠蹭饭为生的人。
且说咱聊的这三位前楚国人,都跟亭长有着不解之缘。刘邦不用提,人家自己就是亭长。项羽在自己最穷途末路的时候,提出要把项羽渡回江东的也是个亭长。而跟韩信关系紧密的这位亭长,是韩信蹭饭的对象。
同样是亭长,人家刘邦混的小寡妇们都盼着他去蹭吃蹭喝。而这位亭长混的被韩信蹭吃蹭喝,真没地方说理去。
那么说这位南昌亭长大人为什么要请人人都不待见的韩信来家吃饭呢?史书中没有记录这些细节。不过我分析,南昌亭长请韩信来家吃饭,绝不是让他白吃的,很明显这是一场交易。至于他让韩信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让韩信去办的事触碰到了韩信做人最后的底线,所以韩信没有接这个差事。南昌亭长一看韩信不上道,就跟自己媳妇演了一出戏。那是在某一年的某一天,韩信一大早如约而至去吃早点。而南昌亭长的媳妇一大早在被窝里就把早点吃光了。韩信顿悟,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个事情对于韩信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对于韩信来说,原本冷漠的社会,有南昌亭长这样的好人来款待他,可以让韩信感到阳光都比以前更明媚了。但是当韩信知道这是一个丑恶的交易后,韩信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韩信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类社会,到城外荒郊过起了避世的生活。可能此时的韩信并不指望在戎马之中建功立业,也许在千百年后,人们会在一个古墓中发现一部震古烁今的兵书,而兵书的作者正是韩信。很可能韩信会因为这部兵书被奉为兵家圣人,大家在纪念韩信的同时,不会有人想到韩圣人生前的种种不幸。
韩信守着自己那份坚持,一路逃到了郊外。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不是你想逃就能逃的了的。韩信的郊外生涯,并不比城里顺利。在郊外,韩信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从此以后,韩信重出江湖,去挑战人生中更多的挫折。至于这位贵人的故事,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8 21:45:00 +0800 CST  
四、炼心

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韩信仿佛经历了孟子所说的种种不幸,但是他没看到有什么大任要落到他的肩上。韩信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他此时唯一的果腹手段,只剩下了钓鱼。
想当年姜太公钓鱼,那是为了钓人。而韩信钓鱼,那真是为了钓鱼。钓鱼是个学问,使什么杆,用什么线,挂什么钩,钩什么饵,这都不是胡来的。韩信一来不精于此道,二来也没有趁手的钓具,所以韩信的钓鱼生涯,跟他的城市生涯一样悲剧。接下来,钓不到鱼的韩信要直面于死亡,而且是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活活饿死。虽然在秦朝饿死人的事并不新鲜,但是死亡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种解脱,而对韩信来说,这时候死,那真是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和不甘。
毫无疑问,韩信之才,大大的高于别人。但是韩信拿什么证明这一切?作为一个成年人,韩信的资产一直是负增长。如今他要面对饿死的窘境,现实明明白白的告诉韩信:你是个losser!
《周易》中有句话,叫否极泰来。就在韩信走投无路之时,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注意到了韩信。大娘经过缜密的分析,找到了韩信钓不上鱼的原因。韩信为什么钓不到鱼呢?道理很简单。韩信在河边钓鱼,不远处有个老太太在河边洗衣服,虽然鱼的智商很低,记忆只有七秒,但什么鱼都不敢在水花纷飞的地方捕食。
这位洗衣服的大娘心地善良,见韩信饿得要死,就把自己带的便当分给韩信吃。韩信热泪盈眶,久违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饭吧。虽然这不是什么珍馐美味,仅仅能果腹而已,但对于韩信来说,这就是他当时唯一的追求。韩信吃了大娘很多天的饭,一种复杂的情绪笼罩在韩信心头。这么多年来,韩信一直是社会的弃儿。他周围的人要么是看不起他,要么是想要利用他。就说这次韩信心安理得的吃了大娘这么多天饭,他其实一直在等待,他等着大娘向他出要求,他等着大娘拿回这几顿饭换来的效益,这次符合逻辑。不过大娘好像很沉得住气,好几天过去了,大娘一直是到点来洗衣服,到点给韩信饭吃,到点收工回家。韩信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老大娘说:“等我发达了,一定会报答您。”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其实暗含着韩信太多复杂的情绪在里面。老话说得好,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到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
韩信有这际遇,一定要跟老大娘摊牌。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能给您的只有一个会被人当成笑话的承诺。
老大娘被激怒了,她终于说话了,她说她是看韩信可怜才给他饭吃,压根不图什么回报。
韩信哽咽了,他发现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那么糟。这个老大娘最起码是个施恩不图报的好人。对社会充满仇恨和戾气的韩信明白了,自己坚持的做人原则并没有错。不是没好人,是自己以前没遇到罢了。韩信决定再度出江湖,要到有人的地方证明自己。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老大娘简简单单的善举拯救了一个消极的天才。同样是老大娘这个不经意的善举,在未来毁掉了韩信的一切,这是后话。
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韩信的内心变得无比坚毅。他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服,带上那柄并不锋利的宝剑,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回到了城里。韩信向大家证明,当年那个四处蹭饭的韩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侠客韩信。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现实,并不是说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回还你一个微笑。再度出山的韩信到底干了什么,史书上没有给我们记录详细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再度返城的韩信没有继续挨饿,反而混的小有名气。
当年韩信满世界蹭饭的时候,没有人会多看他一眼。如今的韩信不一般,人的名树的影,都知道城里有个剑客叫韩信。所谓人红是非多,韩信红了之后,自然要招人记恨。这不,屠夫行业协会的一个高手要来挑战韩信。这个屠夫青年的挑战规则很奇葩,要么以命相搏,要么韩信就从他胯下钻过。
韩信知道这小子的实力,也清楚自己根本打不过他。这要是打起来,让人打死都没地方申冤去。所以韩信简单思考了一下,当场从这小子胯下钻了过去,一场危机瞬间摆平。
别人都笑话韩信胆小如鼠,也有人同情韩信的屈辱经历。对于经历过种种不幸的韩信来说,他内心早就强大的如铁罗汉一般。多大点事,即便是有这样一个经历,韩信依然是那个高才韩信,屠夫依然是那个卑贱的屠夫。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瓷器不跟瓦罐碰,就怕秋后拉清单。
韩信经历了种种磨难,别的长进没有,但是心却锻炼的无比强大起来。就目前来看,项羽的小成功来自他力气大,刘邦的小成功来自他心大。如今韩信的心也越来越大,仿佛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然而造物主对韩信的磨练并没有到此结束,对于韩信来说,磨难和挫折还在后面。
相比而言,项羽是有书不读,有剑不练。刘邦是放弃读书,闲了练剑。只有韩信坚持读书,坚持练剑。可惜结果很讽刺的是,项羽在吴中是全民偶像;刘邦在泗水是黑白两道通吃;只有韩信屈辱的坚持着本不该他坚持的一切。
看看那个时代刻苦的人,张良坚持学习,那是因为他出身贵族,且矢志不渝的要推翻秦朝。作为五代相韩的张氏后裔,张良有理由去坚持那份艰辛。赵高坚持学习,那是因他是个获罪的贵族,还不幸成了宦官。能从宦官里脱颖而出,不学习是不行的。作为一个被阉了的没落贵族,赵高有理由坚持那份苦楚。扶苏坚持学习,那是因为他是始皇帝长子,帝国将来的接班人。往大了说那是为了天下苍生,往小了说那是为了自己老爹那份产业。总之扶苏作为皇长子,必须坚持那份寂寞。
再看项羽不学祖传兵法,刘邦忘却了自己师出名门,韩信却还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然而项羽给自己制造了机会,刘邦眼里到处都是机会,只有韩信还在等,他在等一个能成就他的机会。
虽然,韩信都不知道机会在哪,也可能机会永远都不会出现。但是韩信就这么坚持着,他不低头,他注定不是刘邦。
至此,我们大概盘点了一下三个不平凡的楚人平凡的前半生,按下这三位楚人的生存状态不表,下一节,我们来捋一捋大秦王朝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19 19:26:59 +0800 CST  
@无行2016 2016-09-20 05:54:08
坑儒之说乃汉朝以后文献误传,《史记》记载的是坑术士。术士者何?东渡日本的徐福之流,江湖骗子,多为道家。
--------------------------
《史记》记载的是坑儒,没那么多术士让他坑,当时也谈不上有道家,就是神仙方术。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0 16:13:18 +0800 CST  

五、山雨欲来风满楼

英雄是需要时间和事件磨练的,所以我们在大秦王朝最初的岁月俯视项羽、刘邦、韩信这三位大爷,会发现他们压根算不得什么英雄。
你看项羽,最多算个网红。粉丝们对他了解最多的还是力能扛鼎这一个绝活,他不会徒手开啤酒,也不能徒手撕脸盆,更别提高空跳跃劈叉。总之比起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演员,项羽的绝活少了点。刘邦是一个睡寡妇再加对小商贩吃拿卡要的亭长,估计也就寡妇们说他是英雄。韩信更别提,胯下之辱成了他最鲜明的标签。
那么说那个时代谁才是大英雄呢?很明显,蒙恬、任嚣这样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是英雄。或者说李斯、尉缭这样的秦朝灵魂算英雄。再不济也得算上蒙毅、王离这些世家子弟,总之怎么数也轮不到项羽、刘邦、韩信这三位爷。
有的时候,一个新故事的开始,只需要旧故事里面的主角当个背景板就好。这就好比香港赌片的巅峰之作是《赌神》,周润发饰演的赌神高进深入人心。再往后更多的香港赌片是拿高进这个角色当背景来演绎更多新故事,对于高进的事迹就不再深挖。这就像《赌侠》、《赌圣》、《澳门风云》一样,有新的主角和新的情节。
不知道中国历史的导演是哪一位,总之这位大神在安排秦末风云这场大戏的时候,居然那样迅速的把上部神作的主角都清洗掉,剧情变化之快,直逼施耐庵给梁山好汉们安排的结局。新戏就要捧新人,未来并不属于秦帝国的缔造者们。
秦始皇一统天下,这种感觉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对于秦始皇来说,大秦那么大,他想去看看。但是大秦太大了,未知领域太多了,宫殿太奢华了,八方贡品太奇妙了,搁谁都舍不得死。人就是这样,越有钱越舍不得死。越无产,就越豁得出去。乱穿马路的没有中产以上的阶层,花重金养生的也没有穷苦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管仲那句话,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秦始皇就非常舍不得死,尤其是他游历了自己的花花江山之后,他决定修仙,要长生不老。皇上有这个需求,下边就有这样的投机者出现,反正整个帝国都围绕着秦始皇一人的喜好去转动。这次出来忽悠秦始皇的,是一群术士。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秦始皇这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怎么会相信那些术士的鬼话,去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奇谈呢?
这种现象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也和秦始皇一样迷茫过。咱们国家有个成语叫“利令智昏”,说的就是这个现象。你看郊外国道两侧写的广告,各种偏方早就能攻克地球上所有的疑难杂症。这些疑难杂症诸如乙肝、糖尿病、癌症等医学上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可以对这些小广告嗤之以鼻,但是真有人得了那些不治之症,就会琢磨着死马当成活马医了。反正医院已经治不好了,为什么不去试试偏方呢?万一管用呢?所以说你在郊外的小广告上看不到偏方治感冒,越是不可能的事就越有煽动性。
再比如车站四处可见的经典广告,说什么香港富婆重金求子云云。这个玩意儿正常人是不会相信的,但是真有人走投无路之后,就会本着试一试的原则去碰碰运气,看看富婆是不是真的给一百万。
秦始皇就是这样,他病态的希望长生不老。而且他明知道这事没谱,只不过真有人说这事能成的时候,渴望长生的秦始皇是不会拒绝跟术士们合作的。
这些和秦始皇合作的术士当中,最有名要数徐巿、卢生、侯生三位。秦始皇想要长生的热情是他们煽动的,长生不老的可行性报告也是他们编纂的。可问题的关键是,真有那长生不老的好事,这哥仨就回去修炼了,还会费劲巴拉的教给秦始皇?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长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可术士们心里跟明镜一样,长生那可是蒙人的。蒙人的事能蒙一时,很难蒙人一世,秦始皇作为开国领袖如果蒙老百姓,蒙一辈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别人蒙秦始皇一辈子,这事就难办了。
其实欺骗秦始皇的术士们,跟今天拿个概念骗投资的团队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在故事的开始,这样的团队会给投资方的大老板描述一个伟大的蓝图。等到资金一到位,概念团队就会为这个不可能实现的蓝图要很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分钱走人。如果条件算满足,就砸钱忙活一堆数据出来,忽悠投资方的第二轮投资。如果投资方不给,那就分钱走人。如果给,那就再造辉煌数据,要求第三轮投资。总之这个事没完没了,永远都不盈利,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投资方不玩了,要么是找个更大的公司求收购。
但是这么忽悠秦始皇就会有个问题,他老人家一不高兴可是要杀人的。术士们知道这事就是个假概念,压根不会实现。而且他们不能老对秦始皇提要求,皇上跟老板最大的不同就是皇上能杀人。韩终、侯生、石生耗费巨大,依然得不到长生之药。术士集团上下都弥漫着恐怖气息。
在这种情况下,术士徐巿谎称海外有瀛洲,方丈,蓬莱三仙岛,他要了大批物资和数千同男女,自告奋勇要去找神仙要长生不老的药。这个要求如果秦始皇不答应,自己就能交差。但是徐巿没想到秦始皇很开心,准许了徐巿的所有请求。徐巿明知道没有什么三仙岛,只好默默的跟秦始皇拜拜。从此以后,徐巿就只存在秦始皇的记忆中,史书所载,徐巿消失了。
到了现在社会,很多人研究徐巿,又是说他到了日本,又是说他到了韩国,还有人说他到了台湾,总之徐巿被说成了中国文化传播者。不过我想说的是,一个以长生不老为幌子骗钱,又以寻找神仙为由跑路的术士,压根就是个江湖骗子。他所谓的贡献,也只存在于野史或者人们的脑补中。
从团队的角度讲,徐巿很没义气。他倒是带着钱撩了,可他的队友就惨了。术士们虽然背地里骂娘,但是面上还得说徐巿不是骗子,得说他伟大光荣正确。大家都是一个团队的,要说徐巿是王八蛋,那其他人也成不了好东西。这就是术士们的尴尬处,还得处处供着徐巿,还得为他擦屁股,虽然心里恨的要死,还得夸他是好人。
关键是徐巿这么不负责任的跑了,其他人再想骗钱跑路就很难了。术士卢生和侯生给徐巿编故事,说徐巿很可能是遇到海上的大鱼才没能成功,再去的时候得带上强弓硬奴。秦始皇又不傻,再也不会允许术士单独行动了。所以卢生继续编故事,说要接近神仙,皇上的称谓是不对的,得称真人。按理说当时世界上最尊贵的职称就是皇帝, 最无敌的自称就是“朕”。理论上没有人会放弃这么尊贵的自称。但是秦始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得长生不可。因此大秦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接收了卢生的建议,自称“真人”。
秦始皇倒是从善如流,卢生可是汗如溪流。皇上这么上道,连“朕”都不要了,这要是再搞不定长生不老的丹药,那可就不是一死能解决问题的喽。卢生一咬牙一跺脚,跑了。
卢生这一跑,事情就严重了。故事再往前倒叙一点,那是有一年秦始皇过生日,有七十多个儒生博士给秦始皇祝寿。这七十来个人,都是马屁精。要不说同行是冤家呢,这票人还不团结。仆射周青臣大唱赞歌,那感觉就像东方红,太阳升,大秦出了个秦始皇。周青臣尤其是赞叹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这个在当时极有争议的政策,说上古圣君也不如秦始皇伟大。
秦始皇是多么自恋的人啊,这马屁拍的,舒服。周青臣抢完风头,淳于越不干了。为了争宠,淳于越得扳回一局。你周青臣不是说郡县制好吗?那我淳于越就说分封好。这事其实很简单,殷商是不是搞分封?周朝是不是搞分封?人家两朝的国祚都延绵千年。当然了,具体数字不要较真,淳于越也没仔细算。再看晋国和齐国不把子弟分封到各地,遇上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作乱和田常代齐这样的恶性事件,晋国和齐国就完蛋了。假如秦朝也遇上田常、六卿之类的大臣,而皇室子弟没在地方上掌权,那国家不就危险了吗?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0 21:25:41 +0800 CST  
秦始皇一琢磨,周青臣和淳于越的话都有道理。既然如此,开会讨论。这个会,得分什么时候开。假如大秦定鼎之初召开,周青臣得被斩首。因为那时候的丞相王绾是分封制的支持者。你想啊,大秦可比周朝大多了,秦始皇才多少儿子?所以像王绾这样的老人,跟秦始皇关系又铁,混个王爷当当也很正常。可如今这场会,当朝相国变成了李斯。李斯是郡县制坚定推行者。当年身为廷尉的李斯,为了这事公然挑战丞相王绾的权威。所以这次朝会,淳于越没有胜算。
李斯是个狠角色,为了在秦国站稳脚跟,公然挑战秦国亲贵,把郑国间谍案给翻案。为了保证他在秦国的核心地位,李斯用计害死了韩非。这次居然有人敢挑战他热衷的郡县制,李斯怒不可遏,一语戳中秦始皇的要害。他说儒生们都以三皇五帝为榜样,但是三皇五帝的江山可都没传给儿子,这事能学吗?如今大秦是新社会,不能学旧社会的那一套,都得以当今皇上为榜样。皇权大于一切,一定要扫清一切牛鬼蛇神。为了保证皇权的至尊,李斯建议废除私人办学,要官方办学,以吏为师。至于儒生们看的什么《诗经》、《尚书》等等,必须统统烧掉,诸子百家都要烧掉。
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焚书事件,虽然说这不是秦国第一次干这事,但是再全国范围内这么干,还是头一次。至于那些儒生,成了帝国的摆设,秦始皇再不重用他们,开始启用术士,儒生皆有怨气。
然后就到了卢生逃跑事件,秦始皇脸上很挂不住。当初他启用术士,就是为了打儒生们的脸。如今术士集团的徐巿、卢生比着让秦始皇丢脸,始皇帝第一反应就是儒生们得笑话他。那怎么办呢?秦始皇派出御史,也就是当年的纪检部门去找那些失意的儒生们聊天,没想到真被秦始皇说中了,这帮人就是在网上发帖,讥讽伟大领袖不会用人,让人给玩了吧。那这事可严重了,儒生们替术士徐巿、卢生背了锅,四百六十多口子参与发帖的儒生被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事发之后,皇长子扶苏提醒秦始皇,说天下初定,民心为附,儒生们都是孔子的信徒,而孔子在民间又有很高的声望。如今杀了他们,恐怕天下人会内心不安,这事得提前做准备。正在气头上的秦始皇趁机把扶苏发配到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当然这里也有让扶苏去监视蒙恬的意思。
总之在秦帝国崩溃之前,从秦始皇准备修仙开始,帝国上下已经开始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不过秦始皇自己并不以为意,他记得卢生当年推算过:“亡秦者胡也”。就因为这句话,秦始皇不惜发动了一场战争,成就了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大功。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能让秦始皇完全信任,哪怕是三代辅佐秦国的蒙家也不例外,秦始皇决定考察一下蒙恬。这一考察不要紧,考察出大事来了,至于什么大事,下节再说。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0 21:26:24 +0800 CST  
秦始皇一琢磨,周青臣和淳于越的话都有道理。既然如此,开会讨论。这个会,得分什么时候开。假如大秦定鼎之初召开,周青臣得被斩首。因为那时候的丞相王绾是分封制的支持者。你想啊,大秦可比周朝大多了,秦始皇才多少儿子?所以像王绾这样的老人,跟秦始皇关系又铁,混个王爷当当也很正常。可如今这场会,当朝相国变成了李斯。李斯是郡县制坚定推行者。当年身为廷尉的李斯,为了这事公然挑战丞相王绾的权威。所以这次朝会,淳于越没有胜算。
李斯是个狠角色,为了在秦国站稳脚跟,公然挑战秦国亲贵,把郑国间谍案给翻案。为了保证他在秦国的核心地位,李斯用计害死了韩非。这次居然有人敢挑战他热衷的郡县制,李斯怒不可遏,一语戳中秦始皇的要害。他说儒生们都以三皇五帝为榜样,但是三皇五帝的江山可都没传给儿子,这事能学吗?如今大秦是新社会,不能学旧社会的那一套,都得以当今皇上为榜样。皇权大于一切,一定要扫清一切牛鬼蛇神。为了保证皇权的至尊,李斯建议废除私人办学,要官方办学,以吏为师。至于儒生们看的什么《诗经》、《尚书》等等,必须统统烧掉,诸子百家都要烧掉。
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焚书事件,虽然说这不是秦国第一次干这事,但是再全国范围内这么干,还是头一次。至于那些儒生,成了帝国的摆设,秦始皇再不重用他们,开始启用术士,儒生皆有怨气。
然后就到了卢生逃跑事件,秦始皇脸上很挂不住。当初他启用术士,就是为了打儒生们的脸。如今术士集团的徐巿、卢生比着让秦始皇丢脸,始皇帝第一反应就是儒生们得笑话他。那怎么办呢?秦始皇派出御史,也就是当年的纪检部门去找那些失意的儒生们聊天,没想到真被秦始皇说中了,这帮人就是在网上发帖,讥讽伟大领袖不会用人,让人给玩了吧。那这事可严重了,儒生们替术士徐巿、卢生背了锅,四百六十多口子参与发帖的儒生被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事发之后,皇长子扶苏提醒秦始皇,说天下初定,民心为附,儒生们都是孔子的信徒,而孔子在民间又有很高的声望。如今杀了他们,恐怕天下人会内心不安,这事得提前做准备。正在气头上的秦始皇趁机把扶苏发配到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当然这里也有让扶苏去监视蒙恬的意思。
总之在秦帝国崩溃之前,从秦始皇准备修仙开始,帝国上下已经开始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不过秦始皇自己并不以为意,他记得卢生当年推算过:“亡秦者胡也”。就因为这句话,秦始皇不惜发动了一场战争,成就了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大功。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能让秦始皇完全信任,哪怕是三代辅佐秦国的蒙家也不例外,秦始皇决定考察一下蒙恬。这一考察不要紧,考察出大事来了,至于什么大事,下节再说。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0 21:26:57 +0800 CST  
六、黑云压城城欲摧

秦始皇是个很可怜的人,没有错,富有四海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实是个可怜人。最起码世间最珍贵的三样东西:亲情、友情、爱情,他一样都没有。
我很难想象秦始皇的童年是怎样的一种悲惨经历。总的来说,秦始皇的童年分为两个阶段。那时候他叫赵政,他的父亲赵异人是秦国送往赵国的人质。
很多人误以为秦始皇叫嬴政,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概念。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姓氏分开,姓指的是家族来源,氏指的是自己这一支在同姓中的单独符号。据传中国人起源于上古八大姓,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所以家族分支就越来越多。有的人以职业为氏,有的以官位为氏,有的以封地为氏,有的自己取了一个氏。比如说我们孔氏家族,出自商朝宗室的子姓,孔子就是子姓孔氏,孔子的大名叫孔仲尼,而不叫子仲尼。再比如项羽拥立的义帝,芈姓熊氏,他的名字叫熊心,不叫芈心。秦始皇家的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出自嬴姓有十四氏,秦始皇先祖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今山西南部),所以他这一支就是嬴姓赵氏,因此秦始皇的名字也就叫赵政。
你别看秦、赵两国都姓赵,但是关系可不是一般的紧张。由于秦、赵关系紧张,所以秦国派往赵国的人质,那绝对是秦国宗室的弃儿。果不其然,虽然秦国有人质异人在赵国,秦国依然时不时的攻打一下赵国,那赵异人的日子过成什么样,可想而知。最关键的是赵政这个小朋友还不是异人正儿八经的大公子,他是异人和情妇赵姬所生,最要命的是赵姬又曾经是吕不韦的情妇,所以赵政的亲爹是谁,从他一出生一直讨论到秦始皇死后两千年。
也就是说,赵政在异人面前,并不重要。异人自从搭上吕不韦这条线,坚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秦国,而且一定能获得世子地位,登上大王宝座,迎娶更多美女,生出更多儿子,走向人生的巅峰。这就像当年知青返城的时候,很多知青放弃自己在乡下的孩子也要重返城市一样,赵政对于异人来说,随时可以放弃掉。
赵政童年的第一阶段就是在没有父爱中成长,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不见了,官兵一天来家里搜好几次,赵政童年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赵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了秦国。而留在邯郸的赵姬母子,自然成了赵人欺辱的对象。这种欺辱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赵政是吕不韦的野种也就是从这时候传开的。
也就是说赵政的童年是灰色的,他能回忆起来的往事,只有仇恨。若干年后,秦灭赵,贵为秦王的赵政再度回到了邯郸,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找当年的仇人们报仇!
那么说没有父爱的赵政有母爱吗?这点更悲剧,赵姬对异人充满了恨,哪怕她将来贵为太后,她对秦国王室依然没有感情,她对异人的儿子赵政自然也谈不上感情。太后赵姬和假宦官嫪毐勾搭成奸,并生下两个孩子。嫪毐知道早晚得破案,所以他坚持要叛乱。赵姬毫不犹豫的把太后之玺和王玺奉上,她到真希望嫪毐能改朝换代成功,自己好再当一次王后,她儿子还能是王世子。不过嫪毐手艺不行,叛乱刚开始就很快被扑灭,秦王政把嫪毐车裂,然后当着亲娘赵太后的面,把那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装进麻袋活活摔死,从此秦王政和赵太后关系紧张,这对娘儿俩之间的裂痕永远都不能补上。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过往,秦始皇变得刻薄寡恩,不相信任何人。他没有朋友,没有王后,跟儿子们的感情也很一般。哪怕是他一统天下,依然是孤家寡人一个。秦始皇只能爱自己,所以他要长生。
蒙恬掌握着秦朝最精锐的部队,这让秦始皇很不放心。就像当年秦始皇不信任手握重兵的王翦,如今秦始皇也不信任手握重兵的蒙恬。当年王翦用自污以自保,如今蒙恬哪哪都堪称完美,这让秦始皇十分头疼。坑儒事件之后,秦始皇把扶苏派往扶苏军中当监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监视蒙恬。
秦始皇三十七,这位始皇帝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巡,出巡的最后一站就定在了蒙恬驻军的前线。然而整个秦王朝的政治走向,居然是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
作为秦帝国元首,秦始皇必须掌控着帝国所有的实力派。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丞相都是皇权的巨大威胁。秦始皇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一直重用两个人。头一个是李斯,堪称秦灭六国的灵魂人物。第二个是尉缭,这是个堪称帝师的人物。秦始皇很看好李斯,李斯为他谋划的每一条毒计都深得秦始皇之心。但是由于李斯太优秀,或者说李斯的计谋都太毒,所以秦始皇对这个人的戒备心也一直很强。所以李斯的官职一直都不算太高,哪怕是天下一统,李斯也就是当了个廷尉。甚至当年秦始皇非常想扶植韩非来钳制李斯,可惜韩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落败,死于非命。再看尉缭就不一样,岁数大了,又没什么野心,平时就爱写个兵书。所以尉缭虽然来秦国晚,还背地里骂秦始皇,但是这位先生起点就是国尉,这是自武安君白起之后一直空着的职位。
秦朝统一以来,按理说论功行赏,也该李斯当丞相了。结果没想到,帝国第一任丞相是并懂得秦始皇内心的王绾。但是很明显,即便是王绾为相国,秦始皇依然隔过王绾重用李斯。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眼里,李斯可以干活,但是不能分蛋糕。王绾能分蛋糕,但不受秦始皇重用。后来王绾死,再不立李斯为相就说不过去了。因此秦始皇设两位丞相,左相为李斯,右相为冯去疾。此举用以约束李斯。
秦始皇都不能完全信任李斯,自然也不能完全相信大将蒙恬。蒙恬北却匈奴,修万里长城,功在不赏。秦始皇巡边,为的就是约束一下蒙恬。虽然蒙恬不至于反,但是必要的敲打还是要有的。
秦始皇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但是没想到,他本人却在另一个人的计划之内,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赵高。
赵高是秦朝赵氏家族的远枝亲戚,咱不知道他爹犯了多大罪,总之他家所受的刑罚,那可谓是惨绝人寰。赵高兄弟数人,生下来就被阉了。他妈也被处以重刑,赵高全家都是秦帝国最卑贱的一类人。就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并没有让赵高意志消沉。他要复仇,在他眼里,秦帝国是他的仇家。
假如赵高不是阉人,他的品质可以说是集项羽、刘邦、韩信的特点于一体。论努力,赵高在隐忍期间所做的努力,不比韩信少。一个奴隶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精通刑律,还写的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隶书。成年后的赵高像项羽一样,力大无穷。能不能扛鼎不知道,总之一个奴隶的力气大到秦始皇都听说了,这就不简单了。赵高的性格特点又像极了刘邦,别管在什么环境下,哪怕当个奴隶,赵高也能混的有肉吃。
赵高的励志故事不胫而走,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喜欢这样的人,一个太监,还能有什么野心?所以秦始皇启用了赵高,让他当皇宫的司机班班长,也就是当时的车府令。由于赵高是太监,可以出入禁宫,所以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赵高有这机遇,好好的开车不就完了?人家偏不,为了能给自己内心深处的仇恨有个交代,赵高瞄上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赵公公秘密接触胡亥,很快就暴露了,秦始皇令蒙恬之弟蒙毅依法处置赵高。蒙毅不徇私情,判决赵高革职。这个结果让赵高的天都塌了。你想吧,一个太监如果不能进宫,放社会上就是悲剧中的VIP。那谁想得到秦始皇就是吓唬吓唬赵高,念他开车开的好,又让他官复原职。
这一次有惊无险,让赵高心中复仇的火焰重重燃烧。但是赵高把仇恨深深的埋藏起来,更加曲意逢迎秦始皇。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同样也是不可爱的。这就好比当年的越王勾践给吴王夫差当司机,那孝顺的连夫差的屎都吃,这种人万一有一天翻身了,那可是千万人腥风血雨的结果。
隐忍仇恨跟放下仇恨表面上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两个方相的概念。佛祖说的放下仇恨,如果往深了思索,其实是解放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能从内心放下一段仇怨,自己也就得到了解脱。恨谁,就像道家所言,老死不相往来就好。《倚天屠龙记》中,让执念逼得疯了一辈子的谢逊,最终在少林寺参透佛法,放下了跟成昆这段恩怨,也就让自己得到了解脱。
赵高显然不是那种人,他不会放下仇怨,所以这段仇恨越积越深。赵高表面越是和风细雨,内心就越是地动山摇。秦始皇的注意力不在这个太监身上,他看到小儿子胡亥真是顽劣不堪,于是让赵高正式当了胡亥的老师,希望他能好好教导胡亥。
赵高握紧了胡亥这张牌,让胡亥对自己近乎崇拜的言听计从。就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要带着李斯、冯劫这一文一武去出巡,顺道去蒙恬那里看看。胡亥哭着闹着要跟秦始皇同行,秦始皇觉得带个小孩出去长长见识也好,就答应了胡亥的请求。其实这是赵高计划的一部分,作为胡亥的附属品,赵高也出现在了随行队伍中。
没想到秦始皇行至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驾崩,旧英雄给新英雄让路的速度开始快了起来。
秦始皇驾崩之前,遗照传位扶苏。作为政坛常青树,以铁腕手段弄死政敌而著名的李斯接受了心机帝赵高的建议,发动政变,扶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矫诏杀扶苏和蒙恬。对于李斯来说,岁数大了,实在不想在新皇登基后还要费尽心力的去搞死新的政敌蒙恬。为了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基业,他宁愿让智商有待商榷的胡亥即位,也不想跟着一个精明的扶苏。至于赵高,一个宦官能掀起多大浪来。毕竟在赵高之前,没有有宦官专权的例子。
沙丘政变之后,李斯和赵高联手,按部就班的扶植胡亥称帝。有条不紊的杀扶苏、杀蒙恬。对于李斯来说,这下安全了。不过李斯没想到,自己其实是赵高计划里的一部分。
至于李斯怎么被赵高搞死,那是后话。对于秦帝国来说,扶苏的死都不如蒙恬的死影响巨大。在下一节,我们会看到在没有蒙恬的日子里,中国将上演新的大戏。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1 19:10:35 +0800 CST  
@ameke 2016-09-21 19:58:17
公众号里是7,这里是6,什么情况?
-----------------------------
公众号里简单调整一下,12点以后发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1 21:55:04 +0800 CST  
八、秦朝的百万大军之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陈涉起兵之时大秦帝国到底有多少兵力?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解答,如果我们按照史书记载的数字进行推断,会有社科专家说那个时代养不了那么多兵。如果按照社科专家经过精密测算得出的结果推断,这点兵力根本控制不了秦帝国如此广袤的疆域。所以这个问题,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去推断。
在秦国灭楚统一前夕,老将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去伐楚。这次王翦几乎掏空了秦国的家底,要不是项燕太难对付,秦王政断然不会给王翦这么多兵力去作战。当然了,要不是王翦带走了秦国所有兵力遭到猜忌,他也不至于用自污的方式表明自己没有反心。
这六十万的大军,一线战斗部队不会超过四十万,其余的都是后勤辎重部队。咱不像草原上的胡人,怀里揣个烧饼随时可以吃饭。咱们华夏民族作战,吃饭是很讲究的,必须吃汤饼。所谓汤饼,就是面片汤,可以看作是面条的前身。吃这玩意儿得有炉灶、锅、碗、筷子。那你想想看伺候几十万吃饭得用多少人?这些人也是要算进部队人数中去的。中原人聪明,打仗的时候数对方的锅灶就知道对方的兵力。齐国孙膑更是用增兵减灶之法忽悠的魏国庞涓轻军冒进遭到伏击。所以说我们打不过胡人的原因就在这,兵法中大部分策略对胡人不起作用。你数他家的炉灶?人家没有。你断他们的粮道?他们也没有。你想围城?他还没有。
秦国靠六十万大军一统天下,蒙恬北击匈奴用了其中三十万人马。后来蒙恬把这三十万人布防在长城沿线,主要集中在九原郡、上郡一带。蒙恬死后,这支部队交到了王翦之孙王离手里,这是秦帝国的王牌军。
除了北却匈奴之外,秦始皇时代还有一场开疆拓土的大战发生在南方。国尉屠睢、大将任嚣先后攻打百越,后者把中国的领土一直延伸到南海,秦朝置南海郡(今广东东部一带)、桂林郡(今广西东部一带)、象郡(今广西西部一带)。
这场战争比蒙恬北击匈奴难打的多,国尉屠睢带副将赵佗南下,水路两栖并进。越人避其锋芒,玩了一出坚壁清野。屠睢粮食耗尽,只好退兵。秦军前脚走,越人后脚就追了出来,屠睢中箭而亡。
五年之后,秦军卷土重来,这次带兵的是大将任嚣和副将赵佗。有了上一次的教训,任嚣进军顺利,击败了越人,这才有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的设立。任嚣担任南海尉。
那么说秦军征南用了多少兵力呢?《史记》上没有记载具体数字,倒是《淮南子》上说屠睢南征动用了五十万大军。理论上秦军初始兵力是六十万,蒙恬掌控者三十万,屠睢最多有三十万人马可用。但是,蒙恬驻防河套地区就用了三十万部队,秦军要开疆岭南这么大的地方,有五十万也是正常的。《史记》中记载,为了南征之战,秦朝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也就是说,是男的都当兵打仗去了,负责后勤部队的,居然是女兵。可见当时秦朝大肆征兵到了何种地步,老百姓苦到了何种地步。
除了北方三十万大军,南方五十万大军之外,秦朝剩余的部队集中在咸阳周围,约有十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各地方的驻军,秦军加一块足够百万大军。
也就是说,陈涉起兵反抗的是个拥有百万大军的大帝国。虽然想反秦的不少,比如项梁叔侄,比如六国亲贵等。但是六国在的时候绑一块都挡不住秦国的六十万虎狼之师,更何况现在呢?所以陈涉起兵之初,大家会觉得他脑子秀逗了。
但是愣头青陈涉攻打大泽乡,一不小心胜利了。陈涉再攻蕲县(今安徽宿州蕲县镇),一不小心又赢了。紧接着,陈涉连克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酂县(今河南永城西)、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柘县(今河南柘城县)、谯县(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等五县,陈涉所到之处,老百姓争相加入义军跟秦朝决裂。大量英雄人物加入陈涉大军,很快陈涉的部队就发展到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名、步兵数万人的规模。陈涉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召集当地黑白两道有头有脸的人物开会。大家一致认为,虽然谁也没见过义军的领袖扶苏和项燕,但是陈涉主持大军恢复楚国江山社稷的功劳大家是看在眼里的。虽然大家也没看到楚王,但是都认为陈涉的恢复楚国的功劳足以封王。好了,陈将军,你可以把刀放下了吧,刀片太凉。
就这样,陈涉自己为王,号称张楚王,意思是自己为张大楚国的王。到这一刻,陈涉可以骄傲的说:我当初怎么说来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作为革命先驱,以一介屌丝的身份当了大王,这个事情瞬间让天下英雄高潮了起来。陈涉这样的人都能成功,谁还不能成功呢?天下英雄蠢蠢欲动,秦帝国的百万大军将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
就在陈涉把秦帝国的外强中干展示给天下人看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张耳、项梁、彭越、刘邦、英布、张良、田氏兄弟等豪杰都纷纷举起反秦大旗,他们或者加入陈涉大军,或者自己单干。那感觉就像秦国要完蛋了,大家都要去抢一把,谁去晚了就抢不到东西了。
你想吧,陈涉农民出身,当过最大的官是屯长,他起义都能成功,那些个六国贵族、社团大哥、综合执法队队长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来吧,反了!
当时老百姓也很有意思,他们不管谁起义,只要附近有人起义,别管他们打着齐、楚、燕、韩、赵、魏哪一家的旗号,绝对同去同去,反正是绝不跟着秦国混了。
在这个狼烟遍地的时候,大秦三大王牌军表现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国难当头,无论是北方王离手下的精锐边军,还是咸阳周围的近卫军,亦或是南方任嚣手下的水陆两栖军团,都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魄,大家不约而同的作壁上观,比清末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联合起来拒绝参与对八国联军的战争还默契。
直到陈涉部将周文的大军攻打到了秦朝本土,这才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此时任嚣的部队驻守南海郡,离中原太远太远了,根本指望不上。北方王离的部队开始往南调拨,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关键时刻,李斯大胆启用会计出身且没打过仗的章邯为将,发动骊山七十万囚徒组成大军,这才遏制住了陈涉的攻势。
就在不久的将来,章邯被项羽活捉,其麾下七十万中央军在战争前后死走逃亡外加被项羽活埋,全军覆没。王离的三十万王牌军在南下平叛之前就开始出现士兵的减员情况。这就好比陈胜、吴广、刘邦等带着去北方戍边的兵丁,或者因为内地闹革命,没能去边将完成军队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蒙恬死后,士卒非常寒心,王离压根掌控不住这三十万人马,等到巨鹿之战以后,王离战败被项羽俘虏,秦朝最精锐的十万边军全军覆没。任嚣的大军据在岭南,中原大乱,他完全不参与此事。后来任嚣病重,他传官位给副将赵佗,命令他不许参与中原的混战,要求赵佗自立为王。赵佗就此建立了南越国,汉武帝时期这个国家才归顺汉朝。也就是说秦朝的南部驻防军,就这样独立了。秦朝的百万大军在秦末战争风云当中,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那么说这支曾经席卷天下的军队,为什么会在秦末突然失去战斗力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6-09-25 22:40:38 +0800 CST  

楼主:klingkun

字数:112804

发表时间:2016-09-16 00: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3 20:01:14 +0800 CST

评论数:1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