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竟是至今无解的千古谜团(转载)

北金牛座流星雨13日迎来极大。
天外来客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1 10:50:26 +0800 CST  
赞帖,好,棒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2 10:02:59 +0800 CST  
三星堆文化是1980年至1981年间考古学界对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的概称,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争议p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2 10:05:01 +0800 CST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o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2 10:05:11 +0800 CST  
咋没拿铁,赞贴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6 17:56:45 +0800 CST  
灿烂的文化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8 15:14:28 +0800 CST  
夏代有无文字,这是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夏族当时可能还没有使用文字(如张荫麟、王玉哲先生),或者认为至少还没有发现殷墟甲骨文那样的有关夏代文字资料(如李先登先生)。顾颉刚先生曾经感慨:“河、洛之间为夏代政治中心自无疑义。所恨者,夏代史迹无文字可证明耳。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9 15:47:17 +0800 CST  
学者还在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中探索夏文化遗存,比如20世纪30年代徐中舒先生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40年代范文澜先生提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1960年代以后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文化之间二里头文化逐渐成为探寻夏文化的主要线索。l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19 15:47:37 +0800 CST  
要让孩子学考古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0 09:48:43 +0800 CST  


齐家文化玉器有着它独特的美感,它并不像红山、龙山玉器那样光滑莹润;也不像商周玉器那样纹饰神秘,更不像春秋战汉一样精美细腻,齐家文化的玉器是一种简洁、古朴却又雄浑的大气之美,这种审美就像唐诗中的边塞诗、就像宋词中的豪放派、就像明清小说中的水浒传。它给人的是一种浑厚朴实的阳刚之美与肃穆之感,而不是纤巧、灵秀的欣喜之味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2 09:49:12 +0800 CST  


齐家玉璧:玉璧、玉环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比较多见的品类。其特点为:齐家文化的玉璧、玉环径寸相对较大,有些玉璧达直径30厘米以上;内孔多以管钻法打出,所以从剖面来看时,内孔形状接近“U”、“V”形;由于齐家多使用片切割技术,所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制作出的大多玉璧都有厚薄不均的特点,且有些玉璧、环上还带有切割痕迹。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2 09:50:35 +0800 CST  
---探秘“世界屋脊”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在蓉启动。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07:31 +0800 CST  
山东平原县出土一批唐代纪元石佛造像

唐青石造像碑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12:13 +0800 CST  


释迦摩尼佛单体石造像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12:46 +0800 CST  


文殊菩萨骑狮单体石造像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13:38 +0800 CST  


普贤菩萨骑象单体石造像-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14:21 +0800 CST  
经县文物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清理,这批石造像共有六尊,其中青石造像碑一尊,汉白玉石造佛像五尊。根据青石造像碑残留文字可知,该碑刻于大唐开元七年,即719年,距今已有1295年的历史。造像碑高169厘米,宽46厘米,厚42厘米。正面碑身上部开龛雕释迦摩尼坐佛,头部雕有桃形火焰纹头光,佛像左侧刻有“天皇供养”四字,右侧刻有“天右供养”四字。左侧碑体刻蜜多心经经文。根据一尊汉白玉造像底座刻制文字可知,其中三尊汉白玉石像分别为释迦摩尼佛单体石造像、文殊菩萨骑狮单体石造像、普贤菩萨骑象单体石造像。三尊佛像均缺少头部,除释迦摩尼佛造像左侧胳膊尚存外,三尊佛像其他胳膊皆残失,狮子头部和大象嘴部均缺失。这三尊白玉石造像体量较大,残高分别为103厘米、93厘米、67厘米。另有一尊圆形基座坐式石造像,腿部以上部位缺损,残像高23厘米,基座四周刻有5个持有不同乐器的石人,还有一尊石像仅有半个身子,残高33厘米,其他部位均缺失。出土石造像人为损毁痕迹明显,估计与历史上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有关。据发现人员介绍,出土石造像的土层与四周土层并无两样,经走访,附近村民也未听说过当地有什么寺庙,石刻之上虽有文字,但残缺不全,发愿人和供养人信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些石造像体量较大,雕刻精美,且出土数量较多,在德州地区尚属首次,该批石造像的出土将对研究当地历史和唐朝时期佛教习俗提供有力的实物佐证。--赞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5 10:15:20 +0800 CST  


西藏规模最大古籍普查工程日前进入收官阶段,普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西藏已普查登记18000余函古籍文献。以金石铭文、简犊文献和早期写卷为代表的藏文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相关专家保守估算,目前我国存世藏文古籍文献总数约在数十万函以上,其中五成以上收藏在西藏境内的布达拉宫、西藏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收藏单位以及遍布74个县区的1300多座寺院内。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6 08:55:35 +0800 CST  
走进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阿布入寺主殿一侧的藏经殿,透过一扇扇锃亮的展示柜玻璃窗,记者看到一函函标有阿拉伯数字序列号的蓝靛金汁等古籍文献和古老木质刻板有序排列。不同于深埋在典籍架上的传统收藏方式,这里的每一叶善本,每一个金汁书写的文字,跃然纸上,“活态”传承着各自千百年的历史。

“这四十多函珍贵古籍都有‘身份证号码’,它们现在都已归档国家古籍文献数据库。”寺管会主任、53岁的僧人旦增贵桑介绍说:“如今在专家指导下,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更因公开展示而被更多人所了解。”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1-26 08:57:33 +0800 CST  


500余件文物出土,四川眉山三苏祠(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故居)首次发现北宋遗址。
楼主 海之鼎a  发布于 2019-12-06 15:30:40 +0800 CST  

楼主:海之鼎a

字数:21711

发表时间:2019-01-03 19:44: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9:24:26 +0800 CST

评论数:12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