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牛人们

张学良和杜月笙关系不错。
有一次张学良到上海,杜月笙为了显示自己在上海能罩得住,就给了张学良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颇有底气的对张说,在上海无论遇到什么麻烦,打电话给他,他都能摆平。
但是杜月笙向张学良说完这些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遇到王亚樵你要小心。
可见像杜月笙这样,在上海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大佬,对这个叫王亚樵的也畏惧三分。
看看王亚樵的策划的暗杀行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人可怕的能量:
炸死侵华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当这些小鬼子在中国的领土上庆祝自己的胜利,耻笑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可欺时,轰得一声,就让这些志得意满的日本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让他们回姥姥家了。
在庐山刺杀蒋介石。只可惜刺客的业务素质太差,没有等到蒋介石走的再近些,就胡乱开枪,结果蒋毫发无伤,有惊无险的躲过一劫。要是刺客有出色狙击手的素质,中国的近代史恐怕要改写了。蒋介石的命真是够大的,在1925年的一天,蒋在共产党人陈赓的背上逃命成功,这次他又在刺客拙劣的枪法下侥幸逃生。并且在这两次关键的逃命过程中,除了精神上受到些惊吓外,并没在他的肉体上留下什么严重的创伤。
命运总是很诡异,谁能想到蒋介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生命是被他的部下提前结束了。
就是蒋在撤退到台湾后,某天,自己的汽车和迎面而来的一辆军车结结实实的撞在一起。这次车祸是蒋介石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蒋的还算不错的身体就彻底的垮了,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刺杀汪精卫。这次汪精卫没有蒋介石幸运。据在现场的目击人张学良说,这次刺客孙凤鸣杀手素质堪比荆轲,异常冷静的开了三枪,枪枪毙命。第一枪准备打汪的后心,由于汪转身,这一枪打在汪的胳膊上。另外两枪分别打在腰上,头上。虽然这次刺杀没能把大汉奸立即干掉,但是正是这次刺杀中留在汪精卫肋骨里的毒子弹,使这个民族败类在十年后病发而死。这次刺杀若干年后,蒋介石派军统特务在越南河内刺杀汪精卫,但只是错杀了汪的贴身侍卫。汪精卫的身上没有留下一颗军统特务的子弹。
刺杀宋子文。我总感到王亚樵这帮人的勇气和胆量可嘉,但是专业素质却不敢恭维。不是枪法不准,就是枪法准时,却打在不该打得人身上。
这次刺杀宋子文,就是刺客的的枪法很准,却打在了宋子文同学兼秘书唐腴胪的身上。唐是宋子文的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回国后当了宋的秘书。
唐腴胪的妹妹现在还健在,老太太居住在上海,人到老年却还是依旧风度翩翩的跳舞。年龄和美妙的舞姿的反差,时常会引来境外媒体的采访。从老人不凡的气质里,我们隐约能感到唐家的当年煊赫的家庭背景。
这就是所谓的乱世,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个瘦瘦小小的,戴着一副眼睛的王亚樵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为什么能凝聚那么多人为他卖命?他不高兴时敢跳上桌子,掌掴当时的上海市的警察总长,而总长挨完巴掌后却还得满脸陪笑。
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讲个故事。
一个古代的名将,非常属于带兵,与兵士们同吃同住。一天看到一个伤兵,
伤口溃烂流脓,非常痛苦。这个将军就俯下身子,用自己的嘴替这个士兵吸脓。这一幕恰巧被这个士兵的母亲看到了,老太太伤心的大哭起来。
旁边的人有些奇怪的问老太太哭得为何如此伤心,老太太回答:我恐怕要失去这个儿子了,因为我丈夫受伤时,这个将军也为他用嘴吸过脓,结果丈夫为了报答将军的恩情就战死在沙场上了。
这就是驭人之术。
这个王亚樵也是深谙此道的人。
他的部下死后,家属所有的用度开销,他都安排的无微不至。所以他的部下都没有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他还好像有种特殊的气场和手段,能让部下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比如那个刺杀汪精卫的孙凤鸣。据说行动的头天晚上,王亚樵就把自己的老婆让孙睡了。



休息一下吧,玩玩天涯的网页游戏:
武林英雄,纵情武林世界
三国风云,乱世风云再起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8:52:00 +0800 CST  
{二}够狠!!!!!
人面对死亡时经常用两种东西麻醉自己―――酒和女人。
经常看到很多这类似曾相识的故事:在旧军队里。将要对强奸犯实行死刑时,为了显得比较人道,在行刑的头天晚上,往往给犯人找个妓女,陪他这最后一夜。
或者躺在担架上那些垂死的年轻的士兵,往往最后的愿望就是让旁边站着的小护士吻一下。女人的怀抱和温柔,对男人有种天然的镇定作用。
那个年轻时,曾经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头一天晚上,他的爱慕者陈璧君,也把身体献给了汪。

孙凤鸣也对得起王亚樵。
孙凤鸣在中弹被俘后,被送到医院。
医生对孙说:你恐怕熬不过明天了。
孙答:死就死吧。
医生又说:家里还有什么人吗,我们通知你家人给你收尸。
孙答:家里没人,就我一个,死了喂狗,不用收尸。
够绝决。这种狠劲比起日本的武士道,也毫不逊色。
这种狠劲成了王亚樵这个叫斧头帮的团队的特色,而这种特色能使所有的人都毛骨悚然。在上海和王亚樵有过节的人,每天都惴惴不安生活在恐惧之中。
难怪上海滩的另一位黑社会老大黄金荣对部下说:以后你们遇到斧头帮的人都要躲着走,他们都不要命,我们惹不起。
难怪王亚樵敢敲诈杜月笙,一张嘴就是十万。而杜月笙只得乖乖的拿出来。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真理。
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8:54:40 +0800 CST  
 西方有句谚语: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翻开人类所有的斗争史,你会发现什么无间道,反间计,借刀杀人等等,这些从对方内部下手的办法有神奇的效果。
 在你身边的敌人,或者曾经在你身边过的敌人是最可怕的敌人。因为他了解你的一切,饮食起居,脾气禀性,社交网络••••••。
 阿拉法特躲避暗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千万不要生活特别有规律。一个被暗杀的对象,生活越有规律,那他离自己的坟墓就越近。
 即使睡觉,一夜也要没规律的换几个房间。就像萨达姆一样。
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了解你的敌人。
 王亚樵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敌人。
 这个敌人就是他曾经的学生——戴笠。
戴笠是什么人?虽然很多书上说他是什么“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杀人魔王”,其实用两个字,就可以准确概括他的身份和特性,那就是――酷吏。
如果做精神分析,中国的这些酷吏都是施虐狂。
用最残酷的,最狠毒,最惨无人道的方法来折磨人和摧残人的肉体。而犯人的尖叫和哀嚎能使他们感到快感。
唐朝的武则天,明朝的锦衣卫••••••这些都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可怕的酷吏们,落在他们的手里,就是落在了人间地狱里,生不如死。
但是酷吏并不是谁都能当的了。尤其是魔鬼级的。他首先需要过人的,甚至是变态的心里素质。
据说戴笠能把刚刚杀完的死尸,往床地下一塞,然后倒头呼呼大睡。
从戴笠的狠毒与阴险上,不能不说多少能看到王亚樵的影子。
戴笠这个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学生。没有像他的诸多校友们,成为军事方面的一代名将,而是成了一个颇有破坏力的特务头子。这里面肯定也有王亚樵的“功劳。”
王亚樵的可怕使蒋介石惴惴不安。他决定要除掉他。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戴笠的身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话不幸在王亚樵和戴笠的身上应验了。
王亚樵也许没想到,他曾经无数的艰险,凭着他的机智敏感都全身而退,但是他最终会栽倒他自己学生的手里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06:05 +0800 CST  
{四}人类是智慧的动物,所以人类之间相互的争斗与搏杀,不单单是体力劳动,而更多的是脑力劳动。
制造各种武器,运用各种计谋,什么三十六计,兵法韬略,战略,战术。这些都离不开智力。
在各种动物的群体里,都是年轻,最能打斗,最有体力的那只动物作为首领。比如什么狼王,猴王什么的。
但是这条规律在人类的群体里不适用。
在成熟的人类社会里,做首领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慧。
所以经常能杀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杀死的人都是很有头脑的人。智慧不足的一介武夫很难成大器。这是历史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亚樵,戴笠这些经常杀人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
虽然这样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王亚樵和戴笠有很多共同之处。
超乎常人的机敏,凶狠,深谙人内心的各种弱点;善于结交巴结各种对自己有用的人;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
这些素质使他们成为暗杀战线的高手。
但是在当年的上海,还有一个人,这种地下工作的业务能力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
这个人我们大家也许并不太陌生。
他就是陈赓。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07:28 +0800 CST  
抗战期间,蒋介石在重庆举办第一届党政训练班,蒋亲自主持,还对学员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他亲自拟就的,其中有一题是问大家: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
我想把蒋的这个问题再引申一步,使它具体一点: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包括在特工方面。
戴笠没能抓到陈赓,因为陈在上海所营造的社交网络已深入到国民党的内部高层。
在国民党的高层里有自己的线人。
看看两人的资历对比,就会明白陈赓的各方面的素质为何不在戴笠之下。
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且陈在校期间是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所谓“三杰”就是各方面最为突出的三个人。
这三个人都和蒋介石很有关系。
三杰之一: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蒋介石对这位本家“视之如手足”。对此人的能力很是器重。
三杰之二:贺衷寒,是蒋介石的死硬追随者,一直跟蒋到台湾。是蒋介石黄埔嫡系中的一名得力干将。
三杰之三:陈赓,也是三杰中名气最大的一位。1925年,曾救过蒋介石的命。是蒋的救命恩人。
三者排名不分前后。
而戴笠是是1926年才进的黄埔。也是在这一年,陈赓已经从黄埔军校毕业,然后进入苏联开始接受秘密工作方面的系统培训。
当时陈赓和周恩来在上海共同负责“中央特科”。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08:48 +0800 CST  
巧合的是,陈赓和戴笠这两个脾气秉性截然不同的人,在同一年开始了各自的特工生涯。
这一年是1928年。
这一年,戴笠32岁,而陈赓只有25岁。
秘密工作是一个对情商和智商都要求很高的行业。
胆大心细,缺一不可。
戴没有受过系统的特工训练。但是他这方面的能力却非同寻常。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这除了戴笠本身的素质外,不可否认王亚樵对他的影响。
戴笠就亲口说过,王亚樵是一个很有政治魅力的人,对下属极好,而戴原来对自己的下属很冷淡,但受到王亚樵的影响后,就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下属的态度。
还有一件事对戴笠的刺激挺大。
一次戴笠知道王亚樵在香港后,准备到港缉拿他。
因为王亚樵的耳目眼线很多,戴笠为了保密,就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到港,而是和几个随从秘密进港。
但是王亚樵活动能量真是厉害,他竟然和香港警察总长关系也很不错。
戴笠一进港,王亚樵就得到了消息。然后通知香港警方。
而香港警方对于戴笠屡次进入香港,擅自抓人的行为早就不满,这次恰好能出口恶气。
某天,在香港街头的戴笠依靠着职业敏感,察觉到好像被警方跟踪了。在这紧要的关头,他仍旧没有忘记迅速的和随从交换手提箱。
因为他拎着的手提箱里,有无声手枪,子弹等刺杀王亚樵用的武器。而在香港,擅自带武器入境是违法的。
可是还是太晚了。
香港警方把戴笠还有随从关了起来。
知道国民政府出面,戴笠才被放了出来。
鱼没吃着,还弄了一身腥。
戴笠在感到屈辱的同时,还有莫名的憋屈。
老师王亚樵又给他上了一课----多个朋友多条路。要想有效的躲避追杀,强大有效的社交网络是必不可少的。
你的社交网络就是你的眼和耳朵,有时也是有效的逃避危险的避风港。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10:07 +0800 CST  

王亚樵我们可以称他为“暗杀行业的职业自由人”,他不隶属于任何党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什么主义。
虽然他早年追随过孙中山。
王更多意义上是:江湖上的一个活动能量非常巨大的杀手。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王亚樵还杀了徐国梁----淞沪警察厅厅长,一个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好官。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王亚樵仅靠自己的力量,就有如此大的能量。可见这个人在某方面的过人之处。
这种暗杀与被暗杀的工作,就像在悬崖边上行走,或者就像走钢丝,要用上你全部的心智和能量,小心翼翼,而又充满勇气的向前走,有时哪怕是一丝的恐惧和慌张往往能使你丧命。
真不是人干的活。但真有人干。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13:02 +0800 CST  
我们再看一下同时和戴笠步入情报工作的陈赓,就会感到在陈在秘密工作的素质确实比戴笠略胜一筹。先看一份介绍陈赓在中央特科期间的活动资料:
陈赓一进入特科,就开展了训练
训练项目包括:
熟悉上海各街道里弄的名称、路线和居民住宅情况。
熟悉警察、宪兵、特务机关和流氓帮会的情况。
学习化装术、监视,学习猜破敌人密码,用隐显墨水写密函,被捕后打开自己的镣铐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枪法训练,心思缜密的陈赓安排租船,到长江口入海学习枪法。
陈赓会说几种方言,能根据身份变换形象,有时西装革履,像租界的洋行买办;有时长袍马褂,礼帽缎鞋,扮作巨商。
他常用的化名是王庸。
“王庸先生”个性风趣亲和,交游广阔,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警察局、党部,巡捕房的探目、包打听,乃至上海各帮会地痞均有往来。

到底情报科有多少耳目,多少工作人员?
谁也说不清楚。甚至包括后来叛变的陈赓的上级顾顺章。也不能说清楚。
顾顺章被捕后,为国民党画出的示意图上,中间的圆圈写着“侦探科长陈赓”,向周围辐射的许多小圆圈,分别写着“某通讯社记者”、“上海警备部某女侦探”、“青帮流氓杨安清”、“日本翻译”、“高丽人”等许多联络人,这些人又再辐射更多联系人。
除了上海和南京,还有香港、满洲的中共情报团,有些具体姓名连顾顺章也不知道。
但顾顺章向国民党供出:
“中央特科对于全国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方面得来的消息非常敏捷而有价值。尤其是如要破坏他们的机关,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因为每天编有一种叫《敏捷飞》的情报出来,所以消息灵通。
同时又设法破坏敌方,有时制造种种相反消息,以挑拨对方内部,使其互相猜忌,力量分散。”
所有特科侦探都是单线联系,只认识自己的直接领导者。
陈赓手下有几个非同一般的情报工作者,这些人又分别联系不同的线人。
陈赓的有些线人,层次高到可以直接接触国民党的核心人物。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09 19:14:21 +0800 CST  
中央特科许多及其有用的情报网,就是陈赓建立的。
让我们大概看一下陈赓当时在上海的活动能力。
从1928到1931年------就是陈赓在上海特科工作的这段时间------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各租界的巡捕房,甚至青帮小头目都熟悉这样一个名字-----王庸。也就是陈赓的化名。
有的中共党员不小心在公交车上丢了文件,这位“王庸”先生一出马,不到两天就由流氓给送了回来。
可见陈赓在当时的上海滩,手眼通天的何种地步。
简直就是一个现实版的许文强。
甚至比许文强更厉害。因为陈所能达到的高层社交网络,就不是许文强这种偏底层的人物所能企及的了。
简单列举几位。
杨登瀛------“中央驻沪特派员”,这是什么官职呢?是奉蒋介石的手谕,直属国民党中央的职务。独立于上海军警和其他的侦查机关。可以说是拿着“尚方宝剑”的,国民党秘密机关在上海的负责人。
但他却成了陈赓的线人。
很多中央特科里准备投奔国民党的人,做梦也没想到,接受他们“投诚”的,这位国民党在上海情报机关的最高领导,却是共产党的“线人”。
杨登瀛这位“线人”倒也做的比较合格,他把这些准备叛变的人,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陈赓。
然后陈赓很干脆的如数接受,接着审讯,然后毫不留情的“做掉”。
在秘密工作中,对敌人的宽容,就是给自己设置遗患无穷的陷阱和地雷。
每个叛变的人都是一颗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杨度--------这个人更是非同寻常。只简单罗列一下他的经历吧,因为此人的经历太丰富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及其重要的人物,几乎都和他有关。
和梁启超关系不错。据说清政府的许多“立宪”文件,就是杨度和梁启超在日本合写的。而此时梁启超还是清朝的“通缉犯”。
救过袁世凯。后来成为袁世凯的谋士。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是杨拒不奉诏,冒死相救。
介绍黄兴和孙中山认识。黄对与孙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知道是杨度促成了他们俩人合作的不多。孙中山和黄兴对杨度很是器重,多次邀请他加入国民党,都被杨婉拒了。
“狗肉将军”张宗昌他对杨度言听计从,视若座上宾。
杜月笙的清客。什么是“清客”,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给你钱,高危的活,杀人放火,脏活累活不用你干,拿钱把你供着,有重大的事让你帮着拿拿注意,提提意见。
这种工作不太好找,除非自己的资历,智慧,经验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但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也成了陈赓在上海的重要情报的提供者。
董健吾--------是宋子文的同窗好友,也是上海圣彼得大教堂的牧师。由于这种关系他经常陪着宋子文的母亲--------当然也是宋美龄的母亲,蒋介石的岳母,孙中山的岳母------倪老太太去礼堂做礼拜。
倪老太是虔诚的基督徒,老太太对未来女婿资格有一项不可更改的条件-------必须是基督徒。
蒋介石就是为了能娶到宋美龄才信的基督教。
你老太的另外两个女婿-----孙中山和孔祥熙当然是老牌的基督徒。因为两人都是从很小就接受的西方教育,都上过基督教会办的学校。
不过孙中山有一点曾被人诟病过:称孙中山是假基督徒,因为基督教尊奉是一夫一妻制,而孙曾经有过一妻一妾(孙的妻子卢氏,还有一个妾叫陈粹芬,一直在他哥哥孙眉家里生活)。
董健吾和宋家的这种关系,使他能比较容易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情报。
董健吾还做过冯玉祥的秘书,和张学良的交往也比较密切。
但董还有其他重要的身份:中央特科的成员,中共党员。陈赓的直接联络人。
写到这里,我对陈赓的特工的能力真的有点无语了。
西方的战争学家曾做过一个统计:一个训练过的军队和没有训练过的军队的战斗力是1:20。
简单的说就是:经过训练过的十个人战斗力,相当于没有训练过的200个人的战斗力。
就像是李昌镐同时和几十个人下棋,但是他却能轻而一举的赢这几十个人。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陈赓就是这么一个专业的特工高手。
还是一流高手。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15:49:47 +0800 CST  
记得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中国的近代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赶不上西方,是因为中国最聪明的人都搞政治去了。
深刻。严重的深刻。
中国有个传统,聪明要用在“得君行道“上----简单的说,就是要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读古书,中科举,当大官上。
觉得把聪明用在这上面,才是正道。
什么研究蒸汽机,研究虫子,研究数学等等,那都是“奇技淫巧”,不务正业,没出息,辱没读书人的脸面。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的价值观。
当大官,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些东西深埋每个中国人骨子里。
于是在中国搞政治的,是人类最出类拔萃的精华。
看看他们的手腕,勇气,谋略,花样,哪个民族能比。
可惜的是这些智慧很多时候都用在内斗上了。
这些中国政治家的洞察力,有时会令我发自内心的赞叹一句:真是太有才了。
什么是洞察力?
先讲一个故事。
明朝的大将洪承畴战败,被清兵俘虏。皇太极爱才,想招降洪承畴。
但这个洪承畴好像死了心要做大明朝的烈士,就是不松口。态度坚决。
眼看好像又一个忠臣的典范就要诞生了。
但是皇太极的洞察力发挥了作用。使忠臣变成了汉奸。
一次他亲自苦口婆心的给洪承畴做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洪承畴的态度依然是比石头还硬。不降,死也不降。
皇太极有点灰心了。
但是就在这时,洪承畴的一个对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举动,让皇太极又看到了希望。
什么举动?
就是洪承畴用手弹从屋顶落自己在衣服上的土。
我要是看到这个动作,一定会想,这小子有洁癖。都快死了,还在乎衣服上的这点土,有病。
但皇太极对洪承畴这个动作的心理分析是:他(洪承畴)既然连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何况对于自己的命。
真是一代奸雄,英雄。智慧简直武装到牙齿了。从一个小动作直接洞悉内心最深处的弱点。
高,实在是高。
也难怪,没有这两下子,怎么能统驭的了那么多能人谋士。无论那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有“三下子”。有“两下子”都不行。
皇太极还真是没看错,洪承畴终于降了。
洪承畴没有做文天祥,因为洪承畴内心深处的软弱怕死,注定了他这种结果的必然性。
而文天祥虽然爱玩美女,奢侈,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刚烈,使他在蹲了三年又脏又臭的大牢后,依然没屈服。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也适用于王亚樵。
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结局,而他的这种性格是被他的学生戴笠“洞察”出来了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15:58:13 +0800 CST  
原帖在版务处理栏里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16:03:30 +0800 CST  
戴笠用的手段和皇太极的现代版。
但和皇太极的思路是一样的:找到对方性格的弱点,然后利用这个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能不说也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人。这种洞察力使他在和自己的老师王亚樵的较量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在一开始在和王亚樵的较量中,戴笠屡战屡败。
被别人追杀是什么滋味?是什么心理状态?
这是常人没机会体验,也不想体验的感觉。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听那些落网的通缉犯,谈他们亡命天涯的心理状态。
恐惧,焦躁,草木皆兵,巨大的精神压力,使逃亡者往往处在崩溃的边缘。
但是在乱世里,某些人的心理状态,强悍到超出我们想象。
在险恶无比的环境里,他们没有屈服,没有被压垮。而是积极,但又充满智慧的,与那些要消灭他们的周旋。
张学良曾经说过,即使第二天枪毙他,他头天晚上也能睡的很香。
难怪他经历过那么多艰难险恶,还能活到一百岁。
真是超抗压的心理素质。
王亚樵虽然只活到49岁,只是张学良寿命的一般。
但是他的心理抗压力绝对不输于张学良。
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毛泽东的诗。
在险境里,王亚樵也有这种定力与沉着。
一次,王亚樵的老婆准备出来买菜时,发现家已经被特务包围,便连忙叫醒王亚樵。
王很冷静的让老婆把衣服脱下,然后他穿在自己身上,又找了块头巾顶在头上,还笑着转身问他老婆像不像女的。
然后穿着这身女装大摇大摆,挎着菜篮子,在众多特务的眼皮底下溜掉了。
像这样的,关于王亚樵的顺利逃生的故事还有很多。
也许生死对于王亚樵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他已经历过太多的生死,杀别人,也看着自己的人被别人杀。
我有时觉得应该叫王亚樵“不怕死帮的帮主”更为确切。
因为他手下的“亡命精神”在旧上海滩的所有帮派中,堪称第一。
日本侵略上海的期间,在路上抓到一个叫陈阿毛的卡车司机,强迫他开车运送武器和军队到前线,陈阿毛开着满载日军和武器的卡车,全速冲入海中,与日军同归于尽。
这件事使日军受到很大的震动,他们似乎看到了中国人的另一面,看到了以前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只有他们日本人才配有的素质。
这件事给正在和日军奋战的上海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人们口耳相传着这个血性汉子的事迹。
而这个陈阿毛,就是王亚樵的部下和追随者。
王亚樵的这些追随者很多,以至后来戴笠奉蒋介石之命要“招安”王时,王亚樵一张口就说500万,理由就是给他的人很多,只有多给点钱才能遣散。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19:30:16 +0800 CST  
原帖在版务处理栏里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21:50:59 +0800 CST  
王亚樵,这个纵横黑白两道的枭雄,在1936年9月20日的晚上被杀,并被割下脸皮。
成功猎杀他的,就是他曾经的学生----戴笠。
王亚樵杀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要杀他。但是他的侦察与反侦察的能力,他的飘忽不定,他的机智敏锐,使他的敌人们只能“心有余,力不足”了。
但只有戴笠成功了。
如果把王亚樵比作一个猎物的话,那么戴笠就是最了解这个猎物的人。
王的脾气,行事风格,生活习惯,戴笠都了如指掌。
这样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
戴笠就像是一个有非凡洞察力的猎人。
他洞悉了王亚樵的性格里最主要的一点——讲义气。
并抓住这一点,给王亚樵挖了个“陷阱”。
这个“陷阱”是为王亚樵“量身定做”的,所以这个“陷阱”对王亚樵有致命的杀伤力。
但要说明的是,王亚樵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险恶的环境,造就了王亚樵的超乎寻常的敏锐机警,和滴水不漏的思维。
比如有一次,王亚樵在一朋友家里遇到另外两个朋友,当这两个朋友由于有事,想先告辞回家时,王亚樵拔出手枪指着这两个想走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老兄,非常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请不要见怪,在我走之前,你们两位不能走。
戴笠也曾经派人卧底到王亚樵的团队里,虽然戴笠费尽心思,这个卧底几乎连王亚樵的面都见不到,更别提掌握王的动向了。
王亚樵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一个成就非凡的奥运冠军说过: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实力已经在到那里了,只要你自己不出错发挥好,就没有人能打败你。
王亚樵很强大,就像一只老虎,只有当它打瞌睡的时候戴笠才有机会。
但是可悲的是,王亚樵终于“打瞌睡”了。
戴笠的机会来了。
1936年,王亚樵为了躲避追杀,从香港来到广西梧州。
从大上海,还有香港,回到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小地方,王亚樵的内心深处那高度敏感的警觉,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放松。
危险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危险的麻木,哪怕是丝毫的麻木。
客观的说,在梧州这个让王亚樵送命的“陷阱”,如果放到上海来实施,以王的一贯的谨慎完全能躲得过,但是这个“陷阱”恰恰是在梧州,恰恰是王亚樵的警觉有点麻木的时候。
所有的因素都恰好的加在一起----时间,地点,时机。
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很玄的一句话,但是很正确。
这个“陷阱”是这样滴:
王亚樵的手下余力奎被抓。而余力奎的老婆被戴笠收买。于是余力奎的老婆和戴笠设了一个局:余力奎的老婆谎称,自己的老公被抓,没了经济来源,要王亚樵过去看她。
但戴笠这个局的高明之处是:他让余力奎的老婆同样来到梧州。要是这个女人在上海或是在香港,王亚樵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去主动见她。
“斗智斗勇”,“智勇双全”,这些成语中,“智”都在“勇”的前面。
智比勇更重要,有勇无谋是很危险滴。
这次王亚樵的“勇”依然和从前一样。但是“智”没有了平时的水准。
当他自己踏入余力奎老婆的屋里时,他为他自己的这一丝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没有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上海,香港丢掉性命,而是在这个小地方:梧州----这个在他潜意识中觉得相对安全的地方----恰恰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0 22:09:53 +0800 CST  
余力奎老婆住的小屋,成了王亚樵的坟墓与刑场。
王一进门,迎接他的是扑面而来的石灰粉。中央特科也常用这种石灰粉战术。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暗杀的成功率。眼睛看不见,你就不能有效的躲避和逃跑。对付那些有很强的逃脱能力和放抗能力的人,石灰粉是必杀技。
据说王亚樵眼睛被迷后,并没有束手就擒,而仍然是很顽强的搏斗,最后特务们看抓活的困难,就只能要死的了。
王亚樵身中五枪,三刀。就这样死了。
生命就是这么脆弱。
那个动乱的时代,暗杀被暗杀都时常发生。从达官贵人,到军阀政客,都可能陷入到利益的纷争中,成为被暗杀的对象。
随便拉出那时民国政坛的任何一个人,几乎都和暗杀有关——曾被作为暗杀对象或曾参与暗杀过别人。
拿这个间接造成王亚樵被杀的余力奎来说吧:他曾经在陈其美的手下做过刺客。帮陈刺杀袁世凯的手下郑汝城。
而蒋介石也曾经是陈其美的刺客,他帮陈杀掉了陶成章。因为蒋介石一开始就是跟陈其美混的。陈其美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大哥”。
但是陈其美也被人给暗杀掉了。陈的死和王亚樵的死很相似:也是被人骗到一个屋子里,然后埋伏的人出来把他干掉。
看起来够乱的。要不然怎么能叫乱世呢。
我经常想要是王亚樵能穿上防弹衣,他就很有可能躲过这次被杀的厄运。因为在1901年前后防弹衣在美国就有了。而王亚樵死的时候已经是1936年了。
估计特务射杀他的武器,最先进也不过是驳壳枪,就是毛瑟手枪。因为那个时代这种手枪最流行。这种枪的子弹速度是122米每秒,穿个防弹衣抵挡这种速度的子弹没问题。并且王亚樵的人还在后面跟着,要是他能拖延几分钟,他的手下就能赶到。
可惜那个时候的资讯不够发达,没有互联网。那时人的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别说是王亚樵了,就是宋子文,这种和美国渊源很深得人,好像也没听说有防弹衣这种先进的东西。要是知道的话,恐怕早就用上了。因为宋在火车站遭遇王亚樵的刺客后,有一阵子好像是惊弓之鸟,被吓破了胆。但是从没有史料记载过宋曾经用过防弹衣。
有时愚昧是能害死人的。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2 18:27:11 +0800 CST  
就在王亚樵被杀的那天的夜里,陈赓正在长征的途中。、
这两个曾经都在上海的帮会中,很有知名度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王亚樵死的这一年,也就是1936年,王亚樵曾经考虑去延安,他曾托李济深写介绍信给周恩来。他自己还写了一封给毛泽东和朱德的信。之所以去延安,倒不是他信仰“共产主义”,也未必是对中共有多认同。
王想去延安,理由很简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走投无路”。
看看1936年的局势,我们就能明白王亚樵的处境。
从1934年到1936年,红军主力被压制在陕北的一角,国内各派军阀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渐渐处于劣势。蒋介石的实力空前强大。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利益的游戏-------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斗不过人家,就得忍,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这是搞政治的最重要的原则。喜欢鸡蛋碰石头的书呆子,往往不得善终,成不了大事,他们往往勇气很有余,但是做法很愚蠢。
这些军阀都是老手,他们最会见风使舵。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陈济棠还有很多,看老蒋不顺眼的人物,不得不对蒋俯首帖耳起来。因为这是对他们自己最好,最有利益的选择。
原来和王亚樵走的很近的陈济棠,李宗仁也慢慢对他冷淡起来。难怪王亚樵哀叹:现在只有延安那边还敢和老蒋对着干。
既然只有延安敢和老蒋干,那就投奔延安吧。
就在他死后的十余天里,他派去延安的余亚农,张献庭匆匆从延安赶回,给王亚樵带来一个好消息:延安愿意接纳王亚樵。
但是一切斗太晚了。他的心愿只能由他的学生来实现了。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斧头帮的副帮主华克之加入共产党,并在解放后做了内务部副部长。
另外一个王亚樵最欣赏的学生,也是做过冯玉祥的秘书的郑抱真,也加入中共,并且后来成了合肥市市长。
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周围的人也很杰出。
就像林彪之所以那么能打仗,除了自己的天赋,还因为他从北伐开始,就随叶挺作战,叶挺的战略,带兵都使林彪深受影响。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林彪最好的启蒙老师。
看他周围的朋友,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西方的谚语。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是中国的智慧。
这些都是说,要交杰出的,有能力的人,你也会变的杰出,有能力。
在1936年去世的还有鲁迅。当时的鲁迅住在上海,而他家对面,就是日本军队在上海的司令部。
不知道鲁迅听到,对面日军总部里的汽笛和军号声,会有怎样的感受。
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底,王亚樵的老对头,蒋介石在东北被张学良扣留,在夜里纷乱的枪声中,蒋介石狼狈的从被窝里爬起来,穿着睡袍,爬墙逃到野外。
历史也是在这一年转了个弯,众多人的命运也因为这个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张学良曾经说过,他的生命就是从21岁到36岁,因为在36岁后,他就被蒋介石软禁,从历史上消失了。
1936年,也是张学良政治生命的结束。
从这一年,张从一个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囚徒。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2 18:35:49 +0800 CST  
这个帖子的最新部分在版务处理栏里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2 18:37:45 +0800 CST  
有人称张学良是史学界的“大熊猫”。因为他的史学价值太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张都是亲身的经历者。
别人知道的,只是这些历史事件的结果,但是其中扑朔迷离的内幕,只有亲历者明白。
就像张学良自己说的,他人生的高潮就是从21岁到36岁。
“高潮”到什么程度?随便写几条。
是当时最年轻的,最有实力的,最有权势的军阀。从天津市长到北平市长,张学良只要打声招呼,就能让自己的人当上。
东北军的装备,当时恐怕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能够相比,飞机大炮什么都有。
名义上是蒋介石的部下,但其实还是很有独立性的军阀。张学良就是当时的一个砝码,他支持反蒋派,反蒋派差不多就有把握胜利了。他支持蒋介石,蒋的胜算就能十拿九稳。
对这么一个关键人物,蒋介石也得给几分面子。不敢轻易得罪。
“权利是女人最好的春药”。据人类学家研究,女人喜欢和有权力的男人做爱。权力能刺激女人的情欲。
有权力,有地位的男人身边都不缺乏女人。
有权力,有地位的年轻的男人更不缺乏女人。
年纪轻轻的张学良,当然就成了许多贵妇,和大家小姐的性幻想对象。张学良在他的口述自传中,也系统完整的说出了他对女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狂热。
他自曝他的“第一次”是被他的一位表嫂引诱。张学良不是想出名的三流明星和“美女作家”,不是用这些隐私来炒作自己。他是真的有这方面的“癖好”,才津津有味的说出自己曾经和什么女人做过,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女人中,哪个欲望最强。
人是复杂的,人性是更复杂的。
张学良遗传了他爸爸的凶狠果断,聪明机敏,也有鲁莽冲动。但是毕竟张作霖是从最底层混上来的,他还有很简朴的一面。张学良就曾说过,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吃饭时,要吃到碗里一粒米都不剩。掉口饭就会挨打。因为曾经是穷孩子的张作霖知道,那一口饭,关键时刻能延续一个人的生命。
不但是张作霖,那个时侯的老军阀有几个生活也很很朴素。
像冯玉祥,段祺瑞,在日常生活上穿粗布,吃粗茶淡饭。孙传芳后来也吃斋念佛起来。
但是作为“富二代”的张学良就不同了,身上多了些纨绔子弟的浮华奢靡。生活很奢侈。吸毒,玩女人,开舞会。玩的很疯。
但是纨绔子弟会玩爱玩不稀奇,但是张学良还是很有能力的。
有句老话,叫做“慈不带兵”,带兵有时需要铁腕,需要勇猛果断。该杀人时要杀人。要不然关键时候你镇不住。
张学良有这种狠劲,他曾经杀了自己的堂弟。
张学良的东北军的战斗力怎么样呢?
我看至少比吴佩孚,阎锡山这些人强。不过和苏联和日本比就不怎么样了。
在1929年“中东铁路”中,东北军,这支在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被苏联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也许这次惨败,使张学良产生了严重的害怕外国人的心理。
这也为两年后,东北军更大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2 19:36:42 +0800 CST  
不可否认的是,咱们中国人有很“熊”的一面。
记得一个日本人,曾经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四五个手里拿着枪的日本士兵,就可以押送几千个中国人,而这些中国人,温顺的像绵羊一样接受宰割。
这样的悲剧,在中国近代史上不止一次的上演。
1930年底到1931年初,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关东军开展了频繁的军事演习。
在离沈阳几公里的北大营里,驻扎着张学良东北军的精锐----第七旅
1931年9月18日夜里十点多。离第七旅大概有800多米的芦苇地里,忽然响起几声枪声。
在枪声响过十几分钟后,几百名日本士兵突然袭击第北大营。这时大部分中国军人还在睡梦中。第七旅旅长通过军用电话,紧急请示是否抵抗。在沈阳城里的值班参谋荣臻,接到这个十万火急的电话,被雷到两眼发晕。
张学良是整个东北军的主心骨,这种重大事件,只有请他亲自决断了。荣臻心急火燎的电话联系张学良,可是就是找不到他们的“少帅”。
因为此时,张学良正悠闲的坐在北京的戏院里看戏呢。
日本军队可不管你看不看戏,他们不会等你戏散场后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张学良,这个东北军的最高长官,做的太不专业,也太不敬业了。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都没有。日本军队的频繁军演没有引起东北军的丝毫警惕吗?
整个东北军麻木到这种地步。所有的情报机构,预警机制,应急措施都统统缺失。这就是张学良的治军水平。
张氏父子对政治和军事的敏感度,确实不怎么样,就像当年“黄谷屯事件”,张氏父子就错以为,日本人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没有采取任何秘密措施,堂而皇之的开着专列往回赶,结果被日本人炸个正着。
可怜的荣臻没能找到张学良,只能自己拿主意了。他想到平时张学良对日本军队的一贯软弱态度,揣测张学良要是下命令的话肯定是:不抵抗。
只能说荣臻是个好部下,很会揣测上司的心思,这也是咱中国人的特长。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他妈的打到家门上来了,军情急似火,还请示可屁。这样请示来请示去,敌人早把咱们消灭了。
而在一年后,上海十九路军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军人作风。
不管你老蒋的命令,只知道日本人打到我们家门上来了,我们就要拼死给跟他们干。所以上海的日本鬼子没东北的幸运,他们遭到了可敬的,十九路军的拼死抵抗。
荣臻,这个张学良“合格”的部下,不合格的军人,含泪向北大营下了个命令:放弃抵抗。
就这样,6000个装备精良的中国军人,被五百个日本兵给俘虏了。
这6000个中国军人拥有飞机,大炮,坦克。而在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还没配备这些现代化的武器。但是却把中国人给俘虏了。
这真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张学良在他老年后的自述里,也检讨了自己:“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
占据高位,却能力不足,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还考虑自己的享受与利益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2 20:44:46 +0800 CST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凶悍的战斗力。
在二战期间,日本人投降做战俘的人数最少。哪个国家在这方面都不能与之相比。
宁死不降,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这不是美化日本,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中国的兵法上,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以少胜多。但是翻开日本入侵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日本军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
咱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脸红。
我在机场的书店里,总能看到什么所谓的国学应用大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孙子兵法的影碟。说什么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好像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孙子兵法有很大功劳似的。
对他的这种说法,我只有两个字:扯淡。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纯属虚构”。
美国打伊拉克,是拿石头砸鸡蛋。怎么砸都能砸碎,别动不动就扯孙子兵法。
八国联军几千人就能直捣北京,那时我们的“孙子兵法”在那。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他是很晚才读孙子兵法的。
没人能否认孙子兵法的价值,但是战争的成败并不是一部兵法,几条规律就能决定的。
别老拿老祖宗的东西自我陶醉,正视我们的缺点和差距吧。
看看日本在中国的作战史,有哪场战役,我们死的人比日本人少?又有那一场战役,我们是真正的“以少胜多”?
粗略的看一下抗战期间的统计: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万 931次。
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全军覆没。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 日军损失48万3,708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其中129名日本将官阵亡于和国军作战的战场,3名阵亡于与八路军会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我们中国和两个世界强国打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和日本,另外一次是和美国。一次在本土,一次在朝鲜。
虽然战争的结果我们达到了预期,但是反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
这两次战争,我们的伤亡率都远远高于对方。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拿,几条命才能换人家的一条命。
这两次战争我们都借助了外力。如果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我们和日本鬼子的战争还不知要拖到哪一年。虽然我们有信心能取的最后的胜利,但是我们为胜利付出的代价要多很多。
同样的,在朝鲜战场上,如果没有苏联提供的装备,我们在和老美的作战中,根本就维护不住战争的成果。
落后就会挨打,你要是想还手,就准备着付出更大的代价吧。就是比人家多死人。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3 23:03:16 +0800 CST  

楼主:李清找

字数:292391

发表时间:2009-05-10 02: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02 14:19:26 +0800 CST

评论数:6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