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激荡风云(连载中)

杨义臣相继消灭张金称和高士达后,收降了数十万人,杨义臣准备继续追击其他义军,就写了份战报送到了隋炀帝那里。

没想到事情出了岔子。

隋炀帝不喜欢听到有起义军出现的消息,所以他的近臣也就报喜不报忧,搞得隋炀帝以为起义军已经没有多少了,结果杨义臣突然报上来收降了这么多人,还要求继续追击,让隋炀帝大吃一惊。

善于揣测隋炀帝心思的近臣虞世基就说:“起义军已经被打散了,不足为虑,倒是杨义臣长期拥兵在外,需要注意啊。”

隋炀帝深以为然,下令杨义臣回朝,所辖部队遣散。

准备大展拳脚的杨义臣没想到等来的是这个命令,大失所望,不得不回到朝中,不久之后因病去世,杨义臣和窦建德这两大高手,就这样错过了直接对决的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窦建德这时在干嘛。

高士达被杀之后,窦建德没有一跑了之,而是收集余部,为高士达发丧。

临危不乱,冷静应对。窦建德能成为一方诸侯,是有他的道理的。

由于窦建德的过人表现,在高士达被杀之后,窦建德成为部队新的主心骨,大家纷纷聚集在窦建德的旗下。

和其他义军抓到官员就杀不同,窦建德对有才干的官员很尊重,把他们当做座上客,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当地官吏也愿意向他投降,经过不断发展,窦建德逐渐有了一支十万多人的部队。

现在河南有瓦岗军,河北有窦建德,北方有突厥虎视眈眈,焦头烂额的隋炀帝必须要找个得力干将,但杨义臣已死,找谁呢?

这个人必须会打仗,而且关系够密切,这样才能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隋炀帝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李渊。

之所以想到李渊,一是因为他会打仗,二是因为关系密切,隋炀帝和李渊是表兄弟关系。

隋炀帝杨广喜欢干大事,登基之后多次发动战争,李渊军事能力很强,因此受到重用,李渊也不负众望,屡立战功。 战功越来越多,李渊的威望也随之越来越高,这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所以在一次隋炀帝的会议上,李渊因病参加不了,派人来汇报时,隋炀帝直接甩了一句:“李渊的病,能病死吗?”

这话传到李渊那里,李渊吓得半死,如果自己的威望再高的话,恐怕隋炀帝真的想要他死了,为了自保,李渊不再表现的那么积极,天天在家喝酒度日。

但是现在起义军愈演愈烈,正是用人之际,隋炀帝于是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留守是古代一种负责管理地方军民事务的官职)。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5-27 21:21:04 +0800 CST  
第4节 李渊开始起兵

隋炀帝虽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但是他留了一手,任命亲信王威、高君雅做李渊的副职,暗中监视李渊。

李渊有自己的想法,当时多地都有起义军兴起,而隋炀帝却躲到了江都(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眼看天下将乱,李渊于是暗中准备,打算招兵买马,自己起兵。

但是有王威、高君雅2人在监视,自己招兵买马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啊。

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正在李渊想办法的时候,一个叫刘武周的人给他创造了理由。

这个刘武周是个什么人呢?他原先是马邑校尉(马邑在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一带,隋朝的校尉是一种低级军官)。

马邑太守叫王仁恭,这个人是个庸官,当地老百姓对他不太满意,而刘武周是当地豪强,人脉很广,眼见局势不稳,刘武周就想拿下王仁恭。

当时马邑有很多饥民,刘武周声称王仁恭不肯开仓放粮,不顾百姓死活,成功地激怒了大家,然后刘武周带人来到官府,杀死了王仁恭,刘武周自称马邑太守,起兵反隋,占领了隋炀帝在山西的行宫——汾阳宫。

刘武周的造反,给了李渊招兵的理由,李世民找到王威、高君雅,要求招兵买马,去消灭刘武周,汾阳宫是隋炀帝的行宫,事关重大,王威、高君雅不得不同意招兵。

于是李渊名正言顺的让李世民和他的亲信刘文静去招兵,同时让大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也赶回太原,李世民和刘文静办事效率很高,不久就招来了一万多兵马。

随着李渊兵马的越来越多,王威、高君雅开始觉得不对劲:打个刘武周需要招这么多人马?看来你是想图谋不轨啊。

但是王威、高君雅手里人马不多,直接开打不行,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当地长时间没有下雨,请地方长官李渊为老百姓去晋祠祈雨,在那里干掉李渊。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5-29 18:40:56 +0800 CST  
隋炀帝安插的亲信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祈雨,准备在那里干掉李渊。

这个计划如果成功,李渊就危险了,好在他人缘不错,有个叫刘世龙的人知道了王威的计划,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李渊。

李渊知道之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一天,李渊请王威、高君雅开会,说是有要事相商,他们2人还被蒙在鼓里,就去了李渊那里。

会议期间,突然有人告王威、高君雅谋反,他们二人还没来得及辩白,就被李渊下令斩了。

消除障碍之后,李渊正式起兵,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从太原起兵三万,目标直指首都长安!

当时隋炀帝躲在江都(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留守长安的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

面对李渊的进逼,杨侑做出了相应的部署:让宋老生率军守霍邑(今天的山西霍县),名将屈突通率军守河东(今天的山西永济一带),在黄河东边筑起了2道防线。(黄河在陕西和山西之间是南北流向)

让我们来看看李渊和他们的精彩对决。

李渊部队走到霍邑(今天的山西霍县),遇到了第一个对手——隋朝将领宋老生。

宋老生虽然名字里有个老字,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老练,李渊略施小计,就把宋老生部队引出城来,两边包抄,斩杀宋老生,大败隋军,拿下霍邑。

消灭宋老生之后,挡在面前的是隋朝名将屈突通。

屈突通军事能力很强,当年消灭杨玄感时就曾经立下大功,而且他为人刚正不阿,秉公办事,连亲人都不能通融,所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屈突通是个厉害角色,非宋老生可比,李渊会怎么应对呢?

李渊没有直接来打屈突通,而是先派人招抚关中的起义军首领孙华和白玄度,让孙华部队和自己的部分军队先渡过黄河,来到黄河西边,插入屈突通的后方。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5-30 17:06:41 +0800 CST  
李渊没有直接攻击屈突通,而是先招降了关中起义军首领孙华,让他和自己的手下王长谐各自率部渡过黄河,插入屈突通的后方,这样屈突通就陷入了很不利的局面。

如果屈突通率军渡过黄河,进攻李渊已经过河的部分部队,李渊就会率军进攻屈突通在河东的基地,河东难保;如果屈突通不追击李渊的过河部队,那些已经到达黄河西边的部队就会破坏屈突通的后方补给线。

屈突通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派出一支数千人的部队,由手下桑显和率领,去进攻李渊手下已经过河的王长谐部队。

桑显和利用夜幕的掩护,悄悄靠近王长谐部队,发起突袭,王长谐猝不及防,部队陷入苦战。

关键时刻,李世民率领骑兵赶到,包抄桑显和的后方,桑显和部队遭到骑兵突袭,顿时大乱,各自溃散而逃,屈突通的进攻计划被挫败了。

进攻失败之后,屈突通只能坚守河东,李渊大军压上,把河东团团包围,想要一举拿下。 但是河东城池坚固,屈突通也不是泛泛之辈,防守有力,李渊白白死了很多士兵,依然无法攻破河东城。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决定留下部分部队包围河东城,自己率领大部队渡过黄河,挺进关中!

由于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接近崩溃,而李渊素有威名,所以李渊大军进入关中之后,关中很多人都纷纷向李渊投降,李渊实力进一步壮大,不过他没有得意忘形,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派得力干将刘文静率军去守住了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潼关。

事后证明,李渊的这一步安排非常重要,而刘文静也不负所托。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刘文静。

刘文静,原先是太原县令,李渊那时是太原留守,二人早有交集。

刘文静眼光很独到,他很早就觉得李世民与众不同,曾经说李世民的能力可以和刘邦、曹操相提并论。

巧合的是,李世民也很欣赏刘文静的才能。

后来刘文静因事被投入狱中,李世民前去探望,二人探讨对天下形势的看法,刘文静认为天下将乱,李渊应该抓住机会,凭借手里掌握的部队,首先拿下地理位置重要的关中,然后继续发展,大事可成。


李世民深以为然,从此开始积极准备,刘文静也靠自己的才能,逐渐成为李世民父子的得力干将,他在狱中的这段分析,可以说是唐初版的“隆中对”。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5-31 18:51:04 +0800 CST  
关中,指的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一带。

之所以叫关中,因为这一区域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东有潼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之为关中,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都是以这里为基地统一天下,现在李渊也率军进入关中,直指首都长安,并派刘文静镇守交通要道潼关。

得知李渊已经绕过自己,直扑长安的消息,屈突通果断率军离开河东城,去救援长安,由于黄河上的桥梁被破坏,屈突通不得不借道潼关进关中,在那里,他遇到了刘文静。

潼关,是关中的门户,北有黄河,南有高山,非常险要,刘文静充分发挥地形优势,牢牢地挡住了屈突通的进军步伐。

时间不等人,屈突通只有发起强攻,派桑显和率军进攻刘文静部队,桑显和是屈突通手下的一员猛将,一番激战下来,眼看刘文静部队就要败了。

关键时刻,桑显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由于长时间作战,士兵疲惫不堪,桑显和下令部队暂缓进攻,休息一下。



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桑显和在即将胜利之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刘文静,事态的发展开始脱离他的控制。

刘文静立即抓住机会,让部队加强防御,而这时赶来支援刘文静的部队也出现在了桑显和的后方,内外夹击,桑显和再一次大败。

此战之后,屈突通再也无力进入关中去救援长安,刘文静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再看李渊这边,自从他率军进入关中之后,他的堂弟李神通从鄠县起兵响应(鄠县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他的女儿女婿从司竹(西安附近)起兵响应,关中豪杰也纷纷加入李渊的队伍,李渊实力不断壮大,抵达长安时,军队人数已经达到20万。

长安城里,忠于隋朝的大臣们做了最后的抵抗,刑部尚书卫文升和将军阴世师组织残余力量守城,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长安很快被李渊大军攻破。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1 18:21:47 +0800 CST  
经过多次激战,李渊终于打下了隋朝首都长安,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和一帮隋朝旧臣被俘获了,该怎么处置杨侑呢?

一杀了之?李渊当然不会这么鲁莽。

现在隋炀帝还在世,隋朝皇室依然有威信,很多地方还是效忠隋朝,李渊如果这时杀了杨侑,贸然称帝,势必会成为靶子。那么李渊会怎么做呢?

李渊先立杨侑为天子,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这样做有2个作用:让隋炀帝从皇帝变为太上皇,降低他的威信;把有皇室血统的杨侑立为天子,而这个天子是在自己控制下的,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自己想干的事情,都可以有杨侑这个“天子”的诏令作保。

很快,“天子”杨侑发出诏令,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封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秦公、京兆尹,李元吉为齐公。(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

屈突通的能力让李渊印象深刻,占领长安之后,李渊立刻派人去招降屈突通。

此时屈突通的家人还在长安,在李渊的控制下,但屈突通的确对隋朝很忠心,在长安已失,李渊派人来招降的情况下,屈突通没有半点犹豫,留下桑显和留守营地,自己率军向东移动,准备去洛阳投靠越王杨侗(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

虽然屈突通对隋朝很忠心,但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得人心,屈突通刚走,桑显和就向对峙的刘文静投降了。

如果让屈突通带兵和杨侗汇合,势必不利于己方的发展,精明强干的刘文静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立即派人和桑显和一起去追击屈突通。

追兵很快追上了屈突通的部队,并派屈突通的儿子在阵前劝降。

屈突通依然态度坚决,把儿子大骂一顿,准备继续带兵东去。

这时屈突通手下的头号猛将桑显和亲自上阵劝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屈突通虽然意志坚定,但他的士兵都明白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屈突通独木难支,最终也不得不向李渊投降。

屈突通为人忠诚,力尽而降,李渊没有怪罪他的顽强抵抗,而是认为他是个忠臣,让他做了李世民的行军长史(负责军队事务的一种官职),从此屈突通逐渐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并最终成为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2 14:32:32 +0800 CST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2 18:28:49 +0800 CST  
第5节 瓦岗军的变化

在李渊攻占长安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老熟人李密在干嘛呢?

自从上次用计消灭张须陀之后,李密在瓦岗军里的威信大增,为了奖励李密的功劳,瓦岗军首领翟让开始让李密拥有自己独立指挥的部队。

奋斗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队伍,李密倍加珍惜,宽严相济,自己得到赏赐就分给下属,同时对队伍严格管理,所以他的部队军纪严明,人人愿意为李密效力。

但是李密并不满足于当个山大王,他有更大的志向。

他对瓦岗军首领翟让说:“如今皇帝昏庸,群雄并起,老大你英明神武,应该起兵统一天下,怎能安于目前的一亩三分地呢?”

翟让是个大老粗,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不是很清晰,但是他知道李密说的有道理,愿意支持李密。

于是李密说出了他的目标——兴洛仓。


兴洛仓,位于河南郑州附近,是隋炀帝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建的一个大粮仓,专门用来贮存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江南粮食。

隋炀帝把兴洛仓定位为战略粮食贮备仓,所以这个粮仓造的很大,存放了大量的粮食。

李密从粮食角度,认为兴洛仓是关键,夺取了这个大粮仓,瓦岗军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这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粮食毕竟是消耗品,吃完了就没有了,而地利才是长期有效的,中原毕竟是四战之地,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李密当年给杨玄感提出上中下三策,中策取长安,下策占中原,如今轮到自己,却也是当局者迷,把进攻长安的好机会让给了李渊。

主意打定,李密和翟让率领瓦岗军直扑兴洛仓,隋朝统治已近崩溃,如此重要的战略物资贮备地也没有足够力量守护,被瓦岗军一战拿下。

得到兴洛仓之后,瓦岗军立即开仓放粮,附近饥民听说有这种好事,纷纷赶来领粮食,瓦岗军乘机招兵买马,部队人数大增到几十万。

兴洛仓距离洛阳不远,此时越王杨侗镇守洛阳(杨侗是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面对瓦岗军的所作所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杨侗于是派大将刘长恭率军去讨伐李密。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3 17:00:38 +0800 CST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3 22:22:26 +0800 CST  
面对刘长恭率领的几万隋军,李密毫无惧色,久经沙场的他早已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轻轻松松就消灭了刘长恭的部队,刘长恭全军覆没,只剩自己和少量亲兵逃了回去。

一胜张须陀,二胜刘长恭,李密由此成了瓦岗军里的传奇人物,被推举为新的首领,从此李密给自己上了个封号叫“魏公”,封赏了很多亲信,封翟让为司徒(类似于丞相的一种官职)。

大家注意,瓦岗军成立之初的首领是翟让,他的亲信有徐世勣、单雄信等人,李密是后来加入瓦岗军的,现在随着李密的威望越来越高,李密和翟让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接二连三的胜利,让瓦岗军声名远播,隋朝大将裴仁基也率军加入了瓦岗军,这个裴仁基不是一般人,他的儿子裴行俨,就是隋唐小说里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

随着实力的进一步壮大,李密的目光盯住了隋朝的东都——洛阳。

李密先让裴仁基率领三万人,对洛阳发起试探性的进攻,结果被洛阳守军击败。

李密心心念念都要占领洛阳,当然不会就此罢手,裴仁基失败之后,李密亲自率军来攻洛阳,打败隋军,扳回一局。

洛阳是隋朝东都,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克,李密于是转而调头打下了洛阳附近的粮仓回洛仓,在这里大修营地,做长期作战的准备。

瓦岗军长期攻打洛阳,始终未能拿下,这时有人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

李密的下属柴孝和对李密说:“关中有高山大河为屏障,是汉朝兴起的基地,不如我们去打下关中,以那里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如果让他人抢先占据就悔之晚矣。”

李密也知道关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隋炀帝还在,附近还有很多效忠他的隋军盯着瓦岗军,而且瓦岗士兵们的老家大多在东部,不愿意向西去,这些因素的存在,让李密难以下定决心去打长安,只能继续攻打洛阳。

洛阳是隋朝东都,地位重要,不容有失,面对李密的进逼,隋炀帝终于派来了一个高手支援洛阳,这个人的到来,将对李密产生严重的威胁。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5 10:51:21 +0800 CST  
祝各位朋友端午节快乐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6 15:47:42 +0800 CST  
自己顶一下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6 16:47:21 +0800 CST  
谢谢各位朋友,大家同乐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7 10:20:27 +0800 CST  
隋炀帝派来对付李密的人,也是隋末风云人物——王世充。

王世充,本来是西域的胡人,后来住在新丰(今陕西省临潼附近)。

王世充对兵法很感兴趣,在隋文帝年间,他就靠军功升为兵部员外郎,除了军事能力较强之外,王世充还精通法律条文,能言善辩,很少有人能说的过他。

隋炀帝继位之后,王世充担任江都丞,负责管理江都事务,江都在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隋炀帝多次去江都游玩,负责管理江都离宫的正是王世充,所以这个职位让王世充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隋炀帝。

王世充充分发挥了职位优势,他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每次向隋炀帝奏事,隋炀帝都听的很顺心,王世充特意把江都离宫布置的非常豪华,甚至搞来一些奇珍异兽,让隋炀帝对他赞不绝口。

在乖巧听话的背后,王世充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知道隋朝即将崩溃,所以暗中结交豪杰,遇到有人犯罪要入狱的,王世充故意大事化小,放人一马,以此来收买人心。

杨玄感叛乱之时,江南一带也有人起兵响应杨玄感,叛军人数达到了十多万,隋朝将领相继来平叛,都没有成功,王世充以偏将的身份,反而多次击败叛军。


王世充御下有方,他把得到的战利品和封赏都优先分给下属,所以士兵们也乐意为他效劳。

但是真正让隋炀帝重视起来王世充的,是王世充和孟让起义军的交战。

孟让是当时山东中部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本来在山东作战,后来在张须陀的压力之下向南转移,来到了江淮一带,这就对上了王世充。

孟让有十多万人马,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王世充没有贸然出击,而是以都梁山(江苏盱眙的一座山)为基地,建好了五座坚固的营寨,坚守不战,故意摆出一些老弱残兵。

孟让一看,哈哈大笑,说:“王世充这个样子也能领兵打仗?看我活捉他,拿下江都!”

话说的很豪迈,但现实却没这么容易,王世充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把老百姓都迁入城内,孟让的部队想抢粮食都无处可抢,前面又有王世充的五座营寨挡着。

于是孟让部队对王世充的营寨发起进攻,王世充派兵还击,但每次都败下阵来,退入营寨坚守。


一来二去,孟让越来越轻视王世充部队的战斗力,后来干脆率领主力绕过王世充的营寨向南走,留下少数部队包围营寨,根据王世充部队的表现,孟让觉得留少数人对付他们够了。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王世充故意表现的这么怂,就是要让孟让麻痹大意,现在机会来了。

王世充立即率领精兵从营寨冲出,一改之前的颓废模样,很快解决了孟让的少数留守部队,然后迅速从后面接近孟让主力,发起突袭。

孟让部队万万没料到,之前屡战屡败的对手,突然变得这么猛,被杀的大败,孟让在亲兵护卫下狼狈逃走,他的起义军被杀一万多人,还有十万多人被俘虏。

此战让王世充扬名立万,隋炀帝从此认定他有将帅之才。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7 11:15:19 +0800 CST  
自己手下的大部分起义军被王世充消灭之后,孟让就去投奔了李密。

王世充表现优异,好料要用在刀刃上,隋炀帝于是让王世充率领五万精兵,去对付进逼洛阳的李密。

隋末两大风云人物首次过招!

首次交战,王世充略占上风,李密被击败,自己的心腹谋士柴孝和都死了,让李密伤心不已。

之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打了多次,互有胜负。

在这期间,很多其他地方的起义军都来投奔了瓦岗军,李密的权势越来越大。

但是瓦岗军起初是翟让创立的,现在李密的权力越来越大,这就让翟让一方的人不爽了。

翟让的手下王儒信劝翟让总管军务,夺回李密的权力,翟让的哥哥也劝翟让夺回权力。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密在瓦岗军经营了这么久,自然也有自己的耳目,他很快知道了翟让一方的想法。

那么李密会怎么做呢?

李密当然不甘心自己的一切被翟让夺走,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一天,李密请翟让过来吃饭,翟让欣然赴宴。

宴会上,李密特意安排了很多座位,让翟让和他的亲信们各自分开入座。

吃饭的时候,李密拿出一把制作精良的弓,请翟让观赏,翟让是个武夫,对好兵器自然有兴趣,拿起弓就试了试。

这时李密事先安排好的人突然拔刀,一刀杀死翟让,同时翟让的哥哥等人也被李密的伏兵杀死。

场面顿时大乱,李密伏兵尽出,翟让的亲信徐世勣被砍成重伤,李密知道徐世勣是个人才,下令饶过了他。


翟让的其他亲信单雄信等人一看这形势,全都跪地求饶,李密知道他们都是可用之才,就都赦免了他们。

然后李密把处决翟让的事情告诉了瓦岗军的将士们,全军无人敢有异议,从此李密完全控制了瓦岗军。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7 14:01:49 +0800 CST  
祝大家周末快乐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8 08:02:55 +0800 CST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大家的支持是我继续更新的重要动力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9 09:12:05 +0800 CST  
李密杀死了翟让,完全掌握了瓦岗军。

虽然翟让在李密落难之时收留了他,有恩于李密,但在李密看来,只要自己控制了强大的力量,牺牲掉翟让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李密忘了一点:强力可以称霸一时,却不容易赢得人心。

翟让并没有加害李密的意思,但李密却杀了翟让,虽然瓦岗军暂时没有人敢反对他,但是李密杀害翟让的做法,在瓦岗军中埋下了分裂的种子,从此瓦岗军再也难像以前一样团结一心。

不过李密不想管这些,在他看来,现在瓦岗军完全听命于自己,正是去和王世充一决雌雄的好时机。

正好这时王世充带兵来战,李密从队伍里选出数百名精兵,对王世充的部队发起突击,王世充部队被一下子冲垮了,发生大溃败,损失了几万人。

李密乘胜追击,占领了金墉城(洛阳附近的一座小城)。

当时李密的势力如日中天,河南和江淮一带的很多郡县都向他投降,瓦岗军的人数达到了30多万。

面对大好形势,李密开始膨胀了,准备自己当反隋联盟的盟主,因为李渊也已经起兵,李密就写了封语气傲慢的信,送给远在长安的李渊,约他一起共灭隋朝。

李渊就成熟老练多了,看完李密的信,李渊哈哈一笑,他知道李密比较嚣张,但是考虑到自己需要先安定关中,暂时没工夫征讨东部,而瓦岗军正好可以为自己拖住洛阳的隋军,所以李渊写了封措辞谦卑的回信给李密,表示愿意推举他为盟主。

李密看到回信,非常高兴,把李渊的回信展示给下属们看,得意的说:“现在连李渊都推举我,看来我平定天下将是易如反掌的事啊。”

狂妄让人失去理性。

李渊的谦卑,让李密以为他是服了自己,从此李密不再以关中的李渊为主要目标,而是专心对付王世充。

不得不承认,李渊除了会打仗,搞外交也是一把好手,简简单单的一封信,就让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互相针对,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9 14:01:21 +0800 CST  
因为过于狂妄了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09 15:51:34 +0800 CST  
第6节 隋炀帝被杀

一个人,被别人不看好不要紧,但如果自己都不抱希望,自暴自弃,那才是最可怕的。

当时的隋炀帝,就是这个状态。

面对此起彼伏的起义军,他没有想着怎么去稳定局势,而是天天用酒色麻醉自己,混一天是一天,还叫人去南京修建宫殿,打算继续南下躲避起义军。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逃。

隋炀帝身边的士兵,大多是关中人,眼看天下越来越动荡,他们对隋炀帝极度失望,大部分人想回老家关中,不想继续向南逃。

这时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隋朝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还有个弟弟叫宇文智及,兄弟两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经常干一些违反禁令的事情,为此还受到过隋炀帝的惩罚。


后来大将军宇文述在临死之际,为自己的儿子求情,隋炀帝看在宇文述的份上,就让宇文化及在禁军里做将军。

隋炀帝万万没想到,这个决定最后会害死自己。

宇文化及早就想回关中,对隋炀帝南下的选择很不满,于是想回关中的禁军将士们在一起密谋,推举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司马德戡等人做领头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

杀死隋炀帝之后,宇文化及自封大丞相,把随行的隋炀帝的侄子杨浩立为傀儡皇帝,率领十万禁军自江都向西北方向移动,准备返回关中。

但是回去的路没有那么好走,宇文化及他们启程之后,很快在路上遇到了拦路虎——洛阳附近的瓦岗军。

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开之后,身在洛阳的越王杨侗(隋炀帝的一个孙子)被洛阳众官员立为皇帝,杨侗任命王世充为大将军。

当时杨侗面对的形势是:瓦岗军近在咫尺,同时宇文化及的叛军也在不断逼近洛阳。

以一敌二的话难度较大,于是杨侗他们当机立断,派人招降李密,让李密的瓦岗军去对付宇文化及的叛军。
楼主 1980安静蓝海  发布于 2019-06-11 10:42:02 +0800 CST  

楼主:1980安静蓝海

字数:36945

发表时间:2019-05-15 18:23: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9 16:11:23 +0800 CST

评论数:10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