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

@行者无疆0615 2015-07-23 10:06:46
学习中,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
谢谢无疆老师。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35:25 +0800 CST  
@行者无疆0615 2015-07-23 17:50:03
已经泡好茶,搬好小板凳,静等楼主出新
-----------------------------
请上座,小板凳不舒服。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36:19 +0800 CST  
@u_104159101 2015-07-23 16:53:47
支持
-----------------------------
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37:29 +0800 CST  
@babalayou 2015-07-23 10:44:59
学习下
-----------------------------
学习不敢当,老师多多指教。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39:30 +0800 CST  
@快刀客2015 2015-07-23 10:43:23
继续顶楼主
-----------------------------
刀客老师是熟人了,看茶。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41:23 +0800 CST  
@comeonplay 2015-07-23 14:26:26
楼主你写得太慢了
-----------------------------
comeonplay老师:
白天要上班,老板派活多,个人水平差,快不起来呀。
请您多多体谅了。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19:44:13 +0800 CST  
第三,独具特色的“军国主义”教育体系。
军国主义教育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路线、对外实施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80年发布的《教育令》中,就已经出现“尊皇爱国”的字句。1890年10月30日,明治天皇亲自颁布《教育敕语》,使得日本国民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教育敕语》虽然只有200余字,但从颁布之日起到二战结束的半个世纪时间内,对其进行阐述的文本就有六七百种之多。1891年到1907年的16年间,解释《教育敕语》的《敕语衍义》重印了31次。
文字的教育还不够,形式上也要身体力行。在日本,每逢大的节假日庆典活动,所有学校师生都必须集体对天皇的御像鞠躬行礼,山呼万岁。由校长奉读《教育敕语》,全体师生必须低头毕恭毕敬地聆听,其间还要演奏歌颂天皇统治千秋万代的歌曲《君之代》,制造浓厚的宗教氛围。
对军人的洗脑和军国主义灌输更加严格。日本于1878年颁布了《军人训诫》,以“忠实”、“勇敢”、“服务”做为军人的根本精神,禁止士兵谈论天皇、议论朝政。1882年1月,明治天皇亲自颁授了《军人敕谕》,敕谕中阐述“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帅”,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帅权。在宣布“朕是尔等军人之大元帅”的同时,也提出天皇与军人一心相连,荣辱与共,“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对军人精神提出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军人不仅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教育敕语》的严格教育,在部队仍要全部背诵《军人敕谕》。
1941年1月,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颁布了《战阵训》,其执笔者就是陆军大学第28期的“首席”,当时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的今村均中将。《战阵训》通篇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其中提到:“知耻者勇,应常思乡党家门之脸面,益愈奋励,以不负其期待。生不受虏囚之辱,死勿留罪过之污名。”正因为此,投降被日本士兵视为终身的耻辱。战死的军人是神,而一个被俘或投降的士兵在他家乡和家人的心目里已经死亡,名字也会从户口册上划掉。日本《军人手册》上写道:“要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
第四,“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全民“尚武”的基础。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穷兵黩武的日本可谓全民“尚武”。“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漂满海面”,如果听到一个人在唱这样血腥的歌词,你的第一判断肯定是这人要么变态、要么神经病。但这就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歌。
相反,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小时候,每当念书念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时,我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长大之后慢慢才知道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地大”不错,可西半边没多少人住。“物博”也谈不上,至少石油就不够。小时候老师说,我们中国有了大庆油田,从此告别了“贫油国”的帽子,今天才知道我们不但“贫”,还不是一般的“贫”。一个馒头蘸盐都吃不上、吃口咸菜当过年的人,现在有200块钱可以买根油条吃就能算富人吗?如果真“物博”了,还“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干吗?我们很勤劳,但我们善良不尚武,我们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上多少有着雄才伟略的名君,也没有降服蒙古,反而使之成为我们永远的痛。中国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竟然有着两次亡国的经历,“蒙元”和“满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正是对外防御的最好见证。“止戈为武”,文字上的表现也如此。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几支部队,岳家军、杨家将、戚家军,任务基本都是防守,岳飞想搞防守反击还被干掉。郑和倒是坐着船出去遛了几圈,但只扬威不打仗,我们讲求“以德服人”。
前段曾经看到过一些评选中国古代十大酒局的文章。项羽刘邦的“鸿门宴”,曹操刘备的“青梅煮酒”,周瑜蒋干的“群英会”都曾上榜。但是我认为这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那一杯酒之后,中国走上了“文尊武卑”、“文主武从”之路,泯灭了大汉民族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性,两次亡国也恰恰都在这一酒局之后。“中国原来也是有武士的,但是在宋朝之后消失了。”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之前曾提到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军事家的蒋百里。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国人轻松军人的例证。比如蒋百里先生提到的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这孩子学习差,不如去当兵算了”。朋友或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首先会送上祝贺。听说谁家孩子当兵了,往往就有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仿佛他的父母都属于低智商群体。军人最多是被称呼为“当兵的”,后边的“人”字都省略了。通常的理解中,当兵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中国还有一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像“兵”天生就不讲理。
上个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两起惊天动地的暗杀。第一次是1909年10月26日,地点是哈尔滨火车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安重根枪杀。第二次是1932年4月29日,地点是上海虹口公园。日寇阅兵庆祝天皇生日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胜利,结果一个叫尹奉吉的人向主宾席投掷炸弹,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被炸死,驻华公使重光葵和海军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各被炸断一腿,植田谦吉中将被炸瞎一目。安重根和尹奉吉都被处决。大家可能从名字上已经看出,他们都是朝鲜人,——要是中国人多好。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听“工农兵”或者“工农商学兵”,“兵”始终排在最后。而在日本这一次序是“士农工商”,这个“士”不是士大夫,而是“武士”。幕府时期,也只有武士才能接受教育,可见军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明治、大正、直至昭和时期,日本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习俗:男人长大从军或入军官学校,女人则做医护或报务员。一言以蔽之:参军光荣。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成为军人。所以在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之后,大多数下层的老百姓将能够参军视为地位得到提高的标志,对于成为军人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皇室也为平民做出了表率。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皇室男性自动成为陆海军军人。裕仁天皇8岁之前曾被寄养在海军中将川村纯一中将家长达4年多,之后先后由军神乃木希典和东乡平八郎直接担负其启蒙教育,可以说早与军人融为一体。裕仁12岁成为太子时军衔是少尉,14岁中尉,之后每隔两三年晋升一次,最终成为陆海军大元帅。裕仁之外,战前日本皇室所有男子都必须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都进入军队任职。
传统的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自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开始,武士阶级就成为了日本的统治阶级,该阶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了后来让人闻之色变的“武士道”。其核心内容是:效忠君主,以武为本,崇尚武勇,重名轻死,杀身成仁。明治维新之后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但随着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之路,武士道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日本军人的精神支柱。
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要在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别人的命”。日本以“樱花”比喻武士。他们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盛开,而在凋零之时。花期不长的樱花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没有一朵残留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最高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日本人眼里,“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武士最理想的归宿。
对于一个用武士道精神武装的日本军人来说,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天皇战死。战死会为他的家人带来无尚的荣誉,本人的灵魂也得到拯救。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兵个个都是“超人”。有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日本的伤兵“尽管身上受伤,仍有出奇的活力。被子弹打穿了头部、颈部、身躯、手臂或腿部的人照样能走,对自己的伤势毫不在乎。他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武士道”作为精神武器,才会有了后来的“万岁冲锋”、“玉碎”、“神风特工队”、“剖腹”等一系列违反人伦和道德的组织或行为。至于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宿于肚腹之中,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就选择剖腹。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22:31:00 +0800 CST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时,东京大街小巷的人都在嘲笑德国人,大骂他们无耻、不要脸,没有武士道精神。在马来亚战场,一个英国将军曾经感慨地说:我们天天要求士兵战斗到最后一人,可真正做到的却是对面那些我们的敌人。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经验》中也提到: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是因日本之武士道和军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
由于轻视生命的价值,所以日本军人也绝不会去看重战俘的生命。他们曾自豪地宣称:欧洲战场结束之后,在欧洲的美军士兵对于和日本人作战存在着很大的厌战情绪。相比较德国人,日本人更加残暴无情,他们蔑视生命,视生命如草芥。盟军士兵如果当了德军的俘虏,活下来的希望很大,德国战俘营俘虏死亡率只有2-3%。而一旦当了日军的俘虏,那半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死亡率一下子就上升到30%以上。
日本的女性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也有不俗的表现。梁启超曾说,日本人将送家人上战场视为莫大的荣誉,就像中国人中举人一样。入伍的军人会被赠以“祈战死,勿生还”几个字,出征的士兵还会带上“千人针”。这种千人针是由出征士兵的女性家属比如母亲或姐姐拿上一件饰物,到街头或者公开场所祈求路过的女性在饰物上缝上一针,等凑够千针之后,让出征者带上用于辟邪。几乎所有接到这种请求的女性都会毫不犹豫地应邀上前缝上一针,给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祈福”。战争期间,即使地位低下的日本艺妓也会捐钱捐物资助国家对外战争。1938年1月,日本曾出台《母子保护法》,公开打出“努力繁殖,努力生育”的口号。开战之前的1941年7月,日本又开始实施《国民优生法》,对15岁到21岁的女学生进行千米赛跑等体力测试考试,提出在整个日本培养“军国女性”,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军国母子”。
在世界第一战列舰“大和”号最后的濒死出击中,舰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的太太伊藤千岁把丈夫送出家门时最后的一句话是:“打了败仗就不要再进这个家门。”日本战败后,陆军元帅杉山元的夫人每天都冰冷地催促杉山元:“日本已经战败了,你怎么还有脸活着?怎么还不剖腹?”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22:31:28 +0800 CST  
呵,终于翻页了!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3 22:55:18 +0800 CST  
@comeonplay 2015-07-24 09:23:47
静待更新
-----------------------------
感谢comeonplay老师再次光临。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29:32 +0800 CST  
@babalayou 2015-07-24 08:58:34
不爱看书的我,加上这个题材,能从开始看到现在,我想那不是奇迹。我们不喜欢战争,也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却与军队有着关联,但是这是我看的少之又少的书中,唯一连想都没想过的题材,希望写的人坚持下去,听故事的我坚持下去,周末、香茗、穿越回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
-----------------------------
babalayou老师:回头您讲我听。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30:46 +0800 CST  
@bingyue08 2015-07-24 09:35:24
作者加油,等待更新......
-----------------------------
谢谢bingyue08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32:07 +0800 CST  
@快刀客2015 2015-07-24 10:09:31
早上顶一顶
-----------------------------
再次感谢刀客老师。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34:07 +0800 CST  
@zhaoxb115 2015-07-24 11:07:12
仔细读了“军国主义”教育体系和日本尊崇尚武的介绍,很感慨。我国倘若没有毛泽东主席力倡的独立自主完成的两弹一星和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如今根本无法威慑日本,日本人的铁蹄很可能再次践踏中国。
-----------------------------
诚哉斯言。
同意zhaoxb115老师的观点。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44:12 +0800 CST  
@yu_xiangyu 2015-07-24 12:52:17
儒家思想特别是宋代之后的程朱理学对中国影响太大从此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没有了汉武时代无军功不得封侯的传统,也没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气势

-----------------------------
学生啰嗦了半天都说不清楚的道理,yu-xiangyu老师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差距呀!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17:59:08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18楼 2015-07-17 22:30
@南太子 2015-07-17 16:32:52
不需要写成教科书,不需要事无巨细。。。。。。。。
-----------------------------
遵旨。
要写教科书,臣所不能也。
-----------------------------
@双重标准要不得 2015-07-24 17:39:41
教科书满口谎言你要写成那样不就。。。。。。

-----------------------------
标准老师,所以我会不按标准来,请您按双重标准看待,可否?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21:34:01 +0800 CST  
第五,大力兴办高等军事院校,培养对外侵略扩张的“精英人才”。
日本人做事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始终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发展经济如此,扩充军事力量也不例外。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先后建立了几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就结果而言,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可以断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参战的陆、海军将佐几乎都出自这几所军事院校。
首先出场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其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后根据1874年《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创立。该校在思想上极端重视对学生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综合发展,为日本陆军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撤销。期间共开办61期,培养中高级军官36900名。今后我们在介绍出场人物时经常会说“陆士某期”,意思就是“陆军士官学校某期毕业”。马上出场的“陆大”、“海兵”、“海大”也类似。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中国有志青年东渡日本,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包括蒋介石在内。不过蒋委员长上的是东京振武学堂。当时的“陆士”是中国军人的首选。在“陆士”学习过的中国军人包括:蒋百里,蔡锷,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等。后来中国有了黄埔军校,青年学生才开始转向国内,“陆士”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
比“陆士”再高一级的就是日本陆军大学,简称“陆大”。1872年12年陆军参谋本部成立后缺乏合格的参谋,所以“陆大”可以说是为了培养参谋军官专门成立的教育机构。位于东京的“陆大”1882年建校,1883年开始招生,1885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刚开始十几届每届只有学生10人左右,到了1899年的第13期(期间因为甲午战争停办两期)才达到40人。后来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在日本,只有陆大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当参谋。“陆大”开办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
“陆大”的报考资格为“陆士”毕业、在部队服役两年以上、未满30岁的中低级军官,可以说是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军官进行理论充实。“陆大”教育时间为步兵、骑兵三年,炮兵、工兵为两年。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陆大”是唯一一所由陆军参谋本部直接管理的学校,“陆大”学生毕业后由参谋本部直接安排工作。
与“陆士”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到“陆大”学习的人屈指可数,名气大的也不多,我知道的好像有一个叫熊式辉,后来林彪在东北的对手之一。
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军刀组”的概念。“军刀组”是对每届“陆大”毕业生中前6名的称谓,因为这6人能够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而得名,又称“恩赐组”。其中,前6名中的第一名被称为“首席”,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战阵训》起草者今村均就是“陆大”第28期的“首席”。“首席”往往能获得觐见天皇的特别奖励,这在日本军人和国民当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军刀组成员往往在军队中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很多人马上就能够进入陆军参谋总部最重要的作战部。除此之外,他们往往还享有一项特权:可以优先公派出国留学。由于是陆军,大多数留学的军刀组成员都选择了陆军最强的德国。
“陆大”第一期的首席叫东条英教,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父亲,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许海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拿到的第一枚金牌。我们可以随便地列出一些军刀组成员的名字:武藤信义,宇垣一成,谷寿夫,荒木贞夫,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松井石根,西尾寿造,畑俊六,永田铁山,梅津美治郎,安藤利吉、山下奉文、今村均、本间雅晴,田中静一,下村定,石原莞尔,小畑英良,铃木宗作,武藤章,栗林忠道,辻政信,濑岛龙三等。这些人都将在之后的大戏中出场。可以看到,号称“昭和三大参谋”的石原莞尔、辻政信和濑岛龙三都是军刀组成员。
陆军有陆军的学校,海军也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立于1869年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简称“海兵”。“海兵”的含义是培养海军的用兵之道,而不是培养兵的学校。就像《孙子兵法》是讲述用兵之道而不是当好士兵的方法一样。“海兵”最初的名字是海军兵学寮,在1870年1月11日就举行了首届学员的开学典礼。同年11月4日,“海兵”首批选拔了15名少年生和29名成年学生。在这15名少年生中,就有我们前边提到的 “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1888年,“海兵”从东京迁往江田岛,从而使得之前默默无闻的江田岛从此名闻天下。江田岛位于濑户内海南端,与日本著名的吴军港隔海相望,地形临海抱湾、环境优越,利于高级军官的专业培养。为了保持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迁校以前,海军还同当地政府和豪绅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在江田岛指定的一定区域内不能开娼馆妓院,以防止海校学员萎靡堕落。
建校之初,“海兵”向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学习的精神十分强烈,连建造学员宿舍用的红砖都是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英伦三岛高价运来的。学校主要培养海军战斗指挥官,同时也设有其它专业培养课程,其教育、训练模式几乎全部仿效英国。
一位英国教官在谈到“海兵”时写道:“在日本的青年中选择那些出类拔萃者,在这里接受世界上严酷无比的艰苦训练,他们的身心在经过只有十分顽强的人才能经受住的锻炼后,被培养成具备古代武士道德的现代海军军官。从海军兵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既有一副能经受一切艰难困苦的身体,也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天皇和祖国,他们不惜一死。”
“海兵”面向全日本招生,学生录取年龄为16到19岁,无特殊应考资格限制。在日本帝国海军的发展鼎盛时期,考入“海兵”是成为海军高级将领的必要条件。军人能进入该校往往被视为一种骄傲。同日本陆军的土黄色军装相比,“海兵”学员纯白的海军服格外耀眼。据说“海兵”的学员在回家省亲时,其乡里往往引以为荣并举行欢迎会来招待。因此,尽管管理极端苛刻,“海兵”依然是当时日本青年竞相报考的学校,号称比东京帝国大学还难考。
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提高,“海兵”最终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一起被并成为世界三大海军高校。太平洋战争自始至终都有“海兵”学生的身影。战后有史学家戏称:太平洋战争,其实就是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和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之间的战争。
从1873年11月毕业的第1期2人到1945年10月毕业的第78期4028人,“海兵”共毕业学员12433人。这其中有1313人成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将官,包括64位海军大将、387位海军中将、862位海军少将,将军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10%。这些人大部分都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急先锋。二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四任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丰田副武、小泽治三郎都是清一色的“海兵”毕业生。我们今后将要提到的永野修身和井上成美,被称为“海兵”最杰出的两任校长。战争期间,“海兵”也成为一些海军高级将领的避难地,莱特湾大海战的责任者栗田健男就是“海兵”的最后一任校长。
如果按照成为将军的比例计算,“海兵”第12期居首,19名学员中有15人成为了将军,占到了学员总数79%。论诞生将官数的话当属第40期最多,一共有65人成为了将军,其中就包括今后我们经常要提到的一些人,如宇垣缠、山口多闻、大西泷治郎、福留繁等。但是第7、15、21、39这四期都诞生了四位海军大将。其中第7期的四位大将中更是有两位晋升为海军元帅,实在牛A。
陆军有“陆士”有“陆大”,那么在海军除了“海兵”之外也必须再有点什么,这样就有了海军大学,简称“海大”。注意这可不是与我的工作有很多业务来往的海南大学,我们习惯也加他们“海大”。
“海大”1888年7月建校,用的就是“海兵”从东京搬到江田岛之后空出来的老地儿。“海大”只招收“海兵”的毕业生,规定只有“海兵”成绩排名在前20%的人才有资格报考,,军衔至少也要是大尉或少佐,这一点比“陆大”高了一级。“海大”一开始的培养目标就是海军高级将领。如果说“海兵”是本科生的话,“海大”就是研究生院,培养的是硕士、博士、博士后。
“海大”很难考,但是日本海军高级军官还是有很多人都读过“海大”。山本五十六、黑岛龟人、小泽治三郎这些日本海军的精英都有“海大”的经历。高须四郎、南云忠一、小泽治三郎、及川古志郎、伊藤整一这些二战中的海军“名将”甚至还担任过“海大”的校长。日俄战争之后的几年被誉为“海大”的黄金时代,——日本海军的三大理论家同时在这里任教:秋山真之讲授海军战略学,佐藤铁太郎讲授海军史,铃木贯太郎则传授鱼雷战术。这都是日本海军史上里程碑式的杰出人物。
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上日本对外不间断的侵略战争,使得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深化。我们来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多少次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犯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39年诺门罕日苏之战,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频繁地发动过如此多的战争。可以说从1894年开始,日本战争的车轮基本没有停止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以国运为赌注,前期每赌必赢。国虽富军虽强,但长赌必输,多战必亡。日本军国主义也在不断地“淬火”、“磨砺”之后,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23:22:18 +0800 CST  
终于完成了第一章第一节,可以睡个好觉了。
各位老师,晚安。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4 23:33:54 +0800 CST  
@wzm2582085 2015-07-25 01:29:03
等更

-----------------------------
谢谢wzm2582085老师。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5 18:16:31 +0800 CST  
@u_99784212 2015-07-25 02:24:43
楼主写的真好。中国人的思想 素质确实跟日本不是一个层次 现代依然如此。就拿企业管理来说。中国的中石化这样的企业 的全国老总拿的年薪是最底层的加油员的工资的100倍以上。然而我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但是在日本。像这种企业的全国执行董事和最基层员工工资相差不到百分之八十。他们的想法就是大家都是在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没有基层。领导什么也干不了。没有领导。基层做事情也缺乏效率。我表达可能有问题。见谅......
-----------------------------
谢谢u-99784212老师,学习了。
楼主 青梅煮酒1970  发布于 2015-07-25 18:42:06 +0800 CST  

楼主:青梅煮酒1970

字数:3935982

发表时间:2015-07-16 16: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1 10:10:47 +0800 CST

评论数:1094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