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王庙历史沿革

杭州岳王庙历史沿革

[南宋]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岳飞遇害后,其遗体被狱卒隗顺偷偷背出钱塘门外,草葬于“北山之漘”的九曲丛祠旁,假称“贾宜人坟”。(九曲丛祠遗址在今宝石山脚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带。)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即岳飞遇害后二十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下诏追复岳飞生前官衔,并寻访岳飞遗体,“起枯骨于九泉之下”,以礼改葬于杭州栖霞岭南麓今址。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赐紧邻岳飞墓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此即今天杭州岳王庙的始基。

南宋景定四年至咸淳三年(1263-1267年),岳飞的曾孙岳通重建褒忠衍福寺,共计佛殿一所、神祠四间、法堂五间、过廊四间、穿堂一所和屋数十间。岳飞墓的坟寺建筑始成规模。


[元代]

宋亡,蒙古兵攻入浙江,杭州岳庙建筑毁于兵火,坟荒寺废,业属他人。

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江西九江的岳氏后裔委派岳飞六世孙岳士迪到杭州,负责修复岳飞坟、寺。岳士迪联合江苏宜兴的岳氏重新修建,经四年的努力,恢复墓、寺旧貌。

日久,坟、寺再度荒废。

至元年间(1335-1340年),杭州路总管府经历李全初在乡绅黄华父的帮助下,捐己资兴复,修葺荒坟,重建庙宇,并种植大量松、柏等树木。


[明朝]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寺址复建杭州岳飞庙。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庙毁于火,旋又复新。

后庙宇建筑岁深坍损,景泰年间至天顺元年 (1450-1457年),杭州府同知马伟修举废坠,重建岳庙。这是入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建,庙 宇建筑的规模、制度比此前增加了数倍。修建完毕后,马伟奏请朝廷赐额“忠烈”。

弘治十四年(1501年),镇守太监麦秀重修墓、庙,将所得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立于 东庑,又令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书写岳飞《满江红》 词,刻碑立于西庑。

正德四年(1509年),镇守太监刘璟见 岳庙围墙坍塌、屋宇颓圮,捐己资,与众地方官吏协力重修,并于庙门外鼎建一座石牌坊,题额“精忠祠”。

正德十二年(1517年),镇守太监王堂重修岳庙,在寝殿内重新塑了岳飞夫人李氏及子女像,并题匾誉为“一门忠孝”。

天启四年(1624年),钦差大臣傅宗龙巡浙,修废举坠,捐资缮修岳庙,并采纳高应科的建议,在岳庙内增建启忠、继忠、翊忠、流芳、土地五祠。


[清朝]

清顺治八年(1651年),巡抚都御史范承谟捐资重修杭州岳飞庙。

日久,庙宇建筑栋摧桷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两淮转运使罗文瑜出资重建,于次年完工,计为正殿五楹,大门三楹,廊屋数间,高墙环绕,严严翼翼,恢复岳庙盛观。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杭州知府李铎见祠、 墓久而未新,殚厥经营,葺祠修墓,并复建启忠祠 ,以奉祀岳飞父母。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铎 见庙宇建筑受风雨摧残而漫漶不治,又与郡人合力 再次重修岳庙,在正殿前复建忠烈祠两庑,分塑烈 文侯张宪、辅文 侯牛皋二像配祀岳飞;并塑岳 飞五子、五媳、银瓶、岳珂的像列于寝殿内。辟门 广砌,疏浚泉水,建筑石桥,桥旁华表竦峙,规模 宏丽,创所未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总督范时崇重修杭州岳飞庙。

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拔款重修岳飞墓、庙,并整治庙前杂乱建筑与集市,于神道前重建石牌坊,颜其额曰“碧血丹心”,神道两边种植松柏花木,罗列成行,直至庙前,恢复肃穆的观瞻气氛。

乾隆年间,因高宗乾隆皇帝自辛未至甲辰(1751-1784),曾先后六次南巡到杭州,每次南巡,或亲自驾幸岳飞墓、祠,或委派皇子、大臣拜谒,这期间,地方官府对岳飞墓、祠更是随时修葺,鼎新庙貌,以待临幸。

嘉庆六年(1801),浙江巡抚阮元重修岳飞庙,大门匾额曰“岳王庙”。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攻克杭城,陷于兵火,坟墓荒芜、祠宇颓圮。

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撤出杭州,次年,浙江布政使蒋益澧询故老,访残碣,捐资重修,恢复此前墓、寺旧貌。


[民国]

民国五年至十年(1916-1921年),前后两任浙江督军杨善德、卢永祥主持重修杭州岳王庙,拓宽庙址,沟通墓域,缭以周垣,规模更大。修毕,镌刻《复官改葬并赐谥告词碑》和《重修宋岳忠武王祠墓碑》,分立于忠烈祠大殿前的月台上。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浙江省长张载阳募集民间资金数万,主持重修,从正殿、两庑、启忠左右各祠,到岳飞父子墓,都修整一新,并于精忠泉南、碑廊之北添筑两座轩亭式建筑南枝巢和正气轩,作为参观者的休憩之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黄元秀继任岳庙保管委员会主席,募款重修墓、庙。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岳飞墓、庙收归国有,国家对其陆续进行维修。

1961年3月,岳飞墓(庙)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启忠祠辟为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

1966年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岳飞墓遭破坏,庙宇建筑被挪作它用,破旧不堪,如碑廊一度作为泥塑收租院等阶级斗争教育展览。

1978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部门成立岳飞墓庙维修领导小组,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岳飞墓、庙进行全面的整理维修,一年后按原样修复岳飞墓、岳王庙门楼、忠烈祠、碑廊等,重新对外开放。

1981年,按原样修复启忠祠,1984年,启忠祠辟为岳飞纪念馆。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34:01 +0800 CST  

留存至今的部分岳飞祠庙:

杭州岳飞墓、庙
河南汤阴岳庙
岳飞故里
岳飞祖茔
宜兴岳飞生祠
湖北武昌县南大东门外鄂州岳飞庙
江西省九江市株岭山岳母墓
靖江岳飞生祠
香港铜锣湾岳飞庙
台湾林森公园
临颖小商桥
山东枣庄岳飞养眼楼
台湾宜兰碧霞宫
泰州岳飞庙
武昌黄鹤楼
宜丰岳王庙
宜兴岳堤
于都岳飞寨
岳纳堂
岳武穆遗像亭
朱仙镇岳庙
安徽省宿州市曹村镇桃山岳王庙遗址
福建省仙游县象溪岳氏宗祠
江苏丹阳岳庙
山东省成武县九女镇岳王祠
台湾日月潭文武庙
庐山东林寺岳飞祠庙
台湾太鲁阁岳飞亭
河南省兰考县小李庄精忠岳庙
河南省清丰县大流乡岳庄“精忠堂”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方戈村“精忠岳祠”
山东省冠县白塔集武穆祠
泰州口岸岳王庙
宜丰县岳王庙
新会岳王庙
湖北竹溪县岳王庙
广西百色关岳庙
河北保定关岳庙
江苏盛泽关岳庙
浙江黄岩宁溪岳庙
台湾大潭村是新港乡岳王庙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42:09 +0800 CST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兀术)率领金军渡江攻宋,侵犯江南地区。当时岳飞还只是一员偏将,奉命与其他十六员偏将一起随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敌。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宋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乘机击溃宋军。后来,宋军主将陈淬战死,在其他宋将全都“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奋力作战。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北的钟山。
不久,全权负责长江防务的宋军统帅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去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准备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对统帅投敌、士卒溃散、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招集东京留守司军的散兵,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全体将士感泣起来,将士们不敢再萌生异志。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为岳飞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抗战到底。在危难而复杂的局面中,岳飞进行巧妙而果断的处置,表现出非凡的智勇,也使众将士同心同德地团聚在抗金杀敌、保家卫国这面旗帜之下。随后,岳飞指挥这支几千人的部队转战江南的许多地方,所部秋毫无犯,在与金军、匪寇的作战中,接连获胜。
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岳飞所部已经独立成军半年多,却得不到稳定的给养。宜兴知县钱谌等人闻知岳飞的威名,特地派人送信给岳飞,欢迎岳飞率军前来保护宜兴县境,并说县里的存粮足以供一万军人吃十年。宜兴县东临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大道,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自进驻宜兴以来,岳飞率军接连击败并收编了曾经为害一方的三支土匪队伍,又接连击退了进犯的金军,使宜兴县免遭金军和各路军匪游寇的祸害蹂躏。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不仅坚持抗击外族侵略者和各路匪军,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称誉,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县避难。
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按照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当时的宜兴知县钱谌在为岳飞生祠作叙时写道:“时方夷狄、盗贼交寇四境,举邑生灵几死而复生者屡矣,皆公(指岳飞)之造也,其德孰加焉。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绘英雄卓绝之姿,修况水芬磬之奉。…… 然察人之情,犹以为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
宜兴百姓不仅要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被金人强征的剃头签军,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视,不苟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岳飞。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岳飞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岳家军,盖绍兴初语”。建炎年间,岳家军当时还不是一支大部队,暂时无力扭转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已不愧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51:57 +0800 CST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自进驻宜兴以来,岳飞率军接连击败并收编了曾经为害一方的三支土匪队伍,又接连击退了进犯的金军,使宜兴县免遭金军和各路军匪游寇的祸害蹂躏。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不仅坚持抗击外族侵略者和各路匪军,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称誉,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县避难。
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按照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当时的宜兴知县钱谌在为岳飞生祠作叙时写道:“时方夷狄、盗贼交寇四境,举邑生灵几死而复生者屡矣,皆公(指岳飞)之造也,其德孰加焉。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绘英雄卓绝之姿,修况水芬磬之奉。…… 然察人之情,犹以为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
宜兴百姓不仅要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被金人强征的剃头签军,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视,不苟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岳飞。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岳飞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岳家军,盖绍兴初语”。建炎年间,岳家军当时还不是一支大部队,暂时无力扭转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已不愧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在诗后注解: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

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是世人为岳飞建造的第一个祠庙。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54:32 +0800 CST  

南宋时期,曾经有大量缅怀颂扬岳飞的诗词,留存下来的也不在少数。

而南宋百姓更自发地为岳飞立祠庙、绘像并祭祀之,南宋辖区内的岳飞祠庙有好几十次。

而在金国辖区内的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当地民众也暗中集资为岳飞立祠庙并祭祀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记载:『(建炎四年四月丙辰)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自广德军移屯宜兴县。杜充之败也,其将士溃去,多行剽略。独飞严戢所部,不扰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赖以免,故时誉翕然归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55:31 +0800 CST  

岳 王 墓 志

绍兴八年,岁戊午,王(注:“王”指岳飞,岳飞冤案平反后被追封为鄂王)谒建国公瑗于资善堂,退而言曰:中兴之业,其在是乎!
绍兴三十二年,建国公受高宗内禅,是为孝宗。中丞汪澈宣抚荆襄,王故部曲合词讼冤,哭声雷震,上闻,孝宗大感动,七月下诏追复王原官,并访求其尸,以礼改葬栖霞。而王之沉冤,遂以大白,距王初见孝宗时,已二十四年,君臣之相得,已有先契耶!
诏下求王尸,初未得。时狱卒隗顺已死,顺曾语其子曰:“岳元帅尽忠报国,后必有昭雪其冤者,我不及待,汝志之,将来有访求岳元帅尸,汝可上其事。岳元帅腰下有佩玉,请其家人识之,又有一铅筒,内系揭下当日枷锁之封皮,今埋尸旁,他日亦可为证也。” 至求尸之诏下,而隗顺之子即上告埋尸之处,于是有司去土得王尸,顺子为指明腰下之玉,筒中之封皮纸,众知弗误,乃以王原官礼殓而葬之西湖栖霞山之麓。
其九曲丛祠,曾潜埋王尸处,后改为初瘗处,在今众安桥河下忠显庙,有土一坏,以亭覆之,此为清同治三年司狱吴廷康所建筑,碑曰:王父子埋骨处。传隗顺后为众安桥土地,其信然耶。 然隗顺以一狱卒,而知王冤,为王潜葬,今日栖霞岭碧血丹心之照耀湖山,语曰,莫为之先,虽善弗彰,隗顺有也。
栖霞岭墓,在王庙西首,丰碑巍然,今题曰:宋岳鄂王墓。墓前列文武翁仲六人,石兽三对,旁有井曰忠泉,华表千年,虽朝家屡易而如故。
入门有向墓跪者四铁像,为秦桧、桧妇王氏、张俊、万俟卨。陷王者,秦桧也;速决死王者,桧妇王氏也;锻炼张宪狱,以牵涉王罪者,张俊也;承桧之意,先诬劾王,继成莫须有之狱辞者,万俟卨也。
王改葬于绍兴三十二年,元至元间,墓渐倾圮,江州王六世孙士迪,会同宜兴岳氏合资重修,历元、明、清代有修茸。太平军后,浙江藩司蒋益沣重修祠墓。
入民国后,杨善德督浙,拨府帑令督署军务课长黄元秀、副官张包焯,督工重修,墓四周缭以短垣。
岳庙保管委员会成立后,主席委员张载阳募款重修。墓前照墙石刻尽忠报国四大字,系明嘉靖间莆人洪珠所书。墓门有联,曰:“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则为入民国后,岳庙保管委员会采昔人诗句而勒诸石者也。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6:59:36 +0800 CST  
杭州岳王庙 > 景区概况:

杭州岳王庙,又称岳飞墓庙,位于杭州城的西北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栖霞岭南麓,为一组古朴雄伟、庄严肃穆的建筑群。这里背枕青山,面临西湖,是南宋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年)的长眠之地,也是历代人民凭吊、瞻仰岳飞的纪念圣地。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坚持抗金、反对妥协的岳飞,被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大理寺狱中。同时被害的还有岳飞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赵昚继位,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生前原官,将岳飞遗骸以礼改葬于栖霞岭南麓今址。嘉定十四年(1221),南宋朝廷又赐紧邻岳飞墓的智果寺为岳飞的功德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这就是今天杭州岳坟、岳庙的由来。此后岳飞墓、庙历经元、明、清各代,屡毁屡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巡抚阮元主持重修岳庙,大门额曰“岳王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岳飞墓、庙收归国有,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66年秋,岳飞墓曾遭破坏,岳庙建筑被挪作它用。197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岳飞墓、庙进行全面的整理维修,于1979年底修复重新开放。
岳王庙现占地23.5亩,建筑面积2793平方米,总体布局上可分为岳飞墓园区、忠烈祠区和启忠祠区三大部分。
忠烈祠区由岳庙主体建筑忠烈祠和祠前庭院、“岳王庙”门楼等组成,建筑高大,气势雄伟,为较典型的清代庙宇。重檐歇山顶的“岳王庙”门楼,是游客参观游览的入口处。青石板甬道尽头是重檐歇山顶忠烈祠正殿,檐间悬挂叶剑英元帅题的“心昭天日”巨匾。殿内塑岳飞戎装坐像,威武庄严,四周绘九幅岳飞题材的大型壁画。殿前东、西两庑为烈文侯祠和辅文侯祠,分别奉祀岳飞的部将张宪、牛皋。祠前庭院古木参天,庄严肃穆,西南依墙而筑精忠柏亭,内置八段 “精忠柏化石”。亭旁有门,通往岳飞墓园区。
墓园区位于整组建筑群的西南部,“岳王庙”门楼的西侧,呈东西向轴线对称排列,一座宋代建筑风格的墓阙又将墓园区分隔成陵园和墓地两部分。陵园东端为“尽忠报国”照壁,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列,廊内陈列128块历代碑刻,是珍贵的石质史料库。甬道中间植一桧柏,系“分尸桧”遗迹。墓园内古柏青松交相辉映,古朴庄重,肃穆典雅。岳飞墓坐西朝东,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左前侧附岳云墓。墓道两侧分列三对文武石俑和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石阶下墓阙两边,面墓而跪诬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奸铁像,形成忠奸、善恶的鲜明对比。
岳飞墓园以北,忠烈祠以西为启忠祠区,由启忠祠一正两庑建筑和精忠园组成,绿树掩映,池石花木点缀其间,是一组颇有园林风格的庭院建筑。启忠祠,现已辟为岳飞纪念馆,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展示民族英雄岳飞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纪念馆前东西对峙两座轩亭式建筑——南枝巢、正气轩,为不断更新内容的临时展览场所。南枝巢南为精忠长廊,系当代名家所书的岳飞题材新碑廊。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历经元、明、清、民国,屡废屡兴,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岳飞连绵不绝的崇敬、爱戴之情。八百多年来,岳王庙一直是历代人民凭吊和瞻仰英雄岳飞的圣地;今天,更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1993年,岳王庙被定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又被定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教委、文化部等六部委列为百家“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地址:杭州市北山路80号
门票:25.00元
景区电话:0571-87986653
公交到达:K7、K27、K81、K850、Y1、Y2、Y9(岳王庙车站)


杭州岳王庙位于杭州西湖西北角,栖霞岭南麓,是历代人民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民族英雄,是抗击金兵侵略的南宋大将,后来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时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
岳飞遇害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西湖北侧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遇害之后的第63年,南宋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
杭州岳王庙始建于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朝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
杭州岳王庙的现存建筑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现在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则是明代的遗物。
杭州岳王庙及岳飞墓历来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岳王庙及岳飞墓成为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正式批准公布杭州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杭州岳王庙和岳飞墓遭到严重破坏。墓阙被推倒,放眼望去,到处是被砸破的断碑残碣,景况一片凄凉。“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拨专款修复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见浙江省博物馆李柏霖《回忆杭州岳飞庙及墓的一次重修》: http://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FBW200903012.htm)
“文革”期间,愚昧无知而又丧心病狂的红伪兵小将们兽性大发,它们发起突袭,摧毁了杭州岳王庙。曾经历过“文革”灾难的一位良知未泯的老杭州人在他的博客中对此事有着详细的回忆和讲述,并且还有今天的反思。
在那个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荒唐年代,除了被称作“农民起义领袖”的古代枭雄们和那个疯狂年代的“领袖导师”,其他的,不管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是贤是愚,也不管是爱国英雄还是卖国贼,也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奸佞,更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统统是“红伪兵”“造反派”等“革命先锋”的敌人,统统要打倒!
毛泽东曾经多次称赞岳飞,参见《毛泽东九赞岳飞》:http://tieba.baidu.com/f?kz=267489709
“文丨革”期间,在“伟大领丨袖”的“英明领丨导”下,愚昧无知而又无法无天的“造/反/派”、红/伪/兵们做了许多疯狂的蠢事,打、砸、抢,武斗,文斗,游街,烧家谱,掘祖坟,……,实在太多了,罄竹难书!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某些丧心病狂的疯狗们摧毁了包括杭州岳王庙在内的许多文物古迹,岳飞被“造反派”污蔑为“地主阶级代表”、“镇压农民起义的侩子手”,岳飞墓的墓阙被推倒,岳王庙建筑被挪作它用,破旧不堪,如碑廊一度作为泥塑收租院等阶级斗争教育展览。
1978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部门成立岳飞墓庙维修领导小组,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岳飞墓、庙进行全面的整理维修,一年后按原样修复岳飞墓、岳王庙门楼、忠烈祠、碑廊等,重新对外开放。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7:22:43 +0800 CST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抗战期间,岳飞《满江红》词曲作为激励国人抗战的精神武器,被广泛传唱。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日本扶植的汉奸傀儡政权“华北临时政府”控制下的辅仁大学执教的文人余嘉锡(1884—1955)首次公开发文否定《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企图迎合日伪政权,打击国人的抗战热情,汉奸文人居心叵测。抗战时期,与汪精卫“崇秦贬岳”言论相呼应,有日本历史学家发文吹捧秦桧,贬低岳飞。曾在日本留学、后依附汪伪政权的汉奸文人如周作人等发文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这种观点的学术依据,源自当时在汪控区上海光华大学执教的吕思勉1923年所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
早在1935年,当时还在日本扶植的汉奸傀儡政权“华北临时政府”任职的汉奸文人周作人写了一篇《岳飞与秦桧》,发表在3月21号的《华北日报》上,内容是声援吕思勉的。起因是,吕思勉写了一部《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被国民党政府严令查禁。
报载(1935年3月)十三日南京通讯,最近南京市政府呈请教育部通令查禁吕思勉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因其第三编近古史下,持论大反常理,诋岳飞而推崇秦桧也。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能被国民政府容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遭到查禁。
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论是出自什么动机发表,如果仅从学术角度来评价,则完全是一派胡言。这些言论的性质,无异于给国难深重之时甘愿卖国投敌的汉奸分子美容,瓦解中国民众反侵略的意志。对此,范文澜1942年12月著有《中国通史简编》加以反驳,1948年吕振羽又著《简明中国通史》进行反驳。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历代对岳飞的经典评价:

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爱国名臣李纲在给朝臣的书信中指出:『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难得,……,异时定为中兴名将。』

以下摘录南宋朝廷在绍兴初年给岳飞升官的部分诏书中对岳飞的评价:
『(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
『(岳飞)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犬吠之不惊!』
『(岳飞)精忠许国,沈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退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

绍兴六年(1136年),闻知岳家军北伐战果辉煌,势如破竹般收复襄汉六郡,宋高宗赵构在诏书中欣喜地评价岳飞:『卿学深韬略,动中事机,加兵宛、叶之间,夺险松柏之塞。仍俘甲马,登闻三捷之功,实冠万人之勇!』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飞“少保”官位的制词公文中评价岳飞: 『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岳飞:智合韬钤,灵钟河岳,气吞强虏,壮哉汉将之威棱;志清中原。奋若晋臣之忠概。师屡临于京洛,名远震于荒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 叶寘《坦斋笔衡》,赵葵《行营杂录》)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笔记中写道:『张德远(张浚字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秦桧字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老学庵笔记》卷1)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还没死,南宋状元张孝祥就上书宋高宗,请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张孝祥)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帝(宋高宗)特优容之。时公尚在期集所,独未官也,秦相益忌之。』(还可参见《建议以来系年要录》卷166)。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南宋太学生倪朴上书宋高宗,要求南宋朝廷尽快给岳飞平反昭雪,倪朴在其上书中写道:『臣闻故将岳飞,忠义无比,志清宇宙,一旦为权臣所害,天下痛其冤,至今大小犹云云也!夫孝妇之冤不伸,犹历年为之不雨。况忠臣义士,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无尺寸之封,而反受大戮,其怨怒之气,岂不充积于天地之间哉?…………臣愿复故将岳飞之封爵,禄其子孙,以伸其冤抑之气。』

《三朝北盟会编》卷236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戊午)太学生直学宋芑上叶枢密书,书曰:「……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刑。于是斵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国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闻之,莫不怒发动冠;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则出师之日,吾之民将见人自为战,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注:绍兴三十一年,宋芑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戊戌)太学生程宏图等上书,言:「今日之事,国家所以应之者,其先务有四:一曰留使者以款敌人之谋,一曰下诏书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举事以决进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义之心。……国家自和议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二十年矣。一旦思所以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动其心而奋起之,可也。故哀痛之诏不可不亟下!然诏不可徒下也,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赐宇文虚中之爵,而为之立祠,昭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又下亲征之诏,移跸建康,则其气固足以吞强敌矣!……」』(注:绍兴三十一年,程宏图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237)

宋孝宗在位期间,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岳飞冤案昭雪后,宋孝宗在非正式场合对岳飞三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金佗稡编》卷9《昭雪庙谥》)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转运司在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的公文中评价岳飞:『伏见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鄂、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一军士卒整肃可用者,皆飞之力也。(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金佗续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

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在给岳飞评定谥号的官方公文《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而在为岳飞定谥号的官方公文《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廉洁奉公、舍身报国的精神也多有称誉:『呜乎!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朱子语类)卷13l,卷132)

南宋学者曹彦约称赞岳飞:『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呼!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昌谷集》卷17《中兴四将赞》 )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一: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二(摘录自文天祥给岳飞曾孙岳觌的回信):「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岳飞的评价:『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

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邓广铭教授评价岳飞: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王曾瑜教授评价岳飞: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尽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的军事才能: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

龚延明教授评价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9:12:58 +0800 CST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岳飞遇害后不久,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赵葵《行营杂录》)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记载:『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中兴小纪》卷29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诏赐飞死,斩宪、云于市,令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莅其刑,家属立徙广南,且籍其家赀。……飞知书而得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间安堵,不知有军。先计后战,屡胜强敌,号为良将。其死也,天下冤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 癸巳,诏飞赐死,命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都市。……仍籍其赀,流家属于岭南。天下冤之。飞死年三十九,……飞知书,善待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皆安堵,不知有军。至今号为贤将。』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著述《老学庵笔记》卷1中写道:『张德远(张浚字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秦桧字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给岳飞和张宪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岳飞三子岳霖途径赣州(原名虔州),『父老帅其子弟来迎』,当地百姓夹道迎接,个个泪流满面,他们说:『不图今日复见相公之子』。后来,岳霖到荆湖北路任官,鄂州军民闻讯后,『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表示他们对岳飞的缅怀(《金佗稡编》卷9)。
《金佗续编》卷27《孙迪编鄂王事》记载:『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绘像,事王如生』。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还流传了很多歌颂岳飞的民间故事。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金佗续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敕建忠烈庙省牒》,卷28《孙迪编鄂王事》,卷30《郢州忠烈行祠记》;《舆地纪胜》卷66《鄂州》)。
金国女真人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敢直呼其名,当他们得知岳飞死耗,个个欢天喜地,酌酒相庆。被金人长期扣押的南宋使臣洪皓,目击此情此景,心如刀割,只能吞声抽泣,洪皓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宋史》卷365《岳飞传》)。当洪皓从金国回归南宋之时,岳飞已经遇害,『忠宣(洪皓的谥)还,因奏事,论至公(岳飞)死,不觉为恸』(《鄂国金佗续编》卷14《忠愍谥议》) 。谈到岳飞之死时,洪皓竟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当着赵构的面为岳飞遇害而失声痛哭,可见洪皓对岳飞的深厚感情。然而,洪皓长期被金国扣留,终生都没有机会见到岳飞,他对岳飞的感情,无疑是来自于金人对岳飞的高度敬畏。正因为这一段屈辱的经历,使洪皓更懂得一位使敌人敬畏的爱国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还没死,南宋状元张孝祥就上书宋高宗,请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张孝祥)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帝(宋高宗)特优容之。时公尚在期集所,独未官也,秦相益忌之。』(还可参见《建议以来系年要录》卷166)。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自认为准备就绪,灭宋之谋便不再遮掩,金军开始大举南侵功宋,“臣构”祈和不成,命且不保,南宋再度面临亡国的严峻形势。金军的大举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主和误国之罪昭然若揭,抗战派再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赖。
南宋官员杜莘老等人上奏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杜莘老说:『臣窃见往者秦桧擅权,力主和议,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使不得伸。是以胡铨,直臣也,以上书激切,桧遂贬之远方,二十余年不用。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桧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臣愿陛下思咸之义霈涣号之恩,召还胡铨,亟赐擢用,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则在廷之臣必励勉而尽忠,沿边之将必踊跃而效命。臣邻尽忠在内,将士效命在外,以此破敌,何敌不摧?以此建功,何功不立?此诚帝王鼓动天下之至权也!』(《鄂国金佗续编》卷30杜莘老《乞昭雪奏札》)
南宋宰相史浩也上书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玫瑰集》卷93《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记载:『公(史浩)既相,益思所以报上者,首言前宰相赵鼎、参政李光之无罪,大将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录其子孙,凡坐废者次第昭雪。』(《宋史》卷396《史浩传》)
《三朝北盟会编》卷236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戊午)太学生直学宋芑上叶枢密书,书曰:「……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刑。于是斵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国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闻之,莫不怒发动冠;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则出师之日,吾之民将见人自为战,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还可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
《宋会要辑稿》职官76之70记载:『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诏岳飞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先是有诏:「飞起自行伍,不俞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已殁,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故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诏故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岳飞妻、前楚国夫人李氏特与复楚国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云追复旧官,前忠训郎、阁门祗候雷追复旧官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0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诏岳飞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朱子语类》)

南宋学者欧阳守道在纪念岳飞的文集中写道:『岳忠武王之死,孰杀之?金人不能杀王于战,能杀王于狱。盖自遣秦桧来相,而金人之令行于江南矣!其所欲杀,岂独一岳王?桧方次第扫除以报,而艺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后三、四忠贤幸免,中国再有生气。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崇岳集》者,陈君华叔之所集,而间以己作,率悼岳王也!』(《撰斋文集》卷21《书崇岳集》)
(注:文中的“王”指的是岳飞。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给岳飞定谥号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南宋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宝庆元年(1225年),南宋朝廷赐岳飞谥号为“忠武”,此后世人敬称岳飞为“岳鄂王”、“岳武穆王”、“岳忠武王”或“岳王”;“艺祖”是宋人对宋赵匡胤的尊称。)

南宋学者曹彦约称赞岳飞说:『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呼!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昌谷集》卷17《中兴四将赞》)

文天祥看过岳飞手书唐朝李华《吊古战场》之后,发表肺腑感言说:『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

岳飞曾孙岳觌,任处州庆元县尉,曾与文天祥通信,文天祥复信说:「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县尉生北平龙虎家,而又伟然植立,谁不知敬。幸出结习,乃托一日之尝僚,剀谕批历,亦既钦承,远畀麟缄,为礼过矣。」 (《文山先生全集》,《汤阴县志》)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9:13:38 +0800 CST  
据《金史》志25《兵志》记载:『(金国女真兵)驯致极盛,乃自患其宗族国人之多,积其猜疑,卒自戕贼,遂致强本刊落,醇风锲薄,将帅携离,兵士骄惰。』经过几十年的频繁征战消耗,战死沙场的金兵金将累积起来有很多,老死病死的金兵金将也不少,死于内讧的金国良将同样不在少数,而贪图享乐且骄惰厌战的金兵金将则更加多。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
然而,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军将领甚至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汉人签军在金军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本来多是汉族平民百姓,被金国女真人强征入伍,平时饱受女真人的压迫奴役,在战时又被金兵驱使着上前线、当炮灰,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汉人签军普遍十分怨恨金人十分,作战不会很卖力,但一有机会,他们就想逃走或是投靠宋军。假如后面没有金兵金将的压阵,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早就临阵脱逃或者是临阵倒戈了。
很显然,金军是不可能依靠那些汉人签军去当主力并冲锋陷阵的。在与宋朝最有战斗力的抗金劲旅岳家军作战时,没有太多战斗力的汉人签军显然更不可能充当金军的中坚力量的,在真正对阵交战时,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的作用多是虚张声势。
金军的中坚力量和作战主力只能是作为金国正规军的女真骑兵,金军战斗力和士气主要靠女真骑兵维系,一旦女真骑兵接连在野战中遭受重创,那些金军就会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汉人签军也会分崩离析。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

关于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说法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从总体上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虽然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这两书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战事的某些描述颠倒错乱、残缺不全,其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记述更是漏掉了颖昌大捷之后的部分,当然不可能提到朱仙镇之战。
尽管如此,但是根据《金史》以及宋人记述中所间接透露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证明岳家军在颖昌大捷之后继续向北挺进并与金军对阵作战的真实性。
《鄂国金佗稡编》卷16《临颍捷奏》记载:『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这次大捷是在临颍东北取得的,即在开往东京开封府的路途中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的临时出城应战。除岳家军前军外,其他四统制代表了二至四个军。岳家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的。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1130~1200年)比岳飞(1103~1142年)稍晚,《朱子语类》卷136记载了朱熹关于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一段论述。朱熹指出:“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此说间接证明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
《宋史》卷368《牛皋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汴、许间”即开封和颍昌之间,也应理解为自颍昌向开封挺进时,牛皋的左军战功最大。因为据颍昌捷奏,直到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为止,牛皋的左军尚未赶到颍昌,并没有参加颍昌大战,故牛皋的战功显然应该是在向开封挺进的过程中立下的,也就间接表明朱仙镇之战有可能发生(朱仙镇即位于颍昌与开封之间)。
很显然,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即东京汴梁,也即开封府)进军的。故岳家军杀到朱仙镇,击破金军,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很有力的证据,《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这只是一场小遭遇战,但是金军将领仆散浑坦率领六十个金国骑兵绕到宋军后方侦察,来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军的后方。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在东京开封府和朱仙镇之南,金军的侦察兵绕过宋金两军对阵的前线,来到位于朱仙镇以南的鄢陵刺探敌情,金军侦察兵到达朱仙镇之南的鄢陵已经被金人视为“深入”宋军腹地。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向北挺进到朱仙镇了,并与金军在那里对阵。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岳飞朱仙镇之战的存在。
而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岳家军获胜后,金军曾一度撤出开封。这在《金史》记载中得到了间接印证。《金史》卷77《宗弼传》记载,在“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之后,“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发生在岳飞北伐之前。而“宗弼遣孔彦舟下汴州”,也即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则发生在既在岳飞北伐之后,显然是金军撤出开封之后的重占。《金史》叙事往往扬胜讳败,然而《金史》卷77《宗弼传》的记载却又为岳珂此说提供了旁证。
以上分析足以印证绍兴十年七月中旬颍昌大捷后,岳飞所部乘胜进军至朱仙镇并与金军在那里交战。

朱仙镇之战的前提是,在此前的郾城之战、颖昌之战期间,金军接连遭受重创,在野战中被岳家军击败,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统帅完完颜宗弼(兀术)不肯认输,继续签军,也就是抓壮丁充军,但被强征入伍的签军大多数都是汉人,曾经都是大宋子民,得知宋军连连告捷、金军接连败退的消息,他们更加不愿意去做签军,给女真人当炮灰。气急败坏的完颜宗弼就拿昭武大将军韩常出气,你韩常好歹也是骁勇善战的猛将,如今屡次战败也太不给我台阶下了,完颜宗弼开始鞭打韩常,此时在金军阵营之中,不少人看到了完颜宗弼的残忍,更加深了对完颜宗弼的不满。同样也知道完颜宗弼这个靠山是快靠不住了,要赶快找个靠山才是!此时岳飞无疑便是他们唯一的靠山,如果投奔岳飞肯定有希望! 故此有部分金将便向岳飞投诚,如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杨进、高勇等人接连向岳飞投诚,而被鞭打的韩常也对完颜宗弼十分不满,在颍昌大战之后,韩常的军队囤积在长葛县境内,曾经派出密使向岳飞投诚,岳飞一一接纳。
在郾城之战、颖昌之战之后,各路岳家军经过数日整顿,便大举进兵开封府,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在临颖县的张宪带领岳家军诸位统制向北方发动攻击,途中轻松击溃六千金国骑兵,扫除了向开封府挺进的阻碍。同一时间王贵也从颍昌府发兵进军开封府,岳家军左军统制牛皋也随之发兵进军开封府,各路岳家军人马纷纷挺进东京开封府,金兵闻风丧胆。
当时的情况是,岳家军各路人马兵临朱仙镇,完颜宗弼指挥金军带着被强征入伍的那些的“剃头签军”号称十万,企图负隅顽抗,岳飞派遣骁将(这个骁将很可能是牛皋)以五百背嵬骑兵作为前锋,士气低落的金军看到了岳家军的骑兵背嵬军作为先锋冲了过来,没有太多抵抗,就败退而逃。这就流传出岳家军五百精锐大破十万金军,——注意是“大破之”,只是击溃士气低落的十万金军(大部分应该由“剃头签军”组成),而不是歼灭,具体杀伤多少,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明在接连战败之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无法继续与岳家军抗衡。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宋军由弱变强,金军由盛转衰。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真人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则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岳飞北伐接连在野战中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南宋有了与金国谈判的资本。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讧,加上连年侵宋,金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军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
而在侵宋战争中,金军又接连被宋军击败,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
在经历了公元1140年和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三朝北盟会编》卷215《征蒙记》)。
完颜兀术(宗弼)的心腹、悍将韩常对人坦白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三朝北盟会编》卷17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冬)。
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意识到宋金双方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之后,兀术采取的策略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
绍兴十年(1140年)秋,完颜兀术(宗弼)正式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然而,事情的关键则在于宋高宗赵构本人对此讲和条件持何种态度。
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所以,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宋金议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并且还是进攻型的将帅,不仅向来抗金意志坚定,而且还具备光复失地能力。岳飞即使被南宋朝廷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兵老气衰的金国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为了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绍兴十二年正月(1142年2月),南宋使臣带着南宋朝廷的正式照函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去金国都城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将宋高宗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以国书形式传达给了金熙宗,同时把岳飞遇害的消息告知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完颜宗弼(兀术)。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式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
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金国履行议和条件,派盖天大王完颜塞里(宗贤)护送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归南宋。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可见于南宋赵葵所著《行营杂录》、南宋叶寘所著《坦斋笔衡》

岳飞遇害二十年后,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起侵宋战争,金军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上述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薛季宣(1134~1173年),南宋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早年随伯父薛弼宦游四方,喜从父老问岳飞、韩世忠兵间事,著有《浪语集》、《古文周易》、《书古文训》、《春秋经解》、《论语直解》。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19:14:35 +0800 CST  
南宋初年,外敌入侵、战乱不断的特定历史条件使武将事权增重,武将地位、威望提高,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始终存在,随着抗金形势的变化而升降。到后来,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出于对武将的防范与猜忌,急于收回诸大将的兵权,加之不愿承担继续对金国作战的风险,急着要尽快达成宋金和议,并解除武将兵权,偏安江南,为此,甚至不惜放弃收复失地,曲膝求和,割让大片国土,向金国称臣纳贡。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这一次金国遭到了惨败,各路宋军挫败了金军的进攻,岳家军还向金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这些标志着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已经丧失。向来主战的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开始改变策略,准备再次与南宋议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大金国志》卷27)。
正因宋金对峙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赵构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秦桧为要替其金国主子女真贵族效劳,为要适应兀术“乃始讲和”的策略,更是『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卷72《秦桧主和》)。因而,宋高宗的主意,正中秦桧的下怀。
秦桧与他的党羽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密谋,经过反覆的策划后,范同向秦桧献计说: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任枢密使和副使,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
王夫之《宋论》卷10指出:『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宋军诸大将的兵权,不仅是为要议和,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

如果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毕竟岳飞当时已被解除兵权,后来又被罢官,不可能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卖国求和政策构成阻碍,更不可能威胁南宋皇权。
况且,威名远播的抗金名将岳飞曾是南宋的重要军事支柱,金人十分畏惧他。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假如南宋留着岳飞不杀,暂时不用岳飞,让他在家赋闲,或者把他软禁起来,也可以在无形中震慑那些贪婪狡诈、反复无常的金国女真统治者,使金人不敢轻易违约败盟。
要知道,早在绍兴八年(1138年)年底,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仅仅过了一年半,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就突然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高宗当时无奈地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所以,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第二次达成议和之后,金人会不会很快变卦,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有两件事却直接导致了岳飞的遇害:

绍兴十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同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飞所部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岳家军在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女婿,与完颜兀术结下深仇。
再者,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
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而刘光世、张俊等人都是些养尊处优、贪图享乐、畏敌怯战的庸将懦夫,主要靠着与皇帝关系亲近、会奉承且资历老而忝为大帅。
岳飞抗金意志十分坚定,主张积极备战进攻,反对消极防守。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宋金议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并且还是进攻型的将帅,不仅向来抗金意志坚定,而且还具备光复失地能力。岳飞即使被南宋朝廷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兵老气衰的金国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赵构为了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金国才能归还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兀术的密信可能是直接给南宋朝廷,也可能是暗中给秦桧的,当然还可能既有给南宋朝廷的,也有给秦桧的。宋史泰斗王曾瑜认为,兀术的密信早在绍兴十年七月中旬的颖昌之战结束后就已经发出,当时派人秘密送给内奸秦桧。宋史泰斗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龠所揭发的密信,应该即是绍兴十一年宋金再次议和之时,金国统帅兀术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让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还有一件事不容忽视。早在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也被金人掳到北方,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之时,韦贤妃还被扣留在金国。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母子情深,十分挂念自己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于是就遥尊韦贤妃为宣和皇后,恩泽所及,韦家有三十多人被授予官职。只要一有使节去金国,宋高宗就让他们去打听韦贤妃的消息。
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郑皇后在金国去世的消息方才传到南宋,宋高宗赵构知道后十分悲痛,号恸不已。宋高宗马上就想起了他的亲生母亲韦贤妃,十分担心她在金国的境遇。宋高宗赵构对大臣们说:『宣和皇后(指韦贤妃)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不久,宋高宗下诏,遥尊韦贤妃为皇太后,派王伦去向金国统帅挞懒乞求,表示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好商量。『帝以后久未归,每颦蹙曰:「金人若从朕请,余皆非所问也」』(《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当时被扣留在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得到了韦太后的一封书信,派人送回南宋朝廷。宋高宗大喜过望说:『朕不知太后宁否几二十年,虽遣使百辈,不如此一书』(《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同年七月,岳飞回到南宋朝廷的行在临安(今杭州),随即上奏辞职。八月,岳飞也和韩世忠一样,罢官赋闲,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南宋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事务全由张俊负责处置。
岳飞罢官赋闲之后,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假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宋高宗为了对金国媾和成功以迎回亲生母亲韦太后,加之对岳飞的忌恨,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对岳飞下毒手。
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部将张宪和其子岳云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十月十三日,岳飞下狱。与此同时,宋金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双方秘密地就宋金两国再次议和之事进行讨价还价。金人提出了条件,要想让韦太后回归南宋,除了割地称臣纳贡之外,还必须杀掉岳飞。再加上奸相秦桧的怂恿,于是宋高宗赵构不仅要解除岳飞的兵权,而且还下决心谋杀岳飞。
宋高宗赵构自以为冤杀岳飞之后,南宋还有韩世忠、刘锜、吴璘、杨沂中等名将可用,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特点都是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也许不行,但仅仅自守防御的话,已经足够了。这点正好符合赵构的需要。对于赵构“要自保要防着兀术撕毁和约,但是不要北伐”的底线来说,这些将领的能力不少也不多,正合适。而且吴璘(1102年生)、刘锜(1098年生)、杨存中(1102年生)等人与岳飞(1103年生)的年纪大小差不多,宋高宗认为这些将领在当时再过十几年也有能力带兵打仗。
宋高宗赵构选中了刘锜、吴璘、杨沂中等人做自己的底牌,同时毫无顾忌地舍弃了岳飞。对于赵构来说,如果想要北伐中原、收复旧疆、甚至灭掉大金国,那么非用岳飞不可。但如果只是想要偏安江南、单纯防御,防着金国别再撕毁和约、撵自己下海的话,则不必非留着岳飞,还有其他人可以用。
所以,一心想要偏安江南、向来防患武将做大的宋高宗赵构纵容秦桧、张俊之流陷害岳飞,冤杀岳飞以满足金人提出的宋金议和要求,震慑抗金主战派,同时换取金人放回赵构生母韦太后。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8-10-03 20:49:46 +0800 CST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字数:32653

发表时间:2018-10-04 00:34:0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3 21:06:54 +0800 CST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