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恶意严重歪曲和篡改真实历史的《林彪败仗之死守四平》

一、舰船过客写了一篇十足的废文

舰船过客(以下简称过客)对他《林彪死守四平》总是一副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样子,号称“林派驳不倒”。总觉得这种说法很不妥当,因为他写了一篇十足的废文。可细细一琢磨,又觉得他的说法很妥当。正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十足的废文,从头到尾问题成堆,本来就是趴着的,根本就没有立起来,恐怕是个神仙也没法驳倒了。世界真奇妙,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有时结论还真不一样。嘿嘿嘿,辩证法,辩证法。

归纳起来,过客一文严重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以偏概全,歪曲毛意

这主要体现在过客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舍,对于他不喜欢的毛电选择性失眠,采取不承认主义态度尽量不贴或少贴。这样的毛电有两类,一类要求死守四平,一类讲明了坚守四平以利谈判。相反,对于他认为能够体现毛“活”守四平的电文,一封也不放过,并且完全按照他自身的需要去解读。这样一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毛电,而且是他个人错误解读的毛电。

过客的错误低级而欠公正。

过客,你我都出生在共和国诞生之后。马克思经典哲学教导我们:认识事物必须完整的全面的去把握,决不能孤立的片面的去看。否则,必然是以偏概全,以局部取代整体,产生错误认识。
过客,瞎子摸象的典故知道不?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你仅用一个局部的毛电并且经过错误解读来误导大家,不厚道啊!

2、过客错误评论毛电的部分严重问题

问题之一:5月1日:“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以六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而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资材可以源源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三)力戒轻敌,每战必须集结全力,打敌一点,以期必胜。此点你已充分注意,望深入教育,一体遵行。”(过客评语:毛泽东一直考虑的是以一部兵力死守四平,而我集中兵力打敌一点,林彪的实战恰恰相反,林彪将所有机动兵力部署了防线,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只能让敌军集中兵力打林彪的一点,^_^)
----------------------------------------------------------------------------------------------------------------------------------------------------------------------------------
“林彪将所有机动兵力部署了防线”这种因为过客军史功底太差导致的胡言乱语就不驳了,我们关注后面“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只能让敌军集中兵力打林彪的一点”。

此处暂且不驳,只向过客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林彪构筑的百里防线如此弱不禁风虚弱不堪,为何强大的国军精锐(一开始六万余人并且逐次增加到十万余人),凭借强大的美式装备(白先勇:“国军美式机械化装备,飞机、坦克、重炮,战斗力强大,且士气旺盛;又采取防空联合作战方案,完全掌握制空权,是林彪军队从未见过的强大火力”),却整整花了一个月这么长的时间才得以突波防线?

谅你也没有法子、没有能力、没有水平回答出来。要不然,你就争口气勇敢的试一试呀!


问题之二:5月4日:“我军准备于双庙子〔2〕以南建立据点,断敌后路,包围四平之敌而聚歼之,这是一个勇敢的计划〔3〕。但应估计当我断敌后路时,敌必出死力来争,如我能战胜来争之敌,则四平之敌非全线撤退不可;如我不能战胜来争之敌,则战局仍将成胶着状态,于我不利。为了使我能于双庙子以南确定地战胜来争之敌,引起整个战局变化起见,使用于该方面之兵力,似宜多于两个旅,即于南满〔4〕调来之两旅外,再加一部兵力。这样,我将以强大力量出现于敌后,保证建立坚固据点及歼灭来争之敌(例如歼灭其一个师),则四平之敌必将退走。我于该敌退走之际举行反攻,可获大胜。此种反攻,须准备连续打好几天,似宜准备一部分干粮。以上意见系供参考之用,请按实际需要决定之。”(过客评语:这个时候考虑开始使用生力军了,可惜,林彪哪里还有什么生力军啊,^_^)
5月12日:“(一)望将最主要力量放在开原、昌图地区,切断四平敌之后路,歼灭由沈阳北进之敌。(二)南满〔2〕应取积极动作钳制现在本溪地区之敌五个师,使其不能调动或不能多调动。(三)热河〔3〕我军明日开始进攻十三军,得手后向辽西发展,协助你们。”(过客评语:太祖爷仍然不知林彪防御情况,还一心想着用生力军围歼敌军呢,岂知道林彪连从南满调来的部队都用到了防线上,结果被新六军一点突破,全线崩溃)

----------------------------------------------------------------------------------------------------------------------------------------------------------------------------------

对以上两电的评述再次反应了他对军史的无知,对开辟第二战场茫然无知。为了节省篇幅,也给他留点面子,由他自学去吧。奉劝过客找一本军事书好好读读,当你弄懂了开辟第二战场是谁提出来的,生力军是从何处调取的,战斗情况又如何,为什么被军事学家称为四平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想想你对林总的污蔑(“林彪哪里还有什么生力军啊”),这时候你不脸红才怪!


问题之三:“综上所述,四平保卫战战前的中央和前线的策略并无分歧,即以少量兵力死守四平消耗敌军,而机动兵力集中歼敌的策略,但开战之后林彪未敢实施依托四平城以少量部队死守,而用全军在外围构筑防御工事死守的策略,与中央的策略完全南辕北辙。也许会有人认为,以4个团死守四平,四平会丢得更快,我认为这是短视的看法,因为,战前中央就考虑大战在四平至公主岭一线展开,作战目的是确保长哈齐,甚至长春都可以放弃,底线是哈齐,因此,即便四个团守不住,但能达到消耗敌军的目的就已经实现意图,然后我军可以沿四平至长春之间层层设置纵深防御,消耗敌军,只要始终保持机动兵力在手,当敌军处于强弩之末状态时,再实施反击,即便不能歼灭敌军,但击退敌军是可能的,粟裕的一战涟水就基本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并取得成功。”
----------------------------------------------------------------------------------------------------------------------------------------------------------------------------------
就这么一段结论性的“终上所述”,我就轻松找到三处胡言乱语。
其1:“遗憾的是开战之后,林彪用全军在外围构筑防御工事死守”。
全军吗?过客在辩论中已经自抽耳光,老老实实承认即便在最初阶段,也有几个旅没有部署到防线上去。
其2:“战前中央就考虑大战在四平至公主岭一线展开,作战目的是确保长哈齐,甚至长春都可以放弃,底线是哈齐,因此,即便四个团守不住,但能达到消耗敌军的目的就已经实现意图,然后我军可以沿四平至长春之间层层设置纵深防御······”。

过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症结在于片面的看问题,死板的只从一个角度而不是多角度全面看问题,必然是瞎子摸象产生错误认识。毛电同时还指出:“这一计划是从我能确保长哈齐三市至少确保哈齐二市来设想的。至于三市是否能确保,决于是否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故争取战争胜利,是基本环节。”
首先,毛一而再再而三要求林彪坚守四平以利谈判,四平保卫战已经成为一场政治战,“四平街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你充耳不闻,完全无视。
其次,在没有实现“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争取战争胜利”的前提下,竟然弃四平而去,即便只从军事上看也是根本违背毛的意图的。
你凭什么“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争取战争胜利”?乌托邦幻想说起来轻松。四平大战18日开打,27日即9天后毛电建议增加一至2个团,面对全美械国军精锐5万余人进攻,你那三个团或者四个团如何大量歼灭敌人?而且从4月18至27日整整9天,四平守军只有两个弱团4000人左右,如果不是外围构筑的铜墙铁壁,两个弱团能坚持九天么?恐怕两天也坚持不住,不可能“达到消耗敌军的目的”,还遑论什么大量歼灭敌人。过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产”,这类大跃进荒唐年代的荒唐梦幻,我今天看到继承者了。

其3:“粟裕的一战涟水就基本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并取得成功”。
一派胡言,本人将在讨论中重点驳斥。

问题之四:······

问题之五:······

太多了,太多了,从头到尾仔细读来,过客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胡乱解读毛电,简直不胜枚举,几乎每一段评论都有严重问题。一方面是篇幅原因,另一方面以下部分仍然要涉及到他对其它毛电的错误解读,算了算了,得饶人处且饶人,本部分到此为止。

3、谎说战史

过客文章最末一段大概是他最自以为是、最洋洋得意的一段,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一段,他推崇的“先进战法”在东北战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展示了“强大”威力,同时也明”了林彪战法“落后”,是个不称职的指挥官。一举多得,过客必定喜不自禁。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段既反映了过客根深蒂固的毛病,也是他经常犯的通病。他在辩论中也是这样,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根本不顾及客观事实,常常不负责任的乱说一通,胡扯一通。

对他这一段,我在辩论中已作过批驳,现略作修改再贴如下:
现如今军网上,张雄文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原因不在于其肉麻吹捧粟裕,而在于其为了迎和自己的观点,公然赤裸裸的歪曲篡改历史。
这个过客,让人痛惜呀,单从他发的这个帖子看,说他比肩张雄文一点也不过分。过客,要学好的不要学坏的哟!

“实际上后来杜聿明就给林彪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林彪47年攻击四平时,就以陈明仁的残兵败将死守四平(88、91师刚刚被歼灭后刚刚重建,54师也曾被歼灭2个团,这几个师如果也像林彪一样放在四平外围防守,我估计用不了3天,就会被林彪吃干净),而增援部队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林彪在四平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一鼓作气将林彪打垮,······”

这简直是鬼扯淡!与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相差十万八千里。还美其名曰“实际上”,改成“胡编乱造”还差不多。

“增援部队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林彪在四平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一鼓作气将林彪打垮”???!!!

常言道,“历史是个婊子,权势者可以动他一动”。邓大人的改革开放推进了言论自由,如今谁都可以动它一动。
过客特别崇尚一种歼敌模式:先用少量兵力死守,等敌人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动强大的机动兵力,一举将敌人击垮。
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证明这种歼敌模式的“强大”威力,他挖空心思,胆大包天,“用心良苦”,把四平攻坚战国军救援的真实历史“动”的乱七八糟。

47年那场四平攻坚战国军出兵救援的真实历史,有以下几个基本史实:
第一个基本史实,四平攻坚战发起后进展顺利,陈明仁哭爹叫娘向南京和沈阳呼喊救命,沈阳方面恐惧林总围城打援的威力根本不敢去救,转而苦苦哀求老蒋快速出兵增援东北;
第二个基本史实,老蒋担心四平有失,造成北满长春等处成为孤城,终于答应沈阳方面请求派出53军驰援东北,并限令杜聿明6月30日之前解除四平街之围;
第三个基本史实,53军开到后,由于东野占据本溪威胁着沈阳,杜聿明担心十几万援军北上后沈阳空虚被东野端了老窝,尽管当时距离老蒋解除四平街之围的期限仅剩13天,仍然不敢立即前往四平,而是部署兵力猛攻本溪;
第四个基本史实,经过数日激战,国军占领本溪,解除了沈阳威胁,此时距离老蒋解围四平的期限仅剩下十日,杜聿明和郑洞国哪敢怠慢,急急忙忙部署北上救援。
第五个基本史实,国军救援四平极不顺利,遭遇顽强阻击,使出浑身解数,经过连日苦战,终于于6月30日即老蒋规定解围期限的最后一天侥幸达成目的。

郑洞国:四平解围战国军前线最高指挥官。

《郑洞国回忆录》:“东北解放军对四平街发动的攻坚战,给了蒋介石先生很大震动,不得不同意调第53军到东北增援,同时限令杜聿明将军,必须在6月30日以前解四平街之围。”
“接到蒋先生的命令后,杜将军躺在病榻上与我及长官部几位高级幕僚连夜研究对策。大家都为占领本溪的解放军对沈阳威胁最大,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在防守沈阳的同时,再去解四平街之围。最后决定以第53军为主力,先扫荡本溪的解放军,以固沈阳门户,然后再集结可以集结的兵力去解四平街之围······经过几天艰苦激战,终将该市(本溪)占领之。我到本溪匆匆布防完毕(注:请大家注意‘匆匆’二字,飞扬过客的汉语水平天下一品,‘匆匆’大抵等同于不慌不忙,于是乎有了‘并不慌着进攻’),即于6月20日前后转到铁岭,部署大军北上解四平街之围。”
“6月26日黄昏,担任正面攻击的第93军经一日苦战,终于攻陷昌图县城及昌图车站,但随后在昌图以北地区遭到了解放军更加顽强而猛烈的抵抗,双方在泉头一线陷入焦着状态。
此时,四平街守军已危在旦夕······守军被压迫至市区一角的几个工厂里,继续顽抗,做困兽之斗。陈明仁将军为维系军心士气,据说甚至曾抬出为自己准备的棺木督战,以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同时也不断向沈阳告急,哀请杜聿明将军速发救兵。在沈阳的杜将军急得如坐针毡,一面派出大批飞机轮流飞往四平街上空,几乎昼夜轰炸解放军阵地,支援地面守军作战;一面屡屡电催我迅速率军击破解放军的正面阻击,解救陈明仁部之危。
我接到杜将军一道又一道十万火急的电令后,心情焦虑万分······”

再对照过客美其名曰“实际上”的描述:“增援部队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林彪在四平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一鼓作气将林彪打垮”。

大家看看,真实的历史有“增援部队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林彪在四平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的影子否?分明是一点影儿也没有。过客乃十足的谎说战史。
事实非常清晰,四平攻坚战发起后国军因为一开始没有胆量去救援而迟延了几日,就被“细心”的过客抓住“机会”钻了空子,从而恶意胡编乱造。
为了“证明”自己津津乐道的“先进”战法的“强大”威力,耗费十日、极其艰难、险象环生(《郑洞国回忆录》第285页评价为:“侥幸解围”)的四平救援战,过客美滋滋的描述为“一鼓作气将林彪打垮”。
过客:为了迎合自己观点的需要,为你那自以为是的“先进战法”寻找“成功范例”,竟然颠倒黑白,赤裸裸的歪曲历史,你难道不是非常像张雄文?

如果你不服气,咱就为你那“先进”战法再寻找一个更加了不起更加震撼人心的成功范例:
“实际上”早在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就给刘伯承“上了生动的一课”,当刘伯承两万人40倍优势兵力攻击关家垴时,就以区区500人死守关家垴,“而增援部队(仅仅2000人左右)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刘伯承在关家垴“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一鼓作气将”刘伯承“打垮”。
一句话:尽管刘伯承拥有大得不得了的10倍总兵力优势,但由于刘伯承军事思想陈旧,战法落后,而小鬼子由于采用了过客推崇的“先进”战法,威力无穷,结果刘伯承蒙受了奇耻大辱(500个鬼子拿不下来反倒牺牲了2000多名八路军战士的生命),也是抗战中八路最大的奇耻大辱,堪比解放战争中的金门。

过客: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为舰船过客解惑:为何广大网友和众多军史学者均认为是“毛泽东命令林彪死守四平”

1、完整审视电文摸清毛林各自的真正主张

a、林电

有的贬林者拿出林4月4日回电中央“决一死战”和4月5日“死守四平”的电文,一口咬定林主张“死守四平”。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显然,这是林对3月24日及25日毛电的回应,是一种应付性的表态。

三月24日毛电:“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消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三月25日毛电:“恩来回延三日,本日赴渝。美方因苏美关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故美方专机接周赴渝谈判,判断数日内即可谈妥,派停战小组至东北,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

第一封要求清楚明白,不就是要求全力坚守四平消灭敌人不许撤退吗?第二封指出“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是为了谈判,是政治需要。军事服从政治,乃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最高领导人如此要求,作为部将林彪必须坚决服从,这是组织纪律性决定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何况在四平也必须坚决打一仗以迟滞敌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等于不战而逃跑。
虽然呼应上级作了“决一死战”、“死守四平”的表态,但实际战斗怎么做,关键时刻怎么办,林心中自有打算,将在外君命就有所不受啦。最后紧要关头,完全置毛几天前即5月15日“四平街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的要求于不顾,一份撤退的请示电都没有,先斩后奏,一声令下,撤了再说,老毛只好徒呼奈何。这一次,实实在在把老毛“泡”了。

这就是林总:如果硬顶毫无作用(早在几个月前就发电“请主席头脑清醒考累之”识破老蒋假和平面目,但直到四平大战毛仍然清醒不过来还满怀热情寄希望于谈判),那就“软抗”(表面应付),关键时刻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服从真理。

其实,林总“泡”上级领导早有先例。

1945年11月22日,林彪发出那封“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自称“根本意见”的电文第二天,就接到刘少奇代表中央拟定的(全力消灭锦州顽军》的电报。该电要求:“顽13军52军向锦州急进,望集中营口、沈阳主力到锦州方面协同黄粱两部以全力全部歼灭该顽”。这与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相悖。
林彪立即回电:“军委:我决心在锦西高桥以西山地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此战关系全国政治形势关系东北前途,必须以最高度的积极与勇敢组织与进行这一战役······”。
结果怎样?“大规模的歼灭战”发生在哪儿呀?少奇同志被“泡”了个结结实实。谁让少奇同志完全无视林总之前一天的正确意见,胃口大得惊人大得非常不切实际呢!
当然,“泡”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就是必须“泡”的正确,虽然违背领导意图却把事情做对了做好了。后来,由于战争年代通讯条件落后,为了不贻误战机,林总还向部下推广自己“泡”上级领导的经验,鼓励部下“泡”自己,打违抗命令的胜仗,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月11日林电:“在此种情况下,及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我固守四平和夺去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是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林彪还建议:“我军应采取以便利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作为当前部队的基本方······同时对四平街的保持,应以不造成军队之被动作战为主。”

林彪的真实思想在这封电报中表露无遗,明确告诉老毛四平守不住,不顾实际死守苦撑,结果只能是“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与此同时,更进一步指出了通过谈判实现停战和平的愿望几乎没有可能性。这两点认识与老毛都是相悖的。

实践证明,林彪对以后战局的发展做出了准确预测。发出这份电报时间比4月18日四平之战正式打响整整提前了一周,难道还不够先见之明吗?
此外在这封电文里林彪还提出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是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这与老毛“固守四平”谋取谈判利益的想法完全格格不入。至于毛第2天回电表示“同意”,结合后来毛日复一日一封又一封批量级的电文要求“死守四平”、“寸争”、“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四平街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来看,如同林彪应付他一样,毛也只是应付林而已.

四平大战结束后,5月27日,毛痛定思痛,终于真正赞同林彪的主张,汲取了在四平街蛮干不顾及部队伤亡的教训,向各个战略区发电指出:

“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目前,我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军进行包围攻击,则我必然仍须放弃大城市”。

该电与林彪4月11电文的主张,简直一脉相承,英雄所见略同。可毛是在四平付出重大代价后才获得这份清醒正确的认识。
毛竭尽全力“固守”四平的结果是:不但四平守不住,如果不是蒋总裁的“开恩”停止追击,将连同哈尔宾、齐齐哈尔一起丢掉。

军史学者公认4月11日林电是林彪在东北战场初期第二个“根本意见”。

第一个根本意见是45年11月中央要求进行“锦西决战”“歼灭两个军(即王牌52军、1军)”“一战解决问题”时,林向中央发出的电报。原文如下:

“军委、彭、罗:
连日我在兴城锦州一带所见所闻我部队已参加作战者疲惫涣散战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粱师刚到黄师尚未到远落敌后,各部皆疲劳武器弹药不足未得补充,衣鞋缺乏,吃不惯高粱,缺少用费,此外,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常不了解,通讯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地方群众则未发动,土匪甚多,故迂回包围时,无从知道。敌人利用我以上弱点,向我推进,并采取包围迂回。依据以上情况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因此在沈阳、营口各地之我军,不必赶来增援,应就地进行装备与训练养精蓄锐,特别加强炮兵的建设,以待以后的作战······”

今天看来,这两份代表林彪“根本意见”的电报对东北战场乃至中国革命,何等正确而又英明!后来陈云给高岗写信指出:避免锦西决战和成功组织四平撤退,是东北局前期干得最漂亮的两件大事,如果这两件事处理的不好,就很难有后来的好局面。

这一观点获得了当今史家的高度认同。

德国军事家毛奇:“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难能可贵的是,林彪的两份“根本意见”与当时的中共高层及其领导人的想法完全相悖,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

四平大战后,林彪“坐火箭”由一名中央委员穿越几名东北的政治局委员成为党政军一把手,响当当的东北王,体现了毛对林的充分信任和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当然来源于林出色的表现。

一些爱钻牛角尖的人,还可以拿出4月23日林同意“死守四平”的电报,提请注意不要忘记此电与前一天毛电的因果关系,那是林最后一次应付毛。

4月22日毛电:“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
4月23日林回电:“当坚决执行,死守四平。”

随着战局的发展,林明白不能再这么应付毛了,即使毛不接受效果甚微,也该讲真话努力让毛清醒了。
4月23日致毛:
“中央东北局:
在保卫四平的战斗中几个老主力旅伤亡均各有一千数百人,子弹消耗为数浩大。兹将第七旅彭明治部本旬报告转如下:
‘···屡次战斗伤亡失联络已达一千七百余人,有的连队进行两连合一,有的剩班把人基础一时恢复不起来,同时在运动中冒雨行军,担任防御任务,白天与敌激战,夜间修工事,休息时间甚少,体力精神疲劳···’”

4月28日致毛电:
“过去所使用的子弹、炸弹及其他军用品,皆系利用现成的仓库存品,现仓库存品已尽,而自己制造,则未开始,连手榴弹的制造也只是个别地方开始了。战争继续打下去,我们的困难与弱点将日益暴露。”

4月29日致毛:
“ 二十八日亥时电悉。近十日内,恰值夜间无月亮,不便我大军的夜间进攻。又因地形平坦及新一军已构筑阵地,且71军及52军、60军各一个师已与该军靠拢,故在十日内歼灭或击溃该军可能性不大。进入东北之敌,为国民党最精锐的,新一军又为其最强者。故我军虽英勇奋战,伤亡重大,弹药消耗甚多,但只能作部分的的消灭与击溃敌人,而难于全部击溃与消灭。四平仍在我手,敌攻势挫,但正在调防,准备向我作新的进攻。以上情况供你们研究参考。”

5月3日致毛电:
“近一月来的战斗,每旅皆伤亡一千数百人,战前连队原不充实,目前缺额更大。现在部分进行缩编,因此先不要成立新的野战旅,应将新兵开来前方补充,且不必等待很大的数目时才开来,须随时集中,随时开来前方,以维持部队的源源补充。”

5月17日:
“中央东北局:
兹将程世才来电转如下:
‘除大台山作战外,自十日至今,连续进行七日保卫战,部队没有睡过一通夜,终日作战,转移做工事,甚疲劳,所携各种子弹炮弹已耗尽了,地方对我战斗动员差,找不到担架,前线上伤员运不下,西丰城严重太平景象。’”

5月18日:
“东北局中央:
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
“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全盘看林电,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从4月23日开始,林电调子完全变了,此后,尽管毛一次又一次接二连三电令林“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在四平地区坚持奋战”,林再也没有“支持”“同意”“坚决执行”之类的回应了,有的只是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强调坚守困难,分明是在提醒毛冷静下来,不能光考虑坚守四平有利于谈判,更要考虑守军的安危这个根本,把握适当时机撤退,以贯彻4月11日林电精神:“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是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四平街的保持,应以不造成军队之被动作战为主”。这与毛直至最后仍然不断强调在四平“坚持奋战”、“四平街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

整整一个月作战,前五日与毛同调,表示“坚决执行,死守四平”;后25天始终强调坚守困难。哪一个是真实的林彪,明眼人一望而知。过客,不要忘了“后文大于前文”,你总是挂在嘴边。

b、毛电

第1部分 : 过客心虚害怕完全不敢贴出的毛有关死守四平或坚守四平以利谈判的重要电文

由于资料所限,尽力而为。如有遗漏,望众网友指正补全。

3月25日:“恩来回延三日,本日赴渝。美方因苏美关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故美方专机接周赴渝谈判,判断数日内即可谈妥,派停战小组至东北,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
(毛极度充满乐观主义,认为几日内国共谈判即成,提出为了谈判打“好胜仗”。至此,四平之战罩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四平,林彪敢丢吗?)

4月13日:“马歇尔有于文日动身来华说。马到华后东北可能停战,国方必于数日内尽力攻取四平、本溪。望注意在可能条件下击退其进攻,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谈判。”

4月16日:“夺取长、哈、齐后,注意纪律 ,给市民以好影响。”“保护国民党一切文职人员,不要杀害一人,以利谈判,军事俘虏亦不杀害。”

4月19日:“长春已得,已令彭、林、周、陈、高夺取哈、齐,并发动群众,整顿军队,为保卫长春而战,同时增强四平兵力,歼灭进攻之敌,坚决保卫整个北满。至西满、南满我军已打出经验,寸土必争,绝不退让。”

4月22日:“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

4月26日:“争取时间,以待停战到来。停战时机已不在远”。
“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的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

4月28日:“坚守四平的指战员、政工人员们:为和平民主,你们坚守四平,甚为英勇,特传令嘉奖。望你们再接再厉,坚守到最后胜利,把四平变成马德里。”
(这一电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向林彪发出。谁都知道,战争年代毛坐镇中枢,中央军委的电文就是毛的电文。4月27日毛刚发一电“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第二天又通过中央军委发电要求“坚守到最后胜利,把四平变成马德里”,可见毛希望守住四平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的心情,是何等迫切!四平,林彪敢撤吗?)

4月29日:“停战协议之签定为期似不甚远,望我东北全党、全军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东北停战协议可能于两、三日内签订,望努力奋斗,不要松懈”

4月30日:“时局正在变化,明后日可能签订停战协议”

5月15日:“我方方针是力争东北停战及制止全国内战,至少也要推延全国内战时间。因此我应采取如下对策:甲.不向国民党挑战,如国方向我”蚕食“式进攻,我必须坚决将其击退,收复失地,否则彼方得寸进尺,大内战将来的更快。”
“东北方面是一方面坚决作战,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另方面是我对外谈判人员应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
“作战方面,勿望用全力击溃新六军,并坚守四平。”

第2部分:过客贴出的毛主张“活”守四平的电文评述

这类毛电无疑是过客认识观点的救命稻草,与大量遗漏大量回避“死守四平”的毛电不同,相信他一封也不会放过。过客无非是想通过展示这类电文将死守的责任归于林彪。
根据他提供的资料,我认为最能体现毛“活”守方针的有以下几封,试作如下分析:
4月19日,“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必须准备对付飞机、坦克(参加过抗日的将士有办法对付之),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决战,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计划是从我能确保长哈齐三市至少确保哈齐二市来设想的。至于三市是否能确保,决于是否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故争取战争胜利,是基本环节。”(过客评论:可以看出,中央四平作战的策略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是使用全军死守四平的策略,四平作战的目的是保卫长春,底线是哈、齐。)
4月20日:“大战将在四平至公主岭地区打,不歼灭顽方三四个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凡可调与应调之兵力必须早调,兼程向公主岭集中,争取主动,不要逐渐增兵,陷于被动。”(过客评论:这一电可以看出中央没有全军死守四平意图,而是在四平和公主岭之间歼灭敌军,同时,嘱咐林彪“不要逐渐增兵”,而林彪的做法恰恰相反,不断有机动部队去修补四平外围的防线)
5月3日:“前方不要攻坚,除必须数量之守城部队外,应控制强大机动部队,以为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打击敌人之用。除坚持四平阵地外,速准备公主岭及他处之第二线阵地。”(过客评论:仍然是要求控制强大机动兵力,所谓的“必须数量守城部队”结合前文,当然是指最多4个团而已,而且此处已在考虑放弃四平,利用纵深阵地阻击敌军,待机反攻)
----------------------------------------------------------------------------------------------------------------------------------------------------------------------------------

4月19日电,过客只强调“四平作战的目的是保卫长春,底线是哈、齐”,但毛同时还指出:“至于三市是否能确保,决于是否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故争取战争胜利,是基本环节。”在没有实现“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的目标以前,林总能像过客想象的那样轻易放弃四平去试试过客想象的“先进”战法吗?
联系4月19日电来看4月20日电,毛不过是一颗红心(坚守四平)两手准备,实在守不住可以节节抵抗撤退。但也并不意味着四平可以轻易放弃。你瞧,仅仅两天以后4月22日毛又来电:“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办法是通过“死守四平”,以求达到“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的目的,林彪敢撤吗?
5月3日电,与4月20日电一样,毛同样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绝不能以此证明毛对坚守四平发生了动摇。人又不是神,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守住四平而不需要留一条退路呢?至于过客的解读“此处已在考虑放弃四平,利用纵深阵地阻击敌军,待机反攻”,纯粹是为了迎合自己观点胡思乱想,一派胡言。为四平留一条退路并不意味着“此处已在考虑放弃四平”。发出此电整整过去12天以后,5月15日毛仍然坚定不移,电令林彪“东北方面是一方面坚决作战,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另方面是我对外谈判人员应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彻底将过客抽了个鼻青脸肿。过客,“后文大于前文”,不利于你的看法时你说的话就可以不算数就可以忘的干干净净?

为某事预留一条退路,并不意味着正在考虑放弃某事,这是常识。过客总是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此外,还有一类“活”守四平的电文,类似于“前方不要攻坚,除必须数量之守城部队外,应控制强大机动部队,以为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打击敌人之用”,就不在这里贴了。这只是反映了毛林战法不同,却被过客奉为“重磅”资料,作为他认为的毛不主张“死守四平”的证据。


第3部分:毛电综合评述

毛电还用得着评论吗? 前面有讲,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过客严重选择性失眠,漏掉了很多毛“死守四平”以及坚守四平“以利谈判”的电文。各位只要把四平大战期间的毛电依顺序完整地看一遍,毛的真实意图就一目了然。直到5月15日新六军加入四平战场,国民党10个师发起全面强大攻势,毛仍然主张“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

5月15日的毛电是过客最害怕最不敢贴出的。他也知道“后文大于前文”,在其他场合与网友辩论时他总这么说。总这么说的过客为何讨论四平大战就要例外呢?
有这份四平大战结束前最后一封毛电,再加上之前不日就一封连着一封要求林彪“死守四平”、“鼓励坚守,以利谈判”、“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电报,究竟谁主张死守四平,我想,大凡看得懂中国字的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完整读懂毛电的人也不难得出结论,四平大战期间林彪根本就没有机会自主撤退,去搞什么过客自以为是的“先进战法”。因为那样做就根本违背了毛的意图和愿望:坚守四平,以利谈判。

过客:要想为毛开脱把“死守四平”的屎盆子”扣在林彪头上,必须对已经发生的历史进行修改,这就是毛发出4月20日电报后就保持沉默,不再发号施令,明确宣布将指挥权完全交给林彪,采用怎样的打法,何时从四平撤退,完全由林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省时度势,自行决断。这样,林彪想不接受“死守四平”的责任都难。
历史是可以修改的吗?当然,你在《林彪败仗之“死守四平”》里这样尝试过,努力过,将毛大量关于“死守四平”的电文抹去。结果徒劳而已,如同画饼充饥,自欺欺人。

2、四平之战的要害问题

《黄克诚自述》:
“我连续给林彪发去好几封电报,建议他从四平撤退。但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兵。于是,我于5月12日给中央发了辰文电,就四平保卫战提出了我对东北局势的意见。我发给中央的这封电报也始终未见回音。我军在四平打的这场正规阵地防御战,从4月中旬开始,一直打到5月中旬,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敌我双方攻夺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虽被我大量杀伤,但仗恃其兵力雄厚,仍疯狂地轮番向我进攻。我军的伤亡相当严重,最后,不得不放弃阵地后撤。西满分局驻地已在此之前移至齐齐哈尔。当时我方并曾作撤出齐齐哈尔的准备。但国民党军队进到松花江边,占领了吉林、长春以后,也无力前进了。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一天,毛泽东约我和周小舟、周惠、李锐四人明明白白到他住地,我们边谈话边争论问题。当谈起四平保卫战的情况时,毛泽东问我:“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我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的。”我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毛泽东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通过这次同毛泽东的谈话,我才明白,当初林彪既不撤兵又不给我回电的原因所在。”

韩先楚《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
“四平保卫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防御战。虽然取得了毙伤敌人1万余的战果,阻滞了敌人的进攻,但在我军劣势情况下,过多的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与敌进行不利条件下的作战,在战略上是失策的。我军动用不少兵力,以浅近的防御纵深,在兵力、火力并不得心应手的状态下,在那样长的战线上,打那样长的时间,部队打得相当苦,有的甚至丧失了元气。我军虽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战经验和教训,但付出了8,000多战斗骨干伤亡的代价。由于我军果断地撤退,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战,保存了有生力量。经过四平保卫战和大撤退的反面教育,彻底消除了和平幻想,对东北全党全军在和战问题、根据地建设问题上统一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平之战的要害问题,亲生经历的老一辈革命家已为我们揭示得明明白白:把握适当的时机撤退。

对这个问题,四平大战开始前一周,林发给毛的电报也讲得十分明白:“我军应采取以便利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作为当前部队的基本方针······同时对四平街的保持,应以不造成军队之被动作战为主。”换句话说,如果形成了“军队之被动作战”的局面,就应该果断放弃四平。
就实战来说,由于坚守时间过长,共军蒙受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这个适当的时机在哪里呢?
许多网友讨论的结果是:新六军加入进来以后最后几日双方的猛烈交火,民主联军遭受的损失超过之前的总和。这样看来,黄克诚大将向毛泽东提示的撤退时机恰到好处。
如果在新六军加入四平战场以前主动撤离,国军必然留下相当部分兵力守四平,则继续北上的攻击力量就会明显减弱,而共军由于避免了最后阶段的损失则无形中撤离四平后的总体力量更加强大,接下来的作战共军会有利得多。

《雪白血红》:“毛泽东不给黄克诚回电,是因为毛泽东不同意黄克诚的意见。林彪不给黄克诚回电,是有难言之隐:他同意黄克诚的意见,却不能不执行毛泽东的决定。”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5月15日,毛泽东向各中央局发出指示:‘我方权力所在,必须力争,彼方无理要求,必须拒绝,但总的精神是求得在不吃亏的基础上解决纠纷,而不是使纠纷扩大。’‘东北方面是一方面坚决作战,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另方面是我对外谈判人员应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这个指示再明白不过了,四平是毛泽东与蒋介石谈判中的重要筹码,绝不轻易放弃。从当时的形势看,毛泽东认为林彪打得很好,完全可以坚持下去。这样,林彪也就不能再说二话了。”

实战没有把握好撤退时机,能怪林彪吗?

3、四平之战的启示:正确处理短期政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

早在抗战时期,老蒋就经常遇到诸如政府和国家的“面子”问题,短期国家重大利益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均可归类为短期政略问题,他常常希望从军事上维护这些问题。
实践表明,战场拼杀,在不影响军事战略前提下可以兼顾短期政略,但影响到军事战略时,短期政略必须服从军事战略而不是相反。从哲学范畴上讲,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问题,孰轻孰重,不言而语。
最典型者,莫过于淞沪会战。
1937年10月下旬,国军在上海已艰苦奋战近三个月,付出了重大牺牲,败局已无可挽回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大损失,前线指挥官陈诚和白崇禧一起请求老蒋同意撤退。但老蒋坚决不允,原因有二:你小日本不是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吗,只要坚持一下,我倒要让世人看看,三个月你连上海都拿不下来,遑论整个中国:此外,九国公约会议很快就要举行,只要坚守住上海,日本必将在国际上颜面扫地,有可能在世界主要大国的逼迫下撤军。这样,国军在上海又勉为其难继续苦撑了半个月。
结果,不仅老蒋希望在九国公约会议上获取利益的愿望泡了汤,更可怕的是:国军本来可以有条不紊的撤退就因为这半个月的耽误,演变成了疲于奔命的大溃败,蒙受了不应有的惨重损失。

陈诚在淞沪会战总结里写到:“政略影响战略。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战争既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因为政略牵制战略。”
老蒋在日记里沉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当以前者为重也。”
这个总结可谓入木三分。

老毛在四平保卫战所犯的错误,可谓老蒋在淞沪会战所犯错误的翻版。
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四平保卫战是由于对时局估计的错误而形成的,以为守住了四平就能获得和平。这种作战按当时一般条件是不甚适宜的。”

战后一提到四平保卫战,林彪总是对部下说:“和平空气,在我们今天的东北是最害人的。”无疑,即使作为部下,林彪仍然对老毛和中央充满了怨气。
他的怨气,有绝对充分的理由。
1946年1月26日,中央在《对东北和战方针问题的指示》指出:“我们完全不应怀疑东北问题有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但林彪却对部下说:“没有自卫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对这一点不保持警惕,就会陷于被动”(《雪白血红》),并进而电告毛泽东:
“毛主席: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像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四平大战前一周,又向中央发电:“固守四平”以及“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

关键时刻,该说的林彪都说了,也说对了。


三、一条百里防线的评说

1、林总构筑百里防线的原因

一提到四平之战林总构筑的百里防线,过客就大言不惭地抨击为二战时期的“落后战法”,二战以后已被淘汰了,“高明”将领都采用“先进战法”了。这既反映了过客善于纸上谈兵,又反应了他的浅薄无知。

蒋中正评红军时期的林彪:
“林匪狡诈无比,爱迂回,善穿插,不作正面硬拼,静如处子,动如脱免。诸位与其作战,切记要多动脑筋。”——第五次反围剿前,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这样总结道。

国防大学教授《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评林彪:
“林彪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杰出的指挥将领。”
“林彪的野战精髓归结为两个字:运动。他指挥的部队以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为特点。运动是其指挥艺术的核心之所在。林彪忌固守,尤忌双方重兵相向的固守。这一点使他与彭德怀区别很大。伏击,特别是出其不意的伏击,在他来说不是等待的结果,而是运动的结果。抗战初期的平行关战斗,伏击的位置就是林彪亲自选定的。他的战机,几乎都在运动中创造。他指挥的部队的行军速度、接敌速度、扩张战果的追击速度,在全军中首屈一指。”

为何“不作正面硬拼”、“尤忌双方重兵相向的固守”的林彪,却在四平反其道而行之破天荒去构筑一条百里防线固守?

事后毛泽东回答的简单明了:“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作战方针”。特殊就特殊在当时正值国共谈判紧要关头,老毛希望“四平街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守住四平,一旦谈判成功,整个北满就将成为共产党的天下。为了执行毛泽东“死守四平”的命令,舍此无它途。

如果没有这条百里防线,实力明显占优势的国军很容易迂回到四平侧后,达成前后夹击,那时不仅四平守不住,老毛期望谋取政治利益的愿望会泡汤,更严重的是整个守军将命悬一线,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些道理,讨论中众多网友翻来覆去不知道教了过客多少回,无奈他就是进不了一点油盐。

2、百里防线好不好:毛泽东一锤定音

“久守”四平,是毛泽东强烈的战略期盼,他无疑是希望林彪“久守”住四平进而在谈判桌上签订和平协议,使整个北满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虽然最终未能守住四平,但在敌我力量相差极其悬殊,我军兵力(素质)、火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还能坚守一个月实现“久守”,毛泽东是满意的。

5月19日毛泽东向林彪发电:“(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2)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

史家公认:战争年代的毛泽东非常具有民主思想,并不固执,特别善于倾听和接受部下不同意见。四平大战后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毛从战术上充分肯定了林彪构筑百里防线切合当时实际,取得了良好效果。

战后,毛向各大战略区发电:“东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线,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军重大打击···”

3、过客推崇的“先进”战法在四平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先用少量兵力死守“消耗敌人”,等待敌人“打得精疲力尽”以后,再出动“强大机动兵力”“一鼓作气”将敌人“打垮”。这是过客总结出的二战以后的“先进战法”,并以一战涟水击退74师作为实例佐证。
“一战涟水模式”(以下简称“涟水模式”)是二战以后才诞生的“先进”战法乎?胡言乱语鬼扯淡!二战西方主战场苏联,以及东方主战场中国,无论苏军还是国民党军,早就广泛而又大量采用。结果怎么样呢?
苏德战争前期,这种“涟水模式”战法基本失效,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德军面对苏军援军不断增加达到2、3倍的兵力优势,毫无惧色,仍然能够击溃苏军,甚至歼灭苏军大部。战争前六个月,苏军损失兵力超过250万人。

后来直到英美登陆,西线战场吃紧,德军不断从东线调往西线,使东线苏军兵力优势逐渐上升到7比1乃至45年初的11比1,德军才最终崩溃。

中国战场上,面对彪悍凶残的日本鬼子,国军一次又一次不知道总共使用了多少次过客宣称的“涟水模式”战法,仍然一次次的败下阵来。
而且一开始国军常常不是少量兵力死守,而是对等甚至更多的兵力坚守,直到国军援军不断开到总兵力人数明显优势甚至压倒优势,仍然拿“精疲力尽”的小鬼子无可奈何,坚守的阵地还是被小鬼子夺取,增援的部队还是被小鬼子击溃。

衡阳保卫战如何?守军是号称“泰山军”的第九战区两大王牌之一第十军(另一王牌为74军)。凭借坚固的工事,第10军坚守了47天。47天啊过客,小鬼子也该“精疲力尽”了吧,也该东倒西歪趴在地上大喘粗气了吧。但国军援军开到后就是不敢靠近,仍然畏惧跟小鬼子打没有防御工事的野战。经验表明,国军最怵在野战中与鬼子交锋,要打死一个鬼子,普通国军往往要付出7、8个甚至10个以上的生命。
无论德军还是小鬼子,在自己兵力没增加而对手援军不断开来总兵力达到数倍优势时,仍然能够从容击溃对手,让过客主张的“先进战法”黯然无光,一而再再而三翻来覆去的失灵、无效,靠的就是优秀的单兵素质。
国军运用“涟水模式”也有成功战例,比如雪峰山会战,只是这样的战例实在少得可怜。豫中会战几万鬼子将40万国军冲得七零八落,一败涂地,还是凭借单兵素质高。但雪峰山会战国军优势并不太大,不过12万对8万。实战中鬼子落荒而逃,败的很惨,盖因国军精锐尽出,74,18,100······小鬼子面对的是国军王牌集团军群,单兵素质同样非常高。

一战涟水与四平保卫战有可比性吗?
先看单兵素质,一开始民主联军在四平和本溪与国军精锐激战,其中出关部队总数约七万,与国军五大主力之二两张超级王牌新一和新六总数大体相当,更多的是伪满军警(这帮废物很多想先投共军后投国军)。
也就是说,林彪手里的兵,只有少部分是共军的上马,更多的是末等病马。粟裕呢,手里全是共军的上马。过客你否认得了吗?此其一。
其二,共军在涟水对国军的总兵力优势明显大于林彪在四平的总兵力优势。过客你否认得了吗?
其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粟裕是在共军老根据地作战,可以轻松动员几十万民工支援前线,加上情报优势等其它因素,无形中实力大增,而林彪则是在七无状态下苦斗,两者作战条件犹如天上人间的差别。过客你否认得了吗?

楼主 秋正  发布于 2018-09-02 16:19:29 +0800 CST  

楼主:秋正

字数:19061

发表时间:2018-09-03 00:19: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8 20:58:52 +0800 CST

评论数: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