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大悬案——真的是雅典民主杀死了苏格拉底??




洪丸出品

民主这个东西存在了两千多年。对其弊端有认识者很多。提到弊端往往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云云,而主流又大多会举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例子。

那么这则两千多年前的公案到底如何呢?那就把衣服一层层扒开,才能看得清楚。


西方历史上有两次审判在西方人的历史记忆中始终那么鲜活,始终不能抹去,。一次是对耶稣的审判,另一次就是我们要讲的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两次审判共同之处颇多,比如没有法院的案宗记录,没有同时代人的独立记述。我们没有听过呈堂证供,法院辩论的具体细节,以及具体是依据哪条法律的来判决的,即便是蛛丝马迹的暗示都没有。我们所得到的都是措辞笼统、大而化之的说法。

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为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但是在苏格拉底身上即便是杀身成仁也还远远不够。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没有留下自己的任何著作。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大名如雷贯耳,陌生是因为他们的形象都是借助他人来传达给我们的。苏格拉底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弟子,流传到现在的只有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如果历史凑巧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的话,柏拉图的著作失传啦,只有色诺芬的著作流传下来的话。苏格拉底的形象恐怕就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拉。那么即便是苏格拉底把毒酒一饮而尽也不能使他名垂千古啦。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出言粗俗,行为陈腐,在《言行回忆录》里面就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苏格拉底和一个雅典著名的交际花聊天,就半开玩笑的表示要为她去拉皮条,呵呵。如果苏格拉底当初没有那么一出,被无罪释放啦,或者是安安生生地度过了晚年,我们也许只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雅典的怪老头,喜剧诗人笔下的取笑对象而已。

我们观念中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著作所创造出来的。直至今日,我们还依然不能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到底有多少是其本人的真实面孔,有多少又是柏拉图同志妙笔生花的结果呢?

如果像前面我们说过的那样,只根据柏拉图的著作来看。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所厌弃主要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总是教导别人要具有美德,而整天说教从来就不是个讨喜的事情。老在那好为人师,所以大家伙都烦他,这个人太事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视野扩宽一些,就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想法跟同时代的雅典人具有深刻的分歧。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就是雅典人的意识的集中体现。亚里士多德说过,城邦乃是一群自由人的联合。什么叫自由人的联合呢?不同于君主制,也不同于主奴关系,城邦是自己治理自己。人的天性区别于动物就在于知道好与坏,公正与不公正。这就是西方的人禽之辨。看出来于中国传统人禽之辨的不同了吧?那么每个自由人按照这一天性自然就在统治层面上应该是平等的。就要求被统治者同时呢也是统治者。公民轮流进行执政。许多职位都是选举产生。选举比较麻烦,那么多职位不可能都靠选举程序,怎么办?就靠抽签来产生,因为从概率上这样最平等,也符合上述理念。

那根据色诺芬的著作来看,苏格拉底既不赞同寡头政治也不赞同民主政治。他是要那个懂得统治技艺和道理的人来统治。当时的雅典和一些城邦大体上实行的就是党派政治,各党派都认为城邦应该由城邦公民来统治。尽管在公民的范围等等方面各个势力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城市的政治生命线应该怎么搞还是明确的,就是在于自治,如果你穿越到了古希腊的一些城邦,你宣扬反对公民自主治理,不仅仅是反对民主,而且还是突破了当时的政治底线,是反政治的。这不要了老命了吗?而苏格拉底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底线。苏格拉底的理念在同时代人看来和实行君主制并无二异。而实行君主制度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好像在当今突然出现一个立志建立君主帝国的党派一样令人诧异。

但是苏格拉底是不是提倡君主制呢??其实也不是,在色诺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逐一列举当时存在的政体并一一否定掉。他说,统治者不应该是手握权杖的人,手握权杖就是指那些强调君权神授的国王;也不是群众所选举的人,也不是通过抽签来决定的,这就又把民主制否定了;也不是通过武力和欺骗来获得权力的,这就把军人政权和僭主政治否定了。僭主就是通过篡权获得统治权的人。比如说我们汉代的王莽。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统治模式,是由知道如何统治的人来统治。这个话有点循环定义的意思。不过循环定义的话一般不会错.

这话你说有没有道理呢??其实乍一看太像君主制了。但是如果我们对当时的雅典政治能够给与同情之理解我们就会理解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么说了。从现存著作来看苏格拉底大体会做如下辩护。苏格拉底认为面对疾病,即便再多的群众民主意见也无助于诊断和治疗,真正有意义的意见只能来自于专业医生;在航海过程中应该如何操作,不能询问那些没有经验的人,只能听从懂得航海技艺的人。同理可推,为什么在政治领域我们要听从那么多毫无治国理政经验的群氓的意见呢?这种论证,说实话谈不上严密,但确实是针对雅典的政治症结。在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事僵持之时,作为大后方的雅典往往在少数能言善辩的、擅长演讲的人的鼓动下发起对前线主要将领的审判;既然祖国都要板上钉钉地宣判了,那你还让前线将领能怎么办?叛国投诚呗。

所以说苏格拉底也并非没有道理。民主的好话,我们这个时代说的太多了,很多时候也是言过其实,无需我多言。所以苏格拉底与当时的雅典主流意见可以说各占一头理。要是让我们国家的庄子看见了,估计又要发出道术为天下裂的感慨。

但是按照历史记述是雅典城邦处死了苏格拉底,仅仅是这个分歧就足以处死苏格拉底吗?





当然对于很多学者来说这就是当然的理由,你们看看啊,号称民主的雅典,竟然对一个毕生都热爱学术的开山祖师处以死刑啊。只不过因为他提了一点点异议?这是多么不理智的事情啊,这不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吗?这还不是民主政体的巨大漏洞吗??这还不应该口诛笔伐吗??所以你看学术史上的对此抱有微词的人比比皆是。本来嘛,西方东方距离遥远,西方人的事情跟我们八竿子也打不着。奈何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啊,国内还有一帮子徒子徒孙也这么宣扬,这就和我们有关系啦。那就得掰扯掰扯啦。


那我们不禁要提出个疑问。既然苏格拉底是因为这个意见上的分歧才被判刑的?那为什么要等到他的80岁才判刑?他宣扬这一套已经几十年啦?如果说这对雅典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罪的话,为什么要让罪犯公然横行几十年呢?所以这里面必然有蹊跷!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雅典喜剧。当时的雅典流行喜剧。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喜剧大赛,选出一二三等奖,基本上别说成年人拉,连孩子都会去看。有点类似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之类,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全民综艺节目。还有点不同,当时的雅典的剧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传媒,其实和中国古代的带有说书性质的茶馆大同小异。都要评论时事,都要对当时的焦点人物评头论足。同样雅典的剧场也类似,你看看《云》、《科诺斯》里面都有苏格拉底的形象。苏格拉底是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所以在《申辩辞》里面我们才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那些宣判和控诉他的人才会说,你们从孩童时期就被我所深深吸引。这话还真不是吹牛逼。苏格拉底的言论到处可以听见,不是什么小道消息才能听得见,都是在公众场合。在雅典,可以随便嚼舌头根子,只不过苏格拉底嚼得比较自由。
那在喜剧里面苏格拉底是什么形象呢??基本上是笑料角色。基本上从现在的喜剧残篇来看,苏格拉底在同时代的雅典同胞心目中是一个滑稽的怪老头,有点可爱的市井任务。完全不是柏拉图笔下那光芒万丈的形象。当然成为喜剧诗人的笑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的名声不好,恰恰相反这反映了他的著名的声誉。因为雅典人喜欢自己当中的非主流。同时喜剧诗人的笑料还有当时著名的执政官伯里克利,要知道当时那是连任最多的执政官,以及当时的上层社会和精英阶层。


如果因为传播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见的理念而入狱的话,苏格拉底那早就要被判刑几百年啦。所以认为苏格拉底的罪是个人理念和大多数人理念不和;不信雅典的神灵而导致的,不是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就是天真的书呆子。
那苏格拉底为何要被宣判呢?道理在于在他晚年的时候,雅典的三次政治事件,让雅典人突然觉得笑话不再可笑了。
在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和401年,一部分不满于现状的人由于在国内缺乏支持,就勾结敌人斯巴达推翻了雅典的民主政体,实行独裁,对雅典进行恐怖统治。而这群人的领导团体竟然就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中的贵族子弟以及精英阶层的子弟。在未得势的时期还秘密结社暗杀人民团体的领袖。在喜剧《云》当中的“苏格拉底化”的贵族青年鞭打他的父亲时说的一段话:“了解新的聪明的方式,能够蔑视现有的法律,这滋味真不错”。有了现实的原型了。雅典人的神经开始绷紧了,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苏格拉底的言论对于城邦的影响了。

在雅典没有检察官,任何人都可提出诉讼。所以三个公民其中还有一个皮匠师傅对苏格拉底提起诉讼。所以苏格拉底被立案了。

所以这本来也可以很好的应对,以至于无罪开释。苏格拉底要想无罪释放,其实不难。当时是由陪审团来投票裁决的,分两次投票;一次看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再投票量刑。而当时的陪审团的主流意见并不愿意给他定罪,因为这显然违背雅典的主流价值观,而且也违背雅典的法律和传统精神。而且目前看到的所有不利于苏格拉底的材料,都不足以为其定罪。而且看到的《自辩词》中的起诉书,可以说是软弱无力的。到底是触犯了哪条法律没有提到。很含糊。我们看看同时代的法律文献,都可以看到比如里希亚斯、德摩西尼斯等等的法律辩护记录,就可以看出触犯了哪条法律在法庭辩论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就这么弱的控诉词就能置苏格拉底这一个出了名的能言善辩的人于死地??苏格拉底完全可以抓住这一控诉违背雅典精神和雅典法律这一点大做文章,来获得审判的胜利。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苏格拉底是如何辩论的呢?

苏格拉底不仅仅瞧不起当时的民主制度还瞧不上当时的司法制度。他的最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其尼斯曾要求老师准备一份具有雄辩力的演说词以打动陪审团,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反而口出狂言,声称神谕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人。雅典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无论名望,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都是一群笨蛋。这显然激怒了陪审团,在当场就引起了两次集体哗然。这种辩论的结果就是第一次投票280票对220票判有罪。

苏格拉底为什么这么做呢?据《申辩词》可见,他说,”如果眼见着自己渐渐衰老、死亡,或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他在有意激怒陪审团。但是即便如此,陪审团还是相当宽容的,第一次投票结果相差不大,还需要第二次投票。按照当时的情形,只要付一笔罚金是可以免于死刑的。结果苏格拉底有一次激怒了陪审团。他建议对他的刑罚是宣布他为公民英雄,以后要由市政府免费供他一日三餐!至于罚款就交一迈那!以至于他的弟子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陪审团已经感到了苏格拉底对于此次审判的极端蔑视。所以第二次投票的时候便有360票比140票判处其死刑。也就是说原来反对他死刑的80人现在也被他激怒了。


当然如果苏格拉底像我们前面那样理性地申辩可能就背弃了他的原则。他本身就是瞧不起民主。如果无罪开释只会证明自己错了,雅典对了。如果从这一点说,其也算得上是杀身成仁。但如果据此说雅典民主导致了持异议的非主流判处有罪,则是完全说不通的。


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已。事实远远不如如何传播重要。


楼主 洪氏响声丸  发布于 2015-08-20 13:40:00 +0800 CST  
@普世无敌 2015-08-20 13:47:10
这是要证明雅典没有言论自由吗?
---------------------
恰恰相反啊
楼主 洪氏响声丸  发布于 2015-08-20 14:25:37 +0800 CST  

楼主:洪氏响声丸

字数:4587

发表时间:2015-08-20 21: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5-08-21 16:51:05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