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故事逛巢湖:第十节 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二)

第十节 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

【关键词】昭关 伍子胥 楚平王 费无极

伍子胥过昭关在文学、戏剧中的描写,那才叫绘声绘色。
《东周列国志》的第72回就叫“棠公尚捐躯奔父难,伍子胥微服过昭关”。在说伍子胥过昭关时是这样描写的:离昭关还有60里时,伍子胥即忧心忡忡,徘徊不前。一连七天不敢出去,潜居草堂,身心如在芒刺中,以致愁白了头发。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人,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东皋公眼见伍子胥头发几天内全白,顿时计上心来。他一方面鼓励伍子胥不要灰心,容颜改变是“佳兆”,正可蒙混过关;一面请来他的好友皇甫讷乔装伍子胥模样,让白发的伍子胥扮作仆人,混出关去。假子胥被昭关守将扣押,再由东皋公去保释出来。伍子胥过关后渡江去了吴国,在街市吹箫行乞时反复悲歌:“伍子胥,伍子胥,昭关一度变须眉,千惊万恐凄复悲,父仇不报,何以生为?兄仇不报,何以生为?”
京剧《文昭关》就是取材于小说《东周列国志》。故事讲述楚平王斩伍子胥之父伍奢,又追捕其兄伍尚。伍子胥逃出樊城,投奔吴国。楚平王在各处悬挂图像,缉拿伍子胥。伍子胥被阻于昭关,幸遇隐士东皋公,将他藏在家中,一连数日,计无所出。伍子胥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东皋公有个友人叫皇甫讷,容貌与伍子胥很像,东皋公就邀他过府,嘱咐与伍子胥互换衣服。皇甫讷先至关,果然被关吏拿住,他大声剖白,关吏不信。趁着扰攘间,伍子胥已混出昭关。东皋公于是去见关吏,说明被捕者并非伍子胥,而是自己的至友皇甫讷,关吏最后释放了皇甫讷。后伍子胥破楚归来,准备很多金帛去东皋公家,但见荒烟蔓草,败瓦颓墙,东皋公早已离开了。
京剧的描写又丰富了许多。不仅有历尽艰难险阻仍不放弃的伍子胥,还有施恩不望报的东皋公,以及热心助人的皇甫讷,还有“得道多助”的正能量主题。
至于民间的传说,就更丰富多彩了,恨不得将他的爱恨情仇都做个演绎才好。比如就有“赠剑杀恩”、“千金报恩”等的说法。
“赠剑杀恩”说的是伍子胥过关后,守将醒悟,派人来追。逃到江滨的伍子胥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万分焦急之时,发现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唤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了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送到对岸,又取来酒食让他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价值千金的祖传七星龙渊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没料到自己的一个过分谨慎却害死恩人,悲悔万分。
“千金报恩”则是说的“千金”一词的来历。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饥困交加。有一次,他见一位浣纱女竹筐里有饭,就上前求乞。浣纱女心生恻隐,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又是这个原因!)。浣纱女觉得人格受辱,随即抱起一石,纵身投水。等费尽力气救上来后,发现浣纱女已溺死。伍子胥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写下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后,又想到要报恩,只是苦于不知道浣纱女家的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据说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一个过昭关,引来了多少祸事!但这还算不得什么。若干年后,伍子胥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手握重权时,有恩未必能报得了恩,但有仇终是要报仇的。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灭楚国!伍子胥入吴后,先是助吴王阖闾取得王位。阖闾登位后,伍子胥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又向吴王进呈“安君理民”、强国兴霸之的建议,还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制定西破强楚以解除吴最大威胁,再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开始图谋大举攻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他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次年先后出兵攻占了楚国的夷(即城父,太子建当年的据守之城)、潜、六,进而围弦,从外围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有利条件。接着又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个楚国附庸国作为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施反间计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公元前506年冬,吴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灭楚成功!
他的第二个目标是报父兄之仇!可惜此时费无极已经死了,在这之前,他被楚国的子常以“兴大谤”的罪名灭了族!楚平王已经死去,就连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他怎么去报这个当事人已死的仇呢?民间的多数说法是他刨了楚平王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举动!看到电视剧中那个极尽渲染的画面时,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到这段时,是这么记载的: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人死,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吴王乃归。
这一段故事也是成语“日暮途穷”和“倒行逆施”的出处。如果伍子胥真的是如司马迁所记载的掘墓鞭尸,他的行为就值得商榷了。对楚平王你的确有深仇大恨,这种怀恨发誓“覆楚”的举动虽然也可以理解的,但这个极端举动,还是稍嫌过分了点。在这件事上,他远没有他的好友申包胥有见识。申包胥在国家面临存亡之际,毅然弃私情全大义,这种因公废私、不失大节的崇高精神,值得称颂。
这个说法在一些别的经典中也有记载。但《吕氏春秋·首时》只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没有鞭尸楚平王的记载。如果说伍子胥“鞭尸”只是鞭荆楚平王之坟三百,给人的感觉就好多了。
这一段史实也让后人感慨不已。唐代诗人元稹在吟咏这段历史时,就在他的《楚歌十首(江陵时作)》中曾郑重警告君昏臣佞的可怕后果: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大仇得报的伍子胥后来还是在小人的谗言下被杀!进谗言的太宰嚭进的谗言就是“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所以,伍子胥不应该只为逃亡路上的千难万险“发愁”,他更应该为自己的性格“发愁”。毕竟,在功高震主、兔死狐烹的封建时代,不是指望时代来适应你,你也要适应时代。
知子莫若父,我想起了伍奢对楚平王的那段话:“员为人刚戾忍訽,能成大事……楚国君臣且苦兵矣。”我还想说的是,伍奢也有“不知”其子的一面:他缺少他的另一个对手范蠡的睿智!
我很早前曾为此写过一首《临江仙》,抄录出来,算是我的感慨吧:
五百东周礼乐乱,诸侯征战频繁。赵燕秦楚魏齐韩。
关中伟俊出,雄霸成灰烟。
常恨前年吴越事,风云人物堪怜。不难共患难共欢。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8-07-24 22:27:25 +0800 CST  

楼主:大唐羽衣

字数:3192

发表时间:2018-07-25 06:27: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5 20:11:22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