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伟大的传奇——希特勒的发迹史

第五章 亲情的逝去

和库比席克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共同的爱好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也让希特勒暂时告别了考试落选的阴霾,友情的作用开始发挥了效果,维也纳的各种艺术建筑和景观也使得他心旷神怡抛却了很多烦恼。在奥地利,他们一起游走于大街小巷,一起去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一起留连于市政厅门口的中世纪的雕塑,当然,在这里,希特勒的一个生活主题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看歌剧,希特勒在林茨的时候就观看过歌剧,但最初并没有在他的心中留下太多印象,直到听到瓦格纳的歌剧时,希特勒才一发不可收拾的彻底爱上了它,成为其艺术领域唯一崇拜的人物。
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风格都深深的让希特勒着迷,以致在他后来掌权的日子里,还经常让人们演奏他的音乐,而他却庄重的端坐在一旁,出神的聆听,情到深处不禁黯然落泪。而且在近代世界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他的影响,在以色列建国后,鉴于瓦格纳的反犹思想,他的作品是禁止在国内上演的。我们无从得知希特勒在这方面是否也受到他的影响,但一个人的思想总是会在有意无意间的受到他所崇拜的那个人的影响,更何况,希特勒是把瓦格纳引为思想上的知己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感到一些端倪。
命运有时真的让人难以揣摩,难以预知。就当他刚从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落选的低谷中走出来时,噩耗再次传来——他唯一热爱的母亲已是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了。消息传来,希特勒大恸不已,急忙返回家中。
客观的讲,无论希特勒在第三帝国掌权的那些日子里做了多么多的罪恶之事,但他对母亲的感情却是很深厚的很绵长的,我们从日后他在临死之时依然把他母亲的相片带在身上,不时拿出来出神的注视的情节中就不难看出这些。可见,即便是恶魔也是有情感的,也有人性的一面。而反观现在的社会,那些倚老啃老的子女也大有人在,甚而还有对父母动手操刀的,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笔者想,当他们面对着希特勒这样的人,在对待亲情上,他们又将何以自视、何以自持?
就在希特勒回家的翌日凌晨,他的母亲溘然长逝,按希特勒的话说,是逝世在午夜的钟声刚响,圣诞之夜的灯光正亮之时。我想,以他当时的心情,用悲痛欲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吧,这应该是他当时最有可能的心境。
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希特勒失去了一位亲人,一位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疼爱、最为可亲的人。
在葬礼举行过后,他迟迟不肯离去,就那样静静的站着,寒风吹弄着他的衣角,也吹乱了他垂落在苍白的脸上早已凌乱的发,母亲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昔日的种种也充斥在他的心头,是的,母亲走了,带着对他的不舍与眷恋匆匆的走了,那时圣诞节刚到气氛正浓........希特勒默默的回忆着,泪水再一次充盈于眼眶并越聚越多,直至一泄而下。
那一刻他没有哭声, 没有哀嚎,一切都那么的寂寥平和,在这个寂寥平和的氛围下,是希特勒早已颤抖与悲痛的心.........
母亲的离去是对他的重创,从此也使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了无牵挂。
他拒绝了亲友的监护和照看,对于他来说,他无法接受任何人的监护,无法生活在任何人的照看之下,他知道,以后的路只能靠他一个人坚强的走下去,无论前方的道路是曲折还是坎坷,是通畅还是波折,他依然选择了前行,选择远方的劳苦奔波。
在简单的收拾了自己的行囊之后,他告别了自己的亲友,告别了这个曾给他些许欢乐与哀愁的故乡,毫不回头的踏上了通向远方的路途。临行前,他暗暗发誓:若不得志,绝不返乡!维也纳在向他招手,除此之外,他也无处可去。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家人在。希特勒虽有姐姐和妹妹,但内心里,希特勒对他们总是充满不屑和轻视,思想上没有共同点,心灵上缺乏相通的一面,一句话,他和他的亲人们没有多少情感,至少没有达到留恋不舍的程度。理想在心中来回激荡来回燃烧,时时炙烤着他的内心,他有狂野不羁的心,他注定要跳出这个小圈子,奔向更大的舞台。在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希特勒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奥地利,他要继续追寻理想,继续未完成的征程。在以后的五年中,他将在这里完成人生的成长和最后的蜕变,形成稳固的性格和思维观念。从这里,他开始慢慢走向他心灵的圣地。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从不缺乏执着和坚强!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6 23:22:36 +0800 CST  
@月色如莹 29楼 2016-06-06 23:22:00

第五章 亲情的逝去

和库比席克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共同的爱好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也让希特勒暂时告别了考试落选的阴霾,友情的作用开始发挥了效果,维也纳的各种艺术建筑和景观也使得他心旷神怡抛却了很多烦恼。在奥地利,他们一起游走于大街小巷,一起去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一起留连于市政厅门口的中世纪的雕塑,当然,在这里,希特勒的一个生活主题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看歌剧,希特勒在林茨的时候就观看过歌剧,...
—————————————————
欢迎涯友来此共同交流探讨,请入座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7 09:22:06 +0800 CST  
@eaglesoul 7楼 2016-05-26 19:08:00

mark
—————————————————
谢谢支持!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7 09:23:15 +0800 CST  
@月色如莹 29楼 2016-06-06 23:22:00

第五章 亲情的逝去

和库比席克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共同的爱好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也让希特勒暂时告别了考试落选的阴霾,友情的作用开始发挥了效果,维也纳的各种艺术建筑和景观也使得他心旷神怡抛却了很多烦恼。在奥地利,他们一起游走于大街小巷,一起去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一起留连于市政厅门口的中世纪的雕塑,当然,在这里,希特勒的一个生活主题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看歌剧,希特勒在林茨的时候就观看过歌剧,...
—————————————————
欢迎涯友来此交流探讨,请入座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7 09:24:04 +0800 CST  
最近比较忙,忙着加班,更新确实慢,望各位涯友见谅,一旦忙完加速更新!!!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8 23:05:40 +0800 CST  
第六章 孤独者的灵魂

在维也纳的头两年,依靠父母所留下的抚恤金,他勉强的维持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在这里,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并没有破灭和放弃,而是愈加强烈和急切,他以往的生活习惯得到了延续,白天他依然奔走于大街小巷,认真的观察着这里的每一座让他感兴趣的建筑,晚上他要么去听瓦格纳的歌剧,要么在昏黄的灯光下埋头苦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认真细致的研究了德国和北欧的神话,神话中的各种英雄事迹让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他经常生活在自己所编织的充满魅力的神话中忘乎所以。
不久,他的朋友库比席克来到了这里,这使得他个人的生活告别了单调而变得充实起来。有了分享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两人的重逢让他欣喜不已,很快,他们就又搭伴去看歌剧。
对德国与北欧神话的研究,使希特勒对于瓦格纳歌剧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库比席克就曾回忆说:”他深深的被歌剧吸引而忘记了现在,歌剧中的各种人物经常把他带到遥远的过去,这时的希特勒不再暴躁易怒,而是变得谦和温顺,总之,完全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只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梦幻世界中”。希特勒讨厌无聊的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从没想过充当劳力去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内心里,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单从外表看,希特勒也多少有些艺术家的气质。但现实是残酷的,一点也不浪漫,特别是当他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时,他的个人生活也越来越捉襟见肘逐渐走滑坡路了。没多久,他就流落街头了。
希特勒曾在1907年,即他母亲去世前夕曾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无奈未被录取,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曾又一次努力试图报考艺术学院,但无奈再一次名落孙山。对他来说,传统的社会进阶之门已经向它无情的关闭上了,以后的路怎么走,全靠他自己独闯了,其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几乎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只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漫无目的的游走在维也纳的街头。未来的路在哪里?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内心的一团火在燃烧,从它被点燃时起,就没有熄灭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事已尽,只能听天由命了。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09 09:42:19 +0800 CST  
库比席克同和希特勒追求艺术,对于艺术的热爱也不比希特勒差多少。承蒙上天眷顾,他通过了艺术考试被艺术学院录取,成为了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而他的那位朋友却未能有他那样的好运气。两人的路不同也就注定了无法再在一起手挽手了。
维也纳的街头既繁华又萧索,繁华属于非富即贵的人们,而萧索寂寥则属于希特勒这种落魄潦倒的人,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但对一个流浪者而言,解决温饱才是最为重要的。
夏天好过,冬天难熬。隆冬时节,希特勒的生活越来越拮据,最终他出现在了收养所的队伍里,依靠别人的施舍打发日子,在此之前,他对自己唯一的朋友库比席克不辞而别,匆匆消逝,就象人间蒸发一样音信全无。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他不想让任何人见证他的流浪之路。在流浪的头一年里,他还没有发现能够利用自己的特长可以改善自己的艰难处境这种方法。在收容所的日子里,希特勒最终找到了一条改善生活处境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来说既体面又轻松。因为不久,一位新朋友的到来让他平静灰暗的生活有了些许起色。
出场的这位仁兄也是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只不过他要比希特勒多一些商业头脑,当他发现希特勒有些艺术功底时,便劝说希特勒可以把他的那些画作用在画明信片上,这些由建筑和风景所构成的明信片在市场上虽稍显拙劣,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市场和销路。方向有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了。按照这位老兄的建议,由希特勒充当主笔,由这位仁兄充当兜售者的双人组合诞生了,这种一人负责产品一人负责销路的模式很快收到了效果。至少较之之前,他们好歹有了些许现金收入。这种虽不富裕但也不失自在的日子没能过多久又发生了新的变故。这和收容所的环境有关。这里鱼龙混杂充斥各色人等,温饱之余,这些形形色色生活无聊闲适的人们便聚在一起天空海阔般的就各种话题畅聊了起来。或许是有了观众的缘故,希特勒在收容所的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丰富的原因是因为他又临时找到了乐子,他在公寓里的同仁们经常会对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闲聊,一到这时,希特勒就象突然受到刺激一样,立即停下手中的一切,对某一个感兴趣的观点发表长篇大论,他一边滔滔不绝一边情绪激动的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手舞足蹈的讲个没完没了,但同室之人对他的高论却并不怎么感冒,如果说以前的生活中只有库比席克是他唯一的倾诉者,那现在他的观众却多了很多,无论他们愿不愿意、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这却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向他的听众发表演说。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的希特勒观点可能不够鲜明主题不够突出,技巧不够成熟,观众的反应不够热烈,但对希特勒来说已经足够,他需要一个场所来宣泄他那一肚子的牢骚满腹,来针砭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毕竟,几年的流浪让他看到了社会的诸多不公,处于社会底层的他处处不得志,有钱人在社会的顶层作威作福享受着一切,而广大像他这样的贫苦人士虽有才能却衣食无着登顶无门,可谓贫贱之士最易牢骚满腹。维也纳不缺他一个流浪汉,而对他来说,他也不甘一直碌碌为无,不久,他就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行动,并很快付诸实施了。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0 10:18:38 +0800 CST  
@tsda 2016-06-10 10:35:54
这样的人一直有,时代不需要就是怪异,时代和命运契合就横空出世
-----------------------------
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打扮她的人只能是胜利者。正如斯大林所说: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欢迎来此交流!谢谢支持!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0 22:30:10 +0800 CST  
当1913年来临时,希特勒已经24岁了,在此之前的五年已经让它饱尝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艰辛与苦涩,生活的落魄和人生的凄苦遭遇让他成长了起来,他的思想逐渐成熟,性格逐渐定型,但思维逻辑和人生观念却没有多少变化,人们常说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成熟深刻,是的,五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希特勒的意志,使他认清了社会的现实,看到了社会的种种,这些都使他的视野与观念确立了下来,这里的岁月也被他日后称为是“一生中最悲惨的时期”,也是他思想基本成熟的时期。五年的流浪生涯是一个最完善最彻底的学校,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巩固的思想基础”。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1 09:34:27 +0800 CST  
说不尽的维也纳
维也纳是希特勒心中的隐痛。来这里之前,他是一个热血青年,怀揣着满满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风发意气来到这里追寻梦想,无奈,怀才不遇遇人不淑,没能找到自己的伯乐,没人看中他的才华,传统进阶的大门无情的对他关闭了。迫不得已,希特勒只能另寻他途,但他茕茕孑立孑然一身,无权无势无后台无背景,空有一腔热情,只能失意连连徒叹奈何。随着时间的流逝,希特勒的处境越发艰难窘迫,直至流落街头,成为游走在大街小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萤。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希特勒处于极度的贫困。
繁华非我有,笑谈流落人。
在那里,他经历了五年苦难,而苦难对他来说,是一所熔炉,一所彻底的学校,在这所苦难的学校里,贫困和饥饿是他最忠实的伙伴,在这具熔炉里,他经受了种种生活的磨砺,社会的白眼,权贵的鄙夷,人们的不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个中滋味,只有他独自体会和承受,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苦难磨练了他,也充实了他,让他的人格更加深沉严肃,成熟坚韧。在维也纳流浪的日子,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一无所有。但他的内心从没有荒芜,从没有干涸枯竭,从没有成为一座孤岛。从后来的发展来看,那时的他,倒像一个被搁浅的蛟龙,一个注定要发光却被暂时掩埋起来的金子,他一直在潜伏着,在等待着,只是他并不知道,今日的荒芜恰为以后的疯狂生长积蓄了充足的原始力量。他在等待着历史机遇的到来,在等待着属于他的时代。待时机成熟,他就会蛟龙入海,一跃而起。开始自己的事业,建立自己的霸业,开创自己的基业。
维也纳是一杯苦酒,一杯只能自己独饮而无法与人分享和分担的苦酒。人在跌入苦难,彷徨无助期期艾艾时,真正能帮助自己拯救自己的,往往是强大的内心,一股走向强大的意志和希望,一股不甘平庸,力求上游的决心和力量。
客观的讲,希特勒在维也纳虽深陷困境的泥沼,但他却从未沉沦堕落,理想之火一直在燃烧,从未熄灭过。在那些最苦最难的日子里,唯一支撑他继续向前走下去的,正是他对艺术的热爱,对成为一名伟大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人生未有成就,理想未能实现,人,决不能倒下。
于他而言,理想是一座灯塔,在前进的路上虽荆棘满地,一路坎坷曲折,但只要有理想在,就不会失去方向。坚强的人们,向着心中的光明,一路前行吧!在维也纳,希特勒收获的不仅是来自物质生活的匮乏而造成的心酸经历,如果单是这样的话,是不足以成就日后的成就的。上文说过,为了成就理想,希特勒在艰苦的生活中,并没有放弃追求的步伐,在解决一日三餐的需求之余,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投入到阅读中,他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刻苦攻读,那一段时间,他利用打零工所积攒下的微博收入,办了一张图书证,他明白,他可以在物质上挨饿,但不能在精神上缺粮。早晚有一天,他会让这些知识转化成财富、地位和权势。深厚广博的知识,是他飞翔蓝天的翅膀,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他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尽可能多的知识营养,这种艰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它在日后直接成为希特勒夺权的丰厚资本。丰厚的知识储备迅速武装了他的头脑,并和他的另一项惊人绝技——口才相结合,成为希特勒走向成功,攫取最高权力的终极武器。
在这里,顺便插一句,知识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能不能利用知识获取所需的东西,就看每个人怎么用了。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选择不一样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日常生活中,奉劝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并要结合实际需求加以运用。愿你们早日成功。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1 22:42:54 +0800 CST  
维也纳是一座熔炉一所学校,对希特勒来说,它还是一个平台,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希特勒曾流落于维也纳的收容所,他大多数时候,依靠慈善机构所办的施粥站过活,有时,他也会做些零工杂役来谋生,如在车站替人扛行李,在有钱人家清扫院子等谋生,在维也纳的后期,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绘画才能获得些许收入,这些收入虽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落难的他来说,却甚为重要。
在收容所里,成天都有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形形色色的人,那里是一个大杂烩,一个闲杂人员聚集区,闲暇之余,希特勒会放下手中的营生工作,参加他们各种可能的讨论会,正是在那里,他才有机会登上“讲台”,抒发自己的见解,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观点,他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声音洪亮、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让那些闲聊的观众也惊讶不已。他们没想到,一向沉默寡言之人,竟蕴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正是在那里,对政治话题的辩论,让希特勒对政治产生了初始的兴趣。只不过,那时的兴趣只是兴趣,远不像后来那样,把政治当做职业,一心要成为一个强人政治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点兴趣,希特勒便下了不少功夫去研究一番。
希特勒的头脑极其灵活聪明,意志也非常顽强坚韧,同时他也是一个说一不二说到做到的人,一旦下决心研究一下奥地利的政治情况,他就花费十二分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去行动。在那个鱼龙混杂的收容所,希特勒搜集了许多报纸刊物,了解了各个党派的组织结构,宗旨理念,宣传技巧等等,有时,为了考查它们的党派活动,希特勒也会走上街头,参加他们的集会游行,观看各党派所组织的演讲。总之,事无巨细,他都要抓住每个细节去参透其中奥妙,再总结出各党派的优势劣势优点缺点,各种资料开始汇集于他那精明而灵活的大脑。正是那段时间的努力和投入,让他对一个政党的组织结构、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各种宣传技巧、活动特点等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对他日后的启示意义非凡。它为日后带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党,逐步发展壮大,并最终执掌权柄奠定了起码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对德国工人党的改造上面,大有裨益。
五年的流量生涯带给他的变化是十分巨大而深刻的,正如他后来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回忆的那样:“我刚踏进这个城市时还是一个孩子,离开时却已成人,性格也变得沉静严肃了。在这一时期中,我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巩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我后来很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总之一句话:从他的读书中,从他在维也纳穷人中间的生活中,他学到了日后需要知道的一切。
可见,维也纳之于希特勒,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半痛苦,一半成就!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2 14:11:01 +0800 CST  
第七章 为了梦想的追寻
1913年,希特勒25岁了,在此之前,他已在维也纳流浪了五年。人生苦短,应抓紧建功立业。当希特勒意识到该为自己的人生做下一步的打算的时候,他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座城市,那里比维也纳更繁华,更富有艺术气息,更有利于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他的心在一步步向着那座城市靠近。这座城市对当时的希特勒来说,宛如一座圣殿,在那里,他的心才能找到归属感,他的艺术才华才能找到更多更大的发挥舞台。内心洋溢着的日耳曼民族情节开始在他的心里不停的翻滚,终于,他决定向着心中的方向出发了,他将要在那里实现人生的真正起步,为自己的人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这座城市正是慕尼黑,一座不属于奥地利的外国城市。这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也将是希特勒的崭新起点。由这座城市,希特勒的人生开始打开了新的篇章。
初到慕尼黑的希特勒是怀着无比的激动与欣喜之情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这是一个德国城市,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因为这是一座德国城市,但在这个简单的理由的背后,则是希特勒从小就久绕心头的德意志情结,到这里的第一时间里,他就深深的爱上这个城市。希特勒以后的道路都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从他日后的一个称呼里就可窥知一斑——慕尼黑之王。这是他在不久的年份里,他的众多党徒对他的称呼。 慕尼黑位于德国的南部,作为德国南部的艺术与行政中心,这里的艺术氛围要远远比奥地利的任何一座城市要浓厚和强烈的多,许多日后的知名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就在希特勒还在不断的画着他赖以维持生计的风景画片时,在距他不远的地方列宁正奋笔疾书于他的革命著作。后世的史学家曾考证,希特勒来慕尼黑的原因,是因为躲避服军役,无论事实真假,我们知道希特勒却绝非害怕死亡与流血之辈,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只是不愿在林茨服役,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奥匈帝国的军队糟乱不堪,那里不但有日耳曼人,还有大量的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他们并不是一个纯洁的单一民族所构成,这让希特勒耿耿于怀失望至极。在此之前,希特勒的个人生活总是很孤僻的,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与外人闲聊和相处,对相互熟识的人们的寒暄他总是感觉无聊至极,他的生活适合安静悠然的自处,因而无法想象他和各色人等的接触会是什么样子的。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4 12:51:54 +0800 CST  
第七章 为了梦想的追寻
1913年,希特勒25岁了,在此之前,他已在维也纳流浪了五年。人生苦短,应抓紧建功立业。当希特勒意识到该为自己的人生做下一步的打算的时候,他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座城市,那里比维也纳更繁华,更富有艺术气息,更有利于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他的心在一步步向着那座城市靠近。这座城市对当时的希特勒来说,宛如一座圣殿,在那里,他的心才能找到归属感,他的艺术才华才能找到更多更大的发挥舞台。内心洋溢着的日耳曼民族情节开始在他的心里不停的翻滚,终于,他决定向着心中的方向出发了,他将要在那里实现人生的真正起步,为自己的人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这座城市正是慕尼黑,一座不属于奥地利的外国城市。这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也将是希特勒的崭新起点。由这座城市,希特勒的人生开始打开了新的篇章。
初到慕尼黑的希特勒是怀着无比的激动与欣喜之情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这是一个德国城市,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因为这是一座德国城市,但在这个简单的理由的背后,则是希特勒从小就久绕心头的德意志情结,到这里的第一时间里,他就深深的爱上这个城市。希特勒以后的道路都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从他日后的一个称呼里就可窥知一斑——慕尼黑之王。这是他在不久的年份里,他的众多党徒对他的称呼。 慕尼黑位于德国的南部,作为德国南部的艺术与行政中心,这里的艺术氛围要远远比奥地利的任何一座城市要浓厚和强烈的多,许多日后的知名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就在希特勒还在不断的画着他赖以维持生计的风景画片时,在距他不远的地方列宁正奋笔疾书于他的革命著作。后世的史学家曾考证,希特勒来慕尼黑的原因,是因为躲避服军役,无论事实真假,我们知道希特勒却绝非害怕死亡与流血之辈,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只是不愿在林茨服役,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奥匈帝国的军队糟乱不堪,那里不但有日耳曼人,还有大量的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他们并不是一个纯洁的单一民族所构成,这让希特勒耿耿于怀失望至极。在此之前,希特勒的个人生活总是很孤僻的,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与外人闲聊和相处,对相互熟识的人们的寒暄他总是感觉无聊至极,他的生活适合安静悠然的自处,因而无法想象他和各色人等的接触会是什么样子的。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4 12:54:00 +0800 CST  
发错一段,有章节提示,涯友可酌情忽略!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4 12:55:13 +0800 CST  
1914年的欧洲表面是一片平静的景象,实际在平静的表面则隐藏着很深的危机,当时的巴尔干地区各种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各个王室和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本地区的利益,背后早已是剑拔弩张,继英法结为同盟后,德奥也已订立同盟条约,这两个武装集团都做好了各自的战争准备,大战一触即发只少个点燃导火索的引子。随着1914年6月28日的一声枪响,欧洲的火药桶终于点燃了。斐迪南大公的倒下伴随而来的是整个欧洲的怒吼和颤抖。最先宣战的是奥地利,而他宣战的对象则是玻利维亚,因为是玻利维亚人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这一宣战连带着各个签有互助同盟协定的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了。
就当人们纷纷为战争而做好各自的准备时,呆在慕尼黑的希特勒也坐不住了,战争的到来对于许多安享家庭平静生活的人们来说是很突然的,几乎是在转瞬间和平就走到头了,平静被打破了,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欧洲的上空,血腥与痛苦来临了。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德国人对铁与血充满渴望和期待一样,希特勒的神经也不由自主的崩了起来,兴奋的目光如同恶狼发现了猎物,这对于他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处境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很快,希特勒就毫不犹豫的主动上书巴伐利亚当权者,要求参战。 难道他不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吗?那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生命的凋零和灵魂的摧残,不,不是。对于这一切,希特勒看得很清楚,只不过,这对于他来说是次难得的机遇,因为他已逐渐成人了,他今年25岁了,这是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此时不搏更待何时,青春经不起等待,况且,他本就一无所有,大不了光着屁股来光着屁股走,要真是一朝命丧黄泉灵魂飞天,那就只怪命不好吧,事实证明这次的参战不仅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处境,也在日后改变了他的一生,可以说,希特勒开始决心从政到掌权后的一系列生命轨迹都或多或少的与一战脱不了干系。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5 09:45:43 +0800 CST  
第八章 向命运开战

在接到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的的通知后,希特勒两眼放光,眼眶中开始激动的闪着泪花,他在后来回忆说:“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这张文书,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自从穿上那套军服后,在以后的6年中我都没有再脱掉它。”当时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希特勒扛着比他的身高矮不了多少的步枪上阵了。对许多人而言,战争是一个可怕的泥潭,它吞噬着生命、拆散着家庭、摧残着人性,个人的一切皆因战争而不再美好,多数人都把战争视为一个灾难,因而大加诅咒,而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却是他整个人生中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刻之一。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小撮人逆反于大众,他们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成为人类的异类,这样的人如果方向选择的对,很有可能会成为天才,否则就会成为疯子,而等待他们的结果,要么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要么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为世人所不耻。
入伍后,希特勒所在的李斯特团被调至法国的战场,在战争初期,德军进展神速,迅速推进至法国马恩河埃纳一带。
在战争中,希特勒幸运的成为一名传令兵,而不是直接与敌短兵相接的一线战斗人员,相较于后者,他比较安全一些。需要提及的是,希特勒把传令兵这个角色干得有声有色,简直就可以用优秀甚至无可取代这个词来形容。而付出总有收获。不久,他就因作战勇敢、工作出色在1914年底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这既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与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
希特勒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他骨子里非常鄙视胆小鬼和怯懦者,勋章的获得让他欣喜不已,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勋章更能让一个士兵感到满足的了。但事实证明这还不算什么,在1918年战争接近尾声时,他又获得一枚一般极少授予士兵的一级铁十字勋章。
再激烈的战斗也有平静的时候,在战斗的间隙,希特勒要么凝神静思,要么看书,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做他的老本行——画画,战争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也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在战争中,希特勒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成熟了,这多少反应在他的战场画作里,据美学家考证,希特勒画作水平最高的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他的画作真实的反映了战地的景观和生活,在这期间,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书本,据统计,在战争中他看的最多的要属哲学,德国是一个出产哲学的地方,即便在今日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几乎都是用德语写的。这也造就了德意志民族充满理性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民族特性。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5 11:21:50 +0800 CST  
在战争进行的头几年中,希特勒也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起了哲学,因为他觉得很有必要,哲学使人思想深刻,使人们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个世界。各种哲学著作他都有涉猎,特别是叔本华的哲学,他几乎是入了迷,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希特勒影响很大,他认为坚强的意志可以主宰一切,人若想成为具有坚强意志的强者,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禁欲主义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与锤炼,除了意志其他一切都是虚无而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很自然的深刻影响了希特勒,我们在日后的历史现实中可以发现,他在这两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另一个让希特勒激动不已的伟大发现,就是尼采的超人哲学,这个高喊着“上帝死了”的哲学家,曾经让整个欧洲紧张惶恐不已,他的“要对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进行重估”的言论亦曾引起欧洲的哲学家门的激烈辩论,他主张打破旧有的价值秩序,重新树立一种崭新的、能使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发挥和体现的价值体系。主张实行超人统治,它不是一个琐碎虚弱的傀儡,而是一个拥有强者的意志的最自由、最完善的的人,这种人就谓之超人。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与对强权的推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论依据,这也是希特勒在战争中提升的少有的几个素质。希特勒从来就不是一个不动脑子的人,这一点在他执行任务时就可以得到很明显的体现。当他的同伴接到命令就立马开拔时,希特勒却是先在脑海中思考最合适的路线,提高生还率的最好途径然后在查寻一下地图,确定后再快速行动。机智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吃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传令兵来说,寻找和确定出一个危险性相对较小而便捷的路线,是提高生还率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希特勒在这方面的智商是相当高的,而他的这些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回报。他的任务总是及时有效的得到圆满的完成。这也使得在他身边的战友不断地倒下,有去无回时,他却每次奇迹般的平安无事。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枪子炮弹是不长眼的,相对于那些成千上万倒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来说,受点伤绝对是幸运的、正常的。这不,我们的优秀战士希特勒就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炸伤了左腿。其实在此之前,他就脸部就经曾受过伤,不过那次确实伤的不重(没到毁容的地步),我们的战士希特勒还真是优秀,还懂得轻伤不下火线的道理。不过这次腿部受伤却有点小严重,在后方医院治疗2个月后才算康复。唉,也没办法,战争一旦发动就得有人流血牺牲,幸运的人能免于一死,不幸的人只有魂归他乡了。战争总是要付出灵魂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最好的注脚。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5 18:14:34 +0800 CST  
第九章 一个关键的决定

伤好之后希特勒回到了部队,此时距战争爆发已经2年了。两年战争打下来都使的双方元气大伤,特别是1916年2月和同年开始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都使的双方的人员和物资受到极大的消耗,仅凡尔登一役就使得双方损失兵力达100万人,让人不得不感叹战争真是一个吞噬人类灵魂的机器。但即便如此,到1916年底,双方谁也没有放下武器愿意充当第一个投降的国家。转眼之间1917年来临了,这是一个注定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4月先是美国借口德国潜艇攻击其商船而对德宣战,紧接着俄国国内爆发了苏维埃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退出了战争,就当德国欣喜的以为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西边的英法联军,从而迅速的结束战争时,他们却遇到了美国这股强大的洪流,汹涌的朝他们冲来。这时的德军却傻眼了,打,没有胜利的把握,不打,既无法逃脱协约国的惩处,又无法向国内交代。正当德军将领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时,转机出现了,他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德国国内于1918年11月爆发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亡荷兰,战争的始作俑者跑了,最高统帅没了,战争的结束也就成了必然。对于战争的结束,德意志的那些将领们虽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当他们秩序井然的退出战争时,协约国却表现得空前大度,他们并没有痛打落水狗,因为战争的结束也早已是他们内心所久已想要的。
那么我们的主角希特勒在哪里呢?别急,待我慢慢道来。这时的希特勒遭受了人生以来的最大一次罪,他的眼睛由于中了英军的毒气,正痛苦不堪的呆在后方的野战医院里接受治疗呢,对于他来说,这是为他心爱的帝国所做的最大的牺牲,他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国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难得有几天短暂的闲暇时间去总结他的战争。
他似乎从没有考虑战争结束的问题,在军队这所大熔炉里,他告别了流浪,这里有吃有喝,闲暇之时,战场上特有的风情与人物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许多灵感和激情。最重要的是,战争让人学会思考,特别是对嗜书如命的他来说,脑海中的理论知识一旦和现实结合起来,他的素养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枪林弹雨的生活让他明白战争是怎样一回事,这对于以后,在他的最高统帅部里指挥上百万大军的战争行动是大有好处,而且对于新武器装备的敏锐感,让日后的德国充分的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和处在世界军事科技的最前沿。就当希特勒在医院静养的时候,一位牧师的到来打破了一切,这位牧师是来为伤员们做祷告的,但让人感到惊奇的,却是他带来的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就在今天早上,德国威廉二世已宣布退位,新的共和国已经成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只能听任协约国的摆布”。说着说着,这位和蔼仁慈的牧师不禁抽泣起来。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7 20:38:59 +0800 CST  
“德国战败了!这对希特勒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我们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在战场上尽着我们的天职,难道就是为了这个结果吗”?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脑海中充满了愤怒和悲恨,他踉跄着跑回宿舍,思维一片混乱,他不愿意相信战争的失败。不愿意相信几百万将士的鲜血白流了。“不,德国并没有战败,我们仍然占据着敌人的大片领土,在军事上虽然暂时停滞了下来,但我们早晚会取得突破,我们应该坚持到最后一刻,而不是在胜利即将来临之际,举手投降”!希特勒这样想着,思维快速转动着,他不甘心不愿意会有这种结局。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激荡后,他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我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前途,我决定投身政治”。这就是希特勒在愤怒与不甘之余做出的重大决定,以后的事实将证明,这不仅是对他自己未来前途的决定,也是一个对全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8 10:08:06 +0800 CST  
第十章 和约不和
随着1918年11月的到来,德国这头不安分的野兽终于拖着伤痕累累、疲倦无力的身体退出战争了。对于他们的对手协约国而言,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猛兽已被制服,接下来就是对他们进行处置了。“战争的胜利者不应该有仇恨的心里,对于你的对手也要保持宽容的心。”可惜的是,协约国的手下得一点也不软。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角的凡尔赛镇 ,它始建于17世纪,而它的辉煌则是路易十三的继承者,有着“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时期,它曾经是整个欧洲最为宏大、最为奢华的宫殿,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都曾是法国荣誉与实力的象征。而当历史的脚步走到1919年时,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里。在这里所签署出台的《凡尔赛和约》将为20年后的另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当欧洲的权贵聚集在这里,为战后的新世界,重新规划秩序时,德国人的神经却绷紧了弦,他们自己清楚,他们将是这次争夺、处置的主要对象,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该轮到德国人充当受害者了。而对于协约国而言,这是他们最享受、最开心、最得意的时刻,因为他们要分享战利品了。
《凡尔赛和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难产品,因为欧洲的事物本来就很复杂,各种关系和各个国家间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诉求各有所异,我们从它诞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这些,从1918年11月11日战争双方达成停火协议,至1919年6月28日条约签署,其间竟有6月之久,在经过激烈的争吵之后,此条约终于签署并对外公布了。这个条约一开始就是为了惩罚和削弱德国的,因此它空前的苛刻严厉,苛刻严厉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从当时的德军统帅兴登堡在看到和约时说的一句话中就能感知:我们宁愿勇敢的战死,也不愿在屈辱的和平下生活。是的,条约让德国人从上到下感受到强烈的屈辱,就连德国当时刚上任的总理看后也表示;"谁要是在这个和约上签字,就让他的手指断掉吧。”
在过去欧洲大国的历史中,德法两国的仇恨成了欧洲动荡与不安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冤家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坎坷与敌意,特别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在世人面前丢尽了颜面,此役不仅使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处,拥有煤矿资源的领土割让给对方,并赔款50亿法郎,更重要的是,普军还俘虏了超过10万人的法国部队,这其中还包括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这场仗使得在以后的50多年中几乎让法国抬不起头来,可谓颜面尽失,荣誉扫地。 让一向有着强烈民族荣誉感的法国国民感到一股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而现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法国人要求严厉处置德国,最大限度的削弱它,但问题也没那么简单,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美国“维持欧洲的和平秩序以从中获利”的欧洲的计划,顶住了法国人的压力,但即便如此,德国人仍对这个和约充满着强烈的仇恨。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凡尔赛和约》。
楼主 月色如莹  发布于 2016-06-18 16:08:18 +0800 CST  

楼主:月色如莹

字数:101765

发表时间:2016-05-26 09: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07:31:13 +0800 CST

评论数:4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