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读通鉴一 杀妻求将的兵圣吴起

吴起是一个历史上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两人并称“孙吴”,被认为是代表了古人军事成就的一个颠峰。但吴起平生究竟做过些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当得起这样一个祟高的荣誉呢?
作为一个名传青史的人物,历史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篇幅,这是作为那个时代文字载体不发达而造成的。但是,这个人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雷霆般的足音,在历史的殿堂上回响了几近三千年。他的一生中每一件大事都是如此绚丽,铸就了他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的威名,并在历史长河中,焕发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一、东征西讨,所向无敌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3 22:12:44 +0800 CST  
说实话,魏文侯确是个有识有为的君主,而吴起在得到文侯贤臣翟璜的推荐后,很快由于才能出众而得到文侯的重用。在当时,魏作为天下强国,强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军事上。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统兵伐秦,结果一战而胜,夺得秦的五座城池。当时的秦固然比不上后来经商鞅变法后那么强大,但作为五霸之一,秦军的战力一直不容轻视。吴起不但击败秦军,而且长期担任西河太守,由于他的存在,秦军在吴起任西河守期间未能东进一步!不单如此,就如另一贤臣李克所指出的:吴起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因此当时可能吴起不但统兵击败秦国,周围的韩、赵等国也吃过他的亏,不然,吴起也不敢说自己“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了。总之,由于吴起的存在,令到魏国威震四邻。但吴起的才能太出众了,是个文、武全才,才高就会被庸才嫉忌、排挤。吴起作为一名将领,性格可能也比较刚强直率,不太会搞关系。因此李克说他“贪而好色”,既贪婪又好色,这就是有重大的性格缺点,容易成为攻击对象的。魏文侯贤明,能容忍他,但不代表别人也能。文侯死后,武侯接位,当时吴起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声望已足够担任魏国丞相了,但武侯喜欢的却是齐贵族田文(孟尝君),吴起争相失败,可能就埋下了与国君不和的种子了。后来,魏相公叔(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个靠公室贵族身份上位的家伙)想娶魏公主,但又担心吴起与他竞争,于是出手陷害吴起。公叔的家仆就献计说:“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国君何不试试将公主嫁给他)?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由于吴起与武侯君臣之间已失去了互信,就那么一个简单的诡计,就令到武侯中计,对忠心为魏卖了十七年命,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吴起怀疑起来。吴起怕自己死得不明不白,于是又只能跑路了。因为魏较强大,吴起只能跑到另一个大国去避难,于是他就跑到了楚国。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5 09:33:44 +0800 CST  
吴起还是有些运气的,他跑到楚国是为了避难,而不是求官。相信十几年下来,以吴起“贪而好色”的性格,也积下了不少的家财。如果吴起不想多事,找个地方,买它一片土地,坐拥娇娃,面团团做个富家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想楚悼王却是吴起的粉丝,早就听说吴起有大本领,于是赶快派人将吴起找来,一番交往后,确认吴起真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大才,干脆地给了他新的职位:丞相。请注意是丞相而不是大将军、国尉之类的军职,而是掌管全国的大臣之首。这说明楚王明白吴起的才能并不局限于军事,而且楚王也希望能让吴起治理楚国,使楚国变得更强大。吴起不负所托,通过卓有成效的变革,使国家迅速得到发展。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上,吴起率领楚军“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短短十余字,包含了多少次惊心动魄的战争?其时楚国疆土在今湖北、安徽、河南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后来呑并了吴、越后,扩展到了江苏、浙江北部,其实也就是长江中、下游那一片狭长的地带。因此,楚国的外部威胁就来自两个方面:南方是经济文化仍比较落后的蛮族,即所谓的百越的搔扰;而北方才是能对楚国构成真正威胁的秦、魏、赵、韩、齐等强大的诸侯国。山君估计吴起对付外部威胁的次序与后世的诸葛亮有些相似,都是先捡软柿子来捏。先找好对付的南部蛮族下手,将其打服,解除后顾之忧后,才能安心北上,争霸中原。在吴起相楚的短短六年内,楚国就逼退了魏、赵、韩的势力,注意这是流氓比拳头式的硬碰硬,“却”是什么意思?你不足够强大,怎么逼走人家?“西伐秦”明显是有收益的。这不是逼退,是找上门去打,打赢了,自然就有土地、人口入帐。在吴起任楚相期间,可以说是楚国于战国时代最光芒四射的年代,对那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完一个又一个,硬是将他们打怕了,“诸侯皆患楚之强”,吴起的个人事业由此而达到了顶峰。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5 21:21:11 +0800 CST  
吴起一生中,除了在军事实践上有巨大建树外,还有两方面对军事理论有巨大贡献: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与国家关系。吴起可能是我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先河者,与士卒同甘共苦,并与他们同食同住,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要知道那是一个仍未脱离奴录社会的年代,在上层贵族的眼中,奴隶、家仆、一般士兵都只不过与畜生一样,是为他们进行生产,供他们享乐的工具,可以进行买卖交换的财产,他们的生死存亡在贵族的眼中的无足轻重的。在这样的个代,却产生了一位象吴起这样的另类,他不但关心士兵的身体健康,不怕脏病,亲自用口为士兵吸去生疮部位的脓血,而且他的生活待遇和饮食主动与最低下的士兵看齐。这样的将领怎会不感动士兵?怎么不会在军队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这样一支上下同心的军队,在那样一个年代又怎会不是百战百胜,所向无敌?“卒有病疽(疮)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也难怪那位大娘哭了丈夫又哭儿子,她那被吸脓的儿子,很可能在战场上和他父亲一样,“战不旋腫”!“两强相遇勇者胜”,具有一往无前大无畏精神的军队,在那种年代里,确实是无敌于天下的。这是一种政治思想工作的雏形,但刚一出现,就已经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其后涌现过不少这样的名将:包括项羽、李广、岳飞等名将,乃至于中共的将领们都有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习惯,有这样特点的军队,都可称为历史上有数的强军。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6 21:25:01 +0800 CST  
另一方面,吴起也阐述了国家治理与军事斗争的关系:“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之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是的,单纯的军事斗争也许会决定两国之间一时之胜负,但却不能最终左右两国争斗的结果。两国争斗,最终是由他们统诒者的施政能力和人民民心向背决定的。从吴起所列举的各个朝代的更替,到乐毅指挥的燕攻齐之战的始终,再到秦统一天下,以及后来各个朝代的兴衰都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古今相同,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一个国家都通用的道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治理国家有方的统治者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拥护的国家就会国富民强,人才涌现,军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并最终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压倒敌手,这个道理是永不过时的。两千多年前,吴起就已经清楚地指出了军事斗争的本质,这是多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是历代有为君主都奉为臬圭的道理,也是吴起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7 22:23:48 +0800 CST  
二、政绩出众,厉行改革
吴起不但具有称雄当时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治国理民方面也少有可比。是战国时代少数几个能厉行改革,富国强兵的杰出政治家之一(其它几位分别是赵武灵王、秦孝公和商鞅、齐威王、燕昭王和乐毅、韩昭侯和申不害)。而吴起主持的楚国变法则是令楚国一度强大起来的主因。只可惜变法延续的时间太短,若延续时间长些,形成制度化后,楚国是否还象后来那样孱弱还不好说。
吴起的政治才能应当是在担任魏西河太守时就得以施展的。当时的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吴起统率的军队的供给估计需要由地方提供才行。因此,若地方不能得到有效治理,那么不但军队维持不住,能不能守住地方也是个问题。因此,要保证军队的优势,就必须有一套治理地方的政策。如果不能不效地保持地方,休养生民,而是一昧竭泽而渔,那么被迫急了的百姓,要么逃跑,要么就造反了。所以要治理好地方,让地方有能力长期供养军队,支持战争,战时经济就必须讲究合理、有度、开源节流。在长期治理西河的过程中,吴起应当也摸索了很久,才终于找到一套合适的方法蓄养地方民力财力,合理收取地方赋税养军。而且,到楚国后,吴起还将这一套发扬光大,推行全国,取得极大的成功,其本人也因此而沾沾自喜。在魏时,他与田文争为相,就将自己的政绩显摆出来:“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这说明吴起作为治民能吏也是声名卓著的。可惜当时魏国并不需要太强势的丞相。
楼主 山君山君  发布于 2018-04-18 20:40:03 +0800 CST  

楼主:山君山君

字数:3116

发表时间:2018-04-14 06:12:4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9 13:19:04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