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鲜卑

晋朝的九品中正制更为盛行,到了这时候这项制度被世家大族控制,也就是人才选拔制度被他们控制,西晋王朝逐渐走向了保守。所以到晋武帝时期贵族奢侈成风,也就是说在孙吴归晋后,想必司马炎也觉得大势已成,现在只是如何使得司马政权长久。介于曹魏政权不能长久,武帝把它灭亡的原因归结于魏国宗室太弱,所以他加强了诸侯王的实力,增加他们的卫队,估计他也忘记了西汉时期诸侯王是怎么作乱。
晋朝的灭亡始于晋武帝,他是一个生活比较腐化的君主,他为了个人欲望,为了对得起后宫美女,只好努力宠信妃子,由于美女太多,只好使用羊拉的车,羊到哪里停留,他便到了哪里停留,害得那些美女纷纷改行做园丁,晋朝的皇宫也是杂草丛生,可谓郁郁葱葱。当然这位皇帝享受了十年皇帝梦,他死后选择了他的儿子司马衷,司马衷,字正度,武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两岁便夭折了,这个孩子由此晋升为长子。不过他有一个怪毛病,不过是天生的,因为天生愚钝,所以难堪大任。其实这一点司马炎应该能够看出来,不过由于众人相助,他还是过关了。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15:40:40 +0800 CST  
他是皇帝中的低能儿,据说不识五谷杂粮,据说正是因为他的即位,所以那些王爷们就蠢蠢欲动,大家心想这蠢蛋也能做皇帝,那么咱们都可以,咱们也是皇家血脉。关于司马衷智力很低的故事是,第一个故事是,有一年晋朝发生了灾荒,百姓多有饿死,当然地方官把灾情报告到他的身边,他却说:“既然粮食吃不到,为什么不吃肉呢?”还有第二个故事是,还是他幼年的时候,一次在皇帝御花园里听到了蛤蟆的叫声,结果他就问属下这个问题:“蛤蟆是为官家叫,还是为了私家叫?”据说这个问题是他的老师为了教育他分辨大是大非而提出问题,这位皇太子却思考很长时间。皇太子很低能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因为他的即位,晋朝的政局就发生了改变,不过他是愚钝的,也是善良的,只是生错了地方。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平通的人家,也许会平安过一生,可是他是生活在帝王家,注定要不平凡的人生,更关键的是他是皇帝。他够不够格,在此就不说了。关键的问题也出在司马炎的身上,这位皇帝曾经被人评价为:“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他分辨不出来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当然就是低能儿,也有一定苦衷,否则把皇位传给他,他也保不住,一个连自己命都保不住的人,结局是什么?他知道呀,不过笔者在他的本纪中得到了这样的一句话:“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这里似乎在说武帝有一位“好圣孙”。司马炎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成才,但是自己有一位好孙子,要想他即位,首先得司马衷即位,但是有一个麻烦事就是他不是太子妃贾氏的儿子,所以这一点是一个问题。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17:57:55 +0800 CST  
另外就是他和第一任皇后杨氏还是有感情的,后来他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杨氏,是第一任的妹妹。根据《晋书》却有着一段记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由于第一任杨氏皇后死得比较早,她在司马衷十六岁的时候,她便去世了,不过在早年,司马炎便拥立了司马衷为太子,这时候他已经九岁了,也许是因为不够出众,这位王子从开始只留下傻的记录,除了这些再无特别的记录。而他的太子府的大臣也没有留下赞美的话语,至少他没有表现出特别聪明一面。想必大臣们也不好给予正面的评价,说太子不好,自然不会好混。估计司马炎夫妇感情不错,对这位傻太子一直疼爱有加,可能是因为第一个孩子没有养活的缘故,所以对第二个孩子格外的心疼,而这位杨皇后更是把太子作为自己政治资本,就在自己去世的前两年,尤其是给自己孩子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在表现了杨氏皇后的政治手腕。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20:11:08 +0800 CST  
杨氏皇后知道自己的孩子很傻,这一点他们夫妇是看到的,所以在太子地位的时候,杨氏皇后煞费苦心,她只关心孩子是否可以继承皇位,是否能够保住太子之位,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会从多方面,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何不合格。而西晋的大臣也知道这位太子不适合皇帝之位,但是谁不会趟这趟浑水,大家在太子问题上都保持沉默,虽然太子关乎国本。当司马衷不适合做太子的流言疯传时,她主动在司马炎耳边说出这样的话:“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司马炎一看,皇后这么说,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所以主动制止。
不过后来司马衷还是即位了,当然和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她便是第一任皇后的妹妹,如果不是姐姐抬举,自己没有机会和司马炎结婚。这一点她很感激,太子之位依旧是司马衷所做。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22:47:19 +0800 CST  
拓跋猗迤,这位让马恐惧的拓跋部首领,当然做首领的,少不了相貌英俊,而且身材过于魁梧,使得马儿都闻风丧胆,所以他只能做牛拉的座车。他在禄官即位后三年,也就是在二百九十七年,他便开始率领军队北渡大沙漠,以巡视的目的向西收复各个部落,据说这位首领也听了汉族官员的建议,主动接受汉人归顺,这时候因为中原的八王之乱,大量百姓逃向北方,所以在他的治下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所以这位首领大量使用汉人作为部落的管理员,拓跋部逐渐变成了国家。“代郡人卫操和他的侄子卫雄以及同郡人姬澹(一作箕澹)投奔拓跋部,劝说拓跋猗卢招纳晋朝人。拓跋猗卢很喜欢卫操等人,把国家大事托付他们,晋朝人前来归附的逐渐多了起来。”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拓跋部东部一支叫做未耐娄大人倍斤迁移到辽东,也就是说这一支部落离开了拓跋部。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23:02:17 +0800 CST  
在二百九十九年,鲜卑宇文部受到了慕容部进攻,宇文部战败在,在首领宇文逊昵延率领下,向拓跋部迁移,并且向自己的使者要用谦卑的话和拓跋部首领交流,并且还准备了大量的礼物拜见拓跋禄官,双方之间经过友好交流,不仅如此,而且禄官把自己的长女嫁给宇文部首领,双方结成了秦晋之好。
就在这时候,拓跋猗迤在西部经营五年,效果十分显著,归顺拓跋部的部落就达二十多个,这时候他便返回了自己的驻地,他也算是衣锦还乡。
就在这时候西晋是岌岌可危,八王之乱乱成了一锅,连惠帝司马衷被成都王司马颖困在邺城,不知道这时候司马衷会被刺激大脑,聪明一会,不过他没有机会。受到长期压迫的匈奴别部首先举起不爽晋朝的大旗,刘渊在离石自称为汉王,和西晋分道扬镳。并州刺史司马腾无力镇压,只好向拓跋部请求援助,受到汉人影响的拓跋猗迤立刻起兵援助,他率领十余万骑兵,随后禄官也率领军队援助,应该是军队来得太多,一战刘渊就变成了深渊,他在西河、上党一带大败。也就在这时候惠帝才返回洛阳,当然也是因为八王之乱进入了尾期,司马腾和拓跋猗迤说白白。离别的时候,拓跋猗迤和司马腾在汾东一带结盟,随后拓跋部首领就回到了草原。
随后刘渊又开始活动了,便继续进攻司马腾,司马腾很快就再次向拓跋部请求出兵援助,而这次拓跋猗迤只是率领了几千骑兵前往求救司马腾,他一战就杀死了刘渊的部将綦母豚,夏的刘渊向南逃到蒲子。不过这次他率领的军队明显少于上一次,但是由于他亲自,所以西晋朝廷授予拓跋猗迤为大单于,赐给金印紫绶,相当于王爵的称号,估计这时候也就是他会有这样的义举,这样的做法也算是给拓跋部做了一次广告。不幸的是,这位首领可能因为长期奔波,所以在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拓跋猗迤就去世了,终年只有三十九岁。他死后有他的长子拓跋普根继任首领之位。随后天下就大乱了,首先就是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国号为大成,主动和西晋分道扬镳。也在这时禄官去世,徒何大单于慕容廆向拓跋部归顺。同时羯族人石勒和晋朝的马牧帅汲桑一起起兵反抗晋朝,晋朝也真的尽了。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6 23:03:03 +0800 CST  
关于这位首领,首先做了统一拓跋部落,很巧的是拓跋猗迤、拓跋禄官分别于永兴二年(305年)、永嘉元年(307年)相继去世,而拓跋普根似乎自愿让出统治权,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如何实现统一的,普根是如何被拓跋猗卢说服的,笔者认为这位普根首领,岁数应该很小,所以拓跋部才避免了一场战争。总之禄官的三分拓跋部从此结束,这个统一也是因为禄官的死去。史料也对这位首领有这样的评价“天姿英特,勇略过人。”也就是这位首领很聪明,而力气和胆略过人。就在这一年,那位被拓跋部打得到处逃窜的匈奴别部首领刘渊正式称帝,直接和西晋分道扬镳,国号改为大汉,自称自己为汉室后代。
到了三零九年,晋朝并州刺史刘琨派遣使者出使拓跋部,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刘遵为人质,和拓跋猗卢结盟。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7 00:55:29 +0800 CST  

楼主:lcjst

字数:14127

发表时间:2018-03-31 18:10: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7 02:00:05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