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鲜卑

序章 汉时鲜卑
鲜卑,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来源于东胡一支,因为在鲜卑山而得名。它的言语习俗和乌桓相似。不过有一点,就是结婚的时候首先髡头,也就是要剃头。他们也会在季春月的时候,大会于饶乐水上,宴会结束后,然后配合,也就是交配,这些倒是很独特的风俗。
这里的人们使用弓箭,这些弓箭使用动物角,也有进行捕猎,也开始了饲养一些动物,动物主要有野马、原羊、角端牛、貂和鼲子等,人们的衣物主要来自动物的皮毛,这里出产的貂裘,也是天下闻名。
早年东胡被冒顿消灭后,鲜卑为了躲避匈奴的锋芒,他们便隐居了,不再出现。汉光武帝时期,匈奴当时很强大,这里的匈奴可能是南匈奴。他们便和鲜卑、乌桓一起骚扰汉朝的北疆,不仅如此,他们杀掉官吏,掳走百姓,因为他们经常骚扰,所以汉朝的边境也是永无宁日。
这时候天下大乱,汉朝根本顾不上北疆,就在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与匈奴继续骚扰辽东,辽东太守祭肜率领军队打败了他们,匈奴和鲜卑几乎伤亡殆尽,这也算是一场大的胜利,对南匈奴的震动很大。随后南匈奴归附了汉朝,等到了光武帝二十五年,鲜卑才与中原王朝正式交往。
史料记载:“其后都护偏何等诣祭肜求自效功,因令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斩首二千余级。其后偏何连岁出兵击北虏,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三十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率种人诣阙朝贺,慕义内属。帝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时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贲等数寇上谷。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说明这时候的鲜卑不是很强大,而它的部落比较分散的,不过在这一时期鲜卑首先是侵扰汉朝,使得汉朝的边疆苦不堪言,后来汉朝边将一战成名,所以鲜卑惨败,只好归顺汉朝,当然这里的归顺很可能带有强迫性,也就是说鲜卑不是心甘情愿,所以不久之后鲜卑又开始侵扰汉朝的边境,不过还是失败了,只好选择归顺,这次确是心甘情愿,之后汉朝与鲜卑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
在汉和帝时期,随着匈奴的势力进一步减弱,鲜卑逐渐进入了匈奴故地,不过虽然如此,但是很多匈奴部落就归顺了鲜卑,或者打着鲜卑的旗号,至于鲜卑是否强盛,这一点有待考证,笔者认为这时候的鲜卑可能占领了匈奴部分土地,或者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总之鲜卑部落还分散的(是相对来说)。史料写到“九年,辽东鲜卑攻肥如县,太守祭参坐沮败,下狱死。十三年,辽东鲜卑寇右北平,因入渔阳,渔阳太守击破之。延平元年,鲜卑复寇渔阳,太守张显率数百人出塞追之。”这里可以看到鲜卑的活动,基本上还是在辽西、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北部一带活动。史料还写到:兵马掾严授谏曰:“前道险阻,贼势难量,宜且结营,先令轻骑侦视之。”显意甚锐,怒欲斩之。因复进兵,遇虏伏发,士卒悉走,唯授力战,身被十创,手杀数人而死。显中流矢,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皆自投赴显,俱殁于阵。这里看出鲜卑有相当强的战斗力,这里可以看见鲜卑使用是弓箭,汉军中了鲜卑人的埋伏,也就是说鲜卑有一定的作战技巧,他们是一支善于作战的部落。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3-31 10:10:05 +0800 CST  
到了元初二年的秋天,汉朝和鲜卑的关系再次紧张,首先就是:“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攻扶黎营,杀长吏。”其次“四年,辽西鲜卑连休等遂烧塞门,寇百姓。乌桓大人於秩居等与连休有宿怨,共郡兵奔击,大破之,斩首千三百级,悉获其生口、牛、马、财物。”再则“五年秋,代郡鲜卑万余骑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烧官寺,杀长吏而生。乃发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接着“冬、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复发缘边诸郡、黎阳营兵、积射士步骑二万人,屯列冲要。”最后“六年秋,鲜卑入马城塞,杀长吏。度辽将军邓遵发积射士三千人,及中郎将马续率南单于,与辽西、右北平兵马会,出塞追击鲜卑,大破之,获生口及牛、羊、财物甚众。又发积射士三千人,马三千匹,诣度辽营屯守。”基本上和汉朝在战争,不过还是相互攻伐,战乱不断,战争的目的主要抢掠人和物资,以及报仇,没有其他的目的,可见这个时候鲜卑还是分裂的,还是部落为主,但是出现了辽西和辽东鲜卑,不过也是方位而已,没有其他的特点。
接下来,鲜卑还是这个样子,比如归附汉朝的有:“永宁元年,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鞬率众诣邓遵降,奉贡献。诏封乌伦为率众王,其至鞬为率众侯,赐彩缯各有差。”当然汉朝给予依旧是丰厚的回报,这里说到辽西鲜卑大人,在这一时期鲜卑部落首领被称为大人,当然他得到了王爵。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3-31 21:05:51 +0800 CST  
就在这时候,鲜卑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在永寿二年的秋天,有一位年轻的将军率领三四千名奇兵侵扰云中,这时候他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他是谁呢?不久之后,他又率领军队,虽有汉军英勇抵抗,但是还是大功告成,鲜卑人抢掠大量物资,这使得汉朝廷苦不堪言。随即这位将军还是率领鲜卑人杀向汉朝边境,这时是雁门,鲜卑遭到了汉朝的抵抗,小有损失,不过鲜卑人大肆抢掠,他们得到了很多财物才匆匆离去。这位将军就是鲜卑大名鼎鼎的檀石槐,他却在七年之后命令鲜卑数万骑兵四处出击,到处抢掠汉朝物资,汉朝廷晕了,无力制约,只好安抚这位牛人,首先汉朝想到了和亲,其次朝廷给他优厚的待遇王爵。他看了看,心想就这么一点,就想打发我,我要什么,那还是用行动告诉你,所以鲜卑军队再次出击,汉朝边境狼烟四起。
其实这时候他已经让草原各部臣服,史料记载鲜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就是以右北平以东到辽东,夫余、濊貊以西为鲜卑东部,从右北平到上谷一带为中部,而从上谷以西到乌孙以东为西部,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位首领要把鲜卑这样划分,另外就是鲜卑各部和他的关系如何?这里感觉像尊他为共主,而各部落有完全自治的权力,也就是说鲜卑是比匈奴还要松散的部落联盟或者准国家军事联盟,虽然他们都属于檀石槐,但是这种关系完全依靠于部落首领的实际掌控力,一旦他或者后代实力衰落的话,这个联盟便荡然无存。这是这个时候鲜卑存在自身弱点,想必这位首领也是知道,所以他采用分而治之。而这时候的鲜卑在汉朝的边境是四处开花,史料记载: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熹平三年冬,鲜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击破之。迁育为护乌桓校尉。五年,鲜卑寇幽州。六年夏,鲜卑寇三边。对汉朝廷无异于十级地震的感觉,所以大臣十分担心鲜卑,檀石槐这样做严重威胁汉朝的安全,所以纷纷献策,首先就有大臣建议在冬天出兵,一举将鲜卑消灭,不过汉朝却是不同意。鲜卑这样侵扰汉朝,一方面源于它的实力变得强大,另外却是人口增加带来的苦恼,使得鲜卑面临物资匮乏的问题,进攻汉朝边境,基本上都是抢掠物资,而不是灭亡汉朝。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06:03:11 +0800 CST  

就在这时候,鲜卑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在永寿二年的秋天,有一位年轻的将军率领三四千名奇兵侵扰云中,这时候他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他是谁呢?不久之后,他又率领军队,虽有汉军英勇抵抗,但是还是大功告成,鲜卑人抢掠大量物资,这使得汉朝廷苦不堪言。随即这位将军还是率领鲜卑人杀向汉朝边境,这时是雁门,鲜卑遭到了汉朝的抵抗,小有损失,不过鲜卑人大肆抢掠,他们得到了很多财物才匆匆离去。这位将军就是鲜卑大名鼎鼎的檀石槐,他却在七年之后命令鲜卑数万骑兵四处出击,到处抢掠汉朝物资,汉朝廷晕了,无力制约,只好安抚这位牛人,首先汉朝想到了和亲,其次朝廷给他优厚的待遇王爵。他看了看,心想就这么一点,就想打发我,我要什么,那还是用行动告诉你,所以鲜卑军队再次出击,汉朝边境狼烟四起。
其实这时候他已经让草原各部臣服,史料记载鲜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就是以右北平以东到辽东,夫余、濊貊以西为鲜卑东部,从右北平到上谷一带为中部,而从上谷以西到乌孙以东为西部,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位首领要把鲜卑这样划分,另外就是鲜卑各部和他的关系如何?这里感觉像尊他为共主,而各部落有完全自治的权力,也就是说鲜卑是比匈奴还要松散的部落联盟或者准国家军事联盟,虽然他们都属于檀石槐,但是这种关系完全依靠于部落首领的实际掌控力,一旦他或者后代实力衰落的话,这个联盟便荡然无存。这是这个时候鲜卑存在自身弱点,想必这位首领也是知道,所以他采用分而治之。而这时候的鲜卑在汉朝的边境是四处开花,史料记载: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熹平三年冬,鲜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击破之。迁育为护乌桓校尉。五年,鲜卑寇幽州。六年夏,鲜卑寇三边。对汉朝廷无异于十级地震的感觉,所以大臣十分担心鲜卑,檀石槐这样做严重威胁汉朝的安全,所以纷纷献策,首先就有大臣建议在冬天出兵,一举将鲜卑消灭,不过汉朝却是不同意。鲜卑这样侵扰汉朝,一方面源于它的实力变得强大,另外却是人口增加带来的苦恼,使得鲜卑面临物资匮乏的问题,进攻汉朝边境,基本上都是抢掠物资,而不是灭亡汉朝。
当然鲜卑为什么没有变成了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或者准国家的军事联盟,这时候它是很有机会成为一个国家,匈奴被打跑了,而夫余高句丽发展都有限制,再说汉朝是一个以和为主的国家,虽然汉朝崇尚武力,但是主要对边境还是主张和平为主。鲜卑这样不断地出击,其实也有一点危害,就是兵连祸结,鲜卑无法安于生产,另外一个就是这时鲜卑过于依赖于抢掠,万一要是汉朝加强边境防务,自然会给鲜卑带来不小的伤痛,总之这时候他的治下,是埋下了祸根。
当然笔者没有讲,他是怎么统一鲜卑,笔者觉得还是北方各个部落自身需要,所以使得他们联合在一起。
再一个对于鲜卑来说,这时候汉朝忙于内部斗争,对边境事务无暇顾及,这是鲜卑的机会,也是檀石槐的机会,可是笔者没有看见他关于加强权力的史料记载,当然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权力,可以直接各部落大人。
笔者认为这个首领鲜卑这个军事联盟的盟主,不过鲜卑还是对汉朝四处出击,汉朝自然是苦不堪言,不过统治内部忙于内讧,这时候东汉朝廷发生党锢之祸,各地起义频发,笔者这时候的汉朝也算是多事之秋,根本没有再多力量处理鲜卑问题,对于鲜卑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可是让人惊讶,这时的鲜卑只做了抢掠的事情,抢来的物资也没有用于国家政权的建设。檀石槐这时完全可以强化权力,匈奴就是短时间内完成政权的强化,可是鲜卑没有了,它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檀石槐也没有变成单于或者可汗一级的君主。另外一点就是鲜卑各部落比较分散,何况还有匈奴残部,丁零、坚昆等部落,可以说大小部落林立,关键是鲜卑没有一支统一的军队,另外就是部落成分太杂,部落联盟的向心力不高,总之一连串的问题在困扰这位伟大的首领,可惜的是他没有站在历史的前沿,只是着眼于部落的现状,汉朝成为鲜卑的“取款机”,当然时常都是军事拜访。
说一句话不好听,这时的鲜卑是春风依旧,但是现状也是依旧,汉朝准备一次性搞定他们,让众将领率领大量的军士来打这一场恶战。而檀石槐迎难而上,则让自己的各部大人们痛击,结果汉军失败了,史料是这么记载“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不过这也是好的契机,檀石槐完全可以利用胜利做一次提高权力的活动,可惜的是他没有,鲜卑人立刻投入到他们抢掠的活动中,汉朝北疆也就是遍地开花。说真的《后汉书》道出了鲜卑人为什么这样,它的内容是: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徇行,见乌集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流,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鱼以助粮食。不久之后这位曾经可能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国家的部落首领去世了,结果他的儿子继任,可惜这个人没有大才,又不能安抚部众,而且继续率领族人抢掠,关键是这个人赏罚不公,结果在抢掠北地的时候,被北地人射死,至于鲜卑有没有分裂这里没有,随着他的早逝,鲜卑又让他兄长的儿子魁头继任,可惜等到他的儿子长大后,他心中当然是千百个不愿意,所以两位堂兄弟就呛上了,他这一闹不要紧,但是鲜卑部落联盟首领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何况上文所说问题依旧存在,所以部众离散。魁头死去,他的弟弟步度根继任。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鲜卑各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传袭,这也是鲜卑注定要衰落之一。檀石槐的鲜卑衰落了,那么又是谁开启了鲜卑最强大的一页,拓跋氏如何起源和发展?请看下一章节。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09:57:21 +0800 CST  
第一章 拓跋鲜卑的出现
说到拓跋鲜卑,自从三百一十五年被西晋皇帝册封为代王之后,拓跋氏便有了自己的国家,一直到五百八十一年为止,拓跋氏政权在中国北方也是风云一时,其中北魏更是名垂青史,从三百八十六年建国,到五百三十四年亡国,存在近一百五十年,不过拓跋部的历史绝不只是这些,它的历史要早许多,那么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呢?鲜卑,即匈奴之后,第二个称霸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过今天要说的,不是鲜卑的前世今生,而是鲜卑一个重要部落,拓跋部的故事。这个部落自然和鲜卑一样,曾经居住在鲜卑山,因此得名鲜卑拓跋族,不过它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要说拓跋部的来历,翻开史料,我们得到这样的内容: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里直接扯到了黄帝,他们来源于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个基本上属于无考证的历史,至于黄帝有没有册封北方部落,相信每个人都会说:这不是扯得吗?
当然这里也说到拓跋氏的由来,也跟土地有关,北方人以土为托,以后为跋,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后土的意思,后土就是后土娘娘,叫做后土的人来源于炎帝,不知道写《魏书》会作何感想,总之为拓跋氏认了祖宗。至于黄帝有多遥远,上文就说了这无法考证,不过有一点倒符合司马迁的在中国的各个部落都是来源于黄帝的观点,要是细细研究的话,应该不是的。要说文化影响这有可能,因为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曾经就相互影响,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硬要说是黄帝之后,这个可能性不大。
既然来源于游牧民族,所以拓跋就这样的风俗,首先游牧围猎自然少不了,打猎是他们的必修课。不过这里的民风不错,部民都比较淳朴。不过一点就是没有文字,所以它的历史是部落的老人们口口相传。那么平时的活动怎么办?依靠刻木记事,这里要提到鲜卑诞生于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所以才能刻木记事,后来才兴盛于蒙古草原。这里还说到了一个人,就是说拓跋部自己认为的祖先——始均,这位仁兄在尧帝时期做官,不过打了一场胜仗,最后把女魃赶走了,女魃是谁?据说是上古的旱神,她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干旱,是一位人人都喊打的主。这也算是始均为中原部落做出的贡献,不过我们知道干旱是一直都存在的,不管这位女士是否存在。因为始均工作比较勤奋,所以深得尧帝的赏识。史料记载:“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12:59:46 +0800 CST  
不过正史中说到鲜卑,不管是上三代,或者秦朝和西汉基本山上是默默无闻,它没有像戎狄经常用军事问候中原王朝。鲜卑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不过始均的后裔,就传了很多代,都没有名字,到了六十七代叫做拓跋毛,这个人很厉害,由于拓跋部的实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这位首领雄才大略,对周围部落采取恩威并施,一下子统一三十六个部落,也就是说拓跋部在他带领下变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当然史料中很多夸大的成分,史料记载:“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这里也算是他的威名远播。当然这个时候鲜卑还属于部落联盟时代,他们这里基本上是依靠打猎为生,人们夏天住在帐篷,冬天就是山洞中,饮食主要还是肉食为主,衣服既然吃上肉食,所以衣服就是兽皮。他们一群人住在一起,晚上便围着一滩篝火,听着老先生讲古老的故事。关于拓跋毛,对不起无考。
网上关于拓跋氏,又叫索头部,这里来源于《宋书》,是当时刘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又叫做索虏,当然在《宋书》、《南齐书》都是称呼拓跋氏,也许是因为拓跋氏建立的魏朝和他们长期对峙,所以南朝对其深恶痛绝,而这两部史书都是来自于南梁人之手,所以鲜卑拓跋氏就成为单一的章节。不过拓跋氏就成了索头,在《南齐书·魏虏传》中解释到:“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於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称鲜卑,被发左袵,故呼为索头。”南朝人根据他们的头型来称呼,所以这里的索头不是拓跋氏的原名,而很多鲜卑头型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以后再说,总之索头不是他们的原名,而拓跋毛时期只是出现了统一的趋势。也就是说拓跋部诞生于这个时期。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18:03:46 +0800 CST  
再说另外一位首领推寅,他继任的时候就干了一件事情,是搬家,可是第一次搬到了一个大沼泽的附近,所以这位首领心想还得搬。当时大兴安岭可谓荒无人烟,就这一群人在这里居住,完全依靠打猎为生,没有粮食,春夏秋还好,要遇到寒冷的冬天,食物缺乏,鲜卑就悲剧了,那么怎么办?要是人口不多估计没有问题,关键人口逐年增长,这是个问题,这位首领是冥思苦想,往哪里迁,南方还是北方?如果是南迁,东南、正南还是西南,这一下首领疑惑了,怎么办?在这个地方,问题大大地有,自然、气候、人口,三大问题缺一不可,何况自己还拉着一票人的命,而且这里的人口也在增长,食物短缺,要想活得有肉,僧多肉少的日子不能过,哎呦我去,怎么办?想了半天这位首领还没有答案,想着想着,可是孩子跟着哇哇叫,老爷要吃的,推演也没有辙了,要么大家伙一起去打劫,可是没有呀,在大兴安岭,当时可是百里无人,说不定老天爷还会送上新鲜刺骨的食物,暴风雪,西北风让你一次尝得够,这样的话要找一个新的栖息地,不然大家都得玩完。可是看在眼里,推演急在心里,还得来一个全民总动员,所以他开始劝导人民群众,也许是这里的人也懂得了重土安迁的道理,久而久之,老哥就抑郁了,不久之后就去寻找拓跋部祖先去了。说来也是可悲,在将去世的时候,这位首领念念不忘迁移,迁个好地方,部民可以安居乐业。
这里没有谈到匈奴族的威胁,倒是拓跋氏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生存问题,连他们的推寅都郁闷地病死了。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18:55:26 +0800 CST  
到了一位叫做邻的首领在任的时期,随着人口再次增加,拓跋部遇到了严重食物危机,还是生存和毁灭的问题,所以这位首领想到的依旧是迁移,去寻找梦想中的乐土。当然他为了迁移,虽然心中有这个想法,不好和部民去说,大家在这里都居住习惯了,几代人在这里打拼,多好的地方,要不是部落人口增加,这里还是可以生存的,当时这里可没有农业,光靠打猎,一天可以打到多少动物。所以他们又郁闷了,首领冥思苦想,最后让一个神人说出迁移的好处,在部落时代,这一招是最管用的方法,据说有一天一群神人在部落内部放出话来,说到这个地方土地荒芜,已经不适合我们居住,怎么办?还是选择迁移吧!当然神人肯定是严厉地口气,也可能不止一个神人这样说,这下部民慌了,神都这么说,看样子迁移是板上钉钉的。所以拓跋部开始了第二次迁移,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叫邻的首领,这时候已经老了,所以就把部落首领位子让给自己的儿子诘汾,这里是拓跋部第一次提到了父亲传位儿子的记载,之前拓跋部那些首领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笔者也不清楚拓跋部早期首领是如何传递的,总之拓跋部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因为长期经验,使得他们知道南迁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这时候他们多次迁移,这里当然不能说是迁都,因为拓跋部还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群氏族部落。在拓跋毛时期,拓跋部就组成了氏族联盟,这倒像一个军事组织,在那时候拓跋部就已经达到了三十六个部落,九十九个氏族。而经过十一代人的努力,到了邻时期,拓跋部继续维持他的壮大,不过却面临生存问题,老首领决定迁移,而采用了巫师预言的形式,可见拓跋部已经有了重土安迁的思想。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22:05:37 +0800 CST  
就在这时候匈奴在汉军打击下,一蹶不振,首先汉武帝用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对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在汉武帝时期,汉匈之间互有胜负,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开始了落幕,汉朝军队和乌孙联合打击下,匈奴崩溃了,更要匈奴毁灭的是,为争夺单于,出现五个单于并立的局面,匈奴分裂了,经过一番争夺,昔日辉煌的大帝国一分为二,成为南北匈奴,结果汉军再次“痛打落水狗”,笔者摘录了网上一段文字,是:“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北匈奴从此一蹶不振,而南匈奴则和汉朝和好,这时候鲜卑却有了出头的机会,鲜卑接着这一契机,迅速发展自己,可惜的是,鲜卑和匈奴不一样,鲜卑这时候比较分散,他们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甚至联系较少,而匈奴却是一个强大的军事组织,相对来说有较强军事实力。不过这时候鲜卑拓跋部的迁移或许和这个有关,也就是他们的政治威胁不存在了,所以他们逐渐向南迁移,尤其是这位叫做邻的首领,这个迁移之前准备还反映了,拓跋部已经不是单纯一个姓氏部落,而是一个整体,他们依靠强有力的说服力来维护这个整体。
上文笔者虽然叫他们为拓跋氏,但是这时候这个姓氏没有出现,在正史中他们只是被称呼名字,而没有姓氏。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1 22:33:15 +0800 CST  
第二章 诘汾
说来也奇怪,为什么用这两个字来命名这一章,这个人在鲜卑历史上,做了什么?老首领邻去世之后,就把部落首领的地位交给了他。他便举起鲜卑南迁的大旗,带着族人历经千辛万苦,鲜卑人也是翻山越岭,史料这样记载: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不过这样的迁移让人就像欧洲中世纪蛮族大迁移,日耳曼来到罗马帝国一样,他们在这时候不仅向南,而且向西迁移。当然遇到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第一个就是在途中遇到了一匹神兽,从外形看像马,不过从声音上看又像牛,总之就是“四不像”,它充当了导航的功能,使得鲜卑来到了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个传说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说明鲜卑拓跋部开始大规模的游牧活动,而且这时候他们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个相当于东汉中后期,鲜卑向匈奴故地迁移,它所展示就是这一段历史。
这时候的匈奴再也不凶了,南匈奴变成了汉朝的“乖宝宝”,而东汉把军事目标直指北匈奴,东汉前期北匈奴在西域发展,想恢复了昔日的辉煌,随着东汉王朝统一战争的结束,南匈奴在其单于的带领下主动向汉朝称臣,也就成为了汉朝的臣属,据说南匈奴的单于十分地虔诚,但是匈奴哪里有过这样的举动,据说他们的贵族都是声泪俱下,估计北匈奴肯定在想,瞧,这出息!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07:48:04 +0800 CST  
南匈奴投降了,北匈奴自然不会,他们控制了西域,汉朝很想打通丝绸之路,所以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在公元七十三年,汉朝终于出手了,汉军分兵四路,以太仆祭肜出高阙,奉车都尉窦固出酒泉,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骑都尉来苗出平城,讨伐北匈奴。窦固在天山大败破呼衍王。而耿秉、来苗、祭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这阵势足以北匈奴肝颤。不过窦固还是留了一手准备,毕竟汉军要打通西域,所以他留兵驻屯伊吾庐城。随后汉朝又派出“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随后在西域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班超,在西域经营。就在章和元年,即公元八十七年出现了鲜卑的影子,《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鲜卑击破北单于(指北匈奴),斩之。”也就是说鲜卑杀死了匈奴北单于,对汉朝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振奋,不过对北匈奴却是很郁闷,被自己的小弟杀死了,太窝囊了,不过对于北匈奴更大地灾害还在后面。两年之后,汉朝派出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匈奴大败,汉军追至私渠比鞮海(在今蒙古境内)。窦宪就登上了燕然山,便在这里的石头上刻字记下这次功劳。北单于只好派遣自己的弟弟右温禺鞮王主动来朝见汉朝。这等于匈奴承认自己的失败,随后北匈奴派出使者称臣,但是北匈奴还是不愿意接受失败,汉朝只好派出军队再次北伐匈奴,史料记载:“遣行中郎将班固报命南单于。遣左谷蠡王师子出鸡鹿塞,击北匈奴于河云北,大破之。”“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获其母阏氏。”从此这一支匈奴就向西逃走了,当然他们还在西域一带活动,不过这里可以看到鲜卑的影子。……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12:16:24 +0800 CST  
南匈奴投向了汉朝的怀抱,而大漠又变成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大约在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之间,鲜卑逐渐向西迁移,迅速占据了匈奴的故地,便与留在当地的匈奴残部融合,形成了新的鲜卑,因为这时候鲜卑较为强大,很多不是鲜卑的部落也打着鲜卑的旗号,而上文所讲的诘汾就是对应北匈奴在中国正史中消失的时代。
当然鲜卑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综合体,首先他不是单一的民族,自从东汉中期就已经如此,不过拓跋部这时在哪里,按照《魏书》的记载,这位诘汾曾经率领万余名骑士在山林和草泽附近围猎,也就是说这时的拓跋部靠近山林和草泽,它没有像其他鲜卑部落一路向西。因为关于拓跋部的迁移,方向正史中没有说,所以我们不太清楚他们如何迁移,可能是一路向南,这不过是理想状态,拓跋部的南迁上文说到充满了艰辛,总之他的迁移路线和鲜卑部落迁移地相似,他的目标也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栖息地。
在这个时候这位首领和上位首领也有了尊号,叫做推寅,在鲜卑语中的意思就是钻研,拓跋部由推寅迁移到大泽之后,经过六代的生活才决定迁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六代对这里还是相当的满意,只不过因为人口增长,使得这里的生态资源已经无法承载。到了邻和诘汾,经过两代人努力,拓跋部由大泽迁到了山泽,这是什么地方?笔者只能说暂时不清楚。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14:00:18 +0800 CST  
这时候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当然拓跋部首领诘汾刚来到了山泽的时候,他有了一次艳遇,当然他率领数万名骑兵在这里围猎,就在这时,天上突然一道奇异的光芒,光芒照得睁不开眼睛,随着光芒渐渐地退去,他们睁开眼睛一看,一位美女在众人的簇拥下向他们走来,她们穿着盛装,诘汾很好奇便问从哪里来,那位美女便说:“我是天女,受上帝之托和你结为夫妻。”
这里的天女就是天使,也可以这么理解天的女儿,倒是这位拓跋部首领听到这位美女这么说,所以就不见外,就在当天夜里他们便同寝,不过良宵苦短,第二天早上这位天女就要离去了,这是一夜情的故事,诘汾当然不愿意,二十四小时的爱情太短了,便极力挽留,而天女却这样说:“明年这个时候,你我在此处相遇。”估计诘汾的心也是凉巴巴的,美女居然这样,还不用负责,既然说明年再见,那就明年再见吧。说时迟那时快,天女一个转身就消失了,害得诘汾过一段时间就在这里等待,等了很久,估计花儿都等谢了。
不过天女还是准时赴约,等诘汾到来的时候,天女给他带来一个男孩,交给了这位首领便说:“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估计他要是多情的小伙子,估计天女尴尬了,毕竟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却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当时部落也盛行相似上古时期的野合,不过女方还会把所生的孩子交给南男方,女方不用负责,她们唯一的方式就是生孩子,当然这是关于诘汾的美丽传说,正好反映了当时鲜卑来到匈奴故地,和部落通婚,不过这个故事可能反映当时拓跋部的婚姻制度。这个孩子就是拓跋部始祖力微,拓跋部在他的领导下走向了强大,《魏书》也有这样有趣的记载,就是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也就是说这时候拓跋部不像后来汉化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社会,很可能这时候的鲜卑刚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
当然这一则故事和开始的黄帝传说是不是有矛盾呢?这里可以说还存在知父不知母的社会。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14:16:12 +0800 CST  
第三章 始祖力微
力微是拓跋部的始祖,他在任的时候,已经是三国时期,史料记载他是长寿老人,活了一百零四岁,他即位的时候鲜卑拓跋部实力很弱,史料记载,这时候鲜卑的西部受到了进攻,原因时出现了内乱,各个部落相互攻伐,所以拓跋部遇到了分裂的危险,部民也纷纷离散,为了让部落继续生存下去,他知道现在需要抱一个大粗腿,所以他选择了没鹿回部大人窦宾。
当然史料没有中他是怎么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总之这个人是个能屈能伸的人,这时候他说服了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他们兵和一处,去攻打鲜卑西部,可惜的是他们的军队大败,甚至窦宾的马都丢了,只好乘十一路奔跑,这时候拓跋力微派人把自己所乘的马送给他。估计这位首领也感动的稀里哗啦,真是兄弟,把自己的马给我,你怎么办?冲着这一点,我要感谢你。等他回来之后,便下了这样的命令,让自己的的部属拜访送给他的人,让大家感谢这位重义气的首领,甚至还要重赏他,不过他把这件事情隐藏起来。过了很久,窦宾才知道送给他马的人是拓跋力微,心想这个人品德太高尚了,所以一心要报答,甚至打算把自己部落所掌握的一半土地分给力微,以报答他,力微就是不接受,这事!您太客气了,这不是举手之劳。
不过窦宾一直在想如何报答他,最后想到了将自己喜爱的女儿嫁给力微。不仅如此,而这个人继续感恩,还一再询问力微有什么梦想,自己可以帮助实现。力微一看盛情难却,只好说自己率领部属向北居住到长川一带,而窦宾却暗中帮助这位首领,也是真是游牧民族,民风淳朴,所以才会如此。以后力微便以仁德治天下,拓跋部各个氏族一看,旧上司的部落兴起了,咱们还是回归吧!所以很快拓跋部又重新兴起了。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21:40:33 +0800 CST  
等到了窦宾病危的时候,这位首领在临终前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速侯、回题,今后要归顺力微,奉力微为首领。他死后,他们却想凭什么,咱们也是一个大部落,让我们归顺小部落,心里不是滋味,不如这样利用他参加葬礼的机会杀掉他。可惜的是他们谋划的时候,消息泄露,力微得知后,便知道他们终究不会归顺自己,所以想一个办法逼他归顺。所以就在宫中埋伏勇士,然后让他们来到拓跋部,估计也是诱引,也许是因为这哥俩比较淳朴,听到了力微盛情邀请,他们就来了,估计力微都很郁闷,就这还想杀我,这两个人一死,力微很快就征服了这个部落,也许是因为大家看见了力微还是一位仁厚长者,在收复各部落的时候,他以仁德服天下,史料记载拓跋部因此而强大起来,据说它召集了二十万士兵。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22:03:46 +0800 CST  
等到了窦宾病危的时候,这位首领在临终前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速侯、回题,今后要归顺力微,奉力微为首领。他死后,他们却想凭什么,咱们也是一个大部落,让我们归顺小部落,心里不是滋味,不如这样利用他参加葬礼的机会杀掉他。可惜的是他们谋划的时候,消息泄露,力微得知后,便知道他们终究不会归顺自己,所以想一个办法逼他归顺。所以就在宫中埋伏勇士,然后让他们来到拓跋部,估计也是诱引,也许是因为这哥俩比较淳朴,听到了力微盛情邀请,他们就来了,估计力微都很郁闷,就这还想杀我,这两个人一死,力微很快就征服了这个部落,也许是因为大家看见了力微还是一位仁厚长者,在收复各部落的时候,他以仁德服天下,史料记载拓跋部因此而强大起来,据说它召集了二十万士兵。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22:14:00 +0800 CST  
西晋王朝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公元280年,立国数十年,将士十余万,累出孙坚、孙策、孙权、周瑜、鲁肃、陆逊、陆抗等明主名将的东吴在西晋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竖起白旗投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归于一统。
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为西晋的统治者们带来了什么?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豪强地主、门阀士族再也没有了镇压黄巾大起义时诸侯并起、争逐天下的豪情壮志,剩下的只是奢侈腐化、贪婪堕落。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形容强盛统一的西晋王朝走向末路再恰当不过了。在奢靡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一反伐吴前清廉俭约的作风,生活变得奢侈无度。当年那个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开国皇帝不见了,那个曾经因为御车的青丝绳断了以青麻代替、御医进献雉头裘而当众焚之的司马炎已成为历史。人性的丑陋在安乐之境彻底崩发,打下吴国之后,司马炎诏选孙吴宫人五千人入宫。颇事游宴,怠于政事,宫中妃嫔的人数几乎接近一万人。晋武帝经常乘坐着羊拉的车子,听凭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宴饮、入寝,宫人竟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一个国家领袖的行为举止是臣民和社会的表率,上行下效,国家领袖影响贵族官僚,贵族官僚引导整个社会。
《世说新语·汰侈》中对当时士族豪门穷极奢侈的描绘, 象石崇夸富、竟比珊瑚、人乳饮猪、金沟跑马等等典故足以令后人瞠目结舌。
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并穷绮丽,以饰舆服。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密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花椒粉和泥涂房屋,王恺就用赤石腊涂墙。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暗地里帮助他,把一株高二尺的世所罕有的珊瑚树赐给王恺。王恺带着珊瑚树去石崇面前炫耀,石崇随手以铁如意击碎,王恺声色俱厉,石崇若无其事地说道:"不值得生气,还给你就是。"命左右把家中的珊瑚树他取出来,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和王恺那样的珊瑚树多了去了。王恺惘然自失,不知所措。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2 22:16:06 +0800 CST  
说到拓跋部接下来的发展,不得不提一下西晋,西晋曾经在晋武帝时期十分地强大,在司马昭(晋武帝之父)时期,就派出钟会和邓艾率领军队消灭了刘备建立的汉朝,等到了二八零年,又派出军队由西向东,沿长江顺流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三国最后一个国家孙吴,此后三国归于一统,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
不过西晋只是昙花一现,十年太康之治,感觉好像一切都好,国家已经由分裂走向统一,黎明百姓也要开始他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晋武帝是个“二世祖”,在统治时期便公开支持炫富,所以国家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再加上晋武帝错误的策略,也就是大封诸王,介于曹魏亡国的原因,给予诸王更多地权力,后来使得八王之乱,西晋的盛世随着动乱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候五胡纷纷进入中原地区,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五胡因为气候原因,或者看见中原的繁华,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其中拓跋部在河套一带,或者今天山西、陕西一带活动。
在公元三百一十七年,随着匈奴部刘聪攻破长安之后,西晋就成为过往的流星,不过为什么曾经强大地国家在诸侯王和五胡的打击下,就这样消失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西晋会如此迅速地灭亡,是不是只有以上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是不是只是晋武帝错误的策略。西晋王朝有一项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出现于曹魏时期,而晋朝表现最为明显。
史学家认为这是晋朝出现种种原因一项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变成了世家大族控制了朝廷,而世家大族逐渐和皇族世代通婚。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3 15:31:28 +0800 CST  
说到九品中正制,出现在曹丕时期,他处理选拔人才的时候,接受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一整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个制度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制度,我们要说到东汉,在东汉中后期形成了豪强大户,虽然那时候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到了东汉末期随着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朝廷无力镇压,各地豪强就出现了,而这种制度在西晋时期大行其道,朝廷的官员都是地方豪族推荐,不过它的内容是:
他们首先设立中正,这也是九品中正制最为重要的官职,而中正的意思,就是掌管对一个地区品评人才的重要官员,它又叫做中正官,她在各州、各郡县也有大小之分,在州被称为大中正官,州郡的中正是由本地人担任,一般也是中央的官员兼任。同样中正官员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他们的品评郡中正初选是由郡长官推选,这是曹魏时期,不过在晋朝时期把权力上调至州中正推荐,不过中正官员任命权是由司徒府,不过州郡都有中正的属员,一般人也是由属员品评,而州郡推荐的关键人物是由中正品评。“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3 21:53:09 +0800 CST  
关于中正,主要是品评人物,向朝廷推荐人才,不过它却有几个标准,第一就是家世,也就是被选品人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尤其是其祖父辈出任官职的资历和他的爵位大小,这些资料编成薄世,又称为薄阀,同样中正官要详细掌握。第二就是形状,也就是被选品人的品行,当然主要看才能和道德,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第三,就是定品级,基本是根据个人的道德和才能,而家世只是参考,但是晋朝以后逐渐看重家世,所以出身寒门的人只能依靠军功,但是也是个别而已,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以上的资料来源于网络,笔者做了一定修改,当然开始的时候九品中正制,看重的是人品和才能,家庭只是作为参考,接着便是三者并重,到了后期只看重家庭,随着形成了门阀制度,在西晋就形成了明显的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这时走向社会的反面。
楼主 lcjst  发布于 2018-04-03 21:59:48 +0800 CST  

楼主:lcjst

字数:14127

发表时间:2018-03-31 18:10: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7 02:00:05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