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洲(读史漫笔46)

旧时,欧洲管中国叫远东,中国管欧洲叫泰西,即“远西”,是极西。那时,在中国人看来,印度就是“西天”了,欧洲还在印度西边,只能叫“泰西”了。中国与欧洲,据说期间相隔8000多公里。

古时候,比如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他对中国还一无所知。到了中世纪(公元500—1000年),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也还只是一个传说。那时,在欧洲就有一个约翰牧师的传说长期流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块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约翰牧师是他们强有力的统治者。好几个世纪里,基督教首领梦想与他建立联系。西方人对伟大而又神秘的中国抱有极大的希望,他们听说,中国是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

按照史家的研究,人类的交往有三种基本形式:战争、商业和文化交流。

19世纪中叶之前,欧洲人与中国人没有打过仗,因为地理位置相隔遥远,那时的技术水平,就是好战、好扩张、好侵略的欧洲人也无法侵入到中国。文化交流也是很少,商业交往也是间接进行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商业联系。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41:48 +0800 CST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45:17 +0800 CST  
到了古典时代(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末期,即公元500年前后,虽说商队的路线已经遍绕整个欧亚大陆,既有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也有环绕整个欧亚大陆的海上航线,只是欧洲与中国的交往还是不容易,丝绸之路只能穿越中亚、抵达中东(罗马帝国的东部行省)。同时,商人们可以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只是到中国的次数较少。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46:53 +0800 CST  
尽管有了丝绸之路,但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商业往来。罗马商人未能经由陆路直接去中国,中国人也未能取道陆路直接到罗马。它们之间的商业往来全靠各种中间人,尤其是靠帕提亚(今日伊朗)的中间人。中国人和罗马人很想建立直接联系,但是,帕提亚人为获取中间厚利极力进行阻止。据说,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当他到达波斯湾时,那里的帕提亚人告诉他:

大海烟波渺茫,浩瀚无边。顺风时,渡海可能三个月就够了,但是,碰上逆风,也许得费时二年。所以,那些出航的人,都在船上备足三年的粮食。在海上还易患思家病,有些人就因此送掉了性命。
于是甘英无功而返。

那时的帕提亚人不仅夸张取道海路的种种危险,而且也不提前往罗马帝国的东部行省叙利亚还有更为直接的陆路可走,就这样,把我们的使者哄骗了回去。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48:02 +0800 CST  
虽说没有直接交往,中国的丝绸却大量进入罗马,史家指出,那时中国人在财富和技术上有很大优势,对进口罗马或其他任何国家的货物不感兴趣,罗马的金银只好不断外流,以至当时许多身居要职的罗马人,看到大量黄金因支付受人欢迎的中国丝织品而东流,大为惊恐。

到公元6世纪中期,东罗马拜占庭人将一些放在桑叶上孵化的蚕卵偷运回国,丝绸工业在罗马帝国的叙利亚开始发展起来,并传播到希腊和地中海西部地区。这就断了丝绸之路的生机。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48:43 +0800 CST  
7世纪时,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中东,随后,又扩张到中亚,并在751年的怛逻斯战役中击败了中国唐朝人。于是,中亚也成了穆斯林的天下,在以后好几个世纪里,阻断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交往。

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整个欧亚大陆,蒙古统治下的和平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当时的商人、传教士和战俘的旅行告诉欧洲人,在远东有一个大帝国,它的人口、财富和文明程度,不仅等于而且超过了欧洲。另一方面,东方这时也开始了解西方。马可·波罗既使西方知道了中国,又让中国了解了西方。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0:03 +0800 CST  
马可·波罗从1275年到达忽必烈的朝廷。他以各种身份为忽必烈服务了17年,游历了全国各地。马可·波罗的旅行使欧洲人了解了中国,并渴望到达这个伟大的国家。史家认为,《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

在马可·波罗到中国之前,1264年,当忽必烈迁都大都时,欧洲人才首次进入中国。最早来中国的不是外交使节,而是两位威尼斯商人,一位叫尼科拉·波罗,另一位叫马费奥·波罗。

十六世纪之前,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已经传到了欧洲。

虽说,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但各种事情的关联总是十分诡异,汉武帝讨伐匈奴的远征大军,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史家说,正是中国人的胜利,引起了向西民族大迁徙、最终冲击罗马帝国,并导致其崩溃的连锁反应。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1:10 +0800 CST  
公元1500年以前,欧洲的入侵与反入侵,十分频繁,但与中国无关。就是1096 到1291年近200年的十字军东侵,也只是侵入到地中海东岸的东罗马拜占廷,距离东亚的中国还远得很呢。

公元1500年以后,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开始与中国直接通商。1513年,第一艘抵达中国口岸的葡萄牙船驶进广州港。这是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欧洲人对中国的访问。1514年,葡萄牙商人与广州通商,1577年,他们又在澳门设立了永久的商业根据地。不过他们经营的都是东南亚和印度的货物,欧洲的东西一样也没卷入,它们在中国没有市场。

接踵而来的是荷兰人和英国人,分别于1604和1637年抵达广州。到18世纪中叶,中国人向所有国家开放贸易,不过,贸易地点仅限于广州和澳门。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2:08 +0800 CST  
在文化上,那时中国和西方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传布天主教方面,也是欧洲人占主动,利玛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明朝万历年间,他经许可定居广州,20年后移居北京。居留期间,他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给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基督教的征服性容不得中国儒家祖先崇拜的传统仪式,1704年,教皇克勒门十一世对教徒发布严厉的祭祖祭孔禁约。过了十几年,到1721年才翻译为中文呈康熙皇帝御览。康熙大怒,朱批“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雍正登基后,实行全面禁教政策,1724年,雍正批准礼部发布禁教令通谕各省:着国人信教者应弃教,否则处极刑;各省西教士限半年内离境,前往澳门。全国教堂300座均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天后宫或书院。 到1745年以后,基督教在中国就迅速衰落了。

实际上,由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基督教在数世纪里传教活动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倒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人留下了更深刻得多的印象。那时,有一位欧洲旅行者称中国人为 “具有我们优点的人”。 史家感叹说,中国人大概根本没想到过要回敬别人的称赞。那时,无论文化、政治还是军事,中国在所有领域内都极其杰出。而1500年以前,西欧大部分领域都很落后。无怪乎史家叹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竟如此自信。中国人天朝上国,自信得可以。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3:05 +0800 CST  
西欧的扩张,从1500年前后开始,近代初期,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扩张,到1600年,荷兰、法国、英国也加入到征服的队伍中来了。在这期间,史家说欧洲人显然是不团结的,他们之间充满了政治的宗教的纷争。但是,有一点他们完全一致,那就是扩张。直到1763年,两个半世纪里欧洲人为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遗憾的是,欧洲人已经在世界上折腾了200多年,世界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那时的中国人似乎并没什么感觉。1763年以前,除诸如天文学之类的某些专门知识领域外,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同样是微不足道的。史家说,就当时中国民众对欧洲人的看法而论,它或许准确地反映在以下这句格言中: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为瞎子。

就在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给中国的皇帝写了一封信,要求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当时的乾隆皇帝答复说:“在统治这个广阔的世界时,我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维持一个完善的统治,履行国家的职责:奇特、昂贵的东西不会引起我的兴趣。……正如您的大使能亲眼看到的那样,我们拥有一切东西。我根本不看重奇特或精巧的物品,因而,不需要贵国的产品。”

而早在1715年,康熙皇帝也说过“西方人,象他们那样愚蠢的人,怎么能反对中国的伟大学说呢?他们当中没有人能透彻地理解中国的经籍。当他们说话时,其中大部分人是可笑的。”(参阅《从康熙54年到乾隆58年(读史漫笔)》)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5:06 +0800 CST  
17世纪时,传教士详细的报道了传说中遥远的中国文明,欧洲知识分子被强烈地吸引住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可见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被欧洲人推举为模范文明。法国的大学问家、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1694-1778年)还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他书斋的墙壁。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6:15 +0800 CST  
总之,当欧洲人由海路进入儒家世界时,他们最初的反应是尊敬和钦佩。史家指出,这些西方人仅在海战方面享有明显优势。在其他所有方面,他们都不能匹敌。

但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他们从对中国文化的钦佩转向对中国自然资源的关心。但不管怎样,中国文化已经给欧洲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在1778年,一位德国学者很不甘心地写到,“我们怎么能相信,在欧洲的导师希腊人会阅读以前,东方诸野蛮民族已产生编年史和诗歌,并拥有完整的宗教和伦理呢?”

那时,当欧洲人发现新的海洋、大陆和文明时,他们有一种睁大眼睛的惊讶感觉。他们在贪婪地互相争夺掠夺物和贸易的同时,还表现出某种谦卑。但随着扩张和征服,欧洲人的态度变得愈来愈粗暴、冷酷和偏狭。就连他们自己人也看不下眼去,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纪尧姆·波蒂厄抱怨说,在莱布尼茨(1646年—1716年)的时代曾强烈地使欧洲知识分子感兴趣的中国文明,“如今几乎没有引起少数杰出人物的注意。……这些人,我们平日视作野蛮人,不过,在我们的祖先居住于高卢和德意志森林地带的数世纪以前,已达到很高的文化水平,如今,他们却仅仅使我们产生极大的轻蔑。”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颠覆性的变化?法国人托克维尔道出了其中真相,因为1840年,清政府“被一小撮欧洲人任意摆布”了,那就是鸦片战争。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7:42 +0800 CST  
欧洲人的近代始于1500年,是从侵略扩张开始的,中国人的近代则是从1840年被侵略被征服开始的。先前,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对欧洲是俯视,近代这一二百年,开始仰视,欧洲人对中国却正好相反,是从仰视到俯视。欧洲与中国,缺少的是平视。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与欧洲,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相互了解。中国人不了解欧洲,欧洲人更是不了解中国。直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逐渐强大,开始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双方才真正有了平视的基础。不过这一二百年欧洲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式,总是带着一幅凹凸不平的眼镜来观瞧中国。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8:37 +0800 CST  
欧洲人的近代始于1500年,是从侵略扩张开始的,中国人的近代则是从1840年被侵略被征服开始的。先前,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对欧洲是俯视,近代这一二百年,开始仰视,欧洲人对中国却正好相反,是从仰视到俯视。欧洲与中国,缺少的是平视。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与欧洲,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相互了解。中国人不了解欧洲,欧洲人更是不了解中国。直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逐渐强大,开始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双方才真正有了平视的基础。不过这一二百年欧洲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式,总是带着一幅凹凸不平的眼镜来观瞧中国。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9:02 +0800 CST  
比如民族问题,欧洲人总觉得中国应该分裂成几个民族国家才对,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的民族观与他们欧洲人的民族观根本不同,几千年民族融合的结果,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大民族观,这就是中华民族。这是华夏民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鞑等少数民族互相攻掠长期融合的结晶。在中国境内,各个不同民族都认同中华民族。而且,学者们说,从商朝开始,中国人就是根据文化上而非种族上的优势明确区分“中国人”与“蛮人”的。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以来,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已经有两千多年,期间王朝更迭的时候,也有分裂和混乱,但最终总能归于一统。史家指出,十世纪时,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象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而且,史家特别强调,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通史引用说,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说法:“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全球通史》的写家的确是西方的一个大历史学家,他准确地理解了中国人民族观里的核心成分。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0:59:46 +0800 CST  
中国人的民族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学者说,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名的《史记》里,就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中国人都喜欢安定统一,不希望分裂混乱。这是几千年历史培养起来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正是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就在汉朝崩溃以后,中国乱了三四百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总是很快融入进中国文化,有的甚至自编神话故事,重新建构自己的历史,也要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

比如,公元386年,鲜卑族的拓跋氏在中原建立北魏。据载,鲜卑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刻木为信。有一本一百二十四卷的纪传体史书《魏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这《魏书》开篇就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魏书》明确地说,他们的祖先是黄帝次子昌意。

北魏王朝原本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但他们把自己的历史建构得有模有样,有理有据,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论述成炎黄子孙,论述成正宗的炎黄传人。这在欧洲人看来,大概是不可想象的。与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王朝相比,如今,还有让我们中国人自己也不可想象的事,你看台湾,那里有一帮人,不知道哪股筋没有捋顺,硬要把自己论述成不是炎黄子孙,要知道,这祖宗可是不能任意选择的哟。

欧洲人的民族观与中国人大相径庭,比如,原来的南斯拉夫联邦,他们原本都是欧洲南部的斯拉夫人,同属斯拉夫民族,他的国歌就是《嗨,斯拉夫人》。只是内部又分成了不同民族,大约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竟然按照民族不同,分裂成六个主权国家。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1:17:29 +0800 CST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1:21:17 +0800 CST  
南斯拉夫还有个弹丸之地科索沃,到现在是不是个独立国家也说不清楚。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1:22:03 +0800 CST  
正如史家所说,近代以前,中国在所有领域——文化、政治和军事——内都极其杰出。这个国家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统一性,国家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内聚性。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存在到今天。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古老的而且连续不断的文明。

2008年,一个奥运火炬传递,上演了一场藏独闹剧,反而使全世界的中国人起来维护中国的统一,欧洲人应该从中悟出点什么。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1:23:33 +0800 CST  
本帖欢迎网友阅览。网友若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连接。
本系列文章谢绝抄袭!
抄袭是盗窃,是自贬人格。

“读通史,开眼界,长知识——读《全球通史》漫笔”,简称“读史漫笔”,是个文章系列,首先在“天涯煮酒论史”陆续发帖。帐号:woxinsihaiyang

自2015-12-23开始,至2017-11-10,发帖45篇,已被抄袭10篇(已发现)。

现把被抄袭情况陆续报告给各位网友: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11-20 11:40:27 +0800 CST  

楼主:woxinsihaiyang

字数:13228

发表时间:2017-11-20 18:41: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8 14:29:53 +0800 CST

评论数:2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