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一】一切哲学问题中,终及需要回答的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儒家那儿有个

专门的术语:性命。

性定心自远,身闲乐自深。绝仕而读书为乐,薪之外浊物不取,【足乎己无待乎外】【庄子秋水】。

欲一生一世一本书。

余年幼多病而体弱,性孤静而好书。与书为伴为友,五十年矣!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余之人世初满月始,温烧不知因数月不退,医无解,母未弃。哀求之于天,

扣首于地,复请医,医束手,后求之于民间,与医之药死马活医,天地暝变,由是有生。自此,体弱

多病惊恐伴一生,五岁时,祖母精心呵护且俱告之,余知己不与儿时同伴同,懵懵懂懂知,万事小心

为要,不能与人比。始发蒙,常因病而在家,无聊之就翻字典词典背诵以乐,文革亦无多书以读,课

本余早自读,学生课外活动多,余祖母一一推之,兄弟皆上学后,祖母就讲故事教余。余之祖父外祖

父皆读书人,祖父家颇殷实,先祖清代自江西入湖北,世世代代以读书教书低吏为活,清末祖父外祖

母家族,黄埔二人其它军校各几人,抗战爆发,亲族子弟奔之于前线,祖父祖母卖地卖宅携余父逃进

深山,二箱银元存于一山民家,山民据为己有,而山民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名曰张仙的良善山

民,泽隐深山,德比渊潭,收留了祖父祖母余父。

余祖母生儿女九人,前半生恰遇乱世,仅存余父一人。

余父只因读过书,才保有命,得以颐养天年。志愿军援朝时,读书人很少,余父还是在炮兵部队,识

字人也非常少,只因他读过书,才被营长这老兵看中,当了他通信员。美飞机历害,一营三百多人,

回国时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就五十余人,其中就有余父。

人生皆偶然,家母之祖之父世代乡村教书人,惜外祖父二十九病而逝,外祖母孤带三个儿女哭瞎

了双眼,在此情况下,仍将长子送去读书,余母没进过一天学校,终身深为憾,是故家母时刻教导,

人活一世,啥都可没有,但不能不读书,是故余家都以读书为乐,其它顺其自然。四子全靠其操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俱考进重点大学,而家母劳累得病,不幸六十二就离开了人间世。


余自小就以书为乐,那时书太少,余就以背字典辞典为乐,书多后,又养成随手记笔记之习惯,余小

学、中学、大学,作文总是范文。分配工作至今,三十多年余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停的写写改改

删删,推辞一切复杂的人与事,远离权与利名。三十来年,余用本名从不发文章,报刊邀亦不发。因

余既然没能给家族后人带来丝毫所益,更不能因文字而其致害也!


余近三年,身体不适,驱驰俱废,无以为乐。故按孟子云,看看写写古贤人诗书读书笔记,看看那些

智商绝高的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人生智慧,那么余好朋友就多了,自古及今,朋友盈室,无聊时

间就打发了,心情亦就好了。

回首过去,余蛮幸运的,每天都能读读书,读记那些优美的文字,自在逍遥的写写删删,以前闲时还

收藏、钓鱼、旅行。

按余性活一世,何其幸哉!

不期余重疾日盛,不知何时其极?是故,余有生之年一天一更,

将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分阙与野二条线,以中古秦汉唐宋为主,兼涉远古近古近现代人物和史,结合当时世界大势、外部环

境、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外部环境、人口资源、教育等诸多因素考历史节点影响历史进程,在

中华古文明传承过程中,对后世影响大的阙和野之杰出人物写完,不负人生之迹。所发皆余自写,部

分文亦借数百本前人先贤古代人类史,社会史,政治史,哲学史,经济史,人口史,文学史,绘画

史,陶瓷史,教育史,医学史,军事史等各方面书。

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黑格尔】,历史就是把己发生的事纪下来,就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所作

奋斗的故事,二千多儒学确立的只有一重世界【现世】,而没有两重世界【现世和超世】,三重

世界【地狱,人间,天堂】。而老庄看到超世,脱离现世。而余之这本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

学思考就是尽可能参考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和部分大家著作以及考古成果,思考有人类以来的中国

祖先智者之戏,五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书田园。

余没清任何人顶帖,亦不需顶帖,你喜欢就看看,有人与余心里想法一致,余诚乐之不废矣。

余非历史科班,错误难免,亦借鉴了无数先贤和今人大家之文,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耗余生之微力,大病以后亦皓首穷经,焚膏继咎,日赶夜读,余是以此书,作为余

一生留子孙礼物也!不得误余子孙,和那种一年三年丢进坑里,污眼之物,遗害之书所不同!

古人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性自命出,穷达以时。

又曰;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生,夭寿以时。

“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诗、书、礼、乐,其始出 皆生于人”。 :“好

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善不善性

也,所善所不善,势也。”【语出余之故乡——荆门郭店楚简】

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俱莫知。

性由命生,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

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荆门郭店楚简《语丛一》

孔子知“天人之分”,也“知天所为,知人所为”,是一位“知天命”的人。孔子认为,自己在五十

岁前后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自身学说的本质特徵,也知道自己不用於世是因为与“天”、“时”不

合。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老子曰:“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庄子《德充符》曰: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

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生死、贵贱、贫富、寿夭、穷达、祸福、智愚乃至是非在哲学的存在概念中失去了意义。“轩冕在

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庄子《缮性》)“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倒置之民”的人

间世仍无寄。

性自命出,穷达以时,人间世的喜、怒、哀、乐、好、恶、忧、惧、智、愚都来自性,性来自物外,

性产生情,情产生运,运来自世也、时也、势也。

人受父母精血而生,生而有之的禀赋即谓之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皆谓性是天所命使之然。由“命者,使也,主宰之义,故命、天命,皆指人一生之遭际阅历祸福吉凶

而言,道家谓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广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

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命是无法理解、无法抗拒、无法逃避的。儒家谓

之命,教使然也,求“天人合一”佛家谓之果报。

人之命,不外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二途,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的态度怎样,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体

现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低、生命价值的高下。面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做出选择,本书就是用远古中古

史来回答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




善和不善的源头深藏于人性之中,而善和不善的实际表现和人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关系密切”,指导

人一生的是哲学思想,反映出来的是人的处世态度,用笔写出来就是文学,而在中古人间世中,好多

士人是用生命甚至用整个家族的性命、亲朋好友家族的性命来不负所学,使最终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入世和出世是阶级产生后,士人永远面临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古士人用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探

索了哲学、思想、生命、文学、名和利、永远和现世等等诸多人生问题。是故,余特别喜欢中古史、

中古哲学、文化。特别是用生命阐释老庄生命哲学的人间世哲学思想和文学

纵观历史的星河,中古人类群体无疑是非常璀璨夺目的一个群体。犹其是汉魏晋南北朝人给后人印象


最深的,就是不以物累,率性自然的风骨和生活态度,甚至于用生命阐释老庄生命哲学。创作出令人

永世不忘的人物,也许就几句话,一二件事,这种活法前无古人,后亦稀有来者。而中古当时,是一

大批,甚至几乎整个士人的普通举为。以前没有,以后几稀,那就是余所爱的用生命阐释老庄生命哲

学的自然山水、人间世哲学和文学】。


不要声誉、不要功业,能够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的人,才能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

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美的自由和幸福, “未知生,焉知死?”春秋战国和中古时期人类

思考最多的是生命的意义。

中古人对当时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但即便舍弃生命,也不能改变中古生命哲学理念和意志的肆意,随

心所欲生活态度。

在乱世中,入世和出世,有不少士选择了入世,最终却为了心中的信念献出了生命,亦有陶淵明类的

各类道隐高蹈人物,陶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陶淵明只所以伟大,不是他做出了多么的功业,而是他那完美无缺的人格特征,不朽的数篇诗作和小

赋,给千百年读书人指出了人生,也可以这么活,人间世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山水自然为寄,以文

字诗赋为托,以南山田园为赖,简简单单活于人间世。

余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三位最好的心灵慰籍药,分别是庄子--陶明渊--苏东坡。

陶明渊为后世读书人指出了另一人生途径。,当入世一条入世之路走不通时或苦闷之极时,后世白居

易在陶公酒隐田园隐和学问隐、道士隐、时隐、朝隐、佛隐基础上搞了个中隐,高了一步。

后世苏东坡学陶就更进一步,能阙能野,是如此活的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的

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读读书,把物质需求降到能活命,有点不太花钱的小嗜好,然后

附仰天地间,不乐堪复为?

陶【识时世变化,敏锐聪慧异常,大道自然。独立而不群,率真而不矫糅。】,真心实意完完全全归

心自然,无选惟一选才是上选。后世读书人就有不少学习陶的,不论那种市隐,朝隐,大隐,中隐等

各种隐法,顺时世而为,不与自己性命为敌,大道自然,结果就人生之路就风回路转,柳暗花明,另

一番天地了。回首一看,人生短短几十年, 哦,这样活,也没白活,反而活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而

然的人生之境。也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儒之教也!

余生于六十年代初,又逢治世,年少时即以文为乐,亦为志,然所学非史且非所能用,余一天亦无仕

途之志,本愿以笔读史编史过一生,然所学非所能用,只好按本心余时自娱,上下四代,余不能仅窃

私所乐,即便三零一医院转栈迁徙数载,生死医一话而己,余仍萦务不能殆,妻儿老幼不敢一天忘,

责末尽至矣,余不能独享己体。现犹能独处空室凝然而读书,余生之大幸也!

何如此苦己也?余读古贤人书,朝闻道夕可死矣!

人活一世,身后万空,生前乐己所欲,不灭心中理念,愈挫愈坚,亦不失人生大乐矣,夕逝,亦笑而

归。余读史写史编史,纯如明袁公安所曰找点寄;

髯公近日做诗否?

若不作诗,何以谴此寂寞日子?

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故有以弈为寄,有以色为寄,有以技为寄,有以文为寄。

古之达人,高人一层,只是他情有所寄,不肯浮泛虚度光景。

每见无寄之人,终日忙碌,如有所失,对景

不乐,即自家亦不乐,这便是一活地狱。

其实人要有所乐,也不要太费神,行其所欲行,止其所欲止,没有目的,没有利益,无

关宏旨,不损于人,有益身心。致李子髯书【明】袁宏道



余亦如此做的,人生每阶段做一件余行其所欲行,止其所欲止的事,

余体弱,不宜外面跑了,就坐着读史写史编史以为乐,

没有目的,没有利益,无关宏旨,不损于人,有益身心。


寺在天上人在林,

烟火没入霄汉间。

不问人间世俗物,

古庙新伽怎知复?

荆山之石。。。。。2017.8.11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11:42:15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二】人生的意义

人生本无意义,只不过我们做点事,让他有意义。就如过去的历史,好像意义是往

者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但如你深思宇宙的形成,太阳与地球的产生和死亡,你就知

道往者不可谏,来者亦不可追,全是自然规律。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就接触过存在主

义,它立即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因为它说出残酷的真理: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

意义。存在主义同时为人生指明出路:人可以选择,并自己去承受选择的后果。既然人

生没有意义,人为什么还要活,既然没有必要,是不是只有去死这一种选择了呢?

存在主义的回答是,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死,也可以选择活;可以选择这样活,

也可以选择那样活。于是,我愿意我的人生更多出于自己的选择,较少出于外部力量的

强迫。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全世界所有人的所有经历从第一批人类到最后一个人类的所

有经历的综合,就是人类的意义。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去看生命的最大意义不外乎就是传播DNA,将基因传递下去,延续整

个人类生命体。

过去的历史,已逝去先人的人生,不论你是在阙或在野,不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

隐者庶人,都在用不同的途径诠释人生的有限意义;意志的肆意。不论你过去是多末地

改变了过去人类的发展,最终在宇宙,在人类的进化和分化的过程中,也是白马过隙,

俯仰之间,基本趋于无穷微小,意义不大。


‘“从长远来说,人生毫无意义,只不过是这世间的一瞬间,一个偶然,即使名垂千

古,那么千古以后呢?等到地球都不复存在的时候,或者宇宙都不存在的时候,什么意

义也都没有意义了。

但是,在我们可以预知的人类能够存在的这个特定时期,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就是

在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意志的得到肆意的同时;


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了价值,人生才会有存在的痕迹,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的存在才

会有真正的意义。

体验生命:从个体角度来说,在这世界上走一圈,总要把各种酸甜苦辣都体验一

番,才不虚此行吧!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承担责任:享受权利的同时,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来这世界一次,享受了身

边的人给予我们的爱,我们同样也应该把我们的爱给他们,让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幸福

快乐。


人生意义?取决于,找到能够让你痴迷一生,至死不悔的事。


从进化角度分析:宇宙是否需要进化出生物?一个复杂整体的存在是很微妙的,很可能

由于某个原因而毁灭。如果要保障发展壮大后的宇宙整体稳定的存在,就必须出现一个

能够分析利弊,快速组合事物消除危险的智能物种来保障稳定,而符合这种条件的物种

正是“生物”及其生工智能。所有生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是最终能够合力维护宇宙稳

定的那部分。现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就是一个很大的战场,优胜劣汰,最后出现有能力

维护宇宙稳定的生物物种(不一定是人类)。



我倾向于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整个群体的角度上思考人生的意义。

生存和繁衍的是生物的本质属性,人类作为生物的一员,也逃不开生存和繁衍的历史任

务,浓缩一下,即:存在。

人生的意义在于存在,是整个人类的存在。单个的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意

义,就像微积分中的某一点没有长度一样。

中国古代史都是过去百分之几的帝王将相史,或极少部士,政治史,哲学史,经济史,

人口史,文学史,绘画史,陶瓷史,教育史,医学史,军事史等各方面的史。这种史对

百分之九十几的普通人来说,没意义或者说意义不大。对普通人意义大的历史,是看整

个人类史中,现处在何种位置,普通人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好人生短短的三万来

天。

对人而言,大家都有有限生命,都是整个人类基因传递中的一环,只有在整个人类基因

传递节点中作出贡献的人,才是伟人,才是人类的福音。我们的先人里,就有这样的伟

大人物。

意志的肆意,离不开世也,时也,势也——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就是一本写中国远古

中古各类人物意志的肆意,和他们所处的世,时,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间世历史哲

学的思考。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12:05:50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书名解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

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

意;微妙深奥的人的内心意愿,君王也知道很难达到,不需要法令作准则而行为都是正

确的符合君王意愿,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个。

晋葛洪 《抱朴子•自叙》:“既性暗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

惑。

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已的性子意愿(去做)。

肆,极陈也。——《说文》。

肆,陈也。——《广韵》

或剥或享,或肆或将。——《诗•小雅•楚茨》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诗•大雅•行苇》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肆意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

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后晋时亦用于隐者;晋 皇甫谧《高士传•向长》:“於是遂肆意与同好 北海 禽庆 俱

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而在远古中古人类的探索人生的意义时,所有哲学、理论、学说,无非适应于意志的肆

意这一人类终及理想而出,而要达到极端之意志的肆意,如秦始皇在求仙不死,外巡延

命俱不得不死时,意志子孙万代业也!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

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

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隋炀帝奄吞周汉,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使子孙

万代莫能窥也.这是杨广的理想。

成功者;世时势也,

失败者,亦世时势也!

学者仁人志士,为追求意志的实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找寻出入世和出世二条路来满足意志的

达成。譬如颜回生于贫贱之家,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不幸蚤死,然孔子称

其贤,其原因便在于颜回活着的每一天,都活出了生命的庄严、生命的崇高,他代表着

人类脱离动物本能,通向神性的努力。又如天不假伯牛以年,身患麻风而夭,孔子从窗

户里拉着他的手,感叹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其命如此,固非人力所能转移,然既能尽其性,已无忝孔门贤弟子之列。故孔门

性命学说只是“尽其性,俟其命”六字,人生意义,亦全在此六字之中。

而老庄总结出死而不亡者寿经典理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人不把精神的住所弄丢了才能长久,有信仰,精神才有依托,一直到死从来都没有

把精神的家园弄丢了,那么这个人就能长寿。

本书就是从世时势等诸方面,看远古中古人如何实现意志的肆意,如何探索人类生存发

展意义的。

余对远古中古人历史上无论君王、士、隐者,在意志的肆意方面终身而为者,不论功业

大小,只要对后世影响甚巨者,均采正史出土资料为据,从世、时、势、人类大势、外

部环境、经济发展、哲学思想、个人成长经历、性格形成因素、多方考其人其事其书,

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观念,不为名利,只为对子孙后代探索人生之要义

有微助,余心安矣,不枉数十年所思所学,一书毕而辞身,以成此书。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17:08:17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四】如何写一部;前世可鉴,今世可见,后世可建的史书,如和往史一样,以帝王将

相为史,就人说人,就事说事。不问当时整个政治环境,哲学思潮,经济发展水平,外

族影响等各方面因素,读史说史无諦于瞎人摸象。

人类社会永远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人性,也是在具体环境下变化,各项制

度思想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不适应当时各项环境条件之说,就如大一统就永远好,


短暂的分就是倒退,就是不好。这是偏面的,对统治者言是如此,对经济而言,统,短

分,再统,再发展,未必是坏事,对哲学思想而言亦如此。统是趋势,短分是融合,是

人类多样化发展。人类发展史,永远是不断分化进化的历史。对人类而言,从来没有一

种人,一个哲学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统地球。远古如此,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惟明主能灭仁义之途,荦然独行其肆睢之心’【李斯】


“人臣之情,非必能忧其君,为重利之故也。

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臣死力与君市,为君辟土地,充府库。【韩非子】

君臣之间就是市,就是交易。君为自适,臣为利,而施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

这就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统治的秘密。

古人曰: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

有天下。(吕氏春秋)

余读史,自古以来,中外远近,治一家都非易,况一国乎?人生都是短短几十年而已,

人和人不同,树与林有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云烟,最终千尺红焰俱是烟,

是人终会要自归。


儒之道,道之道,佛之道,无一道非殊途同归,终倏尔逝于人类发展史中。


君欲意志的肆意,就需世、时、势、人类大势、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哲学思想、人才

等各因素配合,而士只能假君实现有限的意志的肆意,如欲极端意志的肆意,只能假以

山水自然,诗书尺牍。

历史就是在各类人世、时、势,意志的肆意过程中继承和发展的。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17:30:42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五】关于本书史料的选择。

《中国上古史纲》中提及的五个标准,可说是言简意赅,余深以为然。

第一是“新异性标准”,即指时空位置的特殊性——各类人世、时、势,意志的肆意过

程中特殊性;

第二是“实效标准”,凡史事所直接牵涉或间接影响人群的苦乐愈大者,则愈为重要;

第三是“文化价值标准”,所谓文化价值即是真与美的价值,依此标准,文化价值愈高

的事物愈为重要;

第四是“训诲功用标准”,所谓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一是成败得失

的鉴戒,是以,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为重要;

第五是“现状渊源标准”,凡史事与现代状况关系愈深,或愈有助于现状的解释者,则

愈为重要。

本书辑选史料以正史为主,以出土资料为主。辅以近现代各大贤所著史书。择重经济

史,政治史,哲学史,在纪录的基础上,找寻为什么这样发展,这样的思想,哲学,文

化为何这时产生,这样的政治制度这时实行,对后代有何影响。

对人类进化对后世影响大的人物和事均涉及。努力将各类人世、时、势,意志的肆意过

程中特殊性人物和事及思想产生、形成、兴盛、衰落、死亡五点说清;

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纪录于此。争取从阙和野两条线,把中古生命史说清,远古、近

古、近现代亦涉,不过不以为重。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21:30:28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六】余的史观和成功、失败、短暂、永恒及人生观

余以为史越简越接近真实,凡不合人性禽兽类事做的多的人或朝代,其史要多方读考,

因为此人和朝代已失人之道德人性之羁跘,其正史改毁者多,中古前以唐为主,中古宋

以后,帝王史几乎意志的肆意到极致,反倒是士记的野史和正史里杂篇里有点真实内

容。史和出土资料相左,以出土资料为尊。

世无永恒之慨念,宇宙如此,地球如此,人类亦如此。

成功、失败、短暂、永恒不过是世、时、势,遇与不遇,历史不过就是在各类人世、

时、势,意志的肆意过程中继承和发展的。

任何事、人、物、人类、地球、宇宙都有产生、形成、兴盛、衰落、死亡五个过程。

运动形成时间、空间,同时也由于运动结束时间、空间,这里所说的运动包括人类运

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宇宙运动等。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就是宇宙的雏形,这里的“有物”是

一个浑然的整体,此时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由于离心运动或大爆炸或两

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使这个“物”分裂时的那一瞬间产生的运动,才形成时间、空间、

物质。时空即为运动世间万物当无不运动。是为生命宇宙之法则,又如何永恒?

时空包括其间万物,皆是流变更替。谁能超越时空,谁就可以获得永恒?


可一切生命都是由时空派生和演化而来的,谁又如何能超越的了呢?

人们希望持久永恒,便演绎出许多优美、动心而又拙劣荒唐的故事,所谓的三不朽,所

谓的玄术极学,皆不靠谱。


时间、空间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时间、空间是一对“孪生”兄弟,同大、同小、同

生、同死。

加速度、空间、时间、速度同时为零时,是宇宙的酝酿时期。

时间、空间、速度、加速度、具体物质一起构成宇宙。

宇宙空间是:加速度、速度、时间、空间的有机组合体,宇宙膨胀方向为正。



速度、时间、空间、加速度构成宇宙的关系是:宇宙开始的瞬间,形成宇宙的加速

度是极大值,时间、速度、空间是极小值。当加速度趋于零时,时间、空间、速度达到极大值。

宇宙空间大小、与速度、时间、空间、加速度相关联,加速度趋近于零时宇宙空间、时

间、速度达到极大值。在加速度的作用下,速度最终会变为负方向,时间、空间开缩

小,最后,加速度绝对值达到最大值,空间、时间、速度变为零,宇宙结束。

速度、加速度、空间、速度同时为零时,开始酝酿新的宇宙。时间、空间、速度都和

加速度有关,并且都与加速度成反比的关系,加速度是宇宙变化的根源。

组成宇宙的三大基本要素:时间、速度、空间。加速度是宇宙变化的根源。加速度、时

间、速度、空间的关系是:加速度极大值时,时间、速度、空间都为零,宇宙“消失归

于老子说的无”——开始酝酿新的宇宙。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1 22:31:23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七】生与死,意志的肆意与儒、道、释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

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

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

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

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罗素】。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

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

余认为哲学无非是人类的生死之学,探索人不能理解又无处不在的人类生存、发展、未

来的学问,没了人类,没了人,就没了哲学。

儒、道、释这三种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学说,都是探讨人的学问,说到底都是为一部

分人意志而服务的,都是某一部分人意志的肆意过程中的产物,受众对象的意志,看个

人的肆意需求和悟心。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

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

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他们精通

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赞人殉为厚葬,因

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

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甲骨续存》,《京都甲骨》《铁云藏

龟》《殷虚文字乙编》。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

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今文中的孺子大概也是源于儒子。职称总是在不断扩散贬

值。东汉字典《说文解字》 则解为:“儒,柔也,术:亡之称”。这表明儒的规格降

低了,以致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荀子分儒为俗

儒、雅儒、大儒(见《儒效》),这表明儒群扩大了。

孔子《论语•雍也》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

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

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

孔子《论语•雍也》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

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

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不论他们的原初职业如何低贱,实际上都

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直接劳动者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有

闲的阶层。

同时,也正因为他们的有闲,使他们有可能将原来那些经验的礼仪逐步提升、规范,并

终于成为社会结构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从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不甘于那些原

来的低贱职业,或期望成为政府的典礼官,或期望成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君子儒。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孔子对弟子们的告诫,“女(汝: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儒。”实际上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

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

孟子在《离篓篇》中强调:"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送

死”者,“送终”也儒家以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主题。尽管孔子谈

仁说礼,很少直接论死,子路问死,则日:"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的伦理观的基本道

德范畴包括仁、义、礼、信、恕、忠、孝等,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

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

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

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

曰:道。

庄子:死也,生之始

老、庄道家视人的生与死为自然规律,认为生死之间如环状相接,周而复始,具有永

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曰:"出生入死";庄子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

我以志,息我以死。"表达了"生劳死息"的基本观点。就是说,活着就是奔波劳碌,而

死亡,则是彻底的休息。基于这个观点,庄子一改人类“晚生恶死”的传统,主张"恶

生悦死"。并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悟出了生生死死相续相沿的规律

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老、庄道家的死亡观有着广泛的死亡教育作用,使人们能在一定

程度上消除强烈的生死反差。

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以及佛教的影响而形成的道教,宣扬"我命在我

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西升经))),其不信天命命自我立,具有一定的积极思

想,但认为生命不死、羽化登仙,特别是一系列的活动如寻药、炼丹、辟谷、行气、导

引、远游、饮露、餐霞等行为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中后期的道教,已逐渐脱离肉身不死的原教旨倾向,提出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

药"的观点,由道教文化化生的养生术、气功术、补益药等,也逐渐脱离玄虚迷幻的羁

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释是形声字,釆为形,睾为声,睾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阴囊内,形如卵,能

产生精子。亦称“精巢”、“外肾”。

釆表示辨别、区别。释的本意是分离、分解,特指详细地说明情况、解释。可用作动词

或名词。用作动词时多用于“解说;消除;放开”的意思;用作名词时泛指佛教。释,

解也。从釆,取其分别物也。睾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释也,消除、解脱之意也!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

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

脱。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

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

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佛教

给死者以极大的希望平日积德行善,就有希望"往生西天";不然则"堕入地狱"。佛教认

为人的生死皆为有情:生时为"本有",临终刹那为"死有",死后为"中有",再轮回至初

生刹那为"生有"。四有轮回,循环不息。因此在佛教的概念中,死亡不过是人在连续不

断生死轮回中的一个阶段而已。人应顺随因缘,面对死亡。

昔 ,子贡曾大病又疲倦 ,想远离事君 、事亲 、养妻 、耕种等责任 。孔子否定

之 ,子贡叹道: 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 ,小人休焉 。

曾子死前对他弟子道 :你们看看我的手, 我的脚 ,还有好的吗 ?这一生 ,我战战

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到时候了 ,总算一切可免了 。直到死亡 ,才算卸下

任重而道远之重负, 真如孔子说的 :末知生 ,焉知死。 不讨论生死 ,随其自然。


余心有似焉, 由是记之。



大化古今俱所同,


悲贡身疾仍事事,


不堪夫子责斥问,


昏昏昭昭支时日。


荆山之石阅史感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2 19:40:40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八】量化历史研究和马尔萨斯模式、萨缪尔森寓言对历史哲学人类新思考

近二十多年世界范围内量化历史研究说明;


“过去的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Clark教授出生于苏格兰,在剑桥大学上大学,哈佛大学读博士,之后先在斯坦福

大学任教,接着在加州大学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

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从大的

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

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

质性的大变革。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到1820年上升

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

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工业革命带来的收入增长的确是翻天覆地的。在工业

革命之前,人类的生育率跟财富水平高度正相关:越有钱的夫妻,小孩数量越众多。工

业革命于18世纪末到来之后,一直到1880年左右,小孩数量就基本跟财富水平没有关系

了。而从1880年到1980年的100年间,情况正好反过来:越穷的人,小孩数量反而越

多,完全改变了工业革命之前“适者生存”、“有钱者生存”的规律。工业革命之后,

虽然穷人的小孩数更多,但富人的平均寿命更长,这可能是后者更侧重生活质量的结

果。富人已不靠种族数量来完成人类的繁衍,而主要是质量了。

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既然没有实现财富增长,那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那个时期,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也在经历各时期的改朝换代吗?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一

直没有走出“马尔萨斯模式”,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

亡,使接下来的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可是人口增长后,

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会减少,使生存挑战越来越大,导致战争的发生并使接下来的人口

又减少,在这个周期中循环。

人类社会自其诞生以来,就始终面临一个困境:物质生活的贫乏和人类繁衍要求之间的

矛盾。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马尔萨斯陷阱。  解决机制在根本思路上是极其简单的。

一共三种。降低人类的物质生活要求(宗教);减少人类繁衍(战争、生育控制);扩

大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科技;制度;经济)。毫无疑问,只有第三种思路才

是成熟社会的思路,注意到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三种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进

步;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最后一个,正是经济学所解决的核心命题。  同样自从

其诞生以来,人类社会都始终在利用上述各种思路、手段解决马尔萨斯困境。毫无疑

问,从史前时代到公元纪年,物质生活贫乏的局面没有显著改善。

事实上,在1800年以前,从全人类的平均水平来看,生活水准从来没有较大进步。各时

代的宗教只是让底层的人们找到精神的寄托;而战争、瘟疫、生育控制都只是不断地被

动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均衡。技术进步在不断的发生,但从来没有对社会产生根本性影

响。虽然统治阶级生活的繁华胜景,以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艺技术都不断地超越祖先

达到新的高度,但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大多数人民,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生活在穷

苦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仅仅供勉力糊口度日。如果考虑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对人们心

理的影响,完全可以说1800年前各时期的底层人民还不如史前时代。

期间中国表现略好,尽管她仅以非常微小的程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文明在公元

后的第一个千年,是属于世界的遥遥领先者。中国的农业社会文明曾经在公元汉隋唐前

后达到当时人类鼎盛。

中国人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基本掌握了农业文明技术,并在唐初让农业文明达到鼎盛,

与此同时,人口从2千万人增加到6千人,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欧洲与古代中国相

比,在公元12世纪以前始终处于蒙昧状态。后起成为世界霸主的英格兰人,这期间还住

在荒原上用原始材料堆砌的简易石屋中饥不果腹,很少享受到肉食的美味。

欧洲终于在公元12世纪掌握了成熟的农业文明和在当时最先进的传播、交通技术,虽然

造纸和造船在此时仍然是中国领先。又经过三百年的发展,中国等着欧洲一起,进入了

人类史上最为重要的15世纪末分水岭。
15世纪末,亚欧大陆共同面临的问题仍然是:马尔萨斯陷阱。简言之,人多地少。
结果已经摆在眼前。欧洲,用了400年的时间崛起,终于在1800年前后,拜托了马尔萨

斯陷阱,进入了大发展阶段。自此之后的所有技术突破,和在此之前的技术突破相比,

有了一个本质的特征,它不再造福于特定的阶级,而是造福于全人类;并且从中受益最

多的不是统治阶级,而是底层的人民。1800年之后,欧洲的特权阶层逐渐从王权宝座下

走出;底层人民,开始享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由于欧洲文明带有中华文明从来不带有的掠夺色彩,使得1800年分水岭在划分出世界发

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同时,也给今后的数百年历史带来浓重的悲剧色彩。一幕幕大规模

惨绝人寰的种族不平等事件不断上演,进而发展到席卷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没有

始终成为世界的霸主,或许正是因为其第一桶金带着诅咒。  欧美最终摆脱马尔萨斯

陷阱,但全世界还没有。到了二战以后,世界的眼光才开始真正思索人类社会的共同进

步问题。此时战争硝烟刚刚过去,宗教已经不再压制文明,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却对亚

非拉的广大穷国没起到太多作用。经济学,才开始从哲学家的哲思范畴走出,成为各国

政府面前所不得不知的重要课题。有史来从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突破

了马尔萨斯陷阱。该难题本就是单个经济体靠内力所无法逾越。

萨缪尔森则认为解决马尔萨斯陷阱,国际贸易是解决之道,原因是萨缪尔森效应。

萨缪尔森寓言却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经济发展是一个轮回,至少存在轮回的余

地。当初欧洲先走了一步,则自然界一定留存一个机制,该机制会让先行者等落者。世

界进步最终会公平的属于全人类。  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萨缪尔

森寓言的验证。

余之所以介绍这些,因我国在清亡前二千年皆行秦制,只是庙里主人在换,其它还是余

总结出的我们祖先说的古老思想在起作用。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

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华夏-四夷,四夷拜庙不问神思想的由来,和中国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古

人以华夏为中心,周边四夷。只要华夏有一有力统治集团,则四夷就来拜庙,不问庙里

坐的那位神,华夏中央强,四夷就来拜,华夏中央弱,四夷就来抢。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02:17:18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九】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我们古老先人总结的“蛮夷猾夏” 【《尚书·舜典》】

“诸夏亲暖,不可弃也。”【《左传·闵元年》】

性自命出,物由望生。

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有慎有祥,其体有容有色有聖声有臭有味有气有志。

凡物有萧有昌,有终有始。

有天,有命。有物,有名。

天生鯀,人生昌。

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鯀。有地有形有盡而后有厚,有生有知而后好恶生,有物有

繇有繍而后教生。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有实,有名。

有物,有容。有尽,有厚。有美,有喜。有仁,有智。有义,有礼。有圣,有善。

知己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礼,知礼而后知行。

其知博,然后知命。知天所为,知人所爲,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礼因人之情而为之。

善理而后乐生。

礼生于祥,乐生于享。【荆门郭店楚简】

华夏-四夷,四夷拜庙不问神思想的由来,

和中国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古人以华夏为中心,周边四夷。只要华夏有一有力

统治集团,则四夷就来拜庙,不问庙里坐的那位神,华夏中央强,四夷就来拜,

华夏中央弱,四夷就来抢。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

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

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影

响甚巨。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

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

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

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

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

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

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

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

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

洋。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

变的明显趋势。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

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

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而青藏高

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

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

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

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

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

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也

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自从直立人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直到如今,数百万年间,中国大陆

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这里仅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

展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环境变迁,略作叙述•

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

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此间曾经经历了

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

以内陆续成陆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没人大海。

2.水域变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河流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决溢和改

道,从而发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变迁。其中,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的改

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发生了改变形状、面积缩减以至消亡的变化。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

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

带,由于降雨量的渐趋减少和载畜量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

化。

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

和城市。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

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

线。’: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

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来,我国的气温曾经出现了一系列上下摆动的变化,在公

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曾经出现四次温度最低期,温度的摆

动范围为l。一2℃。在此期间,在每一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

期的小循环,温度摆动范围是1。一0.5先秦典籍都追记我国在夏朝建立之前,曾经有

一个漫长的蜒水时呐所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昔上

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

名曰鸿水,”水灾泛滥,对古人的生存构成了长期的威胁。而在最近的500年间,旱灾

明显多于水灾。普遍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诸多水源干涸,从而造成全局性缺水的

严重局面。

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且依以创造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气候环

境,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

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

并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的活动结果也会不一致,因此产生不同的文

化类型。中国大陆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国土范围内部,客观上存在着纵横交织、特征各

异的自然地理区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至西北依次递减,而地

势则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增高,因此出现了东南低平而温润.西北高亢而凉干的地理、气

候差异。根据这一特点,自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

北两个部分,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为42.9%,人口却为全国总数的94.4%;

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为57.1%,人口仅占5.6%。研究结果表明,唐以来1 000

年间,我国东南农耕区与西北畜牧区的人口.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的东南农耕区,占地

面积约为40%,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地理、气候条件较差的西北畜牧区,

占地面积约近60%,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穿插分布着小块河谷.绿洲农业区,近千

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直在总人口的10%以下。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10:32:14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九】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由南到北的温度和湿度的渐次差异,因此决定了淮

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秦汉长城沿线

以南的中原一带,产业结构以粟作农业为主;而在秦汉长城沿皱以北的北方地区,产业

结构则以游牧业为土。

中国境内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

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

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

体格局。

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连接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国,与外

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半部,河西走廊和北纬40。至50。之间的狭长草原地

带,是连接中华大地与欧亚大陆的纽带。周秦考古成果表明,源干草原地带的周、秦文

化都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中亚、西亚一带的文化因素是通过周人和秦人传播到中原地

区的。唐代的首都长安.辽代前期首都辽上京.元代的上都和中都.都是因为西北通道

的客观存在,而成为国际性都市的。至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国

际通衢的存在,更是古代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的,多种渠道的联系的有力证明。

然而,毋庸讳言,古代的中国也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动力。相对优

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巾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

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因而产生了“中华帝国,无求于

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艰险、不远万男来

到中国的各色外国人远较走出国土范围以外的中国人为多。 当迫切要求发展的西方人

千方百汁地寻找通向中国的航路时,老大的中华帝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连早巳开辟

的对外航路也不肯利用。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

地理单元。中国人从很早的时代起,就习惯于以“天下”和“四海”概念来构想自己生

活的世界的格局。

中国古人设想自己生活在四海之内,天下之中,由中而外的顺序是:京师、诸夏、四

夷。在“华夏-四夷”的天下模式中,所有的外族都被包容在四夷之内,而四夷又可以

通过用华变夷、由夷变夏的过程,被纳人中原华夏的母体之中。

这种构想,是中国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局面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长期复杂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获得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疆域辽阔完整造就

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

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

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

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

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

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问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

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

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

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

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

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

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但自鸦片战争

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当然,地理环

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

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

经商、留学,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化,很多人

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秦汉以降的2000年间,人口数字大致

保持在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秦汉之际,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带;淮河以南的南方,长城以北的北方,

均属地旷人稀地区。魏晋以后;随着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的分布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唐宋以后,形成了东南部农耕区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区人口稀疏

的分布局面。由于长期以来,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农耕区域,造成了人口的

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日益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狭小地块上,

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对土地实行最经济的利用,藉以维持生存。时日既久,养成了中

国人安土重居、乐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

方面限制了中国古人的视野,从而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中华

民族对乡上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从而产生了蕴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巨大的

凝聚力。

多样的地形气候促成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

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

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

性。”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

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

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

术中。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

有山水画派。

气候南北有异;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

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

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

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

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

牧轻农,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

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与礼仪之

邦等的对立。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

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合。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汉的血统彻底混

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

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10:39:12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九】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前,中国古代贵族思想的起渊都和中国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有关。不论儒道法

那家。

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个基本分类的话,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依附王权,疏离

王权,与王权合作。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的是法家、道家和儒家。

这三种态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与各家所主张的思想立场、人生选择、政治选择中国自

然地理必然的关联性呢?

道家;从古代山海经、庄子和淮南子就可看出,道家立足于古中国自然地理,认为

没有王权政治,个体生命在如此好的地理条件下,也可活的很娱悦,很逍遥。故他们疏

离王权以庄子、杨朱为代表。庄子坚持疏离王权的政治态度,所以,他们与其他诸子学

派不一样,对君权表示了极度的鄙视,并严厉地批判了君主政治的非道德性。庄子的理

想社会是人们普遍遵循自然之道的“至德之世”,而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切东西,包括人

们最为追求的科技、道德和国家政治,均是违背自然之道的。人类进入的文明社会,人

们普遍推崇帝王、君主、圣王。但是,在庄子眼里,这些帝王、君主无非是一些窃国大

盗。庄子向往的“逍遥”、“游心”、“齐物”, 其实是一种不仅仅是摆脱了政治权

力的强制、社会关系的羁绊,尤其是在精神上摆脱了功利欲望的诱惑、名誉地位的向

往,达到了一种完全无所依赖的“无待”的“逍遥”之境,这是一种完全的精神自由。

达到这一种精神境界的人,当然只能是完全疏离王权的道家士人。

杨朱属于道家学派,他提出的思想主张和庄子有相通的地方,如《淮南子》中所说“全

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的思想,强调个体自我的最高价值,坚持“不

以物累形”。希望士人们建立起以“为我”为中心价值观,坚持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置入最高的地位。

儒家;儒家追求就是以华夏为中心大一统的仁礼之世,而大一统观念就渊于中国古代华

夏四夷思想,所以他们与现实王权的一种合作态度。所以,儒家往往既会执着地向君主

权力集团靠拢,希望取得君王的信任,以进入到权力体系中去,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活

动;与此同时,儒家亦会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和价值理想,并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政治

主张。

他们希望成为与王权合作的政治家,他们凭借什么去与君王们合作?他们有帮助君王治

国理政的一套观念和方法,即所谓的“道术”。儒家学包含理想主义的“道”和实用主

义的“术”的结合。一方面,儒家是一种独立的士人群体,他们拥有超越现实政治、超

越王权治理的政治目标,他们追求的政治目标就是“天下有道”、“仁政”。所以,他

们的政治思想往往是理想主义的,他们设计了一整套理想化的政治价值,并且用这一套

理想化价值规范政治、约束君主,也作为衡量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但是,另一方

面,儒家是一个参与君主政治的士大夫群体,他们必须与现实政治的王权系统密切合

作,实现国家治理的政治目标。儒家士大夫的“治术”不仅包括有关礼治秩序、礼乐教

化,还特别提出了富国、爱民、举贤、足兵等一系列富强之治术。后来,儒家的经世之

学,发展出了包括“礼乐”、“兵刑”、“食货”、“吏治”、“兵赋”等有关国计民

生的治国之术。他们以此作为国家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完成对政治功利的现实追求。

儒家学者一旦成为“大夫”,他们就会将自己掌握的政治现实主义的“治术”付诸政治

实践,这也是后世出现大量“儒臣”并受到君主欢迎的重要原因。

法家;法家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依附王权,就在于大一统,华夏在中,四夷来拜,强中

央的理念。还与法家的一个普遍性政治认知与政治信念有关。他们有一个普遍看法,君

主有效的集权和权势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和根本。韩非子指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治理的根本就是让君主(圣人)有效地控制政治权力,他

们普遍认为君王必须大权独揽。韩非子完全不相信所谓的贤能政治能够治理好国家,他

之所以推崇权势政治,就在于他坚信国家治理必须依赖一个强势的君主控制的权力体

系。政治思想是以君主之权势为目的、为核心,故而其政治态度必然是依附君王。那

么,士大夫参与政治,就只能是悉心揣摩君主的心思,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

余写史编史,绝不人云亦云,努力用自己多年读史的体会叙说清历史变革流序中最

重要的东西。

安史之乱后,真正怀有理想的儒家法家包括道家,佛家上流,全被五代十国流氓冀

鼎者一扫而空。后世再起的儒家都是寄依皇权者了,因为他丧失了沿习千多年的整个家

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坚持政治报负理念的贵族精神了,成了真正的丧家狗了。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10:44:49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九】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余在前面已说了,中国地理气候和周边地理民族情况,形成的华夏-四夷观念,这种观

念说简明点有二;其一;中国人骨头里的大一统观念。其二;中国人骨头里的成王败

寇,从无悲剧英雄惟圣观念。


中国大一统的实际形式,在历史进程中并非一而贯之。由于政治、经济、民族等多种交

会的因素,常常使统一的国家陷入分裂的状态,陷入军阀、政客割地为王、各自为政的

状态。然而,深植人心的统一观念一直蛰伏着,犹如被山火过后的野草,一旦春风化

雨,便会破土而出,恢复盎然的生机,重新缔造大一统的国家。

统一,分裂,相互交替,是事实。

统一终究战胜分裂,终究是主流,那更是事实。

中国地理条件决定人内求自足的思想,专制皇权统治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意志的肆意,

秦汉以降,一直到清,皇权意志的肆意越来越无忌,秦汉以后,士对政治的影响力越来

越弱,唐为转枢点,元明清终离世界步伐。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10:59:00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九】中国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影响,对政治哲学思想流变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形势人的思想,思想指导人行动

余以为这是规律;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


中国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既北方平原南方丘陵的地理形势。但又要分为两个时段来看,这

先后两个时段中,地理因素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

一.五胡乱华之前,在铁器还未普及,无法开发南方丘陵地区的时候,黄河沿岸的平原

地区容易形成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所以自然而然的,皇帝全部都出在北方。

二、五胡乱华之后以后,由于北方的平原地形,使得游牧民族很容易地入侵并且建立征

服政权,然后从隋代开始,一直到清,除了明代以外的所有统一政权都是北方游牧民族

通过征服较文明发达地区(元清)或拥有游牧民族背景的集团(隋唐的关陇集团)所建

立的。古代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对针对农耕民族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他们从北方南下征服

北方的平原后,在获得北方的农业支持的同时,依靠骑兵力量进行征服进而建立全国性

政权的机会更大,因此出身北方的皇帝明显比较多。因为北方自古是政治中心,南方是

经济中心,黄河地区才是中华文明的正源,南方经济虽发达但是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而

且北方人更经常打仗,南方人比较喜欢和平.

确实,自屈原以来,诗人、文学家、画家多出在江南,江南才子是天下闻名的。其

实,不仅古代如此,就是现代,大作家也多出在南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鲁迅)、郭

(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六大家及数小家,绝

大部分也出在南方。

至于封建皇帝,则更为有趣,似乎全部出在北方。从秦始皇算起,汉高祖刘邦是沛

县丰邑人,今属江苏省沛县;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蔡阳人,今属湖北枣阳县

境,虽地处南北交界之处,在人们的观念上还应算作北方;宋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

阳的一个军官家庭;元朝的成吉思汗及元世祖忽必烈就不必赘述了;明朱元璋是濠

州钟离县人,今属安徽省凤阳县,也应算作是北方人;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

朝清朝,同元朝一样,其统治者都是来自遥远的北方。

上述皇帝是中国主要朝代的开国皇帝,至于其他战乱时期而产生的走马灯般的帝

王,或是直接出自北方,或是祖上几代也是北方,总之,绝大多数是北方人,而且其祖

居之地还较为集中,大多沿运河两岸分布。

在中国古代社会,北方开发较早,社会制度、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

发达和成熟,在大多数时间里,北方地理决定北方人思维生活方式较南方简单兼身体发

达,勇武善战,因而,改朝换代之举一般都发生在北方,北方由此而多出皇帝。相反,

南方不论是社会统治、宗法统治、思想统治均比北方要相对为弱,因此,人们的思想观

念就较为开放和活跃,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

易促生大作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理决定思想方面。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别看

只有这八个字,其中包含的深奥道理却是万古不易的。孔子这句话从表面上来看,意思

是说仁厚的人喜欢高山峻岭,智慧的人喜欢河流溪水,而实际上却道出了两种智慧类

型。一种是仁者,一种是智者。仁者的智慧如同崇山峻岭一样厚重不移,而智者的智慧

却如河流溪水一般变动不居,由此反推,即可看出,河流湖泊众多的地方是造就智者的

地理环境,而崇山峻岭及平原草漠众多的地方是造就仁者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现代科学

也不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智能的影响。


仁者多倾向于搞政治,智者多倾向于搞文学艺术。看来,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

仅有其社会方面的必然性,还有地理方面的必然性。


仁者与智者,只是两种智慧类型,绝无高下之分;文人与帝王,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

色,就其作用来讲,实际上亦无高下之分,只是人们极易看到帝王身享荣华富贵、手操

生杀大权、意志的肆意,而看不到学者文人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精神的主宰罢了。不

过,必须看到的是,学者书生或是文人雅士是与帝王格格不入的,文人书生也绝对做不

了开国皇帝,其原因如下:

第一,文人书生所学的圣贤之道是为了治国,决非为了开国,圣贤之道教人修身养

性,决不教人造反。

第二,文人书生所代表的道德理想永远走在社会现实的前面,只能永远站在现实的

前面去召唤、叹惋、慨叹身后的社会现实,而不会去首倡造反,去在白骨堆上建起新的

王朝宫殿。

第三,书生文人长于书斋,两耳尽是圣贤的教诲,缺乏社会锻炼,故缺少开国帝王

所必备的野心、势利、诡诈、机变、老辣、无赖、无耻、狠毒乃至丧尽天良等性格素

质。


第四,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学者与帝王分离、文人与官吏分离的国度。学者文人别说

做皇帝,就是做了官吏,也往往丧失了文人学者的品格,只剩下了官格,以学者文人为

代表的理想道德即行告退,为官之道往往压倒一切。

第五,文人学者在古代社会生活地位往往并不低,所以首倡造反的往往不是文人书生。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就出现了这样的奇异现象,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开国皇

帝,当开国皇帝的大多属于这两种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强,盖因流氓无顾忌,豪强有

势力也。

书人甚至于书生气重的,不管多么雄才大智,最后对国家都是悲剧结束,悲剧英雄

为后人开道。

这方面余不多说,大家自己读史体会。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3 11:06:43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前面的话

【十】人类将重估一切价值人性本原,意志的肆意或无为。

宇宙也不是无限的,这个137亿年之久,930亿光年之广,1000亿个星系星罗棋布,而每

个星系又包含着千亿、万亿颗恒星的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在其

里不过沧海之一粟,人类更是微小的几乎不见,而且宇宙仍在往外加速,银河系、太阳

系、地球仍在运动变化,最终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类都将归于‘无’。


西方的上帝死了,东方的儒佛教已被人请下了殿堂。


上帝死了,尼采一句话;

震颤了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维系了千年的道德体系和精神乐园;

人类文明圣殿,瞬间崩塌了•依附于神性而体现价值的一切都消亡了;

欧洲人以为辉煌的皆已腐朽;无尽苍凉的旷野中•••

漫天轻扬着黑色的灰烬和步履蹒跚的病态人群•••

虚无世界诞生了。

东方的儒佛教已被人请下了殿堂,信仰消亡了,人类社会在神性的宗教信仰里,和东方

儒佛所建立和获取的全部文明价值不复存在了,人类社会及个人的价值观,也随信仰一

起灰烬;在这弥散的腐朽气味的崩溃里;一切都被空洞得毫无价值,且毫无意义;悲观

失落的怅然情绪,在苟延残喘的人群中滋生蔓延病态的人群,是人类最后的价值;萎缩

扭曲的‘人性本原’,早已放弃了对人性本真的诉求;本能的疲惫求存,牵引出日益衰

弱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残忍且冷漠。

人类在进化的艰辛中,总是坚强的勉励自己,一切苦难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更加美好;

坚强的坚持只是让人群更加疯狂的相互撕咬,只会加快人性沦丧的速度,人类的一切的

最后努力,似乎都只是为了诠释悲壮的含义;在即将腐朽的世界里;信心十足的执着,

却如同瘟疫般,无情的吞噬着人类最后的价值;人类告诉自己要乐观,睿智;而乐观却

消极出更绝望的悲观,而智慧,让人群变得更加慌乱,更加的无所适从而毫无主张;一

切来自人性本原意欲的指引,总是背离这病态人群的意愿,朝相反的方向飞奔而去;一

切以为可以代表本能意志的求存力量,都作用在与本质特性相悖的方向。


人,万物的尺度, 人类将重估一切价值

这群病态的人群,是人类最后的价值;这病态的人群会在重获新生后,会人性的重估一

切价值;你们既然看到了世界的虚无;那就去完全拥有虚无吧,那里有你们最后的救

赎;你们愤怒的咆哮,你们苦痛的挣扎,已经开始在黑暗的虚无中,疯狂滋生着来自地

狱的力量;当你们真正的拥有了虚无世界,你们就找到了,忠于真实的自己;那时,你

们会重新认知道德;你会丢弃在病态文明里给你涂染的一切,你会亲手埋葬曾在病态文

明里获取的一切,包括霉变的真理和一文不值的宝贵方法;

建立宇宙的力量,来自老庄的;无。

这是人类未来,赋予你们的使命;最肆意的颓废是最彻底的放弃;最深渊的堕落,是最

彻底的丧失;虚无里有一种你不曾膜拜过的圣洁,可以荡涤你们的一切;会变得自己从

来不敢预知的洁白,并在一瞬间升华;你们来不及惊诧,已漫步在云端;你们也可以漂

浮在柔软的温暖中恣意的酣睡,不会有丝毫的纷扰;真正的睡觉,已有几千年,你们都

不曾那样沉睡过了;你们会在晨曦里的微风中醒来,沐浴着春天温和的阳光;你们已经

主宰了虚无世界;你们是最伟大的觉醒者,你们开始滋生‘超人’的特质;感恩你们自

己欣然领取的使命吧;你们已重生,被自己救赎。


作用在与本质特性相悖的方向,

只为修复在病态文明里被扭曲萎缩的人性本原,意志的肆意。


上帝儒佛最神圣的东西,在你的虚无世界里,都是虚伪的;虚无世界高尚和纯洁性,是

属于真实的,是属于人的;顺道立命,是伟大的智慧,也是最崇高精神世界的荡涤;被

主宰的虚无世界将成为孕育‘超人类’的摇篮;也是人类走向更高级存在形式的阶梯;

超人类是虚无世界的终结者;超人类的使命,是在虚无世界架构人类的新纪元,去传奇

人类伟大的可能••虚无世界诞生忠实于人类自己的文明•

修复人类人性本源无为。

在无的世界里,颓废和堕落是走向健康,沦丧就是进步,失去就是拥有,失去就是收

获;坚强成了愚蠢的自残,执着成了一种放弃。这一切相悖相反力量的获取,让人性本

原得以修复回归;零负载的休息状态,让扭曲萎缩的人性本原慢慢的复原了;然后得到

充满力量的完美的心智健康。

最早理解无的世界的使命和意义的人群,在无的世界治愈了自己,新生了;这部分人群

在伟大的觉醒中,成为了通向新纪元的桥梁...他们个人的意志得到了酣畅肆意,

世上本来就没有道德、仁这种客观存在,是人们硬捏造出的,这种概念是反人性的,人

性的客观存在是意志的肆意,那是每个人在十八个月到二十二个月就拥有的本能。

在古代好的道德、仁总是和高贵的君王贵族一体,他们充分的享受生活,意志得到最大

肆为,弱者不能如此,他们是贫穷的、无能的、低劣的,没有强大到应付的事都是好的

道德的时候,他们也要充分的享受生活,意志得到最大肆为,于是广度、深度的邪恶出

现了,而广度、深度的邪恶是人类迄今比野兽更高级的二个基本方面。为此,人类才不

断探索,寻求,这才是人比动物强的地方。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慈俭慎为,为而不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5 10:34:18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余将以前余编写的《阙与野,拯救与逍遥》,部分章节太乱,有重复和混乱太杂主题不

集中情况,落入了过去一般史就史说史帝王家史的皋舞,对人性探索不足,对人的意志

欲望的肆意深层次原因没说透,阙与野目前章节重新整理写到唐,改名为《意志的肆

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第二次整理帖出,然后再继续写完。然后再三改四改多次

改。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上部; 远古时期40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

一原始人时期400万年到远古传说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

二、远古传说时期公元前2550年到夏公元前2070年

三、远古时期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

下部;中古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到1276年元灭南宋


一;中古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二、中古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到581年

三、中古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公元581年到公元1276年

附已写完的唐以前主要内容如下。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5 17:16:59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上部;一、原始人时期

原始人时期400万年到远古传说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
我国古老宇宙观
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
原始人时期进化流变
采集阶段;捕兽阶段;农业时代;社会组织的演变
新石期文化观念与原始艺术;原始宗教
新石期阶段贫富分化与阶级的萌芽
新石期时期首领部落之斗
著名遗址发现。
二、远古传说时期公元前2550年到夏公元前2070年
三皇五帝传说
黄帝与炎帝结盟,华夏族形成;
尧舜禹
【司马迁 史纪】是如此说尧的。
道统中国几千年的孔子是如此评论尧的。
司马迁是如此说舜禹的。
尧、舜、禹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道统中国几千年的孔子是如此评论尧的。
孔子及儒学把舜也吹到天上了,
儒墨两家及后儒极力推崇的古昔圣王,王道政治理念由此产生。
出土的《竹本纪年》与马王堆锦书和《山海经》对照,圣王王道几千年被疑
为什么尧、舜,禹之孔子曰遭疑,甚至连现代大儒中的大儒,也疑圣王王道了。
为什么《竹书纪年》如此重要
阙与野分离,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
尧,舜,禹时期对后世人类史、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文化史的深刻影响
分析为何这些对中国远古代人有影响的事,都发生于此时期。
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
儒家圣王王道,为何怕《竹书纪年》
尧,舜被中国道统被儒家树的标准性道德模范
王道至其始,他们配不配,是不是王道的典范。
尧,舜后世的纪录,几千年史学对其的争议。
从尧,舜时起,阙和野,入世和出世有了分野。
尧,舜,禹对后世人类史、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文化史的深刻影响。
从舜和禹始,中国人的人生分成了阙和野两条线
中国人类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节点人物,为什么如此说?
从 齐家文化 二里头文化,酒器青铜爵已铸造,宫殿已建筑,看家天下因何生
野,阙与野分离
尧,舜,禹时期对后世人类史、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文化史的深刻影响
三、远古时期夏、商、周
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
叙说
夏、商的特色
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
夏、商特色一
夏、商对后世影响较大,犹如秦皇之统一中国【夏曾佑】
夏启简介,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夏、商特色二
因为周文王被儒家大力推销
夏、商特色三
中国祖先崇拜之始,孝文化之源.
商人祭为人类史极悲惨之一页,为后世开坏头.
夏、商特色四
开创夏历,指导农业生产,现在还用。
夏、商特色五
夏首开贡赋制度,后世统治者有了稳定经济来源,把握国家经济命脉。
夏、商特色六
青铜器,商,我国古代之最。
【夏、商特色七】野,隐士文化发展,为道家儒家产生奠定基础。
第一个出世在野,入世为圣的相和帝师伊尹
商纣王其人其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
利出一孔
闲话人生的误区
夏、商和前史的总结。深虑论方孝儒
商亡在个人能力一流的商纣王手里,让周总结改变了不少制度。
商周关系/周制变封建
周始建数次封建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周的经济
关于西周封建制度下的财经状况西周封建制度开始以前是为征服,但其建立目的却在于防卫,周天子是以土地交换诸侯的军事支持
周的文化
西周政治制度
东周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演变
周的东迁
霸局奠基
大国争霸
战国、七国争雄
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
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 管仲相齐 晋、楚整顿子产图新吴、越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威王新政、申不害相韩、 “胡服骑射”、 乐毅改革。
西周、东周灭亡原因六大原因
先秦的政治思想之源;周易
我国最早的书【山海经】哲学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
荆门楚笺子思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产生原因、代表人物:孔子、流离一生、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哲学、孔子与易经、孔子的意义
孔子理论之不足,余以为无解
孔子说隐
荆门楚笺子思篇
孟子、孟子和孔子不同点、孟子对儒学的贡献、孟子说隐,说人生之乐
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其人及哲学思想,宇宙观,生死观
庄子一个活的真朴的圣人
列子、杨朱。
老子是隐逸文化之祖,庄子则是隐逸文化的灵魂
春秋、战国乱世促成,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逸文化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亡征.
商鞅其人、中国古代循环论简说商鞅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阴阳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纵横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刘安。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小说家
方技家
秦王政
中国古代循环论简说商鞅
管子、利出一孔首倡者,法家代表人物
隐之大者---鲁仲连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隐士的态度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5 17:20:26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下部;中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到1276年元灭南宋

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秦王政
秦;李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的结局
秦汉时期大事简及当其时人类情况
秦汉时期人类大势
秦大一统时,战国末史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状况
统一的秦王朝各方面大事简
秦大一统特色
政治趋于专制、经济趋于统制、社会趋于管制、秦民苦不堪言、祖庙与宗室问题,庞大支出大、一统在经济上的贡献、大一统与中国治乱循环、暴秦的崩溃、残忍昏暴的秦二世、陈胜吴广起义秦的灭亡
秦士乱世多隐于野包丘子:
秦乱世大隐者商山四皓
秦乱世大隐者下邳老父黄石公
秦乱世大隐者五黄道运用之极师,中国历史上,最成功黄道之士的是:范蠡、张良
高人袁良及二千多年家族士风为余分析隐士家族悠久的传承。
秦乱世大隐者范增
乱世大隐者河上丈人、安期生
秦乱世大隐者秦始皇都敢骗的大隐士-徐福
秦、汉初时蛮族情况
刘邦建立汉朝 、文景之治、武帝的盛世、昭咸之治、末年的社会危机 、王莽代汉及改制、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建立、光武恢复生产、安定社会措施、光武专制统治的加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外戚、宦官擅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累世公卿官僚集团的出现
黄巾起义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汉与匈奴的关系,边患不绝、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两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两汉阶级关系
阙,拯救与逍遥一体,武帝的意志--汉孝武帝刘彻
武帝的小世界汉高祖的“两性恋”代代相传?武帝犹盛。武帝阙与拯世、武帝是一位能演好皇帝角色的本色演员、人臣之极顶,救世之权臣,灭族之后辈---霍光、阙;为人臣不可不读霍光传
汉代哲学思想发展
汉初年黄老思想的盛行、儒家思想的兴起
陆贾其人其事、哲学思想
忧郁而死其功不灭的天才人物的悲剧--贾谊
法家思想的复兴晁错--法家的属命;身弃东市,术计施
桑弘羊理财家其人其事其思想,也没逃过法家属命-族灭
儒家与阴阳家的合流董仲舒其人其思想
各种思想的杂糅刘安和淮南鸿烈、刘向
东汉时代阴阳学说的盛行
宿命论的发生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荀派儒学的挣扎无神论者王符、荀悦、崔实与徐斡、从徐斡的文字里已看到魏晋玄学的影子。
悲观的政治论之发生——仲长统
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郑玄
两汉时期隐士文化初司马季主、东方朔---朝隐之高士严君平
西汉晚期道家学者皇甫谧的《高士传》皇甫谧其人本身就一隐逸高人
盖公,盛世“文景之治”所遵循路线的始作俑者! 鲁二征士、成公、后世影响极大的严光、
221年前至1911年我国皇帝专治社会,1850至1950年欧美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代文明三大支柱仍在欧美产生和发展。
按本心活世,管宁、华歆孰高
从全球来看;人类的劫数-战争及我国古代各时期面临的全球情况、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蒙古人给造成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汉时和外部的交流带来外域文化,对内统治带来了谶纬之学、汉时和外部的交流、阿拉伯地区和汉及以后中国关系、阿拉伯地区和穆斯林
东汉士人的高蹈隐逸情怀
汉阴老父、挚恂和马融孰高、郭泰、袁闳、廖扶
方士出于燕齐、儒,道,方士,黄老,释与隐士
崇道者自然之隐,崇儒者痛苦不得不隐
中国古代社会物质利益和精神独立不得兼的原因、方术列传,序、独行列传、儒,道,方士,黄老,释与隐士
中国古代史惟一的书生皇帝-王莽
王莽成亦儒学士,败亦儒学士,恶名亦拜儒学士。史上总算有儒生为理想大玩了一把,结果玩砸了,身首异处,令人唏嘘。
儒士阶层的厌汉舆论
代表天命“新”德的王莽
儒士的厌汉将王莽推上权利顶峰
儒家的理想,脱离现实,托古改制,自走绝路
“禅让”只是个美丽的政治传说,从未有人将其完整付诸实施过—王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王莽,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5 17:22:35 +0800 CST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汉之道儒之士哲学精神世界之大成
死亡和失意下士子的悲歌
人的觉醒
死亡与失意双重焦虑下的吟唱
两汉哲学思想发展过程
二、中古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到581年
外部世界慨况
三国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时期历史规迹。
经济南移,文化得以传承。
民族融合
三国史,就一曹操史,再也没有一个不是皇帝的人对后世政治哲学文化影响更大了
曹操,就先说思想述志令
曹操遗命;
曹操求名入世之过程、曹操逐鹿中原协献帝之过程、曹谋士结局;
东汉末三国时,为何出现曹操这样的人及曹的思想及做法,后世影响
曹操为何杀伏后
霍光、王莽、曹操给后世野心家提供了活教材,影响巨大。
曹操和献帝关系,曹丕如何待献帝的
献帝与曹操、曹丕事据史事、曹丕从正史无论怎么看也是个不坏的帝王
曹操的世界观
政治思想、富国强兵,用贤任能
曹操哲学思想是多元的,以儒为主,道法俱存。曹操的儒学、曹操的道学、曹操的法学兵学。
曹操的性格风格;真诚坦率与权诈、宽厚与忌刻、威重与轻挑、节俭与好色、多才多艺于一身
曹操好色也载过且后悔终身、曹操之为何喜欢寡妇、多才多艺。一代诗史,文章祖师,众艺卓然。
天下大乱的种子从司马氏立国就埋下了。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时代--晋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
十六国南北朝初期、刘宋的盛衰、北魏统一北方、中期齐梁政局、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侯景之乱与陈的兴亡、 北齐与北周
晋统治者是多么不得人心、怀愍被虏与人心之反映
文明在魏晋后如何曲折传承的。
中华文明经一汉女冯太后传播致鲜卑北孝文,再至北周宇文邕,再回到华族
杨坚手中,不是天意,而是文明的力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力量。
以暴易暴的汉英雄冉闵
冯太后其人其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周最有为的皇帝北周武帝。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处乱世,却是哲学思想文学大发展,人性反醒期,人生意义探索期,
玄学大致经过这几阶段,
玄学理论基础;周易、庄子逍遥游、杨朱‘贵己全性说‘
东汉末期;周易、庄子逍遥游、杨朱‘贵己全性说’道学杂学大兴。
正始玄学;代表是何晏、王弼。
魏晋之际;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西晋阶段,玄学清谈派流行。代表是向秀、郭象。
东晋阶段;与佛教结合,代表是释道安、慧生。
玄学理论基础;周易--老子--庄子逍遥游--杨朱‘贵己全性说
列子杨朱的贵己全性说、正始玄学、代表是何晏、王弼。魏晋之际;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思旧赋并序魏晋绝唱之赋
用老庄解佛学,中国古代佛学中国世俗化第一人;释道安
慧生即道安弟子慧远.
荒淫无耻让人匪夷所思的奇葩帝王,个性之乖离,开人类史恶乱之先河
中国历史上皇帝素质最差的皇族是两晋的司马家族。
荒淫无耻让人匪夷所思的奇葩帝王,个性之乖离,开人类史恶乱之先河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荒唐。他们与国有仇,非要玩亡方休。
宋国前废帝刘子业、才子皇帝最后让权利这坨猪油糊了心
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以蜀汉为正统。
梁启超宏论正统论读史不能不读。
三国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
琅琊王氏家族前后十一世的盛衰沉浮
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南方简短一说。
东晋是随门阀世族生,最后也门阀世族亡。
北方关陇贵族集团。北魏--六镇起义--尔朱荣河阴之变掌权--宇文泰在武川军功集团帮助下与消灭尔朱荣的
高欢瓜分北魏--宇文泰西魏、高欢北齐又俗称东魏---宇文泰篡西魏变北周--北周武川
军功集团掌权--杨坚代周灭北齐灭陈--杨坚大隋关陇贵族集团全面掌权-李世民唐初-关
陇贵族集团顶峰
武川小镇连出北周、隋、唐三代皇室!
璀璨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崔浩和其一生好友眭夸,处乱世,一儒一道,不同结局
用生命阐释老庄生命哲学的自然山水人间世文学
谢安东山之志后入世被郝隆借药草远志乘机涮了他一通
孔稚珪《北山移文》,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
人物评论开风骨新河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
陶传史记有那几种?其生平。朋友,子女。
陶祖先对陶性格有何影响?
陶时南北朝文风,有那些名家,和陶有何不同?
陶出仕几次,都因何因去职?
陶人格特证心理分析。
陶如何死的,生前经济生活情况。
陶对后世士子思想哲学文学影响何?
陶诗文好在哪里,为何别人难以超越?
陶伟大之处。
九个方面谈余的看法。尽余所知,尽量介绍一个全面的陶渊明。
汉唐几乎一个模式重来一遍。结果却不同,那就是唐以后中国贵族士族阶层没有了,皇
权犹如脱缰之马,封建政治制度宋元明清,江河日下,越来越不堪了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明的辉煌。
隋唐五代分期;隋朝、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十国五期
士族被皇帝专权打击衰落,寒族兴起,士寒之争,士族不合作,唐灭亡种子唐初就种下了。
士不合作专任宦官造成的恶果
府兵制制度消亡,㱳兵制制度任用胡人戊边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分期
起义暴发,多因素促成唐灭亡。
契丹崛起南下,五代更替,十国兴亡
唐经济、文化、思想发展

唐时世界大势,中外交流
中华文明经一汉女冯太后传播致鲜卑北孝文,再至北周宇文邕,再回到华族
杨坚手中,不是天意,而是文明的力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力量。
唐代门阀大族是在黄巢起义后才消亡的
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中古士族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明煌。
崔世家族不仅男人历害,女的也非常历害。独孤伽罗掌控北周隋甚至于可说她掌控中国历史走向
南北朝南方的贵族如何历害。
什么叫贵族气质。
三、中古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公元581年到公元1276年 元灭南宋
隋文帝、隋炀帝二代帝王鼎力改革。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世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遭受了多少厄难?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同与不同,真如唐史说的那样天壤之别吗?
高句丽隋与高句骊的战争
杨广性格对人生的影响
隋亡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杨广要不停息的打仗?
纣王和杨广为啥有大为而名声差
隋因关陇兴,亦因关陇亡
隋炀帝杨广后人:族谱始祖追至汉代 家族“厚德崇文”
读史写史编史应具有正确的民族史观。
科技水平低,但是成本更低的蛮族,在竞争中胜出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李世民如何迁鼎于己的,多耐此恶神尉迟恭
关于玄武门之变
唐一个轮回下来,真不如汉多矣。
犹祸我汉之所谓华夷一家,混华夏文明和蛮族于一体
李世民自己评自己一生,比那些儒酸客观些;
李渊其人其事
李世民千古一人的秘密!《贞观政要》。
李渊是不是真如李世民痞他的那样无能?玄武门的真像!
李建成、李元吉真是如李世民编的史,说的那样纨绔子弟吗?
李渊真的想改立世民为太子吗?
李世民真的是无夺嫡之心,是为了自保才不得不发动兵变吗?
李世民觊觎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早有苗头。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及逼宫真像!
玄武门事件,将其分为;前期--射杀过层--逼宫及后续
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真的吗?
参加事件就李世民九人吗?
战场分几块?
余把专家分析汇总分析如下。
玄武门的真像及逼宫真像!目前最靠谱分析
李世民玄武门共安用了七个方面兵力,战场分别为;
核心成员十一人,二埋伏弓箭手七十人,击杀太子、齐王地临湖殿,
秦王精锐八百地点;李渊大殿战亲军卫队、
高士廉率更卒干地点芳林门负责玄武门、李渊大殿、秦王家眷救援。
张公瑾常何负责关开玄武门,
长孙顺德将军带部分南衙兵和张何攻击宫府兵和太子齐王家兵地点玄武门。
失败后可退洛阳安排人员张亮、温大雅、屈突通等人,地点洛阳。
李世民党羽参与玄武门之变情况
参加玄武门事变有功人员结局。
杀兄戮亲囚父夺位禽兽铁石事都做了,古今冷血一人的儿女下场。
不修妇德的唐代公主亦异于人、李世民要改史看史谓人曰;朕异于前代皇帝
唐皇帝奇葩事之多,不输历代亡国之君之合……与高贵的汉比,缪之千里也!
改史,为后世开先河。
脏唐,荒淫无人伦莫有过之者,文明人类所罕见。
“一半胡风似汉家”
魏征们如何和李世民互市的。
魏的经历。
看看魏谏了那些国家大事
魏征、马周都艺卖帝王家,但魏死前搞阴的还收回著作权
贵族的死亡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5 17:23:31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上部;一、原始人时期


原始人时期400万年到远古传说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

【我国古老宇宙观及流变简说】

中国远古时代指的是夏、商、周及以前的时代,目前我考古发现最早的远古人是云南省

禄丰县城东北9千米石灰坝村,发现的禄丰古猿化石,同一地层中还找到了云南西瓦古猿

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生存时代是800万年前的早上新世中期。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发现了

两颗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地质年代距今约300多万年。比著名的距今约

170万年前 元谋人、蓝田人早数百万年。


中国地域有距今200万年-230多万年的古人类生活遗址很多。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

年”的万年历史传承。北至贝加尔湖、黑龙江、大凌河辽河流域,往南到海河流域、黄

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南下到珠江流域、海南岛、南沙群岛,是养育中华民族富

庶的土地;西自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天山、阿尔泰山、喀喇昆仑乃至喜马拉雅山

系,东到库页岛、古北海、黄海、东海、台湾乃至南海诸岛,是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的孕

生福地。

宇宙观与人生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论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原论或道体论,即有关宇

宙最初的起源、的理论;二为演化论,即有关宇宙演变发展历程的理论。

距今12000年左右,中国地域中部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原始农业;距今6000年

时,形成种植农耕和畜养为经济支柱的华夏族群。远古华夏族群农耕劳作的勤恳,激发智

慧的开拓,认识到天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对天和地的形象化认识。那

时的人认识到,“天”和“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认识到天地是变化着的。并且

认识到,“天”的变化影响着“地”,也就影响着人的生存,所以关注“天”和“地”的

形成,发生“开天辟地”的形象思维,成为母系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美丽的神话传说。后世

将神话“盘古开天地”的盘古,喻为牺牲自己开拓人类生存环境远古华夏族群的先祖。

“天”,是中国哲学中最古老的范畴,首见于甲骨文及《诗》、《书》等先秦文献。天

是商周时代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具有降临人世“吉凶祸福”、“得失成败”的权

威。当时尚无宇宙的观念,人们认为天即是囊括一切的最大之物。

《周易系辞传》说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人类生天地间,顶天而立地,

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对天地的探索大概是一个最古老而且最基本的课题。

关于“宇”与“宙”的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

曰宙。”尸佼,尊称为尸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

秦三晋思想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 ,约卒于周显王三

十九年(前330年)。魏国曲沃人。他是已知最早提出宇宙概念的人,尸佼对于时间观也

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其生也存,其死也亡。”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

之生亦少矣,而岁之往亦逮矣。”尸佼的这些字句说明,时间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草木等一切有机体,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通过时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来,都

是在时间的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6 16:37:03 +0800 CST  
《意志的肆意——人间世历史哲学思考》


上部;一、远古原始人时期


远古原始人时期400万年到远古传说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

【我国古老宇宙观及流变简说】


最早的宇宙本原学说是老庄的道论,以道为宇宙的究竟根本,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

想。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有相互对应者而道无相对之物;万物皆有变迁

而道永恒不变、周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则惟以自然为法。道非感官可

觉察,亦不能用语言叙说把道提升为一个最原始、最根本的形而上学范畴。

《庄子•杂篇》的解释更为精确:“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

也。”宇即空间,宙即时间,宇宙即是整个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庄子发挥了老子的

思想,也主张道是宇宙的本根,道无所不在。

而儒家孔子;‘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对宇宙自然探索研究寡,主要谈人和社

会关系,墨子都把“天”看做是最根本的,认为天是一切之主宰。孔子把非人格化的天

作为生成并主宰一切的根本。与孔子同时代的墨子的“天”,是人格化的鬼神,即百神

之首,主人之赏罚,是义之所出,是最高贵最有智慧的,人应顺天意行事,“顺天意

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

上》总之,儒墨宇宙论的概念十分模糊。

第二种宇宙本原论,是太极说。该说源于《易传》,其基本范畴是太极与阴阳。古人因

见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面,便形成阴阳观念,后又见一切变化都起于阴阳正反之对立,

进而发展到认为有阴阳未分之时,这才是宇宙的本原,于是创立太极观念以统阴阳。

至《易传》成书,阴阳的宇宙观正式确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易传•系辞》。)先秦哲学中,与阴阳说并存的是五行说,始于《尚书•

洪范》,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是宇宙的本原。

后论阴阳最详者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以“元”为宇宙中最根本者,有元乃有天地阴

阳,由阴阳而生成五行,由之生成一切物。天是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是万物的创造者,

是人世治乱的最高决定者。

第三种宇宙论,是唯气论。中国古代哲人惠施的“小一”说与西方的原子论颇类

似,“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认为一切事物皆生成于小一,“万物毕同毕异”。他的

思想可说是一种原子论,。在中国哲学中,注重物质,以物质的范畴解说一切的宇宙本

原论是气论,即认为宇宙的根本就是最细微最流动的气,万物由气凝结而成。战国时道

家认为万物都是由于气的变化而形成的,“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

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万物之生灭即气之聚散,整个宇宙

只是一气而已。汉代《易纬•乾凿度》中也认为气是由无而有未成形质之状态,没有产

生气之前的太易,是宇宙的根本;唯气论中的“气”可说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

是宇宙的根本。道家、太极论都谈到气,但并不以之为宇宙的本原。最明显的以气为万

物本根者是后汉的何休:“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

也。”与何休同时代的经师郑玄、三国时代的刘邵等人,亦以气为宇宙本根。唯气论的

集大成者,是北宋的张载,他认为气是最根本的,气即是道,宇宙一切皆是气。他的宇

宙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是气、太和、太虚、性。太和即阴阳混和未分之气。太虚即气散而

未聚无形可见之原始状态,是承载气的空间。性即气固有的能动之本性。次一级的观念

是道、天易、理。气存在或变化的历程为道,气变化的规律为理。天是太虚的别名,易

是道的别名。张载注重物质(气),讲物质与空间(太虚)之统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

的唯物论。

第四种宇宙论,是理气二元论。先秦哲学中“理”字的含义,

一是指形式,如“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外篇》。

二是指法规和规律,如“万物殊理,道不私” 《庄子•外篇》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系辞上》中的“理”都是事物规律的意思。先秦道

家,以道为宇宙本根,却又认为“通天下一气”,可谓有道气二元论的倾向。

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道气二元论的是后汉的王符,他认为万物都是元气所化生,而道

是气之根本。道是第一根本,气是第二根本。无道则气无以生,只有道而天气则不能产

生变化。北宋的二程,皆以理(其所说之理包括自然规律与道德标准)为宇宙一切之根

本,气为其次,看似二元,归根究底也可说是一种唯理论,与张载以气为本理为其次的

唯气论主张正好相反,也与主观唯心主义对立。理气论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对二程学

说进行了扩充,建立了中国哲学中最缜密、最有系统性的宇宙本根论。认为理、气是两

种不同之物,但又互不相离,其中理是根本,气是其次。理存在于万物包括气之前,是

永存不灭的,自然物和人事都是先有其理而后有其事的。理虽较气为根本,但必须有气

才能生成天地万物。朱熹又提出太极的概念,太极指理之究竟极至者,是一切理之根本

的大理,其余一切理皆蕴含于此理之中。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在人类未产生前即已存

在,是宇宙的自然主宰。

第五种宇宙论,是宣称“一切唯心”、“心外无物”的唯心论。先秦还未产生这种主观

唯心主义论,佛教东传,带来万有唯识之说,就此种下主观唯心论的种子。

主观唯心论的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后又提出

了“心即理”观点,宣扬宇宙之本根之理,即是人内心之理,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

完满的体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

集》,万事万物都是从心中发出来的。

唯心论至王阳明达到成熟,他直截了当地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存在

都依靠个人的心知,离心则无存在。明代心学最盛。

汉后历代道士、术士和掌管天文的部门,坚持浑天说即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

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因为有自然数据支撑。而腐儒却坚持盖

天说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将天地分离,直到清代天文学已经禁止一般人学,

一般大臣士人,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楼主 荆山之石  发布于 2017-08-16 16:39:46 +0800 CST  

楼主:荆山之石

字数:1486141

发表时间:2017-08-11 19:42: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9 15:47:32 +0800 CST

评论数:6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