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皇位面前兄弟相杀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朱祁镇被俘。
奉命监国的朱祁钰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登上皇位,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军心,领导大家保卫京城,另一方面也是让瓦剌无法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在于谦的领导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避免了帝国的动荡。朱祁钰坐上了皇位,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明景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在朱祁钰当王爷的时候,他和哥哥朱祁镇的感情很好,相处十分融洽,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他对哥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不想被尊为太上皇的哥哥再回来,他害怕哥哥回来抢了他的皇位!他不关心在瓦剌做俘虏的哥哥,甚至在哥哥表示想回来做一个老百姓的愿望之后都不愿意接回来。
做了一年的俘虏之后,朱祁镇还是被接了回来(大臣自作主张接回来,朱祁钰虽然很不乐意,但碍于舆论也只能接受)。朱祁钰没有好好安顿哥哥,而是将他送往废弃的南宫居住,严密监控。他将南宫的大门给封了,不让朱祁镇出入,还将院内大树砍光,以方便监视。对于太子的问题,朱祁钰也是动了一番脑筋,他甚至贿赂大臣,让大臣们支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从而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朱祁镇又度过了七年的囚徒生涯。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宦官曹吉祥为求不世之功,拥戴被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开始了对朱祁钰的清算。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钰在西苑被勒死,距离他退位不过一个月时间。朱祁钰死后被追谥为“戾”,朱祁钰被称为“郕戾王”。朱祁镇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将其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1景帝登极 于谦力挽狂澜
2以战逼和 囚徒艰难还都
3天命有在 拒忠谏诏狱滥刑
4夺门之变 定密谋英宗复辟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29 07:28:58 +0800 CST  
1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权臣也先联络各部,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陷落,边报日至,太监王振劝明英宗朱祁镇亲征。为解决忧局,明英宗决意亲征瓦剌,兵部尚书邝埜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劝谏,英宗不听。七月十六日,英宗与太监王振、兵部尚书邝埜等率二十万大军麾师北上。郕王朱祁钰居守,每天早晨于阙左门西面受群臣谒见。


土木堡之变
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大街上到处是从前线跑回来的败兵。八月十七日,皇帝被俘的消息传来,群龙无首,朝廷上下一片混乱。一些官僚富豪收拾细软纷纷准备逃跑,他们已经获悉,明军各营精锐全被派出随驾亲征,军资器械,十不存一。也先击溃明军主力,必然会借助余威攻击北京城,凭借目前这点兵力很难抵挡对方攻势。皇太后孙氏搜括宫中重宝文绮,载以八骏名马,皇后钱氏也搜罗珍宝凑在一起,派出使臣送到也先营中,请求放皇帝车驾南还,可是却得不到任何答复。
十八日,皇太后召百官集于阙下,她说:“皇帝率六师亲征,已命郕王统领百官。从现在开始,由郕王监国,众臣都要听从郕王的命令。”在危如累卵的局势面前,孙太后以大局为重,以懿旨形式确认了郕王主持国政的事实。
当日,郕王召集大臣商讨战守大计,侍讲徐珵说:“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避过此难。”他的提议获得了一部分大臣的赞同。成祖皇帝朱棣北迁北京后,本朝开国都城南京依然保存着完备的官僚机构,是理想的避难场所。
徐珵,吴县(今苏州)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徐珵除了熟悉经学理学外,还有个人爱好——阴阳术数之学。他对土木堡之败做出了准确判断。在明英宗亲征前,他夜观天象之后,跑回家对妻子说:“我观天象,此战必败,到时瓦剌军队攻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回老家躲躲吧。”
一位同样出生在江南的大臣坚决反对南迁江南,他是杭州人于谦。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御史。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位居正三品。
于谦是权力很大的巡抚,却不贪一针一线。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
于谦说:“京师为天下根本,宗庙、陵寝、百官、万姓、帑蔵、仓储全都在这里,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北宋南渡,可为殷鉴。徐珵妄言当斩!”于谦请求马上征召各地军队,誓死坚守京师。于谦的建议得到了皇太后和郕王的赞同,在主战派官僚的支持下,于谦担任起保卫京师的重任。
二十二日,皇太后下令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当时朱见深才两岁,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辅佐,并昭告天下:“近来贼寇逞凶,毒害生灵百姓。皇帝忧心祖宗社稷,亲率六军讨伐贼寇,由于没有约束好将士,反被扣留蒙古王庭。国不可一日无君,现于皇庶子三人中选贤与长,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命郕王辅政,以安抚百姓,特此布告天下,使百姓周知。”为了防止朱祁钰产生非分之想,孙太后匆忙主持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册立仪式。
在军事上于谦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然而一场政治风暴突然到来。“把王振千刀万剐!”是很多大臣的心声。王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从掌权以来,很多大臣因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还主动索取贿赂,谁敢不给就没有好下场。此外他还勾结锦衣卫,把特务机构变成整人机构,很多官员吃过他的苦头。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王振的无能和愚蠢才最终导致了土木堡的失败!
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在午门上临朝,都御史陈镒等联名上奏说:“王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
朱祁钰初登大位,还不是皇帝,只不过代行职权而已,见到这个阵势,不知所措。他起身退入,宦官将要关门,众人随着拥入。不得已,朱祁钰下旨派遣指挥使马顺去籍没王振家产。马顺是锦衣卫镇抚司衙门里的一名指挥使,他是王振的心腹爪牙,众人说应该派都御史陈镒前往。


朱祁钰
这时,太监金英传旨,令百官退朝。众人欲殴打金英,金英脱身进入内庭。马顺还不知收敛,他站出来呵斥上奏章的大臣,想把大臣们赶走了事。这犹如火上浇油,点燃了官员们的愤怒火焰。给事中王竑首先挺身而起,抓住马顺的头发痛斥:“马顺过去帮着王振干坏事,时至今日,尚不知惧!”他边骂边打,一口往马顺的脸上咬了过去。百官也不顾朝规礼仪,一齐扑向马顺争着殴打,有的脱下马顺的靴子用来击打,有的用脚踢踩,当时就把马顺打死了。接着,大臣们要朱祁钰把王振的余党——内使毛贵和王长随二人交出来!
毛贵和王长随被金英揪住送出来,大臣将他俩打死。打死的三个人被陈尸东安门,军士们还争打不已。不久,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被捉住捆绑起来,群臣让他跪在朝堂下面,对他唾口大骂。群臣吵吵嚷嚷,行班杂乱,完全失去了朝仪。
群臣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但锦衣卫却毫无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
朱祁钰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他害怕了,他想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只有一个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这个人是于谦。如果朱祁钰不表态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他立刻向朱祁钰跑去,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撕破了,但他终究还是拦住了朱祁钰。他用洪亮的声音说:“殿下止步。王振是罪魁祸首,不抄灭他的族属就不能泄众愤。群臣之心本为社稷,并无其他。”
这声音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朱祁钰降下旨令,褒奖并劝勉百官回衙做事,马顺罪在当死,群臣过失不予追论。众心安定,拜谢而出。


于谦
这一天事起仓促,于谦在突发事变面前镇定自若,平息风波。于谦出宫,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感叹说:“朝廷全靠尊公您了!今日这事,就是有一百个王直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陈镒接到令旨,抄灭王振及其党羽的族属,王振的族属不论老少都被抄斩。
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针对当时京师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的情况,于谦请郕王发文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防备倭寇的军队和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紧急增援北京。他部署得当,人心逐渐安定。
军队到京,粮食充足,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但于谦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皇帝还在瓦剌手里!
朱祁钰以留守身份代理朝政,尽管他决策得当,但所的命令都缺乏法律效力。更危险的是,蒙古人手中握着明英宗,随时都准备以皇帝来要挟明朝。如果蒙古人簇拥着明英宗来进攻明军,明朝的将士们还真不知道如何办。
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九月初一,群臣联合向孙太后请求:“车驾北狩,皇太子幼冲。请速定大计以安宗社。”最先被考虑的皇帝人选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他当时只有三岁,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郕王朱祁钰。
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和皇后钱氏反对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她们希望自己的儿子和丈夫早日归来。现在面对大臣们拥立新皇的呼请,无计可施的孙太后虽然心中不愿,可无力抗拒,只好同意。
群臣把太后旨意告诉郕王朱祁钰,朱祁钰“惊让再三,避归郕邸”。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他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可是事情已经不受他能控制,国家必须立一个皇帝,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群臣又坚决请求。于谦也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只好“自愿”当皇帝。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临危受命的朱祁钰就是明景帝。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29 09:11:11 +0800 CST  
以上是 1景帝登极 于谦力挽狂澜的第一部分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29 09:20:22 +0800 CST  
@九口光 2017-08-29 19:58:09
于谦太可惜了,不应该领这个头!皇室决定,你做你的大臣及保卫就好了!
-----------------------------
于谦也是忠心为国,明英宗后来也后悔杀了于谦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29 21:42:52 +0800 CST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08-29 22:20:51
晚安
-----------------------------
谢谢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29 22:59:35 +0800 CST  
2
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但也先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拾好东西回家。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虽然明军主力被击溃,但通往京城的大门宣府和大同始终关闭着。宣府和大同这两个地方城防坚固,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都有一名强悍将领镇守着。


也先
也先企图以送还明英宗为名,胁迫、诱使明朝守军幵门,他挟持着朱祁镇开始他的“撞门”计划。八月二十三日,瓦刺二十余人护送朱祁镇到大同城下。也先胁迫朱祁镇找守将郭登说话,朱祁镇只能让人传话让郭登开门。朱祁镇下旨说:“朕与郭登有姻亲关系,为什么将朕拒之门外呢?”
郭登派人说:“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门。”说罢继续坚守不出。跟随朱祁镇的校尉袁彬见状很焦急,便以头撞门大呼。于是广宁伯刘安、给事中孙祥、知府霍宣才出门见英宗一行,并献上蟒龙袍。
也先军士叩门索要犒军费用,还向内官郭敬等索要金银万余两,说是给了这些东西就准许迎接朱祁镇入城。可是这些东西献上以后,瓦剌人还是没有放朱祁镇入城。
也先道经宣府,胁迫朱祁镇命令宣府守将杨洪开门。开门自然是引狼入室,但皇帝下了命令,不开门似乎又于理不合。宣府巡抚罗亨信说:“我们守卫的是皇上的城池。天已经黑了,不敢开城门。并且总兵杨洪已到别的地方去了。”也先被拒绝了,他无计可施,只好离开。
后来,也先再次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杨洪开门。杨洪收到信之后,把它封缄起来呈给朱祁钰。当时朱祁钰已经即位为帝,他速派使者答覆杨洪:“上皇信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上皇的书信,也不要接受!”
也先随后带着朱祁镇四处游荡,却没有一个地方接纳,赎金从此也了无音信,而大明也新立朱祁钰为帝,手上的这个皇帝已经过期作废。
郭登和杨洪这两人也先惹不起,也先决定绕路走。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一日,也先挟持太上皇朱祁镇,率领所有精锐兵力,向着最后的目标北京挺进。也先军队十分强悍,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在叛徒喜宁的引导下,也先仅用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守备都御史孙祥战死。太监喜宁原为鞑靼(明代把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泛称附属也先的蒙古各部)旧臣,进宫做了太监,土木之败他投降了也先,并把明廷虚实情况全部向也先报告,又为也先充当向导。
由于喜宁背叛,朱祁镇身边没有人照顾,于是也先为朱祁镇另外挑选一个仆人袁彬。袁彬之前仅是一个锦衣校尉,根本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但机缘巧合,他在大战中被俘虏,成了朱祁镇的亲信和朋友。在后来的岁月里,袁彬忠诚陪伴着朱祁镇,并最终等到了朱祁镇自由的那一天。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0 08:08:35 +0800 CST  
负责防守北京的是于谦、王文和石亨等人。石亨是渭南人,四方脸膛,身材雄伟,美髯及膝,长相不同凡人。他行伍出身,曾在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麾下与也先作战。宋瑛、朱冕部队全军覆没,石亨单骑逃回。这原本是重罪,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只给他降职处分,命他自己募兵为国效力。兵部尚书于谦认为石亨是个将才,提拔他掌五军大营,升为右都督,不久又进封武淸伯。
随着时间推移,北京城附近的明军越来越多,增加到二十二万人,声势浩大。于谦、石亨等人在各地勤王援军支持下,抵抗住了蒙古军队的进攻。京师居民也配合官军阻击敌人,他们爬上屋顶,用砖石打击敌人,呐喊声震动天地。军民合力,取得了西直门、德胜门、彰义门等战斗的胜利。蒙古军队死伤众多,士气低落,不敢再战,裹挟着朱祁镇撤退。史称“北京保卫战”的这场战役以明朝的全胜告终。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最终击败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
十一月,京城解除戒严,景帝下诏书安抚百姓。朝廷论功行赏,封杨洪为昌平使,石亨为武淸侯。于谦被加封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但朱祁钰执意要他接受,无奈之下,于谦只接受少保的职衔,其它赏赐仍然不受。有人称赞于谦功劳,于谦说:“京城四周仍然寇乱频繁,我作为朝廷命官深感耻辱,只是没有和寇贼缔结城下之盟而已,又有何功劳可言呢?”
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又连续两次发动对明朝的进攻,并且仍然企图利用明英宗打开关门,但在于谦的部署下,明朝边军接连打退瓦剌进攻,他们意欲利用明英宗要挟明朝廷的伎俩没能得逞。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0 17:25:50 +0800 CST  
@爱新觉罗飞翔 2017-08-30 19:32:08
出自,明朝那些事儿,该书我看了三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心得。但该书有些地方还尚需考证。尤其是抗倭那段。
-----------------------------
明朝那些事儿是历史小说化,写的很好看,确实有些地方不够严谨,不过小说化本身就是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倾向在里面。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0 19:51:08 +0800 CST  
2以战逼和 囚徒艰难还都
1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关系很好,但历史的机缘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品尝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从此,任何敢于触碰朱祁钰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对于明朝君臣而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谓是皆大欢喜。朱祁钰由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极大的威望,稳固了自己的皇帝地位,石亨、杨洪等人都因功被封赏。但就在他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在痛苦中挣扎和抗争,只为能够活下去,他就是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由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伯颜帖木儿是一个长期征战的武将,他原本十分瞧不起这个打败仗的明朝皇帝,但自从他奉命看管朱祁镇以来,这个人的镇定自若、待人诚恳让他开始欣赏并喜欢这个人。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朱祁镇这个人质礼遇有加,甚至时常带着自己的妻子去看望朱祁镇,态度十分恭敬。
也先是蒙古太师,鞑靼政事由也先掌管,他的兵马最多。脱脱不花虽为可汗,但兵马比较少,知院(知枢密院事的简称,在元代为从一品官)阿剌的兵马更少。脱脱不花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对于当前的地位他十分不满,但他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瓦剌部落的第三把手知院阿剌也对也先不满。鞑靼各部表面挺亲密,实际上内部相互猜忌。他们会合兵马向南侵犯,所获得的战利品大多归也先所有,所受损失则均摊。当脱脱不花和知院阿剌听说也先失败后,还没等也先退出关外,他们就变成和平的化身,派遣使者向明朝求和,并赠送马匹。
也先以送还明英宗为要挟手段,企图使明朝议和。朝廷里的多数人主张讲和,于谦力排众议,说:“社稷为重,君为轻!”他传谕各边镇,无论明英宗到何处,守将都不可轻出,以免中了敌人奸计。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请求朝廷派出使节多带钱币,前去讲和。
于谦说:“以前也不是没有派出使节。先前刚派出都指挥季铎、指挥岳谦出使,也先随即入侵。再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出使,他们连上皇都没有见到便回来了。寇贼狡诈,既欺侮我们又进攻我们,这哪是想与我们讲和的姿态呢?况且,也先与我朝有不共戴天之仇,按理也绝对不能讲和。如果与他们讲和,他们必定贪求无厌。顺从他们则生积弊,不从又将发生战端,因此我们不可与之讲和。许贵介胄之臣,委靡退怯,依法当诛。”于谦认为,如果和议起自明朝,则明朝只有听任瓦剌要挟。如果不与之讲和,则瓦剌要挟明朝不成,势必求和,求和而太上皇(英宗)自然送返。于谦这道奏章一上,边将们从此人人只言以战守疆,再不讲议和。
朱祁镇在也先手中本是可以利用的宝贵棋子,但在明朝另立皇帝、瓦剌军事上一再失败之后,朱祁镇便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如果说一开始瓦剌要送还朱祁镇是一个阴谋,那到了后来,朱祁镇几乎成了他们的一个包袱,他们开始求和,迫不及待地要将其送还。
也先想要讲和,可又觉得是耻辱,便指使阿剌等人前来传话。阿剌派出使臣,向朝廷贡献马匹,并请求讲和。朱祁钰问尚书学士陈循说:“可以同也先讲和吗?”
陈循说:“先让他们把各部兵马退回去,我们做好防御,然后再谈议和。”朱祁钰同意他的意见,降下玺书并厚赐阿剌。玺书中列举也先罪状说:“也先挟持太上皇进行讹诈,按道义来说我朝不会与他讲和。既然现在知院阿剌一定要与我们和好,那你们瓦剌各部落兵马必须首先退回北方,然后再谈议和。不然,朕不惜一战。”
六月,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书:“也先遣使请上皇还京,这是天上地下的神灵感化他,使其悔悟。伏望皇上能允许他改过自新,派出使臣前去审察真伪。如果他们确实是诚心诚意,请皇上赐恩接纳,奉迎上皇回朝,此转祸为福之机。”



王直
朱祁钰说:“卿言甚当。然此大位非我所欲,乃天地祖宗文武群臣之所为。自从长兄(朱祁镇)蒙难落入贼手,朕多次派出内外官员带金银绸缎前去迎接,可是也先挟持太上皇,屡屡讹诈我们,不肯听从。如果再派人前往,恐怕也先还会以送驾为名,扣留我朝使臣,率兵侵犯京畿,愈加苍生之患。卿等再加参详,勿遗后患。”
七月,也先因为多次议和没有成功,让知枢密院阿剌写了一封书信派遣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来到京师请求讲和。礼部尚书胡濙等奏称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朝,朱祁钰没有答应,朝臣议论纷纷。第二天,朱祁钰驾临文华殿,召集文武群臣,问:“朝廷因通和坏事,准备与寇贼断绝和谈,众卿却为何屡以为言呢?”
吏部尚书王直说:“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
朱祁钰见王直和他顶嘴,不高兴地说:“我非贪此位,当初众卿强行推举我,今天你们又纷纷议论,这是何道理!”原来的皇帝回来,新皇帝在宗法上就会处于劣势。朱祁钰说出了心里话:当初推我做皇帝的是你们,现在要迎还太上皇的还是你们,太上皇回来,那我怎么办?
大臣们不知该如何回答,于谦站出来,从容地说:“陛下天位已定,怎会还有其它议论!派遣使者是为缓解边境僵局,争得时间好做防备啊!”群臣见于谦表态支持朱祁钰,也纷纷附和。朱祁钰心中石头落地,说:“那就听你们的吧,那就听你们的吧。”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08:45:48 +0800 CST  
@出世观人 2017-08-31 11:39:30
在这里,区别说一下曹吉祥吧。明朝的权阉。王振,刘瑾,汪直还有世宗朝的黄锦这些人。都不算什么,最危险的还是曹吉祥。明朝著名政治事件中的夺门之变,徐有贞是文臣,虽然阴险狡诈又贪财,但谋反还不至于。石亨身为武将却张扬跋扈,而且嚣张到藐视内阁和司礼监,自己作死。最危险的还是曹吉祥,此人到后期,儿子曹钦和两个侄子曹铉曹铎都握有禁军兵权,而且都是久经战阵,曾经随曹吉祥平叛多地叛乱。而曹吉祥本人,司礼监太......
-----------------------------
@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2017-08-31 11:56:07
思想汉化了嘛,受汉文化影响太深,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刻脑中了。
-----------------------------
确实明英宗收拾石亨看似非常容易,但到了曹吉祥,差点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是内部有人向皇帝告密,后果非常严重。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13:00:45 +0800 CST  
@出世观人 2017-08-31 11:39:30
在这里,区别说一下曹吉祥吧。明朝的权阉。王振,刘瑾,汪直还有世宗朝的黄锦这些人。都不算什么,最危险的还是曹吉祥。明朝著名政治事件中的夺门之变,徐有贞是文臣,虽然阴险狡诈又贪财,但谋反还不至于。石亨身为武将却张扬跋扈,而且嚣张到藐视内阁和司礼监,自己作死。最危险的还是曹吉祥,此人到后期,儿子曹钦和两个侄子曹铉曹铎都握有禁军兵权,而且都是久经战阵,曾经随曹吉祥平叛多地叛乱。而曹吉祥本人,司礼监太......
-----------------------------
@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2017-08-31 11:56:07
思想汉化了嘛,受汉文化影响太深,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刻脑中了。
-----------------------------
@庶民意 2017-08-31 13:00:45
确实明英宗收拾石亨看似非常容易,但到了曹吉祥,差点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是内部有人向皇帝告密,后果非常严重。
-----------------------------
不是差点死了很多人,是确实死了很多人,包括恭顺侯吴瑾、都御史寇深等人。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13:06:48 +0800 CST  
@出世观人 2017-08-31 14:50:23
读明史,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看楼主的帖子内的提纲,应该涵盖了明朝中期自土木堡之变,郕王监国,左顺门案,于谦北京保卫战,英宗还朝,景泰废太子朱见深,夺门之变,于谦遇害,石曹之变。详解其中事,其中的一些人和一些故事常让人壮怀激烈。 如果大家有兴趣,细枝末节的阅读岳飞的事迹,然后再读于谦。 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读完我发现,擦,这哥俩怎么一个模子出来的,言行事迹高度重合。都让人读的泪流满面。
......
-----------------------------
天启大爆炸真是奇事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17:56:34 +0800 CST  
@亨利七世的大儿子 2017-08-31 17:14:35
夺门之变和兄弟相杀没什么关系,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争权。
没有夺门之变,文官集团拥立一个没有受过太子教育好糊弄的藩王当皇帝。
-----------------------------
夺门之变英宗应该是知情的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18:05:02 +0800 CST  
朱祁钰命令亲信太监兴安传旨,派遣礼科给事中李实出使。李实说:“我李实不才,但朝廷多事,又怎能推辞呢?”外交人员要讲档次,兴安传达朱祁钰命令,升李实为礼部右侍郎,任为正使;罗绮升为大理寺少卿,任为副使;马显授官指挥使,为通事。
朱祁钰让他们带给脱脱不花一封御书:“我国家与可汗,自祖宗来和好往来,意甚厚。往年奸臣减使臣赏,遂失大义,遮留朕兄。今各边奏报,可汗尚留塞上杀掠人民。朕欲命将出师,念彼此人民,上天赤子,可汗杀朕人,朕亦杀可汗人,与自杀何异?朕不敢恃中国之大,人民之众,轻于战斗,恐逆天也。近得阿剌使奏言已将各路军马约束回营,是有畏天之意,深合朕心。特遣使赍书币达可汗,其益体朕意,副天心。”后又降下玺书晓喻也先及阿剌,并赠可汗、也先、阿剌白金文绮。
李实看到国书上没有接朱祁镇回来的内容,不禁大吃一惊,他往内阁跑去,半路上遇到太监兴安,便向他询问此事。兴安大声训斥道:“拿着国书上路吧,管那么多干什么!”就这样,一个小官带着一封所谓的和平国书出发了。此时朝廷内阁阁员及各府部大臣遵从皇上意思,只谈息兵讲和之事,再不提迎接太上皇回朝。
李实等偕同瓦剌参政完者脱欢一起北去。走了十七天,到达也先大营。太上皇朱祁镇左右只有校尉袁彬和蒙古人哈铭服侍。李实等看见朱祁镇之后就不禁泪下,朱祁镇也流泪,说:“朕并不是为射猎玩乐来到这里,之所以身陷北庭,全都是王振所致。”因为没有给朱祁镇带衣服,李实等人就把自己所有的吃穿用品都献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说:“吃穿这都是小事,你们要给我办件大事。也先想要把我送回朝,你们回去报吿朝廷,一定要想个妥善的办法把这件事办成。我若是真能回去,甘心做一平民百姓,能够守护祖宗陵庙足矣。”说罢,朱祁镇和李实等人又都掉下泪来。
李实等人接着问道:“太上皇您住在这里,还想念原来享用的锦衣玉食吗?”又问:“何以宠王振至此,以致亡国?”朱祁镇听到这两个问题,心中百感交集,他说:“朕不能烛奸。可王振未败之时,群臣没有人肯进言。今日皆归罪于我。”日落西山,李实等人才离开太上皇,到也先大营去休息。
也先摆酒招待他们,说:“皇帝在我们这里,对于我们并没有什么用处。我多次派出使臣要求南朝来迎请他回去,可是你们却不肯来,究竟为什么呢?”
李实等人反复说明准备奉迎太上皇回朝的意思。也先说:“南朝派遣你们来只是与我互通音讯,并不是来迎接他回朝。若想让他回去,赶快派大臣来接。”为了表示送回英宗的诚意,也先立即派人偕副使罗绮同往大同,调回扰边骑兵。
李实等就此辞别回朝。李实还没有回到京城,脱脱不花也派使臣皮儿马黑麻到京城请和,右都御史杨善慨然请行。人们怕杨善会遭遇风险,杨善说:“太上皇如今还在漠北,此时正是身为人臣者报效国家之时。”中书舍人赵荣也请求出使。于是,朝廷就派遣杨善、赵荣和指挥王息、千户汤胤勣,偕同皮儿马黑麻一起出使北庭。
朱祁钰并不想迎还朱祁镇,他派杨善出使,敕书仍然只有议和的内容,没有一句提及迎还朱祁镇的话。胡濙说:“上皇蒙尘很久了,御用的衣服食物应该交给杨善等人随行。”朱祁钰不予理睬。
在路途中,杨善一行遇到李实,李实就把他从北庭回朝的原因告诉他们。杨善说:“这就足够了,即使我这次没带皇帝的御书,也可以成就大事。”
李实回到朝中,把也先的想法以及太上皇的生活情况都向朝廷作了详细报告。朝廷文武大臣联合上疏说:“李实出使北庭,北庭骑兵听说我朝想要议和时都高兴得举手加额。待李实见到也先,也先也特别高兴,答应我朝迎使夕来,大驾朝发。”李实又详细说起也先已经悔过的情况,并提议应该迎接太上皇回朝。
朱祁钰说:“也先奸诈。现在杨善已去,朕再发给也先一封迎接太上皇回朝的书信。”大臣们说:“臣等已经详细询问过李实,也先并不是欺诈我们。北使既然来议和,我朝应当再派使臣答复。现在也先请求我朝迎回太上皇,可是我朝仍不同意,这不是轻迎复而重讲和吗?不迎接太上皇回朝,怎么能够讲和呢?”朱祁钰下令让群臣再议。
李实说:“也先约臣迎接太上皇回朝,不得超过八月五日。臣说须得皇帝圣旨裁定,不敢擅自定日期,也先说这个期限绝对不可以错过。他当即命令渠长带罗绮副使到大同去,把侵扰我朝边境的兵马全部撤回。臣回来时,路过怀来、宣府,见我朝军民已经敢于出城收割牧草,可见他所说绝非虚言。臣恳请皇上俯从群请,如果再有欺骗,我们就有说辞了。若是过了期限,想再派使臣前往,恐怕谁也不敢再去。”
朱祁钰说:“等杨善回来再说吧。”最终还是只写了一道迎接太上皇的御书,不同意再派遣使臣。监察御史毕銮说:“群臣情词恳切。陛下一定要等待杨善回来,恐怕不很妥当。中原最讲信义,不迎不义,失期非信。就算也先欺诈,我朝不是有兵马防守边疆吗?”朱祁钰说:“上皇朕兄,岂有不迎?只是寇贼居心叵测,我想要试探他们一下。如果他们真是诚心诚意,我再迎接太上皇回来也不算晚。”
朱祁钰希望杨善使团既能堵住芸芸众生的嘴,又完不成迎驾任务。但杨善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出色完成了迎驾任务。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8-31 18:28:04 +0800 CST  
@wolf_le 2017-09-01 07:54:32
这是复制明朝那些事儿的节奏吗
-----------------------------
哪里复制了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08:49:27 +0800 CST  
2
杨善北使,也先问他:“敕书为何没有奉迎语?”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不说要接,我干嘛要送呢?
杨善说道:“这是想成就太师好的名声,让太师主动去做,如果记载在敕书上,那太师就是迫于朝命而不是出自真心了。”也先被感动了,他没有想到对方竟然考虑的如此周到,连面子问题都能为自己顾及到,确实不容易。
也先接着问:“太上皇回朝,还能不能再登极作皇帝呢?”
杨善说:“天位已定,不能再更改。”
也先问:“中国古时有尧舜被称为圣主,为何?”
杨善说:“尧让位于舜,皇把帝位让给弟弟,古今一辙。”也先只能无语。
也先的平章昂克比较务实,他问:“你们想迎接太上皇回朝,带了什么厚礼呢?”
杨善回答说:“如果带着贿赂来迎接太上皇,后人会说你们是贪图贿赂才放回太上皇。如今我们什么也不带,你们放太上皇回朝,才可见太师仁义,将来太师一定可以名垂青史,万世颂扬。”也先很赞同,他说:“史书中记载的的确都是值得颂扬的好事。”
在这关键时刻,伯颜帖木儿却出来阻挠朱祁镇回去,但他的目的是让太上皇恢复皇位。伯颜帖木儿请求先扣押南朝使臣,再派出使臣让南朝请太上皇恢复皇位。从伯颜帖木尔和朱祁镇的关系看,他不想让朱祁镇就这么回去,他可能是怕朱祁镇回去后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欺负。
也先表示自己已经答应了杨善,他说:“前些日子,我们提出让南朝派出大臣来迎接太上皇,南朝大臣已经来了,我们不可以言而无信。”于是也先引杨善去见太上皇。
第二天,也先在大帐摆设酒宴,为太上皇回朝饯行。伯颜帖木儿也摆了一桌酒席。然后,太上皇车驾启行,也先与将领送行,伯颜帖木儿还派出五百骑兵护送太上皇到京师。
太上皇朱祁镇车驾入关。用什么礼仪迎接明英宗成了争论的问题。礼部尚书胡濙已经安排了一套礼仪,上报给朱祁钰。这套仪式十分复杂,礼部先在龙虎台迎接, 锦衣卫准备法驾在居庸关迎接,百官在土城外迎接,诸将在教场门迎接, 上皇从安定门入城,进入东安门, 从东方上北门之后面向南方坐,皇帝谒见完毕,百官朝见,然后上皇进入南城大内。但朱祁钰指示:以一舆二马迎英宗于居庸关,到安定门换法驾。朱祁钰派太常少卿许彬去迎接太上皇。
工部尚书高谷、给事中刘福等说:“迎接太上皇,礼仪不应当不隆重。”
朱祁钰说:“昨天收到太上皇书信,说迎驾礼仪应该遵从简省,朕怎能违抗太上皇呢?"众人不敢再说话。朱祁镇不过是跟朱祁钰客气客气一下,但朱祁钰一点都不客气。
千户龚遂荣写给高谷一封书信,高谷把这封信带入朝中,在文武群臣中传示。给事中叶盛、程信、于太上疏说:“诸位大臣在午门旁拿着一张帖子看,成群的人在围观,还议论纷纷,乞请皇上宣问。”
朱祁钰让人呈上书信,信上说:“太上皇落入北庭完全是为了宗庙社稷,并不是因为游猎。京城里的人听说太上皇要回来,无不喜跃,迎接太上皇的礼仪应当隆重一些才是,皇帝也应当诚恳的表示一下要辞去皇位,而让位于太上皇,然后再复位,不这样做的话,那不是给后世留下笑柄吗。”
朱祁钰诘问诸大臣这封信是谁写的,知道出自于高谷后,他说:“朕不曾堵塞言路,高谷作为一个大臣,有话为什么不告诉朕,却要写匿名书信呢?”龚遂荣恐怕因为这件事牵连高谷,坦白是自己所写。陈循、王文请求治罪龚遂荣,把他下狱锦衣卫。朱祁钰没有怪罪龚遂荣,不久就把龚遂荣放出来。
胡濙把拟定的仪注送到内阁去,仪注内容大略如下:“天宝之乱,玄宗(李隆基)幸蜀,唐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帝。肃宗收复两京之后,特地到咸阳,预备了天子乘舆迎接太上皇。太上皇住在宫廷南楼,肃宗身穿紫袍,望楼上拜舞楼下。太上皇从楼上下来,抚肃宗而泣,亲自把黄袍披在肃宗身上。肃宗匍匐在地,顿首固辞。太上皇说:‘天下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余龄,汝之孝也。’肃宗这才把黄袍穿在身上。今天我们只在安定门外备下法驾,实在太简省了。”
朱祁钰说:“朕怕中狡寇之计,因此才特意简化礼仪。长兄进城,朕自知怎样尊崇与亲近他。”于是,众大臣准备天子乘舆等候于安定门外。
太上皇到唐家岭,遣使至京城,诏告免去群臣迎驾之礼。八月十五日,百官迎太上皇于安定门。太上皇自东安门进城,朱祁钰亲自迎接并行礼拜,太上皇回拜,双方互相推让帝位,谦让许久。接着,太上皇被送入南宫,百官随之进入,行朝见礼。
朱祁钰虽然没有杀掉哥哥,但他给哥哥判了个终身监禁,与太上皇的一切往来都受到怀疑和监视。原本和气亲善的好弟弟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六亲不认的陌生人,这虽然是悲剧,却也是皇权游戏的必然规则。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09:00:28 +0800 CST  
@wolf_le 2017-09-01 07:54:32
这是复制明朝那些事儿的节奏吗
-----------------------------
@庶民意 2017-09-01 08:49:27
哪里复制了
-----------------------------
说话要有依据,不然就被在这捣乱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09:01:16 +0800 CST  
3天命有在,拒忠谏诏狱滥刑
1
十一月,礼部尚书胡濙请令百官贺太上皇万寿节,十二月,又请求明年百官朝见太上皇于延安门,朱祁钰都拒绝了。荆王朱瞻炳上表请求朝见太上皇,朱祁钰也下诏制止。对于迎还太上皇有功的杨善,朱祁钰赏赐也很薄,只升迁左都御史,仍然治理鸿胪事务。
住在南宫的朱祁镇已经身无长物,有一次他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送给侍侯他的太监阮浪。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金绣袋和那把不值钱的刀送了阮浪的命。阮浪是个比较随意的人,他没有想到其中蕴藏的极大风险,收了这两件东西,他觉得没有什么用,便又送给了他的朋友王瑶。
有一次,王瑶到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家喝酒,喝多了就脱衣踢起了球。卢忠看到他的束刀和绣袋不同于一般规制,是御用之物,就指使妻子将王瑶灌醉,然后解下王瑶的刀和绣袋,到宫里报告说;“南宫图谋复立皇储,馈赠镀金刀以求外应。”阮浪和王瑶被捕下诏狱,但二人很有骨气,受尽折磨也没有诬陷朱祁镇,最后被押送刑场处决。
为了讨好景帝,一些侥幸进用之徒建议增髙南城城墙,用铁灌铸宫门之锁。御史高平进言南城树多,恐事出不测,于是南宫的大树都被砍掉。
渐渐地,无端被猜疑的朱祁镇内心开始充满怨恨。
自从朱祁镇意外归来后,朱祁钰一直担惊受怕,他害怕自己失去得到的一切。为了斩草除根,免除后患,朱祁钰决定废掉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把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换成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太监王钺、舒良为朱祁钰谋划了一个办法,向大臣行贿!
当时的内阁成员共六人,首辅陈循、次辅高谷、阁员商辂、江渊、王一宁、萧鎡,这六个人是当时文官集团的头目。一天,朱祁钰召集内阁成员开会,但他什么事情也没说,只是赐给陈循、高谷白金各百两,赐给江渊、王一宁、萧鎡、商辂各五十两。
此时千里之外广西的一桩案件成为点燃易嗣之争烈火的火柴。
黄竑是广西一名土官,为了谋夺知府之位,黄竑让他的儿子纠集一伙人袭杀了庶弟思明(今福建厦门市)土知府黄堈一家,然后肢解了黄堈和他的儿子黄钧,再装到瓮里埋到后花园,布置成被贼寇杀害的假象。黄堈的一个奴仆幸免于难, 他逃到宪司申诉此事。杀害朝廷命官的事关重大,巡抚李棠将此事上奏,朱祁钰将此事交给有司办理,黄竑父子被捕入狱。
黄竑的死党袁洪到京师,走动打点,希望能够保全黄竑父子性命。袁洪辗转结识了司礼太监兴安的心腹小太监。小太监了解朱祁钰的心思,将皇上有意易嗣的想法透露给袁洪,建议袁洪上书易立太子。
袁洪假黄竑之名上奏疏请求另立太子,奏疏上说:“百战以取天下,期传之万世。往年上皇轻身御寇,驾陷北廷,寇至都门,几丧社稷。不有皇上,臣民谁归?今且逾二年,皇储未建,臣恐人心易摇,多言难定,争夺一萌,祸乱不息。皇上即循逊让之美,复全天叙之伦,恐事机叵测,反复靡常,万一羽翼长养,权势转移,委爱子于他人,寄空名于大宝,阶除之下,变为寇仇,肘腋之间,自相残蹙,此时悔之晚矣。乞与亲信大臣,密定大计,以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天下幸甚!臣民幸甚!”
朱祁钰得到这封奏疏,大喜,说:“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他将奏章发布朝堂让廷臣讨论。
奏疏下发的第二天, 礼部尚书胡濙、侍郎萨琦、 邹干会集文武群臣当廷议论。只有都给事中李侃、 林聪,御史朱英认为不可行,吏部尚书王直也有为难之色。
太监兴安看到这种局面,便厉声说:“皇帝对此奏章非常重视。列位大臣如果认为不可易立太子,请不要署名,如果认为可以易立太子的请联署,切莫首鼠两端。”面临拥戴与否的两个选择,群臣只好联署同意。最后胡濙向朱祁钰报告廷议结果:“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黄竑奏是。”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朱祁钰改封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大赦天下,赏赐百官,赦免黄竑之罪,晋升其为都督。诏书上说:“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
吏部尚书王直惭愧地说:“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
同一天,朱祁钰立杭氏为皇后。因为汪氏不同意改立太子,而朱见济又为杭氏所生,朱祁钰索性废去汪氏的皇后之位,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13:03:55 +0800 CST  
@castmoon 2017-09-01 16:45:39
明英宗居然敢离京御驾亲征,这不是脑残是什么,他就不怕别人坑他,它以为自己是燕王王朱棣,傻啊
-----------------------------
王振做太监前乃一介书生,掌握了权力之后,仍然是书生意气不改,纸上谈兵,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18:22:17 +0800 CST  
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就是电视剧《明妃传》里的明妃,明妃传没看过,不过应该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别。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09-01 20:10:40 +0800 CST  

楼主:庶民意

字数:25350

发表时间:2017-08-29 15:2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8 13:43:07 +0800 CST

评论数:5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