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史

大明帝国史,起于公元1328年,止于1683年。

朱元璋(1)



朱元璋画像。

个人认为,中国历史进程去到明代,准确来说,是到了明中叶,亦即十六世纪时,中国人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市民生活——北宋的大都会也曾出现短暂的市民阶层。之前的世纪,只有贵族地主和农民。其实,大概同一时期,欧洲历史也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可以说,东西方是几乎同一进程的。可惜,中国北方仍有蛮族,它越来越强大,最终入主中原,令中国社会停滞近三百年!当然,满清政府对全中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光版图就比晚明时期大了整整一倍多!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最感兴趣的四个皇帝之一(另外的三个秦始皇,刘邦和康熙)。有关他的传记资料,目前用力最深的是史学家吴晗的《朱元璋传》。当然,这部书同样烙有时代的印记。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早几年,一部《明朝那些事儿》起到了很好的明史普及作用。飞翔再拾人慧牙显然不智,但是我又偏爱明史,于是乎,硬着头皮,埋头苦干吧。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从出生到皇帝,用了40年。从乞丐到皇帝,用了23年。从当普通一兵到皇帝,用了15年。而从普通一兵到统率军队之元帅,仅仅用了3年!也就是说,25岁从军的朱元璋,28岁时就统领了郭子兴留下来的全部军队!短短三年,朱元璋之兴起也,忽乎!勃乎!
若非神助,焉信其然!


下面这张照片叫皇觉寺,就是朱重八出家的寺庙。



后来明赐名为“龙兴寺”。我一度以为“皇觉”是赐名的,多少带点“皇气”嘛,也有点意味:皇帝觉醒之地。重八是朱元璋的本名,元璋二字是他投军濠州兵团,特别是被郭子兴招为女婿时改好的,同时也用“国瑞”作其字号。总之,重八在皇觉寺是粗通了文墨,主持高彬长老应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朱重八,生于1328年农历9月18日。17岁时,爹娘哥侄全死于瘟疫,大嫂二嫂都回娘家了,一个姐远嫁外地,另一个姐姐也挣扎于贫困线上。他自己又和三哥分开求生(他三哥后来死于非命了),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只好投皇觉寺求个饭饱。谁料仅仅五十多日,就被赶出寺庙做云游和尚,到处化缘为生。“化缘”是动听之佛语,其实就是乞食!这段化缘生涯,为期三年!朱重八去过的地方其实也不多,主要是淮西地区和河南与安徽交界地区。这个地区,贫穷兼连年饥荒,朱重八后来记述他这段经历,不自觉就写些神迹出来。他做了皇帝,金衣人护驾也好,紫衣人保佑也罢,反正他熬过来了。到了实在熬不下去时,他又回到了皇觉寺。其时,他20岁。

下图据说是忽必烈的画像。



他庙号是“世祖”,表明他虽然改国号为“元”,但蒙古人并不认为他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那个叫“”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才是真真正正的开国皇帝!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如此短暂,统治中国本土的元朝为什么不够100年就被汉人赶出中国呢?这就必需说说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制度与方法了。不少元史学家,包括周良霄,韩儒林等人大量列举了许多的蒙元制度,证实蒙古人是用蒙法治汉。这些“蒙法”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政策!甚至到了某些必要时期,是可以使用“大屠杀”这种血腥的反人类的手段的。比如在元顺帝时,天下混乱,权臣伯颜等人竟然向皇帝建议屠杀汉族三大姓刘,王,张数千万人!所以,飞翔认为,蒙古人统治中国,其实是没有什么一贯的制度的,他们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将汉人作为子民来看待,在蒙元统治者眼中,汉人,是被殖民者,甚至是奴隶而已!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3 14:28:00 +0800 CST  



这套《明实录》是《大明帝国史》的基本史料。

准确地说,事隔涯门海战89年后,蒙古王公贵族随顺帝仓皇逃离大都。在元朝统治中国的98年里,世祖忽必烈在位31年,几达元朝的三分之一时间。虽然他也曾推行汉法,并重用了一些汉人诸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帮助管理帝国的某些事务。但在他统治的后期,松懈不少。蒙古权贵渐渐把持朝政,特别是太子真金早死后,几股政治势力在继承人问题上明争暗斗,世祖也难以制驭。他一驾崩,冲突马上升级,演变成血腥的宫廷政变。在其后的六十七年里,竟然先后涌现出10位皇帝!如果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的36年除去,即在仅仅三十一年内,元朝出现了9个皇帝,平均三四年就一个皇帝上台,几乎全是喋血政变得到皇权的。最高统治层勤于内斗,哪有时间精力去治理天下?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3 19:52:44 +0800 CST  
下图,元代帝王表(自成吉思汗铁木真至元顺帝妥欢帖木儿)



趁朱元璋重回皇觉寺呆上5年这段时间,我继续将元朝之始未大致交待下。统治层勤于内斗只是其一,政府军队建设真是令人不解。十三世纪是蒙古民族的世纪,如同一群草原狼猎杀羊群一般,从东亚,中亚,南亚,到西亚,东欧,中欧,直至德意志普鲁士莱茵河!几乎整个欧亚大陆,遍受蒙古铁骑之蹂躏!可以说,蒙古人横行天下,无敌之师也!但,不及百年,当中央政府军赶赴前线时,一看见造反的农民兵团则慌不择路,逃之夭夭?蒙古军队究竟怎么了?忽然间,我对汉文化这个大熔炉心怀畏惧:任何民族,包括汉族本身,在中国统治久了,必定完全彻底地暴露它的劣根性,直至自己摧毁自己的统治!马列史家说这是封建主义之必然,这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西方史家说这是人性之必然,这是制度不健全的必然。无论哪家,都是“必然”!真令人生畏!100年前,汉人看见,不,是听到蒙古人都吓到脚软,100年后后,蒙古人看见,不,是听到要去镇压反抗军,又吓到脚软!难道坐上皇帝位真会变质?

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元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由于元代留下了它那个时代三种最伟大的史料《宋史》、《辽史》、《金史》。这是在顺帝朝由脱脱宰相主持编撰的,卷末还附有编撰人员的名录。它们是以中文书写编撰的。曾在元政府任职的刘基(字伯温),宋濂等人留下来的文集(包括他们的奏议)也是中文书写的。可见,蒙古官方书面语言是中文。但是,蒙古贵族如脱脱这种积极学习汉文化的,少之又少。他们不仅不学习中文,甚至连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也不学习!所有的文字工作均由汉人代替。他们这些达官贵人只负责口头传达中央精神,或者下达各种命令,甚至通过歌唱模式来传谕各种诏令。真是一个拒绝文明的野蛮民族!综元一代,几乎没有蒙古族之文学家,科学家,史学家,医学家——真是悲哀!元代的文化,甚至文明,不是由蒙古民族创造的!这样的民族建立的王朝,能走多远?

“飞翔,你不能这样诋毁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难道元朝真如你所说的那么野蛮落后吗?元朝真的对中国历史只有消极的作用而没有贡献么?”有朋友如是问我。又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就凭这点就值得自豪了!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对元朝是不喜欢的,凭什么?就凭它不是汉人建立的王朝,我就不喜欢它。任它国土有多辽阔,只要不是汉人建立的我都不喜欢。包括后来的满清。因为这些外族所建的朝代往往阻碍中国历史的进程,社会几乎又从零开始,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到上升到繁荣阶段时,这个王朝就倒塌,然后又从头来过!中国历史就是这样折腾了好几番!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又有人说,其实元朝也有很大贡献。比如海运技术和规模超越前代,民族政策也并非如飞翔你所说的那样,比如马可波罗得到忽必烈的优待就是一例。当然,忽必烈的很多治理都是不错的,可惜元朝11个皇帝中只有一个忽必烈!马可波罗受到优待是因为他是色目人!综元一代,汉人备受压迫,歧视,欺凌。不是吧,元代的文学比如元曲(包括散曲)不是和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瑰宝吗?关汉卿,王实甫这些文学大家是什么人?作剧家是我们当代给予他们的尊称,在当时,他们是些什么人?不得意,在政治欲求上不得意,只会好搞些娱乐事业来满足蒙古权贵的精神欲求!元散曲是客观上成为文学瑰宝,与唐诗宋词作为进阶仕途的敲门砖不可同日而语!综元一代,汉人进士出身的几乎为零,因为元政府几乎没有开办科举考试!参政议政的大门拒绝向汉人打开!你还去歌颂大元如何盛大何用?人家的政权与你何干?

“你的倾向性如此强烈,用以调侃历史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用作研究学术问题,未免过于唯心了吧。我所了解的元史并非如你所说一无是处。”回答:元史,讲到底是唯心之历史。首先,蒙古史诗大部分是神话传说,甚至是口耳相传之资料。目前流传下来的史料99%是他族书写的,比如中国,朝鲜,日本,波斯,欧洲之文字资料。这些他族不是蒙古人曾经奴役,侵略的就是被蒙古人压迫欺凌的。而《马可波罗行纪》之史料价值也不高,大部分细节描写过于夸张。大多是为了炫耀他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东方异闻奇事。属于蒙古人的《蒙古源流》、《元朝秘史》和《蒙古黄金史》也存着大量的不可信的传说和神话,特别是附会了许多的藏传佛教的神话。如果有人立志研究元史,他会发现,这个朝代的史料其实并不丰富,毕十年之功,可以完成。再深入下去,就要从考古文物方面入手了。这也是元史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研究的原因了——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蒙古人没有自己的正史?

下图,《马可波罗行纪》。



没有自己的正史,就像一个没有嘴巴的被告在法庭上任由原告提出控诉而无法申辩一样,他族书写的史料的立场显然对蒙古人不利。元政府没有自己的国史館吗?没有中央档案室吗?他们逃回大漠后没有书面检讨自己的失国原因,并记录下来吗?其实,不要追问吧,之前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都做了些什么检讨?有人据教科书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洽的黄金时代,各种民族彼此混合融洽,并产生了回族云云。我可以深刻地指出:这不是民族大融洽而是民族大屠杀!由于蒙古的侵略与屠杀,党项、契丹及女真这些曾经活跃中国历史舞台至少三个世纪的少数民族灭绝了!特别是党项,由于成吉思汗是在征服西夏时病死的,他魂归天国之时正是西夏投降之日,他的军队为了泄愤,将西夏皇城的全部党项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一骨碌屠杀干净!从此,党项族消失在地球上!留下的西夏文字无人能懂!诸如此类,除了佩服蒙古人的英勇善战外,这个民族的在文明意义上的贡献等于零!

下图,成吉思汗画像。



上述种种蒙元之史迹,其实后来的满洲族也几乎都做过,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人歌颂大清帝国,并热情讴歌“康乾盛世”!那是因为清朝最高统治层满足了全中国老百姓的吃饭要求。只要有饭吃,老百姓是不会去颠覆政府的。最起码到清朝末年以前,中国老百姓是容易说话的。就算你“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算你灭了党项,诛夷女真,只要你让老百姓有工开,有饭吃,谁去反你满清,谁去反你蒙古?但是,这个上天打算抛弃的元政府就是没有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首先用草原生活方式掠夺土地,严重无视汉人的农耕生活方式——这是由气候决定的生活方式。其次,动用商业剥削运营模式,巧立名目,无所不用其极,向人们征收数不清的各种税收。再次,实现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老百姓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最严重的是,由于管理上的无能,导致黄河等河流数次大规模决堤,河水泛滥成灾,大批老百姓浮尸千里,苟存者流离失所,饥不择食!中央又监管不力,赈灾粮食被各级截留,老百姓投诉无门,为求活命,铤而走险,不惜为贼为盗。一开始是一小撮毛贼,经过几次成功得手后,就有人效仿,于是出现几股,几群盗贼团伙。这些盗贼在彼此混合后,在官府的多次围剿失败后,迅速抱团,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反政府势力!韩山童就出现了。

下图,红巾军起义地图。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3 19:54:58 +0800 CST  
@一个抹布像钱 3楼 2017-01-13 23:51:00

亲,图一是赵匡胤还是朱元璋?
—————————————————
朱元璋。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08:29:50 +0800 CST  
@俩五一十_ 6楼 2017-01-14 10:22:00

请继续
—————————————————
谢谢支持,中午会继续。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10:39:09 +0800 CST  

“你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老师?最近经常发有关元朝的话题,似乎不注意民族团结呀!希望你不要发不负责的言论。”回答:首先多谢这位朋友的忠告和提醒。其次表明身份,本人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历史老师。最后,元朝离我们已经七八百年了,讨论的是那个时候的历史状态,并非映射当今,希望各位朋友不要对号入座。现在来分析元朝,是为历史之价值服务的。
前文提到的韩山童原来并不是普通的强盗,而是一个神秘宗教组织的头目。要说元朝的好处,宗教信仰自由倒是真的。老百姓可以自由加入各个宗教派别。特别是全真教,综元一代,特别受欢迎。不仅上至成吉思汗亲自接待全真教主丘处机,历代的大汗及皇帝都对这个教派礼遇有加。据闻现存之北京白云观就是为全真教修建的。上而下效,最高统治层如此,下面的黎民百姓也纷纷入这个教那个派。但是,更多的平民是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白莲教!这个白莲教,也叫明教。当时有不少白莲教的组织,他们有些有联系,有些则只在某个地区有影响力。韩山童就是众多白莲教中的一个头目!他的祖父就已经是教主了,由于信徒众多,受到官府的监视,最后以罪名发配他方了事。但是,神秘组织的神秘就在于无论怎样惩处,它都可以生根发芽,四处开花!到了韩山童这一代,白莲教竟然开始密谋造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强盗去抢劫,而是实实在在的推翻元朝政府,夺取政权!究竟韩山童怎样去造反呢?

“飞翔,近日拜读你的大作明史。写的得很好,我很喜欢。觉得比你那些美女照更有价值。我看过比你水平好得多美女照,但没见过能写出那么好的明史!若能坚持下去,我建议你整理一下,不要让它在微信朋友圈里孤芳自赏。”回答:太感谢这位朋友的欣赏和建议!明史是我的爱好,是应该整理下。但是没想过要发表。
韩山童与另一个来自颖州的白莲教头目刘福通密谋造反,其时恰逢黄河决堤泛滥,政府调集各地民工数十万人沿岸修筑黄河堤岸。对民工参加政府工程这种事情,古代称为“徭役”。在明朝以前,徭役是无偿,免费的义务劳动。民工需要自带口粮,政府分文不给报酬!这些黄河地盘工几乎全部来自灾区,本身已经无法解决吃饭问题,如何自带口粮?于是乎,怨言很大,朝廷竟然一度传出要屠杀这批民工——担心他们会造反!韩山童刘福通了解到这种情况,马上行动!

如何才能鼓煽动黄河民工积极参加“革命”呢?韩,刘二人定下张良计。某日,在黄河工地,几个民工挖出了一个石人,奇怪的是这个石人只有一个眼睛!更奇怪的是石人的背后刻有一行字。找个识字的人仔细辨认,上面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乎,这班民工躁动了,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旨:造反,推翻蒙古王朝!在此之前,白莲教徒已经四处宣扬:天下必将大乱,明王就要临凡拯救世人!社会上到处流传各种各样的白莲教的神迹。韩山童多次召集信徒进行集会,做出各项部署,准备举事。为了进一步加强白莲教信徒的忠诚度,韩山童宣布自己就是宋朝皇帝的后裔,燃点民族复仇火焰,声言蒙古人的末日已到,号召汉人起来反抗。并改称白莲教为“明教”,而自己就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明王”!

某日,韩山童聚集3000众徒,头扎红巾,歃血盟誓:虎贲勇士,直举幽燕,光复大宋江山!正在此时,一直密切注视明教总部的官府军队突然杀到,韩山童措手不及,当场被擒,即时格杀!刘福通等人冲出重围,慌乱间,来不及知会各地信徒,马上起事!这支民变队伍,头扎红巾,号称“红巾军”。刘福通率领红巾军攻陷颖州城,派人接收黄河地盘工,民变军迅速扩张至十几万人!这一年是1351年,朱元璋23岁。此刻的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11:30:57 +0800 CST  
朱元璋(2)




这是朱元璋画像的另一个版本。

朱元璋23岁,仍在皇觉寺,据说是在潜心参禅,渐悟佛理。而当时的红巾军已成燎原之势。刘福通在河南一带攻城;芝麻李在徐州掠地;徐寿辉在湖北作难;张士诚在高邮起兵;方国珍在浙东做海盗……而就在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有郭子兴、孙德崖等人作反!朝廷派兵镇压带头搞事的刘福通。但这支据说是中央精锐部队一见农民军,吓得惊呼狂奔,不战而溃!往日的神勇之师荡然无存!朝廷大怒,急派宰相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儿再率大军前来征讨。由于本文的主人是朱元璋,有关红巾军的细节不再详述。总之,刘福通的红巾军在黄河一带阻挡了元朝中央军,则南方一带的红巾军得以便利,不断夺取地方城池,扩大地盘。真的是天下大乱了!朱元璋身在皇觉寺,本来与世无争,即使曾经流浪淮右三年,尽知社会下层之苦困艰辛,但回到寺庙,也只是日日念佛,天天诵经。忽一天,有信自远方来!哎呀!朱元璋几乎六亲死绝,怎会有远方的来信?究竟是谁写给他的?信里面又是说些什么呢?

来信者,汤和也。



汤和墓,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

汤和者,朱元璋之发小也。
这里有必要描述下朱元璋的一二童年趣事。
朱重八,其父叫九四,朱元璋富贵后将其父尊名为“世珍”。重八有四兄弟,还有一个姐姐。据讲重八出生时,满屋红光,邻居以为火灾,急忙赶来相救。谁知到了朱家,发现并无火灾,只是多了一个婴儿,于是大为惊奇。当然,这只不过是官方史家为宣扬“君权神授”而编造的鬼话谎言。即使朱重八如何“神迹”降临,朱家在十四世纪三四十年代和绝大多数的当地的家庭没什么两样,都是贫穷潦倒,都受到饥荒和瘟疫的袭击和困扰!重八幼年没怎么读书,童年时代帮地主刘家放牛。与他一起的放牛娃还有几个,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其中就有汤和、周德兴和徐达。有个放牛娃的故事虽然没有载入正史,但是对朱元璋有些了解的,几乎都知道的。某日,大概是深秋的一天,几个小孩在放牛。看着牛群在草地上嬉戏觅食,有个小孩发出感叹,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尝过肉味了。重八看着一条小牛,说了句“有办法”。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杀了那条小牛,来了顿饱饱的烤牛肉。大伙儿撑饱就害怕了。如何向地主交待,没了一头小牛!重八拍拍胸膛,说“我负责”。他找到小牛的尾巴,把它塞进旁边的石缝里。众人不禁齐夸他讲义气,有计谋。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小牛,咆哮之下,重八说,那小牛很淘气,一直只顾玩,竟然钻进石缝里面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地主不信,带了人来找,果然发现石缝里露出了一小截牛尾巴。用力一拉,牛尾巴是出来了,但小牛却不见了。地主不相信重八的鬼话,但又找不到茬儿,只好痛扁了重八一顿了事。但是,那伙放牛娃从此另眼相待朱重八了!特别是汤和,事隔多年之后,竟然还写信给已经在皇觉寺呆了好几年的发小——朱重八!
那么,信里面到底说些什么呢?

“飞翔,怎么把民间传说也写入明史呀?这不好吧?怎么说也得写些信史吧?”回答:连朱重八红光满屋的鬼话都可以写入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我的“朱元璋放牛”的民间故事都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几乎路人皆知,为什么不能写进我的“明史”?其实,我跟我小孩讲这个故事时,足足讲了半个小时!儿子听完后,说“老爸,你说的比书里写的更好”。当然,每个小孩的神情动作,小牛被众人捉住活活打死的场面,地主咆哮,带人寻找石缝里的小牛,朱重八挨揍时一声不吭,放牛娃眼睛满是敬服的光芒……不是书本上有的,全部都是飞翔自己发明描绘的——假如这部明史能坚持下去,直到崇祯皇帝,哦,不,我这部明史是一直写到清朝康熙皇帝收复台湾为止的——也就是满清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全国,明朝最后的政权消亡为止。写作时间估计会用年来计算,甚至是十年。本来,的确有理想去写中国通史的,但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我不是专门以研究历史为生的,全凭自觉的爱好,能够完成《明史》已经很不错了!其它的,不敢去想象——不仅没有全面撰写中国通史的能力,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吹水。

汤和信件的原文已经找不到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重八,我现在过得很好。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吗?我在濠州郭大帅手下当兵,做了个小队长。不是当蒙古兵,我们是和蒙古兵打仗的。对,我们是反贼。你来吗?有饭吃,有仗打,有钱分。你从前不怕死,现在,还怕吗?不怕死,就来啦!我在濠州等你!朱元璋被他吓了一跳,近来风声很紧,官府经常到皇觉寺调查闲杂人等,并在附近盘查,搜索陌生人,随时逮捕可疑人物。他小心翼翼把书信藏好,若无其事地与往常一样,过着每一天。但是他内心已经如倒海翻江一般,内心无法平静!去,还是不去?不如问问神佛吧。史书记载他占卦,去(这个去,是逃亡的意思),不吉,留,亦不吉,“无乃举大事乎!”结果:吉!
正此时,有个相处较好的和尚跑来告诉他:你还在这里干什么?有人举报你收到不明书信!官府要派人来查你!
朱重八啊朱重八,看你怎么办?连做个小和尚也不行了!

好吧,那就举大事——造反去吧!朱重八,向濠州城奔去!

下图,汤和史迹陈列馆,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14:10:31 +0800 CST  
@13462944797 10楼 2017-01-14 19:31:00

明实录我在淘宝看的要六千左右。还有明史和国傕都价格相差无几。请问哪个史料更权威些
—————————————————
明实录不可能那么便宜,除非是复印本,或者删节版。它是最基本的明史料。我买了2万元——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版。你说的国榷,编年体,只是写到嘉靖年间的史事,因为作者谈迁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没发写明末史事。而明史,是清代官方编写的,对有明一代有较为完整的记录,但是有不少史事被和谐了,特别是明末事迹,甚至有错误,可以隐瞒和删改。万历以后,不能照搬清修明史的记载。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19:42:34 +0800 CST  
@13462944797 2017-01-14 19:57:25
想研究下崇祯皇帝。给推荐几本书
-----------------------------
崇祯朝没有实录,目前我本人的资料主要有:
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查继佐的《罪惟录》、王世德的《崇祯遗录》、李清的《三垣笔记》、文秉的《烈皇小识》。
今人得研究心得有樊树志的《崇祯传》和晁中辰的《崇祯大传》。
如果,还有《明季北略》,《崇祯长编》这两部,估计要写一部崇祯传,没有问题。
当然,最好还要有当时一些大员的笔记、文集,那么就天下无敌了!
——完全忽视满洲档案!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4 21:34:38 +0800 CST  
@13462944797 18楼 2017-01-14 22:38:00

你这鸿篇巨著得什么时候能写完
—————————————————
估计十年。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5 07:48:16 +0800 CST  
朱元璋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姓马,谥号为“孝慈”,史称孝慈皇后。马皇后的本名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世民间都说她叫“马秀英”,那么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与民间保持一致,飞翔也称她为马秀英。
郭子兴回到后堂,心情兴奋,对妻子张氏提及朱元璋的情况。张氏说了几句,令子兴立即决定要招元璋为女婿!张氏说,大帅,你在濠州,还有几个元帅和你在一起。你不记得他们和你合不来么?既然朱元璋是个人才,你要用他,希望他忠心于你,就不要让他离开,为别人所用。听说他还没娶妻,我家女儿秀英年纪也大了,不如就招他为婿吧。
郭子兴点头赞同。
他们家的女儿,叫马秀英?怎么回事?不是姓郭的?

马秀英,是郭子兴的养女。她父亲马公,母亲郑氏,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郑氏早卒,马公避仇远走外地,将女儿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抚养。郭子兴待秀英如同己出,秀英也颇知书。现在,已经20岁了。郭子兴夫妇一直想帮她找个好夫婿。现在听夫人张氏如此一说,郭子兴就觉得招朱元璋为夫婿了。朱元璋当然喜不自胜!投军不足半年,为亲兵长,为大帅女婿!真是“行运行到脚趾尾”!元璋对子兴的知遇之恩除了做了皇帝加封他为“滁阳王”之外,一直到郭子兴病死将近20年,仍然深心纪念,专门命人写了《滁阳王碑文》,并且在自己的文集里多次表达自己对郭氏的感激之情!从此,朱元璋不仅是亲兵长,而且是郭大帅的乘龙快婿!汤和做得对!大家认为汤千户真有远见,于是,大家都改口,称这个大帅佳婿为“朱公子”。朱公子也将自己的名字正名为:朱元璋——专门对付元朝的尖锐的玉器!当年,是为公元1352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郭子兴,出出见面,不仅没有被当作奸细处死,反而得到重用。投军不足半年,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大帅女婿!从此成为郭氏集团里重要一员!即使在濠州城内,朱公子的名气也不简单——最重要的是元璋打仗总是打冲锋,得胜而回,不由得你不服气!但是,就真的有人不服气,心里面不舒服——朱元璋的处境就像下面这张荷花映画一样,虽然含苞待放,艳丽非凡,却被周围的黑暗包围着,境况不妙。然则何人嫉妒她呢?就是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飞翔模拟一下他们的怨言,若能用皖南语读出来,会更精彩:一个乞丐秃头,都不知走了啥狗屎运,竟然和我们同一围台吃饭,称兄道弟,成为大帅府女婿。老爹相必瞎了眼,招他做秀英的丈夫,简直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近来经常领功劳,很担心,有那么一天谋了我们郭家的家产!
这些怨言,一开始是两兄弟私底下密语,后来,不过瘾,他们直接和他们的老爹说了。
“你们懂什么?你们对他有那么多意见?去打个胜仗给我看看!”郭子兴喷了他们一脸。

虽然郭子兴喷走了两个儿子,但是,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就此罢休。不断地在老父面前讲元璋坏话,听得多了,不由得子兴不会产生某些心理作用:自己两个儿子的确是不争气,朱元璋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马上矮了半截。你说,如果自己百年归老之后,说不准这产业还真给女婿谋了去啊!特别现在自己好歹也是个大帅,真有一天成了气候,这家产可不是一家之产呢!郭子兴的头脑一旦出现这种想法,就开始对女婿有种特别的意思了。开始对朱元璋怀疑,猜忌,继而有了厌恶的感觉——一旦对某人有厌恶感,就会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眉,总觉得朱元璋是个阴谋家!终于,有一次,在会议上,不知因何事,元璋冲撞了郭大帅。大帅一怒之下,命人将元璋关起来——锁在一间柴房里。郭氏兄弟见时机到了,马上暗中命家人不得给朱元璋送饭食!想饿死这个妹夫!真是最大的敌人就在碉堡内!而且是自己家里!
朱元璋的故事,值得详细叙述的原因之一,它就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的缩影——七百多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朱元璋被困柴房,郭氏兄弟(由于他们日后还有许多故事,所以,给出名字:天叙,天爵)暗中禁止下人送饭食给元璋。元璋这次可能真会饿死。但是,偏偏有个贤内助——马秀英解救了她自己的老公!秀英在厨房偷了几个热气腾腾的,急匆匆赶着拿给丈夫。谁料走了几部就遇到义母张夫人!由于担心被发觉,如同小偷一样的秀英情急之下,把塞进胸衣之下!热腾腾的真烫着单衣之下的人肉!想想都觉得有种烫焦的感觉!张夫人看见秀英神色慌张,估计肯定有些什么秘密,又见她言语匆忙,似乎欲早早离去。就故意拖延着她。秀英胸脯被烫到痛不堪言,眼泪直流,最后只好跪在地上!张氏急问何故?秀英只好一五一十把事情经过哭诉一次。张氏忙叫她解开胸衣,把拿出来。结果发现,紧紧地贴着秀英的胸脯,乳头都几乎烫焦了!张夫人忍不住流下眼泪来了。马上走去对郭子兴说了此事。郭子兴此时也觉得自己对女婿有点过分。听到夫人如此这般地诉说,就派人去释放了元璋。张氏有又叫来天叙和天爵,痛斥了一番。那两兄弟唯唯诺诺,退了出去。自此,他们再也不敢陷害朱元璋了——是暂时不敢。


朱元璋之御制皇陵碑,他的早年经历都刻在这块碑上。江苏,凤阳。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5 11:36:31 +0800 CST  
朱元璋

祸起萧墙之内暂告一段落,祸起萧墙之外又出现!濠州城内有五个大帅,郭子兴的名位俱在其下,孙德崖等四个都是农民出身,言语,立场和家庭背景都和子兴不同。五帅论事,子兴往往和他们无法取得一致。子兴甚至看不起这几个大鲁粗,他们四人也不鸟郭子兴。于是乎,经常吵架收场——并且,开会时,郭子兴过惯了大爷的慢生活,总爱慢半拍到场,孙德崖等人等到撞火,就不理子兴,他们拍板决议了事。及至郭子兴到达会议大厅,听闻已经表决所议之事时,心里当然不开心,于是就吵翻天!那四人对郭子兴也很不满,但是一来还没有底气翻脸,二来郭子兴是个财主,较有势力,一时间也不敢闹翻。但是,与郭子兴已经不是脸和心不和的境况了,而是,一旦条件成熟,立马就会刀枪相向的状况了!他们几个一直在等这个机会——铲除郭子兴!终于,他们的机会来了!


不知不觉,竟然发现已经第29集了!少说也四五千字了,有些篇幅较长,也许有七千字了。忽然觉得飞翔也够坚持的,如果真能继续下去,光是朱元璋一人的传记就可能有四五十万字!想想也是醉了——从没想过在微信,我也会写出一本专著!好,为了这个梦想,豁出去了!
话说,铲除郭子兴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大元丞相脱脱亲自统兵剿灭徐州芝麻李兵团。几经交锋,民变集团土崩瓦解,首领芝麻李在突围时战死,余部中一部分由彭大和赵君用带领,投奔濠州民变军团。濠州兵团长期受元军包围,虽然元军没勇气全力搏杀,但濠州兵也始终无法彻底粉碎敌军的包围。这次徐州兵前来投奔,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战斗力,对击败元军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濠州五帅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一致性:热烈欢迎盟军入城,热情接待友军的胜利会师!但是,原本就有些混浊的一潭水,再加入两股势力后,濠州城会是何人的天下?要知道,彭大和赵君用也是合不来的哟!

飞翔,既然你有这种决心和毅力,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两件事:第一,只做一件事,不要摄影了。吴晗只是因为他是历史学家而被人记住,而不是因为他是北京市副市长。第二,你写明史,究竟是写小说还是历史学术著作?如果是后者,我建议你严谨些,向历史学术论文看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后创作,毕10年之功,你的梦想一定成真!
回答:谢谢这位朋友的建议!既不是小说又不是学术著作的确有些四不像,我会认真考虑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至于只做一件事,难度比较大,因为我就是想将自己的人生做如下注解:I am an English teacher who love to take photos and make up my mind to be a photographer that like to write some articles about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其实,飞翔的总标题已经说的很明白:史话,即普通的历史故事。但是,又不想只是一般的历史故事,多少都带些专业气味吧。就当作是飞翔对历史的认识吧。下面这幅地图,来自台湾出版的《中国战争史•明代卷》,大致地呈现元末群雄割据之地理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占领了南京的形势图。
除了会发布历史地图,历史人物画像之外,飞翔还会为本文配上各种相关的资料(假如微信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我会尽可能地使用各种资源),务必使飞翔明史充满趣味性和专业性,并且有意识地营造各种氛围,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研究明史,将对明史的研究和普及进行到底。总之,若你对明史有兴趣,进入飞翔明史,就不会失望!
好,下一篇,就是火拼濠州。

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个凤阳,很有名气哟,不仅是朱元璋老家,朱元璋皇祖陵,明中都所在地,而且,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先声——中国农民率先承包土地就是凤阳的小岗村!邓爷爷肯定了这个做法然后推广至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也。凤阳花鼓也闻名天下。
但是,现在的濠州,多了两个巨头,政治局势立即改变。首先,原本以为徐州兵一来,濠州兵团可以傍大树,谁知徐州那两个将军竟然反客为主,分别在濠州称王!郭子兴等五个地头蛇反而做了他们的部下!彭早住见识广,能力强,做事果断,真有领导风范。而赵君用就和原来的草头王孙德崖等是同类项。于是乎,郭子兴的对彭、赵的态度就不同了:对彭,热情而有礼,并且经常来往;对赵,则颇为冷淡。赵君用心里很不爽——比如郭子兴宴请彭早住,却不邀请赵君用参加。孙德崖等四帅火速和赵帅抱团,结成政治同盟。终于,有一天,他们派人突然出手,在大街上将郭子兴绑架了!朱元璋闻讯赶回城——当时他外出执行任务。有人劝他:你家主公被擒,很快就会轮到你,你还回去干什么?不怕死吗,你?元璋回答:郭公于我恩厚。有难不救,非义也。何丈夫之为?——原文引自《明实录》。立即飞马回城,赶去郭府。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5 15:57:02 +0800 CST  
朱元璋(6)

朱元璋进入郭府后,见满屋子都是女人在啼哭,爱妻秀英也在,但却不见郭家的两位公子。元璋急问何故。秀英告诉他,义父被孙德崖等人绑走了,而两位公子则害怕而躲起来了。元璋说,郭公厚此薄彼,待彭帅厚,待赵帅薄,迟早会出事。唯今之计,速报彭帅,请求帮助!请公子出来,急救郭公!于是,朱元璋带郭氏兄弟向彭早住救援。彭帅一听,大怒,说,我在此,焉可如此!马上带人随朱元璋包围孙德崖府第。孙府众卫兵连忙关门抵挡,元璋命人上前厮杀。濠州城进入内讧时刻!


本想手绘朱元璋破屋顶解救郭子兴之场景,忽然想起此图已经有人完成了,于是,一番搜索,出来了——朱元璋破屋顶救郭公(出自连环画《从乞丐到皇帝》)。




璋劈头就问:你们快交出郭公!孙说,我们正与郭公商讨事情。元璋说,郭公被你等绑架,困在何处?孙说,哪有此事?元璋问,可否让我搜查?彭早住高声说:“有何不可?”

元璋马上带人四处搜查郭子兴。及至到了后院,关的得紧紧的。元璋吆喝一声,爬墙上了屋顶,掀开瓦片,果然见到里面有个被捆绑着,嘴里塞满烂布的郭子兴!元璋大怒,对屋顶下面的士兵叫喊一声,众兵丁一拥而上,乱刀挥动,孙德崖的爷爷奶奶当场丧命!朱元璋,,飞身跳下屋内,只见他的岳丈被人用铁钳锁着双脚,双手被反绑着,肌肉浮伤。元璋连忙将他背起来,从屋顶逃出,然后命人将郭子兴背回郭府。朱元璋离开孙府时,对赵君用说,你从徐州过来,若郭公不纳你们入城,你们早成元兵刀下之鬼!今日竟然恩将仇报,人怎可如此负义?又对孙德崖说,你与郭公公共事,本应和衷共济,同仇敌忾,煎除元兵。不料竟然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今日之事休要重演,否则,我岂能善罢甘休!
朱元璋,好一个朱元璋!如此救郭子兴,如此训斥赵孙,谁是英雄,一目了然!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5 20:22:36 +0800 CST  
朱元璋(7)

飞翔,你不是说朱元璋没怎样读书吗?上一集你描述他训斥赵君用和孙德崖时,很有文采,似乎不是朱元璋自己的口吻呀!你行文时应该注意下细节。

回答:朱元璋幼年是没怎么读书,但是,不代表他后来没有学习,也不代表他的文学水平低。相反,朱元璋的文字功底一点儿也不必那些进入科举考场考取功名的士子差。甚至,我认为朱元璋之写作水平还是挺高的——这一点,的确是历代史家没注意到的问题:到底朱元璋的文学才华时怎样来的?

为了说明他的书面表达能力,飞翔特别抄录了他在《御制皇陵碑》中的一段文字,主要是描述他的云游生涯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这么一段韵文,水平不低啊,岂是普通高中生能做的出的?故此,各位看官,的确不得不佩服这位能文能武,又极其好运的朱皇帝——一旦踏出皇觉寺,就如有神佑!
至于他的画像,下面的是另一个版本。

下图,是元代最后一位“贤相”脱脱的画像。




脱脱击败芝麻李后,派治河总监贾鲁率军追击民军余部。彭早住,赵君用逃到濠州城,贾鲁的元军也追至濠州城,汇合原先围剿濠州民变军的元兵,重重围困这座孤城——却也无力攻克。绑架郭子兴事件暂告一段落后,元军的势大迫使濠州巨头不得不放下私怨,共同对敌。

过完年,即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天,元军统帅贾鲁突然得病而死,元兵没了首领,竟然散退而去,濠州城之围自然不复存在!于是乎,飞翔又发表谬论——先有刘福通,其后有张士诚,他们与元军的每一场仗几乎都全力以赴,尚且不一定能取胜。而濠州的元兵,不是怕死不敢作战,就是围着城池时,主将竟然自己死了,部队也自自然然地解散了!朱元璋的运气真是好到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即使元兵退了,但濠州城内的守兵伤亡也不少。朱元璋向大帅请求回乡——钟离,定远等地募兵。郭大帅同意了。这一次,正是朱元璋龙兴关键的一步!这次,他招募了700名士兵回来。大郭子兴大喜,立即委任朱元璋为“镇抚”——带兵军官。朱元璋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离他到濠州当兵还不够一周年,就有一个小兵成为700人的小头目!事实上,做这700人的头儿没什么了不起的。重要的是这700人当中有24人是后来明朝的开国元勋!而徐达,就是这里面最伟大的将军!

二十四将的名字如下——因为他们真的是大明立国的开国功臣,所以,一个不漏,全部列举如下:
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注意:不是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虽然身为镇抚,统领着700个士兵,但自此元兵退后,濠州城又变作另一番新景象,各大巨头又开始明争暗斗。彭早住、赵君用二人不仅自立为王,其部下兵将毫无纪律约束,不思进取,而且成为当地百姓的祸害。郭子兴衔恨孙、赵,只是一时间无法还击,只好隐忍待发。在这个关节上,元璋觉得再呆在濠州,必将起祸端。于是,他将700战士交还主帅郭子兴,另派人统领。而他自己则只带24人离开濠州城,向外面广阔之天地进发!

这24人,完全胜于当年汉光武帝的云台28将!因为朱元璋的24将是一下子就聚齐的,不像刘秀的28将,要一个一个地凑合。而且,朱元璋的24将所建立的功勋远远超越云台28将。以后他们出场时,飞翔会说他就是24将之一,以示他们的特别之处。

朱元璋离开濠州不久在途中得病,无奈之下,只得回家养病。这场病,半个月才病愈。刚刚病好,郭子兴拄着竹杖——估计上次的绑架囚禁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来找朱元璋。但是,在窗口看到他的女婿正躺在床上,禁不住啧啧连声,叹息几声,郁郁不乐地离开了。朱元璋听得清晰,他问身边的人,为什么郭公如此?旁人答他,因为远方有兵马想归降郭大帅,但还在犹豫。郭大帅想派人去游说他们,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刚才想来找你,叫你去招降他们。但是又见你刚刚病好,不忍心叫你去办事。朱元璋立即起床,向他岳丈家奔去。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下面这部史书的作者钱谦益之前竟然冠上“清”字!




堂堂大明东林党魁,礼部尚书,竟然投降满清!投降时已经62岁,降清后,郁郁不得志,回想自己的故国,心中有愧,于是又暗中资助郑成功反清。结果,降清则成为他人生的污点!想当年,文天祥被囚禁于大都天牢,忽必烈动用一切文天祥的亲友故旧,包括已投降元朝的大宋皇帝来做文天祥的思想工作,并许诺如果文天祥降元,立即官封丞相。但是,文天祥宁愿一死,绝不降元。并不是说文天祥对大宋有多忠诚,而是,不屈而死,名垂青史!这个身后名更重要!400年后,洪承畴,吴三桂,钱谦益等人永远被钉在民族耻辱柱上,何其悲哀,何其羞耻!

元璋扶病去见郭子兴,子兴问他何故而来?元璋答,听闻大帅欲招降某义军,暂时未有人选,我愿往之。子兴说,你大病初愈,未可行。元璋固请之,子兴同意了。于是,朱元璋,第二次出发。这次,他只带了两名骑士——其中一人就是费聚、九名步卒!这一次,真正实现了朱元璋的梦想!

定远张家堡,聚集来了民兵3000人,屯驻在馿牌寨,因为势力孤单,又缺乏粮食,所以派人传出声气,想投靠濠州兵团,但又担心待遇问题,所以犹豫未决。

朱元璋带着骑士费聚等人前往,希望游说馿牌寨归降。费聚,24将之一,看见对方人多势众,就请求增援。元璋说,不可人多,多了对方会起疑心。费聚请代替元璋前往,元璋说,岂可你一人前往?我们俩一起去。于是,二人出现在馿牌寨前的河边。对方一百多人列队严阵以待,高声吆喝,你们是什么人?元璋讲明来意,对方要求元璋放下武器,涉水过河来交涉。元璋欲往,费聚说,恐防有诈。元璋说,彼等缺粮,欲就食于我,焉会害我?元璋大病初愈,涉水过河,身体忍不住颤抖哆嗦,费聚见此,连忙下马,搀扶着元璋,一同前往。
——本文采用《明实录》的说法。

以下这部书,是任何研究朱元璋都无法绕过去的经典——吴晗《朱元璋传》。吴晗用力颇深,是六十年代大陆所能见到的有关朱元璋文献资料的汇总和归纳。自出版以来,有关朱元璋的学术传记无出其右!本文也使用了不少吴晗大师的研究成果,并希望在可读性和趣味性上能稍稍加强,更能让大众喜欢这位历史人物。



朱元璋和费聚到达对岸后,馿牌寨的大帅出来迎接,说,阁下远来,莫非郭公有什么使命?元璋回答,郭公与足下有旧,听闻足下缺乏军粮,而外敌又想乘机过来袭击。特命我前来知会,如果愿意,请到濠州共谋大事。否则请尽早移兵外地,以免受到敌军袭击。馿牌寨寨主听了,点头认可,说正打算整装待发,投奔濠州郭大帅,并说劳烦朱元璋回报郭大帅,要求朱元璋留下信物。元璋把随身的香囊交给寨主。寨主大喜,命人安排牛肉大餐,宴请元璋等人。宴罢,元璋做了个预备动作,他担心寨主会反复,于是留下勇士费聚在馿牌寨,作为监视者。然后,元璋回濠州去了。

果然,三日后,费聚匆匆赶回,报告朱元璋:事情不妙,馿牌寨军想移营他往!不愿归降濠州兵团!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5 20:23:25 +0800 CST  
@13462944797 2017-01-15 21:42:26
吴晗的朱元璋传被 毛主席要求改过
-----------------------------
据闻吴晗当初写《朱元璋传》是映射蒋介石,后来,被要求改写——又或者是作者认为必须改写,于是写出的定稿,则有毛主席的影子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时代的局限嘛。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6 09:08:37 +0800 CST  
朱元璋(8)

元璋接报,马上带300人前往馿牌寨——元璋已经升任总管之职,可以调兵遣将。他入寨对寨主好说歹说,寨主不置可否,只是又大排宴席。元璋决定用计谋取之。恰好有一勇士在旁——这位勇士到底是谁,估计事隔多年后,当初在场的人都记不起了。反正,元璋将任务交给这位勇士。宴会结束后,寨主出来送客,元璋陪着,那位勇士带着几十人人前来围观,问候寨主,然后又离开。接着,又来第二批人围观、问候,跟着再离开。最后第三批又来,寨主忙于回礼,冷不防朱元璋的勇士突然出手,将寨主擒拿住。而众人一窝蜂簇拥着,远处的馿牌寨士卒不明就里,还以为元璋等人过于客气。就这样,濠州兵劫持着寨主走了十多里路。元璋命人回馿牌寨传话,说寨主已经归顺濠州,现在去视察营地,命寨中各色人地拔寨启程,归顺濠州郭大帅。馿牌寨众人听闻濠州城接管他们,知道有饭开,个个欢天喜地,一起动身。就这样,朱元璋赚得3000名士兵!至于那个寨主,史书没有交待他的下落,生死不明。所以,有理由相信,寨主应该被朱元璋那位勇士处决了。《明史演义》作者蔡东藩就是这样认为的。

下图,是李善长的画像。李善长,下一集出场。




下图是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南京。



本来这一集是李善长出场的,但有些问题需要说明下。首先,飞翔你为什么写明史?有何企图?总是有人喜欢问我的企图,当初我拍照,也有人问我老是拍学生妹,有什么不轨企图。其实,真没想到我自己为什么要写明史。只是觉得无聊,不如动动指头,反正打开微信,也是在消磨时间,为什么不消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呢?于是,我写岳家军。后来,觉得不够喉,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明史。如此而已。其次,你又不是历史学家,写明史,得唔得架?唔好乱吹喔!其实,我也不是建筑工人,但我也爱住大厦。再次,写那么多,又不发表,写来何用?水平差呀,不敢发表。其实,哪有人在乎我写什么!只是我自己想写。而且,司马迁写完《史记》——其实,连书名都没有!他就没出现在历史舞台了。《太史公书》是他的外孙在他死后多年才呈献给皇帝的。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才得以传之后世。飞翔不敢自比太史公,不过,飞翔的确是以他为榜样的。如果明史真能完成,哪怕虚耗我自今以后之余生,也在所不惜。人之一世,能有一部史书留下来,无憾矣!
自勉。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6 22:26:56 +0800 CST  
下图是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纪念他父母的陵墓,希望已经得到较好的保护吧。



朱元璋用计谋兼并了馿牌寨3000名士兵之后,又招降了另一个叫秦把头的800名士卒。这还不算什么,附近横涧山有两万名“义军”——这是元政府命名的“义军”,明显就是与濠州兵团这些红巾军为敌的了,由一个叫缪大亨的寨主统领。元政府还派来张知院协助大亨,与民变军为敌。缪大亨,定远人,最初聚集一班人,效力元朝,曾经攻击过濠州。这次,朱元璋决定拔去横涧山兵团,重要的是,他想吞并这支20000人的部队。在这里,花云出场了。这位黑大汗,24将之一,在月黑风高之夜,突然杀入横涧山寨。寨內措手不及,张知院逃之夭夭,大亨和儿子没有逃走,但也无法抵抗朱元璋的夜袭,纷纷败退。及至天明,收集残众,准备再和朱元璋决战。谁料,元璋派来说客,大亨的叔叔缪贞同志,经过大叔的一轮口水攻势后,大亨放下武器,带着全寨将士,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军队马上扩充至20000多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什么样的速度——他自己说的,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正行军,忽然有人前来投奔!谁啊,李善长是也!

下图为凤阳皇陵之墓道。



李善长,是何许人也?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大概就像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一样。为什么不是张良之于汉高祖?因为元璋的子房另有其人——暂时卖下关子。
李善长,也是定远人,读书人也。然而,这个读书人并不同于元朝大部分的读书人,在仕途不通的情况下,转向其它的艺术领域。比如填首散曲调侃下,写个剧本寄寄情。而是苦读发家韩非等人的著作,智谋超群,料事如神,并时刻准备着一旦天下有变,则投明主,展其抱负,实现其辅弼戴诩英主成就帝王业之梦想。这天,机会真的来了。听闻朱元璋率军过境,李善长专程到军营谒见。元璋早听闻李善长智者之名气,对他十分礼敬。一番谈话后,元璋知道他所需要的人终于就在面前了,马上委任李善长为书记——即秘书长也。
究竟他们的谈话内容是怎样的?下回再续。

下图是国画大师范增的名作《朱元璋徐达对弈图》,坊间流传的“万岁”棋局,以及胜棋楼的传说无意为明史之朱元璋传增添几分趣味性和神秘感。



究竟朱元璋李善长之间的对话是怎样的?可以诸葛亮之隆中对相提并论么?请看他们的对白:
朱元璋问,方今天下大乱,战斗不已,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答,当初秦末大乱,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平民。由于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杀人,结果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成就帝王大业。如今元政府腐败,统治紊乱不堪,天下土崩瓦解,情形和秦末差不多。大帅您是濠州人,汉高祖是沛郡人,大家的家乡相隔不远,同样得到山川王气的眷顾。若您效法汉高祖,走一条像他那样的成就帝王业之路,天下四方不难平定。

李善长这番话,自然无法在文采上与隆中对一较高下。可是,李善长这番话,启发了朱元璋,为他指明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布衣天子!
从此,朱元璋不再是昔日的朱元璋了,他以帝王自居,无论眼光,见识,触觉,言行举止,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产生质变——朱元璋向着政治家的方向迈进!

下图,南京,明孝陵,朱元璋之陵墓。想进一步领略大明之来龙去脉,明孝陵一定要去。飞翔有个想法,当飞翔明史写到某一个时刻,当有一帮人入了圈套之时,我准备来一个明史之旅!南京,凤阳,北京,武汉,苏州……等等,用镜头重新扫描大明疆域之内的风土民情!你以为写明史就是翻翻书而已?



朱元璋的政治家的目光确实不简单,在李善长还没出现之前,他对横涧山的归服部队做了一个训话:你们当初并非不多人,可是竟然归顺于我,为我所用,原因何在?那是因为身为将军,毫无纪律性,大军降临,竟然率先逃命!而士兵平时也没有训练,一旦打仗,就吃败仗。现在,我训练你们,就是要你们懂得军纪。这样才能一起建功立业!
众人齐声回应,唯公所命!

于是,朱元璋下令每天操练兵马,然后挥军直指滁阳。

途中就得到了李善长。善长布衣天子的梦想对朱元璋影响很大,有一天,他对善长说了一番话,显示了作为政治家的朱元璋已经转型成功了。他说,目前群雄并争,逐鹿天下,没有智者是难以商量谋略的。所以很多豪杰都有不少智囊团。但是,我观察到那些英雄豪杰的谋士智囊往往在主子面前讲各位将士的坏话,令到各将士无法施展才能,在疆场效力,甚而之于打败仗,并被主子责罚甚至处死。这些效命战场的将士其实就是他们主子的羽翼。羽翼都不见了,主子怎么能自个儿保存下来?因此,不久,主子也会相相继失败。你身为书记,应该好好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帮助众位将士成就功业,不要效仿那些失败的个案。

李善长顿首表态,说,谨受命。
这两件事,已经表明朱元璋和当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群雄的确不同了,朱元璋已经是个政治家了。

朱元璋率领24将,李善长书记以及20000名将士一举攻下滁阳城。自此,濠州兵团占据了两座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朱元璋的嫡系部队随即扩张至三万多人!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比濠州总部的总兵力还多!如果朱元璋想另立山头,濠州郭子兴,彭早住,赵君用等人也无法制衡了。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他占据滁阳后,第一时间派人想外父郭子兴报捷,子兴大喜,内心暗暗盘算着下一步棋。彭、赵获悉后,马上派人邀请朱元璋出兵,占据盱眙和泗洲,并镇守该地。看来,朱元璋这股新生势力已经得到周遭豪杰的重视了。

那么,周遭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时,出现了两股颇令元政府头疼的反元势力。
其一,浙东方国珍。这个方国珍是个黑面大汉,但脱下衣服后,一身白肉,是个游泳高手我觉得方国珍外号叫“浪里白条”也不为过。而且,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甚至跑步速度追得上奔马,应该不亚于刘翔。这样的勇士,出身于世代贩卖私盐的家庭——就是世代都做犯法的走私生意。于是,出现了黑社会经常发生的故事,有仇家举报方国珍参与海盗活动,官府出兵逮捕方氏兄弟——方国珍有四兄弟。方氏兄弟杀死仇家,逃亡海上,干脆做起海盗勾当,纠集了几千人,专门打劫海上运粮的官私船只,拦阻朝廷的海上运输线——元大都的粮食大多从江南海运而来。于是,朝廷出动大军征剿方国珍。相互拉锯后,各有胜负。朝廷再增兵,方国珍声称投降。元兵撤退后,他又反叛!元军再来,这次,国珍被擒,竟然又可以投降,还得了个元朝的官职。但是后来,他又背叛政府!如是者,N次!叛后降,降后叛,方国珍将元政府玩弄得团团转。为何政府如此窝囊?多次受骗还招降他?还用一个叫“海道漕运万户”的官衔去招安!原因两个字:贿赂。朝政大臣得了方国珍的贿赂后,竟然口口声声为他做保,方国珍被擒多次,不仅没有被处死,反而官越做越大,他的海盗兵团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政府加他官号为浙江行省参政!令他去征剿张士诚!
张士诚,就是朱元璋周遭的第二股反政府势力。

下图,明孝陵墓道,南京。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6 22:28:26 +0800 CST  
朱元璋(9)

张士诚,朱元璋的第二个劲敌出场了!江湖传闻他们是曾是结义兄弟,也许来源于他俩的出身低微的原因。士诚,俗名张九四,与朱元璋叫朱重八一样,都是超级贫民出身——重八是贫农,九四是盐工。什么叫盐工?原来九四的老家在江苏泰州白驹场,元代时是海边城市,海水经常随潮汐倒灌陆地,退潮后农田多变为盐碱地,无法种植农作物。当地的农民贫苦不堪,不得已在盐碱地提炼食盐,通过贩卖食盐来维持生计。但是,在整个古代中国,食盐都是政府的控制的高度垄断的产业——即在当代,食盐也并非平民可以随意开采,制造和售卖的。白驹场盐场就是元政府的官方开采,制造,运输的盐场。九四作为盐工一名,负责撑船运输官盐。他和他的三个弟弟每天都在船上来回奔走,摆渡,微薄的薪酬勉强吃饱肚子,日子虽然苦,但也比重八没饭开要好一些。。偏偏世事不会如此这般下去。九四一班盐工经常受到盐场的官兵的随意克扣工资,甚至打骂,责罚。不得已,九四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贩卖私盐的勾当——就是从盐场里偷食盐,拿出去售卖。价格当然比官盐要更便宜一些。由于九四为人仗义疏财,经常用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劳动所得,去帮助、接济更加困难的盐工兄弟,人缘好,大家也信服他,也跟着他去贩卖私盐——俨然一个盐工代表。他们的私盐由于价格低,受到当地富户地主的欢迎。这些富户由于家中人口多,对食盐的需求量自然就多,故此也乐意购买私盐。然而,富户往往为富不仁!不少盐工把食盐送到富户家里,通常拿不到货款,不是月结,季度结,就是年结。试想,这些盐工家里等着卖盐的钱开饭啊,富户去故意拖延、刁难,甚至辱骂、欺凌。九四作为盐工的精神领袖,也受到不少诸如此类的凌辱和打骂——特别是一个叫“丘义”的富户,他身为当地的弓手,就是类似今天的一名警察,对张九四实行非人道的凌辱,直到清朝撰写张士诚传时,还专门记录下这个“警察”的名字,警醒普普天之下的警官,不要对劳动人民做得太过火了,张九四的造反就是这个叫“丘义”引发的!
下图,是张士诚的雕像。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7 09:42:01 +0800 CST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牟复礼在《剑桥中国明代史》叙述《明王朝的兴起》时,对张士诚的描述,用了“井底蛙”三字来形容张九四是个什么抱负的流氓。当然,与朱重八相比,张九四的确矮了半截,可在白驹场那班盐工的眼中,九四就是个大英雄!
至正十三年,腊月寒冬,年关又至,张九四被丘义命一班打手痛打一顿,滚出了丘府,还是没收到分文盐款。气愤之余,九四只好到某地与他的兄弟聚头。这个某地后来被称为“太极殿”。这班盐工聚在一起,你说东家不给盐款,我说盐场拖欠工资,他说老婆等着钱帮小孩看病,……七嘴八舌,言者越愤,听着更怒,有脱衣服显示身上淤伤的,有伸手足展示痛患处的,当然,还有分文没有,不知如何过年的……及至最后,张九四一咬牙,大喝一声:“杀!”后世有人坚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张士诚之部属,甚至断言水浒传的某些情节源于张士诚起事。特别是晁盖智取生辰纲及阮氏三雄大破官兵这两段,演绎逼真,令人神往!
于是乎,张九四带着三个弟弟,还有李伯升等一共18条好汉,各持武器,趁着寒风黑夜,突然杀入丘义家中。逢人就杀,遇人就斩,丘义全家被杀个精光。末了,九四一把火,将豪门丘家烧得干干净净!其中某个兄弟说,城东的某某也拖欠我工钱,一年了,没给半个子,还派人去官府举报我买私盐。九四眼睛布满血丝,如烈火熊熊燃烧,吆喝一声:“杀!”这十八条好汉,本来就力大无穷,武艺不凡,只是为生活所逼,不得已低眉顺首,营营役役,以求温饱一宿。如今豁出去了,杀了人,便不再隐藏内心那人类的兽性,他们风雷一般,在这个寒冬黑夜,直卷全城,将白驹场几乎所有的富户豪门尽情杀灭!
天亮时,张九四在盐场竖起大旗,振臂高呼,四方响应!是为张士诚起义!
下图为清修之《明史》。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7 09:46:41 +0800 CST  
张士诚,还有即将出场的,朱元璋的第一劲敌——陈友谅,在失败后,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忠诚于他们的部属的后人深深的怀念。尤其是张士诚,民间甚至自发一些纪念活动,比如“九四(久思)香”之类,甚至香港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还用同情的笔触塑造了张士诚的后人张丹枫的英雄形象,在《萍踪侠影》里闪闪发光。由于苏州居民对张士诚的支持和纪念,令到朱元璋无法忍受,对苏州一带的本土民众征收全国最高的赋税,压制这里士子的仕途欲求——导致张士诚的谋士,诸如施耐庵、罗贯中之流只好通过小说形式,把他们的英雄梦刻画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之中。
——飞翔明史,不仅仅是政治史,也是文学史,军事史,甚至是民俗史……我希望,一部飞翔明史,就把近三百年的明时期的史事,尽量交待清楚,读者无需再寻找其他书籍了——除非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张九四举旗造反,四方云集响应。这支乌合之众向周边地区的富户豪门政府衙门进军。有个叫刘子仁的大姓,丁溪镇富豪,连忙组织力量自保,抵御这帮匪徒。于是发生极其激烈的战斗,九四的一个弟弟中箭身亡!九四悲愤填膺,瞠目咬牙,发誓要屠灭刘大户全族。在更加凌厉的攻势下,刘子仁突围逃命,在海上远远避开张九四。九四扩大人员,招收各种各类被压迫被欺凌的贫民,队伍迅速膨胀,一眨眼就过万人!元政府接报,马上抛出杀手锏:招安!高邮知府李齐前往敌营斡旋此事。九四起初是接受招安的,政府要求他领部属参加镇压各地的民变军队。九四不听,反而杀死了行省参政大官,朝廷竟然还派人用“万户”之职招降张九四。这次,张九四诱骗处死了李齐,并一举攻克了高邮城。入城后,张九四自称“诚王”,立国号为“大周”,定年号为“天佑”!自此,张九四改称张士诚。
这一年,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朱元璋投军的第二年,二十六岁。
这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占领了滁阳城——今天的安徽滁州,军力已经3万多人了。
在攻占滁阳城的战斗中,24将之一的黑大汉花云为前锋,骑快马,举长矛,拔利剑,向着骤遇的几千名元兵横冲过去。数千众之元兵竟然被他的气势吓倒。惊呼“黑大汉厉害”,然后竟然一哄而散——什么鸟军队,这就是元军!朱元璋乘胜一举攻下滁阳。

关于本文的一些设想:
1,用什么文字书写?现代普通话,古文,还是客家话,粤语?还是杂七杂八的,随意识流,甚至连英文,其他国家的文字,网络语言都用上,总之,但求有趣,生动?最后还没有定下来。
2,需要注明资料出处么?特别是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对白,需要原始资料出现时。
3,对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特别说明采用了那位专家的成果么?
4,对古代那些地名,官名,一些重要的专有名词,需要作注解或者翻译么?
5,最后一点,但不是最不重要的,用什么史观行文?英雄史观,马列史观,还是西方史观?
以上这些仅仅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在实际撰写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会不断出现,比如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史家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候,听谁说的?
总之,飞翔明史绝对不是明实录,明通鉴的直译本。

楼主 飞翔明史  发布于 2017-01-17 09:50:12 +0800 CST  

楼主:飞翔明史

字数:779193

发表时间:2017-01-13 22: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8 08:20:10 +0800 CST

评论数:16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