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浒》——从原著咬文嚼字品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鲁智深是一个追踪能力极强的野战军人。

现在,鲁智深救了林冲,林冲应该生死不忘了。
鲁智深押着董薛二人前行,二人直叫苦,便想方设法的打探,这个大和尚究竟是什么人?把他的底细打听出来,回去也好交差。
两个公人试探着问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
鲁智深当然明白他们的用意,想打听老子的下落?
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两个公人哪里敢再开口。
林冲一句话也没说。

分别的时候,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然后,鲁智深潇洒的走了。走的时候,还说“兄弟保重!”始终把林冲当兄弟。


那么,林冲又是怎么对待鲁智深的呢?
他等鲁智深走了,就对两个公人说道:“这个直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相国寺的,相国寺里的胖大和尚。就是他,倒拔杨垂柳的那个人。
在相国寺,连根拔起柳树的人,除了鲁智深,不会有第二个吧。

那两个公人,不是一直在想办法打探鲁智深的底细吗?你看这个林冲,转眼之间,就把鲁智深给卖了!
但人们却都说,林冲不杀那两个公人,是因为林冲善良。
许多读者不明白,鲁智深为什么会失去在相国寺悠哉乐哉的菜头生活,要去落草当强盗?原因就在这里。
林冲第一次死里逃生后,卖的是老婆。第二次死里逃生后,卖的是兄弟。目的都是一样的,他要带罪立功,他还要回去当教头。

鲁智深,这么仗义的人,偏偏遇到了林冲这种负义的人!
后来,鲁智深上梁山的时候,众英雄大宴席吃酒,见到林冲,也没搭理他的。没意思。
林冲走了过来,相谢鲁智深,毕竟曾经救过他的命嘛。鲁智深呢,不叫他兄弟了,改叫他“教头”。(以前是不叫教头,只叫兄弟的。)
林教头,可知道你老婆的事否?你老婆上吊自杀了,你知道不?我不挂念你,我只挂念着你的老婆,林冲,你这个滥人!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3 22:50:02 +0800 CST  

13.跑龙套的“洪教头”



两个公人押着林冲去沧州,中途要经过柴进的庄园。
柴进,人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的身份很特殊。
柴进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嫡派子孙。柴世宗因为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宋太祖就赐给了他家誓书铁券,相当于护身符,只要不造反,做什么都行。
所以,柴进的庄园,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没人敢欺负他。
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嘱付周边的人:“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

柴进对待一般普通来投者的标准是:
一盘肉,一盘饼,一壶酒;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
这个见面礼,合今天的人民币:3000多块钱。

但是现在,林冲来了,手下人还按这个惯例端上来,就被柴进喝道:“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杀羊相待。快去整治。”
林冲感激呀,他饿着肚子在酒馆里等了一个小时,没弄到吃的;又空着肚子走了两三里路,柴进不在家;又走了半里多路,遇到柴进;又往转走半里多路,一同回来。
此时,已经是饥肠辘辘了。
林冲感激地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大官人,不必多赐,只此十分够了。感谢不当。”

吃饱了,柴进庄上的枪棒教师“洪教头”来了。
只见他: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心想,这人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
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
林冲不敢抬头。
林冲朝洪教头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林冲只得肩下坐了。
洪教头当着林冲的面,竟然说他到庄上,是来“诱些酒食钱米”的。这句话,听了叫人好难受啊。林冲听了,并不做声。
想想也是,林冲就是来诱些酒食钱米的。

那洪教头越来越发狂:“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这句话,足见洪教头是个井底之蛙,虽然自己有几分功夫,但毕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八十万禁军教头,那可不是自封的。
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
因为他刚才吃了柴进的酒食,又怎么好意思再把柴进的师父打翻呢?那柴进脸上多没面子啊。所以,他说不敢.
并不是打不赢洪教头,而是不敢得罪柴进。
可是,洪教头心中却是这样忖量:“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

读到这里,我们蓦然发觉,在水浒里,并不只有“官逼民”,还有“民逼民”。
比如这洪教头,他就不是什么官,就一草民。其实也是个在柴进庄上“诱些酒食钱米”的草民。他看不起林冲,就要逼他。
总之,你弱了,就要逼你!
在水浒传里,似乎只遵循“强逼弱”的原则。而不论你的阶级。

柴进定要看林冲的本事,就安排他们两个较量一场。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3 22:58:19 +0800 CST  


那洪教头掣条棒,连呼:“来,来,来!”
这三个字写的极传神。
林冲很为难,打赢了也不好,打不赢也不好,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柴进究竟是什么立场。他必需先要揣摩准柴进的态度,然后才能投其所好,博中柴进的心思。

于是,两个人斗了四五回合后,平手。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道:“小人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给柴进面子,因为他不敢打柴进的师父,所以他说他输了。其实呀,他是在说他赢了。因为他多这具枷,还打成平手。那么,要是去了枷呢?肯定就是他赢了!就是这个意思。
柴进一听,懂了,大笑。又出钱叫两个公人开了枷。
这个时候,林冲终于可以确认了:柴进是站在自己这边,一心要他赢。因为柴进若不想林冲赢,比赛就该到此结束了,大家都会很体面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柴进把一绽大银丢在地上,激他二人去争,林冲就铁了心要打翻洪教头。这个说法不太对。林冲再小人,还不至于到这种程度。林冲并不是一个为争小利而当小人的人。
此时,林冲因为有柴进撑腰,本事才敢拿出来。一棒将洪教头打的扑倒在地。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洪教头后来再也没有出场了,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柴进的费用开支:

叫两个公人开枷,花了十两银子;
又拿二十五两银子做赌注,给林冲赢去了;
临走的时候,又给了林冲二十五两一绽大银做路费;
又给了两个公人五两银子。
除去吃、喝、住、用等等不算,林冲来了一趟,柴大官人一共破费了65两银子。
林冲和柴大官人有交情吗?没有。仅仅只是萍水相逢而已。柴大官人竟花了65两!(人民币19500元),林冲带了50两走了!(人民币15000元)。
够意思吗?够意思。所以说,柴大官人是仗义疏财!

走的前一天,柴大官人和他“吃了一夜酒”。第二天吃了早饭,又派专人帮忙挑着他们三个人的行李。并且还说,过去天,再叫人送过冬的衣服来给林教头。
林冲谢道:“如何报谢大官人!”
此时的林冲,初次见面就得了柴大官人太多的好处,他感动地真不知道该如何报谢大官人了,看来,这应该是林冲的真心话了。

那么,林冲究竟会怎样报答柴大官人呢?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3 23:02:09 +0800 CST  
作者:lespleen 回复日期:2011-03-24 17:26:29

男女伦理宋儒理学家YY而已哪里有死罪这么严重连徽宗自己都逛窑子
郑屠和金翠莲的男女关系就是包二奶,中间涉及经济纠纷
郑屠有契约为凭证,金氏所说虚钱实契只有的一面之词
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走法律程序诉讼也要讲证据的,官员按证据依法办事如何又不公道了?
鲁达假借上司小种经略相公命令作弄郑屠是仗势欺人
不问青红皂白拿拳头说话惹出祸事,只能说冲动是魔鬼
---------------------------
嫖妓和强取民女逼良为娼是不同的性质。

不过从这段话我已经明白为什么鲁达不选择上公堂而动拳头了,正是古由今也。楼主和你的发言正表明了法律并不能主持公正,法律程序由于其的繁琐、复杂耗时耗财,以及办理官员的偏袒,很多情况下反而成为富人欺负穷人,权贵欺负老百姓的帮凶。老百姓赞赏鲁达的快意恩仇也就不足为奇。


===================================


老百姓赞赏鲁达的快意恩仇也就不足为奇。


朋友的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一个人,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人,不记得是谁了。他大讲社会需要鲁智深这样的人。说社会是如此如此的黑暗,所以需要鲁智深这样的人出头来拔刀相助。

我敢打赌,以他的见识,比鲁智深要高的多,但他自己却绝不可能成为鲁智深那样的人。但他为什么还要说社会需要鲁智深呢?噢,原来他是希望别人成为鲁智深,而他自己却不会!

社会上常有不平之事,民众希望他人成为鲁智深为自己出头,这完全是一种自私的、正常的心理。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美德。

谢谢板砖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4 22:56:13 +0800 CST  



14.快意恩仇的背后





林冲来到沧州牢营。
牢营里的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塞钱,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见我还是大剌剌的,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教你粉骨碎身。”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取出银子,陪着笑脸奉上:“差拨哥哥……”
差拨见了钱,笑道:“林教头……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久后必做大官。”

塞了钱之后,林冲又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奉上。
柴大官人的书信,还是很有些分量的。那差拨说:“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这一封书信,不仅免了林冲一百杀威棒,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最省气力的好差事:叫他去看守天王堂。早晚只烧香、扫地,由他自在,亦不来拘管他。这样过了四五十日。
不久,那陆谦、富安也来到了沧州牢营,定要追杀林冲。他们找到管营和差拨,双方一拍即合。
陆谦曾给押送林冲的董薛两个公人十两金子,杀了林冲,再加十两金子,共计二十两金子。
那么,陆谦给管营、差拨的钱,决不会比这两个公人的二十两金子还少。这个价钱,已经超过柴大官人“值一锭金子”的书信了。还有更大的诱惑就是:“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柴大官人的面子再大,也决不会比高太尉的面子还大。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4 23:12:33 +0800 CST  


差拨、管营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去守草料场。然后,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欲制林冲于死地。
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以为计谋得逞,正在提前庆功。
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又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林冲,也不知道中过多少次计了。但是这次,偏偏一场大雪让其逃过死劫,又让其巧遇仇人。
林冲大喝道:“泼贼哪里去!” 猛跳出,持一条枪、一把尖刀,将三个赤手空拳又没武艺的恶棍全部杀死。
这一节,是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是林冲的第一次反抗。

读者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需冷静的思考一下,林冲反抗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那还用问!这三个人要杀林冲,林冲当然就要反抗。
不过,我们再看前面,那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同样也是要杀害林冲,林冲当时为什么还是要放过他们呢?
鲁智深几次要杀掉两个公人,都被林冲劝住了。林冲说:“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林冲的仇人是高太尉。这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只是帮凶。林冲分得还是很清楚的。就因为这一句话,大家都说林冲是善良的。
那么现在,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也同样是高太尉指使的,要害他性命。林冲这一次为什么不肯放过他们呢?
当时,陆谦连呼饶命,哀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把陆谦上衣扯开,向心窝里只一剜,将心肝提在手里。
再看林冲杀富安时,没什么话说。杀差拨时,有一句话:“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

林冲被发配之后,共遇到两次危险,两次都是想要害他的性命!第一次,林冲将他们放了,第二次,林冲将他们都杀了。
这两次的差异,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难道说差拨、富安、陆谦这三个是坏人,前面的董超、薛霸这两个就不坏吗?很显然,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标准,似乎是说不清楚的。
其实,真正的杀人动机,还是来源于林冲内心深处的绝望!
第一次,董超、薛霸两个没有杀死林冲,但林冲此时心中尚还有些“盼头”,还可以安心去坐牢,等待以后还有机会再回去当教头。
而第二次,差拨、富安、陆谦三人虽然也没有杀死林冲,可是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个死罪!林冲心中仅有的一点“盼头”,彻底消失了!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恢复到往日的生活中去了。
于是,绝望之中,将要害他的三个人全部杀死!
所以,第一次不杀,是“利之所趋”,只因还有“功名”的盼头;而第二次要杀,乃“利之所逝”,只因断绝了“功名”的盼头。可以说,这与林冲是否善良,关系不大。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看,林冲杀人之后,醉酒题诗一首,这首诗,是林冲内心真实的写照: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另一作: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第一句,是说林冲对高太尉高俅最仗义、最朴忠。第二句,是说林冲凭武艺在京师混得很好。
这第三句,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一语倒破林冲的杀人动机。是说悲惨的身世如浮梗,“功名”象蓬草一样,被连根拔起,再也没有指望了。一辈子算是完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4 23:14:34 +0800 CST  


15. 解读:投名状



大火烧了边防军队的草料场,林冲手刃三人后,官府悬赏三千贯(约合人民币90万)捉拿林冲。
在柴进的资助下,林冲去梁山泊入伙,落草为寇当了强盗。

梁山泊的大头领王伦,从一开始就不肯收留林冲。并对林冲说了这样一番话:“既然如此,你若有心入伙时,把一个投名状来。”
所谓“投名状”,就是叫林冲下山去杀一个人,将头献纳,便说明他是真心要当强盗。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由于受电视剧的影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王伦百般刁难林冲,居然叫林冲这样善良的人,去杀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的过路人。
我记得电视里放得是:林冲下山来,遇到一个过路的老太婆和一个约不足十岁的小孩,她们哭的叫人心碎,林冲实在是不忍心下手,就把他们放走了。而没有得到投名状,遭到王伦的奚落。
电视里的林冲,应该是善良的,是有恻隐之心的。

不过,当我们翻开小说《水浒传》的原文,就会感到非常奇怪,咦?这一段故事究竟是在哪呢?我怎么就找不到呢?
哦,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回事。
也就是说,在《水浒传》的原文里,作者在“投名状”这一段故事中,根本就没有把林冲描写成一个“很仁慈、很善良”的人。
那么,作者究竟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我们来看:
当王伦叫林冲去杀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的路人时,林冲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或是电视上的那幅十分为难的表情。原文: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这里可以看出,林冲心里并没有滥杀陌生人的负罪感。他认为,杀一个人,也不是难事,只是在担心:没有人会送死给他杀。
王伦理解了林冲的这种担忧,是啊,如果没人路过,也不能全怪林教头不诚心啊。于是,王伦就给了他三天期限。

第一天,林冲“早”起来,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林冲闷闷不已。”
林冲为什么闷闷不已?是因为要杀一个无辜的人,心里很难受吗?不是的,原文上写的很清楚:是因为他从一大早等到天黑,也没有等到一个无辜的人来送死!
“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所以林冲“闷闷不已”。

第二天,林冲和小喽罗吃了早饭,拿了刀,下山来。原文:
两个来到林里潜伏等候,并不见一个客人过往。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看他过去。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
林冲对小喽罗道:“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何以是好?”
晦气,就是倒霉的意思。为什么倒霉?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
不过,和昨天不同的是,作者另增加了一段情节描写:“一伙客人结踪而过。因为人多,林冲却又不敢动手了。”
客人都走完了,他还在继续等,等什么呢?他自己说的非常清楚:他要等一个孤单的客人出现时才下手。可见他的胆气还欠不足。

第三天,又没人。天要黑了,林冲说:“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林冲看时,叫声惭愧。
林冲叫声“惭愧”,绝不是因为要杀一个陌生的无辜者而内心感到惭愧,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没看到有个“孤单的客人”就在眼前,却被小喽罗看见了,好没面子!所以叫声惭愧,我咋就没看到呢?

如果你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个汉子叫声“阿也!”撇了担子,转身逃跑了。林冲没有赶上,投名状又没了,所以林冲道:“你看我命苦么!等了三日,方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
可是,林冲马上又发现了一个大汉(就是杨志,林冲不认识),投名状又有了,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
二人便恶斗了起来。
这“天赐其便”四个字,把林冲急于杀个路人的喜悦心理写到位了。因为“孤单的客人”终于出现。


作者对这三天的描写,始终没有表现林冲是仁慈善良的。始终却是围绕这样一条主线在展开:“怎样杀一个孤单的客人。”
为什么这样写呢?要表现他的决心:誓要做个好强盗!这与前面那首诗相对应。“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当时,柴进为林冲指了一条新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使我们第一次知道:梁山泊是在山东济州。
林冲虽然对功名已经绝望了,但不甘人下的志愿却没有消失。混不成白道,那就去混黑道。京师呆不下去,那就到山东去发展。反正要混一番事业。
所以,林冲没有潜回京师杀高俅的想法,而是借酒写诗道:“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他要在王伦的地盘上,威镇泰山东。还把这首诗写在了王伦开的酒馆里。
王伦当然就希望林冲走远点好。不过,王伦最后还是收留了林冲,也没有继续追究投名状了,还给他坐了第四把交椅。这大概是看的柴进的面子吧。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4 23:19:39 +0800 CST  



16.生辰纲之谜




蔡京,蔡太师,要过生日了。
他的女婿,是北京大名府的梁中书。
梁中书为蔡太师准备了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叫杨志押送到东京太师府去。半路上,经过黄泥岗的时候,杨志等人被晁盖一伙用蒙汗药麻翻了,将金银财宝一股脑抢劫而去。
这就是“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虽然写的比较有意思,但左看右看,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怎么对劲。
如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情况,那么,十有八九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些被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观点,略谈一二:


第一个疑点,“生辰纲”究竟有多少钱?
梁中书道:“……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
从原文中可以得知,送给老太师的生日礼物,是“十万贯”。
十万贯,按现在的人民币来合,大概约有3000万元左右。
3000万人民币,这个数目不小啊。要知道,这不是地方财政收入,不是公款,仅仅只是私人间的“生日礼物”。
那么,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的担子绝对不轻。
每一年,除去公款开支杂项费用,仅私下的“生日礼物”这一项,年年都要上交3000万!
两年、三年如此交下去,梁中书他受得了么?

第二个疑点,这么大的款子,为什么会轻易泄秘出去呢?
《水浒传》十三回,第一次提到了怎样“送”生辰纲的话题,是在“端阳节”,五月初五这一天,梁中书与蔡夫人的对话:“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尚有四五十日。”
可是,紧接着望后看,刘唐、晁盖、吴用这三个人在商量如何“抢”生辰纲的时候说:“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却是五月初头,尚有四五十日。”
我们会吃惊的发现:这“送”生辰纲的,和“抢”生辰纲的,居然是在同一时刻上,各自都在进行密谋。
这消息泄秘的好快啊!

第三个疑点,抢来的“十万贯”宝贝,到哪去了呢?
参与抢劫的人,一共是8个。如果按均分:每人该各得1.25万贯。如果不按均分,那个挑酒的白日鼠白胜,理应分得最少,即使把零头撇了,再打个对折,最少也得分个5千贯。
白胜在犯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没有理由分不到5千贯钱。(合人民币不低于150万元。)
但是,抓住白胜的时候,搜到的赃物却只有“一包金银”。并且,白胜也招了,把人也都供出来了,可赃物却下落不明,无论怎样拷打,就是没有钱了。
再看晁盖等人,带了那么多的钱上梁山,为了网络人心,不仅把“打劫得的生辰纲”都拿出来分赏了,竟然把“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也都拿出来分赏了。
可见,这“打劫得的生辰纲”,数目并不多,还不够分给大家。难道十万贯生辰纲会很少么?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家产都搭进去呢?
我们再接着望下看:正饮酒之间,小喽罗来报道说,有一起客商,今晚要从这里经过。晁盖听了说:“正没金帛使用,谁可领人去走一遭?”
晁盖,在打劫生辰纲不久,他居然说“正没金帛使用”。那么,这么大的一笔巨额赃款,都到哪儿去了呢?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7 23:12:36 +0800 CST  

从上面三个疑点,我们可以初步感觉到,“生辰纲”好象并没有许多钱。与传言中的“十万贯”(人民币3000万元)不符,并且悬殊太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梁中书这边,他是怎么安排人押送生辰纲的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离谱的叫人匪夷所思。

第一个疑点,为什么不多派些人手押送?
梁中书安排杨志押送生辰纲。杨志先说去不得,三番五次推脱。因为路上强盗太多了,枉丢了性命。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
就是五百人也不够。可梁中书只派十几个人去。他说:“帐前拨十个厢禁监押着车,……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
这样一算,满打满算,押送生辰纲的全部人员,最多才只有二十几个。这么大的款子,为什么就不多派些人去呢?

第二个疑点,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招摇过市?
梁中书只安排极少的人员去押送生辰纲,这还不算。并且他还有一个要求:“帐前拨十个厢禁监押着车,每辆车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
生怕强盗们不知道,还要插上黄旗,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并且,每辆车上都要有这个非常容易识别的“标记”。
这不是引狼入室、惹火烧身吗?梁中书的智商有这么低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三个疑点,为什么偏偏只要安排杨志去押送生辰纲呢?
梁中书的手下,猛将如云,也并不只有杨志一个高手,和杨志打平手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为什么偏偏只要提拔杨志去呢?
难道杨志比别人聪明些吗?应该不会。至少我们知道,杨志在不久前,他还押送过“花石纲”,把事情办砸了,在半路上,他把押送的宝贝货物都给弄丢失了!
梁中书还敢用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去押送十万贯的生辰纲,不是脑子进了水么?!

紧接着,我们发现:押送的队伍上路了,有11个挑夫挑着担子,还有三个人跟在杨志后面故意拖后腿,(并且还监视着杨志),而担任这笔巨额财宝十万贯金珠保卫工作的人员,事实上竟只有杨志一个人!
梁中书,他能放心吗?可书上写的很清楚:梁中书见到这种情况,竟是“大喜”!他究竟是在喜什么呢?

真相往往隐藏的很深很深,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
这梁中书究竟是唱的哪一出戏呢?看官勿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7 23:16:47 +0800 CST  
作者:唔裆掌门 回复日期:2011-03-28 08:29:40

楼主的名气颇大,但黑水浒写的实在不乍地。很多东西是你自己加工上去的。经不起推敲,比如:你说是鲁达叫车把金老汉父女送到那里,自己在去找他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说林冲害鲁达,你的正具是什么?你又说后来瞧不起他,为什么林冲二次上二龙山…接下文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唔裆掌门 回复日期:2011-03-28 08:54:22

林冲二次上二龙山,鲁达二次都要把地一把交椅给他,难道也是瞧不起他。还有很多很多小弟就不一一揭露了。楼主这样写一点都不科学严谨。可以说是对名注的侮辱和亵渎。也是对我们这些看客的糊弄和讽刺。阿弥陀佛,老衲又多嘴了。罪过、最过。妄吴兄海含!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

1.“你说是鲁达叫车把金老汉父女送到那里,自己在去找他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就你这句话本身而言,我不知道哪里有自相矛盾。你能不能表达的更清楚一些?
还有就是,我什么时候说过“是鲁达叫车把金老汉父女送到那里”了?我这样说过了吗?你再看看吧


2.“林冲二次上二龙山,鲁达二次都要把地一把交椅给他,”
不知道你是看的哪个版本的,麻烦朋友把这一段情节的出处告诉我一下。

谢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8 10:16:28 +0800 CST  

作者:死心之人 回复日期:2011-03-28 00:45:46

````````````zs真善美都消失了

=======================================

呵呵!

不知道朋友为何要用这样一个网名呢??

“````````````zs真善美都消失了 ”
这是你自己理解的吧。

在我看来,真善美从来都没有消失
然而,只有被粉饰过了的真善美,迟早都要消失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8 10:28:28 +0800 CST  


17.杨志为何有好运?




梁中书的行为很有些怪异。
我们先来看梁中书是怎么提拔杨志的。

《水浒传》第十二回说,梁中书有心要抬举杨志,欲要迁他做个军中副牌,月支一分请受。只恐众人不服,于是就在军中安排了一场比武大会。
比武的这一天,梁中书传下令来,叫“副牌军周谨”向前听令,要他与杨志交手。结果就是,杨志很顺利的战胜了周谨。

当时,李成、索超等人都不服气。
那索超说道:“周谨患病未痊,精神不在,因此误输与杨志。小将不才,愿与杨志比试武艺。”
索超是“正牌军”,当然和“副牌军”的周谨不在一个档次。
从索超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梁中书企图用一个副牌军,并且还是一个“患病未痊”的副牌军,与杨志交手后,就匆匆提拔杨志。
这说明:梁中书是故意要找个差的,好让杨志稳赢,这样,便有好的理由提拔杨志。
“我指望一力要抬举杨志。”这是梁中书的心里话,也是书上的原文。

但是,现在索超硬要和杨志比武。梁中书就担心了,索超也是武艺高超啊,万一杨志输了呢?自己的计划岂不要前功尽弃了?
于是,梁中书便说道:“既然如此,……就叫牵我的战马,借与杨志骑。小心在意,休觑得等闲。”
叫杨志骑着梁中书的战马,与索超交手,至少可以让索超顾虑重重,同时也可以让杨志斗志昂扬。反正不能让杨志输。
结果,杨志与索超打成平手。“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即使平手,梁中书还是提升了杨志。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梁中书先前说的话:“如若赢时,便迁你充其职役。”
“如若赢时”,便升迁。现在只是打平了,并没有赢,但还是升了,为了服众,梁中书把索超也一起都升了。
总之,比武只是个幌子,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心要一力抬举杨志”。

梁中书要提拔杨志,应该是真心的。只是,这个动机呢?动机何在?梁中书与杨志之间,既不沾亲带故,也非手足好友。他干吗要无缘无故地提拔杨志呢?
所以,解释不通了,大家都说:那是因为杨志的“运气”好!杨志和林冲、宋江、武松等发配犯人不一样,既不用吃杀威棒,也没人找他勒索银子,他这个犯人还能升官!所以,他是最幸运的!
呵呵,运气好,只是表面现象。

我们顺着原文往前寻找线索,梁中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决定要提拔杨志的呢?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8 10:41:44 +0800 CST  


书上写得很清楚,那一天是二月初九日,两个公人押解着新发配来的犯人杨志,来到大名府留守司,见到了梁中书,梁中书当时就是“大喜”,并且把杨志留在厅前听用。
从一见面的那天起,梁中书就很欣赏杨志了。
那么,杨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于梁中书来说,又有何种利用价值呢?为什么梁中书一见到他,就想提拔他呢?
梁中书从公文中、从与杨志的交谈中,一定可以知道如下三件事:

1. 杨志是一个很倒霉的、丢失公款的人。
第十二回说:“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
十个人去运送“花石纲”,九个都交纳了,偏偏杨志的弄丢失了。所以杨志说自己是“时乖运蹇”命不好。
曾经有过丢失公款的前科。

2. 杨志是一个头脑简单、脾气暴捩的人。
从杨志斗杀泼皮牛二这一段来看:
杨志在街上卖刀,牛二跑来无理取闹,二人发生纠纷。做生意嘛,有时碰到无理取闹的混混也很正常,处理的方法也应该有N种之多。
但杨志偏偏采取了最极端、最不可思议的一种:“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你看看杨志的脾气,一言不合,就极其利索地怒杀一人。
这还怎么做生意呢?以杨志的武艺(中过武举),狠狠揍他一顿,难道不行吗?把他打翻在地爬不起来,难道不行吗?干吗非要杀出人命官司呢?
杨志可不管那么多,先一刀毙命!赶上去,再连剁两刀!这就是他的解决方法。
所以说杨志的脾气暴捩,且考虑问题简单,很容易出事。

3. 杨志是一个颇识法度、有责任感的人。
水浒里的好汉,比如鲁智深、武松、林冲、宋江等等,凡杀了人,第一反映就是“快跑”!而杨志不同,他杀了人,不仅不跑,还说决不连累大家,还叫大家都陪他去官府里自首。因此本质还不算坏,还算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正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极为符合梁中书心中最秘密的计划,所以梁中书才会非常高兴,才会一力要提拔杨志。

呀呀呀,兄弟,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呀!我正需要你这样一个人来押送生辰纲呀,只有你把生辰纲弄丢失了,一切才会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呀!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8 10:53:30 +0800 CST  


18.《水浒》之 七星聚义




谋划劫取生辰纲的一伙人,共有七个,叫做“七星聚义”。下面逐一分析。

一、刘唐
刘唐其实并不认识晁盖,却大老远的跑来寻晁盖,“小人姓刘名唐,祖贯东潞人氏。因这鬓边有这搭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又说:“小人自幼飘荡江湖,多走途路……”
刘唐只说他“祖上”是东潞人,自己现居何处却不说了。
说了半天,晁盖还不知道他刘唐究竟是什么地方的人。
就这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就说,哥们,我听说你很牛,所以特地来找你,咱们一起去抢钱。梁中书的十万贯,抢来咱就发了。
所以,第一个传播“生辰纲”消息的人是刘唐。
很奇怪,他的消息究竟是从哪来的呢?只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1.从梁中书那里直接得到。(是梁中书派来的人。)
2.从其他地方打探得知。(不是梁中书派来的人。)

二、晁盖
晁盖突然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自称姓刘名唐,约他一起去抢钱。
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路?消息可不可靠?所以晁盖一定是将信将疑。
因此,晁盖的回答,比较正常:“壮哉!且再计较。……暂且待我从长商议。来日说话。”
“壮哉!”,说明晁盖有所动心。
“且再计较”,说明晁盖还在犹豫。
于是,晁盖就找吴用商量。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做。

三、吴用
晁盖介绍说,这是江湖上好汉刘唐,有一套富贵,特来投奔我。他说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所以“正要请教授商议。”
吴用笑道“小生见刘兄赶得来跷蹊,也猜个七八分了。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宅上空有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如今只有保正刘兄小生三人,这件事如何团弄?便是保正与兄十分了得,也担负不下这段事。须得七八个好汉方可,多也无用。”
从吴用这番话可以看出:
1.“此一事却好”。他不假思索就相信是真的。并且早以猜个七八分了。
2.他说就我们三个还不行,需要七八个才行。并且,你家里的“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
3.最后,他提出要阮氏三兄弟加入。

四、阮氏三兄弟
阮氏三兄弟,听说了抢钱后,可以“图个一世快活”,个个热血沸腾。
阮小二道:“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死于非命。”
阮小五和阮小七,把手拍着颈项道:“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可见,阮氏三兄弟的头脑,要相对简单些。

五、公孙胜
公孙胜是不请自来的。他一来就说:“贫道覆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贫道久闻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因此,公孙胜的来路,其实与刘唐比较类似。

这7个人的关系是:
刘唐以前并不认识其他6个人;公孙胜也不认识其他6个人;晁盖只认识吴用一个人,而吴用却认识晁盖、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4个人。(吴用成了核心人物。)
紧接着,这7个人内部先搞了一个“英雄排座次”:大家都是奔晁盖而来,当然由晁盖当老大,可后面6个人怎么排次序呢?
当时,大家都劝晁盖坐第一位,晁盖谦让。吴用道:“保正哥哥年长,依着小生,且请坐了。”晁盖只得坐了第一位,吴用坐了第二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吴用提出“晁盖年长”的理由,其实就是在按年龄大小来排序了。因此,吴用他自己就名正言顺的排在第二位了。

为什么吴用认识的人最多呢?因为他说晁盖的人,“一个也用不得”,必须要用他吴用的人三阮才行。因此,在这个小圈子里,主要成员都是吴用的兄弟,吴用才是实际上的真正操控者。
1. 是他帮晁盖做的决策,拍的板,决定了要去抢生辰纲。
2. 是他谋划的计策,决定了以何种方式去抢生辰纲。
3. 是他安排的主要成员,决定了哪几个人去抢生辰纲。
而晁盖则显得没有什么主见,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兄弟们的摆布。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8 22:47:32 +0800 CST  



19) 梁中书的谋略




梁中书,怕老婆。书上这样写:

当日,梁中书正在后堂与蔡夫人家宴,庆赏端阳。酒至数杯,食供两套,只见蔡夫人道:“相公自从出身,今日为一统帅,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

老婆很牛啊,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突然盛气凌人地问老公:从你的出身,到今天的统帅,你这功名富贵是从哪里来的?
老公很软弱。梁中书道:“世杰自幼读书,颇知经史。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梁中书的富贵,是从他岳父蔡太师处得来的。所以,梁中书在他老婆蔡太师女儿面前,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
蔡夫人道:“丈夫既知我父亲之恩德,如何忘了他生辰?”
梁中书道:“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
下官。没错。
你看这个男人,梁中书,在他老婆面前,竟自称是“下官”。


梁中书在家里,应该生活的很压抑。
年年都要上交蔡太师十万贯(约合人民币3000万)的“生日礼物”,谁他妈受得了啊!想那大名府一年又能刮到多少财宝?所以,梁中书就要想个省钱的办法。
那就是——被劫了!
梁中书去年送的生辰纲就是被劫了!而且案子一直破不了!也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强盗们抢了那么多金银财宝,也没看到流入市面提供线索。
为什么?生辰纲是假的!

所谓“十万贯”生辰纲,那都是骗老婆的,先让老婆知道他已经给岳丈大人送了钱,然后用石头什么的替换金银,再放出消息,让强盗们来抢。最后,真金白银还是都落入了梁中书的腰包。
所以,杨志来了,梁中书一听说他是个倒了大霉的人,就马上“大喜”,让杨志这个犯有死罪的配军去充当“替死鬼”,就是很划算的了。并且,杨志以前也是有过丢失公款前科的,不容易被人识破。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9 21:26:13 +0800 CST  


梁中书第一次故意试探着问夫人:今年叫谁人去好?
夫人说,你手下那么多人,你选一个心腹的人去就是了。
梁中书就顺口说道,时间还早呢,夫人不必挂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梁中书又故意问第二遍:不知道派谁人押送为好?
你看,你看,他梁中书明明早已安排好了:让杨志这个蠢货去押送生辰纲,却故意说没有合适的人选。
蔡夫人就指着阶下的杨志说:“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可见,梁中书不断的在老婆耳边吹风,好叫老婆记住杨志这个名字。功夫没有白做啊。

于是,梁中书又是“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梁中书一直在大力抬举杨志,又怎么可能会突然忘了他呢?这只不过是要在老婆大人面前,把戏演的逼真,从而要最终形成这样一种局面:
是蔡夫人安排杨志去押送生辰纲的。而不是他梁中书安排的。
这样一来,出了事,也是蔡夫人安排的。


杨志押送生辰纲,十个担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反正封皮一封,他也不能看。这件事,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可能清楚,所以半路上不断挑事,好为强盗们创造机会,来劫走这些石头。

我们不妨为“生辰纲”估一下值。
除了十个担子之外,书上还写道:“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后文还有:“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
很清楚,夫人送给他亲老爹的生日礼物是“一小担财帛”。
梁中书送的,是十万贯,共十个担子。因此一担约装有一万贯。所以夫人送的一小担约不足一万贯。
梁中书的十个担子里面,最多只有表面的一层是金银财宝,以掩盖下面的石头。所以,这一趟“生辰纲”的实际总值只有一个担子多一点(一万贯多,合人民币300多万元。)

这个估值,才与白胜分的那点小钱是相符合的,才与晁盖很快就没钱用了是相符合的。因为只抢到了蔡夫人孝敬她老爹的那一担钱。
而梁中书自己,则神不知鬼不觉的,落下了至少价值人民币两千八九百万元的“金珠宝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9 21:32:28 +0800 CST  
作者:flyin2cloud 回复日期:2011-03-28 23:54:37

好,支持
作者:neuxxm 回复日期:2011-03-29 00:59:49

汗。 开始吴用了
作者:nasar 回复日期:2011-03-29 01:46:33

过于阴暗了
作者:轻舟又过 回复日期:2011-03-29 19:44:55

吴先生,更新呀

================================

谢谢大家了

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9 21:56:51 +0800 CST  


20. 水浒传之谜:究竟是谁出卖了杨志?




在小说《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着“十万贯”金珠宝贝的生辰纲,半路上被晁盖一伙人抢了。
那么,晁盖一伙人,共七个,并没有一个是专业从事情报工作的,他们又怎么会准确无误的认出杨志来呢?他们事先只知道大体的路线,要经过黄泥冈,但没有理由认识杨志啊。
究竟是谁出卖了杨志?今天就来解破这个谜。

话说当时梁中书安排老都管和两个虞候一起去的时候,分付道:“杨志提辖,情愿委了一纸领状,临押生辰纲十一担金珠宝贝赴京,太师府交割。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
“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看,梁中书安排得明明白白,押运出了事,责任全在杨志的身上。
而杨志也是表了态的:“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有疏失,甘当重罪。”
因此,梁中书不怕出事,出了什么事,都要由杨志来结算。


杨志也是知道押运难度的,所以提出了“化装成商客”蒙混过关的方案。这样一来,强盗们其实并不容易认出来了。因为没有大名府的车子,梁中书的旗子,也没有“贺太师生辰纲”的字样。
于是,那两个虞候就故意找茬挑事,存心拖延时间。

我们来看挑担子的人,一共是十一个,“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杨志赶着,催促要行。“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因此,赶路最艰难的人,其实是这十一个挑担子的人。
而两个虞候,既年轻,又不挑担子,却老是掉队,跟不上节奏,“也气喘了行不上。”你说这事怪不怪?
杨志也嗔怪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那两个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杨志又骂。两个虞候干脆不走了,坐在柳阴树下乘凉,等老都管来。此后,又挑唆那十一个挑担子的人,都“口喃喃讷讷地怨畅”,抱怨杨志没人性。
两个虞候又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畅杨志。
直到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强盗出现。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9 22:03:34 +0800 CST  


到了黄泥冈,大家都不走了,无论杨志怎么骂,怎么打,就是不走了。“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

而晁盖一伙七个人,也化装成了买枣子的商人,预先潜伏在这里。
那么,他们认不认识杨志呢?不认识。他们总不至于每见到有行人就上去打劫吧。
那他们如何知道这些人就是押运生辰冈的呢?
我们来看,晁盖派出一个兄弟过来打探时,书上这样写道:“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这个前来偷听打探的人,都听到了些什么呢?
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
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办!”

我们知道,杨志这次押运,是化装成商人身份秘密进行的。一路上都把官家的身份瞒的紧紧的。在前面没有强盗的时候,也没有谁故意泄露身份,但这个时候,强盗出现了,他们就把身份故意泄露了。
一句“提辖”,暴露了杨志官职身份的秘密。
一句“留守相公”,暴露了大名府梁中书的身份。
紧接着,那老都管又喝了一声。“喝”,就是大声的意思。
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
一句“东京太师府”,又暴露了最为关键的行踪!
提辖,近似“营长”、“连长”。杨志现在明明是个商人的打扮,他们却左一声“营长”!右一声“杨营长”的乱叫!那么,杨志的化装,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当有强盗来打探的时候,他们连续暴露了“提辖”、“留守相公”、“东京太师府”这三个关键词。直到杨志发现时,那个人才跑。
就这样,押运生辰冈的人,把杨志出卖了,杨志还不知道。(杨志应该再打他们,必须称“杨老板”才正确。)晁盖一伙,完全可以知道杨志他们是押送生辰冈的人了。
然后,白胜来卖酒,无论杨志怎么劝,他们就是要喝。最终被迷晕了,担子被全部劫走。

丢失了生辰冈后,大家一起商量:“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
回去后,见到梁中书,“齐齐都拜翻在地下告罪。”
梁中书道:“你们路上辛苦。多亏了你众人。”又问:“杨提辖何在?”
这句话一说,就知道梁中书是在演戏。
1.大家都跪在地下告罪,又不见杨志的人影,梁中书居然不产生任何疑惑。这只能说明他早就料到如此结局。
2.大家从出发到回来的时间,明显很短。再者,太师六月十五的生日还没到呢,他们就已经提前回来了,梁中书居然不产生任何疑惑,还故意说辛苦你们了。
3.并且,押送生辰冈的十五人中,只追究杨志一个人!“若拿住他时,碎尸万段”!其余的十四个人,则根本就没有受到半点责罚或任何连带责任。

最难受的是蔡太师了。蔡太师大惊道:“这班贼人,甚是胆大!去年将我女婿送来的礼物打劫了去,至今未获贼人。今年又来无礼,更待干罢,恐后难治。”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29 22:09:15 +0800 CST  


21. 鲁智深如何制服杨志?





杨志丢了生辰纲后,准备去抢夺二龙山的寨子,当强盗。
在这里遇到了鲁智深。鲁智深也是准备去抢夺二龙山的。
两条好汉以前并不认识,见面的时候,很有意思。

杨志来到林子里,吃了一惊。只见一个胖大和尚(鲁智深),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
那和尚见了杨志,就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哪里来的?”
鲁智深骂他是“撮鸟!”他就骂鲁智深是“秃厮!”
杨志问鲁智深:“你是哪里来的僧人?”
“那和尚也不回说,轮起手中禅杖只顾打来。”两个就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最后,鲁智深叫停,二人开始对话:

那僧人叫道:“兀那青面汉子,你是甚么人?”
杨志道:“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
那和尚道:“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
杨志道:“你不见俺脸上金印?”
那和尚笑道:“却原来在这里相见。”
杨志道:“不敢问师兄却是谁?缘何知道洒家卖刀?”
那和尚道:“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

这一段对话,细细品之,好妙哉!足见作者施耐庵老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浑厚的生活阅历。令人回味无穷。
因为在这一段文字里面,看起来很平常,然而,句句话都是在有意无意间“抬自己,踩别人”,豪爽中掩不住本性的流露。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解: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1-03-30 21:40:41 +0800 CST  

楼主:吴闲云

字数:118086

发表时间:2011-03-18 23: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50:49 +0800 CST

评论数:156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