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二)
朱滔、王武俊援军的到来,对于此时被围困在魏州的田悦来说无疑是跟救命稻草,于是田悦立马杀猪宰羊犒劳朱、王援军,声势非常浩大。而马燧一看田悦这副牛逼哄哄的样子,也不甘示弱,摆出盛大军容迎接李怀光所率领的援军,很显然,这是双方在正式开战之前所打的一场心理战。
随后,双方在魏州城外的惬山展开大战,史称“惬山会战”,很显然,这一战无论对朝廷还是诸藩来说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大战,它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今后整个朝廷削藩形势的走向。然而很不幸的是,朝廷的官军在这场战役中一败涂地,而朱滔与王武俊则取得大胜,正在围困魏州的马燧被迫撤军,被围困数月的田悦终于得以解围。此后朱滔又派兵援救被官军围困在濮州的李纳,一时之间四镇联合,叛军声势复振,史称“四镇之乱”。而对于朝廷来说,此前削藩的成果几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形势急转直下,朝着越来越不利朝廷的方向发展。
建中三年十一月,叛乱的四镇效仿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在同一天内全部称王,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李纳自称齐王,四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军对抗朝廷。不久之后,在河北诸藩的共同劝进下,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藩镇的行列,自封为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正式向朝廷宣战,自此战火也从河北蔓延到河南,东都洛阳告急。
消息传到长安,这对于志在中兴李唐正雄心勃勃削藩的德宗李适无疑是当头一棒,没想到自己殚精竭虑花这么大力气平藩,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让越来越多的藩镇也卷入到了这场叛乱之中。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坏消息将接踵而至,叛乱的战火将如燎原之势在帝国的境内四处蔓延,并最终波及帝国的首都长安……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1 09:32:48 +0800 CST  
@鼎湖听泉 2017-11-11 12:17:31
藩镇
-----------------------------
……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1 18:52:12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三)
建中四年这一年对德宗李适来说无疑是非常难熬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年初,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便频频派兵四处攻城略地,而朝廷的军队却节节败退,德宗对此也一时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应对,于是只好向时任宰相的卢杞请教,卢杞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跟德宗说,李希烈这个人年轻气盛,难免会做事冲动了点,只要陛下下一道诏书,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过去,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不费一兵一卒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至于让谁去,我看颜真卿身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名满天下,派他去是再合适不过了。
颜真卿(公元709年-78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颜真卿一生对大唐忠心耿耿,早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就曾经与他的堂兄颜杲卿一起领导河北人民反抗叛军,等到德宗李适下诏让颜真卿去许州(今河南许昌)宣慰李希烈时,颜真卿已年逾古稀。
很显然,唐德宗交给颜真卿的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任务,甚至有可能就一去不回了,这一点想必颜真卿也非常清楚。然而即使如此,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颜真卿依然义无反顾的接受了这次任务,前往许州宣抚李希烈。果然,颜真卿刚到许州,还没来得及宣读诏书呢,李希烈就给了颜真卿一个下马威,暗中指使他手下的亲兵冲进节度使府邸,一个个张牙舞爪地把颜真卿给围了起来,想以此吓倒颜真卿。然而颜真卿是什么人,人家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想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都没被安禄山叛军吓倒,又怎么会被李希烈这个小小的伎俩所屈服呢?因此颜真卿对此不为所动,从容不迫地宣读完了皇帝的诏书。
李希烈一看这招对颜真卿无效,赶紧换了副面孔,喝退了那些亲兵,然后向颜真卿赔罪,并且恭恭敬敬地把颜真卿送到了驿馆,不过自此颜真卿就被李希烈给软禁起来了,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逼迫颜真卿为他效力,因为颜真卿身为四朝元老,名满天下,对李希烈来说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倘若能将颜真卿招至他的麾下,为他所用,这无疑对今后李希烈造反是大有用处的。
然而李希烈的图谋注定是得逞不了的,颜真卿作为大唐的四朝元老,这次出使淮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都没被叛军所屈服,如今又怎么可能屈服于一个区区的李希烈呢?随后的日子里,尽管李希烈一再劝降颜真卿,但颜真卿始终不为所动。有一次,在一场宴会上,李希烈暗中授意那些叛乱藩镇的使者以“宰相之位”劝降颜真卿,说,久仰太师大名,而今大帅(李希烈)正准备称帝,这时候太师你来了,这岂不是上天要把开国宰相赐给大帅吗?
然而颜真卿一听,就当场发怒道,什么狗屁宰相,你们知道那个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那是我的兄长,我现在已经快八十了,只懂得为大唐尽忠而死,想让我投降,你们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
李希烈闻言大怒,于是便派人在颜真卿所住的驿馆里挖了个大坑,扬言要把颜真卿埋了,颜真卿对此只是报以轻蔑一笑,说,你要杀我赶快杀,搞这么多花样干嘛?然而尽管李希烈此时对颜真卿恨得牙痒痒,但一想到颜真卿对他的利用价值,还是忍住没有杀他。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希烈是想方设法,对颜真卿软硬兼施不断地劝降他,可以说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然而面对颜真卿这块硬骨头,终究还是没能使他屈服,最后李希烈也没辙了,只好将颜真卿给杀了,至此四朝元老颜真卿就这样为国尽忠了,享年七十七岁,后被唐朝追赠为“司徒”,谥号“文忠”。
就这样在颜真卿此行宣抚李希烈无果之后,朝廷与李希烈之间的战争已无可避免了,这对朝廷来说又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2 18:51:25 +0800 CST  
@鼎湖听泉 2017-11-12 11:44:41
削藩之战
-----------------------------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2 20:36:1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1-13 07:14:37
支持好文
-----------------------------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3 09:25:34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四)
原本德宗在上台之后是颇想做一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的,所以他在即位后该惩治腐败惩治腐败,该带头节俭带头节俭,该改革弊政改革弊政,总而言之一个明君该干的事唐德宗自认为自己都做了,甚至很多历史上明君都无法做到的事唐德宗认为他也做到了,这就给了唐德宗一个错觉,仿佛大唐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就要迎来中兴了。然而当皇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更何况是要中兴一个帝国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兴一个帝国比开创一个帝国还难,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但中兴之主又有多少呢?当一个帝国逐渐步入中年,可想而知自身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弊端,在这情况下想要去除这些弊端谈何容易?因此当唐德宗在着手削藩时就开始接连碰壁了,由此栽了一个又一个的跟头,如今帝国由于削藩这个问题而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在这种情况下议论和批评朝政的声音自然越来越多了。当然人们在批评朝政时自然不好把矛头公然指向皇帝本人,这种情况下自然要拉一些“奸臣”出来替皇帝本人吸引火力供人们发泄了。如此一来,时任宰相的卢杞就开始不断被舆论口诛笔伐了,要求他下台的呼声那是一浪高过一浪,当然人们在反对卢杞时自然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的,比如卢杞这个人嫉贤妒能,排挤忠良,把持朝政,总而言之朝政被这种奸逆小人把持了,能不酿出大祸吗?让四朝元老颜真卿去淮西宣抚李希烈就是卢杞给德宗出的主意,结果导致颜真卿一去不回,很显然,这是卢杞嫉妒颜真卿功高,怕威胁到自己地位,所以故意让颜真卿去李希烈那儿送死的。总而言之,都是因为卢杞才导致朝廷政策失当,以至于酿成今日大祸,所以绝对不能再让这种奸逆小人留在朝堂上了。
然而面对着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德宗却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重用卢杞,即使大家都是卢杞是个小人,可在德宗眼里他还是那个值得信任的忠臣,对此人们也只能把原因归结于唐德宗脑残了,因为如果唐德宗不是脑残的话怎么会大家都认为卢杞是小人,可他却偏偏认为卢杞是忠臣呢?
看到这里,我们每一个读历史的人自然都会感到痛心疾首,但另一方面也会不由得生出一种优越感,既然帝国的主要问题都是由于统治者脑残,那如果把我们放在德宗的位置上,那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呢?
然而这种优越感注定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感,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注定无法更改,因为历史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合力的结果,而不是靠个人意志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势的,个人的力量再强,放在千千万万人的合力中也是微不足道的,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站在了这股合力的制高点上,所以他才看上去似乎拥有了力挽狂澜的力量,但如果他敢逆潮流而动的话,那所谓的“英雄”、“伟人”也会瞬间变成“小丑”的,这就是每个历史人物在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拥有的无奈……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3 10:07:39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五)
建中四年三月,也就是朝廷与李希烈开战后不久,李希烈的亲信部将周曾等几位将领便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承的策反下打算发动兵变除掉李希烈,拥立被李希烈扣押的颜真卿为节度使。然而周曾等人的密谋最终失败,旋即为李希烈所杀。随后的日子里,朝廷的官军与叛军在河北、河南两个战场上展开激烈厮杀,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而旷日持久的战争给朝廷带来的则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因此帝国的财政也越来越紧张,眼看就要入不敷出了。当然,无论哪朝哪代,财政的亏空总是会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的,因为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永远不可能出在狗身上。
建中四年六月,在朝廷的判度支赵赞的提议下,德宗出台了两项新税法,分别是“税间架”和“除陌钱”,所谓的“税间架”,实际上就是房产税,而“除陌钱”其实相当于交易税。不过虽然这两项新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毫无疑问它极大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因此引得民怨沸腾。当然,对于统治者来说,老百姓的声音他们通常是听不见的。
不过虽然此时朝廷的财政压力暂时是得以缓解了,但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却对朝廷十分不利,官军在与叛军的交战中屡屡失利,伤亡十分惨重,德宗不得已只好征调关内的各道人马出关支援前线。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有一支来自泾原人数为五千多人的部队奉命前往淮西前线平叛,此时的他们可谓是饥寒交迫,不料他们在途经长安时长安的官员招待他们的却只是一顿简陋的饭菜,这下可引了众怒了,本来这些泾原士兵还以为他们这回出关打仗可以得到朝廷大量赏赐,没想到除了一顿极其简陋的饭菜外,啥也没有。因此不满的情绪迅速在军中蔓延,最后这五千多泾原兵发生哗变。随后这些哗变的士兵干脆冲向帝国的首都长安,反正他们上前线多半也是给朝廷作炮灰的命,那就玩把大的,既然你朝廷不给我们应得的赏赐,那我们也只有亲自去长安的府库里取了,这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一起事件,史称“泾原兵变”,随后这五千多乱兵蜂拥创向长安,等待帝都长安的将是一场浩劫……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3 16:35:27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六)
正当这五千多泾原乱兵冲向长安的时候,时任泾原节度使的姚令言还正在宫中向皇帝李适辞行,听闻手下士兵哗变的消息,于是他赶紧出城试图制止住这些乱兵。然而这种时候,节度使的话对这帮乱兵们来说已经不管用了。因此姚令言非但没有阻止住这些哗变的士兵,反而被这帮乱兵强行簇拥着闯入长安城,这下姚令言不想造反也只能被迫跟着这帮乱兵参与这场兵变了。
随后德宗李适也听闻了姚令言也未能制止住这场兵变,只好不断派人带着金帛试图抚慰这些泾原的士兵们,然而对于泾原的这些士兵们来说,他们的目标是皇宫内的府库,区区这点金银财宝他们已经不放在眼里了。于是他们杀死朝廷使者,继续向长安城皇宫的方向奔去,而长安城里的百姓看见这么大的阵势,也被吓坏了,纷纷四散奔逃。于是乱兵们对着这些老百姓大喊,你们不用害怕,我们不会抢你们的财产,更不会要你们缴纳“间架税”和“陌钱税”。
如此一来,长安城内的老百姓恐惧消除了大半,甚至还会生出一丝庆幸,假如这些乱兵们真能把他们的口号付诸实践的话,那么他们哪里是乱兵,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替天行道,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解放军”啊!因此有不少老百姓便停留了下来,聚集在一起看热闹。
而此时唐德宗一看安抚这些乱兵无效,于是下令命禁军紧急集合前来护驾。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在这紧急关头,德宗一连下了好几道命令,居然毫无响应,没见一个禁军前来护驾,这让李适顿时傻眼了,他奶奶的我平时养的那么多的禁军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滑稽的一幕,原因都出在这个李适平时所信任的神策军使白志贞身上。德宗在上台之初,鉴于以往宦官乱政的教训,因此便解除了宦官的禁军兵权,将中央的禁军交给文官白志贞掌管。然而这个白志贞辜负了德宗对他的信任,他固然没有像从前的宦官那样把禁军变成胁迫天子的工具,却把禁军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这些年来,白志贞一方面向朝廷隐瞒了神策军东征的阵亡人数,另一方面大肆收受贿赂,把那些行贿的人编入禁军中吃空饷,因此此时此刻德宗手里头的禁军士兵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数字而已,所以在这危急时刻,陷入了无兵可调的尴尬局面。
然而此时形势危急,此时这帮泾原的乱兵们已经撞开宫门,蜂拥闯入皇宫了,留给德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问题是德宗之前也没见过这样大的阵仗,所以一时之间也慌了神,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在天子大难临头之际,那帮平时口口声声喊着要忠于大唐的文臣武将们早不见了踪影。就在这生死关头,反倒是平时一向受德宗所打压的太监们在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的率领下迅速集结了起来,然后簇拥着德宗、太子、后妃、诸王等人仓皇逃离长安,随后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德宗李适也由此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之后第三位被迫逃离帝京长安的皇帝……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4 16:54:14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七)
当然,在德宗流亡的过程中,看着旁边一帮簇拥着自己逃跑的宦官们,德宗肯定会不由得发出这样一声感慨,关键时刻,还是宦官靠得住啊!那帮文臣武将们平时口口声声喊着他们如何如何忠于大唐,可真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刻,那些平时唱着高调的大臣居然一个也指望不上,要是我当初把禁军交给宦官掌管,哪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唉,都怪我以前把政治当童话看了,都说宦官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初我也信了,可今天看来,那帮文臣武将更加不是东西啊!
因此,“泾原兵变”也由此成为了唐德宗执政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起初他上台时,对宦官专权的现象是十分厌恶,极力打压,但自此之后,他一改对宦官排斥的态度,转而重用、依赖宦官。因此等到后来回到长安不久,德宗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交给在泾原兵变中护驾有功的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掌管,宦官分典禁军,就是由此开始的。自此曾一度被德宗所打压的宦官政治又再度崛起了,而大唐也由此在宦官政治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了。
由于当时唐德宗等人逃离长安时太过匆忙,因此京师的大部分官员和皇室的大部分亲王、公主还滞留在长安内,来不及逃走,只有宰相卢杞与关播、翰林学士陆贽、神策军使白志贞、户部侍郎赵赞等人及时地跑了出来,并在咸阳追上了天子一行。
当然,天子一走,整个长安城一时之间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成了乱兵与乱民们的天堂,于是他们纷纷涌进皇宫的府库中掠取财物,那些没能冲进皇宫的干脆就在大街上公开抢劫,暴乱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整个皇宫内的财物被那些乱兵们洗劫一空。
在抢劫完皇宫内的财宝之后,接下来对于乱兵们来说就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很显然,对于他们来说,既然当初选择了造反,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推举出一名首领来领导大家造反了,而此时正被软禁在家中的太尉朱泚便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朱泚为原幽州节度使,后在其弟朱滔的怂恿下入朝为官,被封为太尉,曾先后历任陇右、泾原节度使,也算是这些泾原兵们的老上级了。原本朱泚在朝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显赫的,可自从其弟朱滔联络王武俊、田悦、李纳等人造反之后,朱泚也受到了连累,被朝廷剥夺了所有职权,并被软禁家中。本来朱滔还在家里唉声叹气呢,没想到这时却意外的获得了一个“翻身”的机会,于是朱滔便在乱兵的拥护下进入大明宫,登上含元殿,当晚宿于殿内,自称“权知六军”。这对德宗来说无疑又是一连串巨大打击,眼下叛乱的藩镇还没平定,这下倒好,连首都长安都给丢了,成了叛军盘踞的据点,因此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注定将会是德宗天子生涯中最为难熬且最为惊险的一段岁月……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5 16:29:45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八)
建中四年十月初四,也就是泾原兵变后第二天,德宗一行人抵达奉天,随后陆续又有一些文武大臣来投,大将浑瑊也率部驰援奉天,这才使德宗和流亡朝廷的人心稍微安定下来。而与此同时,长安城内正在上演一出篡位称帝的闹剧,以光禄卿源休、原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这个名字取的太有讽刺意味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为代表的唐朝旧臣们纷纷向朱泚劝进,怂恿朱泚登基称帝。除此之外,又有凤翔、泾原的大将来投,这无疑大大加强了朱泚反叛的实力。其实在这些人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是比较无奈的,本来他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当初他手下发生哗变时他也曾经试图制止,但最后却在部下的裹挟下被迫参与了兵变,因此此时姚令言已经无路可退了,只能一条道走到底,跟着朱泚和这些乱兵们造反了。
当然了,长安城内有变节投敌的大臣,也有坚守臣节、为国尽忠的大臣,时任司农卿的段秀实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说起来段秀实和朱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同病相怜”,段秀实原为大唐的节度使,是大唐中叶的名将,曾先后追随过大唐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也曾经参加过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著名的怛罗斯之战,为大唐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但后为宰相杨炎排挤,被朝廷剥夺去一切兵权,改任为司农卿。因此原本朱泚还以为既然段秀实和自己有着相似的遭遇,都为朝廷所打压排挤,一直是郁郁不得志,那么段秀实应该会接受自己的邀请和自己合作吧。哪知朱泚在传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段秀实等人商议称帝事宜时,突然间,段秀实猛然站起来,夺去源休的象牙朝笏,走上前去,往朱泚的脸上吐口水,大骂道:“狂妄的叛贼!我恨不能将你斩为万段,岂肯随从你造反呢!”于是用朝笏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来抵挡,朝笏只击中了朱泚的额头,血花溅到地上。朱泚与段秀实呼喝着相互搏斗,他的侍从由于事出仓猝,惊慌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李忠臣前去帮助朱泚,朱泚这才得以匍匐着脱身逃走。段秀实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对朱泚的党羽说:“我不和你们一起造反,为什么不杀死我!”于是众人争着上前去杀段秀实,虽然段秀实不肯和自己合作,但朱泚还是一手给自己止着血,一手制止众人说:“他是义士啊!不要杀他。”但最后段秀实还是遇害了,享年六十五岁,虽然段秀实曾经想要对朱泚不利,但朱泚内心还是比较敬佩段秀实为人,因此段秀实遇害后,朱泚哭得非常伤心,并且以三品官的丧礼埋葬了他。
就这样,大唐一代名将段秀实就这么为国尽忠了,后被唐朝追赠为太尉,谥号“忠烈”。不过尽管大唐还有像段秀实这样的一批忠臣在反对朱泚称帝,但依然无法阻挡朱泚称帝的步伐。建中四年十月初八,也就是泾原兵变发生仅仅五天之后,朱泚就在众人的拥戴下悍然登基称帝,国号大秦,改元应天,接下来德宗以及他在奉天的流亡朝廷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6 18:25:29 +0800 CST  
把朱泚朱滔两兄弟搞混了,所以十七、十八的内容重发过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七)、(十八)
当然,在德宗流亡的过程中,看着旁边一帮簇拥着自己逃跑的宦官们,德宗肯定会不由得发出这样一声感慨,关键时刻,还是宦官靠得住啊!那帮文臣武将们平时口口声声喊着他们如何如何忠于大唐,可真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刻,那些平时唱着高调的大臣居然一个也指望不上,要是我当初把禁军交给宦官掌管,哪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唉,都怪我以前把政治当童话看了,都说宦官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初我也信了,可今天看来,那帮文臣武将更加不是东西啊!
因此,“泾原兵变”也由此成为了唐德宗执政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起初他上台时,对宦官专权的现象是十分厌恶,极力打压,但自此之后,他一改对宦官排斥的态度,转而重用、依赖宦官。因此等到后来回到长安不久,德宗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交给在泾原兵变中护驾有功的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掌管,宦官分典禁军,就是由此开始的。自此曾一度被德宗所打压的宦官政治又再度崛起了,而大唐也由此在宦官政治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了。
由于当时唐德宗等人逃离长安时太过匆忙,因此京师的大部分官员和皇室的大部分亲王、公主还滞留在长安内,来不及逃走,只有宰相卢杞与关播、翰林学士陆贽、神策军使白志贞、户部侍郎赵赞等人及时地跑了出来,并在咸阳追上了天子一行。
当然,天子一走,整个长安城一时之间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成了乱兵与乱民们的天堂,于是他们纷纷涌进皇宫的府库中掠取财物,那些没能冲进皇宫的干脆就在大街上公开抢劫,暴乱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整个皇宫内的财物被那些乱兵们洗劫一空。
在抢劫完皇宫内的财宝之后,接下来对于乱兵们来说就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很显然,对于他们来说,既然当初选择了造反,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推举出一名首领来领导大家造反了,而此时正被软禁在家中的太尉朱泚便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朱泚为原幽州节度使,后在其弟朱滔的怂恿下入朝为官,被封为太尉,曾先后历任陇右、泾原节度使,也算是这些泾原兵们的老上级了。原本朱泚在朝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显赫的,可自从其弟朱滔联络王武俊、田悦、李纳等人造反之后,朱泚也受到了连累,被朝廷剥夺了所有职权,并被软禁家中。本来朱泚还在家里唉声叹气呢,没想到这时却意外的获得了一个“翻身”的机会,于是朱泚便在乱兵的拥护下进入大明宫,登上含元殿,当晚宿于殿内,自称“权知六军”。这对德宗来说无疑又是一连串巨大打击,眼下叛乱的藩镇还没平定,这下倒好,连首都长安都给丢了,成了叛军盘踞的据点,因此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注定将会是德宗天子生涯中最为难熬且最为惊险的一段岁月……

建中四年十月初四,也就是泾原兵变后第二天,德宗一行人抵达奉天,随后陆续又有一些文武大臣来投,大将浑瑊也率部驰援奉天,这才使德宗和流亡朝廷的人心稍微安定下来。而与此同时,长安城内正在上演一出篡位称帝的闹剧,以光禄卿源休、原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这个名字取的太有讽刺意味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为代表的唐朝旧臣们纷纷向朱泚劝进,怂恿朱泚登基称帝。除此之外,又有凤翔、泾原的大将来投,这无疑大大加强了朱泚反叛的实力。其实在这些人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是比较无奈的,本来他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当初他手下发生哗变时他也曾经试图制止,但最后却在部下的裹挟下被迫参与了兵变,因此此时姚令言已经无路可退了,只能一条道走到底,跟着朱泚和这些乱兵们造反了。
当然了,长安城内有变节投敌的大臣,也有坚守臣节、为国尽忠的大臣,时任司农卿的段秀实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说起来段秀实和朱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同病相怜”,段秀实原为大唐的节度使,是大唐中叶的名将,曾先后追随过大唐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也曾经参加过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著名的怛罗斯之战,为大唐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但后为宰相杨炎排挤,被朝廷剥夺去一切兵权,改任为司农卿。因此原本朱泚还以为既然段秀实和自己有着相似的遭遇,都为朝廷所打压排挤,一直是郁郁不得志,那么段秀实应该会接受自己的邀请和自己合作吧。哪知朱泚在传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段秀实等人商议称帝事宜时,突然间,段秀实猛然站起来,夺去源休的象牙朝笏,走上前去,往朱泚的脸上吐口水,大骂道:“狂妄的叛贼!我恨不能将你斩为万段,岂肯随从你造反呢!”于是用朝笏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来抵挡,朝笏只击中了朱泚的额头,血花溅到地上。朱泚与段秀实呼喝着相互搏斗,他的侍从由于事出仓猝,惊慌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李忠臣前去帮助朱泚,朱泚这才得以匍匐着脱身逃走。段秀实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对朱泚的党羽说:“我不和你们一起造反,为什么不杀死我!”于是众人争着上前去杀段秀实,虽然段秀实不肯和自己合作,但朱泚还是一手给自己止着血,一手制止众人说:“他是义士啊!不要杀他。”但最后段秀实还是遇害了,享年六十五岁,虽然段秀实曾经想要对朱泚不利,但朱泚内心还是比较敬佩段秀实为人,因此段秀实遇害后,朱泚哭得非常伤心,并且以三品官的丧礼埋葬了他。
就这样,大唐一代名将段秀实就这么为国尽忠了,后被唐朝追赠为太尉,谥号“忠烈”。不过尽管大唐还有像段秀实这样的一批忠臣在反对朱泚称帝,但依然无法阻挡朱泚称帝的步伐。建中四年十月初八,也就是泾原兵变发生仅仅五天之后,朱泚就在众人的拥戴下悍然登基称帝,国号大秦,改元应天,接下来德宗以及他在奉天的流亡朝廷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7 16:51:49 +0800 CST  
@天地开朗 2017-11-17 11:26:07
支持一下
-----------------------------
感谢支持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7 17:34:40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7-11-17 15:16:50
唐德宗要是能多活个二十几年 就能把政策差不多执行到位 那样的话 削藩的效果会更好
-----------------------------
唐德宗要多活个二十几年那得活到八九十岁了,那比乾隆还长寿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7 17:36:38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十九)
建中四年的冬天,寒风凛冽,而此时的唐德宗也正在经历他执政生涯中的“寒冬”,此时关外有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李希烈等人作乱,关内又有朱泚等人盘踞长安,而此时德宗所在的奉天也是岌岌可危,朱泚的叛军随时都有可能兵临城下。因此德宗只好赶紧发出诏书调遣正在关外平叛的官军入关勤王,正在前线与叛军对峙的各道节度使接到天子从奉天发来的诏书也只好被迫撤军,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李晟率部驰援奉天,河东节度使马燧率部退守太原,河阳节度使李芃退守河阳,昭义节度使李抱真退守临洺,成德降将大唐义武节度使张孝忠也派大将杨荣国率六百精兵随李晟西入关中勤王,唐军由此不得不从主动进攻而转入全线防御的态势中。
而与此同时朱泚在长安称帝之后也在积极拉拢各路反叛势力,为了拉拢自己的弟弟时任幽州节度使的朱滔,朱泚便封朱滔为皇太弟,并派人送信给朱滔说,三秦地区不日即可平定,黄河以北就靠你来剿灭残敌了,我们兄弟俩就择期在洛阳会面。而朱滔在接到兄长朱泚来信后也不禁仰天大笑,马上就将此信传阅于军中,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也难怪朱滔如此兴奋,人家现在可不是一般人了,而是堂堂“大秦帝国”的皇太弟,可比做唐朝的司徒风光多了。
朱泚称帝之后,滞留在长安城内的李唐宗室的灭顶之灾就来了,在大臣源休的建议下,朱泚下令杀害了李唐的郡王、王子、王孙共七十七人。不久,建中四年十月十三日,朱泚亲率大军攻打奉天,企图一举消灭德宗以及他的流亡朝廷,以绝天下之望,对于此时的德宗和他的流亡朝廷来说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7 18:15:42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
奉天只是一座中小规模的城池,其兵力、粮草等物资都十分有限,因此在朱泚大军的猛烈攻势下,消耗十分巨大,唐军大将吕希倩、高重捷等先后战死,好在还有浑瑊等人在奋力死守,这才暂时保住奉天城不失。浑瑊乃德宗朝时与马燧、李晟齐名的名将,时任吐蕃国相的尚结赞曾对他们有过一段高度评价: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不过此时的奉天虽然还有像浑瑊这样的名将在驻守,但毕竟巧妇难无米之炊,如果唐军的援军还不能及时赶到奉天驰援的话,那么在朱泚大军的猛烈攻势下,随时都有玩完的可能。
建中四年十一月初,在被朱泚大军围攻了十多天后,奉天的第一支援军终于来了,这对于此时鏖战已久、损失惨重的奉天守军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然而不幸的是这支援军在奉天城外遭到了朱泚大军的伏击,伤亡惨重,唐军的第一次救援行动就这样失败了,这对于德宗以及他的流亡朝廷来说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沮丧的消息,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等到下一支援军的到来。而对于此时的朱泚来说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同时也是个警醒,自己必须要尽快攻下奉天城,避免夜长梦多,否则等到第二次唐军的援军到来时,可未必会有这次一样的好运气。因此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泚加紧了对奉天的围攻,而奉天在被叛军围困一个多月后,城内的粮食与物资也基本上被消耗殆尽,连供应皇室的粮食也只剩下二石糙米,天子德宗本人也只能就着地里的野菜充饥,基本上此时的奉天城已经快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因此此时的德宗也感到非常绝望,想当初他刚即位时是雄心勃勃想要中兴大唐的,可现在别说是中兴大唐了,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了,搞不好立国近一百七十年的李唐王朝就要葬送在自己手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宗只好召集来所有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朕无德行,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全是我咎由自取,与你们无关,我不想连累你们,你们还是趁早出城投降吧,这样至少还能保住你们的身家性命。说完,德宗也不禁掩面而泣。很显然,这是德宗打出的一张悲情牌,不管他是演戏还是真情流露,至少他的话让在座的大臣们都十分感动,于是他们纷纷向德宗表态,愿为国尽忠,誓与城池共存亡,就这样德宗靠这一招总算是聚拢住了人心。其实说起来,这一招当年魏博的田悦也用过,想当初田悦被朝廷官军围困在魏州时处境也不比此时被叛军围困在奉天的德宗好多少,但在田悦的以身作则下,魏州军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抵挡住了朝廷大军的猛烈攻势,最终等来了朱滔与王武俊的援军,而这次德宗是否也能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天吗……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8 16:56:06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一)
建中四年十一月中旬,德宗李适终于等来了援军,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五万渡过黄河,进抵蒲城(今陕西蒲城县),而其他的各路勤王之师虽然没能来得及驰援奉天,但也陆续抵达了长安的外围,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圈,这也让此时正在围攻奉天的朱泚有了很大的紧迫感,朱泚意识到假如自己不能尽快攻下奉天的话,到时候不但长安不保,自己也很有可能被唐军给包了饺子。于是朱泚便赶制了一种大型的攻城云梯,对奉天展开了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攻势,当然在开战之前估计朱泚也会对他手下的士兵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演讲,首先朱泚肯定会在众将士们面前痛斥唐王朝的腐败,当然这一点朱泚手下的众多士兵们恐怕都是深有感触,想当初他们不就是因为朝廷赏赐不公才起来造反的吗,总而言之咱们这不叫造反,而是“革命”,自古以来天下都是有能者居之,商代夏、周代商,皆是如此,当今唐王朝昏君奸臣当道,腐败横行,将士们有功却不能赏,总而言之唐王朝经历了一百七十年,气数已尽,是该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推翻这个腐朽无能的唐王朝,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腐败,耕者有其田的“新中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其次朱泚肯定会许诺给攻城的将士们各种各样的好处,有谁先攻上城楼者赏黄金百两,有能活捉皇帝李适的,封万户侯,总而言之等我们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之后,我们大家那都是开国功臣了,到时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并且还能青史留名;当然最后朱泚也会不失时机的敲打那些攻城士兵,总而言之,这次攻城只许进,不许退,有敢畏缩不前者,杀无赦!
因此在朱泚的动员下,叛军有如潮水一般涌向奉天城,对奉天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势,在叛军的猛烈攻势下,奉天的守军也渐渐有些支撑不住了,眼看就要城破在即。就在这危急时刻,大将浑瑊也顾不得自身安危了,于是他组织了一批敢死队并且亲自领兵与叛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战况异常惨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关系到李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仗,可以说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双方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天意了。最终老天爷还是选择了站在李唐王朝这一边,战斗进行到黄昏时分,风向突然逆转,于是奉天的守军乘势借助风势把成捆成捆的浇有松脂和膏油的芦苇点燃扔向敌军,与此同时叛军的攻城云梯也陷入了唐军挖掘的地道中动弹不得,于是埋伏在地道内的唐军趁机点火,顷刻间,熊熊的火焰从地道口喷射而出,整个奉天城墙外几乎成了火海,一举吞噬了正在攻城的叛军,此时此刻的奉天仿佛成了人间炼狱,到处弥漫着尸体烧焦的气味,这种惨烈的画面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一切诚如此言。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19 17:20:32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二)
叛军在攻城受挫后不得不向后退却,于是唐军立即抓住战机大举反击,一举击溃了叛军。当天夜里,不甘心失败的朱泚又发动了一次进攻,战斗过程中,突然有一支冷箭射向了德宗本人,好在最后是有惊无险,这支箭在距离德宗三步远的地方落了下来,但也着实把皇帝李适吓得不轻,这足以证明当时奉天的战况有多么的激烈,就连皇帝本人那也是朝不保夕。
建中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挥师救援奉天,并在奉天东南方向距离奉天不远的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击败了朱泚的阻击部队,朱泚只好被迫撤军,至此奉天之围终于是得以解除了,总算是让奉天城内的德宗以及他手下的文武大臣们长舒了一口气,毫无疑问,虽然这场战役是以唐军击退叛军而告终,但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险胜。而这一场胜利除了是因为奉天城内的将士们浴血奋战外,还要得益于李怀光的及时回援,若没有李怀光及时赶到奉天驰援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可以说这一场“奉天之难”中,李怀光的表现居功至伟。
当然,李怀光此行的目的除了是入关勤王,解奉天之围外,还有就是为了代表全天下人民向德宗请愿,要求诛杀朝中三个祸国殃民的“奸臣”,当然这三位“奸臣”是谁并没有太多疑问,他们分别是时任宰相的卢杞、度支使赵赞以及神策军使白志贞,在李怀光看来这三人就是这场“奉天之难”的罪魁祸首,宰相卢杞为人嫉贤妒能,蒙蔽圣上,把持朝政,所以才会让大唐落到如今的境地;而赵赞怂恿德宗向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民怨沸腾;至于神策军使白志贞那就更不用说了,德宗今天之所以被朱泚叛军搞得这么狼狈就是他给害的,若不是因为白志贞受贿渎职,导致关键时刻长安城内无兵可调,唐德宗哪至于被泾原的那帮乱兵们给逼的逃离长安,出走奉天啊,总而言之,这三个祸国殃民的奸臣不杀不足以谢天下。
事实上,李怀光早就看他们三个人不爽了,因此他在前往奉天勤王的路上,李怀光一直扬言要请德宗宰了他们三个。因此李怀光在赶到奉天解了奉天之围后立即要求德宗诛杀卢杞、赵赞、白志贞三人,那么对此德宗会给予李怀光什么样的答复,能如李怀光所愿吗?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20 17:50:54 +0800 CST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11-20 17:50:54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二)
叛军在攻城受挫后不得不向后退却,于是唐军立即抓住战机大举反击,一举击溃了叛军。当天夜里,不甘心失败的朱泚又发动了一次进攻,战斗过程中,突然有一支冷箭射向了德宗本人,好在最后是有惊无险,这支箭在距离德宗三步远的地方落了下来,但也着实把皇帝李适吓得不轻,这足以证明当时奉天的战况有多么的激烈,就连皇帝本人那也是朝不保夕。
建中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
-----------------------------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11-21 06:45:47
追到现在不容易才全部看完,我噻,等我的唐诗唐史写到这里的时候,都没发下笔了。牛啊,桥桥。
-----------------------------
古典兄终于出来了啊,我等你好久了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21 17:10:36 +0800 CST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11-21 17:44:59
有深度,不错
-----------------------------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21 19:35:33 +0800 CST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三)
然而最终德宗还是让李怀光失望了,他不但没有同意李怀光的请求,反而还下了一纸诏令,命李怀光立即率军进驻西渭桥,与李晟等部会师,择期克复长安,李怀光在奉天城外的军营里等了这么多天等来的居然是这个结果,这无疑令李怀光非常的失望。原本李怀光自认为既然自己是此次奉天靖难的最大功臣,那么德宗也应该会以一个有功之臣应有的礼遇来对待他,况且诛杀卢杞、赵赞、白志贞三人不光是李怀光一个人的呼声,更是全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可结果却没想到德宗不但没有同意李怀光的请求,还让他吃了个闭门羹,合着我累死累活赶赴奉天勤王,结果居然连皇帝的面还没见到就让给打发走了啊,身为一国之君,就是这样对待一个有功之臣的啊?这一刻,李怀光无比失落与愤懑。
本来李怀光是满怀报国热情前来奉天勤王的,身为曾经郭子仪的部下,李怀光也渴望能够像他的前辈一样为大唐建立不朽的功勋,成为像郭子仪那样名垂青史的千古忠臣。但没想到最后却被当今皇上给泼了盆冷水,一下子就把李怀光的报国热情给浇灭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强烈的不满与愤恨,都说是昏君,起初我还不信,以为只是被卢杞那一帮小人给蒙蔽了圣聪而已,没想到现在看来传言不虚,真是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很显然,八成是皇上又听信了卢杞等奸臣的谗言才会让我吃了闭门羹的,想到这里,李怀光也只能长叹一口气了,唉,如今朝中昏君奸臣当道,这个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吗?或许这一刻,李怀光已经对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彻底感到绝望了。
最后李怀光无奈之下也只得率军离开奉天了,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身影,不过在离开奉天时,李怀光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吾今已为奸臣所排,事可知矣!
大概从此时此刻起,李怀光就已经彻底对这个皇上和朝廷寒心了,这也必将注定他日后的悲剧命运……
楼主 二十九桥明月夜  发布于 2017-11-22 18:43:47 +0800 CST  

楼主:二十九桥明月夜

字数:66315

发表时间:2017-11-02 03:32: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6 07:42:20 +0800 CST

评论数:5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