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入门靠浪,登堂靠莽!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天涯上写帖子了,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心境一直在变化,无措的内心实在酝酿不出坚定的文字。
此前的帖子记录的是外公刚刚来到我的身边,开始教导我学习中医的见闻。而今光阴如梭,一眨眼就快3年了,期间在外公的背后亦步亦趋,遇到了很多的疑难杂症,中医的大门也逐渐为我打开。
所有治疗中,绝大部分治疗顺利的我基本都淡忘了,只有少部分治疗不顺利的例子,仿佛大浪淘沙,一直在脑海中未曾褪去。
那些不顺利,让我总觉得自己辜负了信任,深沉的愧疚感如同魔障般沉甸甸的压在心间,我开始不快乐。
治疗不顺利代表医术还不够完善,仍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但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一句“医术不够”就能够推卸的。我常常说外公的医术挺多只算中等水平,不过这也得看和谁比,我给外公选的对手都是中华文明千年以来历史长河中留名的医者,如果只论当代,他已经算最强大的中医之一了。如果我们选择放弃,那基本已经宣布无解。
不管别人怎么想,很多时候我自己是这么想的,所以别人或许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寻医治疗经历而已,但我却将之当成一种生命的定格。这种定格,分外残忍。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品德高尚的人,但我也做不出自认为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拉着外公进行技术攻关。
夫人说要还房贷了,我和外公在查资料推演方子。
夫人说家里已经没钱了,我和外公在查资料推演方子。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我和外公在查资料推演方子。
屋外冷热交替四季流转,我和外公在查资料推演方子。
……
我和外公不逛街,不出门,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只看精力是否充沛。
当我觉得曾经遇到的难题已经逐步破解,我和外公的医术已经完善一部分的时候,时隔经年,我主动联系了曾经信任过我们的人。
小伙伴对我们并没有责备,令我非常感激感恩。宽容让我得以释怀,我终于放过了自己。很难形容那种感觉,仿佛心灵拂拭了蒙尘,灵魂瞬间通透饱满了几分,世界在我眼前又开始明亮。
人的心灵确实是有承载上限的,所以缘如流水,我从不刻意去挽留。感谢命运未曾薄待于我,也感恩小伙伴们的善良。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0 23:51:03 +0800 CST  
最初外公说中医能够拯救世界,并且夸赞我骨骼清奇的时候,我对中医是一无所知的,大学学的是会计,和中医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医的世界浩瀚如海洋,而我在其中仿佛只有一叶扁舟傍身,没有风帆没有双桨,前行全靠浪。
外公与我之间,和其他的师徒传承不太一样,既不像科班师生的谆谆而疏离,也不像常规师徒的隐秘且性情,外公知识虽然渊博,但基本不会主动教授于我,他就在那里,淡泊如水,得我自己想办法主动学习挖掘。
这种特别的传承氛围,让我磕磕碰碰一路下来,主见性得到了最大的保护,我对中医的认知,不经意间貌似终于非主流了。。
外公精通中医的同时,也精通易经,但与其他人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外公教导我中医知识的时候,很少会夹杂易经的理论进去,中医即是中医,客观且纯粹。
这种核心哲学观,酝酿出的行医风格貌似也有些显得离经叛道,例如治疗感冒,感冒严格细分可以有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气虚、阴虚、阳虚,每种类型通常分别对应不同的治疗方子。而如果在我们这里的话,则会一方统治,也就是一个方子治好全部类型的感冒。。
如果说,我在中医入门前的那段时光里,一个“浪”字贯穿了始终,那么如今我终于摸到了中医世界的门扉,浪花被挡在了门槛之外,浪不动了,所以只好莽了,哈哈哈!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1 00:37:43 +0800 CST  
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轻功表演,视频里某某道长又是手舞足蹈,又是运动提气,晃荡个半天然后才开始爬爬墙跑跑桩什么的,我就觉得特别脑壳疼。
就这种花架子真要放到实战中,估计预热动作还没做完就让人给轰成渣了,而且就算给他做完预热,正常发功,我也不觉得有多厉害,网上随便搜索点酷跑达人的视频,酷炫效果分分钟碾碎轻功表演。哪怕不说专业训练的酷跑,就算是我这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在我初中时期就已经能够轻松做到稍稍助跑就跳出6米以上的距离。
6米距离是什么概念?如果住在小县城的话,大部分老式房子的宽度是5米左右,也就是我可以直接从你家隔壁跳到另一家邻居那边,视觉上就是直接跨越一栋房子。这并非自夸,而是普通男子日常稍微注意锻炼一下身体就能做到的事情。
在此,我并不是要否认功夫存在的真实性,外公年轻的时候就遇到过真正有武功的高手,确实厉害。我想说的是,武术作为中国传承最久远的文化之一,在时光长河的侵蚀下,多了太多似是而非光怪陆离的东西,很多后人已经分不出真真假假,完全迷乱了眼眸。
作为同样最久远传承之一的中医,也是如此。
几千年的传承中,无数的医者为中医添砖加瓦,流传至今,可以说绝大部分我们能想得到的理论,中医的世界中都能找到前人留下的相似言论。
人多了自然难免良莠不齐,更别说对于一门高深的学问来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规律是存在的,所以我偶尔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中医理论时,也特别脑仁疼的。
例如时不时会看到媒体宣传的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概念,听起来特别玄乎特别酷炫的样子,但真要从技术角度来评价,我只能说是弱鸡理论!谁有病不是应该马上治?夏天的病拖到冬天,冬天的病拖到夏天,拖了大半年还不一定能治好,这种无能的表现说起来还有道理了?到底哪里来的学术自信?
又例如当今养生理论各种花样百出,养生算中医知识的一个分支应用,很多人用养生揣测中医,以娱乐认知专业的荒谬在此姑且不说,仅说养生本身,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多吃主食和良好的睡眠。大道至简,但很多时候大道不能简,简了很多人没有饭吃……
……
如今的中医,太多的似是而非,太多的利益羁绊,矫揉做作繁文缛节,所以我才属意自己做一名中医界的莽夫,不落这世俗。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1 10:48:18 +0800 CST  
思想指导实践,认知影响世界。
跟随外公学医的日子里,一直有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中医,定位和认知一直有在不断变化修正,至今我依然无法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
近日看《目经大成》时看到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2014年给书写的序言,原文有一段话,“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在之举也。”
对此我表示认同,如同刻意强调男女平等,实际上就是不平等一般,刻意强调“中”医,实际上已经是承认了自己弱势的地位。
常见人问:“你信西医,还是信中医?”
信西医是信任,信中医是信仰。信任与信仰之间,一字之差道尽了中医的衰落。
中医的衰落有多方面因素,但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传承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的传承讲究天赋和悟性,但具体需要什么天赋和悟性则很少有人能够解答出来。这个问题有点偏哲学,所以我觉得可以用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解答。以西方国家的历史为例,欧洲史可以简单理解为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史,由此类比,中医为神,你为人,神上人下?还是人上神下?神与人的心理位置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天赋。
如我自己,我虽然认定中医将是我的终生职业,我也由内而外的很喜欢中医,但我从来都不是为了学习中医而投入所有,不是为了学习中医而学习中医,我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如何活得更久”这个核心命题而展开,中医是我现阶段认为性价比最高的知识所以我才去学习,中医是途径和工具,从来不是目的。基于这一认知,因此我从来不会刻意将中西医进行对立对比,不会刻意排斥西医。
神与人的位置是一种客观的心理评估,类似于心理测试,而不是说你想人上神下就能人上神下的,能战胜神权的从来只会是人王。除非是有能耐重塑自己整个世界观的强人,否则医术的上限从开始就早已注定了!
当然,医术的高低和能否赚钱完全是两码事,而物质社会价值标准中偏偏很多时候是用钱来衡量的,所以中医传承中,师徒之间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医术能否找份工作混口饭吃,天赋评估?等吃饱撑了再考虑吧!
没有入学评估,谈何因材施教?让志向学术的学习全科,让志在赚钱的专精单科,不同的定位,中医的传承方式理应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师徒相择之外,中医的理论知识在悠久的传承中杂糅了很多学术流派的思想,这是难以承受之重,是精神剧毒!
百家争鸣,思想的交汇本无可厚非,但在学术传承方面,乱花渐欲迷人眼,过于驳杂的思想内核只会让刚刚入门的学徒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做不了良相,就做一个好的中医为苍生出一份力吧。但更多的人却是反过来理解的,认为自己能做中医就能当宰相,然后用所谓的“中医思维”去指导生活指导工作,殊不知“政”即是“正”,大道三千,正为主,其余皆次。说得再直白点,政就是政府,政府管你是正常,你还想管政府?怕是失了智吧!
“医易同源。”这话不能算错,中医的基础语言单元使用的是阴阳五行,这点和易经一致,但除此之外,中医和周易并没有更多必须性交汇了!周易是很高大上,装AC酷炫到炸裂没错,但事关中医自身传承,一定要牵强附会易经干什么?!中医规规矩矩的望闻问切即可,非得开坛做法祈天求卦,意义何在?
此外,前世业障,观想如来治病等等,无数貌似正确的道理与中医理论混杂一起,既将未入门的学徒挡在了门外,也将登堂入室中医的医术天花板大大降低了高度。
追本溯源,去芜存菁,以望、闻、问、切定心、肝、脾、肺、肾阴阳圆缺,方为中医本源。纯粹,才是一门技艺得以完整传承的首要条件!
话说回头,如果说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医术最终可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悟性则决定了到达天花板的速度!
悟性本质上就是学习的方法,也是现实中中医最为人诟病不科学的地方之一。
以我最近在研究的减肥为例,从无到有,我会查各种资料,资料包括相关偏方、中医内科学书籍、中药学书籍、中药学本硕博相关实验论文、中医学者教授相关实验研究论文等。在此其他暂且不说,且说说学中医的所谓“科学方法”。
我查阅到一篇研究何首乌毒性的中药学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课题选择,实验前查阅资料做准备等,诸如此类事项所花的时间暂且不论,单以实验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论文中的一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
何首乌不同的炮制时间,自身的毒性大小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单独立项实验,我看的论文借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直接采用炮制36小时的何首乌开始实验。
实验通过持续给小鼠灌胃不同浓度的何首乌药汁,然后观察记录相应的变化数据,以30天设定为一阶段,分别观察对比30天、60天、90天的小鼠身体变化,之后得出何首乌具有肝毒性的结论。之后再经过一定时间长度的修复性观察,补充完善前论,何首乌的肝毒性具有可逆性,身体可以自行修复损伤。
假设实验一切顺利,所有工作环节全部一次性成功通过,耗费的时间也要4个月左右,这还是保守计算,实际真正需要花费的时间必定要多很多,而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只不过明确了何首乌肝毒性这一个知识点而已。运用到临床,何首乌和不同剂量的其他药材配伍分别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不得而知!
科学要严谨!好,那么假设一个配伍何首乌的方子有10味药,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研究单一一味药与何首乌分别有什么反应,研究多味药对何首乌的影响,或许换个思路,直接研究整个方子不同剂量的药效如何;此外何首乌主要是补肾,患者单纯肾亏其他脏器正常临床效果如何,患者肾亏以外其他脏器不正常临床效果如何……诸如此类,要科学研究得明明白白的话,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力和资源?而且这里使用的人力是硕士这个层次的高知份子,世界上有多少中医类的硕士可以挥霍?
如果退一万步说,何首乌的相关研究完成了,那么临床就能诱发质变吗?显然是不现实的!一家普通的中医药房常备的药材通常都超过300味……这背后牵扯到的实验耗费完全是天文数字!所以说,并非是中医不想科学,而是所谓的科学方法本身就不适合生搬硬套在传承中医之上。
此外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学医的时间能有几年?研究生能读几年?花费近半年的时间只是弄懂了一味何首乌的毒性问题,那么其他浩如烟海的中医知识还怎么学?知识累积不够如何临床?这种学习方法真的是高效科学的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不言而喻。
言归正传,我研究减肥,通过内科学确立肥胖的病机,然后从偏方资料中观摩其他中医的配方思路,结合中药学书籍和各种论文挑选出配方主药,最后临床。
临床数据一出来,研究进度就大幅推进。其中两组数据是堂姐和一个小伙伴的,堂姐5天瘦了6斤,瘦了肚子和下巴;小伙伴5天瘦了2斤,瘦了肚子,下巴和其他身体部位没有变化。两人的方子一交叉对比,发现小伙伴的方子里少了几味药,由此可以马上明确哪几味药属于减肥的强效药。之后通过分析相应药物的药性归经,可以推导出归经心肝的减肥药物,瘦的是下巴;归经肾肺脾的减肥药物,瘦的是肚子。再第二步推导,肚子和下巴有赘肉的体型,多半以脾肺的问题为主;而身体均匀有赘肉的体型,多半是主要问题在心肾。
临床持续跟进,顺利的情况下,3-4周时间应该基本可以整理出减肥的配方,减肥的相关医术基本掌握。
一边是4个多月摸索出几个知识点碎片,一边是3-4周基本完善一整套治疗理论;一边需要深厚的科学实验基础建设支持,否则连实验用的小白鼠都找不到,一边是我和外公两个人查查手边资料然后分析探讨了半个晚上,花费了两杯温开水。哪种学习研究知识的方式更节能高效?
别扯什么药物风险,什么致癌可能性,当今科学水平连癌症的基本形成机制还还没能做到完整阐述,哪来的权威和学术自信瞎BB?实践情况是,不但减了肥,堂姐和小伙伴一身其他大小毛病我们也给顺手全治了。
以上帝视角来看,中医的技术研究有时候看起来实在过于简单粗暴,简单粗暴到甚至连基本的仪式感都维持不起来,所以难以去说服别人。所谓的“科学方法”中,普通老百姓中其实又有几人懂细胞、分子、各种奇怪的术语简写?只不过干净耀眼的实验室,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表格等等,构建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让看到或者想象到的人们不由自主的选择了相信。平心而论,这种信任有太多的唯心因素,从来都不是客观的。有仪式感的相信是信任,没有仪式感的相信是信仰,中医或许正是缺了一份应有的仪式感才会走向衰落的吧。
中医本身就是一门偏哲学的学科,凝聚了祖先中最杰出的一批人卓越的智慧。知识可能会过时,但智慧从来不会褪色,中医传承与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对心灵的认知和审视。
其他人且不说,外公与我,师与徒,更多的时候是灯塔与船舶关系。譬如外公曾教导我鼻炎可以用清热消炎的方式改善,但我实践的时候却刚好遇到清热消炎完全无效的案例,之后一番钻研,终于让我弄明白鼻炎有寒性、热性、慢性三种不同的病机,补全了鼻炎的相关理论。我从来没有怨过外公知识面有缺,也没有指望过外公传承给我的中医技术已经全知全能尽善尽美。他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某个病症有治愈的可能性,相当于黑暗的荒野中播下了火种,至于火种能否带来文明,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技艺的修行从来只怕方向错误,不怕路途遥远。
外公偶尔会对我说,“你已经可以出师了,即使我不在也能独当一面了。”
我总会回外公:“您别老想着偷懒休息,我们的医术修行才刚刚开始!”
师父的技艺并不是医术的终点,只是修行的起点,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传承应有的风仪!
中医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哪怕如今国家已经通过了《中医药法》依然还有人认为中医是巫术也是见怪不怪,有人愤恨,有人忧虑,诸多纷纷扰扰。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其实都还好,中医的传承并没有彻底断绝,中医也并不需要去说服谁,也不需要一定让人相信,作为一名医生,从来没有必须求着给谁救命的道理!自己不自重,别人怎能不看轻?
中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社会,但世界更需要中医,觉得中医无用什么的,时间会证明那是错觉,一切只不过是源于无知而已。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1 13:26:30 +0800 CST  
我将中医的学习过程,理解为一种连续不断的信息交互,自身知识累积不断与外界新的知识信息进行交互,外界新的知识不断修正自身的知识认知,同时又因自身知识认知的不断提高从而能汲取更多外界的新知识。
中医发展传承几千年,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学说和理念都能从中找到痕迹,对于求学者来说,更多的苦恼可能不是缺乏资料,而是缺乏辨识资料真伪对错的能力,很多言辞确凿的资料摆在你面前你都未必敢信。
因此,掌握一套尽可能正确的中医知识,是学习中医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师承的意义,正是很多时候有人愿意真心实意的告知你一些不掺假不注水的正确知识,从而让你心中形成一杆标尺,得以通过不断比对辨识的方式,开启医术提高的道路。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7 21:17:40 +0800 CST  
此前和一位小伙伴聊天聊到关于引经药方面的话题,小伙伴认为引经药是提高汤药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他专门整理了一套引经药的用法。让我惊叹的是,小伙伴爷爷辈是当地有名的武术家,留存了一些武术方面的资料,他引经药的整理并非取自常规的中医书籍,而是来自于点穴解穴方面的武术典籍的灵感,这种不拘一格的跳跃性思维,真是天才般的创意!
我眼馋得紧,但不好意思贸然打听别人的秘密,不过没想到小伙伴竟然非常仗义的直接分享了一部分劳动成果给我,大赞!哈哈!之后我和外公翻了一下自家的书柜,因为印象中,外公也有一本点穴解穴类的书籍。
一通翻箱倒柜,还真让我们给找到了,随后补齐了一部分引经药。书里面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部分解穴配方会用到童便!!!不得不说,这让作为一枚奶爸,几乎每天都必须和童便童尿打交道的我格外瑟瑟发抖……
想起还有其他一些中医方子里面会可能用到人中黄、人中白什么的,真心无法想象服用过的人心理阴影面积到底会有多大!估计肯定得内伤。。
我查了一下童便、人中黄、人中白的主要药效,其功效其实并没有格外特殊之处,例如童便味咸性寒,能滋阴降火、凉血散瘀,对于阴虚引起的的咳嗽、吐血、鼻出血等有良好治疗效果。哪怕童便的效果显著优异,但其功效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治个咳嗽用不着一定得吃屎,用点枇杷叶和川贝也一样能搞定,吐血也有地榆炭替代等等。
童便、人中黄、人中白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循古风格代表性,很多人喜欢一昧尊古卑今,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是好的。即使当代,很多中医依然会原样保留古代中医的用药习惯,这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古代因为交通与通信不发达等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中医都可以有完备丰富的药材库进行选择,很多时候只能在有限的药材中进行选择,所以有时候为了治病救人,有些药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两害相权取轻之下依然会选择使用。不过如今这种客观情况已经改变了,发达的物流快递支持下,品种繁复的中草药几乎应有尽有,想要达到一种治疗效果很多时候都能有多种不同的选择,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固步自封选择让人吃粪,岂不是太过于迂腐了?
客观的说,童便、人中黄、人中白充分体现了中医“天地万物皆可入药”的硬核思想,但想想那种治疗场景,怎能不让人视中医如妖魔?所以说,前者是中医体系构建的基础概念,此外应该还得配上去杂存精、与时俱进等理念,中医才能延续和强大。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18 01:35:20 +0800 CST  
如何学习中医?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不断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既然有小伙伴问了,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浅见吧。
中医本身存在两条硬核思维,天地万物皆可入药,世间百病都能就医!
当然,真正要达到这种理论境界必然是极难的,之所以说出来,不是为了毫无意义的尬吹,而是为了提醒一下小伙伴们,在追寻中医知识的初始阶段要培养好正确的中医世界观,这种初始中医世界观会影响到你往后很多年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决定你在中医世界中能达到的水平上限。
至于具体的入门学习,有些人认为学中医应该先学周易,有些人认为可以先学阴阳五行的知识,有些人认为针灸按摩很值得学习……诸如此类,市面上众说纷纭。
按我自己的理解来说,怎么学中医,得看你为什么学中医,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不同的入门姿势。
如果是为了赚钱,那其他都可以不理会,哪块知识能赚钱就学哪块,简单纯粹!这里暂不详谈。
如果是为了更高的医术修行而学习中医,那就需要好好理清思路了。中医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刮痧、针刺、艾灸、按摩、拔火罐、导引、汤药等等。中医的学习往往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按我的理解,在入门阶段任何一种实践方式都能作为入门首选,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获得哪方面的学习资源更容易。
中医学习的第一步,是建议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知识库,里面的知识要尽可能的正确,宁缺毋滥。例如:
感冒流鼻涕怎么治?
鼻塞怎么治?
眼睛有血丝怎么治?
入睡困难怎么治?
睡眠浅容易醒怎么治?
睡眠多梦怎么治
……
诸如此类,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一条条尽可能正确的经验,经过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这种经验条的累积,达到50条左右,如果是偏专精某个专科,那基本上就可以比较游刃有余了的;如果是全科型中医学习,则只要达到100条左右,也差不多算真正入门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尽可能正确”,并非谦虚,而是知识库总结累积的知识条确实有可能是不那么正确或者甚至错误偏颇的,不同的眼界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知识库的经验条是需要不断优化的。
中医学习的第二步,正是专属知识库经验条的优化。专属知识库可以作为参照物和一杆标尺而存在,用以辨别外界中医的对错真伪。中医传承几千年,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理论都有流传,良莠不齐真伪不一是必然的,如何能够去杂存精吸收真正的养分,这是真正中医的必修入门技能。而我说的“专属知识库”这个概念,就是掌握一部分经过实践检验的过硬知识理论,然后用这部分知识去不断碰撞新的知识,大浪淘沙,能经得住考验的新知识,自然就是有含金量的。
反过来,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吸收,自身水平自然会提高,从而更能看到自身知识库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优化改进,这种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不断交互,正是我认为的中医学习的本质。
中医学习的第三步,学习汤药。各种中医治疗方法中,针刺、艾灸、按摩、拔火罐等等都因为资本的运转,纷纷出现了爆款,反而汤药受累于“是药三分毒”的世俗认知显得式微。不学中医,什么认知都无所谓,但如果想学中医,则必须要清楚一点,汤药是中医传承的核心!万流归宗,入门学习什么技艺都无所谓,但后续的学习方向都应该转到汤药上面。大象无形,正是毫不起眼的汤药,才是通向中医至高殿堂的通天之路!但凡历史留名的宗师级中医,可以不会针灸,可以不会按摩,但必定会汤药!汤药是根本,其余技艺皆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
人体各种疾病,从气血的角度可以简单归纳出六个基本要素,气血总量是否分别充足、气血运转是否分别顺畅、气血寒热是否分别正常。针灸按摩在调理气血运转方面效果卓著,而另外几个方面则有所欠缺,其他治疗方法也各有长短,唯独汤药能顾及周全,能所不能。
其实真正走到第三步,如何学习中医已经不需要我再赘述,大家多多少少心中已经有方向了的,我之所以在此刻意强调汤药,不过是为小伙伴们加油喝彩而已,就不做详尽展开了。
最后,我的看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入门学什么都可以,只要能保证学到的知识尽可能正确就行,如果学不懂的,不管知识看起来有多高端大气上档次都可果断放弃。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23 17:48:19 +0800 CST  
近日在某个QQ群看到有人在讨论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方面的问题,再一次体会到有一个好师父的优越性。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见闻过很多类似的言论:
谁说骨质增生多出的骨头能完全消除,那肯定是骗人的!
谁说糖尿病能治那肯定是骗人的!
中医拿病毒感染一点办法都没有,必须得抗生素!
……
诸如此类,如果是普通人有这样的认知,或者说普通人有什么样的认知实际上都无鸟瞰所谓,但作为中医本身却也言辞凿凿,则不得不说是一场闹剧了。
中医这门学科存在其复杂多面性,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哲学。作为技术,得有一种耿直的自信,但作为哲学,则必须保持随时的质疑,这两种情绪状态是相反的,如何保持不偏不倚松弛有度将一直是中医需要自我修持的涵养。基于这样的哲学内核,中医临床中很多东西都是无法给出百分百肯定的,甚至可以直接认为,但凡百分百肯定的东西往往是错的。
言归正传,当你坚信某种疾病无法治疗的时候,实际上治愈的大门就已经被你自己亲手关上,哪怕有一天治愈的办法送到了你面前也会与之失之交臂。中医是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环环相扣,当你缺失了某个环节的知识点,很可能就会影响你下一个乃至下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久而久之前行的道路就会越来越窄,直到最后无路可走。
外公之于我,是从一开始我就得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我习惯了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存在可能,所以当我看到某种公认无解的疾病时,会首先认为其是存在治愈可能性的,只是我们一下子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治法,而不是确信其无药可解。
很多时候,疾病正确的治法就仿佛掩埋在重重迷雾中的真相,需要一层层抽茧剥丝,反复论证才能捕捉到踪迹,不过好在真相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去求解,就一定能找到解法,这正是中医最大的魅力之一。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3-25 21:45:10 +0800 CST  
有人提到了火神派这个概念,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认知吧。
在中医的领域,流派往往源自某位中医自身的学术论点,例如张仲景的伤寒派和李东恒的脾土派等等,不过流派的概念流传至今,已经渐渐有些变味,当今的人说某某流派,更多的是一种商业鼓吹和炒作的意味。如果纯粹以学术的角度来说,一名中医的医术修行从低到高会经历入门、登堂、大师、宗师等几个大的阶段。中医形成自身的风格往往在登堂和大师这两个阶段,或者可以认为,形成自己独有学术风格的中医才能成就大师。
因为中医是一套规则完整的理论,如同我们的现实世界,规则无漏。这样的学科理论,往往是以全为上,以偏为下;扶阳也好,滋阴也罢,不过是某个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先行了一步而已,但决定一名中医医术水平的关键往往却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也适用于中医。如果知识存在短板,则必定还有不会治的病症,而很多时候患者的病痛不可能去完全迁就中医的知识结构,不会治的就要思考,要学习,所以焦虑和惭愧感注定将是中医职业长期挥之不去的固有色彩,越是高明的中医越是如此。
外人看到的是中医的长处,而中医自身看到的则往往是不足,所以流派对于中医自身来说,只是鸡肋和浮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或者也可以说,为成就了自身学术流派而沾沾自喜的中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强者的心态,再也没有晋升宗师的机会了,
宗师之论,并非矫揉造作,中医区别与西医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西医讲究的是分工合作,西医学实际上是由前台医生、后台资本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等等社会精英协作而成,讲究的是团队作战;而中医则注重的是单体的智慧,因为中医辨证的基础思想框架就是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息息相关难以分割,高段位的中医其技术发展趋势必定是全面性的,擅长内科的中医必定也会同时精通妇科、儿科、皮肤科、男科等等。如果他不懂,他的医术就必定无法提升到高段,这是中医理论的客观天然特性决定的。
以上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下我说说具体的临床情况。
现在网上很多人在鼓吹中医即将亡于中药的概念,在此我不否认中药质量整体下降的问题,但以我外公50多年的行医经历来说,因为假药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如意的情况,至今还没遇到过,治疗不佳的时候更多还是得在自身辨证和对症下药方面进行思考。
中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一门学问,古人确实有很牛逼逆天的中医闪耀过历史长河,但如果认为中医只需要挖掘古人的遗泽,不需要现代人的创新和奋斗,那么只能说有类似想法的人,中医不适合你,不要在这个领域浪费才华和时间了。
以四物汤为例,这是补血的基础方,可以说后世中医补血的理论都是在四物汤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殿堂的基石。世人对之也多有赞誉,“妇科第一方”、“补血方剂之首”、“妇科圣方”等等。然而,极少有人会去思考,殿堂的基石是否可能有误,是否可能更进一步优化完善。
实际上,四物汤的配方思路基本合理,但具体的遣药配方上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归是温性的且会同时加重血瘀,四物汤中,芍药和生地根本无法调和当归的热性,而川弓实际临床中偏行气,对当归加重血瘀的特性调和作用属于弱效。而恰好对于很多疑难杂症来说,血虚血瘀基本上算标配,如果没有意识到四物汤缺陷的话,很容易出现开始几副药效果良好,后续治疗问题频出的情况。
中医,本身就是一项技艺需要不断细致打磨的学问,无论对于个体或者整体来说,皆是如此。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不断优化和简化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至于此前我说过的,一个方子统治感冒的情况,算是我和外公思考的结晶之一。这种治疗技术的简化,是常规中医本身就能做到的事情,和学术流派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火神派也不是这样治疗感冒的。再则,中医的方子往往包括配药和剂量两个组成要素,配药不变不代表具体的剂量不会根据疾病情况进行调整,同一个方子不同剂量产生的不同效果多了去了。
中医的传承需要正本清源,从掺杂有商业气息的时候开始,流派就已经不再是该有的姿仪了,不提也罢吧。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4-02 10:21:45 +0800 CST  
近日上网偶然看了一些关于中医的文章,基本上不是粉中医就是黑中医的言论,双方战况焦灼,貌似都挺狂热的,联想起自己这次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让亲戚们给围了起来,就忍不住想说说这个话题,说说我是怎么“忽悠”亲戚们信中医的!
我们家直系亲属里面,除了我,基本上都只能算中医的泛信徒(类别等同于所谓的伪球迷),而我本身虽然沉迷中医但并不反对西医,没有什么明显的阶级立场,所以我大概、可能、或许只能算打酱油路过的吧。
外公浸淫中医50多年,我和弟弟接受传承好几年,即使是这样的文化背景基础,家里对中医的态度也只能算得上马马虎虎,甚至堪称冷淡,所以我其实一直挺不能理解粉中医或者黑中医的人磅礴激情到底是哪里来的。
所谓中医泛信徒,顾名思义就是立场非常容易摇摆。例如前段时间天气乍暖还寒,老妈不小心咳嗽了。咳嗽这种病症,严重时候人的体感是很糟糕的,情绪容易暴躁完全是标配。当时给老妈配了一副药,因为受不了中药口感难喝,母亲愣是一副药三天才喝完,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可能有些辨证不准确,所以治疗效果不明显。于是乎,父母两人逮着我轮流交替机枪扫射般狂喷了一大通!老妈暴怒之下,自己跑去街上药房买了一堆西药来吃,结果没曾想,效果立竿见影,吃完很快就不怎么咳嗽了。老妈就此事例给我讲起了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深刻做人道理,我知道她已经有给我留面子,不然就没中医啥事情了。我能说什么?我当时内心也是悲伤逆流成河很生无可恋来着。
然后时间到了第二天,老妈又咳嗽起来了,依然猛烈如昨,再吃西药效果也不明显了。我能怎么样?我只能路过她身边的时候也轻轻的咳嗽两声,在老母亲“关爱”的目光下,默默再给她配上一副新的中草药。
好在第二副药没有关键时候掉链子,老妈咳嗽很快大幅度缓解,加上第三副药巩固疗效,治疗完毕。老妈最后还是以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观点给整个治疗过程总结定性,不过好在没有再给我当面讲做人的道理了。
这个事件算是我们家中医态度的一个缩影,你觉得中医好或者西医好都行,只要能够把问题解决了,用不上我我还能少操点心,就算最后还是用中医兜底搞定,我也完全没有什么要嘚瑟的想法,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事实上,我周边亲戚大部分人都是类似的情况,所以今年清明被一群亲戚给围了起来,要我给他们把脉看诊,我还真着实是很惊讶意外的。我从小就是主角,但为什么你们现在才发现呢?!之后我推敲分析了一下,主要的关键点或许还是在我奶奶那里。
奶奶91岁了,自我学中医之后,自然而然的就接过了她家庭医生的职权。奶奶近两年病了三次,17年9月份的时候,因为吃了比较燥热的东西导致身体不适,奶奶上吐下泻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当时我没有在她身边,是老爸在他身边给我电话进行的远程诊断。因为表述的问题,老爸传递的信息出现误差,我以为奶奶是排不出大便,下了小剂量泻药,结果那场面……我不在现场,也完全不敢想象!总之就是,本身就对中医半信半疑的其他亲戚纷纷质疑起来,老爸一个人顶在最前面扛住了所有压力,然后回头狠狠喷了我一通。
其他叔伯将奶奶送到了附近的诊所,诊所的医生帮吊了几瓶水,发现奶奶精神面貌依然很萎靡,不敢再接诊,就劝叔伯们送奶奶去大医院,但奶奶会晕车,这种身体状况明显无法再承受舟车劳碌,于是叔伯们只好将奶奶送到了乡镇的卫生所。
我是第二天才见到奶奶的,这么点的时间,附近的亲戚基本都拖家带口的去看了奶奶,并且姑妈们已经就寿衣款式和价位问题与奶奶完成了挑选定装……
见到奶奶的时候,她的双手手背因为吊水的缘故,肤色已经乌黑一片,我和外公迅速会诊定方,然后喊老爸接奶奶出院回家。好在这次中药依然没有掉链子,前后喝了4副药,奶奶又活蹦乱跳了。
奶奶第二次生病是在18年4月份,又是吃了燥热的食物,然后双脚突然都水肿了起来,依然是老爸电话远程反馈,第二天草药抵达。奶奶是中午喝的中药,然后晚上双腿反而更肿了起来,这回可不得了,叔伯们立刻就炸锅了,老爸再一次顶在了最前面,回头喷我的时候我内心也是慌得一批十分怀疑人生。因为当时已经是晚上,也没有再怎么折腾,于是大家只好睡下,我和外公连夜研究了新的治疗方案。
第二天一大早,亲戚打电话来告知奶奶的双腿水肿一夜之间大幅改善,消退了70%,治疗应该是对症了的。这……好吧,总算结果是好的,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奶奶腿好之后,指定了两只最大的土鸡,要求老爸务必精准送达我和外公面前。
奶奶第三次生病是19年2月初,也就是农历27的时候,又是老爸电话告知奶奶突然股骨头剧痛,了解得知,奶奶1月中旬摔了一跤,当时没什么大碍,却没想到时隔半个月之后,此前摔到的地方突然疼了起来。农历28老爸给奶奶送了草药回去,我本打算除夕再回家给她看看,没想到28晚上的时候亲戚忽然电话告知奶奶脚疼得已经无法下床。于是第二天我和老爸一大早赶紧回老家看奶奶,结果进屋就见到奶奶已经坐在灶台旁烤火,虽然腿部还有些疼痛,但已有大幅改善了的,我们这才放下心来。事后奶奶要求老妈务必精准送达我和外公各100元。
事不过三,奶奶的榜样立在那里,由不得亲戚们不心旌摇曳。这“忽悠”期间,其实并没有谁一定要谁怎样,也并不是都一帆风顺,即使是现在,亲戚们也依然还是十成的泛信徒,但今年开了个头,此后每次家族聚会我可能都会被围起来,这可能会成为一个聚会保留项目,谁知道呢?!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4-09 13:42:57 +0800 CST  
最近看到有人在聊中医有什么不传之秘的话题,感觉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也时不时会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在此浅谈一二。
基于我和外公的知识点都是主要集中在汤药领域,所以姑且只论汤药里绝不轻传的那些秘密:
1、药材的独特效果认知。例如某些药材治疗腰颈椎间盘突出非常强效,增生的骨质都能迅速收缩回去,类似这种药物的认知掌握经验,是绝对不会轻易外传的。
2、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同样的药材,不同的剂量,效果差异有时候是非常大的,例如大黄这味药,用6g、30g、60g、500g分别是什么效果?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剂量?诸如此类,有些剂量的运用是用命换来的,所以这类经验是有一个内在心理分量的,没有第1条保密那么严格,有时候圈子之间交流会告知他人,但基本也限于一个比较窄的圈子。
3、配方。配方的保密层次实际上不算高,尤其是内科,患者就诊时,中医当场开方对方通常都能看到,这个时候自然是不保密的。不过其他时间场合,贸然问一个中医要方子,大部分时候人家是会拒绝的。曾经有个小伙伴根据武术中点穴解穴的资料,整理了一套药引的运用技巧,我很眼馋但不好意思不劳而获,一直不好开口讨要。后来小伙伴在某次交流的时候分享给了我,当时我也是分享了一套自己的对等技巧经验给他,算是投桃报李。在此不得不说一下市面上很令人憎恶的一种自以为是观念,很多人表面关心着中医发展发扬,指指点点的抨击中医不肯公开自己的秘方,不负责任的乱带帽子说中医狭隘落后。拜托,知识有价的基本道理懂不懂?对知识的基本尊重都没有,还想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无私分享中医知识的人固然高尚,但不代表不愿意分享的人就卑劣吧?哪怕我自身,想要别人的中医知识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等价交换,有些人感情分享的是别人的秘方所以就站着说话不腰疼,到底是谁狭隘卑劣?大家心里应该都是看得清的吧。
4、配方思路。配方思路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层级,狭义的通常保密程度偏低,广义的保密程度极高,差不多两个不同极端。例如感冒这个病症,主要病因就是肺气失宣,治疗思路即是宣肺清热解表。这种就是狭义的配方思路,基本上不会有人刻意保密。而广义性的配方思路则触及到了一定程度的哲学,再以感冒为例,感冒可以分成五种类型,但实质上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即风寒风热感冒的治疗方子也可以是一样的,这种操作对普通中医知识是具有颠覆性的,违背了一直以来的中医常识。不过存在即是合理,这种配方简化糅合涉及到很多高深的中医思维认知,算是中医传承中最核心精髓的部分,是真正的不传之秘。
综上,大致就是这些,最基础(第1条)和最高级的知识点保密级别最高,中间的知识点开放性根据具体中医个体的性情差别不一,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开的。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4-21 21:11:34 +0800 CST  
想说说正常的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有位邻居阿姨,去年脑梗晕倒,送到医院躺了半年,出院回家后半边身体依然不灵活,她的手活动受限,勉强可以水平平伸,但无法抬举起来,肩膀和大腿髋骨处一直都处于很紧绷的体感状态,不定时疼痛让她整夜几乎无法正常睡眠。
阿姨第1次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建议她试试理气的思路进行调理,结果无效。。不过这位阿姨心态挺好,她让我继续研究研究,可以拿她放心做试验,于是就有了后续的多次试验。
第2次,尝试活血化瘀思路,无效。
第3次,尝试补气血思路,无效。
第4次,尝试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思路,无效。
到第4次依然无效的时候,我有些不好意思再继续,或许人家只是随口说说,不可能真这样一次次无效之后还会选择信任,不过见我中断了一段时间,阿姨再一次很认真的主动要求我继续研究,我也终于确认人家并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于是调理继续。
第5次,尝试健脾凉血滋阴思路,无效。
第6次,尝试补充津液思路,略微改善。
终于出现一次稍微不同的反馈,我按着这个思路继续跟进,阿姨的疼痛终于开始持续良性改善,她的手逐步按照一副药可以抬高10°左右的趋势改善。
这位阿姨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整个调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辨证和治疗,与书本典籍上的资料基本不相符,也与我和外公以往积累的经验完全相违背,但这种情况恰恰正是大症治疗最常见的特点,所谓疑难杂症,顾名思义,治疗的过程自然是困难的,有违寻常的。
中医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在出现治疗无效需要探索攻关的时候,无效的同时可以较容易做到无伤,邻居阿姨在我们前几次治疗无效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任何额外的不适,而无效并非代表无用,正是前期多次无效尝试让我们得以逐步排除错误选项,最后找到病根所在。
我本身不反对西医,但极排斥切除性手术,尤其是一言不合就轻易手术的治疗态度。所谓保守治疗,不代表低效和落后,在治疗技术倾向上,保守治疗的对立名称并不是积极治疗,而应该是激进治疗。绝大部分时候,一刀切下去就代表所有治疗尝试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如果一个人不尽量给自己的生命保留更多的可能性,那生命最终回馈的也只可能是别无选择。
言归正传,真正的中医并不是市面上所传的简单粗暴到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的玄幻神话,其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是非常细腻而严谨的。很多东西我不想展开阐述,只是想说,治病向来都是困难的,患者和医者都不容易,相互理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也是困难的。
以上,我厌恶贩卖焦虑,也不喜欢炖鸡汤,所以在此不想主观表态,只是单纯想展示一些真实的情况,让小伙伴们看看真实而已。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5-09 21:39:45 +0800 CST  
我微信里有几位退休的阿姐,平日里经常到处去玩耍,朋友圈各种晒美图,景色特别撩人。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近年阿姐们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给我外公把把脉,哪怕她们自身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症状。
前些日子,阿姐们计划要远行去泡温泉,临行前一周,特地来找外公把脉开方,方子我大体还记得,全是补气血的。近日她们说又准备开始旅行,于是又再次登门。。
我觉得这种对身体健康的态度才算是正常的,车子跑一段时间都需要例行保养护理一下,更何况人?
绝大部分人都是生病了才找医生,甚至病急了才乱投医,极少有人会在刚刚生病或者病症未显之前便就医。客观来说,一方面大众的健康意识存在问题,没有积极正面的健康管理理念;而另一方面则是医生资源的问题,人们就算意识跟上了,医生的技术水平也可能完全跟不上节奏。治未病并不是现在市面上玩烂了的养生概念,从技术角度来说,养生属于娱乐型医疗,属于低端操作,而真正的治未病实质上是高端操作,对医生的医术硬性要求很高,至少单“要求把脉精准”这一条就能将绝大部分医生拦在门槛之外,在我们这里也只有外公的技术能够驾驭,我们其他人依然不够资格。
健康不是仓促的救助,是持久且预见性的呵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医疗当如是。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5-14 21:03:57 +0800 CST  
前些日子,出门远行,顺带与目的城市的同学小聚了一番,席间有位同学跟我说了她产后抑郁,几次徘徊在天台边缘想跳楼自杀的心路历程,让我颇有触动。
根据她的陈述,抑郁的原因存在多方面,不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诱因是宝宝半岁多的时候发烧了一次,她送到医院打点滴治疗了半个多月,自那以后宝宝的体质大幅下降,发烧感冒总是常伴。此事之后,同学才开始真正认真对待育儿医疗的知识,看了不少书查了许多资料,最后发现宝宝此前的治疗存在严重的过度医疗情况。初为人母的同学内心极度自责,认为是自己的愚昧无知导致宝宝如今饱受病痛折磨。
我当时问同学,“你不知道我跟外公学中医了吗?”
她说:“知道,但是你们距离我们太远了,我实在没有办法带孩子去给你们看病。”
这个回答让我很诧异,“中医可以网诊的啊?并不是非面诊不可!”
同学也很诧异,“啊?我完全不知道可以这样……”
我开始回顾自己以往的言论,貌似我还真的并没有怎么刻意宣扬过中医可以网诊这回事情,很多人对中医的认知依然懵懵懂懂的停留在必须面诊把脉的印象上。
恰好这里有小伙伴也问网诊的问题,在此我就简单说说中医网诊的情况吧。
事先声明,这里我不讨论初心就三观不正打算忽悠坑人的某些败类行为,仅从正正经经的治病救人角度说说个人对中医网诊的看法。
中医诊病可以网诊,但不是每一位中医都有这种能力,也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合的。网诊需要很强大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这是对医生的硬性能力要求之一;与此同时,需要就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有较强的文字或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尽可能详细的填写中医问诊单和描述患者的身体状态,会通过手机拍照或视频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网诊需要医生和患者(或患者家属)之间默契配合才能提高辨证准确率,这是需要一段时间摸索积累,医生才能掌握的一种能力。网诊辨证诊断过程中,需要比面诊脉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不是随便一名中医直接就能上手的诊病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疾病可以笼统的分为小病,大病(非癌症),癌症三类。总的来说,小病治疗,网诊是医生和患者都便利的双赢模式,但如果是大病和癌症治疗的话,网诊更有利患者,医生方反而是吃亏的。
我曾经做过临床计算,一名第一次就诊的疑难杂症患者,从接触中医开始,全程交流顺畅默契,之后开方配药快递,整个流程走完,大约需要6个小时。一个人就需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如果按上班8小时计算,即使开双线加零碎时间利用,一名医生一天最多也就只能接待3名网诊大症的患者。其他且不说,就说这点业务接待量,付出和收入完全是不对等的。
当然,大症患者第二次复诊之后,因为默契提升,时间花费会大幅缩短,但这是治疗顺利的情况,而如果治疗不太顺利的话,花费的时间就可能多得离谱了。我和外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其病情很复杂,治疗效果反反复复,每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和外公就得停下来进行复盘推演,我记得前后做过4次复盘推演,第1次花了3天时间,第4次花了1周时间。复盘推演期间,完全是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总之休息够了就起来继续,为此有时还得推迟其他的就诊预约。复盘是将治疗过程中,每一张方子中的每一味药的药性,方子配伍的思路,患者每一句描述病症的话和复诊反馈记录全部从头到尾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梳理,工作量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我和外公两人配合还需要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过程很痛苦,但不得不说,这种大症治疗的复盘操作,对医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每一次复盘都相当于一次能力和眼界的蜕变,复盘到第4次的时候,同样的方子,我能看到的东西相比第1次复盘已经完全不一样。大症治疗复盘的机会非常珍贵,提醒有机会遇到的中医小伙伴务必要重视珍惜!
除了这种治疗过程崎岖坎坷的例子,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会很考验医生,例如我和外公曾接诊过一位癌症患者,对方有服用靶向药,我和外公调理了一段时间后,患者服用靶向药的副作用已经全部被中药中和,身体也没有任何其他不适感,外表来看和正常人基本一样。不过CT检查,肿瘤还在且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接下来该怎么调理?这种白卷作答的模式是另类的高难度,我们得不断抽茧剥丝,然后进行中医理论层面的反复推演,最后由理论指导临床推进下一步治疗。过程可参考一些侦探推理办案的例子,神似。
如果是面诊,一方面交流的效率通常要高过网诊,比如患者皮肤黄一眼就能看到,根本不用对方慢慢描述;另一方面方面是脉诊的结果可以和问诊形成交叉对比,能够更快速明确一些辨证选项。
总之,言归正传,中医是可以网诊的!中医是可以网诊的!中医是可以网诊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5-26 01:21:50 +0800 CST  
想讲一个小故事,关于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时间有些久远,不记得是2014年还是2015年的时候,有位小美女在桂林吃到真正的野生山葡萄,觉得口感超棒,后来嘴馋的时候上淘宝觅食,结果就进了一家淘宝小店。
那些年我才开始做淘宝店,还没有学中医。淘宝小店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款自酿的野生山葡萄酒,好在人海茫茫,总会有些识货的人,这才没让我真的穷困潦倒,还相信人间有爱,哈哈哈!
经营网店,尤其是走精品路线的网店,是种很有趣的体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对人生的邂逅总是不禁保有期待和热情,这种状态自然很容易能和客户唠嗑上。
有次,某位小美女在店里买了葡萄酒,之后盛赞,再然后陆陆续续买了好几次。在我以为自家葡萄酒终于有了一个稳定归处的时候,小美女再也不见了。
斗转星移,时光走到2016年12月,我忽然看到淘宝系统后台有一份已经付款了两三天的订单,落款名字依然熟悉。只不过,我已经开始走上学习中医的道路,淘宝小店的打理排在了精力分配的第二序列,而小美女也已经不能说小,已为人妻,已为人母。
美女姓W,W美女知晓我开始学医,告知了我她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腹泻问题,正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小儿易病,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所以我虽然听在耳里,也并没有多想。
再之后过了半年时间,W美女再次给我留言,咨询了一些调理改善宝宝脾胃的食物选择问题,我侧面得知小孩子的肠胃一直不是很好。
一直到2019年4月份,W美女拿着一张中医处方咨询我意见的时候,我才知道小孩子竟然断断续续持续腹泻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W美女遍寻了四川很多有名的中西医,都是喝药很快止泻,但过后依然腹泻。
我看了小家伙以前用过的部分中医方子,基本都是采用健胃消食的思路改善腹泻的问题,大同小异。小儿腹泻通常有四种情况,积食、脾虚、肾寒、肠胃炎。健胃消食对应的是积食的症状,小家伙腹泻时确实存在积食的情况,但这只是表象,并非根源。积食是一种短期症状,简单的说就是,一顿饭消化不良,但等上大半天,肠胃总能把东西消化了,积食的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中医药的健胃消食,是加速肠胃蠕动,加速这个消化的时间。然而小家伙一方面是长期腹泻,一方面是自身胃口很好日常很有食欲,这两个情况都不是常规积食应该出现的,他出现积食更多的是长期腹泻乃至肠胃虚弱导致的积食,在这里积食是结果而非原因。我完全想不明白一堆医生怎么就死磕上积食了,而且后续的复诊也一直不会灵活调整思路,完全一条路走到黑?!
也是从W美女这里,我才第一次知道,世间有那么一小撮小孩子自小因为肠胃问题,根本无法正常饮食,一直靠特殊配方的奶粉和氨基酸维生。生而为人,衣食住行中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却都得不到满足,往后漫长的人生路还怎么走下去?是可悲还是可怜?我分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当时确实是有点被震动到了的。
整件事情,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若干年前,某人因为嘴馋在街边买了一串山葡萄,然后仿佛搭上了蝴蝶的翅膀,若干年后自己的孩子竟然沿着冥冥中这根线而获得救赎,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包括身在局中的我本人!讲真,对于我这种被武侠和玄幻小说深度洗脑过的中二少年来说,这种命运的不可预知,有时候回顾起来还真是感觉比小说还有趣。
不过我倒没有什么膨胀,事实上,在W美女孩子身体逐步恢复的时候,我的孩子也刚好发烧了,没有对比就有伤害,孩子发烧两天依然反反复复,我被着急的夫人咆哮了个通透,各种“庸医”、“要你何用”DuangDuangDuang砸得我暴躁炸裂,直到后来在小家伙的幼儿园班级QQ群里,看到一排的发烧请假信息,其他小朋友们的治疗时间都是住院打针一周起步,夫人才稍微理解自家宝宝两天半恢复是一个怎样的速度。
所以,我是庸医,真的从来没有骄傲过。。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7-05 20:45:58 +0800 CST  
我平时事情比较多杂,不是常有时间上天涯。有些言论我本懒得回复,不过想想如果不说说未免又有些膈应,所以不吐不快。
我外公医术行不行,不是乱七八糟来个人意淫一下就能论断的。中医博大,沧海一粟,外公确实医术还达不到圆满之境,他也常说自己知识还是很浅薄,仍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中医本身就是边学边践的一门技艺,外公兢兢业业磕磕碰碰也浸淫50多年了,很多常见和不常见的病症都见识了不少,有治不好的,也有药到病除的,是救人还是害人,人心自有公道,但这种人心我觉得应该在于接触过的患者,而不是在于网上键盘侠之间。
外公开的方子,实际上很少有30几味药的,基本是很特殊的病例才会用到,我和他打趣时会给方子安些显得中二的名称,键盘侠倒是看得仔细,这点我佩服。
日常实践中,外公的方子,多数在18味左右,少数会到24味,但不算多。中药配方的运用有很多讲究,有时候运用完全在于一心。例如人参和五灵脂,有医家说不能同用,但有些人就偏偏要同用,反理论反常识吗?呵呵!
单纯看个方子味数,就武断做结论,这种水平。。我就不多说了。
中医有时候是大众的技术,有时候又会很个人。中医领域,但凡技艺达到一定水平的医者,其理论往往都可以自成一派。我看很多医生的学术学说,也多有不认同的,但很多时候持的态度是不认同但也不反对,尽量求同而存异。
我自己虽如此,但不敢要求别人也如我一般求同存异,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某些键盘侠,我只能说,键盘侠你好!键盘侠再见!
不会再多作回复以争口舌,谢谢!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8-04 09:24:37 +0800 CST  
时不时会有小伙伴给我推荐中医类的文章或者公众号什么的,有时间的话我都会看看,但基本上坚持不了多久就都会看不下去。
最近专门花了一点时间研究自己这个心态问题,貌似发现了问题所在。
例如最近看了一下广东省某儿科中医的公众号,人家做得挺成功的,有专业的团队,主要阐述科普的是小儿积食方面的问题。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光是一问一答类型的文章课件至今就做了500多期,如果再加上其他课件内容,没有2000篇文章,也起码有上千篇。人家就一个病症知识点,已经进行了很深度的挖掘与拓展,对于初学的宝妈奶爸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周到细致的服务了。
不过对于我这种有自己的中医理论,只是想观摩学习一下的人群来说,就不太合适了。很现实的问题,我花看1000+篇文章的时间精力,就只是学习一两个相对简单知识点,那我要走完全科中医的道路,又该是何年何月?
日常跟随外公学习中医,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所学不断进行浓缩提炼,立图更简洁更直白,这与其他公众号发散拓展的思路是截然相反的思考方向。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许这就是我暴躁的原因所在吧。我不否定谁的道路,只是有些不习惯而已。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8-29 14:09:07 +0800 CST  
有小伙伴说到书的问题,我有些话顿时有些不吐不快。
我最初开始跟随外公学中医的时候,是不看医书的,事实上对于新手而言,这个阶段是形成个人中医认知观的重要萌芽阶段,相比博览群书不知对错,还不如安静下来独自思考更为恰当一些。
中医是一种大众文化,似乎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说上几句,但与此同时,中医又是一种极其私密极其个人的世界观解读。同样行医治病,有人认为当以健脾胃为重,有人认为滋阴为主才是正理,有人认为扶阳可祛百病,有人组方喜欢运用对药……诸如此类,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知识组合,最后酝酿出不同的中医个体。
这有什么意义?这其中的意义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重大!因为几千年来,中医一直有在传承发展,其中诞生了很多的学术流派,但是至今依然没有任何一个流派的学说能够达到有对无错,近乎圆满的,从来没有!哪怕横压一个时代的《伤寒派》,也有被后世医家猛烈抨击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具有独立风格的个体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这个行业没有依样画葫芦就能超凡的模板偶像,唯有独立自立才有一丝追寻真理可能!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我近年开始看书,不过中医类的书籍和知识点都有个共性,就是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所以每每看书几乎都是抱着类似防贼的心理,时不时看到一些治学不严谨的书籍,就会忍不住不厚道的吐槽上几句。
不过有时候我发现自己也是挺双标的,前些日子入手了一套施今墨的医书,先是看的《施今墨对药》,不禁有些吐槽,都是什么鬼糟粕,不少对药一看就是浓浓的牵强附会人云亦云的直视感!因为我外公刚好也是属于善用对药的医术风格,某种程度上跟施先生的风格相近,所以他的书我看起来就更容易解读体会一些。
后来看到另外一本《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这本开篇有施先生的自序,序言中有一段写道:“然则今日所写之经验总结,后世需要或不需要大成问题,以我卜之,殊无著书传统之必然性可以断定,但我们医务工作者始终应以服务病人为职志,不问将来用得着与用不着,只问肯不肯把一己所学所知全盘托献,留待后世公开批判也。”哦豁,这就很大气啊!单以此言,尽显大师气度!施先生这治学态度端的是极高雅的,应当持之以敬。
当然,学术有不完满的地方,吐槽还是要吐槽的,但咱只就事论事,自是不做人身攻击的。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8-29 23:16:47 +0800 CST  
一直以来,我不愿意多谈癌症治疗的相关事项,一方面是说了我会难受,而另一方面也会让一些小伙伴再次打开尘封的痛苦记忆,很是抱歉。
近日出门访友了一次,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对健康问题会格外敏感,所以接收到的一些信息也让我格外震怖。这次访友交流的主要话题是“人到中年”,然后我就发现一个情况,与我同龄的小伙伴们,接近80%的人其父母要么刚动过一场大手术,要么已经确诊癌症,甚至有些已经离开。
人到中年,需要面对的孩子,婚姻,病痛,没有一样问题是简单的,然而命运叩门从来不会问你是否同意,不会问你是否做好准备!
父母尚且健康,这是幸运,也是压力和鞭策。如果连小家都做不到守护,我学医的意义又何在?!
在此将跟随外公学医后接触到的癌症治疗临床经验做个梳理,也给有需要的小伙伴一个信息参考。
言归正传,和外公接触过多种癌症,不少所谓的验方和偏方,乃至猜想我们实际上都有临床实践过,效果不一,简单记录如下:
1、猜想:扶持正气,癌症自然会好,即使不好也可以实现带瘤生存?
这个猜想是市面上积极态度中的主流思想之一,我和外公有做了尝试,即给患者侧重调理补充气血,结果仍然未能有效抑制肿瘤的增大。
不过这种调理思路也有其正面意义的一方面,即患者的肿瘤虽然未能完全抑制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很缓慢,且本人体感较好。我们做得最好的程度可以达到,患者和正常人体感相差无几,如果不是检查报告显示异常,基本上看不出病态。
2、偏方:网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的偏方可以治疗癌症?
这个偏方和外公实践过,肺癌的肿瘤生长得到抑制,增长一度停滞,但未见减小。小剂量效果不佳,大剂量有效果,超大剂量是否可以减小肿瘤则未曾测试,不排除可能性。
此偏方对脑瘤的效果不佳,其他癌症类型暂时未有临床实践数据。
3、中药是否可以和靶向药、化疗药同用?
中药与靶向药的同时使用我们有尝试过,目前暂时未发现明显异常反应,中药基本做到了中和靶向药所有副作用的效果,同时可以推迟耐药期的到来时间。不过这种搭配依然没能达到缩小肿瘤的效果。
化疗药相比靶向药,副作用要大很多,中药穿插使用,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副作用,但因为化疗药的使用间隔相对密集,中药一般很难做到副作用的完全中和。对于化疗药耐药期的推迟,中药效果也相对偏弱。
如果说靶向药治疗,中药可做到同步调理,那么化疗药治疗,中药顶多只能算穿插调理或者术后恢复调理。但不管哪样,目前暂时未发现靶向药和化疗药真的有力挽狂澜的效果,甚至算不算有效治疗和正面治疗都有待进一步思考确定。不过如果从责任方面来看的话,靶向药和化疗药的治疗可以分担掉中医很大一部分心理压力,这对中医自身的减负和保护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4、生命末期的主要症状:卧床不起,大便不通,小便不通。
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共有症状,如果同时出现这三个情况,就代表生命已经到达最危险的地步,也因此可以反向推理,所有的治疗都应该尽量避开导致出现这三种情况,会有可能引发这三种情况的治疗也应该尽量避开。
按我和外公的理解,卧床不起通常是气血不足,大便不通也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唯独小便不通处理起来极难,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
大小便不通,则人速死,所以对于重症患者,大小便的状态是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务必要慎重对待,任何苗头出现的时候都应该尽量早做处理为好。
5、肝癌治疗中,活血化瘀是贯穿全程的必备要素之一。
在肝癌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未必能够缩小肿瘤指标,但如果配方缺少了活血化瘀的成分,肿瘤就会出来闹腾。活血化瘀属于有它貌似没用,但没有绝对不行的要素之一。当然,临床实践中,活血化瘀并非真的没有明显效果,对于肝癌前期或许效果不明显,但对肝癌后期并发的疼痛则是神效,效果肉眼可见。
肝癌是最痛苦的癌症之一,后期身体多半会并发剧烈疼痛,严重的时候,医院通常会采用注射吗啡等方式进行镇痛。而在镇痛这个领域,中医活血化瘀可以达到极强的效果,稳定、快速、持久、无副作用等等优势是吗啡之流完全望尘莫及的!
6、脑部水肿的调理方向是祛痰?
这个思路的灵感起源于外公曾经治愈过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时用的就是活血祛痰的调理思路,由此我们做出大胆推测,祛痰可治脑病!经过临床实践,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缩小脑瘤外围的水肿带,前提是剂量要大,小剂量效果不佳。至于是否能够缩小脑瘤本身,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7、推测:癌症治疗的突破口可能在“消肿散结”这个知识板块。
外公的医术相对全面,面对形形色色的“治癌秘方”,我们要么可以一眼看出深浅,要么可以通过中和药物偏性的操作将副作用风险降到最低进行实践尝试,所以相比其他人捕风捉影疑神疑鬼的搏中奖概率,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排除法屏蔽掉很多无效的选项,而如今排除掉许多可能性之后,最后剩下的几个选项中,“消肿散结”正是突破可能性最大的选项。
当然,未最终确定之前,一切都还只是推测,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
外公平时不散步,不跳广场舞,不打牌,不旅行,不应酬,除了偶尔放松的时候看看抗日神剧什么的,其他时间都是在看书写笔记,尤其近两年我开始帮他梳理知识脉络,外公的技术又开始再次飞速进步。我不怀疑和外公是否能攻破癌症治疗的问题,我只是不确定这个时间要多久,而我希望这个时间能够尽量提前一点,再提前一点。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8-30 17:34:05 +0800 CST  
最近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医术其实倒是有一直在提高,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反馈,感觉就不开心了。
前几天外家亲戚受伤住院,小腿骨折,我和夫人去探望了,亲戚问了一下我的治疗意见,我倾向于中草药保守治疗,不过亲戚犹犹豫豫了个把星期估摸着是要选择手术了。
这里我不想讨论是保守治疗更好,还是激进治疗更有效,只是禁不住有些感慨,中医的生存环境还真的是落魄,在中医院里却选择的动手术,医生以及家属们都对中医药毫无信心,甚至医生提都没有提过,偏见偏执什么的真心是根深蒂固了。
夫人说我现在的文字相比刚学中医的时候少了很多情绪与热血,我也有所察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过了愤怒青年的时期,对社会所有不公正的认知已经习惯淡漠以对,不愿去与人争辩,更多的时候是退让与沉默。这种态度谈不上消极,但怎么说呢,貌似缺陷也还是有的。这个世界你不争,会饿死的……
不争就没有朋友,这话虽然不是绝对,但貌似不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暴露一些自己的破绽,不浮夸不忽悠,最后只会被淘汰,毕竟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本身就是浮躁的。
中医与世界,合则双赢,分则两伤。我以前认为,社会不能正确认知中医,是整个世界的损失。现在也依然是这么认为,但有个客观情况不得不承认,世界那么大,伤得起,而中医个体,不说也罢。
以前听人说,怀才如怀孕,别人看不见只因怀得还不够大!现在才领会到这话的另一层含义,孕妇什么的,又有几个孕妇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呢?哈哈哈!
楼主 江湖闲鱼  发布于 2019-09-08 16:48:35 +0800 CST  

楼主:江湖闲鱼

字数:23064

发表时间:2019-03-11 07:51: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2 11:19:38 +0800 CST

评论数: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