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印画】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东干村·赴哈旅游必选目的地

各位看官,本仙人有开新帖了,本帖为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哈吉边境的东干村2日游写实,记录的是见到的和看到的,欢迎评说!
本仙人的其它帖子: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南山·Shymbulak·2016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782913-1.shtml

【单反印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城市风景和人文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783201-1.shtml

英雄狼牙山·图像记录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783127-1.shtml

欢迎浏览!

下面是《新京报》关于哈萨克斯坦东干村的报道http://bjwb.bjd.com.cn/html/2015-10/21/content_320273.htm
“老苏联有个陕西村,说晚清方言取俄国名字。”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时光把这里的人留在了晚清年代,这里的人都管村长安胡塞叫“皇上”。他们信赖他,尊崇他,爱戴他。他讲话有人鼓掌,他路过有人行礼。

时光回溯到一百多年前,西北战乱,西安城的一支几千人的回民队伍,带着家眷逃命,一路往西,走走停停,终于来到现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这片土地,这就是“陕西村”的源头。

一百多年后,丝绸之路万里行媒体团西行罗马途经这里。陕西村村长安胡塞在霍尔果斯口岸的那边迎候。

此地距离西安已有四千六百公里,陕西村宛如一朵奇葩,绽放在中亚的土地上。陕西村村民说陕西话,吃陕西饭,长着陕西人的容貌,骨子里也很陕西,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哈萨克斯坦公民,所以他们也说哈萨克语、俄语,他们现在属于一个独立的族群,叫“东干”。

1 陕西话张口就来

“东干族”现在大约十五万人,散居于中亚各国及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国籍,并且拥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前苏联的专家根据俄罗斯字母和东干人的发音,帮助他们创立了东干文字。可别小瞧文字,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三千多个民族,却只有二百多种文字。不管怎样,东干人认为自己始终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一百多年来如此,再过一百年恐怕也不会变,“花开中亚,根在中华”哟。

一百五十年过去,东干人大多数已经不会写汉字,陕西家乡话却口口相传到今日,张口就来。他们讲的是一个世纪前的陕甘地区回族方言。他们把政府机关称作“衙门”,把政府官员称为“大人”,称店铺老板是“掌柜的”,“写家”则是指舞文弄墨的作家和诗人,飞机仍旧是“风船”,嫁妆只能叫“陪房”,他们停顿在晚清年代。

安胡塞是东干人的一个代表,他领着东干人朝前走。

见安胡塞的第一面是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哈萨克斯坦这边,他领着扎尔肯特郡的首长一干人来迎接我们,从此就一直陪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哈萨克斯坦。记得第一天他穿西装,回到陕西村却穿中式的白色大褂,戴白色的绣花小帽。走路一阵风,永远在打手机,说话语速很快。

他会说陕西话,会听普通话,会俄语、哈萨克语,但不会写汉字,直到他用东干文字认真地给我留言,我才切实地体会到他其实是个东干人。

安胡塞很会说话,讲得很得体,不用担心他说错话。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像个演说家。但回到陕西村,他对东干人很少说话,一言九鼎,真有点儿“皇上”的意思。在陕西村,安胡塞就是个说一不二的角色,他一句话,九名东干小伙儿就连人带车跟着将我们送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2 新娘凤冠霞帔

我们一行经阿拉木图驱车七百公里到达陕西村。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于当天举行,村民们倾尽热情用他们的方式欢迎这支西行的队伍,我们会比他们的先人走得更远更容易一些。

婚礼按古老的习俗进行,时光仿佛停滞在148年前。新娘的服饰只能用惊艳来描述:头顶凤冠,身着霞帔,足蹬锦绣木屐,全身行头都由手工缝制。这样清朝装扮的新娘以前只在陈逸飞的油画中见过,如今就在眼前。

墙角一隅,新娘背对来宾席地面壁而坐。待到新郎出现,新娘方才转过脸来。低眉顺眼浅笑如花,这样的表情若不是在这异国他乡的传统婚礼上,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了。

一圈又一圈的姐妹围坐在一起,年龄相仿的闺蜜呢喃细语,倾诉离别的叮嘱与衷肠。最外围的小妹妹瞪着好奇的眼睛,和我们一样惊讶于今天的排场和与往日不同的变化,潜移默化的场面其实就是婚嫁民俗绵绵不息的传承课堂啊,一辈一辈因因相袭绵延不绝。

相当有意义的是,两位年轻人都生长于陕西村,却相识相爱于他们祖先的故地西安,他们到西安学习汉语。

抹红、叩拜、过门、开席、随礼、答谢作揖,婚礼是完完全全的老西安色彩。印象深刻的一幕还有:娘家人与新娘道别,人人抹着眼泪退场。

到了婆家门口,场景转换,新郎双手搭在眼前作远望状找自己的新娘。大家起哄:“瞄见么?”新郎大声答:“没瞄见。”“再瞄。”“还是没瞄见。”再瞄,再答,来回三次。新郎终于大喊:“瞄见啦!”把帽子朝空中一甩,人生得意与潇洒尽显其间。

中亚的太阳不是一般的厉害,但河边的树林空地上,骄阳烈日下的陕西村少有的热闹与清凉,因为老舅家来人咧!我向他们请教“东干”一词的来历,他们告诉我,东干就是陕西话“东边”的意思。一百多年前,他们一路向西;一百多年来,情感深处东归的念想就没断过。

3 寻根问祖百年不断

当年从西安城的西门出发,后来杳无音信。直至百年后俄裔学者葛维达一篇关于前苏联“东干人”风俗习惯的文章,才让东干人和陕西村浮出水面。其实,一百多年来,东干人寻根问祖,不曾间断。他们一直深深地思念着故土。

早在1910年左右,就曾有东干人绕道莫斯科、北京回到陕西寻根问祖。1930年前后,又有东干人找回家乡。人和树一样,没有根不好活啊!遗憾的是,那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咱东干人把家乡想扎咧!”一句地道的陕西话,感人至深。

一支乐队已准备就绪,乐手清一色的唐装。乐器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不熟悉的,比如三角琴、二弦、口弦。表演的队伍并不专业,但看得出是从各家各户精挑细选,一定是陕西村文艺人才的精英荟萃。一曲发音并不标准的《小草》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我心里湿了好几遍,不容易啊。

整箱的葡萄,硕大的甜瓜,铺在地上的毡毯理了一遍又一遍,就怕我们坐不舒服,东干人今天是倾尽了全力。羊也是现宰的,整整两只。头戴白帽挥舞大铲的大师傅热情地拉我们照相,激动得让我们谁也插不上嘴,陕西话、哈萨克语一通混用,也不管我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

那口冒着白气和诱人香味的大锅,让我想到行军的大灶。当年到底有多少人从西安出发已无法知晓,但东干人清楚记得走到雪山跟前是三万多,翻过雪山只剩三千。准确地说,三千一百一十四人,这是前苏联的档案中的准确记载。

安胡塞村长讲话条理很清晰,很动情。他形容那三千人就像剩下的一根小苗苗,顽强活下来,终于长成一族。他请客人讲话叫“让”他几句话。陕西村现在还称银行为“钱庄子”,称“签名”为“画押”,把饼干叫“花馍”,叫结过婚的妇女“婆娘”,还有“大人”、“衙门”、“学堂”等。 陕西村是陕西老话、风俗的博物馆,东干人是陕西近代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华夏文明在异域他乡的一块飞地。

下午我们临时动议做了一期《长安与丝路的对话》节目。我和肖云儒老师,还有安胡塞和他的十三个孙辈,就在安胡塞家后院的凉棚里。真的非常好,非常顺, 虽说是实况录像,但相当于准直播。

节目开场采用了我的建议,孩子们用老西安话表演儿歌。当稚嫩的乡音念起“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我又一次几乎要流泪。一百多年来,陕西村人实在太不容易了,也确实让人钦佩,他们不但顽强生存了下来,赢得了当地外族的尊重,还打心底里认同,并用口口相传的原始方式保住了自己与中华故土的纯正血缘和文化基因。

要什么策划呢,要什么准备呢?他们如何保存自己的文字、语言、风俗?为什么?这种文化留存的意义?如何处理进取包容与封闭独立性的矛盾统一?陕西村的明天又将如何?一气呵成。

大家把功劳归于我,他们哪里知道,其实陕西村今天给我上了多么好的一堂文化历史课。

4 故里家谱上看到自己

几天来,安胡塞的脸和他脸上近乎谦卑的笑容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一笑,五官仿佛挤在了一起一样,眯着眼睛让人十分亲切。他说话条理清晰,一口夹杂着哈文或俄文的流利的陕西土话,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敬意。

其实在此之前,我不了解安胡塞,不是不了解,是根本不认识。这次到西安我才听说有个陕西村,听说陕西村有个安胡塞。现在依然不是那么熟悉,但现在想到陕西村就想到安胡塞,想到安胡塞就想到陕西村,还会想到他家那个院子,想到安胡塞那一大群可爱的子孙。

安胡塞村长说,陕西村当年那三千人就像剩下的一根小苗苗,顽强活下来,才长成了今天的一族。

据说当年沙俄当局接纳了他们,给了他们新的“封号”东干,替他们“造了”东干文字,希望他们脱胎换骨,但一百多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变,他们还说陕西话,吃陕西饭,过陕西节。东干人居住在楚河谷地,“陕西村”晚清韵味十足,是一块晚清陕西的活化石,让每一个知道他们的人惊奇。

有了安胡塞,在哈萨克斯坦,我们顺风顺水有了全程警车开道,有了人情周到的迎来送往,有了洽谈会,有了前总理捷列先科的专访,有了陕西村的婚礼,有了我们想有的一切。

安胡塞第一次回中国是1994 年,目的是寻根。寻了十年,终于在西安长安区王曲镇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已经八十二岁的一位本家姑姑。当他看到爷爷兄弟和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老人拿出的家谱上时,他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从此,他确认东干人根在陕西,他在陕西有了另一个家。从此,安胡塞开始于中哈之间往返奔波。

5 公派娃娃学习汉语

安胡塞要求东干人踏实肯干,老实做人,心静如水。在楚河岸边的“马三旗”和“新渠”村庄,村民们吃苦耐劳,辛勤耕耘。中亚地区不缺牛羊肉,但蔬菜奇缺,价格奇贵,安胡塞从陕西引进温室大棚技术,解决了哈萨克斯坦蔬菜短缺的问题,轰动了整个哈萨克斯坦,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也让东干人的生活变得殷实起来。

通过安胡塞的牵线搭桥,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州长热克森宾共同签订了两省州缔结友好关系协议。他现在的心愿是陕西的企业家能到哈萨克斯坦来投资挣钱,这样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相传李白出生在对面的碎叶,那里也是陕西村。安胡塞想要建李白故居,发展旅游,让更多的中国人来这里看看陕西村,了解东干人。 从2000年起,安胡塞就“公派”了一批又一批的“东干娃”回老家陕西学习汉语。目前还有14名“陕西村”籍青少年分别在陕师大、西北大学、兰州民族学院和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学习汉语等专业课程,安胡塞说:“娃儿们不能没有根。”

安胡塞会背陕西村写家索尊实的《给中国》: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2:53:00 +0800 CST  
本次行程的出发地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经济和人口城市、前首都阿拉木图,目的地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东干族村落Sortobe村。全程路程约270公里,由于修路、检查站检查、堵车、中途就餐买水等因素全程时间不是下图所示的3小时39分钟而是约5小时。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2:58:51 +0800 CST  
中途休整和买水。就是一家路边店,有便利店,有餐厅,有卫生间(收费的啊!),有客房,不过就是利用一下它的便利店和卫生间,其它的没有在这个。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3:02:47 +0800 CST  
由于出发的时间是下午18:30,路上没有拍下有用的照片,抵达Sortobe村的时候已经差不多23:30了。下图组是招待我们的哈撒拜家,他家是没有院墙的,路不拾遗的古朴民风!

他母亲和爱人养的各种花









院子里的豆角


哈撒拜家的核桃成熟了!



当然也少不了给我们品尝品尝


上图的老人是哈撒拜的父亲,今年70岁整,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会老陕西话,慢慢说我们能听懂差不多一半吧。
哈撒拜家的菜园子,不打农药啊,菜全是病虫害和鸡吃剩下的,纯天然!无污染!




淘气的柴鸡!



被淘汰的土豆!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3:23:49 +0800 CST  
哈萨克斯坦靠近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东干族村庄总计有4个,详见下图

黄色线是国境线,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7:20:28 +0800 CST  
上图中这四个村落,当地人说总计有大约3万东干族人。Sortobe和Masanqi这两个村每个村大约有1.4-1.5万人。村子里面的绿地基本上是种菜的,村外的才是耕地。这边的人民很勤劳的,勤劳程度高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其他种族,种植的很多蔬菜卖到阿拉木图等哈萨克斯坦境内城市及吉尔吉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等地。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7:29:53 +0800 CST  
下图是哈撒拜的外甥,他其中一个姐姐家的孩子

哈撒拜总计有7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因为一场车祸过世了,有两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过得好一些,两个孩子都在姥姥姥爷家成长!上图中还提示了哈撒拜有干爹干妈,其实并不是所有东干人都需要认干爹干妈的,哈撒拜之所以有干爹干妈是因为他的父母在生他之前有过好几个男孩儿,但因为种种原因这3-4个孩子都夭折了,一些明眼人就让他的父母给他找了干爹干妈,他也就顺利长大了。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7:36:45 +0800 CST  
农田和农田的水利设施。这个地带与吉尔吉的边界就是楚河,所以这个地方并不缺少水,这肯定也是白彦虎带领随从最终选定这个地方定居的重要原因之一。靠近河流的地带,地下水水位在地下2-3米的样子,基本上每户人家里都有老式压水机,用这个东东很容易把地下水提出来。不过呢现在这些东西都不用了,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了。扯远了,还是说回农田和水利,地图中农田的北侧是山区,山区中兴建了一座水库,用来做灌溉只用。传闻水库里面的水被当地政府卖掉给私人了,这片区域的农田想灌溉需要支付费用了。

农田里面,作物和收成看着也一般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7:53:52 +0800 CST  
在这个地方,哈撒拜带领我们去看了现代设施农业,传说投资总额为300万美元。没有能进去参观,这个地方是非请勿入的,目测里面种植的是西红柿黄瓜之类的。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7:57:59 +0800 CST  
这个地方在边境,就要有边防军,下图就是哈萨克斯坦边防军军营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00:40 +0800 CST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在这个地方落实的很到位的,看看在这个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均月收入只合几百人民币的地方(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是因为孩子多),幼儿园显得多么高大上!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05:07 +0800 CST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在这个地方落实的很到位的,看看在这个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均月收入只合几百人民币的地方(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是因为孩子多),学校显得多么高大上!顺便说一下,这边的学校是11年的,不像国内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在这边上完这个就该考大学了。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19:09 +0800 CST  
楚河边境的倒影。很美是不是!

可是你看仔细了吗?


是的铁丝网!这就是边境!真正的边境,这边的人民就生活在儿!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23:18 +0800 CST  
就在上图水域的边上有一个小足球场,这种小足球场在这边很常见,非常常见,比国内的乒乓球场地都常见,周围的孩子大人可以到这里面踢踢足球!
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边防军!别问我怎么看出来的,绿色的车牌号就是一大特点,还有就是他们从场地出来的时候是列队的!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27:35 +0800 CST  
舐犊情深!哈撒拜的女儿现在11个月,每当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有无限的欢愉!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32:39 +0800 CST  
@索多玛悲歌 2016-09-26 18:33:56
好想去旅游…
-----------------------------
心动不如行动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35:22 +0800 CST  
补两张花儿和绿植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36:32 +0800 CST  
马林果,马林果是什么?不知道问问搜索引擎吧(不说那个常用的名字只因为它容易让人恶心),到哈萨克斯坦之前本仙人没见过这个东东,来了之后不知道这个名字怎么写,这次不仅知道它怎么写还见到了马林果的秧苗。马林果用来干什么?吃!泡酒!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43:26 +0800 CST  
上图中的两位是哈撒拜的两位姐姐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45:08 +0800 CST  
马林果采收:一老一少两位女主人正式出场了!


这位年长的阿姨就是哈撒拜的母亲,一口地道的老陕西话,一生生了十几个孩子的英雄母亲!年轻的是哈撒拜的妻子,只有20岁,姓白彦虎,不过是用俄文写的,姓白彦虎的人是白彦虎的嫡系子孙。@诺邓云中山人
楼主 李府仙人  发布于 2016-09-26 18:50:35 +0800 CST  

楼主:李府仙人

字数:11730

发表时间:2016-09-26 20: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19 13:51:46 +0800 CST

评论数:1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