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旅•41】枞阳浮山:那可是“千年文山”啊

可惜夕阳楼在文革时被毁,只有遗迹。但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对张公岩及“浮山夕照”作的精妙的描述还是让人流连。刘大櫆的《浮山记》一文中这样描述:“其岩石覆压欲坠,有僧构而居之,窗棂皆如支柱然。中有泉,甘冽异于他水。……日西夕则岩受之,盖与朝阳之洞平分一日云。”明代的翰林学士许浩观赏了浮山夕照后有诗道:“浮山景色写难穷,翠壁丹岩几万重。惟有夕阳留返照,枫林掩映彩霞红。”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19 21:24:41 +0800 CST  
@大唐羽衣 2019-07-19 16:09:35
我的眼光则盯在四周的景物上:虽不时见到裸露在外的荒凉地表,但明显看到这几年“修复”努力,这是令人欣慰的!
-----------------------------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19 23:13:31 +0800 CST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浮山的“文气”积累,的确是从“仙”“龙”开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浮山的文化史不止千年。因为在成文人雅士钟情的“胜地”之前,浮山是一座宗教之山。从上琵琶阶开始到下紫霞关结束,道教、儒教、佛教的痕迹比比皆是,甚至融为一体。浮山的宗教传说时间最早应是道教,汉末的左慈。左慈是庐江郡人,庐江郡包括今天安徽淮河以南的西南部,所以潜山的天柱山、庐江的东顾山等地都有它的传说和所谓的遗迹。枞阳在两地之间,左慈作为修炼之人,是否在此修行过也难考证,但道家典籍已将浮山视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了。留有遗存最早的怕是要算佛教了,远在晋、梁时代就建立了时为"浮山寺"的寺庙。后来在陈、隋年间,浮山成为了佛教天台宗智顗的道场。宋代天禧年间,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亲自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至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儒教则贯穿其间,在与道、佛的交往驳难中,时时见到它的影子。就连张公岩有关的张同之,与其说与道家有关,不如说与儒家有关。据近些年发现的墓志碑,张同之不是归隐仙去,而是孝母、养母,他其实是大名鼎鼎的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之子!至于他为什么如此,不是一两句话说清,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不缀述。但“孝”而隐居,你说是儒是道?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07:54:54 +0800 CST  
浮山还有一个名字叫“浮渡山”或“符度山”。“浮”是漂浮,是说山如船如渡,因此浮山也被称之为"水山绿叶";“浮”也是“浮屠”的省称,“浮屠”也即“佛屠”,浮山让我想起了“一苇渡江”的达摩;而“度”“渡”在此常混用,让人不免想到道家、佛家的“度化”。浮山就是在在这样的“神”化集聚中,越来越有“灵气”了。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08:08:53 +0800 CST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08:11:26 +0800 CST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08:13:57 +0800 CST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08:14:54 +0800 CST  
“灵气”所聚,自然是众生向往的所在,这其中文化人的嗅觉自然是最灵敏的,前往也是最便利的,于是我们看到,从唐代开始,无数雅士名流、文人墨客,如唐代的孟郊、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钟灵毓秀,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化的集聚、浸染,当这些文人雅士把自己的抱负、领悟甚至牢骚镌刻在这有“灵气”的石头上时,他们有意无意地把浮山的“文气”堆积成了一座文化坐标和神奇的“息壤”,吸引着远近的众生的膜拜。于是,这里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从他们的诗文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的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便是见证。诗、文、书法争奇斗艳,构成了浮山的名景。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0:52:00 +0800 CST  
从张公岩经大天池折而向南到马蹄洞的这一路途,我们就被这满眼皆是的摩崖石刻吸引得“步履维艰”。要知道这些摩崖石刻有的甚至算得上“国宝”啊。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0:57:54 +0800 CST  
这些石刻中有以诗记游的,如明代书画家雷鲤的《浮山纪游》诗:


“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以诗颂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1:08:32 +0800 CST  
在诗的开始,雷鲤将枞阳浮山与广东的名气更大的罗浮山对比,非常肯定地指出“更觉浮山好”。在枞阳浮山,雷鲤“呼童拾瑶草”,“丹鼎煮烟霞”,估计受到了左慈的影响,有要炼丹成仙的欲望。
此外,王守仁的《寄题浮山》、钟惺的《题浮山崖壁》等名流的诗比比皆是。
刻在隐贤崖的清著名学者方以智、书画家戴移孝等四人联手所题的诗作,不仅寓意深远,更引发我们穿越时空的想象。“共下虚舟墙,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转地中轮。钟鼓生风雨,龙蛇自屈伸。借来庄子斧,削去古今尘。”据说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在浮山参观后,曾题词赞道:“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1:49:00 +0800 CST  
记游浮山的文章也很多。清代思想家戴名世的《游浮山记》,桐城派“三祖”的方苞的《再至浮山记》、刘大櫆的《浮山记》……为浮山作赋的更是名篇迭出,明代理学家方学渐写过《浮山赋》,当今的词赋家许孔璋写过《浮山赋》……说浮山是“天下第一文山”,的确是名至实归!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2:33:34 +0800 CST  
在这些石刻中,有一块叫“因棋说法”千万不能错过。它记载的是僧人法远与文人欧阳修的一次思想交锋。谢思球在《皖中一绝的浮山摩崖石刻》中介绍得颇为清楚,引述如下:
在浮山会圣岩下,有一块“因棋说法”的摩崖石刻,它记载的就是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法远,号远禄公,北宋年间,他接受了临济宗叶县归省禅师的衣钵,成为临济宗传人,居浮山华严寺。欧阳修一开始并不信佛,他来浮山,主要是听说法远禅术奇逸,名气很大,他非常好奇,很想会会这个和尚。到浮山后,他与客人在会圣岩下棋,法远坐在一旁观看。下了几棋,欧阳修将棋盘收了起来,请法远说法。法远知道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于是擂鼓升堂,因棋说法。
根据有关记载,法远是这么说的: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绰斡,这里大意指下棋时的动作)。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欧阳修)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加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远先是讲述开局常态与夺局禁忌,再论弈无常态,无论输赢,都是一种人生境界。特别是最后一句反问,法远并不是要让欧阳修去回答,而是要让他去思考。当时,欧阳修正处于政治上的尴尬地位,法远的话说中了他的心思。欧公深表赞叹,从此确信禅语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使欧阳修以言佛为耻到不得不颔首叹服,从而改变了他诋毁佛学的观点,继而成为宣扬佛学、护持佛法的重要人物。据《佛祖统记》载,欧阳修后来“自致仕居颍上,日与沙门游”,因号“六一居士”。


由于“因棋说法”的影响,浮山愈加声名远播。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2:43:37 +0800 CST  
这是我拍摄的其他石刻: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2:46:12 +0800 CST  
宗教和文学,就这么彼此纠缠在一起。说宗教,离不了这些诗词文章;说诗文,又怎能避得开宗教经义呢?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4:34:20 +0800 CST  
宗教之山和文山的日积月累,给了这方土地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在这块土地周围,方苞诞生在浮山西北桐城、枞阳交界的“桂林”,刘大櫆诞生在浮山东南的陈洲,姚鼐诞生在浮山所属县的县城桐城城里,戴明世诞生在浮山西北的岱鳌山下,吴汝纶诞生在浮山西边不远处的会宫镇……“桐城派”的“三祖”,“桐城派”的重要成员,有许多都出出生于此,或生活游历于此。那么,浮山成为“文山”不是名副其实吗?甚至我都在思考:是先有“文都”后有“文山”,还是先有“文山”后有“文都”?我想:应该是互相成就彼此吧?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5:00:26 +0800 CST  
从地理风水的角度来说,一个风水宝地应是“前有照后有靠”、“左文山右武山”。浮山是分治前桐城县的“文山”,桐城的“文昌”,浮山是绝对有功劳的。所以,在浮山东峰妙高峰顶,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建筑——文昌阁。这个文昌阁在全国应该怕是最当之无愧的吧?站在此处眺望,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文思也会开阔吧?
这样的“仙气”“文气”浓郁的地方,理应是有人青睐的地方!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5:15:26 +0800 CST  
可就是这样的地方,人气却是不旺的,旅游业好像并未发展好。我查了一下这些年枞阳对浮山的规划、开发,其实起步不算晚,政府也算积极促进,投资也并不少,但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打出名气、发展起来呢?我也看到一些深度探究原因的文章,比如交通不发达、周边景区对它的影响等等,但我并不完全赞同。交通因素解决起来不难,浮山现在不是已经打通了旅游交通瓶颈了吗?但游人还是未来。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5:39:05 +0800 CST  
我还看到2013年1月7日“中安在线”的一篇报道,北京天上天集团2009年就决定成为浮山旅游开发新的操盘者,要出资20亿,将枞阳浮山打造“中国第一文山”,但10年过去了,好像浮山的现状并不如所望。曾经的安庆市、如今的铜陵市都对浮山有规划,但至少到现在,安庆市的规划销声匿迹了,铜陵市的规划正在实施中,不好评价。不过,我想,人的观念,尤其是经营者的观念,应该是最主要的。想办法吸引人来,来的人要服务好,要用服务让游人心甘情愿的在此消费,要让游客口口相传出浮山的好名声,在与周边的同质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景区特色,要与周边的相关景点分工分流满足不同的需要,等等等等,似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5:46:34 +0800 CST  
顺便说几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那天我们还去了江边的另一人文景观名山“藕山”,可惜山斑斑驳驳,有被削平的趋势;还去了汤沟刘大櫆的旧居,现在变成了气势恢宏的陈洲刘氏的宗祠(无可非议,但如果只对刘姓开放,就觉得可惜了。)


一个家在枞阳的网友在与我交流时说,枞阳是块风水宝地,以往无论多大的官,故去后都要葬回此地的。他(或她)不无惋惜的口吻,应该包含着对家乡恢复“灵气”的期待吧!
浮山,那是一座“千年文山”啊!
楼主 大唐羽衣  发布于 2019-07-20 15:59:01 +0800 CST  

楼主:大唐羽衣

字数:6014

发表时间:2019-07-19 23:21: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20 21:47:48 +0800 CST

评论数: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