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崆峒

从平凉出发时,雨就下个不停。到了崆峒山脚,雨愈加密实,我不得不在停车场旁边的商贩处购买一次性雨披。刚穿好那件黄色雨披,便见一青衣道人手持一把油纸雨伞,从售票处外面走过,朝黑乎乎的密林走去,那把伞面发白的油纸伞很快便被树林和雨水吞噬。我忍不住哑然失笑,这黄色雨披与青色道衣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我不是来问道,倒像是佛家僧侣前来化缘似的。不过,崆峒山乃道、佛与儒三家共处之地,僧人儒人,自然也不是外人。
抬望眼,雨击打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植物枝条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叶子,近也潇潇,远也潇潇,四围便是迷迷离离的一片雨烟。
两株高大的松树下面立有一块石碑,上雕盘绕巨龙,正中镌刻着“秦始皇汉武帝 西巡崆峒登临处”字样。尽管这里是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们登崆峒的地方,却因为旁边是人工凿的石级和一溜看起来是工作人员办公或休憩的房屋,便少了一丝仙气。好在烟雨不歇,雾霭腾腾,再让这石碑和苍松一点缀,崆峒到底还是崆峒,将我深深地吸引了过去,顺着这条“王道”,开始朝陷入更加幽深神秘悠远玄妙的崆峒山攀登。
当镌刻着启功题写的“崆峒山”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出现在雨雾中时,雨雾从左边密林中横着涌了过来,那座看起来是新修的门楼旋即消失,我和游客突然之间恍若进入了云雾飘渺的仙境。一会儿,雨雾涌向另一边,门楼青色的墙体和墙头金碧辉煌的楼体便又出现了,门楼匾额题刻着“朝天门”三字。这里既是检票处,进山之门,也可以看成是一休闲之地,当然,这得是在天气晴朗,松涛阵阵,夕阳西下时分,有独自体验人生暮年的人,或享受寂寞,品味孤独的人,或远道而来,要歇息一下腿脚的人,才可体味到其中的奥妙,而且还可以在休闲中领略那副对联“云山拾级通天阙 雾海浮槎诣道门”的意境。只是在此摆放十二生肖的雕像显得与崆峒的气象不大相宜,每只动物头上身上面被游客摩挲的油腻腻的痕迹在雨水浸洗中显得更为醒目。在右边那排生肖的前面,立有一青石碑,上刻“普济三界”字样,也算是一道人文景观了。
通过门洞,迎面便是一道侧对门洞的石梯,也是新近建造的。同所有星级的自然风景区一样,都要对古旧的建筑进行维修或翻新,在一些重要通道处,还要新修建筑物或道路,意在方便旅客通行。雨水打湿的石梯自然有危险的成分,也更考验足力,却因为得防范打滑失足,往往便将周边景色疏忽了,不过,在此时此景中,即使鼓足力气,在确信自己很安全的前提下,朝石梯周边看去,除了近处的建筑、树木、发亮的岔道、迷雾,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再瞅瞅身后,是越来越陡的石梯和越来越矮小的门楼,朝前看去,除了几个游客浑圆硕大的臀部,便无他物,耳边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游客的叫嚷声,什么也听不到了。
或许,所谓的仙山,就该是时常笼罩在雨雾云烟之中的山,那番缥缈、迷离、朦胧、虚幻、玄秘的状态,成就的就是这样的文化和传承这种文化的人和他们迷恋的这种容纳所有人世情怀却又远离烟火人间的胜景,他们都是寂寞的,宁静的,清贫的,得大自在的,是拥有信仰的极少的那些人。一时间,刚才下车时因为下雨而懊恼和后悔的心思渐渐消失,便为能在这样的雨烟雨雾中登临崆峒而庆幸,内心瞬间涌动着诗意和禅意双重的潮水。
终于登上从山腰中开凿出的一块平地。先行的游客纷纷聚集在商铺屋檐下,购买纪念物,品尝昂贵的小吃,或拢上几个熟人坐在凳子上,叽叽喳喳地评论着天气或旅游心得,有雨伞或雨披的人,则在平地上转悠,或拍照,或走进靠近悬崖一边的一座孤单的建筑物中,跪拜,进香,祈祷。那是一座道家建筑,斗拱、户牖等建造技艺自然不必说,再看飞檐上雕刻的瑞兽,在片刻清朗的天气中活灵活现,极为生动形象。但好景不长,雨水越来越密集,云雾比先前显得更加厚实,涌动在山腰间,一时间让人仿佛真的身处天庭,只需一脚出去,就能腾云驾雾。此处虽说还未到崆峒最高处,也非绝景,但仍然有一股神通妙应光耀乾坤的气韵。有时,云雾散开一小片,一株孤独的苍松的带有古典意趣和神韵的梢头就显露出来,仿佛从古老悠远的华夏文明那份古朴中探出头身来,与现代人照面,交谈。这时光之轮就从古代滚到了现代,而现代人也能乘着时间的舟车,远行到古代,也那么诗意一回,也算是不枉古典一回,生存一回了。
一块刻写着“上天梯”三个字的石碑立在另一段石梯旁边。这是一道比刚才那道蜿蜒的石梯陡很多的石梯,因为雨天,显得更加危险。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就跟当年登泰山黄山一样。造化、生命与信仰的伟大和深远之处就在于,无论平常人间的生存,还是深山老林的苦修,无论是物质上的穷奢极欲,还是精神上的苦苦追求,都带着最刻毒的艰难和最不可预测的危险,尤其是危险。而对于修生养性、苦练筋骨和追求精神与灵魂的自由而必须的远离烟火人间的人和他们所依附的情境来说,危险是第一面临的困境,那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危险,还有遵循自我而背离人世的危险,乃至众叛亲离、孤独至死、永无归期,甚至死去也是孤魂野鬼的危险。这种危险最终形成最伟大的宗教、信仰和最文化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从而成为真正拥有信仰的人最高的褒奖,也是他们唯一的支撑。天梯一边颜色较淡的紫红色石崖上,有时会看到一座供奉着道家高人的微型道观,近似恒山中的悬空寺,墙体也是红色的,木质材料,用木条支撑着。崆峒山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属于丹霞地貌的山体,资料说,它是由上三迭系紫红色坚硬砂砾组成,地址年龄极为古老。众所周知,丹霞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其他地区鲜有,但崆峒山和宁夏的西海固等地区,却遍布着不让南方的丹霞地貌。这就难怪崆峒山被称为是具备了南北方风景与文化意蕴的仙山。走着走着,有时会看到峭壁上镌刻着古人的题字,因天气所限,很多题字看不真切,只有一次看到镶嵌在崖壁上的两块青石碑,上书“盘龙飞跃”四个字,落款是“光绪丙午中秋”字样,后面还有几个字,却看不清楚。走了一半石梯,左边兀然立有一碑,走进一看,碑上题刻着“黄帝问道”字样。这碑在青灰色雨雾中,显得老旧、古朴但又不失苍劲,是一块具有极高文物价值和深远文化意义的石碑。后人用这样的方式将黄帝莅临崆峒,寻山问道的典故记载于此,实属难得。问道本身就充满着强烈的宗教和文化气息,是一桩严肃的事情,相信所有登临此山和其他自然与文化名山的人,都会对这样那样的文化探寻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的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得以实质上的提升。在天梯一侧,是南崖宫,被一段青砖砌得的围墙围住,稳妥地落座在从峭壁上错出的一块地界上。走进去一看,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道教建筑,依傍紫红色山体,并在山体内深凿出一洞窟,作为神龛,供奉着道家圣人。门口的桌面上摆放着香炉、香烛和求签的木筒,黑乎乎的,桌子由一面布匹覆盖,正面画着太极八卦图。看样子,到这里来烧香求签的游客和善男信女不多,高明的道人或精明的算命先生不知所踪,南崖宫就有些萧条了,院子和圣像似乎许久没闻到人气了,加上下雨,这里几乎成了一块被人遗忘的处所。
出了南崖宫,走上天梯,继续艰难的攀登。当行至一段更陡的石梯,准备歇口气时,一抬头,便见在两面山体的夹缝中,在两条湿漉漉的锈迹包裹中的铁链连接的尽头,有一座砖石结构的,被两山钳制,近似于泰山“南天门”的门楼,墙体正中刻着“洞天”二字。墙体石头和砖块已经严重风化,表面剥落,那些石头便显露出紫红的颜色,看来这“洞天”是就地取材建造的,很有一段历史了。站在洞天门洞里,一股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回身望去,云海茫茫,雨声不绝,什么也看不见,却仍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只是要说明的是,洞天上头那座气势恢宏、气度不凡的门楼大抵是新建的,斗拱等建筑设计样式极为精湛,却因油漆等装修手段过新,与洞天的古老显得很不协调。
洞天之上,就是磨针观,旁边是一块坚硬的砂砾巨石,上面镌刻着“磨针石”三个字。磨针观据说是为纪念无量祖师和骊山老母而建造的。
雨小了,似乎随意用手指一拨,雨丝就能弹出旋律来。气温也越来越低,更要命的是,云雾几乎将只能在眼前才能看清楚的东西都给罩上了,能见度不到十米。看过磨针观之后,我看见云雾如蒸腾的气流,不停地在山间和建筑物之间游动,继而扑面而来,脸上脖子上都是湿漉漉的感觉。好不容易等到云雾稍微退去,满以为可以好好看看风景,雨却又来凑热闹,崆峒山的空洞之音始终被雨声给淹没。这一趟旅行,看来真是要云雾一头迷幻一身了。
云雨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建筑物的轮廓,模糊,悠远,又带着黄色优雅而淡远的影像。那是位于天梯尽头的、闻名遐迩的崆峒山皇城,登上此处,崆峒山可以说就在脚下了。可惜无法极目远眺,看尽崆峒之外的四野八荒。我和一群外国游客只能在雨水和云雾之间穿梭,仔细审视由那些恢弘大气中又不失精美的建筑,体味着从这初秋的凉意和崆峒建筑的古色古香中渗出的诗与时间融为一体的韵味。皇城又称绝顶、大顶、小马鬃,持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即,金城、隍城和太和宫。皇城所在地段是崆峒山主峰的最高处,其东面是刚刚检验了我体力足力的三百七十级天梯,即那条绵延如蟒蛇的石头梯子。整个崆峒山的寺庙道观建筑系列中,皇城的建筑群落居于首位。其建筑样式极其丰富,座座相连,不仅殿堂庙宇的建造技术极精湛,而且大气磅礴,富丽堂皇,彰显出一股奢侈与富豪之气,极似昔日帝王的皇宫,皇城之名大抵与此有关。据资料记载,皇城的建造起始于唐代,但规模不大,寺观数量不多,香火也不甚旺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在此修建了真武殿,成为其建筑群落中的主体,具有代表性。到元朝时期,真武殿改为崇佛阁,规模越来越大,香客也越来越多。但真正使皇城成为绝顶最宏大的建筑群落的时期是明代,道观宫殿的数量迅速增加,山体与建筑谐调一致,最终成为现在游客见到的集崆峒山寺观与宫殿建造之大成的皇城。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献殿、玉皇殿和真武殿为主,既突显了真武大帝的地位,也顾及了玉皇大帝的权威,是明永乐皇帝君权神授与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崆峒山的建筑及道教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诸如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和江西三清山等道教圣地的建筑及其他文化的形成与演绎,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的重要参考。如今游客可以参观的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太和宫、玉皇殿、献殿、真武殿、黄篆殿、药王殿、太白楼、老君殿、灵宫殿和木枋门等。这些建筑的主体是献殿、玉皇殿和真武殿,还有城阙门洞和门洞下面的牌坊和过殿,它们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样式乃殿上重殿、殿中建殿、殿后藏殿等,这般殿殿相连,却不给人重复,杂乱无章和层次不清的印象,而是主次分明,前后左右对称,高低错落有致,大气而不显得臃肿,严整而不显得死板。还需说明的是,在这些建筑群中,神殿居中,其余建筑则位于旁侧,并依照山体走势而将建筑合理而艺术地建造于其中其上,与自然山水达到极致的和谐,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作了完美的诠释和呈现,君权与神权也达至最高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的道教名山中是极其罕见的,极为难得。
木枋门是皇城门楼前的一个重要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那是一座建造精湛的重檐木枋,前后分别题写着“诞先登岸”与“峻极於天”的横额。看到这道木枋,就使人想起太原晋祠中的对越坊。过了木枋门,便看见左右两侧分别有两楼,左为古楼,右为钟楼,建造样式与其他寺庙道观中的钟鼓楼差别不大。在游览晋祠时,曾惊讶其中的泥塑彩绘堪称古代艺术的绝品,到了崆峒山,也为其彩塑技艺所惊诧。在木枋门前面的门庭中就有王灵官彩塑,为明代时期的作品,只见王灵官呲牙咧嘴,二目圆睁,孔武有力,极为逼真生动,是彩塑艺术不可多得的精品。过了门庭,就是皇城门楼,上方镌刻着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题写的“敕赐崆峒”四个字,字体遒劲,但略显呆板。具有明代四合院风格的天仙宫位于皇城左边,游客来此,多以拍照为主。皇城的正面下方不远处有清朝建造的天门牌坊,造型颇有讲究,气势非凡,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牌坊的建造技术。令人惊讶的是,距天门牌坊不远处,还有一座在最近一些年修建的宫殿,里面供奉着十二元帅的塑像。皇城的南边是送子娘娘殿,里面供奉着送子娘娘和十二生肖彩绘塑像。在这殿堂里虔诚地合掌跪拜的多是女人,尤以已婚女人为主。皇城的北边是建造时间颇为古远的轩辕楼,里面有轩辕黄帝塑像,是专门纪念和祭祀黄帝的殿堂,游客众多。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文始祖,曾登临崆峒山,向道家圣人广成子问道。因此,在崆峒山中建造有轩辕楼就不足为怪了。
雨丝细密,却不停地飘洒着。甘肃大部分地区缺水,唯独陇东享受了天雨滋润,南边的天水也有此好运。在初秋时节的崆峒山,这雨水似乎显得更加富有灵性,乃至于在我有些劳累和困顿的时候,总能使我很快就有了精神,有了神气,尽管与之相生并泛滥的云雾始终缭绕在崆峒山的每个角落,让我神游崆峒的兴头受到打击,也不得不改变游览的角度,从雨与云雾所带来的不便开始审视别样的崆峒。是的,那是没有阳光和透明度的崆峒,那是从朦胧诗的意境和古代中国绘画中得来的启示,那是没有棱角却又深度和高度的崆峒,那是雨水浸渍过的、带着水的精髓和道家精神佛家妙义的崆峒。
看过皇城,下一个去处就是雷声峰了。雷声峰在皇城的东南面,地势较低,雨雾中,它就像一若隐若现的怪兽,依傍在马鬃山的胸上,又像一条抛洒出去的带子,缠绕在皇城脚下。偶尔雨水小了,云雾散开之时,我就像到了武当山的金殿一般,那种依照山势的建筑格局,似曾相识,但仔细看去,却又有不同。雷声峰是一条几乎独立的山脊,两面悬崖峭壁,临空而立。天气好时倒安静无声,一俟大雨天,天雷炸响,声音在悬崖峭壁上回响,久久不绝,荡人耳鼓,雷声峰由此得名。但雷声峰真正使人着迷和流连的,不仅仅是雷声,绝壁千仞和傲然挺立的古松,更多的还是它的古建筑群落。当我在烟雨濛濛中走进这座顺着山体而建造的建筑群时,一时也惊呆了。此建筑群的道家宫殿有六座,诸神塑像共二十七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九光殿和围绕九光殿的仿木围栏。据雷祖殿外一青石碑上的文字简介,本殿原来是明朝建筑物,一九八一年由众信徒集资修葺一新,殿内主要供奉祭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属彩塑作品。其间还有雷部诸神塑像,他们行云降雨,化雹伏魔降妖,功业不凡。具体说来,九光殿石坊是目前崆峒山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石雕建筑,是明代建筑物的代表。它位于雷声峰的终端,三面悬崖峭壁,一面与马鬃山相接,挺拔俊秀的苍松将其包围,自然与人文景观都让人惊叹。据资料记载,石坊建造于明朝万历癸丑年(即公元1613年),主要以黄砂岩为雕刻材料,仿木榫结构样式,共四柱三开间,方梁,斗拱,瓦楞,顶盖,下面是浮雕人物花板,正中门楣上是明朝时期平凉第十一世韩王朱璮瘠题写的“九光殿”匾额及“神霄玉府”题刻,侧门楣是八仙巡游浮雕,其下是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这些浮雕圆雕等,无论是神仙故事,四神雕像,还是整块石头雕刻的抱鼓石、石羊石狮等,都是精雕细琢之作,且毫无类同,造型逼真,形神兼备,又变化无穷,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呈现,也是崆峒山,乃至整个陇东地区古代建筑的精华,是宗教、信仰、自然、人文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它们与崆峒山的佛教建筑群落,比如法轮寺,莲花寺,观音阁,菩萨殿,唐代砖雕,缅甸玉佛等,一齐成为崆峒山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崆峒文化的独特个性和价值。
游览结束。我慢慢朝山下走去,雨仍然没有停止的意思。在天梯一条岔道的牌坊前,有一条蜿蜒曲折,可以去蜡烛峰的小道,小道临峭壁一面建有石栏,石栏尽头是一座袖珍的道观。当我站在道观斗拱下,想避避雨时,不料雨却突然停止。我赶紧利用这一点时间,朝山下望去。云雾升腾的罅隙,突然露出了几小块黛青色与黄土杂糅的景象,那是远处低矮的山与树林,一会儿,泾河清亮地出现在眼前,如一条银色飘带。但很快,雨雾又飘进山峡,将远山与树木遮蔽,眼前又是迷迷离离的一片烟,我仿佛在这一瞬间也成缥缈中的一元,成了崆峒之一,那我也是这仙山上脚踏祥云、飘然过往的神仙了。
他日再来,该不会还是淅沥的雨和缭绕的云雾吧?只是不知云开日朗时看到的,与如今烟雨凄迷中看到的,是否都是同一座崆峒,或者说,是那个神爽气朗之形象,还是这迷蒙湿冷之景状,才是崆峒的真面目呢?只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看透深山老林,识得机缘,看穿世事,真真做到到处悠然呢?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16-07-23 15:10:00 +0800 CST  

楼主:罗锡文

字数:6512

发表时间:2016-07-23 23: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7 22:29:37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