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古庸国


记得初到郧阳地区博物馆(现在的十堰市博物馆)的那段时间,胡馆长让我先熟悉郧阳地区的文物现状。于是我从资料室搬出了第二次文物普查的资料,天天阅读那些最原始,最枯燥,同时也是最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几个月下来,看了几柜子档案,基本上对郧阳地区的文物现状及分布有大致的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类遗迹,即楚长城、春秋古铜矿、伍子胥堰和古庸国,希望有机会去看看这些颇具学术价值的古老遗存。说来也巧,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竹山文管所黄伟来电话,说他们那里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要求馆里派人看看。我心想若能去,正好可以寻访古庸国的遗迹。馆长似乎知道我的想法,于是安排我和王毅一起去竹山。
竹山对于我来说很陌生,陌生到前所未闻,只是在熟悉数据的过程中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县。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里曾是商周时期庸国的所在地,当然还有比这更早的历史,如考古资料反映出在堵河沿岸发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有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竹山就有人类活动。这些资料表明竹山更古老,更神秘,这次终有机会去感受它的文化,感受古老的庸国曾经耕耘的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古庸国位于堵河流域,包括现在的鄂西北,陕南及豫东的这一片区域。古庸国在商周时期非常强大,按理说能供一个国家生存的地方,一定应该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地方。还听说古庸国的都城就在竹山城东南的方城山,这更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若能到如此具有诱惑力的地方当然令人兴奋,如果能在那找到几件古庸国的遗物,这更是我的希望的。可惜那次调查并没有去方城山,也没有发现古庸国遗物。就方城山而言,十多年后进行考古发掘,证实它不是古庸国的都城。
古庸国是个大国。商末,周商矛盾极为尖锐,武王发兵攻商,庸不仅投入这场战争,还率群蛮助周伐商纣王,最终帮助武王灭了商王朝。《尚书》上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大国地位。由于它有殊功于周王朝,于是周天子封其为子国。清代学者杨应干为此作《上庸赋》,颂云:“善兵振旅,从周伐商。孟津大会,虎喷龙骧。武成既告,于汤有光。分茅授土,各守封疆。”这虽然是文学语言,但多少可以说明古庸国之士卒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也说明庸国兵强马壮。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庸国达到极盛,它的国力让再强大的对手也不敢小视。此时,它开始与强大的楚国抗衡,东威慑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秦楚是春秋时期两大强国,它虽然生活于两大国之间,不仅没有屈从强力,相反对秦楚构成一定的威胁。到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庸国以为机会已到,于是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大举伐楚。庸军的确英勇无比,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楚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到巴国、秦国。由于有了这两个国家的帮助,巴、秦二国从二面夹击,使庸国腹背受敌,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于方城,庸遂为三国所灭。庸国虽然被灭,但不难看出当时其国力之强大。梁启超在评价庸国灭亡时说:“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这些记载和评说都说明庸不是一个小国,而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只是它生不逢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又让其力不从心。当然,大错还应该是决策的失误,可能当时之国君被一时之强大冲昏了头脑,竟不知轻重地与一代枭雄的楚庄王为敌人,其后果可想而知。既然庸如此强大,它一定会有很多文化遗址和遗物,寻找、发现、发掘出这些历史遗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我是第一次到竹山,本来就很少见到山城,到了竹山一切都觉得是那样新鲜。县城不大或说是很小了,只有一条街道,如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一个小乡镇应该也有这么大,但这有一条很美的河——堵河。堵河像是有意来装饰这个小县城一样,围着县城流过,像串绿色的嫩玉飘挂在县城的胸前,有些像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围巾,轻柔,飘逸,反衬出这位女人的庄重、雅致、风度翩翩。王毅曾多次到过这里,带着我在城内随意的走着,感受竹山的气韵和内涵。县城有一条古街,当地称为南街,青石板路,两侧的青一色的古民居建筑,屋檐雕梁画柱,门前虎踞龙盘。竹山以前有很高大、坚固的城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给毁了,现在只看到了一个城门了。城门是用砖石结构砌成的,大的青砖厚重得如同一部《四库全书》,述说着岁月的风雨和风霜。城门并没荆州那么高大,石板路面上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数百年来,人们将自己的脚印歪歪邪邪留在坚硬的石板,只有光滑的表面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联想。之后我们还看了一座戏楼,戏楼被周围的房子包围着,整体结构看不到了,只能看出高出的尖,它在一片现代色彩的破旧房屋中间显得格外凄凉,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穿一件补满补丁的粗布衣服站在瑟瑟的秋风之中。竹山还有一个文庙,与戏楼台的情况基本相似。走了一圈,天也快黑了,心情也和天差不多。夕阳西下,黄昏影斜。黄玮晚上来到我们的住处,商量明天的行动,决定第一站到田家坝。
田家坝是个小镇,据说是竹山最为富裕的地方。这个小镇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镇上还有一条老街,石板小径,青砖黑瓦,古色古香。大量的古建筑中以黄州庙保存最好,它是一栋清代建筑,当时是黄州人在些修建的一个会馆,供通商务活动及来往商人的驿站,它既是古驿站又将是现代的商会的活动及中转场所;说其年轻是它充满现代气息,随社会大潮起落。田家坝分为南坝和北坝,我们所要去的地方是北坝。北坝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应人的生存,是农业社会非常理想的定居场所。北坝是一处坐南朝北的小平原,三面环水,南靠大山,左侧为苦洮河,右侧为堵河,这两条河流在其右前方交汇向东流去。这片小平原面积约有数千亩,土壤肥沃,是一片只要插木桩子就会长出果子来的土地。所以老百姓富裕、殷实,只有经济繁荣才会有黄州庙这样古老的商业遗存。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田家坝是古庸国的所在地,以北魏人郦道元说得最为清楚和具体。他在《水经注》中写道:“……堵水又东北径上庸郡,故庸国也。……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这非常明确地说出了田家坝与古庸因的关系。《十堰建置考》记载:“上庸郡,东汉建安二十年析汉中郡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据考证,当时上庸郡治与上庸县治同在一地(隋唐后上庸县移治竹溪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指出了上庸县治的具体位置:“上庸县,春秋楚置,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因此“古庸国都、上庸郡治、上庸县治都在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北坝的地理环境与《水经注》的记载十分吻合。同时,当地民间还有民谣:“官渡府,峪口县,田家坝是金銮宝殿。为啥不到竹山去?无事不到外国转。”在距田家坝不远的两河口村有一片古代建筑称为三盛院,隔多远都能看到这一片青砖黑瓦的古民居,其精美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据说三盛院现在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当年的三盛院房屋达数百间,跨竹溪和竹山两县(竹溪和竹山两县在两河口处相会),解放后还存大量建筑,到文革期间才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我第一次到田家坝还有房屋数十间,不过就在前几年所有的建筑全部撤完了,三盛院只剩下传说和故事。三盛院的主人叫王三盛,当时的巨富。据其家谱记载,其“先家贫,年弱冠,来庸邑田家坝,行李无一。”贫穷似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贫穷当做财富,很多成大事者就是将少年的不幸或是贫穷当做财富,而最终变成财富,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像王三盛这样成为富商巨贾之人。相传王三盛是非常理解他人,也非常愿意帮助他人,其做人做事既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同时也会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此类人不成大器都不行,如河南的康百万,想不富都不成。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似乎确认古庸国就在田家坝。我和王毅带着十二分的信心,开始在田家坝到处寻找与庸国同时期的遗物。因为只有找到了当时的物品才能准确地说明庸国曾经在这里的存在。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几乎跑遍了每块田地,每个角落,也没有找到与庸国同时期的东西。我们为了以防遗漏,将有价值的东西都采集了起来,晚上进一步甄别;同时也整理思绪。通过对采集到的遗物和一天所看到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得出:田家坝是一处古代遗址,而且内涵也非常丰富,学术价值也很高,其时代从新石器一直到明清都有,主要以东周时期为主,但不见商代和西周的文化遗物。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古代庸国可能不在这里,与古书上的记载不是太吻合。当然这只是地面上看到的,至于地下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楚,虽然对史书的记载产生怀疑,但不能完全否定。
次日我们又用了一整天时间重复调查,到晚上长叹一声只好作罢。从地面是找不到古庸国遗物了,只有等有机会进行发掘看地下的埋藏情况。时隔二十年之后,这个时期真的来了。潘口电站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田家坝遗址是重中之重,考古人员经过近半年的发掘,没有见到任何与庸国有关的文物和古迹。我虽然特别关注,也曾抽时间去参加发掘,依然令人失望而归。在田家坝跑了两天之后,认为再在地面寻找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的结果,我们向堵河上游出发。在田家坝不足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叫黄土包的坝子,其地貌与田家坝差不多,只是面积小些,我们在黄土包找到了一些遗物,但都是汉代的;同时也发现有砖室墓,时代都不早,还是与庸国也没有关系。尽管我们跑了几天,最终并没有什么理想的结果,只好返回,去我们这次的主要工作对象,霍山遗址。
霍山遗址位于城关边,距县城只有一条堵河之隔,站在堵河边或是遗址上,竹山县城尽在眼底。遗址上是村委会的所在地,现在盖满了房子,既有民舍,也有公房,如村里的办公室,还有学校。现在正在建一个造纸厂,厂房基本都建起了,有些机器都安装起来了。我们在遗址上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遗址的模样。不过随处可见这种古代遗物,地面上到处都是陶片,有些土坯墙上还有许多陶片。我们非常高兴,想这个遗址一定能发现一些让人满意的东西。于是我们跑到那些房屋的边缘上去寻找,因为其它地方都是房屋,只有边边角角,不被人关注的地方,才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寻找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造纸厂的工人看到我们觉得很好玩,他们班也不上了,来帮我们捡那些东西,不一会时间我们就捡到一大堆的陶片和石器等遗物。
霍山遗址不大,加上到处都是房子,该看的我们都看过了,我们希望找到文化层。所谓文化层,通俗地说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地层,因为找到当时的地层就有可能发现更多遗物,和更准确的时代。于是开始寻找断面,在工人的带领下在河边还真找到了一个断面,经过观察,发现文化层基本被毁,原因是在建房子平整地基时将当时的地层搬走了。之后我们走访当地老乡和厂子里的工人,他们说在当时建房子前用过大型推土机,推出了大量的(瓦碴和雷楔子),这是当地的称呼,瓦碴就是陶片,雷楔子就是石斧类的磨制石器。还有成堆的陶罐,推测所谓成堆的陶罐可能就是墓葬中的随葬品,换言之,可能有很多墓葬被毁。这是最后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前期的七十年代也曾有过一次破坏,也是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当时一个老右派匡裕丛老先生,他正好下放在霍山小学当老师(现任郧阳教育学院院长),他发现了这些文化遗物,于是收藏起来交给了文化部门,现在还藏于竹山县博物馆。
霍山遗址现在被高楼大厦所占领,相信地下什么也不会有了,每次走到那个地方都觉得可惜,叹息之余,也庆幸当时我们采集回来几百件标本,这是霍山遗址仅有的资料。此后,我曾多次到过霍山遗址,那里已是高楼林立,这个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此消失,尽管它数量有限,还缺少地层依据,但它是唯一的,所以弥足珍贵。当然,这些标本都是些残片,同时也缺少地层依据,其价值大打折扣。
竹山的这次调查,时间虽然不长,也算不上理想,但我对竹山,对堵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2009.11.28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21 08:45:07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4743

发表时间:2018-08-21 16:45: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21:46:2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