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与秦香莲

均州出名人,在众多名人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陈世美和秦香莲。他们可谓是对名副其实的冤家,这两位名声之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应该是没有来者。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对夫妻,女人是一个成为任劳任怨,却遭人抛弃的代名词;男人则成为千夫所指,十恶不赦,忘恩负义的代名词。这两人都出自均州,陈世美是均州城人,而秦香莲家乡则在距均州数公里之遥的六里坪镇的秦家楼人,现为财神庙村。现在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还有香莲宾馆,应该是得名于秦香莲吧。
这两个人的名气之所以这样大,主要归功于《铡美案》。这是一曲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戏,或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对这曲戏不知道的也可能不多。故事并不曲折,而且还略显简单。大意为陈世美与民女秦香莲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积极向上,妻子全力支持。之后丈夫进京赶考后三年杳无音信,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儿成为东床驸马。本来此事放到今日本不算事,志不同不相为伴嘛。但在当时却有不同的理解,既嫌贫爱富,又抛妻弃子,罪莫大焉。当时,戏中的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且欲加害她们母子。此绝非人者,可谓禽兽之辈。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伸冤,铡了陈世美。这是故事的全部过程,这个故事可谓是一个大悲的结局,虽然 伸张了正义,但毕竟还是让人流下了大碗大碗的泪水。
历史人物一般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戏曲和故事中的人物是否可信就很难说了。如《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如,《天仙配》中的董永与七仙女,这些人物都是些似是而非的。那么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否是真实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秦香莲似乎是确有其人,因为六里坪镇有秦家楼,这个村子既有与秦香莲相关的传说,还有秦香莲的原型。据说秦香莲原名秦馨莲,“馨”字就是“香”意,故就有了秦香莲。这种说法似乎有其可信度,只是现在还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更确切的证据。
那么,陈世美呢,真有其人吗。根据均县还真有个陈世美这个人。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这个陈年谷就是陈世美吗?不错,他就是。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此人自幼聪颖好学,发奋读书,清顺治八年的举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此人在为官期间政绩突出,屡受顺治皇帝重用。后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
那么,这个陈熟美与陈世美有什么关系?本来这两个没有任何联系,却在戏曲中莫名奇妙地扯到了一起,而且关系还很不一般。故事发生在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一个姓仇、一个姓胡,二人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陈熟美是个正直之人,他先讲明道理再婉言拒绝,再给予路费打发他们回家。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怨恨而归,仇、胡二人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一个戏班子正在唱戏,而且是唱的《琵琶记》。这个戏说的是不义之人,做的忘恩负义之事,于是二人计上心来,不惜花费陈熟美给的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陈熟美,并加以改造,编造了一出新的《琵琶记》,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后来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这本来就是清代的事,也就不知怎么就“演绎”成宋代,而且还成为名戏。包公包拯是正直之人,著名的清官,但他再如何公正也是无法来铡晚他几百年的陈世美。
现实生活中的陈熟美和秦香莲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秦香莲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陈熟美辗转为官,一直把她带在身边,从未离弃过,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所谓陈世美的故事,起初不过就是仇、胡两个文人挟私报复的结果,而《铡美案》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都占重要地位,而其中惩恶扬善的情节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这曲戏远远超出了戏的本身,同样陈熟美也不再是其自身。一个正直之人,变成了是一个对爱情不忠、没有责任感男人的符号,是天下所有薄情负心男人的代名词实属不该。这当然不能怪戏,而是创作这曲戏之人。
这个故事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从这个故事中让人想到些问题。首先验证了“谣言说了千遍即成真理”这句话的真实性。本来这样具有负面效应的语言还是少说为好,可从这个故事中让人真切的感到谣言的可怕。陈熟美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官员,更没有抛妻弃子之过,而且是夫妻恩爱,爱家爱子。可人家不管你多么纯净,多么清白,说你是忘恩负义你就忘恩负义,说你抛妻弃子就是抛妻弃子;而且不明真相的人都相信,不仅当时人相信,就是时过数百年之后,人们依然还在相信这件事是真的。由此可以看出谣言之可怕,其影响之深之远,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不知道是何时开始,人们将这这种不寒而栗的行为运用得非常熟练,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运用这种手段,刻意攻击他人,以期达到某种个人目的。
谣言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地尤其深远,在今天古均州还流传着“均州不演陈世美,六里坪不唱秦香莲”。更有甚者,今天秦香莲的老家——六里坪镇财神庙村,当地的老人至今不承认秦香莲这个村子的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在南水北调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前往六里坪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在走访过程中,当地人有告诉我们,秦香莲的老家就在附近。我们一行非常高兴,觉得这也是个名人的出生地,有必要作些适当的了解。可当地老人失口否认秦香莲是本村人。秦香莲在曲戏中是正面人物,且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同情。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被男人遗弃那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若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也应该给予同情和理解,但当地人却还是如此不公正地对待这位不幸的女人。这就是这个谣言带来的后果,给无辜者带来伤害。这是历史故事,我们尽可将其当作历史来看,但在今天的现实当中这种被冤屈,被毁谤,被谣言攻击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以前常听到:谣言说过一百遍便成真理。从这个故事中真切地感到这句话的确实有些道理。
再是为何忠良遭攻击。陈熟美是个为官清廉,人品高尚,深受百姓爱戴、朝庭认可的好人,好官,但为什么这样的好人好官还要受到恶毒攻击?分析有二,一是水清则无鱼,官清则无友。陈熟美的两个朋友去给他送礼,本想捞个一官半职,如果陈熟美收了朋友的礼,给了他们官,那么人们一定是看不到这样一曲戏了。但他没有,因为他要为清官,所以他没有了朋友,相反成为了敌人。所以也就有了这曲戏,既而陈熟美也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坏人”。这让我想到的“唯小人难养也”这句俗话。
鱼是要在混水中生存的,因为混水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它给鱼送来食粮;水清了这样的微生物都不存在了,所以鱼就会饿死,所以清水,鱼是不会去的,去了也会很快游到适应其生存的地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单位是个肥缺,有多少人挤着进去;某某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大家都不愿意去,其中的奥妙正是如此。还有,现在为什么找出一个贪官,就带出一大窝同样的贪官呢,这正是因为混水里有微生物,有他们生存的“水”。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好混水的人一定会往混水里相聚,他们才是“同志”,才有鱼水之情。回过头来再看忠良为何遭攻击?官,本来就是被人所尊崇所追随的,有人求之,有人敬之,应该是朋友满天下,何言无友?这可不好说,因为求官者必有所求,求而得之即友,求而不得就非友了。非友者有二,一者互不来往,相安无事;再者为敌,既然是敌,那么他就要加害于你。清官,都是那些所求而不给予的正义之官,所以这样的官难有朋友;相反会得罪很多人,也就给自己种下仇敌的种子,所以遭到攻击。
再者就是道德问题。这个故事中的陈世美和秦香莲,不管其人是否真实存在和故事的真假都不重要,因为其只不过是一种艺术的产品,不能当作现实的真实看待。但故事中的抑恶扬善,伸张正义可圈可点,应该大力张扬。每当我想到黑包公怒杀附马之时,真让人肃然起敬。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今日的法律,现在的为官者,哪个敢于对自己的上司说个不字,更就别提主持公道、为民伸张正义、为民伸冤、怒杀附马爷?他们只求巴结不上,希望领导有违法乱纪之事,好为其效力,为其掩盖违法事实,为其逃脱法律的制裁,以此能求领导的欢心,为自己的升官发财铺路搭桥,怎会去得罪领导!道德是这部戏的主题,陈世美身为附马,贪图富贵,不认妻儿,这种为势力、为金钱、为美人的事,在今天真可以说是彼彼皆是哦,谁能说他是错的,有的只是人们的羡慕和称赞。不仅如此,现在不是还有些人想依附权贵,为讨得上司的欢心,将自己的娇妻献上司玩乐吗?凡此等等,现在这社会还有道德这一说?不是经常有人问:道德,多少钱一斤?
2009.12.16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22 08:06:14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3516

发表时间:2018-08-22 16:06: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08:05:50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