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州九仙庙

均州九仙庙
——对一张老照片的文化解读

照片,是一种媒介,对摄影家来说,它是表达、寄托、抒发情感的形式;对科学们来说,是对实物现状的客观、真实记录;而对于欣赏者来说,是表达摄影家的艺术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同时,由于它真实记录某一时刻的客观存在,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它去了解、探讨事物的存在及其内涵。前不久,我得到一张老照片。照片灰蒙蒙的,看上去是一座庙宇,但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庙宇,不清晰的景物,特殊神秘,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于是我找到有关人士对这张照片进行深入了解,原来它是供奉着九位神仙的九仙庙。
九仙庙,历史上并不非常多,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你知道九仙庙是何种庙宇吗?它供奉是哪九位神仙吗?若你不是太明了,那就请跟随我的文字……

1、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前,武当山博物馆韩馆长来到我馆办事,闲聊间他建议今年是武当山大修六百年,我们可否联合举办一个老照片展,以《武当山老照片——纪念武当山大修六百年图片展》为主题,以此为之纪念。此建议颇有吸引力,我馆正在酬备迎接博物馆日的展览。这可谓是各有所得,两家一拍即合,于是开始筹划和制作。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道教圣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信士香客们精神之寄托,是文人墨客抒怀之媒介,是专家学者探索文化本源之土壤,是旅游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如此融自然、文化、宗教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在几十年前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今天的武当山与几十年前比较可算得上是“新气象、新景观”,于是人们开始遥想当年的武当山,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决定举办这个“老照片”展览。
所谓的老照片就是武当山五、六十年代的照片,这些照片客观记录着武当山当年的原始风貌。从时间上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武当山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片上的景与物很多都已成为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所以这些照片对于武当山来说甚为珍贵。尤其是古均州城的一些照片,已经成为文物,是研究、了解古均州的珍贵资料。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尽管都是黑白的,也不甚清晰,但那古朴的风韵及已消失的建筑让人浮想联翩。传说中的均州城、净乐宫、大石碑坊等具有代表性文物展现在眼前,那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绝伦的雕刻既让人惊叹,又让人叹惜,由此也特别希望将这些并不是太久远的老照片展示出来,与关心武当山的人共同感受那个当年的武当山。
武当山,一座青山,两条神道,一线碧水,外加玲珑的建筑,将本来平常的山水装点成若隐若现的画卷。当人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时,殊不知,山下那碧波荡漾的水库,淹没了始建于战国时期的一座均陵古城。当人们在惊叹山上那些宏伟瑰丽的建筑时,殊不知,那波光粼粼的湖水下,有古老的建筑群中最为恢宏、最能体现武当山气势的建筑——净乐宫。还有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古镇,及古镇中多达数十处庞大建筑群。根据资料显示,草店镇上每一处建筑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少者有房屋上百间,多者达数十个院落,房屋数千间。这些建筑的主人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人、富商、达官显贵的私人道场。他们将当地的建筑文化带入武当山,使草店这个小镇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百花园”,中国民间建筑的“博览会”,所以每一处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精华。
草店这些建筑,本来应该闪耀着文化的光芒,让这个古老的小镇散发出远古的幽香,给后人留下缅怀历史之场所。而如此璀灿,如此光芒四射的建筑,在一夜之间沉浸于湛蓝的湖水之中,在它给人们留下长长的叹息之余,也开启了人们的暇想之门。武当山博物馆提供照片100余张,和我馆收藏的老照片,近200张。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版面设计,并配上文字说明,使内容更加翔实。展览如期对外展出,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
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它就是本文所说的九仙庙旧照。它位于古均州城内,现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这张照片是九仙庙唯一幸存的信息资料。

2、九仙庙的外观与一般的古代庙宇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青砖布瓦,飞檐高翅,石门、石墩、抱鼓石齐全。不同之处在于门前有一对兽形石雕,其身体消瘦,面容清秀而温顺。有人说是狮、亦有人说是虎,其实它是狐。这很稀奇,所以才使人们混乱。除石狐外,庙宇的其它部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正面是宽大的八字墙,墙顶是精致的砖雕纵脊,脊下檐为砖雕斗,非常精巧,细腻。纵脊的中部,有一柱,支撑着门楼,柱上雕一条高浮雕的盘龙,龙环柱而行,有腾起飞天之势。八字墙上是高耸的门楼,飞檐高佻。飞檐的中脊上有门楼中部有一横向中脊,由青灰色青砖雕花而成,正中有一莲花宝瓶,这是九仙庙外观的又一不同之处。宝瓶共七层,莲花座为六层。宝瓶两侧各一龙,环卧于横脊之上。两端为鸱吻,在殿宇顶部正脊的两端,这种鸱吻也称为吻兽,喻示祥瑞。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但此鸱吻并非是龙头,而是环翅的龙尾,此类鸱吻并不多见,此可谓别具风格,独树一帜。飞檐中间有垂脊兽,垂脊兽一般十个,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上都会是十个,其多少要按建筑的等级而定。垂脊兽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九仙庙的垂脊兽并没有完全反映出来,这对其性质的认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门楼的两侧是九仙庙主体的顶部,其为歇山顶、黑色布瓦,两端有风火墙,也叫女儿墙。所谓女儿墙,是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引伸。古人将女性不当事,认为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建筑上将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墙叫“女儿墙”。“女儿墙”是防止旁边的火蔓延过来,起着隔离的作用。风火墙也有鸱吻,歇山顶的中脊与门楼的中脊相似,其鸱吻亦这龙尾,龙尾也是环卷着,只是前者卷成环形,而后者卷呈“8”字形。建筑的正面是面阔三间,两侧也各有一排房屋,推测可能是四合院式建筑,由于照片只是建筑的前正面,所以不能看清楚建筑全部。据说,其内还有一个戏楼,这进一步说明,建筑为四合院式的,只是对其进深不能确定。
照片中不仅画面模糊,建筑也让人模糊。它显然属于传统的宗教类建筑,但又与常见的庙宇类建筑明显不同,它是什么性质的庙宇?供奉的是哪些神灵?面对照片,一筹莫展。于是四处查找资料,可它似乎并不存在,几乎是一个字的数据也没有找到。在无奈之中,想到了均州的一位文化老人,原丹江口市文化局长朱道琼先生。老先生告诉我,它叫九仙庙,并详细的介绍了均州九仙庙的情况。同时,他还大致介绍了九仙庙供奉的神灵,以及其它地方的九仙庙等。
均州九仙庙位于古城的东边,解放后将其改作学校,后又改为均县中苏友好协会会所。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特点来看,其时代应该为清朝。九仙庙里供奉有九尊神,靠正墙是三尊主神,即狐仙、龙王、虫王,其地位最高;东面是观音、火神、关公;西为土地、山神、武道,合为九仙。九仙依据地位排列,它们虽然同处于一个神台,但其地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神坛的位置也有区别。九仙的神职各异,各有其责。根据分工,狐仙主要化解百姓难事;龙王专管大旱降雨;虫王防治病虫害;山神和土地看山管地;武道保佑村民免受战乱;火神专管灭火;关公象征忠义;菩萨的地位最低,掌管杂事。在中国建九仙庙的地方不多,现可知北京和河北承德尚有九仙庙外,天津、福建等地也有九仙庙的遗迹。
在中国,神仙是最不陌生的神灵,多得让人难以分辨,如人们熟悉的有神仙、有道士、有和尚、还有八仙等等,却就是没听说过九仙。当然在九仙当中,有一些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如龙王、土地爷、关公、菩萨等。但这些神仙组合在一起,确实前所未闻,尤其是狐仙,更有些不可思议。狐狸,一向都是贬义的动物。在人们思想中,它是一种狡诈,奸猾,以坑害他人为性的可恶神仙,可在这里,它堂而皇之地进入庙宇,与龙王同处,供人们膜拜。除此之外,还有虫王、武道也让人不明白,它们是何方神仙?还有菩萨,它本来是佛教之神,怎么与中国的神仙同处一室?
均州的九仙似乎已经清楚,其实更多的问题才显露出来,如各种神仙的施职,更使人不解。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只有求助于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查寻,总算对九仙有了一知半解的认识,现按仙界的排位将其介绍给大家。

3、九仙之首为龙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大约出现于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断丰富它的精神内涵,完善它的形象。直到今日,龙在国人的必中,依然是那样神圣。
龙,是人们臆造的,原本就不存在。由于它是臆造的动物,所以其形象既神秘又富于变化;也因为其为臆想的动物,人们可以寄予更多的精神,这就是龙崇拜的客观因素。龙与水总是相依而行。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欲求得生存不能离开水,所以龙于水中,并成为统领水族之王。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皆由龙王驻守,江河湖海莫不如此。龙是中国古代四大神灵之一,在古代,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神。
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凡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若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武当山有五龙宫,其始建就于唐朝,是唐太宗下诏兴建的。当时称为五龙祠,建此祠的原因,是当时的均州太守姚简在武当山求雨,龙王显灵之后,为纪念五龙这次降雨,为百姓送来甘淋而建。
龙称为王者,出现于唐宋时期,是皇帝封的。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皇帝之所以封龙为王,与其自身政治有关。古代的皇帝皆称王,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于是将龙也誉之为王,使皇帝与龙等齐,以此来统治天下。直唐以后,龙不仅是兴云布雨的神,也成为人们消去炎热和烦恼、降福灾祸于世间的王。
龙从臆造出来,进入水的世界,成为掌控水及人间风雨、旱涝的主神,因而得到了民间普遍的敬仰。直唐宋以后,道教将它吸收为神,进入天界。于是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除此这外,还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所以在四海各地无处不有龙王的栖身之所——龙王庙。不知何时,龙王与其它八位神仙搞了一个组合,并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九仙庙,古均州九仙庙便是其中之一。

4、自然界中生灵遍布,林林总总,虫是其中之一。虫也是林林总总,有益虫也有害虫。益虫,是对人类、对自然有所帮助的虫;相反,为害虫。人们对益虫记忆不多,而害虫总是那样让人刻骨铭心,如蝗虫,它飞过之后,农作物基本被祸害干净。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民以食为天,粮食被虫祸害,无易于夺去民众的“天”。伤心,痛恨,于是就会出现要对付虫的办法,以神来管虫,这是虫王出现的原因。民众希望有神来保护粮食作物的丰收,保护、保证民众的“天”。当然,害虫不仅只是针对祸害作物的虫,还有更多。
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前,确实有虫王是“何方神仙”的迷惑,它在九仙中仅次于龙王,说明虫王地位之高。人们不禁要问:虫王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在民间宗教中,不管是什么神,都有其出现的原因,有其故事,虫王亦是如此。相传虫王是中国农村驱灭害虫、呵护庄稼的保护神,也称虫神。这个神一直存在争议,有说是鸟,也有说是人的。说鸟者,其名叫鹙,是水鸟,头和颈都没毛。据记载,某地发生巨大的蝗灾,蝗虫遮天蔽日,庄稼危殆,人们都束手无策。突然天空飞来一种水鸟,成千上万,勇状空前,纷纷啄虫,不到几天,蝗无孑遗,岁以大熟。这种水鸟消灭了蝗虫,为农民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得到此消息后,敕封其为护国大将军,人们纷纷尊称其为虫王。说虫王是人者认为,这个人是元代的刘承忠。刘承忠是元代末年的一位将军,驻守江淮时遇到蝗害,他督兵捕逐,蝗虫殄灭殆尽。他在元朝被灭之后,自溺而死。当地人建祠纪念,称之为刘猛将军,因其捉虫有功,被称为虫王。
这些传说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但从虫王的出现说明处于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只是“望天收”,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无助,所以才寄希望于某种神的力量来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虫王不管是人还是鸟,只要为民除害我们就应该记住它(他)。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这位大仙无论存在不存在,它都反映出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心态。

5、虫王的出现和其存在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为百姓除害,给人希望。但狐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人们从来都不认为狐狸是什么好东西。狐仙又名狐狸精,民间俗称大仙,其法力无边,可其法只是用来害人。狐狸精可幻化人形,一般会变幻成美貌之女子,以勾引英俊少年以害之。这样的害人之兽为什么又成为仙,被供奉于神庙之中?更为甚者它被供奉在大门之前,位置突出,形象威严。它占据着最为威猛的狮子之位,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它的社会因素何在?
宗教是人类灵魂的食粮、雨露,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任何事物都有它兴盛和衰落的时期,道教在经过魏晋的纷乱之后,中国的本土宗教出现衰微,于是民间的“五大仙”就受到民众的追捧,狐仙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神圣的祭坛。“五大仙”又称为“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剌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这些神仙似乎没有一种有好口碑的,至于人们为什么要将这五种恶名满贯的动物尊为“仙”,待探讨。
在中国除妖神话中,常有狐狸通过修炼、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为美女,以勾引壮丁或少女。《太平广记》记有一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后的情状:“女即浓妆盛服,于闺中,如与人语笑。其去,即狂呼号泣不已。”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常叙述善良的狐仙与凡人相恋的故事。最为有名的莫过于九尾狐的故事,传说商纣王,得到一个惊艳无比的女人,致使他迷失了自己,这个女人就是妲己。妲己原是商朝诸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被九尾狐附了身。这个被九尾狐附身的女子使纣王变得非常残暴,最终导致商朝亡国。故九尾狐或是妲己成了勾引、以色相来迷惹男人的代名词。从此之后,人们将美貌、善于勾引男人的女子称为称为狐狸精。妲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夏之妺喜、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骊姬)之首。
至于狐仙,并不像九尾狐的名声那样坏,它是一位恶善参半的大仙,以非善即恶,或非恶即善的形象出现。据说,得道的狐仙懂得通灵,能替人医病或消灾解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拥有着相当多的信众,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断,保佑信众健康平安,所以许多村庄专为狐狸立庙建宇,供人烧香叩拜。如果求之而灵验,要在庙中挂红悬额,还愿回香;若不还愿,它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于人。
前些年,还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就是歌颂狐狸的,名《白狐》。歌中的白狐之美丽、之善良、对爱理解之深、对爱付出之真,让人动容,这样的狐还值得崇敬。这就是所谓的“妖魔鬼怪比人间正人君子更可爱”吧。狐仙是一种让人说不明道不白的神仙,它好起来善良聪慧,相反无恶不作。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它充满了两面性,一恶一善,善恶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狐仙。
不过我在想,狐狸所施之善是否真的是善。中国有句俗话:狗改不了吃屎。狗既如此,狐狸能改变它邪恶的习性吗,可能性是不大。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品性”不改的例子很多。人一旦染上了邪恶,邪恶将会占据他的灵魂,若要改邪归正,很难。人既如此,莫说狐狸。

6、观音,在九仙中地位很低,是一般的神仙。这也难怪,它本来就不是土生土长的神仙,而是外来之神。虽然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之说,但在九仙庙是不念经的,只供人膜拜。观音菩萨是一位佛界之神,与仙没有关系。佛、道本来是两家,菩萨与仙同于一室,并行而立,共同按受信众的跪拜,令人费解。在无解中解释为:中国文化的广博胸襟,有纳百川而成海洋之势,而使它绵绵五千年,生生不息。
观音,也称观世音、观音菩萨。从字面解释,观音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这“声音”的含意非常广,它是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好与坏、善与恶、丑与美。观音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在佛教中,它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本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它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观世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它本来是称为观世音菩萨,在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在法界宇宙星系中,正法明如来所教化的菩萨摩诃萨已无量无边。菩萨悲愿无尽,无怨无悔,慈悲智慧不可思议。在无量劫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灭度时,观音菩萨就会在当日下半夜示现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象已深植大众百姓心中。
观音菩萨进入九仙庙并没有那么多的神力,她在九仙神中掌管其它杂事,当然,所谓的“杂事”中可能也少不了她在佛界中的“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之责吧。

7、关公,是这九仙中唯一一个非神仙的神仙。他是位历史名人,且是位大英雄。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约为公元160-219年。关公,字云长,名关羽。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著名将领。东汉末年,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到战死沙场,一直都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称为忠义之神,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之后,历代朝廷褒封,使其成为至尊的神人。关云长本来是个普通将军,由于有统治阶层大肆宣扬其忠义之精神,致使忠孝节义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精神信仰。于是纪念这位真神的庙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说南北朝时期,有关纪念关羽的庙宇,达数十万座。此后,关公的封号还不断加多,似乎到了一种无边的程度。
本来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着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清朝时被奉为“忠义神武 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不可改变。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在光大年间(公元567年)今湖北的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这是中国第一座纪念关羽的建筑。古代社会人们尊关羽为神,其目的有二,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羽的忠义、神武进行褒扬,是为了让人们心甘情愿忠于朝庭的统治;二是古代社会的民众对封建统治虽怀有不满,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到处都是战火,且长达数百年之久,百姓需要一种精神予以寄托,于是关公的忠义孝道成为一种社会需要的精神食粮。
就关羽而言,他是一位令人难以理解的历史人物,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对其不解之处在于,因他的大意而丢失了荆州,使蜀国失去了战略之地,动摇了国家之本,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刘备轻率出兵,虽然与其没有直接关系,但祸出于他,从某种角度而言,蜀的最终灭亡他埋下了另一祸根。对他个人来说,失去荆州,败走麦城,最终引来杀生之祸。就这样一个人,竟被当作神来供奉,而且绝非一个“黄袍加身”,而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确实让人不可理解。我认为,不去追究他的责任就够宽容了,为什么还要追认他为“武圣”;更有甚者,还融所有美誉于一身,实在让人迷茫。
中国有一种造神文化,关公是最这典型的一例,而且造得登峰造极。其实他与今天的某些先进人物大体相似。好与不好都并无关系,只要有人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最后好也好之,不好也好之;行也行之,不行也行之,至于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当然,英雄创造出来之后,信不信在于自己。

8、山神,顾名思义是管理山林之神。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这是自然崇拜的遗风;在虞舜时,就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礼记•祭法》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在古代的中国,有天子封神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制度,最有说服力就是泰山封禅,历朝都有些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就到泰山献祭,以告天地。
山神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由于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对自然及一些自然现象缺少认识,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的非科学的文化现象。如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还保留着祭祀山神的风俗,不少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仪规。古代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悬”的祭法,即将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这种文化一直沿续下来,今天对那些古老崇拜不太理解,其实在远古时期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原始农业之前,山林是人类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人们为了生存,到山上摘野果、采野菜,猎取动物等来解决饮食,满足自身的需求。可以说山是人类早期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山人类可能就无法进化成今天的现状,所以对山林的崇拜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考古中发现的祭祀自然的遗迹很多,只是难以将这些遗迹严格区分,哪是祭祀天地,哪是祭祀山川河流。山神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神灵,同时也是古人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大量的食物资源,还有许多使人们能以得出合理解释的现象,古人习惯性地将一些不可理解、不能解释的现象用巫术思维来理解,所以山神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古人祭祀山神,是希望得到其保护,使人的生命得到更好地生存。

9、火神,也是一种自然崇拜,它的出现及其内涵,与山神有着相似之处,只是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性质也是出于人类对自然神秘现象的敬仰、迷茫、不解所致,是人类对自然的非理性解释。
中华各民族都有祭祀火神的风俗,由于地区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对火神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中国历史上曾出现有名、有姓、有职位的火神。其名祝融,又称祝诵,祝和。祝含有祭祀、巫术,巫祝之意。相传帝喾高辛氏时,祝融担任火正之官,此官专门从事祭祀用火之职。火正,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他是有史以来最早的火神。
火是自然的灵光,所以它对于人们来说是神秘的。当人们对火的认识得到提高后,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已被得到充分的肯定。由于火的自然属性,火种是非常宝贵的,人们为了保留它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才用专人来管理火,于是出现火崇拜、并对管理火的人也视为神。祝融就是这样的人,他原为“守燎”的“火正”。所谓燎,即火燃烧状态,守是看守。这里的守燎就是看守、管理祭祀时所使用之火。“火正”是官职,即其是管理祭祀用火的官。正因此,所以人们将其视为火神,并加以崇拜。在中国除祝融为火神之外,还有炎帝和吴回,共三位被百姓供奉为火神。
火神崇拜缘起于自然崇拜,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人们对火并没有很多的认识。物以生食之,更无取暖之概念。到了大约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后,人们认识到火不仅可以熟食,化腥骚;还可以用来取暖。冬日,人坐在火边,暖气洋洋,故而将其加以利用。如北京猿人遗址就发现有大量的用火遗迹,这是用火的直接证据。但火并不能由人来控制,只能由其自燃自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一、二万年前后,人们才对自然的火种进行管理。当时只是将火种留下来,不让它熄灭,以备后用。如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用罐子来储存火种。同时,人类也发明了自己制造火种,生产火种,击石取火、钻木取火都是人类早期取火的方式方法。同时人类对火的利用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如熟食、取暖、烧荒等等。当进入到原始社会晚期或末期,火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它不仅用于生活,同时还进入宗教与科技领域,于是掌握火、控制火成为一种职业,火开始按人的意志来为人类服务。
火的利用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活、生存,而是促使人类的进化,加速社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0、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灵。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中国从一万年前原始农业正式出现,从此奠定农业社会的基础。土地神虽然不是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其出现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神的前身为古代的“社神”,所谓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土地的神。《公羊传》注云:“社者,土地之主也。”古代社会常说的江山社稷,其意就是指土地,后来才引伸为国家和国家政权。在很早以前就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而且流传非常广泛,中国的土地庙就是祭祀土地神的专职场所。据《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可见当时祭祀土地神的“社”已有等级之分。土地神虽然没高低、上下之分,但主持祭祀、设立祭祀场所之人是有等级之分的,这样就出现庙宇(社)有大小,高低之别。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视土地为“神”。对土地的崇拜源于原始农业,它与山神一样属于自然崇拜范畴,不过它所崇拜的对象是土地;而土地古人称之为“地母”。所谓“地母”实为农业之母,粮食之母;粮食又是人生存之母。由于农业是靠天而收,收成也很难固定,故人们以求得好收成,对土地当神来加以膜拜。
大约到了汉代,土地神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还属于自然崇拜之列,而至汉武帝开始,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祭祀土地神之风更加盛行,此时的土地神已具有人格化的特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做成饼,并印上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和财气,用以祭祀土地之神,这些祭品称为“土地粿”。在祭祀时,还要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敬献于家堂上土地神位,而供奉于神龛之上的土地神名为张德福。人们将这些祭品敬献于他,是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
土地神叫张德福,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至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102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然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这户人家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于是土地神再也不是原始社会的自然“地母”,也不是封建帝王那种视之为社稷之神,而是一个具有具体姓名,有血有肉,进入家庭,登上普通家庭神龛的土地神。
土地神分为土地公与土地婆,他们是一对夫妻。据说这对夫妻颇具个性,土地公的为人聪明圆滑,会说话,有头脑,所以到今天知道他的人也很多;而土地婆知道的人就少多了。为什么?因为土地婆嘴多,说话直来直去,话也不中听,所以她不讨人喜欢。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他说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嚎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其死者复活。这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恶婆”,不给祭祀。这是个无法考评的传说,但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到,不仅是在人间说直话的人吃亏,即使在神仙界说真话,说实话的人也一样吃亏。

11、所谓武道,可以理解为习武、行武之道。武,即为武力、武装、武术等;道,为道理、道德、准则。这样,武道神就可以理解为,习武之道、行武、尚武之道的神灵。“武”有着自己的精神,是以武止伐,平息干戈;是从相互对立、矛盾争斗之中找到互助统一,从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争纷。行武有着自己的准则,高尚的行武者,不是乱用武力,泛使武力;相反,使用武力是为了和平,制止杀戮和暴力。中国的“武”字是充满哲学思想的,“武”字其上部为“戈”,下部为“止”,组合在一起就是“止戈为武”,即阻止、停止、终止用戈(使用武力)才是“武”之目的。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若用武之时,其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武力、为了杀戮和暴力,而是保卫和平,保护生命,从而达到以武止戈的目的,使天下太平、和平,民众过着和睦、安宁的生活。
“武”字的含意也是武道的精神。行武者先要是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化干戈为知己,合天地于一气,这是武道神的崇高境界。武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华武术精神,这种精神从产生到壮大,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其基本完成在明清时期,现在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中国武术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以为养身”等组成。这种武道精神是一种纳天地之广、融人性之灵、汇道德之精于一体的一种习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武道之神。
武道神是习武之人的神灵,它告诫习武之人,何为“武”,如何习“武”,如何使用“武”;提醒习武之人的一举一动所蕴含的潜在道德标准和精神内含。武道神虽然指的是行武之道,这个武力实为武术之武,并非武力或战争之“武”,但其精神是相通、相似的。这是中国人对武力、武装力量的一种认识,中国人对武力的认识是充满哲学意味的,尤其是充分体现出中国儒学思想,充满“仁”之精神,这是人类社会少有的一种尚武精神。这种精神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尚武、尊武,实质是追求和平,崇尚和谐,这就是“止戈为武”的深邃、博大之处。

12、到此,对九大神仙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对其理解是否正确或准确值得请读者评判。我们再回到照片,大门前的石狐雕塑,现在可以理解了,它是九仙庙的主神之一狐仙,所以将其立于大门之前。龙王更是排在第一位,所以它的形象更多,既有鸱吻上的龙尾,也有柱上的盘龙,无不显示出龙地位之高。其它诸位神仙的尊容在这张照片中虽不能领略到,相信一定会在庙内的香台上设有其位。有意思的是九仙庙中有一尊醒目莲花宝瓶,且处于屋顶正中心,说明对其之重视。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莲花宝瓶本来是佛教的象征,九仙庙显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场所。在道教场所出现佛教的象征物,合理的解释就是佛道融合。这样理解也使九仙中的观音菩萨合理化,它虽然是佛教的主神,在道教中也有其位置,不过她不是佛,而是仙。
人有职业,神仙也是这样,九仙庙中的九位大仙都有其职能,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的是各护一方平安。当然这终究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是否真能保一方平安,这要看每个人的认识和信仰。九仙庙的出现与中国这个农业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上述九大神仙都是与人们生活、农事密切相关的。龙王管理水,虫王是管理病虫害,土地与水是农耕社会命脉。山神和火神,一个管理山川河流,一个管理与人们生活极为密切的火源火种。土地神,更是农业的根本。
当然,农耕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是人类的最高目标,是古今人们相同的理想。同时,对人自身而言,修身养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就有了象征忠义的关公和强身健体的武道神。武道之神,强调与人为友,以武止戈,以武止战的“和为贵”行武之境界。狐仙的出现应该是含有婚姻意味的,她强调的是人们要正确对待丑与美、善与恶的关系,以人性的善恶为前提才能保证婚姻的幸福美满。观音更是人们熟知的,保佑人们多子多福、保佑人们平安幸福。这些都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特性,这不管是物质基础上,还是意识上,形态都于一座庙之中。
九仙庙一般出现于清代,在全国并不多见,现可供研究的资料并不多。清朝是一个极为重视农耕的朝代,北京五坛中就有地坛,所谓地坛就是祭祀农事的,即祭祀地母,所以才称为地坛。北京现在还有一座九仙庙,这是全国唯数不多的九仙庙了,老均州城中的九仙庙现在也只留下这张照片,如果当初没有那位不知名的摄影家留下这张照片,可能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在丹江口库水中还有一座精美的古老庙宇,我也不会有机会来探寻九仙庙的文化内涵。
2012.6.10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22 08:27:27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13065

发表时间:2018-08-22 16:27: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02:09:1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