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与“鹊桥仙”

“七夕节”与“鹊桥仙”

1、农历七月初七,古称七夕节,也称七巧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节日,正因为其充满浪漫情怀,所以有些人要其与世界接轨,将这个节日改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好事行为,实在没有必要将西方的情人节移花接木地嫁接到中国传统节日上来。分析好事者的心态,可能是认为七夕这个词不够浪漫吧。其实,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说是无知也不为过。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节日,我们的祖先不仅懂得浪漫,更知道如何浪漫,只不过中国人的浪漫是深含其情之中,讲究的是含蓄内敛、含而不露、言而不明、言而不尽,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赋诗意,更具美感。中国的七夕节就是表达这种情感的典型代表,比西方那种张扬、外露的浪漫不知要高出几层境界。七夕节是个极具美感的节日,不仅给人以浪漫和温馨,还因节日安排在晚上,使节日再添几份朦胧色彩和神秘气氛,使其美观更加浓郁。有如此浪漫、美丽的节日为何还要引进那些并不入流的东西来涂鸦我们的美丽?当然,在此并非讨论情人节的问题,而是讨论七夕节与“鹊桥仙”之间的关联。
七夕节与“鹊桥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被人知晓的词汇,一个广泛流传于民间,另一个则存在于正统文化之中。在这两个词中,知道“鹊桥仙”的人远不及知道七夕节的人多,这可能就是民间文化与正统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吧。“鹊桥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为宋词中的词牌,再是墓葬中结构,前者出现并流行于宋朝文学作品之中,后者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这两种“鹊桥仙”虽然有时间的差异,也有形式上的区别,但它们与七夕一样,充满浪漫气息,又充满人文情怀,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温暖的色彩。七夕节与“鹊桥仙”虽然在内涵上颇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文化承袭关系,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又是否具有相似性呢?这是我所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将这三者串连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与“鹊”有关,这个“鹊”就是自然界中的“喜鹊”。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七这天,喜鹊都要飞到天上,去用自己身体在银河上架起一座桥,这座桥因而得名为鹊桥。这座鹊桥非一般人可以行走,其仅供牛郎和织女这对仙人中的恋人相见、幽会,于是就有了鹊桥会或鹊桥相会,并广泛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化中。由于有了这个美丽的故事,所以七月七也就成为有情之人相会、幽会的日子,鹊桥也成为爱情的暗语。华夏民族是一个懂得美、讲究美的民族,中国人的审美思维趋于“隐”、“含而不露”,讲究雾里看花。美不在于露,而是引人进入想象和丰富的空间,中国人的美是:言而不尽的语言、露而不透的裙纱、薄雾中的花朵、晨曦中的小草、朦胧的诗、空灵的画……,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学思维。
当然,鹊桥肯定是不存在的,但在中国人心中它似乎又真实地存在着,这都是主观的意愿,非理性的行为,但鹊桥客观地存在于墓葬之中,这是不争的实事。

2、作为词牌的鹊桥仙是为文人吟诗填词所用。词是宋朝的一种文体,是供人吟唱的诗歌,由于它流行了宋朝,所以称为宋词。宋词有很多种固定的格式,每种格式都有自己的韵律。同时,每种格式也都有自己的名称,其名称就称为词牌,鹊桥仙是其中之一。
鹊桥仙这个词牌的由来据说是因鹊桥相会故事,据东汉《风俗记》记载:“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后人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所以鹊桥仙源于鹊桥会。当然,也有人说鹊桥仙的出现于欧阳修“鹊迎桥路接天津”这句诗。不过,这句诗也是咏唱牛郎织女的故事,所以这两种说法都出于“鹊桥相会”。据此可以断定,鹊桥仙渊源于七夕那个美丽的传说,只是源于何人尚存在异议。
“鹊桥仙”源于何人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问题是故事的鹊桥会与词牌名的鹊桥仙及墓葬中鹊桥仙是否有关联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墓葬与鹊桥仙的浪漫色彩似乎不太谐调,墓葬中的确存“鹊桥仙”这种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结构。本来墓葬是安葬死者的地方,死人无所谓情感,更谈不上浪漫和温存,但我们的先人就是将这种情感带入到那个世界,让死人也能享受那种温存,其所含的意思与文学中的“鹊桥相会”确实具有相同的意味。
墓葬中的鹊桥仙出现的时间与七夕的传说大致相当或略晚,具体地说,这个故事出现于东汉,墓葬的鹊桥仙出现于六朝,而词牌名的鹊桥仙出现于宋朝,从时间上它们彼此相互衔接,继而可以确定墓葬中的鹊桥仙是晚于鹊桥相会的故事,词牌名的鹊桥仙又晚于墓葬的鹊桥仙,词牌名鹊桥仙都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清晰明了。
但墓葬中鹊桥仙在长时间埋于地下,致使人们对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墓葬结构一无所知。墓葬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到六朝时期,墓葬分为墓室、甬道、壁龛、棺床等结构,大墓还会有前室,后室,耳室等。鹊桥仙是墓葬的一个局部,或说是墓葬结构中一个很小的部分。鹊桥仙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墓壁的中部砌成一个方形的孔,象是窗户;二是两座墓相隔要有一段距离,在这两座墓相邻的墓壁各砌一个孔,相隔的距离用砖砌成似通道般的桥。这两种形式都叫鹊桥仙,考古学也称其为“过仙洞”。当然,“过仙洞”远不及“鹊桥仙”浪漫。 鹊桥仙这种墓葬结构流行六朝时期,它若是单独的一座墓是不会出现的,只有是两座墓,且这两座墓要并列;它们还要靠得很近或是两座墓同时使用同一墓壁(即甲墓的左壁和乙墓的右壁),且两墓还要必须夫妻,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之后才能使用鹊桥仙,否则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墓葬结构。

3、鹊桥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墓葬结构,其真实意思就是希望死去的夫妻,能通过这个方孔(鹊桥)进行约会、相聚、沟通、交流,就像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一样。
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它不仅有着肉体的需要,更需要精神的满足,七月七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正是这种肉体和灵魂的融合,由此也不难看出,传说中的鹊桥相会和墓葬中的鹊桥仙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牛郎织女是活着的神人故事,是故事中的两个活着的人在相会,而墓葬中的鹊桥仙是两个死人的相会,是灵魂的相会,是活着的人一种精神寄托。
本来牛郎织女是宇宙中的两个星座,所谓天河也是宇宙间的银河,但我们的先人却将这二个浩瀚的星座变成了对情人,且演绎出足以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出现在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儒道佛的合流使中国文化形成一股充满玄妙色彩仙风道骨,儒学的理性,佛教的因缘和道教的道三者相揉,构成一个奇幻的世界。尤其是道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仙道之风盛行,加之当时一些文人隐士不满社会之风,而隐于村野山林,思想颓废,生活浪漫,讲究人性和自由,人生中以追求爱情为时尚。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牛郎和织女不仅变成了人,而且还发生美丽的爱情,银河也不再是浩瀚的宇宙,而是变成了一条阻隔爱情的河流。
无论是“鹊桥仙”还是鹊桥相会,它们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所生产出来的。文人对生活总是赋予更多的情感,更为美丽的词汇,阴阳两个世界皆如此。对于人离开这个世界,多用“驾鹤仙去”、“升仙”、“仙逝”、“仙去”等既文雅又富于浪漫色彩的说法,“仙”隐含不在人世之间,如神仙,大仙都非人间之人,而是另一个世界的社会成员。至于鹊桥仙,其“鹊桥”显然是借用了牛郎织女相会之鹊桥;“仙”可以理解为仙人、神仙,或是仙逝之人。那么,鹊桥仙就可以理解为鹊桥在相会或是行走的人。
这里的桥不管是牛郎织女的鹊桥,还是考古的鹊桥仙,其实都是一个心桥,情桥,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相应、心与心的相通,是情与性的相融。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我们的祖先一直都追求着人性美好的东西。爱情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现在和过去都是这样的,二千多年前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早就被传为美谈,他们是用琴来传递爱情,那琴就是这里的桥;屈原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虽让人心碎,却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爱情的追求,他是用笔来抒写爱情。总之,都是对爱情、对人性的赞美,表现出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热爱,对美的追求。
近年,有些人喜欢用“中国的情人节”来说明“七夕节”、“七巧节”,“情人节”是外国人的节日,中国有自己的节日,干嘛还要引进人家的东西,难道“七夕节”、“七巧节”就不够“情人节”浪漫?其实不然,我们的祖先对生活是充满了情调,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不仅是活着的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且对死去的人也一样希望他们能情深深,意绵绵,借喜鹊幽会,借方孔传情,哪个民族能像我们的先人一样懂得感情,懂得生活?

2009—9—9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01 08:19:05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3380

发表时间:2018-08-01 16:19: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1 11:36:18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