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 封 的 母 爱


尘 封 的 母 爱
――对新石器时代未成年人墓葬(瓮棺)的文化解读

母亲是给我们生命的人,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母亲的爱是人类伟大的爱,是人类最圣洁、最无私的爱。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件将母爱尘封了五、六千余年的文物——瓮棺。
瓮棺,顾名思义,是用陶瓮做的棺材或说是用瓮做葬具的墓葬。瓮棺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埋葬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因陶瓮相对较小这一客观原因,故其一般以埋葬未成年人的形式出现,成人用瓮棺的情况很少,所以在人们的思想中,瓮棺即为小孩的墓葬。展柜中这件文物就是出土于大寺遗址的瓮棺,这是一座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未成年人墓葬(瓮棺)。瓮棺是由陶瓮做葬具的埋葬形式,从史前时期出现,后世也有出现,如汉代就大量出现瓮棺。瓮棺一般分上下二个部分,下部为一个较大陶缸,上部是一个红陶钵,陶钵盖于瓮口,使二者形成一件完整的瓮棺。我向大家介绍的瓮棺特指新石器时代的瓮棺,大家看到的瓮棺,是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的瓮棺。这座瓮棺虽小,却真实地记录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
母爱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处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还有文明社会,莫不如此。我们现在无法证实母爱的文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但可以肯定,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时期,即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母亲和今天的母亲们一样,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于自己孩子身上,瓮棺就是一种表达母爱的古代遗存。母爱是最为纯朴、最诚挚的一种爱,史前社会的母亲们以何种形式来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我们现在人恐怕很难知晓,但瓮棺是原始社会母爱的直观表现,是野蛮时代的母亲对不幸夭折的孩子的真情流露。
考古学研究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的埋葬制度是很独特的,成人死后要葬入氏族的公共墓地,而未成年人并不如此,他们一般埋葬在生活区,即在房屋的周围或是直接埋葬于室内。为什么如此?其原因是孩子太小,母亲怕孩子远离了自己,怕他(她)受到惊吓,或是伤害,所以母亲们要将孩子放在身边,使自己能继续保护他(她)。瓮棺的上部一般都要盖上一个钵和碗,这些碗钵虽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品,但在钵碗的底部一个特殊的小孔。这个小孔是人们有意凿出来的,其目的是方便棺内的灵魂自由出入,所以这个小孔不可理解为普通的破损,而是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含意。这个小小的孔还寄托母亲对孩子爱——母亲希望通过小孔,孩子的灵魂随时回到自己身边。
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物质的溃乏,人的死亡率极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更是高得惊人。根据学者对姜寨遗址的研究,末成年的死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以上,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史前人类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本来就需要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以人的微弱力量来抗御自然力量,所谓的人多力量大在此时显得尤其突出。由于自然环境是如此恶劣,因而此时的人类出现近似于疯狂的生殖崇拜,其本质就是希望母亲(女性)生育更多新的生命。
但因环境恶劣,新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或是出生不久就被无情的夭折。这种残酷的现实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给母亲的打击更加巨大,她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离开自己,离开刚来到的世界却又无能为力。这种痛苦是何等的让人心碎,所以母亲们不忍让孩子进入公共墓葬地(公共墓地一般要离生活区相对较远),而是将孩子安放在身边,似乎是离自己越近越好,希望孩子永远也不要离开自己,那样自己可以更好地关心他(她)、保护他(她)。于是出现瓮棺都是埋葬在生活区或埋葬在房屋的附近,有的甚至埋葬在室内的。
这就是瓮棺的真实含义。我认为瓮棺埋葬的并不完全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而是一颗母亲的心,一腔母亲的情,是一股言不尽的母受。
请大家再随我回到这件展品中来,细细品味这件珍贵文物,细细品味这份尘封了五、六千年的母爱。
(本文是给讲解员写的讲解词)
2012年7月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7-12 16:35:48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1522

发表时间:2018-07-13 00:3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6 06:28:49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