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 鞡

历史上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近二十年里被人为地改成了人参、貂皮、鹿茸角。可以理解的是,东丰和双阳乃至长白山腹地的几个县市区都办起了鹿场,宣传鹿茸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金钱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时候,其他东西靠点边儿是明智的。但我相信有一天这个鹿茸角还会改成靰鞡草,因为鹿茸角遍地能见到,靰鞡可是东北独特的文化符号。如果有人用辆轿车换顿饱饭吃,你虽然惊讶但能理解——肯定是饿急眼了。车送出去了要不回来,但靰鞡文化是谁也拿不走,只是暂时被主人忽视和冷落一段时间罢了。
家乡位于长白山的余脉上,山都不太高也不太陡,基本上是不难攀爬的缓坡儿。在朝向太阳的阳坡的树丛中,长着一墩墩象人的头发一样的草,这就是靰鞡草。秋天的时候把这种草割回家,摊在院子里晾干,之后用一个细柄粗头的木槌儿耐心地反复捶打,要一直打到像棉花一样蓬松柔软,这就是穿靰鞡的时候垫的靰鞡草了。这种草有好多的优点:先是柔软保暖,再是容易定型,三是被雪打湿后很容易烤干。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即使后来不穿靰鞡,我们也在棉胶鞋里垫上靰鞡草,晚上放炕席底下一烙,第二天又温暖如初了。
说完靰鞡草,再说靰鞡。
靰鞡的制作是农村里一般人不会的手艺活儿。在我们村,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猎手会做靰鞡,村里人管他叫肖皮匠。
每次生产队杀牛,牛皮都会让肖皮匠买走。肖皮匠买了皮革并不拿回家,而是把它扔到村边的泡子里,上面再压上防止皮革漂起来的几根木头。过个把月再把皮革捞出来,用皮硝熟制后再用稻草火烤干,之后才开始做靰鞡。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鞋舌头是后缝上去的之外,整只靰鞡是用一块皮革制成的。皮子是平面的,在鞋尖处像包一样地捏出许多褶皱,平面的皮革自然就变成了鞋形。再安上一块小皮革做舌头,鞋帮两侧对称地缝上几对绑绳用的皮环(我们叫靰鞡耳子),一双靰鞡就算制成了。
把靰鞡穿好细麻绳,再扯一团靰鞡草,塞进靰鞡里之后像小鸟絮窝般地在草的中间膨出一个洞,把脚顺着这个洞伸进去,把麻绳系紧,再绑上绑腿,就可以在最冷的冬天里上山下河而不用担心脚下了。
楼主 定海神针1122  发布于 2018-03-04 19:20:47 +0800 CST  

楼主:定海神针1122

字数:837

发表时间:2018-03-05 03:20: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23:40:50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