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二 我的“悟道”

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二 我的“悟道”

想写《我的悟道》,源于一件偶然而可笑的生活小事。
先说明一下,我所谓的“悟道”,不是道家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而只是指普通人做事的一般道理。
我对《道德经》一无研究,嘿嘿,所以绝不敢假冒大道,鱼目混珠。
前些天,大儿子来看我们。
见到餐桌上的一只半大白瓷瓶,大儿子随口说道:“妈,您咋不用这个当盐坛子。”
原来他帮我们做饭炒菜的时候,看我们是用一只罐头瓶盛盐。这个王致和牌豆腐乳瓶最多只能装大半斤盐,已经用了好几年。
听他一说,再一想,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白瓷瓶是女儿送给我们的瓶装腌芥菜,吃完后瓶子我舍不得扔,想留以后自己家腌咸菜时,用这个瓶子装咸菜送给我的孩儿们。
谁知此后从电视节目里知道咸菜含亚硝酸盐成分高,常吃对身体健康可能会有不利影响,所以一直空着放在餐桌上。
我们淮北老家当地用来形容虽会按计划精打细算过日子,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做得绝对、机械的人,有一句有名的土话叫做,“称盐的钱不能打油,打油的钱不能称盐。”
如今被我无意间做到了极致,还毫不自知。
由于我素来恋旧,用过的装芥菜瓶子不愿扔掉,另作他用也许无可厚非。可在几年中一直空置,从没想到用来装盐,就奇怪得过分了。
要知道,几年里,有多少次从超市买来的一斤袋装盐,每次倒进我的罐头瓶盐坛子时,总要因装不下而剩下一些。
就为了这剩下来的盐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爱整洁的我不知动过多少念头,却不得不仍装在盛盐的袋子里,放在灶台上,好长时间方才吃完。
真的想不到,餐桌上那只我每天都能看见的,一次一斤盐还装不满的芥菜瓶子,几年里我竟能熟视无睹,跟盐坛子丝毫连不上边。
打油的钱不能称盐,称盐的钱不能打油。
这句传说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家乡老话经典,被我演绎得何等僵化,何等呆滞,何等刻板哦。
又想起一个年轻时在农村老家帮着公婆请客的笑话。
那天,丈夫的三弟结婚,公婆要我去请住在同村的一个亲戚来吃喜宴。
我到这个亲戚家时,只见她一人在家蒸馍,刚刚把盆里的一大团生发面搬到案板上。
我如此这般热情邀请,要她马上跟我一道去“坐大桌”。
我们那儿称吃酒席为“坐大桌”,因为摆酒席用的全是老式标准、四四方方的大桌子。
亲戚说:“俺知道了,待会儿蒸好馍俺就去。”
“俺娘说叫我请您去,可别晚了开桌。”我说。
“不会晚,不会晚,开桌还得等老大会儿呢。你头走,俺不耽误。”
“那俺等您,咱一块走。”
“不用,不用。你头走,俺自己去。咱是亲戚,不见外,不见外。”
这个亲戚很能干,嘴里说话,手上干活,眼看着就揉好了发面团。
见我一直站着等她,她有些着急,又催促我说:“你这丫头,恁认死理。快头走,快头走,俺把馍拾到锅里蒸上就走。”
“不管,俺娘说怕晚了开桌,俺跟您一块走。”
“俺要跟你一块走,面发过了,馍蒸不熟了,锅底的火着到灶外了,你说咋办?”
今天想来,亲戚当时应该是叫我催的一肚子火了。不过看在我这个也是过门不长时间的学生新媳妇的面上,她一直是笑着赶我的。
“一根筋”的我听她这么说,方才觉得我是要头走的哟。
急急回到家里,连忙禀告婆婆。还担心公婆说我请不来人,怪我无用。
想不到性格内向的婆婆竟然笑了,说:“谁叫你跟她一块来啦?打个招呼说一声就管了。喝喜酒都像你这半天就请一个人,咱这桌过了晌午也没法开啦。”
从那以后我才学会一个请人的礼节,就是“让到为礼。”
看看,看看,直线思维不转弯,与我们老家人说的憨子何异?
我写上篇《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一 不是人家幸运,而是我没做好》,说到“懂得不等于做到。”
这是我近年来从切身生活里,体验众多教训,慢慢感受、感悟“懂得”与“做到”两者之间真实存在的距离。
由此我终于悟出并得出一个结论,即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外部条件,不同的人去做同样的事情,会因性格不同,出发点不同,而致方法不同,事情的结果不同。千差万别不说,甚至南辕北辙。
比如,若是现在的我,别说什么称盐打油的钱不可换用,就是这两样钱合起来,一齐去作自家创业投资的他用,我也会认为选择正确,理所当然。
晚熟也是熟。不停的吃亏,不停的积累,几十年过去,终于明白了不少事理。尤其近年来,开始真正懂得,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做出来,才会是成熟。
不止一次体会到,做事前已经懂得如何做好这件事的道理,自认一准会有好结果。但当实际去做时,就是不能如愿做到。
明明知道多吃酱豆子不好,偏偏就爱那个味儿,几乎每顿饭都吃,管不住嘴。
明明知道溺爱孩子不好,偏偏爱娇惯爱迁就,有错也舍不得吵。
明明知道教孩子改错要有耐心,偏偏就是急躁,不讲究方式、策略。
明明知道自私不好,偏偏就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反正天塌压大家。”
明明知道有人做得不对,偏偏就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宁愿得罪十个好人,不愿得罪一个恶人。”
明明知道有人受屈受亏,偏偏就是不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反倒能躲则躲,极力逃避。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说明做人做事成熟的标准,不是圆滑,不是左右逢源,不是会回避。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多年以来,耳闻目睹最多的一条座右铭,“难得糊涂。”
出自历史名人大家郑板桥笔下的“难得糊涂”,我一向理解为,他并不是想糊涂,而是在装糊涂。
身处世间纷争,宦海浮沉中的郑板桥老先生,为明哲保身,躲避矛盾,不得不“难得糊涂”,不得不“装糊涂”。
但这种明显是消极避世,缺少正能量的处事之道,不是当今人们为人处世值得推崇、值得借鉴的。
假若人人都用“难得糊涂”以自保,那社会还怎么进步?梦想还怎么实现呀?
是为我的“悟道”。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1-26 19:26:46 +0800 CST  
与上篇《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一 不是人家幸运,而是我没做好》好似姊妹篇,索性发在一起吧。
上网太难,谢天谢地,又幸运一次。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1-26 20:10:33 +0800 CST  
三篇放在一起。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1-29 11:34:02 +0800 CST  
五篇一起沉。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01 17:14:31 +0800 CST  
六篇在一起。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20 17:14:03 +0800 CST  

楼主:王羽兰

字数:2263

发表时间:2018-01-27 03:26:4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2 11:53:58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