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心理支点


2018年开年伊始,关于“18岁”的怀旧话题迅速刷爆朋友圈。当人们意识到千禧年出生的人都已经长大成人,那种青春呼啸而过,余味空留感伤的无奈和虚空铺面而来。

细想,我们长大成人是多么不容易?疾病、际遇、学业、职场……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外界的挤压下、内在的求索中跌跌撞撞着才逐渐走向成熟的。抛却死亡等不可抗力,现实中有谁真的能在18岁时就真的完成了自由灵魂的雕塑、人生坦途的铺设?那些朋友圈里的尖子生,他们灵魂深处的交锋也许更是普通孩子不能理解的冲撞与震荡。

18岁,是一个人长大成人过程中最砥砺的那个支点。曾遭遇什么,将改变什么,足以影响一生。而这正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格拉斯哥半自传体小说《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里最想表达的核心概念。

成长有密码,开启需谨慎。

18岁,美好和迷惘哪一个先来?

与17岁的懵懂、浅白以及心理修复性依然顽强不同,18岁的人生显然已经具有了成熟、稳定和难以明说的那点倔强。

18岁,一个人的一生中的很多事情已经初露端倪: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遇到过什么类型的师长,碰到过什么样的际遇,将来会爱什么类型的恋人,基本已经成为既定现实。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说:“我们无法选择命运的走向,更无法逆转生死的定局,但面对一些无法弥合的痛苦,我们却可以选择是在痛苦中沉沦,还是在痛苦中拥抱新生。”可是要如何在艰难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如何走出痛苦拥抱新生?

在《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一书中,18岁的美国女孩夏莉,父亲永逝,母亲疏离,学业不顺,友情欠收。自我情绪管理出了问题的夏莉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与坏孩子作伴,同坏情绪为伍,她想要阳光灿烂却总是阴雨绵绵。如何在成长的夹缝中与温暖相遇,夏莉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她最终通过绘画和音乐找到了爱和暖。

不要以为夏莉是个特例。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情绪困厄的18岁少年,有些人通过种种途径走了出来,修缮了人格后的他们成为普通的一员,可仍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18岁时的成长陷阱,代入成人世界演化成焦虑、抑郁等难以磨灭的成长印记。

18岁,美好和迷惘哪一个先来?也许要很久以后再回首,答案才能喷薄而出。

18岁,根植在选择和坚持里的成长密码

8岁的青春自然是美好,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青春里的烦恼怕是要比美好多太多。难怪席慕蓉会在诗句写: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对18岁的夏莉来说,她的青春鲜少快乐,用度日如年形容更恰如其分。

故事里的夏莉,18岁的她搭上一辆大巴车,穿越美国6个州,到达一个美国沙漠腹地的小镇,在那里她要找地方住,找东西吃,想办法找个工作,然后才是找到爱和更好的活下去的理由……

是的,理由。乔布说:你须寻得所爱,并为之守望。

在夏莉的生命中,画画是她的发泄口,每当觉得困苦难捱的时候,她总是以此来宣泄情绪。当她对摇滚恋人赖利说,让我们为了彼此变成更好的自己吧。她便选择把画画作为重生的起点。而对于赖利,他也终于笃定地走向他的路,为了心中所爱不断努力。

作者在后记的这段话算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夏莉·戴维斯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慰藉,而我在写作中找到了这一切。那么你的慰藉在哪里,你知道吗?去寻找吧,找到了就坚持下去,永不停息。去找你的人(你需要多说话),你的组织,你活着的理由,我向你保证,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虽然很慢,但一定会有。世界并非总有阳光和玫瑰,有时也一团漆黑,但黑暗里也有能理解你的人,也有很多笑声,可以柔化那些伤痕,带你走向明天。”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回望自己的青春,重遇那时懵懂与莽撞,脆弱与失望交织的自己,然后笑笑说:没关系,一切都过去了。

楼主 万象ABC  发布于 2018-03-23 14:15:12 +0800 CST  

楼主:万象ABC

字数:1479

发表时间:2018-03-23 22:15: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4 12:22:33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