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考研常考点再现与表现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考研常考点再现与表现
【才思考研推荐阅读】

第一节 再现与表现
一、问题展示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2011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2007
艺术创作中,有人推崇再现,有人推崇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二、答题思路
1、什么是再现、什么是表现,有人推崇再现、有人推崇表现.
2、用举例法、引证法,说再现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
3、用举例法、引证法,说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
4、总结自己的看法,说再现和表现往往是统一的。
三、参考答案
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争论最多的就是再现论和表现论,前者认为艺术乃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后者则认为艺术乃是对主观内心表现。
亚里士多德曾经直接提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糠.仿,这一观点对西方文艺理论影响非常深远,车尔尼雪夫斯基就直接在《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如是评价,“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石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受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之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并认为“美在生活”。
不过,英国的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明确反对把艺术的本质看成是再现的说法,他认为,“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克罗齐认为,“艺术是幻想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基于情感”,’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显现,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表现说上的看法则显得比较温和: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质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变而为诗。
事实上,从我们在上文中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出发开来谈再现与表现,就可以明确地发现,这两种纯粹的说法都有偏颇。朴素唯物主义下的再现论虽然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也把这种客观因素过分夸大,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在提出“美是生活”这个论断的同时,就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排斥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想象,否定艺术家的能动作用,说艺术只是现实的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模仿,甚至责备艺术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来。而表现论虽然里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却把这种主观因素过分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以至完全否认客观因素的存在。
我们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是主体(社会的人)与客体(自然界)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又是艺术创作主题(艺术家)与艺术创作客体(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其实中外都有著名人物探讨过。
比如刘熙载 ,在艺术的再现与表现关系问题上,他就强调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的统一,要求艺术家应该力求做到亲知亲见、体物入微、事理曲尽、物我无间。艺术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做到物我无间,以至物我同一,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再现与表现统一。
再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契,他强调社会存在第一性的原则,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第二性的,并随社会历史而发展变化。同时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不可能是镜子式的机械反应。另外,他还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他认为,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作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应是能动的反映,从而反对把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武断地毫无根据或不加分析地等同于现实的机械的照相复制。因为,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艺术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不同门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艺术作品中,主观与客观这两种因素各有侧重,但仅仅是侧重不同、侧重的程度而己,都不可能完全排除再现或表现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浪漫主义艺术偏重主观的表现,强调情感与理想;现实主义艺术偏重客观的再现,强调写实与逼真。但是,浪漫主义艺术中的形象都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来源,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形象又都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自由女神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观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的化身,而这幅画所反映的不正是1830年法国人民“七月起义”这一客观现实吗?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库尔贝的《石工》《割麦的农妇》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看来一切都符合客观实际,但画中所体现的不正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吗?又如,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从创作方法来看,显然侧重表现主观的强烈思想感情。但是,他的思想感情却有着社会生活的客观根源,如果没有德国法西斯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毁灭性的轰炸,恐怕也不会有这件名作的问世。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艺术家同样是一位时刻留心世界事务的人,他们可能悲痛、激动或者幸福……怎能以漠然的态度超然于生活之外呢?”再如,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通真。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展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倩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
因此,就艺术创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无论是侧重反应客观对象特征的“再现”还是侧重抒发主观感受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楼主 八王爷赣  发布于 2018-01-11 16:52:43 +0800 CST  

楼主:八王爷赣

字数:2472

发表时间:2018-01-12 00:52:4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2 15:49:37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