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寓言的结尾

小议寓言的结尾
文/张一成
提到寓言文学,《伊索寓言》当之无愧是非常重要的源头。《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大部分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用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这种传统为古希腊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更是推动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引领欧洲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不过,这些后继大师的作品,并不是每一篇都跟《伊索寓言》一样,带有寓意的尾巴。
毫无疑问,伊索寓言提纲挈领式的结尾为寓言增色不少,是伊索寓言的生命线。但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时候,读者从寓言中得到的启示,并不一定是伊索提炼出来的寓意。比如《狐狸和乌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伊索寓言》标题为《大鸦和狐狸》)这个寓言:
大鸦抢到一块肉,落在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作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了那块肉,说道:“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了。”
这故事适用于愚蠢的人。
我国的《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11课,和北京版第三册第7课,均采用了这个寓言。两篇课文都有所润色,在文字上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全部去掉了寓意的尾巴。现在的读者阅读了这篇寓言,很多人领悟到的道理不是批评“愚蠢的人”,而是演变成了“凡事都要用脑子去想一想,只愿意听好话,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其实,在我国寓言也有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阐明自已的观点,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形成寓言故事,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说服对方。就拿寓言这个词来说吧,最早见于《庄子》,后来才成为今天这种文学体裁的名称。
中国古代寓言,虽然也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往往蕴含在故事里面的,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寓言故事诞生于先秦时代,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尽管这个寓言没有直接点明寓意,千百年来,它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综上所述,我觉得寓言加上一个阐明寓意的结尾固然好,但故事本身比尾巴更重要。
楼主 我是张一成  发布于 2016-07-20 10:14:00 +0800 CST  


楼主 我是张一成  发布于 2016-07-20 10:15:00 +0800 CST  

楼主:我是张一成

字数:1243

发表时间:2016-07-20 18: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0 12:17:58 +0800 CST

评论数: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