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曾深陷丑闻的明星艺人们,你们现在还好吗2.0




“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是我疯狂了这么久,上帝为什么还不把我毁掉? ”

这句一直被他的读者视为小四创作的瑰宝,其实这句话很久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而且原版简练大气多了。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欧底庇德斯(古希腊悲剧作家)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00:53:01 +0800 CST  
看小四的散文,我觉得我发生了阅读障碍,看来还是我这个俗人水平太低,看不懂一个少年为什么吃喝拉撒睡都要明媚忧伤好久一阵。

在我看来这篇完全是作者记录自己胡思乱想的流水账,
不过意像和修辞多一点而已。

.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00:58:40 +0800 CST  
继续欣赏获奖佳作

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

郭敬明

我喜欢的音乐是两个极端——摇滚和校园民谣。我记得我第一次这么说的时候的确有人伸手过来摸我的额头看我是不是发烧。
我有六盘心爱的CD,《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高晓松作品集》,以及麦田公司的红白蓝系列。朴树的白色孤独,叶蓓的蓝色忧伤和筠子的红色激情。
我总是觉得中国五四时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五四时期有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到了90年代,还有大学生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烧诗集以悼念。于是海子极其惨烈的死亡也随之有了光环。90年代还有高晓松。只是我们喜欢称他为搞笑松而已。
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应该怎样来界定高晓松的音乐。我也不知道听惯了重金属的自己为什么突然对那么柔软的音乐着迷。我记得我最初把高晓松的作品集借给我的朋友听的时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够味儿,没摇滚带劲。朋友的回答让我跌破眼镜。可我却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伤清淡的旋律里面所蕴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内心深处打来,雷霆万钧。就像杜拉斯曾说过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卷回”。给我更多冲击的还有他的歌词。我喜欢的作词人有三个,高晓松,何训田,林夕。有乐评人曾经说过,有了这三个作词的人,所有的诗人都该感到惭愧。何训田的歌词需要欣赏的人有强烈的西藏氛围来支撑,而林夕的词太偏重于城市里精致的爱情。而高晓松的词可以在晚上听,可以在白天听,可以夜色阑珊时听,可以在阳光明媚时听。小A曾经笑着说高晓松的歌像是万金油,百病皆治。我说不对,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听,太小的孩子不能听。因为高晓松的歌词里总是会流淌着一条青春的河,时光蔓延,哀伤弥漫,轻而易举地就能将人覆盖。拿给小孩子听他还不知道是青春,拿给老人听他们想起了青春应该是民国时的水深火热,至于什么青春的忧伤之类的我想和他们八竿子也打不上。我总是喜欢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已经大学毕业,每个人都在生活的夹缝里谋取营生,每天穿着整齐的西服穿行于石头森林的时候,突然听到诸如笔记本,考试,英语语法,寝室窗前的美丽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门口常看见的帅气男生,心爱的书包,不及格的成绩单,毕业纪念册,足球场等这些词语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有多少人会涌出泪水。


然后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流浪歌手的气质。我一直都记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里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时,表情与声线是如何的哀伤与清澈。老狼的歌声像是一本日记,他就一页一页地将他的和我们的成长撕给我们看,于是相同的年轻和忧伤浸染了当时大部分的大学生。比如他唱的给女生写的情书,好兄弟彼此猜硬币,午夜哀伤的电影,弹吉他的流浪歌手。当初最早听他唱歌的人已经长大了,还没长大的我们继续听他的歌。“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午夜里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为年轻歌唱。”恋恋风尘,恋恋风尘。
一直以来我偏爱叶蓓,那个迎风吟唱的蓝色歌手。说是“偏爱”是因为从对校园民谣的贡献来讲叶蓓的确比不上高晓松和沈庆。但是我喜欢。我最早接触校园民谣就是听的叶蓓,比老狼都还早。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叶蓓唱歌是在一条喧嚣的大马路上。我经过一家叫“麦田风暴”的音像店,里面在放叶蓓的《B小调雨后》。一瞬间我停留下来,身边所有的喧嚣都立刻退得很远,包括那辆嚣张叫嚷了很久的洒水车,空气里只有她空灵的声音辗转回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进我的身体。我觉得自己的身子像是夸父,一瞬间身体有变成山脉变成大海的冲动,皮肤上有开满离离的野花的激情。身体消失,灵魂飞升。就是这样,有点像佛经中的顿悟或者立地成佛。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0:32:01 +0800 CST  

叶蓓是个朴实无华且低调的歌手,我不知道这种性格在一个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种优点还是一种缺点。叶蓓是声乐专业的本科学生,可是她很少炫耀这些的确值得她炫耀的东西,她也很少卖弄她轻而易举就达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么安静而忧伤地唱,没有喧嚣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静,但有着令人眩晕的银色涟漪。
之后我开始生活在白衣飘飘的年代。我穿越整个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园民谣,然后就疯了一样地听。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后总是写着1995。这代表着什么轮不到我说,我只能说我以后很难买到新的校园民谣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有唯美而忧伤的旋律来当做日记本,记录所有高昂或者哀伤的青春。
说到青春我想起沈庆,他的那首《青春》总是让我念念不忘。有些时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说的一样:“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碎却不堪憔悴。淡淡的云淡淡的梦,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时候,老得几乎可以隐入落日的余辉的时候,我也会记得,年轻的自己曾经很喜欢过一首叫《青春》的歌。因为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画,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夺目。我曾经在一个谈话节目上听到沈庆这么评价自己:青春的记录者。不管他记录的是谁的青春,总之我很喜欢并且很赞赏这种定位。他用音乐当做纸笔,写下大学时代的忧伤。就像他唱的那样:“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们被世间传说。”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记得那里面的吉他声有着让人落泪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黄昏时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贯穿着旧电影昏黄的色调。筠子的声音高昂嘹亮,可是却有着忧伤的嘶哑,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听着筠子的声音我总会想到石康的话:“我看见一阵一阵尖锐的忧伤划过我的心脏”。《青春》里面有一句歌词:我脸上蒙着雨水就像蒙着幸福。当我听到筠子用梦呓一样的声音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我听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动翅膀的声音,像是蓝天上嘹亮宣言。这让我想起我看到过的一篇乐评《十三楼的折翼天使》。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着一种情绪——孤独。筠子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不,应该说所有的校园民谣歌手都给我这样的感觉。那些书写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离开学校了,他们意识到自己远离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图,于是他们拒绝离开,于是社会的喧嚣抛弃了他们或者说他们抛弃了社会的喧嚣。于是他们就孤独了。这就有点像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他不想离开童年,于是他的伙伴长大了,他一个人留在了永无岛,于是他成了一个最孤独的孩子。高晓松他们的孤独是一种城市里的孤独。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楼的莫文蔚》里宣扬的寂寞一样。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0:32:58 +0800 CST  

莫文蔚是商业流行歌手里面我很喜欢的一个,她在《十二楼》里准确地演绎出这个飞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给人们投下了怎样孤独的暗影。我想高晓松他们的孤独也一样。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他们依恋的纯真年代。我想起一个我记不起名字的爱尔兰歌手的歌:整个城市在旋转,可是我转来转去总是孤独;喧闹的灯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独;我们的青春无情地飞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独;最后我进了天堂,可天堂里孤独的我依然跳着孤独的舞步。
我想把孤独的内容演绎得最生动的还要数朴树了,那个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儿》里清晰的流水声音让我想起时光的荏苒,一起长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离的隔断真的让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青春不再,光阴不再,麻木铺天盖地,涌入血液心脏骨髓。大多数人习惯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树不,于是他用带着哭声的歌问道:“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然后有人听见,然后更多的人听见了,于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间,化装舞会,早已经开演,好了再见”。朴树说他梦到一个孩子在路边的花园哭泣,因为他心爱的气球丢掉了。我知道那个孩子就是那些校园里孤独行走的歌手,高晓松,沈庆,叶蓓以及他们和她们,但我不知道那个丢失的气球代表着什么,我也不知道那个气球最终飘到了什么地方。
高晓松们的低调已经是对社会的一种退让,可是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似乎还不满意,于是校园民谣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园民谣有商业价值,于是唱片公司也乐得赚钱,当校园民谣不再有号召力的时候,于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断裂,挣扎,消失。沈庆现在是一家音乐网站的总裁,西装革履地出入任何场合。当我看到沈庆在一个谈话节目上穿着西装唱《青春》的时候,想想那个毛衣牛仔裤的沈庆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晓松写书拍电影去了。老狼没有了消息,偶尔会在某某大学的校庆上看见他,可是脸上早已没有了年轻的飞扬,眼角的沧桑让人唏嘘。那天在一个采访中老狼说自己对未来还没有方向,于是我想起了他当初唱《月亮》时迷茫的样子:“我说什么我说什么,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唱起了歌”。而叶蓓则在华纳公司唱情歌,听着她唱什么“你的怀抱”“回忆忘不掉”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再想起她唱“夕阳下我向你眺望,你带着流水的悲伤”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了。不过叶蓓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她还会唱“很旧很旧的风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记得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唱校园民谣了,我在做设计,因为我要吃饭。“因为我要吃饭”,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鼻子酸酸的。排山倒海,物是人非啊!也许就像李碧华说的那样:“很多隐退的演员重新复出,不要以为是割舍不下艺术,皆因付不起醉生梦死的代价。”对校园歌手来说,很多人隐退不是不喜欢校园民谣,而是付不起理想至上的代价。

听到庾庚戌采访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个梦,梦见高晓松叶蓓他们一起唱《孩子》:“我想跑跑得很快,心在不安里飘荡,但看一看四周,想到你已白发苍苍。春天的花朵,开在冬天的雪上,风吹过的过去,我们从未曾忘记,想和你分享,可是你已经老了。孩子孩子我还是孩子,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你原谅我吧,别对我说吧,我原谅你了,可我终于哭了。”
我一直不愿意接受某些媒体所宣称的“校园民谣时代的结束”。我在等待自己上大学的时候纯真年代能够重新降临。会有忧伤的歌手会在校园里弹吉他,会有为海子焚烧诗集的悼念仪式。可是按照眼前的情况来看好像希望很渺茫。也许在我大学毕业以后,我会对着我即将离开的校门说:校园民谣的时代真的过去了。我想那一刻我会听见黑色的劲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声音,如同午夜最后一班飞驰而过的地铁。但是我想我会深刻地记得,那些歌手曾经是我生命花园里的灼灼桃花,我旅途驿站的阳春白雪,我青春的夜空里瞬间绽放而又转瞬即逝的美丽焰火。就像叶蓓的《蒲公英》:“一开始/我就站在这里/在风里面长大/没人路过身旁/为了你一句叮嘱/你留下的旧地图/我穿着这件衣裳/守着这片山岗/天黑了/没有星星的夜/没有雨的春天/没有你的流年/我不怕迢迢路远/我不怕浩浩人烟/我要随着风飘落在你的脚边”。那些寂寞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一样,站在山岗上,守候我们心里的纯真年代,守候一份希望渺茫的希望,守候一份我们曾经的坚持。
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夕阳下我向你眺望,你带着流水的悲伤。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0:33:18 +0800 CST  
他前一篇文应该把雀巢咖啡改为猫屎咖啡 。

雀巢广告气息明显,太商业化,那配得上他们这群文艺小清新?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0:35:27 +0800 CST  
第二篇文章比第一篇长得多,一次都发不完,但好在可读性比第一篇强,先不论他的对高晓松,林夕,老狼等音乐人是不是恰当,是不是片面,但他至少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少不是无病呻吟,至少言之有物。

以他当时的年纪,青涩的笔法和稚嫩的思想,写到这种程度算不错了(看我2013~2014和当年的四娘差不多大时评音乐那篇帖子!半斤八两!表互相嫌弃了),他无法超脱于自己泛滥的情绪,自然无法书之以青春笔法,他只是用一双少年的眼睛,纤细敏感的心去捕捉时代洪流得那一点浪花。少女情怀总是诗,如衣襟上一朵小花 ,已足够美丽。

突然发现我的品味竟然也有和和四娘惊人一致的时候-_-||孽缘啊孽缘!

四娘说金钱至上,校园民谣已被逼至角落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可怕,小恶魔神预言啊,他不仅仅看到了他那个时代文艺的衰微,也一语成谶,预言了自己和文坛的未来,目光短浅,虚假繁荣 ,然后泡沫渐渐破灭 。

四娘怎么可以那么矛盾,明明自己是最爱钱不惜为钱践踏文学的一个。也许人性如此 批判别人容易 ,要自己恪守什么并不容易。尤其小四这种年少巧遇机遇成名被捧得过高的人,很多早已看不见原本那个自己了。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1:05:22 +0800 CST  
大陆的音乐产业虽然没成熟就早衰了,但好的音乐一直是有的,音乐就悄悄开在泥土之下,等待下一次水热条件适合的时候钻出。

我小时候大规模流行的已经时偶像的流行歌了,很多还是翻唱(比如刘若英,she了)。当然很多人在坚持原创,坚持风格,虽然已经是小众。

原创歌手曰,做音乐必须要一张艺术,一张商业如此循环才能在大时代中活下去。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1:13:41 +0800 CST  
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在教育改革转型的局势下应运而生 ,百度百科的介绍任何事物都是那么高大上。

自1997年年末肇始,整个中国的舆论界对中学语文教育投以了极大的关注。1998年,以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刊物《萌芽》,也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从这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面临巨大危机,它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是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唯理性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语文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了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的互补性。并且,这种“唯理性教学模式”由于实行标准化考试而进一步窒息遏制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选择题、判断题那种理科考试的模式愈演愈烈,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已变成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面向新世纪、培养新人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联合发起共同主办,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

主旨

“新思维”

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

“新表达”

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

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1:21:10 +0800 CST  
“新概念”的主旨就是让青年们写作时自由放飞,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特别是高考“八股文”模板。在当时确实一股清流,还刮起了一阵青春文学风,培育出郭敬明,韩寒等一大批新时代“作家”,引发了巨大轰动。(真的轰动,不是靠水军助攻的那种)

这个比赛及其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出现真是填补了少年们的精神上的空虚和市场的空白。

要知道高中时老师们为了求个保险在平时学生写作训练时加入各种条条框框,唯恐高考时有学生剑走偏锋诞生一篇零分作文。于是对我这种学渣来说,写作变成了套模板(新时代的“八股文”),痛苦压抑到了极点(夸张(⊙ө⊙))“新概念”一出,简直救我这种学渣于水火啊!(终于有人和我臭味相投了!)于是各种华美文辞乱放飞。

自那个时候开始,文学市场出现“青春文学”的概念,区别于“中老年文学”和“恶俗”的网络文学。在喜欢阅读的中学生们看来,四娘等人的作品比“中老年文学”趣味性强,又比刚刚兴起的恶俗文学优雅(优雅就是脚散发汗臭,眼里进了泥沙,少女遭遇不幸怀孕都要明媚忧伤,用看上去很美的文辞描述生活中的一切)

想想卖书的是什么人?要么青少年,要么中老年学究(到了工作以后大部分人开始发生阅读障碍只能理解通俗文字)。贩卖“青春”“梦想”能不感动中二期的少男少女吗?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1:42:28 +0800 CST  
文字音乐要受大部分青少年欢迎如何做?l

通俗易懂又不过于太过粗浅直白(我真的没有在影射某个歌词写得像“诗”一样的亚洲第一天团_(:з」∠)_ )——就是接地气又不至于跌到地上开花成翔(对我这个比喻文艺小清新们是拒绝的!),再缀之以小浪漫,小美丽,小傲娇。大功告成!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1:51:31 +0800 CST  
这类作品也值得感受,值得欣赏,毕竟人老看单一类型的东西视野会狭隘,思维会固化,但要说这些东西多经典,那还是算了吧。虽然说文无第一,那也要在同一层面上比较才没有第一 。不在一个层面还提什么风格不同,文无第一。

还有这类作品可以当作研究当时文化产业的材料。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3:10:50 +0800 CST  
还有为什么小四能得第一,很多同龄人的文字毕当时的他漂亮啊,是不是参赛选手普遍这个水平啊(`●__●ˊ)

小四啊 ,你说你爱校园民谣,你的文字怎么
怎么就不能学着点呢,青春可以是纯真,是好奇 ,是探索,不一定非要做作,矫情啊。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3:18:38 +0800 CST  
新概念后来越来越商业化,逐渐成为“80后作家”和“青春文学”的产业链,一旦形成产业链,“作家”和“文字”很容易沦为零部件,最终作品很容易沦为标准化和包装过度的产物。

这时候就开始各种吹泡泡,连“天作家”都是批量生产的,还有什么不可能?所以他们对消费群体的定位一直是中学生(中二病已经痊愈的人哪那么容易忽悠)。

这样的吹捧在短时间忽悠了一大批中二病患者,制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捧杀了很多喜欢写作的少年(想想一个本来普通的少年捧为天才出道会怎么?会真的自以为天才沉浸其中还是在没有灵感中挣扎),拉低了很多人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有的作者读者清醒后改变了,但还有作者和读者不愿意长大。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6:56:20 +0800 CST  
文艺和商业注定相爱相杀,因为他们属性决定他们很多时候难以合拍,文艺需要偶然的灵感,商业需要精心的策划 ,文艺有时候需要不同流合污的清高,而商业离不了繁华和热闹。

但文艺自以为不流俗,自以为坚守,却也害怕寂寞,怕分享的美好没人认领。

文艺和商业如何能更好结合结合在一起,真是个问题。怕曲高和寡,也怕彻底沦为商业的婢女或工具。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7:23:25 +0800 CST  
新概念在引起总多媒体关注,引爆社会思考以后就成为可居的奇货,他们不再单纯喊口号,高举大旗要反对刻板的教育,他们将更多心思放在如何推销出他们那些年轻作者以及他们的文字上。除了“新概念”这个招牌,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吹嘘啊(半桶水不晃几下怎会有人注意呢)。那几年诞生的“天才作家”恐怕比历史上累计起来的都多(⊙ө⊙)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7:38:58 +0800 CST  
大家知道,《新概念作文》参赛作品多是短篇,5000字封顶了,所以这些人写长篇的水平如何真的不可知,要知道,新概念很多获奖作品完全“伪意识流”,根本不需要框架,甚至不需要中心。而要真正写出一篇“天才水准”的长篇需要远远不只文字漂亮(何况有的根本不漂亮),还需要把握住精巧的故事架构,还需要思想的深度,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以及知识储备。

对四娘这种把雀巢当小资,无法独立成篇的人要求以上实在太严苛了。

中篇小说《幻城》首发于《萌芽》杂志上。

过了不久扩写为长篇出版,新概念两届一等奖得主的第一部小说,引起巨大关注,立马化身畅销书。

除了四娘新概念一等奖得主的身份和他明媚忧伤的招牌,人们最记得的还是富有想象力的幻想剧情,可故事并不是他的。

四娘平凡少年,特别怕偶然得来的虚荣追捧一下子烟消云散,所以他成名后各种装大尾巴狼,各种搬运装作自己不但会“新概念体”还能写出各种故事的样子。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8:02:38 +0800 CST  
《楚乔传》要播了,湖南台+流量+相对精良的制作,很难扑街的,个人力量微薄,对某些东西真的无可奈何。

再次提醒宽容善良的人们作者死性不改,刚出的新版书还是一样一样的,就象征性地改了几个字装模作样应付质疑抄袭的人。

剧本也不清白。

当然,粉丝们说剧本和抄袭low作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只是挂了《楚乔传》这个名字,剧情台词都是原创,你信吗(除非全部改写,否则……)

开播之前告诉各位,不要因为好奇等等等贡献收视率和点播率。

不然反抄袭就白反了。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18:14:30 +0800 CST  
@OMG这是什么世道 2956楼 2017-05-30 20:20:00

抄袭还是要靠立法惩罚的,光靠吃瓜群众自觉抵制只能是隔靴搔痒
—————————————————
无可奈何啊。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20:27:24 +0800 CST  
《萌芽》当年力推郭敬明(可以说没有《萌芽》及其相关的新概念小四就不能走上贩卖梦想和青春的道路),可后来四娘却不知感恩,成名赚了一大笔后嫌《萌芽》稿酬低拒为《萌芽》写稿,这人真是极厚道,真的不是大尾巴中山狼!所以啊,捧人不看文品和人品,最后尴尬的还是自己。
楼主 碎骨頭是下酒菜  发布于 2017-05-30 23:37:34 +0800 CST  

楼主:碎骨頭是下酒菜

字数:278975

发表时间:2017-03-21 06:28: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1 10:21:08 +0800 CST

评论数:185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