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哥说茶(1)

山可穷水可尽,谁不是撒泼无奈耗尽一生?谁不是前半生端着,后半生就端不住?各位列位在齐位,瓜子茶水准备好,小板凳准备好,飞哥下了一年的决心,终于端不住,开始下海说茶。既然开讲,就发愿坚持下去,别一犯懒太监了,伤人品。开了篇,含着泪也得写完。
开篇先说泡茶,有了共识,往下才好交流。来嘛英雄,包您乘兴而来,乘兴而归。
先从泡茶说起
这泡茶咋泡好喝?
您等着,因为我也得先试试。
三分靠茶,七分靠泡?这事儿是真的,不过程度上颠倒一下貌似更合适些。
好茶不怕瞎B泡?这事儿其实也是真的,一不留神也可能出意外。
看来自相矛盾,其实各有各的道理。说好茶不怕瞎B泡,说的是一款用料做工过硬的茶,浓了;淡了,水温高了;低了,泡得时间长了;短了。手法高妙了;拙劣了。最后的结果都应该不会太差。毕竟底子在嘛。
下边甩点干货,对一泡茶的味道最有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1、投茶量。2、水温。3、注水方式。4、出汤时间。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说投茶量,这个说的是茶叶和水的比例,其实没有固定标准,得看您口味多重,看您泡茶的容器多大不是?想泡好了,得一茶一试。如果手里有个量杯,有个小电子秤。这事儿就简单了。用量杯确定容器的大小,在基础投茶量上适当增减下,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确定下来,这一关就算过了。
接下来说水温,水温高了可以有N多方法降,水温低了顶多也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平原地区,沸水的温度都可以估算为100度,海拔每升高300米,水的沸点降低约一个摄氏度。一般不超过三千米的海拔,这么算都挺准。
先说需要降温的环节,降温方式就不用说了,一是方法太多、二是方法实在太多,觉得在这儿唠叨有点侮辱各位看客的智商和生活常识。需要降温的地方,确定有:
1、细嫩的芽叶。东西太嫩,水温一高,容易烫熟了。本来能泡出的鲜、爽、嫩,一下都没了。越细嫩温度越得低,至于低到多少?还是得试。降到您认为最好喝为止。
2、洗茶、个人一直认为洗茶这个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是一泡没有完全拆解分开的紧压茶,那么短的时间,散都没散开,能洗干净啥?就像一个人穿着衣服在雨地里走了一圈,能说是洗澡了?所以个人认为,这个环节叫醒茶更合适,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咋能跟约定俗成的事情较劲?让我们面带憨相,心中嘹亮的继续称为洗茶好了。洗茶这个环节,正常的茶叶水温不必高,因为本就是给茶叶内质的浸出做热身,温度85-90度足矣,一道足矣。另外,还有个小窍门,洗茶之后,适当延长洗茶到第一泡注水之间的时间,可以让第一泡的浸出更充分。
刚说的咋还有个前缀?正常的茶叶,那不正常的茶叶是啥意思?个人认为是那些已经有明显霉味(有些茶客称之为仓味)的所谓老茶。这样的东西,真得洗,洗洁精什么的就别用了,但是投茶之前拆解越细越好,水温越高越好,洗的次数越多越好。以上简称三好。
降温的环节说罢,现在说需要保温的环节。部分地区(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地区)海拔1900米,水的沸点大概92度左右的样子,需要的不是降温,需要的是注水的温度尽可能保持接近沸点。
器具上我采用的是铸铁壶,这个是飞哥能想到的在烧水到注水过程中散温最慢最能保持温度的东西,没有之一。在高原地区也看见过有人用银壶烧水泡茶,百思不得其解。众所周知银是所有金属中导热最快的,烧的快掉温也快。这要是在低海拔地区,绝对是提升泡茶逼格之利器,在云南,只能说明这货是个有缺陷的人,缺啥?缺心眼呗。
接下来说注水:注水的方式和水温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注水的手法和位置是最为灵活多变而且对茶汤有直接影响的方法,很多大师看似玄妙的手法其实就是注水方式和位置的变化。反复试验下,没准儿您也能成大师。
先说几个名词:
1、高冲、高吊:从较高的位置注水,水流速度较快的方式叫高冲;速度较慢缓缓注入的方式叫高吊。因为注水位置高,水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水温降低的速度快。




2、低冲、低吊:从较低的位置注水,一般称为低冲。低吊这个词好像少有人用,跟低调牛B有内涵重了的关系?我真不清楚,反正都叫低冲就是了。




3、定点注水、环形注水:定点注水分为中心定点和边缘定点。注水位置位于盖碗中心的称为中心定点,位于容器边缘的称为边缘定点,俗称杯壁下流。




环形注水指注水位置环绕容器边缘的移动式杯壁下流。
名词说罢,下边咱解释下应用原理:如果需要水温低点,最低的方式是高吊,其次高冲。冲是带点力度的,会在一定程度上翻动茶叶。如果需要较高的水温,可在低冲中心定点、低冲环形注水和低冲边缘定点之间选一。看官可能会问,说了那么多哪种最好呢?答案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我个人最喜欢的方式是:降温洗茶,洗茶用高冲环形注水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冲击茶叶,洗干净一点算一点。适当延长洗茶和第一泡的时间。正常冲泡时在非嫩芽的情况下,低冲边缘定点注水,这样可以保持较高的冲泡水温,尽可能保持茶汤清亮,浸出稳定。原理是这样,可用的排列组合多了去了,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各种手法多切换下,没准儿您就成大师了呢?
手法之后,再说出汤速度,这个词还有个说法叫浸泡时间,道理是一样的。原理是,越碎的茶叶,出汤越得快。未经分解充分的紧压茶,要适当延长出汤时间。在出汤时间上,有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匀速派,讲究用每一泡一致的出汤时间泡出该款茶的变化;一是延时派,讲究用每一泡出汤时间的变化让该款茶泡出相对平稳的味道及口感。两种方式像有情人终成眷属和有钱人终成眷属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都挺好。
最后说说茶底的翻动,原理上,前几泡茶汤浸出很稳定的阶段,翻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等到如花美茶,终抵不过一泡泡的雨打风吹去的时候,适当翻动可以增加茶汤的浓度,于事无补但聊胜于无。
泡茶的事儿,言尽于此。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楼主 板扎大飞哥  发布于 2017-12-02 17:27:18 +0800 CST  

楼主:板扎大飞哥

字数:2299

发表时间:2017-12-03 01: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6 15:31:07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