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明代的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中,关于此篇有个精彩的阐述,我们来看,马莳讲:此篇的“生气通天论”作为这一整篇的名称,是因为开篇第一句就是“自古通天者生之本”这句,所以根据这句而把“生气通天论”作为整篇的名称。

《灵枢·营卫生会篇》讲:“宗气积于人体的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这里讲一下人体的三气,即:宗气、营气、卫气。什么是宗气?宗有主、本的意思,也就是宗气是人体的主气和本气,《内经》里面也讲宗气是大气的意思,人体里最大的气,根据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宗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另有一种说法是:宗气是至尊之气,因为它是十二经脉的尊主。

水和食物进入胃后,经过工作加工会产生三种物质:糟粕、津液和宗气。(由此可知人体最重要的气是通过饮食获得的,所以不可以不认真对待一日三餐。)宗气产生后积聚在胸中,存储宗气的地方叫做气海(上气海)。宗气通过肺,循着喉咙,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就出去,吸则进来。《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五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五藏六腑的活动,经络气脉的流行,这种昼夜循环不息的运动,必须依赖于胸中大气的斡旋,如果这个大气没有力量了,衰弱了,人体阴阳出入之机就废除了,同样的,升降交通之机也息灭了,那整个人体的神机就化灭掉了,全身之气就会出现很大的危机。由此可见,宗气对于人体的至关重要性。

和宗气有密切联系的是人体的虚里穴,对虚里穴的观察可以知道宗气的盛衰。虚里穴被称为胃的大络,(大络是人体最大的络脉,又被称为经隧,经脉的隧道。)它从胃开始穿过隔膜,向上和肺相连,然后通过左乳下方三寸的地方,就是虚里穴这个地方出去。经里讲“其动应衣”,就是指虚里这个地方微动,可以验证宗气状况。 如果这个地方搏动的厉害,好像气喘病人呼气那样,急促而不柔和,而且有时还会间断,这就表示中气不守了,中气在内里守不住了,所以在人体内已经产生病症了。
如果虚里穴搏动迟滞结止,在指下横逆,就表示人体有内积的证状,内积就会有气滞、痰凝、血瘀等积滞病。虚里穴搏动断绝而不能速至,就是将要死亡的证状。《内经》讲:“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里的应衣,是说大动,如果真的和衣一起振动,那就表明是宗气不固而开始向外大泄了。(泄与泻的区别:泄是泄无形的物质,泻是泻有形的物质。)

明代张介宾讲(翻译如下):虚里穴跳动,是最严重的虚损病的表现,凡是阴虚劳怯的患者,心下都有跳动,又有惊悸慌张现象的就是虚损证。这里的心下跳动,实际上就是虚里穴的搏动。虚里穴搏动轻微的,病就轻;搏动剧烈的病就严重。所以可以通过观察虚里穴来看病的轻重。凡是患有此病的人,(张介宾)常常用纯甘的强壮肾水的方剂,来填补真阴,这个方法救活了无数人。然而经上说虚里穴的跳动是宗气的泄露,而我(张介宾)这里说的是真阴的虚证,似乎和经上的说法相左,不明白的必然说这种说法是谬诞,这里我把这种说法解释一下:饮食进入胃后,加工形成的精微之气上传于肺,这样五藏六腑都受此气的营养,因此可以说胃气向上成为宗气。气为水之母,气聚则水生,所以肺气向下去生肾水。现在胃气传给肺,肺气应该向下生肾水,可是由于肾虚它就不能接纳肺气,所以宗气只能在上面的虚里穴之处泄露,这样形成了宗气泄于上,肾水竭于下的局面;肾越虚那么气就无所归,气不归则阴就会越虚。气和水属于同类,应当互相济济为妙,所以凡是想要让气回归本原的,惟有补阴以配阳这个方法。这是明代张介宾的观点。

楼主 明道1968  发布于 2018-06-07 14:54:52 +0800 CST  

楼主:明道1968

字数:1482

发表时间:2018-06-07 22:54: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9 12:36:53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