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倡议书和公开信》


《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倡议书和公开信》

尊敬的组委会执事们、哲学同好们:

众说纷纭、飘渺变幻的哲学早就应该有个安身立命的系锚之地、或宇宙之钉了。
关于人类自我、关于世界和万事万物,我们已经有所觉察、有所了解、有所创建,其揭示出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都蔚为壮观,可以预见本届世界哲学大会也同样会取得及其丰硕的成果。
唯一的缺憾就是哲学迄今仍然缺失的确定性。
为此我写有《全知论》,并提出总的表述【一切乃知】(见附件)。
且在此倡议本届大会对此安排专场研讨会进行审阅、讨论和补充、完善,其至少是一种【世界语境下的中国哲学】,当然也将是一个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标识着天下法理一统和人类最后的启蒙。

祝大家一切安好!

杨思基

2018.02.05

=========================《全知论》(2018修改稿)==================


提要:
基于或凭借着有感而应的感知、觉察状态,继而有关于我、人、事物、世界等等之有、是、在的呈现、识别、界定和确立。
总之,关于什么是存在、有什么存在、怎样的存在,都是以知而论的范畴或命题。
知,故一切在;不知,则没有了指称任何存在与否的依据、凭借和证明。
因而,关于世界、关于存在的总的表述为:一切乃知。

《 全 知 论 》
杨思基

一、 绪论
二、 存在的分类:感知信息特征
(一)、个体:感知信息的范围
(二)、生命体:更多的感知信息
三、 系统:知者的集合
(一)、人类社会:主要以人类知者作为考察对象的系统范畴
1、人生的意义:知道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人类社会的意义:实现人的知道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1)、经济:人类社会感知信息的基本状况
(2)、宗教:无知、未知、待知域
(3)、哲学:知道情况的总结
(4)、科学:求知
(5)、政治:谁说的算
(二)、其他社会:相互知道着的就是社会
四、总结
一、绪论
一切乃知。
知是一切的起点、过程和终结。
知道即一切;从不知道的乃是迄今人仍没想到、见到、听到或说到的。我们知道还有大量我们不确切知道的存在或所在,但不用担心这个,我们只要一脚踏进未知域,就获得了知道、且仅仅获得知道。
首先就人来说,我们所指称的、所说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从来也没有被提及过、被论述过,包括何谓“不知”、“未知”、“非知”、“无知”等等,也是因“知”而提出的命题、也需要以“知”给出界定。
有人说了:我坚信上帝是存在的。
是的,这种坚信状态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你感觉到了某种称之为信仰的知觉状态。但至于上帝,目前仍还存在于某些个体的某种称之为相信的知觉中,尽管这也是一种知道——哪怕上帝的光辉就像太阳一样昭昭然地照耀着世界,依然只是一种感知。
孔子先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先生大概无意于做一个本体论的阐述,而仅仅在言说一种老实的求学态度、或立言的根本依据,指出了关乎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一切凭知说话。
有人争辩说:实践反复证明,许多东西就是在我们并不知晓的情况下早就已经存在了的,不管我们知道与否,世界一直在。
很有道理,但以上这个道理只能是他知晓后的结论,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都是反复证明后的结果——也就是他反复知道的一个情况而已,他说的都是他的“知道后”。而所谓的实践就是某种感知行为、一种知觉状态。或者说,什么是实践呢——你还要凭所知道的去定义。
谁在知道之外还知道着什么呢——这显然是一个极为实在的废话。
知道即包括感应、知觉、感知、感觉、信号、信息、意思、意识、语言(包括自然语言)、思维、梦想、记忆、灵感、认知、认识、知识、表达、接受、联系、作用、交流、对话等等。
以上罗列或可概况为:所谓知道,亦就是信息、语言、意思、知识交流。
当然会有人反对以上把众多的认知形态都归结在了“知”的范畴,这是个命题,但不管是某种知态、或某些知态的综合状态在觉察、识别、分辨、界定和确立着以上那些诸多的知觉形态的,都还要凭借着不外于“知”的状态去继续探究,总归还是要以“知”论事。

关于存在与感知,据说贝克莱先生有个经典论断:“存在即被感知”。
大概是说石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人、人心、或心灵所感知而得以见证。
但贝克莱先生需要被修正和补充:
(一)被人所感知的也是石头所告知的。这也就可以说,石头在人那里得以确立为存在,也是人被告知的结果。石头所告诉的和人所能够接受的互通部分才是石头在人那里的存在或有、或是、或在。且人所获知的关于石头的情况还要再回头告诉石头,以求验证。
(二)没被人感知到的,人就没理由、没依据论其是否存在。
(三)人、人心、心灵等等这个所谓的感知主体本身也是一种知觉形态、一束感知。
我们再来看看笛卡儿先生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此论也有这样几个缺憾:
(一)将待求证的“我”先入之见地放在了前提上,已经把需要证明的结果提前给出了。
(二)“我思”是孤立的、空洞的,既不显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无思的内容;具有私密内部的活动特征。
(三)“思”起点高,度量窄,无法普及到诸如不具有人思这样较高级的知觉形态的石头身上。
(四)这里的“思”、“我思”如同贝克莱那里的“心”或“我心”都是起底于感知的指称;都是某种感觉。
因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能作为世界之观的基础,而是有所观、有所知的某种事物或情况。
确切地说应该是:知,故一切在,故我在。
先有知,再有知道的范围、情况、事物等等,诸如我、我心、我思、世界等等。

二、存在的分类:感知信息特征

存在的分类就是感知信息形态或样式的分类:
1、按照人是否可见:分为有形,如形状;或无形,如力。
2、按照人是否可直接感受:分为显性,如力;或隐性,如意会。
3、按照人是否可知有另外寓含的信息:分为实物,如纸张;或虚物,如符号语言的含义。
当然也可以这样来分类,比如:
1、原生级信息:各种个体的基本构成元素和基本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大自然、原生态的力或能量的感应。
2、次生级信息:动植物感官进行的信息交流——比如知觉、反应、感应。
3、再次生级信息:高等动物大脑进行的抽象信息处理——比如文字符号、音乐符号、图画符号、各个学科的特用符号如数学符号等。
根据感知信息特征可以有无限多的分类方法。
每一种感知信息并非固定地对应于某个单一的类别,一是因为每个感知信息的多样特征;一是因为每个感知信息的多变及相互转化的可能;再是因为人感知信息的当下的局限。比如光是可直接感受的;同时它也是一种实物;它可转化为热,或就是光与热的混合体;而且人对一定的频率范围外的光还可能直接感觉不到,那么它就又是隐性的了。另外,虚物里寓含的抽象信息是隐性的,且往往假借于实物进行交流,比如口语就借助于声音。一个物体、一段思想、一种倾向或态度,往往是多种类别的感知信息交流的复合体。
另外,人们经常把具有直接感知、不含寓意的信息部分称之为物质;而把诸如隐性的、另有含义的信息部分称之为精神。比如石头的可直接感知、不含寓意的形状,颜色、质料、硬度、质量、结构等等信息形态就称为物质特性;而石头怎样或为何是如此这般样式的内在结构安排、次序、倾向、品性、原则和立场等等信息特征部分就是精神。
空间、时间或场、量子等等又是什么样的感知信息状态呢——相信有人会根据他所知道的信息特征给出恰如其分的定义。
人们对所知道的事物的界定和定义是很难做到统一的,我以上的分类安排在有些人看来很可能就是扯淡。对此,我预先认账——只要都在知道中,怎么样都好说——谁知道,谁说话;知道什么,就以什么为准。
(一)、个体:感知信息的范围
一个存在的个体是指这样一个信息交流的范围和形态:其内部之间的某些信息交流不同于其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或差异性呈现。
所谓个体的内部是指一些信息仅在一定的范围里交流,一些信息的内容、方式、程度、次序等等仅在一定的范围里分享、作用、兼容,表达为某些交流的一致、相似、关联和协作。
一团星系、一颗地球、一个国家、一个人、一块石头、一句话、一枚细菌或一个原子之所以称之为一个存在的个体,就是因为有些信息是只在这样一个范围里交流的,因而与他者具有差异性。这个范围之外的即是我们所说的外部世界、环境。
一个国家具有一定的独有的地理范围、种族特征和行为规则;一个人具有的血液特性或其他特征的信息就只在这个人的体内生成、代谢、流通;一块石头表达为一致的固态、近似的联结程度、连续的外观形状;一段词语蕴涵着一定的特有的意思。个体不仅仅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是任何一个或一团交流着的各种信息的范围。一个星系、一块石头、一束光、一声响、一个念头都是如此。
两个个体之间如果有较为密切的信息交流,比如大致就象你和你的牙齿一样的密切,那么这两个个体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了。你如果与一块石头的信息交流达到了这种密切程度,且是外界不参与如此程度的共享的,那么你和这块石头就是一个个体。谁彻底地知道了什么,谁当然就是什么,什么就是那个谁的一部分了——往往还并不需要“彻底”知道的程度,考虑到我自己还并不彻底地知道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呢。我身体的每部分之间都在相互知道着,但并不事事都告诉“我”,当然有些时候会告诉的,比如它告诉饿了、舒服了、疼痛了等等。

所谓个体的外部是指那些与这个个体的交流有别于这个个体里的某些信息交流的信息存在,但外部的信息却依然是这个个体里的信息得以交流的先决条件——一个个体是内内、内外信息交流的过程的某一部分。比如地球是某个人这一个体的外部且包含着这个个体的人,地球环境与这个人的信息交流虽然不同于这个人体里的某些信息交流,但地球环境所表达的引力、气压、温度、食物等等却是这个人之所以是这个人的先决条件——说到地球,就已经包含这个人了;说到这个人也就已经包含这个地球了。当然还不仅仅限于如此——一个人大概还不仅仅只是与地球相互联系着的,而是与整个宇宙、存在都息息相关的。
这就是说,个体是在外部信息的不断地支持和供给下保持并演化它的存在状况的。个体接受着、表达着信息,也就意味着它在接受着、获得着、耗用着、当然也同时在给予着、促使着、影响着外部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它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交换着的、创新着的——个体的存在就是这样的一种内外不断交流、不断刷新的状态——这样说来,也就没有纯粹的孤立的个体;也没有僵死的东西。
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全体之间互为对方是如此这般的先决条件。个体是与外部知道着的个体,没有完全孤立的个体。与其说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也应该说个体是由全体造就的。个体就是包括这个个体在内的全体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个体就是全体的信息交流的一定范围。没有个体就没有全体也等于说没有全体就没有个体。个体是全体(包括这个个体)的交流在一定范围里的某个过程或片段。
个体即知体、知者。
个体就是差异。差异就是交流的本意——没有差异,何谈交流?而差异都是知道或交流的同一,都是在知道或交流中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变化。用简单的数学符号表达,就是A=非A。差异性也就是创造性、多样性。
如此说来,我们所指称的个体只是全体在这里的一些表达,两者是知道着的、交流着的、连接着的、不可分割的——而分割也是一种知道范畴里的连接样式,诚如连接也是知道范畴里的分割样式。我们是试图通过个体来了解全体的,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到全体:我们处在全体之中,我们只是全体知道着的某个过程,曾经发生的信息可能不再有了、正在发生的信息可能无缘掌握、将要发生的信息可能无法得知。所幸的是我们知道目前的一个个体就是全体在这里的表现,就代表着全体在这里的一种状态。比如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全部情况,但我们可以较多地了解地球的情况;我们可能不完全知道地球的过去、现在或将来,但我们知道目前的地球表达了宇宙的一种状态:那就是整个宇宙目前还允许我们如此这般地知道着——那就是说宇宙目前还如此这般地存在着。我们就是全体在我们这里的表现、涌现或绽放——所谓全体、全部、整个就是我们还在继续知道着,我们还在知道着就意味着全体还在。而且我们也已经预先了解了全体,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再多的部分仅仅是还不确切的知道而已、只是知域的大小和多少而已。
我们还不知道全部,但我们已经知道全部也只不过是知道而已。

(二)、生命体 :更多的感知信息
生命体或称之为生物的存在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已经普遍划分的两大类复合的存在信息的形态之一,另一类即非生命体或叫做非生物。但这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分别它们的呢?这应该是因人对存在的认知而形成的许多学科里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地方,当然也同样是哲学思考的最有趣的命题之一。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个体,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归根结底皆为这样的个体:即其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同于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具有各种独有的信息交流的知体。
万事万物莫不是广义上的生命体,那么就是在这个万物皆活物的基础上交流产生或构成了我们极力称颂的、狭义的、我们通常称谓的生命体或生物就是这样的一种个体:当下的知道是此知道可持续地进行、且有望拓展的前提和保障。
有知觉的东西不是由无知觉的东西组成的;感觉器官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感觉器官。“活”东西不是由“死”东西组成的,而是由本来就是“活”的东西组成、“活”出来的;生命体不是由非生命体组成的,而是由本来就有生命的个体组成的。
我们目前普遍认同的生命现象就是活生生的所谓的非生命体在相互知道中产生的更积极的态度和愿望:维持和提高目前在此环境中的知道能力,同时寻找、添加和巩固其他的知道的可能和途径。
一切存在是“活”的,因而才有“活”的生物;宇宙是“活”的,因而才有可能交流产生了我们人类这样的“活”物。“死”东西产生不了“活”东西,如同静止产生不了运动一样,而且我们也从来就没有见到过“静止”——“见”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知道、相互“活”着的过程。我们目前圈定的生命体和生物只不过是比我们称谓的非生命体和非生物的知觉状况更活跃、更有较为执着的倾向罢了。
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其独有的交流的倾向和态度:此时此地是此样;彼时彼地是彼样。任何个体对于自己的改观都有自己的条件和要求,而生命体却在追寻着那些使得这种追寻至少仍能继续下去的信息交往。
具有明显的知觉倾向和态度的生命体是由我们认定不那么明显具有知觉倾向和态度的非生命体造就、培育或至少是参与其中的;比较活跃的“活”物是由另一些我们认定不怎么活跃的“活”物组成的或参与的。以此来解释生命体的诞生就极为自然和通顺了:生命的出发点和动机是本来就有的,也就是存在的本原——活灵活现的信息交流、相互知道且追求更多的知道。所有的存在现象就是“活”的现象。
平常所说的生命是代表更活跃、更有拓展性和多样性的知者。对于知,唯一的诉求就是多样性、丰富性、可选择性,也可表达为可持续性和发展性——这也是世界的目的和进化。
存在就是知者在相互知道着。
每个存在的知者都是在另外的存在的知者的认同、影响、参与、转化和供给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存在”是一个相互知道着的存在链。生物的诞生和持续存在亦是在外部的不断地认同、影响、参与、转化和供给中发生和保持的。那也就是说,生物现象就是一条颇俱特色的存在链——生物链——包括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交往和链接。因此我们应该把生物的诞生和演化总结为“万物同知、适者共存”——这也是“存在就是知道”的基本写照。
人的最高理想当然就是希望能够全面掌控所有的关乎生存的环境因素,这等于说:人不仅要保障自己永远有饭吃,也要保证一切能够共存的物种都有饭吃,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均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天人合一并不是人需要追求的境界,而是无法逃避的出身,人最终想要的是:人天合一。
如此说来,上帝不是死了,而是正在孕育和成长——追求全知即意味着趋向全能、全是、全有、全在。
总之,任何生物物种都是在与非生物环境或其他生物物种的感知交流中诞生和演化的,这个局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信息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强的高级感知物种的感知理性的成熟程度,即在逐步适应、认识和控制越来越大的环境里的生物进化的道路上是否总能来得及应付届时仍不可知的变化——别的物种可能并不太操心这一点,而这对人却是至关重要的。
三、系统:知者的集合
一个存在的个体就是指这样一个信息交流的范围:其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同于其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信息的交流范围。这样看来,每个个体实际上就是一套系统或多个组织和系统的交流体。存在就是系统——存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系统:信息交流的样式——一定类型的参与信息、一定的次序和流程、一定的知者的集合。

(一)、人类社会:主要以人类知者作为考察对象的系统范畴
主要以人类知者之间的知道作为考察对象的系统就是人类社会。当然人类社会里的交往和活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之间的知道,而是包含了人之所以存在和导致其演变的其他相关的信息交流。界定一个系统就是因为这个集合中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不同于其与其他外部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但也包含了与其他外部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人类社会也包含了人与阳光、空气、水以及其他动植物等等外部的个体或系统的知觉、交流关系。如果人们约定了一座山的所有权的属向,那么这座山就是人类社会里的人之间的交流的一部分了。更有甚者,如果一个人与他的宠物狗组成了一个法定家庭,那么这只狗也就占有了人类社会的主流地位——人与这只狗的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有了基本相同的地位。人类社会主要是人组成的系统,但同时也包含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并且一直是开放着的——这种开放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这种开放的话,是否还有人的存在呢?

1、人生的意义:知道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存在着的就是知道着的,生命就是寻找并维持这样一些知道:使得这类知道更长久、更丰富地继续下去。人亦如此,任何现存的知道都是曾经的知道过程的持续和拓展。诞生和起源仅仅是指曾经有的存在持续到了现有的存在——开端仅仅是指曾经有的存在的现在表达,新生事物仅仅是指旧事物还在交流着新信息而已。人的起源就是天地交流的内容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是人这一现象的本原,是无论追求与否都已经存在了的当下或预设。人的来源必然可以无穷地追溯到可知的起点,否则人就没有知性的立锥之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先前的存在的信息交流的持续,或称之为: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体的杰作——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意思表达,人是大自然的正在交流着的一部分信息,人是被书写出的某个篇章。我们人类有限的知识完全可以确保的现实情况是:人类仍时刻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且依赖于与其不间断的相互作用——相互知道——而生存、繁衍、演化。而人想要的演化方向也正是生命的本质所赋予的特征:使得这类演化更长久、更丰富地继续下去。
人的起源、人的所有行为均是因于信息交流和为了信息交流。说人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是因为人是目前信息交流体中我们所知的最杰出的一种知觉系统。所谓杰出,就是指经过几万年的上下求索,我们人类得到并处理了一大堆有关信息交流的信息,且一直拓展着这些信息。我们把它们分别分类为神话、宗教、哲学、科学、经济、社会、艺术、政治、体育、娱乐等等;我们还制造了一大批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传递信息的信息,也称之为媒介),从石块、棍子到电线、无线电、车辆、电脑、手机和机器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娴熟地运用信息的抽象符号(语言、数字、音乐、绘画等等隐含着约定意思的信息)进行信息交流是更使得人类倍感优越的地方。
人因信息交流而诞生,信息来自于父母、来自于父母的父母、来自于父母之外的环境、大自然、道、上帝、本源、本体等等这类大而全的知体;因不断的信息补给而发育、因母亲的话语对话而躁动、因动听的音乐的告诉而起伏。人一出生就是迫不及待地去找奶头交流。这类称之为本能的原始知觉动机一直持续到产生他的这类愿望的那堆有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的信息体撒手散伙、分别再去寻找别的信息交流的乐子为止。
人,不停地从事着最基本的信息交流:吃、用、做等等,除此之外,人的心里还有许多其他更得陇望蜀的念头:提高交流能力——寻找能够更长久、更大范围的知觉办法——安全并可持续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权力——自己表达的意思是别人或别的信息交流的指南,登峰造极的话,比如做个皇帝——拥有现时阶段所许可的最充分的交流自主和自由;增加财富——话语权的另一种形式,即人们约定的对人和其他信息交流的控制规则——财富愈多,实现随心所欲地选择知觉形态的可能就愈大;健康长寿——希望尽可能的强壮或柔韧、以及尽可能的保持能够保持的信息交流——这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点。
既然如此,我们对某个人的信息交流的成绩的奖励就是给他权力和财富,进一步增加他的信息交流的可能;相反,对于某个人的信息交流的不满的惩罚就是限制和削减他从事信息交流的程度和种类。比如把他关起来,只允许他和铁窗和墙壁这样单调的信息交流,或者干脆终止他的所有人的知觉形态。自由就是信息交流的实现的无限可能(所以说思想自由是天然的——不表达出来的、仅在大脑里面的知道和信息交流是最自由的)。完全的自由就是进行所有可能的信息交流——全知。
组合成为人这一系统的那些更初级的个体——如细胞、分子、原子、电子等等知体单位——允许、希望和鼓励着人去和同样是由这类个体组合成的任何信息做任何方式的交流,前提当然有一个:以它们这些个体乐意做的为限(而这也是人的知识的本质——得知了喜欢什么、愿意做些什么)。人们通常有一个很大的烦恼就是:它们这些个体为什么只凑合了那么短的时间,然后就义无返顾地撒手拆伙、各奔东西,然后又愉快地加入了别的系统!而对人——也是它们自己的组合——的长寿的渴望不再关心了呢!人和任何个体一样都是有着多种交流倾向和主张的交流系统,分裂的统一体,或统一的分裂体;都是非自己的自己,或自己的他者;人是多主体的混合知觉体。
这个问题大概有两个解释途径:1、是多样化使然,任何个体只能拥有有限的生存,否则多样化无法实现。同时,先前的个体的解体能持续地供给新个体。2、也给高等知者以寻求延年益寿、或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立标志体以及繁衍后代以保持其信息特征的路径。前提就是:你去知道怎么做就行了。
人生的意义:体验更好、更多的知道。电子、原子、分子、细胞、水、石头、空气和阳光以及它们表达的意思如此告诉了我们,而它们也是人的这一切可能发生的源头,亦是人类实现信息交流的愿望的保证和对象——我们就是这些信息,我们想要体验的也是这些信息;我们就是电子、原子、分子、细胞、水、石头、空气和阳光这样的知觉形态的混合体,我们要体验也就是电子、原子、分子、细胞、水、石头、空气和阳光以及它们表达的意思——一些信息在体验着与另一些信息的交流——信息之间的永恒的交流和组合——这不仅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一切存在的意义。
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原子在寻找着原子、蛋白质在研究着蛋白质、DNA在探讨着DNA。
每个个体的人都天然的具有这个目的:充分的信息交流——这也是天意,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因、且为了这个意义而存活——这也是自由、平等之根。每个个人享有的信息交流首先是向他自己负责——实现他人生的个人价值,再者是向别的信息交流体负责——体现他人生的社会价值,而这两种分辨也几乎是靠不住的。或者他总是希望首先向别的个体和更大范围的社会负责,把实现社会价值当作他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他把社会系统的公事当作他个人个体的私事,那么在事实上他依然还是把实现个人的价值放在了首位,反过来说也成立。人类社会这一系统是个体的人的集合交流的结果,亦是个体的人可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交流场合和条件;反过来,人类社会系统的任何意义的实现也是以个体的人的意义的实现作为前提条件的。
价值、权利、道德和意义就是认可或愿意选择的知觉形态、意思感受、信息交流、语言对话。
人的知觉形态的内容丰富多彩:探索、劳作、传授、合作、讨论(包括战争)。人的血缘之爱、友谊之情、故乡之恋和祖国之根、仇恨等等亲疏远近的程度都是由知觉形态的范围、特征和程度而定的。生我养我的所在和我生我养的后代之所以被我们视为最宝贵的东西,皆是因为这和我们有着最直接的相互知道的关系,因而也有着最多的共同的信息特征。劳动成果包括抽象信息的作品也同样被人珍爱,亦是因为它被人视为己出,而实际上也就是携带着他的意思特征——他的信息直接表达在他的孩子身上,也同样直接地表达在他的其他的劳动成果比如一本书上。他会说:这本书就是我的孩子,因为我在它身上倾注(表达)了我的心血(意思特征)。
人当然同样希望拓展更多不同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多子、多产、多福、多夫、多妻、多才、多财、多权等等。当然其中也都是可选项。
人从别的知道形态中来,亦回到别的知道形态中去——这也就是人的所谓的轮回,而这实际上就是产生了人又容纳着人的那个系统的往返轮回的信息交流的过程。人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更没有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只是知道了一些情况;来世的时候身上的所有都是这个产生了人的出世的知道形态系统的,去世的时候身上的所有依然归于这个系统。换个说法,整个存在也都是个人的,他本人就是整个世界。个人是这个系统的某些信息的聚散,聚来之并无多,对这个系统来说并没有增加什么;散去之并不少,对这个系统来说并没有减少什么。那些电子、原子、分子依旧存在着、那些江山依旧存在着、那个系统依旧存在着——知道着的还在知道着。我们个人不仅仅是白白地活了一回——体验了一些不得不体验和一些愿意和想往体验的知觉,而且我们表达的信息亦是后来者的本身或他们交流的信息的来源的一部分。尽管死亡是这样一种状况:即目前的交流不再是此交流范围的持续和拓展的保证,即原有系统内部交流的基本解散。但死后的信息交流仍在进行着,只是没有了称之为那个人的完整的、系统的、鲜活的交流表现罢了,但依然是这个种类的持续性、拓展性奠基者和造就者。某人死了,但历史已经铸就了。历史就是曾经发生、目前仍在发生的信息交流的持续过程。幸运的是,如果你的表达出的信息仍在强烈、鲜明地表达着,即为不朽。人人都是不朽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只是你的信息特征还有没有保持罢了。
最卑微和最崇高的人生意义都与此相似、相同——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或替换上意思、语言等都可,都是知道而已。
个体的人的诞生和死亡只是人类系统的更新;人人只是一个信息交流单元。
综上所述就是人生于己、于他的全部意义:知道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人要“听话”,也要“发话”,人之间是这样,所有的知者都在这样。但人类作为整体想要加大对世界的“发话”力度。
2、人类社会的意义:实现人的知道状态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从宏观上说,如果地球以及包括太阳系以外的这个庞大的知觉系统的信息交流产生并抚育着低级的生命,促成了生命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更进一步地交流产生了高级的人及人群形成的人的系统即人类社会。那么人类社会至少是太阳系这个系统以下几层的子系统。
假如从太阳系系统说起,太阳系系统是地球系统的基础、地球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系统的基础、地球上的生命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系统是人的基础;反过来,人是人类社会系统变化的部分基础、人类社会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系统的变化的部分基础、地球上的生命系统是地球系统变化的部分基础、地球系统是太阳系系统变化的部分基础;再反过去,太阳系系统是地球系统变化的部分基础……
如此说来,就个体的人而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的逐步增大,人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人,即人从人类社会这一系统中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强,人从和对人类社会系统之外的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强。尤其当人类社会又创造了对各类社会系统也有着强有力的影响的人工的子系统后(比如驯养、改造的生物系统、高智能电脑系统、人工合成的生化系统、人工环境系统等等),那么如同人类作为地球系统的子系统的发迹和超越一样,人类社会创造的人工子系统也终将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和超越性。如果人工的子系统没有比人超越和胜出的地方,对人也就意义不大了。人工子系统是人的拓展,正如同人是地球系统的拓展一样。进一步的结论很可能是这样:人工的子系统又产生了下一代的子系统,那么届时就证明它们也更具有了生命的本质特征:维持并拓展当下的信息交流!如此说来人就处在了一个十分微妙的境地:做到了上帝同时也当成了仆役?就象我们曾经对待我们的上属系统地球一样,我们在地球的信息交流中诞生或至少是在地球上生存,但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让地球在与我们的信息交流中大大的改观甚至面目全非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里有了更绝妙的注解)。
对将来很可能很强大的人工子系统来说,人是始作俑者。但从地球及以上系统来看,人还仅仅是个创造性的继承者。始作俑者仍然归于全知的所在,或给个名称叫上帝。荣耀归于上帝。也归于人。
我们总是把人作为某个家庭里的人、某个家族、某个民族、某个国家、地区、种族的人去定位,但从根本上讲,人首先是天地合作的自然人——这也是人权和尊严的平等的根基。
人类社会脱胎于其上属的系统且一直处在与这些系统的信息交流中并施加影响于上属系统,人类社会的各个成员之间当然也一直处于相互交流之中并且还已经着手开辟了下属的人工的子系统。人类在如此广阔的范围里接受和表达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大致分类为经济、宗教、哲学、科学、政治、军事、艺术等等,这些也都分别代表着人类社会的部分意义。
人类社会的意义就是要保持并拓展这一社会系统的范围——如有可能,就把所有的上属系统、近亲紧邻系统都转变为人类社会下属的子系统,这就不仅仅是将要到来的全球化了,而是更加野心勃勃的宇宙化。
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知道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意义。

(1)、 经济:人类社会感知信息的基本状况
人首先要吃。吃是人的被先天预设的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的一项基本内容,且是人要持续这种交流并可能拓展其他交流的必要方式。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个体或系统是在其外部的不间断地支持和供给下维护它的存在并实现它的演化的,人作为一种生命体或生命系统就是要维护并拓展他能够得到的这种支持和供给。当下的吃就是为了继续吃、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吃、更长久地吃、更名目繁多地吃。
吃进信息,就是为了能够继续交流信息。
因此,人们就要去寻找能够吃并能保证继续吃的所有信息。是个人去找还是群体协作去找、是发现信息就立即上前接受(比如采择渔猎)还是经过交流促使期待的信息表达出来(比如养殖和生产)、是独享还是分享?人之间在如何寻找、生产、分享、保存、交换、支配等等这方面的信息交流的基本层面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当然,人不是仅仅为了吃而活着,或愿意仅仅为了吃而活着,或仅仅有了吃的就能够活着的。人的生存的必要条件已经知道的有很多,“你”不知道、但你知道的也可能有很多。比如“你”可能就不知道你的肾在哪里?有什么用?但等到你的肾有事情要告诉“你”时,“你”自然就知道了。
为了能够或继续体验更多、更好的信息交流,人还需要并创造了诸如防护、住所、工具等等这样的信息个体或系统。
人们在约定的交流规则中占有和控制的这样的信息资源的多寡被我们称谓为贫富贵贱的不同状况。当然人们也经常使用非约定的交流方式重新分配这些资源,比如馈赠、施舍、掠夺、戕害、欺骗等等。
称之为财富的信息资源的流向和聚集以人的信息交流的可接受程度而有大小久短之分:采择渔猎要看人表达的力气;养殖种植要看人表达的方法;加工生产要看人表达的技能;交换分配要看人表达的可行;占有或控制的份额要看你表达的信息别人、它者能否接受。
成功就是你表达的信息被接受、被遵循。
价值就是你想要的信息。
财富是交流着的信息的当下控制(所以有人说:富贵于我如浮云)。
利润是你接受到的信息(当然是指你希望得到的)大于你表达的信息的部分。
凡是能够影响人的生存状况的信息交流不管是来自人与人或人与非人之间的,都涉及和影响到经济:如天体运动、气候、政治、战争、法律、交换、灾害、科学、思想、工具、发掘、办法……
所谓的生命权、人权和财产权就是你的信息表达被接受、被遵循的程度和时段——这也是所谓的人的一切法的根本。
经济就是人类社会这个系统里的内部的交流及其与外部的交流的基本状况。科学、政治、战争或法律等等活动的起因和结果往往都归结于经济上的诉求,因为这是人为了维持和拓展当下的信息交流的基本的首要条件——比如说,吃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再去体验别的信息交流;或在寒冷中先要解决保暖的问题后才能解决包括吃以及其他能够继续的信息交流。这都是造就了人、供给着人的信息交流系统的预先设置。人当然也想从中解脱出来,办法仍然还是老一套:去知道如何做到。
经济领域里的交流活动使得人类的其他交流活动成为可能并得到拓展;反过来也一样,人类在其他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影响着经济领域的交流状况。人类之间和人类与外部之间交流的成效和总量标志着经济繁荣或萧条的程度,人类之间或人类向外部表达的信息能够更多地带来益于交流的信息或人类仅仅从天然的外部系统接受到的信息中采集和利用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并能够在人类之间更快地交流分享,这就是繁荣。繁荣与否就决定于这两条:一是看人类接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量有多大;一是看人类相互之间就这些信息交流分享的量有多大。
现代的、先进的、良好的经济形态就是较能够使人实现更多地、更快地、更可选择可持续地信息交流。否则就是原始的、落后的、糟糕的经济形态。

(2)、宗教:无知、未知、待知域
人表达出来的信息大致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尽可能地和其自认为接受到的信息相一致,或者称之为忠实地转述或复述,这也是所谓的科学的最高准则或实事求是准则。这样的信息可以再次与接受到的信息一一对应检验,再看看对方是什么反应。这也叫做客观。另一类是人随意或刻意地加工、捏造后再表达出来的信息,其来源可能是不自觉的或来自目前还不得而知的信息渠道,或是多种信息来源的交流混合,这就较多地带上了他自己的信息特征,部分地或完全不可能与他从外部接受到的信息相对应,或不清楚如何一一对应的表达,就是所谓的人的创作、理论、艺术、设想、想象、幻想、假说、假话等等,这也叫做主观。在这其中最无法与自觉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验证且被称之为涉及到最上属系统的情景的表达就叫做宗教。换句话说,人把自己目前还无法验证的隐藏、最不了解的可能、最没有发言权的未知称之为宗教。
我确切的知道着还有我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还可能是知能无比的大东西,我有这个感觉、我采信它、我愿意——这就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
宗教在目前基本上是人的自发的信息涌现和表达、是人确立的表达热情的方向、是人的情感的喷发、是对没有反复验证到的信息的称谓。
宗教是人表达出来的信息而还没有找到信息的来源,即无法用反复接受到的信息再反复表达给对方以给予验证。
宗教是人对目前不能得知的情况的探询。
宗教是人对自己的局限的确认,同时也是希望突破局限的愿望的表达。
宗教是人对无可依靠的最终依靠;对不能确认的最后确认。
宗教是人对自己无知的知道和自觉,但并不知道无知的是什么。
确认造物主比如上帝存在的情景就是这样的:万能的造物主这一最上属的系统的假设恰好表明了我们接受到的一切都是这一造物主的信息表达,那么一切就是造物主本身——而我们也就是造物主的一部分了,我们是造物主的子系统,我们就是造物主表达的信息,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造物主表达的信息的涌现,一切都是造物主的旨意,因此我们也是造物主本身。那么我们就不是曾经或将要得到造物主的信息,而是我们本身就是他发出的信息,并且我们发出的信息也是造物主发出的信息——我们就是造物主正在进行的自我交流,我们以及我们得知的所有都是上帝系统的下属子系统间的相互交流(就如同是他的胳臂与腿之间的交流)。我们和上帝是一体的,我们就用不着骑驴找驴了,我们就是一只驴腿,或驴腿上的毛毛。
有许多人的困惑是如何找到上帝,现在看来,你的根本的困惑应该是你无论如何你也摆脱不了上帝——你摆脱上帝的念头也是上帝的安排。
有趣的是,如果上帝的存在依赖于我们的确认,我们就是上帝的上属系统,我们就是存在的上属系统了(我们可能已经在这么做了)——上帝就成了外在于我们的被证明之物。

人的各种宗教活动都毫无例外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广大的信徒们得到的基本上都是第二手的信息,他们大都是从他们愿意相信的所谓的圣徒、先知、宗教领袖以及其他神职人员等等这些中间人或代言人那里间接得到最上属系统的信息的。而这些中间人或代言人的保证往往是:要想取得和最上属的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的路径,就必须按照这些中间人或代言人的吩咐去做,就要听话。那么结果如何呢——他自称转述的来自上帝的信息可靠吗——仍未可知或仅供自知。
人的信念和愿意即人的内部的信息交流状态就是宗教的根本——信则有,弃则无——至少目前是如此。
不仅仅是宗教,其他所有问题也都几乎归结于“信”字这个知觉状态上——我相信了,怎么的!
如此看来,宗教并不产生于宗教,上帝并不产生于上帝,真主并不产生于真主,佛主并不产生于佛主。当然,科学也并不产生于科学、哲学也并不产生于哲学。我这一想法也并不产生于这一想法。一切都产生于意思的、语言的、信息的交流,即知道,都基于知性的先天先验的预设或存在——这也是神止步的地方、神也要凭借的地方。
(3)、哲学:知道情况的总结
“这是怎么回事啊?”是对一切接受到的信息的最初和最后的探寻,哲学就是这个问题的探索过程——哲学就是人对知道情况的复述和表达、就是对我们已经知道的情况而给出的说法和叙述;就是所知道情况的总结文本。
“这是怎么回事啊?”里的“这”指称的就是已经呈现的感知信息,就是存在之有、是、在。“是怎么回事”就是在知道某些具体情况后的结论表达。
人之我、世界等等由此涌现和确立。
人把所有已经知道的,不管是观察或洞见、还是灵感式的思辩创见,再通过另一套抽象的信息符号表达出来,给个说法,这就是哲学,这也是所有的“学”的创立路径。
“这”的发生是哲学的开端,但也已经是哲学的终结了——彻底、完备的哲学不外乎是关于“这”的全知——包括已经是的世界和可能是的世界,即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问题。
凭借着知道叙述已知道的、以知道的方式再现知道的、依据知道来定义所知道的——这就是古今中外的哲学的全部内容——将接受到的存在语言转述为另一种存在语言;将接受到的事物语言经过处理后再以人的抽象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把搞不清楚具体来源的(也称之为天生的、天上掉下来的灵感或从上代遗传的、或某些知觉体自发创造的)意思语言再表达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人所从事的其他一切学科的同一做法,哲学只是总结了一个大纲,而其他学科只是在做更具体、更细致的信息、意思、知识、语言的搜集和处理罢了。
哲学的发展史就是把接受到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说法再表达出来的过程史。人类已经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哲学流派,将来可能还会冒出更多的主义和说法,但所有的做法都是一样的:我这里知道了一些情况,我认为世界是这么回事。
去研读那些或深奥晦涩、或严谨优美的哲学论著固然使人受益非浅,但你在接受了他们的那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后还是要回过头来以你自己直接接受到的第一手的存在信息——也可能是你阅读的著述者使用过的原材料——再对他们的表达加以检验。这也是一个老农十分可能对哲学家表示轻蔑的原因,他会对着田野、天地一挥手说:不要听他们的胡扯,这就是存在!
许多哲学思想者的一个惯常的做法是把从信息交流之后得到的结论再前置到更前面的位置上以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根源。比如有人把某些信息形态确立为物质、或把某些信息特征确立为精神;把某些信息范畴确立为神、或把一切归结为道,然后再按自己的认为,选择把其确立为存在之本——以果为因,然后就跪在了自己树立的牌子前!

现代人并没有比古人在哲学上有什么本质的进步,无非就是知道的情况更加丰富,当然这也包括见识或知识的创新更加层出不穷,尽管这意味着迄今为止的哲学愈加缺失确定性。
哲学的确定性在其产生的开端、也就是在惊异的肇始就铸就了,就是知、知性、知道,知即存在的本质、本体、主体。
(4)、科学:求知
一个非常有趣的有关科学的故事是这样的:以前人们认为,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又从西方落下,因此太阳是围绕着我们运行的,这叫做地心说。但也有人认为, 早上我在太阳的西方,晚上我在太阳的东方,太阳不动,是我们在自转且围绕着太阳来回移动,这叫做日心说。目前是日心说取得了胜利,因为它得到了接受到的其他信息的支持。我不知道古时候是否有人提出过第三个设想,即太阳和我们都是移动着的。而我目前认为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对于这个故事我要说的是:仅就我们与太阳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言,如果我们没有象目前这样就已经搜集到了其他的信息做参考,那么纯粹呆板的科学表达就应该是:早上太阳在我的东方,我在太阳的西方;晚上太阳在我的西方,我在太阳东方。至于要搞清楚是谁在移动,如何移动的,那就要寻找其他的信息支持,否则任何结论都是猜想,哪怕是所谓的科学猜想。
对目前接受到的信息找出表达它所有的信息来源;对目前接受到的信息提出猜想,然后去寻找其他的相关信息验证猜想;这就是科学的发展道路。
科学就是实事实说。就是说,你表达的结论来源于你直接从考察对象那里接受到的信息,你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你就只能表达什么样的科学结论;你没有接受到任何信息,你就没有任何科学表达权即科学发言权。
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接受到的信息,就是直接从考察对象那里得到的信息;“求是”就是更多地搜集相关信息且更多地回过头验证。因而科学也就是尽可能严谨的实践。不断地拓宽视野(信息来源)、不断地改进验证(信息对比)、不断地修正结论(信息表达),以求知道的更多——这就是科学原则。
简单的说:石头在说话,那就尽最大可能地按照石头的意思整理科学报告。
科学的求知一方面是从告知方获得新知;一方面是告知对方以创造新知。这其中,人类的天才般的知觉处理系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世界因此而大为改观。
科学也容纳虚假,出色的科学家的大胆的想象是科学得以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因,但科学最终要剔除虚假,且是一种不断剔除虚假的过程,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科学的存在的必要。虚假者即我们表达的信息和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不一致。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一是来自于我们自己,一是来自于外部,一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早先的表达。与外部之间的一致称之为互恰,与自己之间的一致称之为自恰。而真理也就是这样一种信息对比的标准,即何为一致、何为互恰、何为自恰,以及量度的标准的设定。
真理就是认识本身、就是知道过程——上下求索真理的过程就已经是真理了,要不,你鼻子碰到真理了你还不知道。

(5)、政治:谁说的算
相互知道着的个体的人在交流中组织成一个特定范围的社会系统并经过交流约定了朝向某些选择方向的交流,以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某部分人的或整个人类社会的愿望的做法就是政治。
政治就是人的信息交流规则的约定、控制与管理。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主要以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的系统,当然也同时包括人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关系。而政治就是对人与人以及人与外部的信息交流的反复约定、控制和管理。
凌驾于人类头上的最大的政治管理系统依次是宇宙、太阳系、地球环境等等。其中太阳是人类感受最深的主话语者,似乎我们都必须依照它表达的话语说的算,且它的光芒是人类获知的主要依赖,否则就是黑暗,而黑暗就意味着无知。
因此,人的政治领袖通常也被称之为太阳。
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个体的人群即人民的信息表达和这些信息的接受者即管理者的再表达以及信息管理者的信息表达和这些信息的接受者即人民的再表达等等交流方式的不同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政治形态。一如人类社会系统形成的两大类群,一群是表达各个个体信息的人群即人民,一群是接受信息的管理者。反过来讲,一群是表达信息的管理者,一群是接受信息的人民。人类社会的形态也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主要以人民表达的信息行事;或主要以管理者表达的信息行事。
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想要的信息交流,人类社会的意义就是提供拓展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信息交流这一存在的本质所决定的:对于唯有信息感知的人来说,唯一的诉求就是多知——可自主选择的、无限可能的感知形态,这大概也是自由的意思。
这就是自然法则,顺应这个法则的就叫做顺历史潮流而动,也叫做善;反之就简称为反动或恶。有助于拓展和实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信息交流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做法就叫做解放、发展和创新,即正义;致力于限制和剥夺别人乃至大多数人的信息交流的做法就是压迫、倒退和守旧。
顺动和反动,或善与恶往往是相互镶嵌的,都是多样性的呈现。
同知者同权。即具有大概相同信息交流水平或程度的个体或系统就具有大致相同的话语权利。在哪一层面上具有大概相同的信息交流水平或程度的个体或系统就在哪个层面上具有大致相同的话语权利,如人与石头如果在原子这一层面上具有大概相同的信息交流水平或程度,那么人与石头在这里实际上是权利相同的——世界大同在这个意思上也就是早就实现了的。
如果人人都有视觉,那人人都有天然的要求满足视觉的权利,长眼睛干什么,就是要看的,而且要多看,至少有可以多看的选择。
政治权利的基础就是有知、在知和可能知道的实现。
政治就是人的信息交流的愿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就是谁的信息表达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的状况。人的信息表达就是包括争取在与外部即大自然的交流中占据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使其变成为下属的子系统;一部分人的信息表达就是包括争取在与另一部分人的交流中占据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使其转变为自己下属的子系统,因而也就同时实现了包括对大自然的占据和支配,使其作为自己下属子系统的子系统,这样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的意义了。这也就是权力具有极大的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政治就是每个人对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状况的根本表达。
政治既然是人的信息交流状况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政治领域实际上也就涉及到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一切方面。人们在经济、哲学、宗教、科学、文化、教育、军事、体育、娱乐等等交流方面的根本表达就是政治态度,就是意识形态。热衷于政治的人更是在以上各个交流的场合上传播他的表达。
既然如此,政治领域里的交流方式也就集中展示了人在相互交流中使用的一切信息种类: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思想的以及这些信息所包涵的抽象信息——人们用口说和号角、用书写和表情、用拥抱和大炮、用蜜糖和毒药交流着政治上的表达。政治也因此无法避免的是优美的、残暴的、纯洁的、艺术的、肮脏的、科学的、野蛮的、文明的、简单的、复杂的,一如人所乐意体验的无法回避的存在——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信息交流。
(二)、其他社会:相互知道着的就是社会
相互知道者即为一体,存在就是社会。
虽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这只是说明了近类的信息较为更融洽地交流罢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即使是不同类群的事物依然是相互感知聚合在一起的,分界只是感知特征的不同和差异罢了。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在与你的交流中才为我,在与你的交流中才表现出了我。
一切都是社会的状态,都是社会的演变,都是全部参与的知道。
万事万物无论是原子、石头、还是太阳、星空,都在相互感知的社会中表现出其识别、选择、好恶、意识、情感、立场等等的。
由此,“态度决定一切”不如表述为“态度就是一切”。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2-10 12:27:51 +0800 CST  
四、总结
“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关于我们人类如何认识存在景况的生动写照:盲人们在摸过大象之后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报告,结论可能各不相同,但其做法却都是一样的:都是经过“摸”之后给出结论——“摸”就是感知。
我们人类虽然并不是视觉意义上的盲人,而且也不仅仅依靠手摸来接受信息,但看、听、尝、嗅、思等等也只不过是某种感知形态的“摸”而已,思考也仅仅是“摸”来的信息的持续处理、反复考察和认知,也是一“摸”、“摸”的继续。
摸者自身的确立也是在“摸”中实现的。
包括盲人和大象等一切既有的和创建的都是一“摸”,都是在知态范畴里产生。
关于一切,先人们已经提出了浩如烟海的说法和表达,后人们也将增添更多的论述,不管从知识上还是从才学上,他们都几乎是人类的智者、造化的精英,但他们走过、走着或将走的路子都是同一条:感知到了信息、处理了信息、表达了信息。再没有别的路子可走,寻找别的路子的做法恰好是上述的重复。
人们把所感知到的信息分类成了物质、精神、实体、意识、能量、神灵、神秘、怀疑等等,并且有人固执地把所有的存在现象都归结为了其中的他所知道的某一种类而造成了许多的混乱和纷争——而在出处上大家却都是对的,是不可能出错的,因为谁都无法说出他那里所不知道的事情——他说的都是他知道的,他就知道这么多,也就说了这么多。
人的所有作为、主义、流派、说法都毫无例外的是知道后的产物,是知的存在之树上竞相争艳的品类各异的花朵——哪一朵都有它开放的依据和可鉴的味道。所有的信息交流的节点(比如个人或他者)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无极的信息系统,每个个体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或一片小区,相互之间在知道着、交流着,所谓“正确”和“错误”仅仅是其中交流着的某些信息。
所有的主义和流派都没有把这些主义和流派的相互区分囊括于自己这一主义和流派中。
哲学流派的情况反应了人的思维知觉样式的丰富性、智慧性、创造性、探索性和文采——也就是洞见和创见的集合。
而这一切初看起来都起始于对世界的惊疑,但这个惊疑的发生就意味着哲学所追求的根本或绝对确定性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在应用了、确立了——这一惊疑的可能发生揭示了普遍预设的知性的先在——基于感知,才可能有惊异的发生。
如此说来,任何有关一切的问题、命题的答案就在问题和命题的产生里。
人所给出的哲学一直想囊括一切,但拿出来的东西都明显带有人的认知特征,最明显的是带有人的思辨这种很有创见性的高级知觉形态的特征。这就在根本上把诸如石头的话语权剥夺了,也就使得人就所知道而给出的说法都丧失了普适性。
知道的现象千姿百态,人类的学科五花八门,但原本上都是感知信息识别、分辨和界定。每个时代都产生了具有每个时代特征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都毫无例外地是对接受到的、以及创见的信息的表达。信息时代不是已经到来了,而是所有的时代都仅仅是某种信息演化时代的划分。
存在也是广义上的感知、信息、知识、语言或意思交流——每个事物都只是其交流的范围或截取。
人依赖于各种感知确立自身的存在,且感觉到了太阳的光明和温暖,其因感而应的情景也可说是一种信息形态、一种知识形态、一种对话。
以感知、信息、知识、语言或意思即知道为基础、为全部内容的包括所有学科的范畴就构成了“知学”、“知识学”、或“广义信息学”、“广义语言学”。
每个个体就是“知者”。
整个存在就是“知界”。
所有的宗教都是“知教”的分支。
关于世界,人们对于某时某地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称之为规律的结论,但根本的规律应该是:感知信息守恒。
不会再有什么新情况了,因为新情况仅仅是新的发现和创见而已。任何个人并不知道所有的事物和情况,但应该知道:再多的事物和情况仅仅是更多的知道。
世界、人类等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感知,哲学、宗教和科学所可能承诺的上限就是全知,人的全知实现即意味着宗教、哲学、科学的全部消解,届时人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即得以实现。
我这里的所有说法肯定要遭遇到赞同、批评和否定,但所遭遇的也一定都是信息、知识、语言、意思交流。你一定在知道着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全知论》也是需要你去完成的工作。
我有知、我在知、我是知,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表述都可任其被其他知者补充、批判和修正。
最后,有几个结论再小结如下:
(一)知,即世界、、事物、存在的主体、本体、本质。
(二)先有知、基于知,而后有我、我思、我心、世界等等的确立。
(三)个体主体是在主体间性中树立的。
(四)你在多大程度上知道着什么,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什么。
(五)真理不是探索来的,而是借以去探索的。
(六)何谓知,可任意定义。
(七)世界就是一团感知、信息、知识、语言;亦是一部自然和人为写就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且还在续写。
(八)诸如天、道、佛、上帝、真主等等一切至大无疆的说法都是因知给出的,且人人个个都是其组成部分、都是其代表。
(九)据知,诸如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与无、阴与阳、知与行、本体与表象、内容与形式、存在与意识、实体与理念、现实与虚拟、事实与虚假、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对象、感性与理性、矛盾与同一、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荒谬、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逻辑与混乱、理论与实际、直观与思辩、分析与实证、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等等才得以提出、识别、划分、界定、裁决、确立。
这就是“全知论”:世界如何,知者说话——一切乃知。


(完)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2-10 12:34:17 +0800 CST  
UP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2-15 11:42:37 +0800 CST  
UP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2-26 15:52:33 +0800 CST  
@心地认识界 2018-02-27 15:24:57
身谓人,对人本身本体本真的完整的认知度,是对身谓人本身的本体的真正的自知——恰是以字面的形体看人字,人是独立的,什么都不依附的——这才是人的实质性——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回归到身谓人自身本身本真的本体的实质性的存在——恰是儒释道等等的无不是依附在人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而儒释道无一不是思维意识的作用,都是以意识掩盖实质的障眼法——是以虚假掩藏身谓人本身本真的本体的真实即实质——恰是易经,道德经,......
-----------------------------
兄弟宏论!
容我慢慢品读,尤其【身谓人,对人本身本体本真的完整的认知度,是对身谓人本身的本体的真正的自知】。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2-28 12:43:30 +0800 CST  
UP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3-26 12:53:29 +0800 CST  
@朱鲁子 2018-03-28 10:29:29
自我探索是好的。
不要指望那个会议。基本上是一帮中国妄人在那里自言自语。
-----------------------------
嘿嘿,兄弟所言极是。

哲学没落到了现在,多少届世界哲学大会也没有解决。

但我是卖瓜的,我也在到处吆喝看看我的瓜怎么样。
我主要是闲的,就是常说的【闲的蛋疼】那种。
楼主 杨思基  发布于 2018-03-28 14:13:54 +0800 CST  

楼主:杨思基

字数:21587

发表时间:2018-02-10 20:27: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9 21:51:42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