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好大喜功,是皇帝生前加尊号的始作俑者

唐玄宗好大喜功,是皇帝生前加尊号的始作俑者

江上小堂

古代皇帝的称号有四类。一是年号,如乾隆皇帝, 乾隆就是他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先采用,用来纪年,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一般新皇帝登基后都要使用新的年号。如乾隆六年,就指乾隆登基后的第六年。有些皇帝终其一生只用一个年号;但也有皇帝屡次更改年号,可能是因为政策改变或心情不定;汉武帝在位53年,共使用了11个年号,大约5年更换一个年号。





二是庙号。庙号是皇帝后人为祭祀和供奉他而加的称号,开国皇帝称“祖”,如汉高祖,宋;后面的称宗,如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庙号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要有文治武功才加庙号。

三是谥号。谥号是后世给皇帝盖棺定论的评价。有好词,也有不好之词。古代专门有一套谥法,相传为周公制定。好的,如“克定祸乱曰武,经纬天地曰文”,汉武帝,隋文帝等;不好的,如“好内远礼曰炀,暴慢无亲曰厉”,隋炀帝、周厉王等。帝王不管是仁君还是暴君,平庸还是励精图治,都有谥号。皇后、诸侯也有谥号。一些很有成就的大臣,死后也可以加谥号,肯定都是好听的,没必要给奸臣加谥号。如曾国藩死后,清廷加封谥号“文正”。谥号开初是一字,后来发展为两字,甚至十多字。

四是尊号。尊号是皇帝生前加的称号。尊号由皇帝自己生前加封,当然都是好听的。皇后皇太后也有尊号,名称则叫“微号”,如慈禧就是慈禧太后的第一个微号。尊号一般比较长。如果尊号名符其实,谥号也可能沿用尊号。尊号和年号既可以用于皇帝死后,也可以用于皇帝生前称呼他。而庙号和谥号,因为皇帝死后才有,就只能用于皇帝死后称呼他。

据专家考证,尊号始于唐朝,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是尊号制度化始作俑者。在唐玄宗之前,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武则天曾为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等多个尊号。但武则天加尊号很随意,毫无章法可循。到了唐玄宗,他登基后肃清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在安定边陲、内政外交、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所谓“开元之治”。于是不可一世,好大喜功,在位时给自己加了一长串尊号,“开元神武皇帝”、“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和“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共计六次。字数越来越多,由最初四字加至十四字,形成了“溢美之词+皇帝”的尊号形式,并形成制度。为后世皇帝所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唐玄宗也是历史上为数几个去泰山封禅的皇帝之一。所谓封禅,“封”指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禅”,指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帝王必须有盖世功业才能封禅。历史上,去泰山封禅的帝王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等。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封禅。祭祀仪式要比封禅大典简单些。





虽然皇帝有这么多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称号,但往往习惯采用和流行而为人们熟知,往往也就一个。当然,年号和尊号诞生得晚些,在此之前的皇帝就只能用庙号或谥号称呼他们,选择性小。人们习惯于用什么称号,可能遵循最简便、最稳定和最恰当的原则。像清朝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就习惯用年号称呼他们。例如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是他的年号,他的庙号是高宗,他的谥号和尊号相同,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但也就“乾隆”这个称号为人们所习惯采用和熟知。

历史上也有反感生前加尊号的皇帝。宋神宗赵顼在位18年,就5次驳回大臣就上尊号的上疏。康熙皇帝也不贪虚名,针对君臣加尊号的上奏,加以坚决拒绝。说道:“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张粉饰?” “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此乃历代相沿陋习”。但大多数皇帝还是好这一口,多半是缺乏自信而美化抬高自己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皇权专制后,中国就废除了与专制制度配套的诸多礼仪规制,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等称号,还有官服。说实话,当时太急促了,考虑欠周。其实如果年号保留下来,也挺好的,算是传统遗产,日本就保留下来了。只要没有实质的含义,并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如果废除了这些形式,但实质还是专制,就很不方便,就会挖空心思整些花样出来。

2018年2月13日

楼主 江上小堂1  发布于 2018-02-13 16:39:17 +0800 CST  
唐玄宗好大喜功,是皇帝生前加尊号的始作俑者
楼主 江上小堂1  发布于 2018-02-14 10:35:03 +0800 CST  

楼主:江上小堂1

字数:1737

发表时间:2018-02-14 00:39: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8 08:18:26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