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阳光的直射和斜射能够产生季节温差吗?

11.阳光的直射和斜射能够产生季节温差吗?
2018.2.11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产生季节温差,因为所有的媒体都是这样介绍和演示的。可是,中午和早晚也能发生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并没有带给我们一年四季的感觉!
其实,地球表面直接来自太阳的光子是非常有限的,太阳表面温度再高,对地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据说,太空的背景温度是2.74k,这是一种始于绝对零度的温标,告诉我们所有恒星辐射的光子不过使太空温度在绝对零度的基础上增加摄氏2.74度,还包括了所谓“大爆炸”的残余温度。
直白的说,2.74k是摄氏零下270.41度,这就是太空中所有恒星带给我们的温度,还包括了所谓“大爆炸”的残余温度,如果这种“残余温度”真的存在。
可是,我们感觉到的阳光不是这样,昼夜温差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看到的阳光不止来自太阳,更多的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剧烈撞击产生的核裂变。
许多人不知道地球大气边缘有一个热层,又叫增温层,温度高达摄氏数百,甚至上千度,书中解释是紫外线辐射造成的。紫外线也属于光子范畴,没有温暖太空,何以温暖地球?只有核裂变、核聚变可以解释增温层的温度变化。
宇宙射线的89%是氢原子,10%是氦原子,1%是电子、光子、重元素。其中的正物质宇宙射线受地球引力的影响会以宇宙速度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的撞击,产生核裂变,也就是转化为光子,带给我们温暖和阳光。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反物质恒星,辐射“正物质”宇宙射线,所以地球面向太阳的一面宇宙射线的密度最高,核裂变产生的光子会被我们当成阳光。
增温层下面是同温层,温度只有摄氏零下45——75度。阳光斜射的地球两极附近温度是摄氏零下45度,阳光直射的赤道附近是摄氏零下75度,两极附近的温度明显高于赤道附近的温度,可见影响温度的因素很多,需要逐一分析。
王爷爷想到的原因是连续核聚变产生的降温效果超过了阳光直射、斜射带来的不同温差。
以前王爷爷介绍过光子有正负偏电荷光子和电中性光子三种形态,其实电中性光子还可以细分为正反电中性光子两种形态。正物质形态的核外电子是负电子,反物质形态的核外电子是正电子,它们的内核自然是相反偏电荷光子,它们的离子形态就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形态。所以,电中性光子和偏电荷光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差别在于有没有核外电子。
光子缠绕通常发生在偏电荷光子形态,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光子缠绕的极限可能是中子形态和质子形态,二者的差别是质子少了一对正负偏电荷光子,多了一个电中性光子。多出的电中性光子是正光子,质子就是正物质质子,相反就是反物质质子。可见三种光子条件具备,核聚变就可能发生。
核聚变的本质是低端化学元素向高端化学元素的转变,也是不同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只要存在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就是吸热反应,产生降温效果,连续核聚变会产生很低的环境温度,这是增温层温度变化和同温层温度低于增温层温度、赤道附近温度低于两极附近温度的主要原因。
影响星球温度变化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星际磁场正负电荷的交流。
星系的形成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结果就是星际磁场的建立和正负电荷的对偶交流。
本来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通过星际磁场正负电荷的交流才使它们自身的正负电荷达到相对的均衡。这种交流会使正负电荷在星球的两极相对集中,影响光子的形成。直白了说,就是赤道附近光子密度高,环境温度高;两极附近光子密度低,环境温度低,这是纬度温差的原因。还有高度温差、深度温差,都与星际磁场关系密切,这里不做介绍,直接讨论季节温差的形成原因。
季节温差源于纬度温差,纬度温差的实质是磁场温差。因为星球的磁极不是在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而是伴随星球的轨道变化和运动倾角相对于地理坐标产生“漂移”现象,使磁场“赤道”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产生局部区域的季节变化,原理与所谓的阳光直射、斜射类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季节变化是阳光直射、斜射掩饰下的磁场变化。地球类似陀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太阳系八大行星相互排斥,产生运动的相对倾角,导致磁场磁轴的相对位移,形成星球的季节变化,您听懂了吗?

楼主 王东镇  发布于 2018-02-11 07:05:57 +0800 CST  

楼主:王东镇

字数:1712

发表时间:2018-02-11 15:05: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2 16:45:16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