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之“韦编三绝”




孔子在搜集整理编篡《易经》的时候,做到了“韦编三绝”。

这个“韦编三绝”典故,一般被人们认为是孔子读易太过勤奋,以至于把套《易经》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三次。可是,这种推断,其实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牛皮绳子实在是非常非常的结实,孔子要能在看书的过程中将其弄断,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套住竹简的牛皮要是那么容易断掉,一个看书的人就可以将其翻断三次,想必古人也就不会用它来套竹简了,而会去另想办法。

在孔子的时代,孔子能读的其他书籍,也同样就是用牛皮绳子套着的竹简。如果套住竹简的牛皮绳子真的容易被翻断,一个人看书的时候太认真,反复去看,就会翻断套住竹简的绳子,那么同样的事情——“韦编三绝”也会发生在孔子以外的其它人身上,而在同时,孔子在看其它的书籍的时候,由于其认真精神,也会发生“韦编一绝”,“韦编二绝”以至于“韦编三绝”的情况。“韦编三(一、二)绝”本身就会成为形容读书认真的成语,而被用在其他人身上,也会用在孔子读其他书的时候。

但是,为什么在先秦的书籍中,没有提及其他人,更没有提及孔子在读其他的书的时候,有出现“韦编三(一、二)绝”的情况呢?只能是:“韦编三绝”仅仅只是在孔子遇到《易经》时候的特殊个案,而“韦编三绝”也绝不能是形容读书次数太多太认真的一个成语。

因此我认为,所谓“韦编三绝”,根本就不是孔子读《易经》的次数太多,以至于三次(或者是多次)弄断了套住竹简的牛皮绳子——这样的推测其实真的太玄幻了,孔子的手劲也太大了,孔子的“功力”也太深厚了。它只可能是孔子最初搜集到的《易经》竹简是散落的零星的,因此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将其编篡回正确的文本原貌。当他第一次编篡完毕,再回头一看,觉得错误多多,于是便将套竹简的牛皮绳子弄断,重新进行了编排;当重新编排完后,过段时间又回头去看,还是觉得错误多多,又再次弄断了套竹简的牛皮绳子,再去编排竹简。他就这样去反复校正《易经》,将《易经》散落的竹简反复编排,达到了三次(或者在实际上是超过三次的多次)之多,直到他认为基本正确了为止。因此“韦编三绝”的绝,绝对不是牛皮绳子被翻断的意思,而是主动去割断的意思。

当周景王去世,“王子朝奔楚”事件发生,王子朝“载其图法奔楚”,夏商周三代以来代代相传的王室藏书,从此失落,下落不明。在稍后,就兴起了春秋的“百家争鸣”,可以推断这些藏书的相当一部份,其实是被分散并失落在民间,正是这成为了“百家争鸣”的直接的发生原因——一系列的思想迸发没有思想原因是不可思议的。孔子奔走各国,按照王室藏书的原有篇目,手编《六经》,其实就是在搜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书籍,重新加以整理编辑,使它们回归原书原貌。

由于原有书籍被分散,甚至部份被损毁,因此孔子的工作难度非常的大。尤其是对于《易经》,在当时懂得的人就很少,而其原书也已被分散失落,因此孔子只有按照自己对现存有关《易经》竹简的阅读理解,将其编辑成书。因此,当他过段时间回头去看编好的“《易经》”时候,他便发现问题,于是他对其重新编辑,他再回头看,又发现新问题,又重新编辑,如此达到三次(或者实际上多次)。这个被孔子最终定稿的《易经》文本,在今天看来,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然而,假如没有孔子在以前那些辛勤的工作,我们今天对于包括《易经》在内古代的经典(《六经》),也就根本无迹可寻了。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确实是孔子以后的古人的肺腑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个有何等胸襟有何等达观的人!我等今日得以能发现《易经》文本中仍然存在的瑕疵,实因孔子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在先。我等今日发现《易经》文本中仍然存在着瑕疵,非但不足以损害孔子的伟大,却更能使人深切体会到孔子昔年在恢复经典过程中的艰辛。大哉!孔子!实在是仰之弥高!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7-06-16 07:40:51 +0800 CST  

因此我认为,所谓“韦编三绝”,根本就不是孔子读《易经》的次数太多,以至于三次(或者是多次)弄断了套住竹简的牛皮绳子——这样的推测其实真的太玄幻了,孔子的手劲也太大了,孔子的“功力”也太深厚了。它只可能是孔子最初搜集到的《易经》竹简是散落的零星的,因此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将其编篡回正确的文本原貌。当他第一次编篡完毕,再回头一看,觉得错误多多,于是便将套竹简的牛皮绳子弄断,重新进行了编排;当重新编排完后,过段时间又回头去看,还是觉得错误多多,又再次弄断了套竹简的牛皮绳子,再去编排竹简。他就这样去反复校正《易经》,将《易经》散落的竹简反复编排,达到了三次(或者在实际上是超过三次的多次)之多,直到他认为基本正确了为止。因此“韦编三绝”的绝,绝对不是牛皮绳子被翻断的意思,而是主动去割断的意思。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7-11-02 21:47:17 +0800 CST  
“韦编三绝”指的是系竹简的牛皮绳子三次(或多次)断掉。
但是常识是,系竹简的牛皮绳子比起竹简本身来讲要结实,也更有韧性,如果是翻开次数太多引起损毁,那么断掉的会是竹简而不是牛皮绳子。这可以用实验来证明。
就算孔子接触到易经竹简的时候因为日久年深,系竹简的牛皮绳已经腐朽,他去换上了新的牛皮绳,他也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将新系的牛皮绳翻断两次或两次以上,他是50岁才接触到易经的。
因此“韦编三绝”,不会是指孔子翻看竹简次数太多而翻断了牛皮绳,而是他有意识割断绳三次或多次,而目的是为了重新编排竹简次序。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8-02-08 10:59:15 +0800 CST  
@shiliugua 2018-02-08 22:36:00
韦编是指竹席,三绝是指用屁股磨破了三张竹席,
这是指孔子为了解释易经,用屁股磨破了三张竹席
-----------------------------


一、(形声。从舛( chuǎn),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韋是違的初字。本义:违背) 同本义
韦,相背也。……经传多以违为之。——《说文》
五音六律,依韦响昭。——《汉书·礼乐志》

二、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违背,故借以为皮韦。按,熟曰韦,生曰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韦,柔皮也。——《字林》
凡兵事韦弁服。——《周礼·司服》
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国语·晋语》。注:“韦藩,韦蔽前后。”
乘韦先牛十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韦弁(古冠名。皮帽);韦柔(性格软弱);韦带(以韦皮为带,无饰,古代未仕者之服饰);韦裳(熟皮制的衣裳)

三、皮绳
无待韦弦。——《王文宪集序》。注:“韦,皮绳也。”
又如:韦布(韦带布衣;借指普通百姓);韦弦(皮绳和弓弦。前者柔韧,后者坚直,比喻缓急。也比喻箴规,矫治);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韦皮编联起来,称为韦编。后世用为一般古籍的代称)

四、计算圆周的量词。通“围”
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汉书·成帝纪》

五、古国名 ,豕韦的简称。春秋时卫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滑县境内
韦顾既伐, 昆吾夏桀。——《诗·商颂·长发》

六、姓。
如:韦苏州之淡雅(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曾任苏州刺史,故称。他的诗,风格恬淡自然);韦驮(佛教守护之一);韦驮尊天(印度婆罗门所侍奉的天神)

七、计量单位韦伯的简称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8-02-09 10:57:24 +0800 CST  
@shiliugua 2018-02-08 22:36:00
韦编是指竹席,三绝是指用屁股磨破了三张竹席,
这是指孔子为了解释易经,用屁股磨破了三张竹席
-----------------------------
“韦”与“苇”是两个不同的字。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8-02-09 10:58:32 +0800 CST  
@若水_0_ 2018-02-10 11:17:51
楼主说的有道理,不过经过夫子的春秋笔法,可信度还剩多少就不知道了
-----------------------------

周敬王四年,即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兵败,与其族党逃奔楚”,王子朝携带了全部王室收藏的图书出逃,致使这些图书下落不明。其后不久,“百家争鸣”兴起。王子朝出奔的那一年,孔子(生于前551年)35岁。
公元前504年,孔子第一次退隐并开始编修《诗》、《书》、《礼》、《乐》,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这时距王室图书失落已经12,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这些经典已经没有原本,是他去搜集整理编辑后还给王室,说孔子删书不可靠。这时孔子47岁。
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开鲁国,从此不再从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这时孔子已经接触到《易经》,孔子这时55岁,据王室图书失落下落不明已经20年。
公元前483年,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整理文献资料,这时孔子68岁,距王室图书失落下落不明已经33年。

孔子修编《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时候,因为王室图书的失落,没有现成的文本依据,这些经典,是孔子搜集整理编辑后还给王室的图书。

说孔子春秋笔法,故意从原有经典中去删掉一些,是后世腐儒的不实之辞,他作的工作恰好相反。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8-02-10 12:51:09 +0800 CST  
@中国杨神经 2018-02-10 19:26:16
孔子之前没易经,只有周易。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反复看周易,把周易弄断了三次。
竹简是用牛皮绳子穿起来的,由于周易不是一般人都看的,在仓库里存放很久,遇到夏季,比较潮湿的时候,牛皮绳子发霉了,容易降低强度,加上竹简的孔带棱角,翻书的时候就容易断裂。一本书是由很多竹简穿成,有很大的重量,当你扯动前端时候,不注意了就把中间一部分的牛皮绳子弄断。
牛皮绳子断裂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反复翻动,一......
-----------------------------
易经是王室图书,外人很难看到。易经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夏曰连山,有8万4千字,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到周易,字数减少了很多。
目前清华简中有《宝训》一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其中谈到了易经。周文王认为周武王不会操作也不需要操作易经,他只需要领导革命成功就可以了。因此给了周武王一个简写的本子,就是《周易》。
你这个受潮发霉了牛皮绳一扯就断了的说法,在孔子身上第一次可以理解,可是孔子50岁接触到《周易》,他后面还得专门让牛皮绳子再潮湿腐朽还让自己拉断两次以上,那就是胡扯了。
楼主 伍蜀昆  发布于 2018-02-11 17:33:38 +0800 CST  

楼主:伍蜀昆

字数:3624

发表时间:2017-06-16 15:40: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2 08:04:32 +0800 CST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