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秦制”

在中国文化低弥的时代,“秦制”一词逐渐脱离社科研究的范畴,变得了一种专制、独裁的代名词。
也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古怪的现象:越是皇权专断的时代,越是骂秦制。
可骂完秦制之后,自个当权了,又是用臆想的“秦制”,去垄断各方面能抓到手的权力:政权不敢轻易觊瑜,就去垄断财权、话语权、浸妇女猪笼的男权、小男孩成长的独裁教育权、……什么什么的。
就是好让别人乖乖地听自个的话。
权力垄断到手了,还骂别人是“秦制”,因为觉得别人还有什么权力大过自个的。

秦制这个词也就变烂了。

那么,今天咱们怎么从社科角度,去重新审新秦制呢?
咱们还是喝杯茶,吃个包地慢慢说道说道。

先从商鞅变法说起。
毕竟说商鞅是秦制的总设计师,也不为过吧?
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争议最大的人物了,就如他的人生一样,那是个极誉极毁集于一身的人了。
反而后来秦制的总工程师吕不韦,文化人们还总瞧不透这位人物,所以对吕不韦的评价也就挺模糊了。

那么,开练。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5 15:13:52 +0800 CST  
发出了。
那就先聊聊第一个话题:
为什么有商鞅?

也很好解释。
因为秦国正闹“中衰”呵。

秦在立国之前呢,不过是在祖国的大西北,给周天子牧马养犬的家族。
后来周幽王不弄“烽火一笑戏诸侯”嘛,把西周时代的军事大联盟给弄解体了,被北方匈奴在那个卖国贼申侯的带领之下,乘虚而入西周的都城镐京,大肆抢掠,还把那位隔吱她都不笑的“冷美人”褒姒给抢跑了,也把周幽王给杀死了。
反正是游牧民族,也不会经营,不要你的土地,抢完就跑了。
新立的周平王呢,可怜巴巴的,眼看着故国被毁成这样,也不适合再在镐京呆了,就准备往东都——河南洛阳那迁去。
——这就是“西周”与“东周”的分野岭(公元前770年)。
更可怜巴巴的是,周平王东迁时,所有诸侯都不理睬周王室了,也不来兵马护送。
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
把周平王一路平安护送到了东都。
把周平王感动到稀里哗啦的,马上就赏赐秦人家族两个大好:
一是封秦人首领为“公(爵)”,史称秦襄公。
二是将歧山以西的周王室故地,全部封赐给秦人以立国。但有一个附加条件:你们好好守备俺周王室,以后你在匈奴手上夺回多少土地,都算你们秦国的。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位于大西北的秦人,一是很刻苦耐劳,二是很讲情义。
所以得到周王室这样的封赏,也是该得的。
于是,有了秦国。

到了秦穆公年代,简朴纯朴的祖国大西北人,就遵循周平王的嘱托,好好吃饭,好好打仗。
除了这俩事外,其余的事啥都不想。
以至在北方匈奴与西戎手上,夺回了千余里的土地。
秦国开始强盛起来了。

但到了战国初年,秦哀公与秦惠公的时代,就不行了。
特别是秦惠公年间,全世界就魏国最好打,不仅有战国时的“兵圣”吴起,还有花木兰那样的士兵——连女人都这么好打的。
一下子就兵卷侵吞了秦国的西河之地。
气到秦惠公吐血。
急起50万兵马,要与魏国决一雌雄。
却被人家吴起不过发兵5万,就打得个稀里哗啦。
秦惠公,就瘫倒了。
——那是一个“不好打,就死亡”的年代。

怎样让秦国重新好打起来?
商鞅,就横空出世了。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5 16:08:56 +0800 CST  
@端木庸 2018-01-25 15:28:18
茶水自带 前排就座
-----------------------------
谢谢捧场!
小号有瓜子、花生、烟卷的提供。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5 16:09:43 +0800 CST  
@端木庸 2018-01-25 15:28:18
茶水自带 前排就座
-----------------------------
@回形镳 2018-01-25 16:09:43
谢谢捧场!
小号有瓜子、 花生 、烟卷的提供。
-----------------------------
@端木庸 2018-01-25 16:37:58
谢过回老师打赏。可惜我尚未开通该功能,暂无以为报。惭愧惭愧:-)
小子前来听讲,理应提十条干肉上门的^_^
-----------------------------
俺这就叫小号酬宾。
首位来的,一定是贵客。
只享受敝号的服务即可。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5 16:47:30 +0800 CST  
接着聊聊第二个话题:
商鞅到秦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文化课题。

秦于“西河战役”的惨败,迅速引发了秦国国内舆论的一遍哗然。
还引发了秦国格局的重大变化:西河可是在陕西八百里秦川的东边,既是向东边交流的门户,又是重要的产粮基地。
西河一丢,就让其时强悍的魏国向秦国腹中楔入了一块根据地,随时可以强图你秦国。
而秦国呢,则挺可怜了:“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
曾经在秦穆公时代,与晋、齐并驾齐驱的三个头号诸侯强国,自西河之地一丢,数十年期间,秦国惨成土鳖,都没脸去与中原与诸侯会盟,只能与歪果仁与乡下人搞搞交流互动。
只能说三流诸侯国吧。

其实吧,说西河之丢,要让秦哀公与秦惠公负上完全责任,也是不公道的。
这两人在秦国史上,还是素有仁义之名的,街坊邻居有个什么事,比方说那个老相好楚国,也愿意排纷解难的。
这两位秦国国君的性格上也木有什么缺陷,还是该做的就做,能做的也做的。
可咋就混得如此灰头土脸捏?
实际上,这俩秦国国君遇到的可不是一般的问题。
而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重大课题。不要说这俩秦国国君没有文化力能够解释与解决,就是集当时秦国全部文化力,都无法解释与解决。
这个问题经数十年后,直到秦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后,把商鞅从卫国招揽来了之后,问题才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并开启了一个中国伟大的时代。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6 14:18:25 +0800 CST  
商鞅是战国时著名的“红N代”。
记得周天子姓姬不?
商鞅其实也姓姬,是“诸姬之地”卫国国君的后裔。
但那会是“裂土封侯”的时代,也就很容易随封国而立姓,所以商鞅最初也叫卫鞅、公孙鞅。直到他领着秦军重新收复西河之地,获秦孝公封商地,才叫“商鞅”、“商君”的。
算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子弟,所以打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
很小就以刑名学(在今天就叫逻辑学了,可见学好逻辑是多么的重要)著称,被大人们夸奖:“这孩子,真聪明!”。
后来,又受李悝、吴起这些大家的启发,少年时期就学会了审时度势。
更在后来受到了战国初年著名的道家人士尸子(尸佼)的直接师教,年青时就俨然是位制度学大师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听说了秦国要招贤纳士,年方34岁的卫鞅,就骑上头小毛驴,踢踢塌塌地往秦国而去(至于当时他骑牛还是骑马抑或骑驴,俺真记不清了,各位看官一哂尔)。
他还不知道,此去,惊起了历史上的几许风雷,又掀起了文化上怎样的狂涛。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6 16:52:36 +0800 CST  
@葡萄牙月桂 2018-01-26 16:53:52
@回形镳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赠人鲜花,手有余香【 我也要打赏 】
-----------------------------
呵呵,大侄女也来啦?
还打赏奥巴俺了。
谢谢呵!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6 16:57:30 +0800 CST  
(接上文正文)

商鞅到秦国后,头三年是悄无生息的,算是个无官无职还潜伏很深的老特务。
正狠搞秦国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的工作呢。
可是当他三年后站于秦国朝堂的时候,却一下子霹雳震天,把矛头一下子旗帜鲜明地直指其时的主体制度——封建制:

更法
作者:商鞅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这是商鞅变法的第一役:围绕着农业生产,全面改革秦国的政治制度。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7 01:27:36 +0800 CST  
听公孙鞅大言啖啖地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是不是很有革命先驱的范儿?

没错,商鞅确实是位异常坚定的革命者。
而且他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
他是位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者。
——他不仅是中国反封建制度的第一人,也是世界反封建制度的第一人。
他之后的两千年,才有五四新青年,明确地喊出了“反封建”的口号。

所以,这可以澄清历史文化上对他的第一个误认:
他反的是封建,而不是反民主。
——商鞅时,哪有民主这事儿呵?他近点的,要到数十年后的邹子(邹衍)及西汉时期的黄老之学了;远点的,则要等到两千年之后的现代民主制了。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7 11:01:56 +0800 CST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7 11:09:59 +0800 CST  
这里也唠磕一下有关“封建制度”的一些科普知识。
也好知道一下商鞅为啥要站出来搞土地革命,还要革封建制的命。

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大禹帝的时代。
分前后两期:
第一个封建制度期,是从大禹帝到秦统一全国这段时期,大致历时两千年。
这段时期是标准的“国家分封制”,也就是很标准典型的封建制度了。
第二个封建制度期,是从正好公元前后交接的王莽新朝开始算起,一直到五四新青年运动,又大致正好两千年。
这段时期主体的封建形式,叫“土地割据与兼并”,所以算是异化(叫“变态”也行)的封建制度——咱不叫封建正规军,还是能算封建游击队滴。
所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下五千年,还真的有四千年,是在封建制度与封建主义中渡过滴。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7 14:05:49 +0800 CST  
咱先说说第一个封建制度期——大禹帝开创的封建制度。

大禹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大禹治水”是大伙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不过就隔着一道喜马拉雅山脉嘛,西域那头的老外,也只不过搞了个“诺亚方舟”,把一些动物成双成对地装进去,说是保护物种,也就成人间传奇了。
咱们这里,可是大禹帝领着一大群劳动人民,子继父业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夏本纪》)
还真是把肆虐于中华地的“浩浩汤汤”大洪水,给引到太平洋去了。

这事过程中,大禹帝还耧草兼打兔子,从河北那疙瘩开始,几乎走遍了全国,做了一次详尽的“国土堪察”,把全国可种粮食的土地成色,分成上、中、下三等。
以其时舜帝的名义,分封给了诸侯。
土地成色好的,叫“上郡”,到时给天子的贡税赋,就多点;
土地成色中下的,就相递减。
这事干得很漂亮,舜帝就说要把天子位禅让给他。
大禹坚辞不受,就跑回四川汶川老家去了。
没想到全国的诸侯就追过去了,说他一定要接受天子位。
大禹就成帝了。
大禹成帝后,就开创了中华第一个国家文明,叫“夏”。
那么,中华这第一个国家,国体就叫“封建制”,政体(政权形式)就叫“贵族制”。
(研究国家学说上政治课,一定要把国体与政体相区分呵。要不会犯大忽窿毛病滴)。
算是一种“贵族民主制”吧。
所以老外那还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呼,这可不是老外教咱们的,是咱们教老外的。
而且咱们的“贵族民主制”,在四千年前就发源了。
而老外那的“贵族民主制”,要到英国17世纪的克伦威尔“光荣革命”——也就是第二次大宪章运动了,贵族与英王分制才有。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7 14:46:44 +0800 CST  
这样,就可以很明白中国前期的封建制,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家族,联合、同盟起来汇成了一个国家。
天子居中调停、斡旋诸侯各种疑难,哪个诸侯作乱或外敌入侵了,天子就领着自已属国的兵马+各诸侯的兵马,去平叛御寇。所以那会有很严格的语词规定:天子领兵打仗,叫“征”,诸侯用兵叫“伐”。
家族大了,劳动好了,对社会对国家有功勋了,就可以受天子封赐爵位,还给一定的土地,成为诸侯。
所以政治学上管这种前期的分封封建制,叫“家国同构”。

这种标准标配的封建制,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话,天下倒也太平无事:
第一,全国人口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基数,不能过多或过少;
第二,天子公权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不能使全国局面失衡;
第三,长期自然条件的风调雨顺,使农作物得以自然增长。
当然,那会中国人口也确实不多,中国是到汉武帝时,才突破五千万人口基数的。
所以前期的封建制度,也确实是个“超稳定的政治形态”,夏朝长达600年,商朝长达400年;而西、东周加起来,足足800年的。
史书《竹书纪年》,还专门有《周天子穆王游记》——天子老不在朝,老跑出去游玩的。

可是,这种封建制的好日子,到西周厉王的时代,就算走到头了。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0:49:03 +0800 CST  
传统史学上,很喜欢把周厉王打扮成一位“贪财”的天子,说他是为“渔尽天下之利”而胡乱作为。
但是,综合史料来看,成后来厉王昏乱的根本原因,还是前期的封建制诸项矛盾,在厉王那一刻总体爆发了。
你看厉王举起菜刀,砍向的第一人是谁?
——大诸侯王齐国国君齐哀公。
手段还很惨烈,是直接在天下诸侯会盟大会上,扔进汤锅里,煮成汤羹,再分给各诸侯喝的。
有几位诸侯当场吐得哗哗的,俺不知道。但这分明是天子向诸侯立威的最高手段。

齐国国君是什么人?
是周朝开国的首辅姜子牙姜太公的后裔,也是史上炎帝的直系后裔。
周天子是黄帝姬姓的直系后裔,而黄帝的公权,还是炎帝(最后一位神农氏)让渡给他的呢。
姬姜二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是共同进退的“黄金搭档家族”。
要不周武王在起事之前,还专门到渭水找来已达80岁的钓鱼翁姜子牙?
那会谁知道姜太公是不是在钓鱼?
他钓鱼的钩是直的,也可能是在练气功,练到高龄还精神健旺,筋骨强健的。
反正他后来的戎马生涯与开齐国经济,都是挺耗体力、脑力、精力的。

周厉王率先向自个长达数千年的黄金搭档家族,举起了菜刀。
这又是为啥?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1:48:05 +0800 CST  
周厉王跳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时封建诸侯,业已形成很成熟的“家族规制与文化”。
所以各封建王,是家业日渐座大;
相形之下,天子王权(公权)日渐见消。
到周厉王的时候,是眼看着自嘎的王权,是已近崩坏了。

事缘于周代的封建制,已经形成了家族的宗法制度,叫三条: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昭穆制。
这里解释一下昭穆制。
昭穆制,其实是记录家族传承谱系的档案。只不过不是记录在图书馆里,而是记录在家族宗庙里。
前期封建制,是有很严格的家族内部等级制的,故“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宗庙中祖宗牌位的排放次序,就体现这种家族内部等级制,也就是昭穆制度了。
比方说: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诸侯家族形成这种等级制制度后,所有爵位与家财家业,全部是由嫡长子一人承袭。
是不存在现代“分家”一说的。
除非嫡长子乐意,再“分封”给家族其他成员,否则这份家业,就叫“千年田,万世主”。
不要说二房之后的庶子了,就是嫡系二子以下,只要老爹一死,就立马沦为嫡长子的附庸,连独立人格都丧失的。

凭这种“内卷化”的家族内部剥削压榨的完整家族规制、政治、文化,哪个家族不做大的?
所以造成了周厉王时期“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浓厚封建文化。
与前期时凛遵天子号令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了,你周厉王在镐京那跳脚吧,俺寻个“山高水远,路途不便”的理由,连见你天子的面俺都阔佬懒理。
所以周厉王之后闹出了再大的动静,连史上著名“战神”蚩尤氏后裔苗族人,都隔着洮河布列兵马向周厉王叫板了。
个个诸侯王都在装聋做哑扮不滋道。
于是,镐京中下层军官联合市民起义,撵跑了周厉王。
中国第一次“削藩运动”惨淡收场。

之后虽然有“贵族民主”的最高形式——共和制度的产生。
但也很短暂,诸侯们还是推举了周幽王出来任周天子。
但周幽王其实也不可能有啥作为了,只好借博美人一笑的名义,去调戏一下诸侯们。
中国已经不可逆地走向春秋战国那样的封建割据的时代。

如果没有商鞅,这种封建割据时代,会像中东与欧洲那样,持续很久、很久。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3:14:57 +0800 CST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4:14:42
简单的说两点吧。“更可怜巴巴的是,周平王东迁时,所有诸侯都不理睬周王室了,也不来兵马护送。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郑晋是主力,秦之先是王官,只能说随迁中出了点力。——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 把周平王一路平安护送到了东都。把周平王感动到稀里哗啦的,马上就赏赐秦人家族两个大好:一是封秦人首领为“公(爵)”,史称秦襄公。——......
-----------------------------
怕要研究研究。
周桓公的话,是说:“我周室东迁洛阳后,晋国、郑国的根据地在哪呢?”的意思吧?
不是周室东迁时,晋、郑是主力的意思吧?
另外,秦在之前无爵位,仅有“西垂大夫”的名号。
而《史记*秦本纪》中,明确说出了秦得爵位封土的过程: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至此之后,秦国君都称为“公”,也就是公爵的意思了。
——毕竟是与周天子“与誓”的,也就是受国是重托,得到的爵位不会低。
所以秦国君一直以“公”自称,一直到秦孝公。
直到秦孝公之子(也就是杀商鞅的那位),才转称为“秦惠王”。

至于左丘明治的算是私史,他可一直瞧不起秦国的,所以挺巧妙地“非秦”,也可以理解。
司马迁是朝廷史官,是不会搞错这种封爵称谓的。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6:01:59 +0800 CST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4:14:42
简单的说两点吧。“更可怜巴巴的是,周平王东迁时,所有诸侯都不理睬周王室了,也不来兵马护送。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郑晋是主力,秦之先是王官,只能说随迁中出了点力。——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 把周平王一路平安护送到了东都。把周平王感动到稀里哗啦的,马上就赏赐秦人家族两个大好:一是封秦人首领为“公(爵)”,史称秦襄公。——......
-----------------------------
@回形镳 2018-01-28 16:01:59
怕要研究研究。
周桓公的话,是说:“我周室东迁洛阳后,晋国、郑国的根据地在哪呢?”的意思吧?
不是周室东迁时,晋、郑是主力的意思吧?
另外,秦在之前无爵位,仅有“西垂大夫”的名号。
而《史记*秦本纪》中,明确说出了秦得爵位封土的过程: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
-----------------------------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7:02:39
襄公是追称。司马迁也称齐桓公、晋文公,按你的意思都是公爵了?你看看《史记》,对诸侯国国君的称呼,非王即公,难道都是公爵王爵?司马迁称秦惠王也是王爵?这些都是先秦史ABC的东西啊!
-----------------------------
一般呢,天子裂土封侯,是一种上对下的赏赐。
但天子在裂土而封中,用上了“与誓”,就是平辈论了。
非开国元勋之类,都享受不到天子的这种最高礼遇。
那么,你以为秦公与晋公,是一回事?
另外,所谓“礼崩乐坏”,难道不是其中之一指五等爵位的失序?
你看三家分晋之后,赵、韩、魏的国君,是怎样逼当时的周威烈王,封他们显爵的?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7:14:19 +0800 CST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7:02:39
这些都是先秦史ABC的东西啊!
-----------------------------
所以你更要过细。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7:16:22 +0800 CST  
@添香室主人
——————————————————————————
要谈制度上的东西,除了学习好ABC之外,还要对其时的爵位品秩特敏感。
因为这些是构成其时制度的主体人力资源部分。
像过去香港的太平绅士,品阶在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之下,两局议员之上。
所以去担保个什么人什么事,比银行还管用。
特区后,就调整了这种品秩,把太平绅士调到两局议员之下了。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7:26:14 +0800 CST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4:14:42
简单的说两点吧。“更可怜巴巴的是,周平王东迁时,所有诸侯都不理睬周王室了,也不来兵马护送。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郑晋是主力,秦之先是王官,只能说随迁中出了点力。——反倒是秦人家族,马上赶来全程护送。 把周平王一路平安护送到了东都。把周平王感动到稀里哗啦的,马上就赏赐秦人家族两个大好:一是封秦人首领为“公(爵)”,史称秦襄公。——......
-----------------------------
@回形镳 2018-01-28 16:01:59
怕要研究研究。
周桓公的话,是说:“我周室东迁洛阳后,晋国、郑国的根据地在哪呢?”的意思吧?
不是周室东迁时,晋、郑是主力的意思吧?
另外,秦在之前无爵位,仅有“西垂大夫”的名号。
而《史记*秦本纪》中,明确说出了秦得爵位封土的过程: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
-----------------------------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7:02:39
襄公是追称。司马迁也称齐桓公、晋文公,按你的意思都是公爵了?你看看《史记》,对诸侯国国君的称呼,非王即公,难道都是公爵王爵?司马迁称秦惠王也是王爵?这些都是先秦史ABC的东西啊!
-----------------------------
@回形镳 2018-01-28 17:14:19
一般呢,天子裂土封侯,是一种上对下的赏赐。
但天子在裂土而封中,用上了“与誓”,就是平辈论了。
非开国元勋之类,都享受不到天子的这种最高礼遇。
那么,你以为秦公与晋公,是一回事?
另外,所谓“礼崩乐坏”,难道不是其中之一指五等爵位的失序?
你看三家分晋之后,赵、韩、魏的国君,是怎样逼当时的周威烈王,封他们显爵的?
-----------------------------
@添香室主人 2018-01-28 17:40:28
与誓是平辈?你开什么国际玩笑?誓是一种文体,你看看尚书好不好?这也是ABC的东西啊!东周初就崩了?你看看曲沃大叔代晋,不就是被周天子打回去的嘛。要不是周天子,晋侯早就灭了。三家分晋到了战国了,那也是侯爵。
-----------------------------
你对先秦封建制的天子礼仪,还是不太熟悉呵。
所以有这样的疑问。
你读书快,你看看史载的天子,出现与诸侯“与誓”字样的,能有多少次?
周武王打牧野之战时,就出现了与参战的诸侯们“与誓”的字样。
《尚书》里,就出现了至少两篇“誓”的文章,什么《泰誓》之类的。
天子“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前期封建制度时期,天子誓可是直接意味着“人神共证”的。
最早出现的,就是黄帝轩辕与东夷族在“涿鹿之战”后的铁誓丹券。

而秦襄公,恰恰是诸侯中极少数获得与天子“与誓”的人。
如果在今天换在民间,就叫拜把子。
你看民国那位总统蒋介石先生,与多少位军阀“与誓”、拜把子过。
楼主 回形镳  发布于 2018-01-28 17:51:41 +0800 CST  

楼主:回形镳

字数:33961

发表时间:2018-01-25 23:13: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7 12:19:26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