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识小(6-26)造微之论:实妄之判,本乎久促,是非之争,定于众寡

读钱识小(6-26)造微之论:实妄之判,本乎久促,是非之争,定于众寡。
1、“秦人逢氏有子,……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
《注》:“明是非之理未可全定,皆众寡相倾以成辩争也。”
按“倾”即“倾轧”之“倾”,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欲以倾魏其诸将相”,逾越其上也。
盖谓辩争之时,寡不敌众。逢氏子所以为“迷”者,以其如众醉独醒之特异,遂横被指目;苟尽人皆然,则此子不为“迷”矣。
《庄子·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实《列子》此节之所滥觞。
一家之见同而一身有异议,众口同声,一喙莫置,与浑家争,不能胜也;一家之于一乡,一乡之于一国,一国之于天下,小不胜大而反为大所胜,可以类推。天下者,无外而莫大,倘遍天下尽“迷”,则不复有能“倾”、“胜”之者。
2、《太平御览》卷四九O引“孰倾之哉”作“孰正之哉”,乃不顾张注“相倾”,未解文意而臆改耳。
3、又按本篇上文记古莽之国,“其民不衣不食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当与此节合观,皆造微之论。
彼言实妄之判,本乎久促,此明是非之争,定于众寡。
人之较量事物,每以长存者为实而暂见者为幻,觉长久之可信恃胜于暂促(To endure is to ensure),如《大般涅槃经·序品》第一所谓‘亦如画水,随画随合”,《金刚经》所谓‘如露亦如电’。古莽之民常眠暂觉,宜其以梦事为实。
人之较量事物,复每以共言、众言者为真,而独言、寡言者为妄,觉众共之可信恃,优于寡独(Majority makes meliority),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谓“众说成林,三人成市虎”,禅家所说“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五灯会元》卷七灵祐真觉、卷八东禅契讷等章次)。逢氏之子孤行特立,形单影孑,宜其被“迷罔”之称。《宋书·袁粲传》记粲谓周旋人曰:“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宋米芾有颠怪名,《侯鲭录》记苏轼尝宴客,芾亦在座,酒半忽起立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子瞻。”轼笑答曰:“吾从众!”枯立治述人曰:“吾断言世人为狂,而世人皆以我为狂,彼众我寡,则吾受狂名而已”("I assertedthat the world is mad,"exclaimed poor Lee,"and theworld said,that I was mad,and confound them,theyoutvoted me")。皆即所谓“苟举世皆误,则举世不误”(quand tout le monde a tort, tout le monde a raison)。
[增订二]“苟举世皆误,则举世不误”;此随风逐流之“吾从众”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此集思广益之“吾从泉”也。貌同心异,人事固非一端可尽矣。
[增订四}德国古小说中人自言被“狂易”(Tollheit)之目,与世抵牾(verdammte Widerspruch),“颠倒乖张者乃是世人抑即是我,二者必有一焉。然彼既众口一词,则吾休矣”(附外文)。亦即苏轼答米芾、枯立治述狂人李语意。
4、逢氏之子,所遭正同。
此本常理恒情,日由之而不自知者。
《列子》欲齐物论,乃二氏之结习,不必与校;若其推究显真辟妄之辩、申是绌非之争,每不过如众楚之与一齐、十寒之与一曝,则又洞究人事,未容抹杀焉。
5、读者曰:知“微”者几何!
“常理恒情,日由之而不自知”,即克罗齐所谓每一个人都是有待发展之人也。故因为明白,必需糊涂也。
此“吾从众!”也。
然知否?
“貌同心异”也!
又“与浑家争,不能胜也”,但这并不是“糊涂”的理由,要之善争也。或曰,不与之共生,吾何以生?何以遣有涯之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8-01-03 09:21:08 +0800 CST  

楼主:圣智之境2015

字数:1720

发表时间:2018-01-03 17:21: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08 23:11:55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