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舍利子。此经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大智慧到彼岸的经,所以这里面舍利子说的应该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被称作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代表真正佛法中的大智慧。
异。有分别,不相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真正佛法中的大智慧,他的状态是当突出的思想表现出来的时候,跟神识流顺的状态没有区别,并不干扰神识流顺的状态;神识流顺的状态跟思想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没有差别,神识流顺的状态不会对突出显露出来的思想造成干扰,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亦不会干扰神识流顺的状态。思想突出的表现就是神识如水流顺的表现,神识如水流顺就是他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其他受、想、行、识四蕴,都是一样的道理。
相。个人感觉是通“象”,形状、样子。
不。没有。
生。诞生。
灭。熄灭。消灭,灭亡。
垢。污秽,肮脏。
净。干净。
增。增强。
减。减弱。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佛门中第一的智慧,是所有的法都处在虽有还无的如水流顺的状态。所有的法都存在于如水流顺的神识中,没有诞生和消亡之说,没有肮脏和清净之说,么有增加和减少之说。
是故。因此,所以。
都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所有得法)都既不是肮脏的也不是干净的;(所有的法)不会增强,也不会减弱。
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
界。边界,界限。
意识界。我认为指的应是整个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为意根(有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真如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空”是一种虽然有却如同没有的境界,所以这“空”是一种虽然有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却不会对神识造成阻碍的境界。如此道理也没有受、想、行、识的阻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从最开始的没有自身看法的局限开始,发展到不受所有八识的局限(这种看法不见得对,有可能意识界指的是前六识,或前七识。最后剩下意根加如来藏,或是只剩如来藏,就是最后只剩阿赖耶识,完全按照如来佛法行事。或许到最后连佛法的局限也没有了。现在我们取一个最广义的看法,我想到最后读完《西游记》的时候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和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3 09:00:52 +0800 CST  
无明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那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为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虚幻。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形象)。
执。坚持,固执。
为。做。
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坏。败也——《说文》。毁也——《尔雅。释诂》
阿赖耶识。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既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其含义极广。
藏。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
如来藏。含如来一切的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大乘密严经》。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每一个众生们来自有,与每个众生共同轮转往复或是涅槃,不生不灭的。
起。产生,发生。
行。道也——《说文》。
支。伸出,竖起。
依。依靠。
末那。译意为意,思量之意。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的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成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就是说末那识是依据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去思量的意识,是阿赖耶识被由那不真实的主观幻想污染的产物。
名色。佛教语,五蕴之总称。
个人理解,无明是指不能识别意识界中心中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思想部分,执着的要做一个完全被不真实的主观幻想填充着的不会败坏,不会损毁的自己。因此令本身自有的原本圆满清净的如来藏在其原本的道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出来。依靠于末那识那依据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那执着于那不真实的主观幻想的由“我”来主导的思想认识之中,而执着于五蕴,因此进入如轮般不断旋转的在生死中不断轮转之中。
无明分为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识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揣摩猜测涅槃实相而产生错误见解。
例如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在“见一处住地”中,就不好说。
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
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因,但是受想行识四因——能知能做主的心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这四种住地生起的一切烦恼叫做“起烦恼”。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4 13:04:56 +0800 CST  
无始无明。
师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称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无始无名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名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河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未断,名为沙尘惑未断,到那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
在《百度》上载了这么多的关于“无明”的解读,除了要解《多心经》之外,还觉得此中的记载跟四大部洲中的东胜神洲边上刚刚入海二百里的花果山有很大的关系。
前面孙悟空盗抢傲来国的时候,看到傲来国的国民都生活在阳光之下。就是说傲来国的众生都沐浴在阳光之下,是没有黑暗,也没有苦难的。而傲来国是东胜神洲最南边的国度,就是说整个东胜神洲都沐浴在阳光之下,都没有黑暗,没有苦难,所以这个地方叫“东胜神洲”。
东。万物发生之地。
胜。比另一个优越。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神。神奇、神异。
洲。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
东胜神洲。我的理解是众生从性海中最开始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所在,这是一个非常优美且神奇、奇异的大的境界。
东胜神洲是优美神奇的境界,那他到底哪里优美呢?他们又为什么都生活在阳光之下呢?这个我们可以看看花果山孙悟空诞生之后的情景。花果山在傲来国南方海域二百里,需要夸大海来到南赡部洲,所以花果山也该在东胜神洲的范围内,是东胜神洲众生走向欲海的开始。
孙悟空刚刚诞生之时,在花果山上“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就是说孙悟空在花果山上最开始过得是天性自然的生活,他没有欲望,也没有思想,也不知道善恶凶险。他们没有这世间的一切苦难,就那么自然而然的生活着,从出生到老死。所有的众生都这样,因为他们没有这些苦难,所以他们生活在一个优美而神奇的大的境界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4 13:06:22 +0800 CST  
无明(二)

花果山在东胜神洲南边的大海中,距离傲来国二百里,就是说花果山乃是众生自本源之处诞生之后,在达到最初的一个二法中的大圆满的姿态后,从欲海中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在花果山之前的这些众生是没有无明的状态的,因为他们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直到他们第一次明心见性,也就是石猴带领众猴进入进入水帘洞看到那明晃晃的大铁桥和桥下之水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明心见性,开始知道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和性情的阻隔了。正是“万物有灵”,不过每个众生的“灵”是不同的,这个时候,那与每个众生相合的真正坚定的想法就真正的在众多想法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众生最美好的想法。这个时候众生也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愿望和想要为自己的愿望去做事情。由于这个原因,美猴王到了水帘洞之后就开始想要长生并为之付出努力了。可是如何达成自己的愿望呢?美猴王并不知道,此时的他在第一次明心见性后第一次有了“有了”无明的表现。
此时的美猴王虽然有了第一次的明心见性,也有了第一次的“无明”,可是此时的他还没有到欲海之中,也没有到西牛贺洲呢,他的这第一个欲望并不是在欲望或是其他愿望中产生的,乃是源自本源自性的表现,人的本源自性就有要想要永远存在下去的愿望,就有想要“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躲避刮风下雨的愿望,所以他的这次无明是“无始无明”,因本源自性而产生的“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就有烦恼了,因为他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却难以做到,那烦恼自然就随之而来;这个烦恼并不是他自己的因所致,而是来自本源自性,来自上天,所以此烦恼叫“上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的修行,历尽三千大千世界的修行,最终到达佛境的时候,所有的无明都解开了,长生的愿望也就得以实现了,上烦恼也就没了。所以这无始无明需要到佛境方能断尽。
花果山是一个节点,从这里开始,众生从最开始天真而朦胧的状态一步步走入凡尘之中,经历三千大千世界,并最终走入佛境,走出三十六天。而在这个节点之后,就如美猴王去寻仙访道一样,开始离开花果山,为了他的目标而去修仙访道而到达南赡部洲,其中有的会被南赡部洲的生活所吸引,有的则像美猴王那样再次渡海,到达西牛贺洲。因为能明心见性成为心洞之主的都是石猴,都是人身中坚定的思想,所以所有的从花果山走出来的人都会在南赡部洲经过或长或短的停留后到达西牛贺洲,到须菩提祖师的门下学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5 09:05:18 +0800 CST  
在孙悟空被须菩提祖师贬出师门之后,孙悟空开始进入一个对“道”的错误的认识之中,也就进入了“见一处住地”,由于错误的见解,他一步步的走入五行山下。这就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而造成的烦恼了,所以从此开始他的无明就是一念无明。一个念头的错误,就产生对应的烦恼,就是对应的一念无明。
那这一念无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人的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刻意追求的一些神识状态,这三种都是由人所爱而产生的无明,所以这三个住地都带一个“爱”字,告诉我们这些无明都是由自己的“爱”所引起的。比如欲界众生为欲望所影响,这个欲望就是他们的爱;色界众生虽然没有作怪的欲望,可是他们都坚信自己的思想是对的,这种对自己思想的坚信也是“爱”;无色界众生连突出的坚定思想都没有了,可是这种所有思想都不坚定的神识状态,是由他刻意追求而来,他认为这种神识状态就是好的,所以这也是爱。人的错误的见解,就由这三种状态而来,就由人的“爱”而来;过于喜欢某些东西,会使人的思想判断和行为上发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移,使人进入无明之中,生起无数烦恼。所以众生要经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修行,走过三界进入四梵天。而四梵天又是一个“见一处住地”,所以要完全按照玉帝,按照圣人的旨意去做,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超凡入圣,最后再次回到那种没有烦恼的境界中。不过这次回到没有烦恼的境界中的时候,就不是前面那种刚刚诞生,不明事理的如婴儿一般的没有烦恼了,而是真正成长起来的,明白事理的没有烦恼。就如我们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中来,到最后可能还要走入到自然中去,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是茹毛饮血的动物了,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尽。全,全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虚幻,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都没有虚幻、不切实际的幻想。
老。老阴不可化育。因为存在时间过长而无法改变和孕育出新的思想。
死。逝去,消亡。
苦。痛苦,困苦。
寂。安详闲淡,心志淡泊。
灭。熄灭,灭亡。
道。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
智。有智慧、聪明。智慧,见识。
得。得到。
故。原因。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没有虚幻,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都没有虚幻、不切实际的幻想。直到没有不可改变和不可孕育新的思想的状态,永远都没有不可改变和不可孕育新的思想的状态的时候,没有痛苦、安详、灭亡和所要遵循的规律,没有聪明智慧,也没有所得,因为本来就没有得到过什么的原因。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5 09:06:35 +0800 CST  
《多心经》(二)

菩提。觉、智、道之意。
萨埵。众生、有情之意。
依。依靠。
因为此经在《西游记》中叫《多心经》,所以我觉得应该读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多是单独存在的一个字,有单独的含义,是数量大的意思,而不是跟“波罗蜜”连在一起,代表同一个意思。
挂。牵挂。
碍。阻碍。
恐怖。因可怕而畏惧。
颠倒。《华严经》阿僧知品,第三十。世尊为心王菩萨详细解说了佛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颠倒为10的18790142冥次。所以颠倒应是代指诸多、所有的意思。
梦想。空想,妄想。
究。到底,究竟。
竟。完毕,终了。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觉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悟的有情众生。依靠大数量的、普遍的彼岸的智慧的原因,心中没有牵挂和阻碍;因为没有牵挂和阻碍的原因,没有可怕而畏惧的心里;远远的离开所有的空想,妄想,最终得以在欲火的锻炼中获得升华,得到新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都因为这种普遍的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原因,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大。相对于“小”。大境界。
神。代表上天指引的与道相合的思想。
咒。某些宗教、巫术中被认为可以帮助法术施行的口诀;神话故事中认为可以起到特殊效果的词语或密语。
密语。秘密的通信用语。
秘密。隐秘不为人知道的事情或事物。
语。论也——《说文》。
论。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
娑婆诃。《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成就、吉祥、圆寂、熄灭、增益、无住。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既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因此知道普遍的到达彼岸的智慧,是与上天的指引相合的大境界的能够起到特殊效果的隐秘的,能够说明道理的理论;是能让人真正从黑暗中走出来,来到光明中的隐秘的,能够说明道理的理论;是最高的隐秘的,能够说明道理的理论;是没有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隐秘的,能够说明道理的理论;能够祛除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真实的,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因此说普遍的智慧到达彼岸的隐秘的,能够说明道理的理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到彼岸的佛门修行人中去吧!”那是觉悟者的成就、吉祥、圆寂、熄灭、增益、无住的境界。
不懂佛理,只是瞎解。其中对错并不知道,而且很多地方表达并不准确。不过按这个意思可以看出,三藏在无色界参悟学习的过程中,最终进入了一种神识普遍到达彼岸的如水般流顺的境界之中。这令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仅仅是自己的某种思想达到大圆满,到达彼岸就可以的,而是要从某一处的到达彼岸的智慧发展到所有的思想都到达彼岸,方才能够真正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说他不是只要坚持某种思想,就可以的。这里面包括禅门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6 10:37:50 +0800 CST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原文)
根源。根基,基础。
修真。修真者,借假修真也。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伪。虚假,不真实。
总。总括,汇集。
会门。主要门径。个人感觉应该是总体门径,就是所有的法门都在这个门径之中。
此时来自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明白法理,并能为人解说的取经人本来就已经有着一定的根基,当他到达一次神识彼岸,闻得一次那彼岸普遍的心中境界的经典之后,就能够将这种思想境界记住,直到今天还在世间流传。这部《多心经》乃是众生借助假的道、假的法、假的经来修行,去除其中虚假,不真实的部分,以得到其中真的道和法的一切法门的总体概括的经典,是佛法修行人的总体门径。所有的佛门修行人都要通过这部经去明悟佛理。
我常说三藏是来自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取经人,却忘了此点前面有没有说明我的看法了,在此说一下。三藏所在的东土大唐是在南赡部洲之内,东取本源,南取欲海,就成了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来源。按书中,东土大唐已经从本源中走出来了,来到欲海之中,却是南赡部洲的最东边,就是说这个人既有欲望方面的因素,也有本源自性的影响。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区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原文)
奉告。敬辞。告诉。
端的。始末、底细。
那真情回归平静,一念不生的佛门修行人传了三藏《多心经》之后,就已经成了取经人神识高处的散发着光明的思想,他也要乘着这种思想状态,重新回到那种真情回归之后的一念不生的状态之中。却又被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扯住,非常尊重的将自己要去西天取经的想法告诉给乌巢禅师,一定要从这种智慧到达彼岸的境界中,探寻到如何到达彼岸的道路的始末、底细。那禅师笑着对三藏说出一番话来,将其如何到达彼岸的道路的始末、底细说了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6 10:42:53 +0800 CST  
“西去”打成“西区”了,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6 10:44:37 +0800 CST  
西天路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尔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薄。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原文)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乌巢禅师笑着把去西天的路程和始末、底细告诉三藏,一方面可能是源自他对三藏这种对他尊敬,同时也是通过笑来表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意思是说:“你看我这种思想好吧!我啥都知道!啥都能从我这种思想境界中探寻到!”所以乌巢禅师在接下来的问话中用了“吩咐”二字,告诉三藏要遵从他的思想准则去行事。这就又成了某种思想大过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的情况,就听他说道:“其实去西天取经的道路并不难行,你的试着听从我的命令,按照我的这种思想方式前行才可以……”
深。深奥。
瘴。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这个瘴主要是由强烈的日光形成极热的气候形成的。代表的应该是神识中在某种强烈的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和性情的作用下在人的神识中生成的对人有害的,难以散发出去的能量
魔。本意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迷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前路上要跨越的大千世界的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心性都是非常深奥,难以渡过、攀越的。那种被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的强烈光芒和心性的作用下,在神识中产生的对人有害的能量多的地方,就是那妨碍修行的思想聚集的地方。
接。连接,使连接。
崖。山崖。
放心。安心,消除顾虑。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那千山千水都是多瘴多魔的地方。如果遇到极高的,与天相接的,看起来难以攀越的阻碍,要安心,消除顾虑,不要因为害怕和恐惧而不敢攀登。
摩。摩擦,接近。
尔。近。通“迩”。
岩。岩石凸起而成的山峰。
摩尔岩。没有查到在佛教中代表什么意思,感觉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与天相接,与更高层的思想相近的突出表现出来的坚定思想。是某一境界中最高的思想,通过这种思想能够到达更高的境界之中,同时这种思想又是西行路上的阻碍,是极难攀越的障碍。必须战胜这种思想方才能够走向更高的层次。
侧。向旁边歪斜。
脚踪。脚印;踪迹。
步。脚步,步伐。
行来摩尔岩,侧着脚踪步。遇到接天崖的时候,虽然不要恐怖。可是当你行走在这境界中的最高处,其更高的境界相接,可以由此到达更高境界的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中的时候,不要大步前进,而是要小心翼翼的缓慢平稳前行。
仔细。小心,当心。
黑。欲望。
松。代表的行者。
松林。代表的是心中想法汇聚之处。
妖狐。也称狐妖、狐仙或狐狸精。在中国神话中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作人形,与人来往。民间一般也称魅惑人的女子为狐狸精。代表的应是看起来非常美好,却让你迷失其中,失去了公正的思想。
截路。拦路。
截路。截路星,又称截路空亡,易被人忽略。可是它的威力却不容忽视,它能空掉紫微的尊严、天府的财气、贪狼的桃花、廉贞的冲刺、破军的冲动等。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要小心那心中欲望汇聚的所在。那些看起来很好的,能够魅惑你,让你沉迷于她的美好而不能自拔的使天不平的思想在其中阻碍你去西天取经,使你去西天取经的事情蒙受很大的损失或半路衰亡。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7 09:43:04 +0800 CST  
精灵。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与道相合的思想。
国。大的境界范围。
城。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城垣为都邑的中心。皆可称城。就是一个大境界中那些与这个大境界的思想、规律、规则相合的,规范的境界所在。
盈。溢出。水流而不盈——《易。坎》。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西去路上所有大境界和主导思想及各种身居高位的思想的专属境界中都是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与道相通的思想。那些阻碍修真的思想中的主导思想就居住在这些思想在呈现出圆满姿态后的过分流露的表现之中。
坐。个人认为是坐在某个位置上。
琴。乐器,可以演奏出乐曲。
堂。正房。
苍狼。前面的凌虚子就是一只苍狼,是“道”的代表。
主薄。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薄。那能够吞噬其他思想的、强大的、令人恐惧的念头居于正堂之上,居于主导地位,演奏着他的乐曲;与其相对应的的道则在辅佐着这些能够吞噬其他思想的、强大的、令人恐惧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
狮、象。这两种动物还没出现过,暂时不去推断。现在暂时可以通过狮子和大象这两种动物的表现看出来他们是凶猛的和有强大力量的思想。
王。君主,最高统治者。
御。驾驭马车,赶车。封建社会指与帝王有关的。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那些凶猛的和有强大力量的思想都在西天路上的某一个境界中称王,自立为那个境界的最高统治者。强大的、可以吞噬一切其他思想的思想和真心与欲望参半的思想都成为去西天取经的路途上某一阶段的主导者,成为其中的帝王。
到这里,乌巢禅师就将所有西天路上妖魔的本源都道了出来。
野猪。指的是猪八戒。乌巢禅师以野猪称呼他,是说猪八戒这真情的代表并不完全的驯服,野性极大,不完全合理。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野性极大,还不完全合理的取经的真情承担着取经的重担。性情中作怪的思想在前面就能遇到。
多年。岁月长久。
怀。心里存有。
嗔怒。恼怒,生气。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那追随你很长时间的难以改变,难以孕育出新的思想的坚定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之中暗存恼怒,他心中对现在这种思想状态感到非常的气愤。
相识。指彼此认识的人。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你要去向那即认得你这取经的主念,并且你也认得的那思想中去探寻就是了,他知道去西天的道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7 09:45:48 +0800 CST  
明天连班,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7 09:46:02 +0800 CST  
清福少

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做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原文)
冷笑。指含有轻蔑、讥讽、无可奈何、温怒等意味的笑。它不是发自内心的笑,往往是对别人的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行者听了乌巢禅师的话之后,对乌巢禅师这无色界的思想表现即轻蔑又感到愤怒,冷笑着道:“我们走,离开这里,不用再向这种思想表现中去探寻了,要想去西天取经,问我这取经的真心就行了。”
翻。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
倒。位置上下前后翻转。
莫想。方言。别想。
挽。拉,牵。
一缕。一丝,一股。
藤。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
乌巢禅师说完西天取经的路途之后,取经人心中直接就发出对乌巢禅师不屑和愤怒的声音。而就在三藏还不能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的时候,那乌巢禅师化作了散发着真心的神识真意,上升到神识高处;回到他那位于神识高处的情感回归,一念不生的状态中去了。三藏见状,往上拜谢,承认自己位于乌巢禅师这种思想境界之下,拜伏于无色界这种思想境界,对自己能从无色界这种思想境界中得到这么多东西表示感谢。不过取经人的心中,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却对此非常的愤怒,用他那来自真心的力量对这位于他们之上的思想发起攻击,不过他此时的攻击这是没有规则,找不到问题关键的。在他攻击的过程中,那种一念不生的思想表现出超脱于凡尘之上的万法的美好姿态。随着这超脱于凡尘的万法的美好姿态表现出来,那看起来能够给人带来吉祥的却又同时使人陷入迷茫之中的大千世界的思想一层层的守护着乌巢禅师。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纵然有着能让性情翻转的力量,却别想通过他那代表真心的力量拉扯住乌巢禅师这一念不生的禅门思想的哪怕一丝的思想方面的延伸。
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行者道:“你那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应验否,饶他去罢。”行者见莲花祥雾,近那巢边,只得请师父上马,下山往西而去。(原文)
菩萨。这里的解读应是菩萨乘,那种能够自觉、觉他的人。
窝巢。安身之处。乌巢禅师是无色界思想的代表,他的安身之所自然就是无色界的思
想境界。
解得。个人认为是了解事物内在隐藏的含义。
三藏见行者要用他所执掌的来自真心的力量去捣乌巢禅师所安居的无色界这个境界,赶紧通过他为师者的身份扯住行者这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不叫行者那么去做,道:“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取经的真心啊!乌巢禅师这样一个不但自己坚决按照道理去做,还可以教导别人如何去做的思想,你却用你所执掌的真心的强大力量去冲击他所居住的境界,这是为什么呢?”
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这里面的道理,他所发出的声音中在指责八戒那取经的真情和我这取经的真心,说我们有问题。你怎么能知道他所发出的声音的内在含义呢?”
取经人从高老庄出来,一路上他这取经的主念、真心、真情,都没有接受那二百两的散碎金银,都不肯使自己这取经的主念、真心和真情进入虽然圆满却不坚定的状态,这与乌巢禅师那无色界的思想是不合的。这里面虽然三藏一见到乌巢禅师便忍不住奉拜下去,并最终拜倒于乌巢禅师这种思想所行的道之下,八戒却只是作揖,行者未有表示,就是说行者和八戒是不愿意进入那种一念不生的无色界的境界之中的。直到最后,三藏在无色界的参悟中得到了《多心经》和西方路途之后,他们依旧没有拜伏,这就更让乌巢禅师忍不住指责行者和八戒的问题了。他认为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和八戒那取经的真情是有问题的,既然行者和八戒都有问题,那他所指的三藏的相识自然就应该是他自己这种一念不生的禅门境界,要三藏一直以他这一念不生的无色界的思想表现为主去西天取经。
行者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心怀嗔怒。要知道前面在坐位次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居于主导地位,行者和八戒次之,其他思想居于下位的座次排名,可是现在这乌巢禅师却要三藏拜谢,将自己的位置置于三藏之上,所以行者才会对此非常的愤怒,动用真心去打这乌巢禅师。只是现在的行者,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知道其中的问题所在,打不破这神识一念不生的境界所呈现出的升华姿态和那层层祥雾。
听了行者之言后,取经人头脑中对乌巢禅师是认可的,心中却对乌巢禅师极不认可。这个时候他的情感发出了声音道:“跟我一起在‘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教导下成长的取经的真心,请你平息你的怒气。从他的《多心经》和他指引的西行之路可以看出,这乌巢禅师所代表的思想也是能够知晓以前和以后的事情的。我们先不要这么对他下定论,且看看他那句‘在前面加就要遇到性情中作怪的思想’这句话,是不是能应验再说。先饶了他,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吧。”行者听了八戒之言,也为情感中的主导思想所影响,再加上又见到那升华的姿态和呈现出祥瑞气息的令人迷茫的思想,都在那无色界境界的边上,守护着无色界这种境界,也没有办法。只好请三藏上马,驾驭着那现在这种“以欲望为主导,禅门思想为其提供支撑和约束”的主导思想,走入无色界中,继续走上去西天取经之路。
八戒的意思是让这乌巢禅师先继续存在下去,等到后面看看这无色界的思想是不是真的有用再做决定。就是说他要先看看无色界这种思想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再做决定。这种方式,使三藏师徒处在既在无色界中修行,又随时可能离开无色界这种思想境界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使得他们既能得到无色界的好处,又随时准备摆脱无色界的束缚。所以他们这继续前行虽然是走入无色界中,却是走向一条下山之路,是一条要从无色界中离开的道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9 11:55:24 +0800 CST  
那一去:管教清福人间少,致使灾魔山里多。(原文)
管。保证;包管。
教。使、令、让。
清福。指清闲安逸的生活。
人间。古代华夏把神称为神人,仙称为仙人,佛称为佛人,天上地下,有这些人的地方就称为人间。
致使。以致于。
取经人那么一走,那么一走向随时离开无色界道路,就是一条离开凡尘,一条想要走出三界之外的道路。就使他在神、仙、佛的世界中安逸清闲的生活没有了,使得取经人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中呈现出很多的灾难和阻碍修行的邪恶。
取经人从此真正的要走上超凡入圣的道路了,在他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之前,他所经历的境界在我们看来都是神仙居所,佛、菩萨住地。可是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问题的,而三藏要从凡尘中走出去,就要战胜这些问题才行,而不能置身其间,享受其中的安逸生活。从此以后,那种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的理念和那种“你看这东西在这方面不好,在那方面不是还有好的地方么?”的这种在我们认为非常正确的思想,也将不为取经人所认可。他要做的是解救自己、解救众生,就要面对所有的问题所在,并找到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此以后他就要直面那坐于琴堂之上的老虎和那些居于辅佐的地位的苍狼而不能退缩。所以他这一去道路上都是苦难,可以说是从一个坑里走到另一个坑里,从这种坑里走到那种坑里,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轮转,直到他从中走出去为止。他要从这些坑里走出去,自然就要战胜那居于琴堂之上的老虎和那辅佐他们的苍狼,那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中的无数妖魔自然就都显露出来,也给他带来无数的磨难。
毕竟不知前程端的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毕竟还是不知道前面的路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且听到下一回再来分析解读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9 11:55:53 +0800 CST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偈曰:
偈。佛经中的唱词。
佛经中的唱词说: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原文)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法。佛教的道理。
灭。熄灭。
尽。全部,都。
由。随顺,听从,归属。
君。敬辞。称对方。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佛门中的道理都是从心中产生的,还是要从心里来熄灭它。这些道理的产生和熄灭由谁来决定呢?就请令人尊敬的你自己去分辨吧。
扭。凝。揪住不放。
铁。铁矿石经过锻炼的产物。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既然所有的佛法中的道理都是自己心中的想法,那这些佛法中的道理的产生和熄灭的关键还用别人说么?只需要下苦功夫,揪住那些原本坚定的思想在经过锻炼后形成的更加坚定的可以成器的思想不放,使这些思想发生改变,让其中美好的部分表现出来。
绒。柔软细小的毛。
绒绳。由很多并不坚挺的有问题的思想共同构成的能够思想行为加以束缚的牵扯。
鼻。鼻嗅爱。前面在《多心经》时说到“无明”二字的时候,说过一念无明包括见、 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其中三界的欲、色、有三种住地烦恼分别叫做欲有爱住地、色有爱住地、有爱住地,就是说三界之中的烦恼都是因“爱”而生的,因为爱而产生了人的欲、色、和无色的状态,因此要用绒绳穿到鼻子里,要对爱加以控制。
挽。向上卷起。
定。固定,使固定。
虚空。真正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
拴。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
无为。老子《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是道家术语。我认为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刻意去做,不刻意去改变什么,凡事顺其自然,依道而行,不因为自己的爱恶而强行的推进什么或阻碍什么。
颠。古同“癫”。精神错乱。
劣。坏,不好。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通过柔软、细小的各种有问题的思想凝结成一种牵扯从“爱”中穿过去,以此对“爱”加以牵扯和控制,使这本来很直接的朝向某一方面的“爱”向上产生弯曲,将其固定在神识高处“无”的状态之中。将这“爱”拴在那种不刻意而为的神识之上,不让这“爱”发生错乱,不让这“爱”变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30 10:47:40 +0800 CST  
认。跟本来没有关系的人确立某种关系。
贼。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
子。儿子。
绝。切断,割断。
瞒。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
拳。握起来的手。各种法门凝聚成的呈现出圆满姿态的强大力量
彻。通、透。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在上一回中,乌巢禅师给三藏讲西行之路的时候,说了妖狐、截路、老虎、苍狼这些阻碍人去西天取经,跟人造成极大损失的妖魔。因为他们都能给取经人西行带来极大地损失,所以他们都是西行路上的贼。可是那他们或者表现的非常美好,或者他们发出的声音非常美好,所以令人觉得他们就是好的思想,认为他们就是在自己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之下产生的最亲近的,能够继承自己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而实际上他们又都是西天取经的阻碍。所以作者在这里告诫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思想是能够真正继承自己“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的思想,他们都是阻碍自己去西天取经,给自己造成损失的思想。
所有的这些思想都是这样,因此要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法门都完全忘记,不要让他们影响自己。不要让这些思想和法门将自己给蒙蔽住。要用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得到的法门的圆满姿态的强大力量作用在这些法门之上,破除这些阻碍,让自己能够真正的看明白一切。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看见。
辍。中间停顿,停止。
人。自己,自己心中的想法。
牛。能帮助自己耕田种地的强大力量。我认为牛和鹿一样,代表的都是八戒,也就是取经人取经的真情的代表。
碧。青白色,浅蓝色。
皎洁。明亮而洁白。皎洁的月色。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心中的想法突出的表现出来,其实又不是你心中刻意的想法;思想、法门表现出来,其实又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思想或法门。当你自己这方面的因素和那情感方面的因素都不见的时候,那为性情所影响的 神识便如天上的月亮一般发出明亮而洁白的光明,照耀着在黑暗中行走的你。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这个时候,你就呈现出好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般发出光明的清净、圆满姿态,那突出表现出来的想法、法门和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要应用的法门呈现出一体的姿态,无法区分。
此文应是走出无色界的关键。无色界中所有的思想都处于没有强大力量支撑的柔弱的状态。那么怎么走出这种境界呢?如果要是通过对某种思想或想法的坚持,那么就是色界;如果通过某种欲望,那就是欲界;而什么都没有,又是无色界。而这里面的道理,应该是暗含在其中隐含的《十牛图》的禅门修行法门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30 10:48:41 +0800 CST  
《十牛图》

如何从三界中走出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的观点,就是说不要追求那种什么都没有的软弱状态,而是要让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法门表现出来,只是在这想法表现出来的时候其实没有你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在其中起作用;那些思想法门表现出来之后,又随时可以终止,而不是像色界那样一味的继续下去。做到这点之后,那些思想即能突出表现出来,又不会对取经之行造成影响,也就从三界中走出去了。所以最后要修行到“人牛不见时”这个境界。而“人牛不见时”是禅门修行《十牛图》中的一个境界,而《十牛图》这个法门似乎一直隐藏在前面跟降服八戒有关的这段修行之中,所以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其中的故事和道理。
人牛不见时是禅门修行十牛图的第八幅图,不过这里“牛”字的含义跟百度上十牛图的解释似乎有些不同,我觉得这个牛不是“心牛”,而是“情牛”,而牧童才是心,我是基于情牛而非心牛这个观点上来解释这十牛图的。
其实早在唐僧师徒离开观音院之后,孙悟空就已经进入一个《十牛图》第一图:寻牛的阶段了。观音禅院中三藏和行者一次次情不自禁的表现已经令取经人察觉到自己身上有问题,可是他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可是他找不到牛在哪里,越走越远,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牛儿找到,所以才会“就这般秋去冬残春过半,不知何年方得取经还”,所以才会走了五六天的荒路,就是没有门路的意思。这正是:
忙忙拔草无处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急匆匆的向草地里去寻牛,越走越远,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找到,身心疲惫也找不到,弄得自己的心乱糟糟的。
之后孙悟空在高老庄发现高才行为的不对劲,因此联想到唐僧行为的不对劲,以此作为突破口进入高太公家,找到了猪刚鬣的踪迹,这段是《十牛图》第二图: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坡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性情的边上和神识中的地方有很多的迹象,芳草之中留下他经过的痕迹,即使他在我们心中更深的地方,你那么大的爱的表现怎么藏得住呢?行者因此通过高才找到高太公。
随后在高小姐的阁楼上,孙悟空这个牧童见到了猪八戒,又说了句:“即有了地方,姓名,不管怎地也要拿住他”这就是第三图:见牛的过程: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清。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难画成。
根据这些迹象一点点的向前寻找,急切的心情得以缓和,重新回到头脑清楚的状态,你这头牛即使再跑也跑不掉了,你的样子是没办法改变的。
再之后孙悟空禀明师父,又在高太公的请求下在云栈洞前收服猪刚鬣,这正是第四图:得牛的意思: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促难除。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我竭尽神通才得到将它捕获的渠道,可是它实在太强大了,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让其归顺。有的时候它会跑到突出思想的高处,有的时候又到了凡尘中神识高处难以到达的地方。
猪刚鬣指天发誓表示自己是真的愿意跟随唐僧修行的,孙悟空却不依不饶,将猪刚鬣绳捆索绑,紧紧揪着猪刚鬣的耳朵会高老庄就是一个第五图:牧牛的过程,让牛温顺驯服,这正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依纵步入尘埃。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居自逐人。
时时刻刻都不能放下对它的束缚和鞭挞,怕它一不小心又把你带入尘埃之中,等到他的野性驯化之后,即使没有鞭子和缰绳它也会自己跟着你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2-01 11:07:28 +0800 CST  
孙悟空揪着猪刚鬣的耳朵来见唐僧,猪刚鬣给唐僧磕头拜师,表示愿意听从教诲,到这里猪刚鬣认唐僧为师,唐僧收了猪八戒,唐僧无论说什么猪八戒都表示顺从,猪八戒说自己没有忌酒,唐僧也表示同意,唐僧八戒声声相通,这牛儿自然也就回家了。这就是第六图:骑牛回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入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着牛儿往家走去,即不用牵着缰绳,也不用拿鞭子抽打牛儿,而是骑在牛背上,怡然自得的吹着笛子,丝毫不用担心牛儿走错了回家的路,我想怎么走,该怎么回家,这牛儿都是知道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音吧,又何必非要自己的嘴唇和牙齿才算得上知音呢?
再之后猪刚鬣按照孙悟空所说,未见高小姐就随着唐僧、悟空,挑着担子走上了西行之路,这是只有心中的想法,情感要完全遵循心中的想法,这就是第七图: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做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已经骑着牛儿回家了,真情已经回家了。这个时候人只有心中的想法,而来自情感的强大力量已经不再表现出来。由于没有了来自情感的强大力量,所以那牧童也就闲了下来,不用去控制那牛儿了。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大家依旧在安闲的睡觉,那打牛的鞭子和索牛的绳子都已经用不着了。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修行之人已经来到乌巢,进入无色界中。
接下来应该是第八图: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融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属。归属。
碧天。蓝色的天,青天。而蓝是海的颜色。
雪。应该还是《西游记》第八回“磨砖做镜,积雪为粮”中“雪”的意思。从马祖坐禅的故事中来,代表经过刻苦修行得来的并不坚定的清净状态。前面第六图中,修炼之人通过他的心用鞭索所形成的无色界那种清净的状态其实是并不稳定的。
祖宗。祖先的尊称。
那用来惩罚和约束有强大力量的真情的东西都用不上了,连心中的想法和真情都归于神识流顺的状态。人的神识进入有性情在其中发挥作用,而又光明的状态,这种状态令人的神识世界变得无边宽广,使得其中各种各样的思想都不受其他思想的干扰独立的表现出来的,不受自己心中的想法的影响,也不受情感的影响。以美好的欲望为炉,将那看似清净,其实并不稳定的思想状态融化掉,到这个时候方才与我们祖先的愿望相合。
这里我取的是与祖先的“愿望”相合,就是说不是祖先的思想,而是他们美好的愿景。那么祖先的愿望是什么呢?或许是古代传说最开始的盘古开天。盘古开天是为了要从混沌中走出来,分清清浊;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或许是上古燧人氏教人熟食,有巢氏教人建物,伏羲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种田、医药……这些上古的圣人,他们做的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可我们的文明就是从他们开始一点点的开始的,就是从他们一点点的要让人们过得越来越好,让人做一些更利于人类生存的事,有房子住等开始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与祖宗相合的地方,就是分清清浊、造福世人。这就是那美好的欲望所形成的火焰,以此将无色界那所谓的清净燃烧掉。
个人理解这应该是以取经的真心去约束情感,使情感归家的修行方式。这里面行者是牧童,八戒是牛,而三藏则是这个境界的主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2-01 11:09:46 +0800 CST  
餐风宿水

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原文)
念。惦记。常常想。
透。显露。
这一篇佛经中的唱词,乃是那强大的、与道相合的、明白法理并能为人解说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在将《多心经》悟透了之后,就打开了通往天界的门户。三藏那年长德高的思想常常想着这从《多心经》中悟出来的道理,使其长久的存留在自己心中,那一点与道相合的发出自身光芒的思想自然就显露出来。
就是说,取经人在得到《多心经》后,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常常想到其中的道理,让这道理长久的存在心中。时间久了,明白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了他,自然就不会追求无色界那如“雪”一般的“空”了,他那一点与道相合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自然而然的便开始再次显露出来。
且说他三众,在路餐风宿水,带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原文)
前面在取经的真情的作用下,取经人决定先走入无色界中再说。这个境界由于没有色戒和欲界那种强大的思想和欲望的干扰,所有的思想虽然都不强大,却都能平和的成长着。这些思想在取经人的神识中好像一阵阵风儿吹过,使三藏师徒多少得到一些其中的好处,作为他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
这些念头都不强大,一个又一个的在取经人头脑中不断的转换着。要知道这些思想虽然都呈现出软弱的姿态,可都是三界中成就大圆满姿态的思想,都有他们的好处。那么这种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转换是以甚么为主进行的转换呢?此时三藏师徒走入无色界中,他们同样是无色界中的普通一员,在这种状态中学习并前行的,所以这种转换不是以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为主导的。既然如此,那决定取经人这些念头的转变的就应该是取经人性情方面的原因,比如我想要这么做了,我喜欢某种东西。就是说此时的取经人虽然看似清净,其实却处在为性情暗暗左右的状态,就好像住在水中一样。
性情的改变影响念头的改变,使一个个思想在取经人神识中吹过,不断的表现出来,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三藏师徒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真心和真情从中得到一些成果作为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三藏师徒就成了“餐风宿水”之人。
餐风宿水,虽然看似吃东西了,可是这东西并不能果腹。那些无色界中软弱的思想成果并不能真正为三藏师徒的取经之行提供真正的食粮支撑;虽然看似有了遮风挡雨的所在,可实际上他们完全居住在性情之中,本身就处在被性情所影响的状态下,只是就像“水中之鱼不知水”一样,他们自己难以察觉到罢了。
此时无色界那要人思想软弱下来,以便进入神识清净的思想法门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一样,表现出他的清明,照耀着走在黑暗中的取经人。那一个个不断在神识中飘过的并不强大的思想就好像天上的星星一般,虽然能够给取经人带来一定层度的光明,不过这种光明实在太微弱了,不管是这“月亮”,还是“星星”,都无法给取经人带来真正的光明,而这月亮和星星,正好可以证明取经人依旧是走在黑暗之中。所以此时走在无色界中的取经人不但没有因为无色界及其《多心经》给人带来的那种神识清净的表现真正清净下来,反倒在这看似清净的状态中变得烦躁不安,取经人的修行也因此进入严酷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2-02 12:14:08 +0800 CST  
但见那:
花尽蝶无情叙,树高蝉声有喧。野蚕成茧火榴妍,沼内新禾出现。(原文)
情叙。个人认为通“情绪”。指心情、心境。
蝉。一种昆虫,有翅膀,可以发出很高的声音。这里是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禅门的思想的代表。
喧。声音大。
蚕。一种昆虫。这里指的应该是吃桑叶的桑蚕,是那种还没吐丝,还没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禅门思想。
火。美好的欲望。指的是去西天取经的美好欲望。
榴。石榴。石榴的特点是果实内部有子,甜美可食。
火榴。指的应是火石榴,红色的石榴。
妍。美丽。
沼。水池,积水的洼地。是水和土的粘稠状态。
野蚕成茧。有个成语叫做“作茧自缚。”原意是蚕吐丝作茧。比喻做了某件事情,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取经人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思想中不断采集着其中甜美的部分,不过当他发现这一个又一个的思想都无法真正为他去西天取经提供有效的食粮支撑的时候,这些原本呈现出美好姿态的思想也就不再那么美好了。那在花丛中采集其中甜美的精华部分的蝴蝶,也就是那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和支持并约束他的禅门思想也都没有心情在这种修行方式下继续下去了。不过此时的取经人已经在这种修行方式中成就了很高的境界,那成就很高境界的神识中有真正超脱于凡尘之上的禅门思想高声发出他的声音。
在这真正超脱于凡尘之上的禅门思想所发出的声音中,取经人发现,原来他那种一味遵循无色界《多心经》那种修行方式是并不真正合理的,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禅门思想,而且在他一味的坚持这种思想的过程中,反倒给自己造成了麻烦,把自己困在自己所造就的这个境界之中了。那要在无色界中修行的美好欲望呈现出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姿态,把自己这取经的主念、真心和真情包在里面了。
当取经人认识到这点的时候,那性情和坚定的去西天取经的念头相互作用的所在,有着新的在坚定的思想和性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结出食粮成果的思想表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2-02 12:15:02 +0800 CST  
直肠子

那日正行时,忽然天晚,又见山路旁边,有一村舍。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镜,月升东海现冰轮。幸而道旁有一人家,我们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原文)
山路。山间的小路,一般崎岖难走。此中用山路形容三藏师徒正在走的去西天取经之路,说明他们在无色界的这种修行走的非常的艰难。
村舍。这个是通过前面“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来解读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土地和山神,与这土地和山神相合的思想就在这土地和山神的直属范围内居住,不完全相合的则居住在比较偏远的所在。所以这村舍代表的应是在无色界的境界范围内,却又与无色界的思想并不完全相合的一个小境界。
日落西山。太阳将要落山。形容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藏。隐蔽。
火镜。亦作“火鑑”,指太阳。
那一天,也就是取经人走在无色界中,却忽然发现不断的在无色界的众多思想中来回转换却并不能真正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时候,三藏师徒忽然发现天色已晚,又要进入这一阶段的修行将要过去的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中了。这个时候,他们又看到,在这崎岖难行的上行之路旁边,有一个虽在无色界中,却不在无色界的主导思想的境界之内的小的境界表现出来。
见到这村舍,三藏道:“感悟什么是“空”字真正含义的取经的真心,你看那现在这一阶段的修行又到了要结束的时候,那在这一阶段照耀我们成长的思想已经要隐蔽了。那能够在黑暗中带给我们一定光明的、纯洁的、清凉的思想已经从本源之处升起来了。我们现在又到了寻找地方度过即将到来的黑暗的时候了。幸好这大道的旁边有一处与我们现在的道相合的思想境界,我们就到那个境界中修整一番,度过即将到来的黑暗,等到神识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再离开那里,继续去西天取经吧?”
八戒道:“说得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行者道:“你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抱怨!”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呵烟的人。我从跟了师父这几日,长忍半肚饥,你可晓得?”(原文)
饿。肚子饥饿,想吃东西。
见师父三藏说要去人家借宿,八戒这情感的代表发出他的声音道:“说得是,我这无法改变的永远都需要很多食粮支撑的取经的真情也感觉饥饿,需要食粮支撑了。我们暂且到那与道相合的境界中去化取一些可以食用的食粮成果,以便使我这取经的真情重新有力量,好来承担取经的重担。”
行者听了指责八戒道:“你这个怀恋家,怀恋以前那种生活的,本应在进入这个境界之前便应该逝去却依旧存在着的念头!你才从那色界中出来几天啊,就开始埋怨起来了!”八戒道:“哥呀,你这取经的真心虽然比我入门早,处在比我高的位置,可是我这真情不像你那真心一样,有那么个想法就能坚持住,只要有念头和凡尘中泛起到神识中的思想就行了;我这真情是需要食粮作为支撑的。从我拜在师父门下,跟着师父修行之后,我这取经的真情从来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粮支撑过,一直都在忍受着这种得不到足够的食粮支撑而产生的痛苦的状态之中,这些事情你可知道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2-03 11:52:45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