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明天连班,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1 22:01:55 +0800 CST  
因此完全压制人的欲望就如一叶障目之人,因为这一片叶子而变成了瞎子,失去了整个世界。因此完全压制欲望的人,其实不但不能压制住欲望,反倒为欲望所左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1 22:04:45 +0800 CST  
暗示

师徒们摆宴,老高将一红漆丹盘,拿出二百两散碎金银,奉三位长老为途中之费;又将三领绵布褊衫,为上盖之衣。(原文)
师徒们。指的是三藏、行者、八戒和高太公诸人。前面高太公对三藏口称“老师”,是说包括高太公和他的亲友们都应该遵从于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僧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并在其教导下获得成长,所以这里面包括高太公等人都是三藏的徒弟。
摆宴。设宴。
红漆丹盘。其含义源自前面凌虚子的玻璃盘,代表的应是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浅显的空。
散。无约束,不紧密。零碎的,不集中的。
碎。零星,不完整。
奉。给,献给。
绵。柔软。单薄。
绵布。丝织物和麻布。代表的是既有贵重的思想,又有普通的思想共同作用的表现。
褊衫。一种僧尼服装。开脊接领,斜批在左肩上,类似袈裟。就是说这是一种佛门人的法门,呈现出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状态。似乎是真正的佛法法门,却并非真正的佛法法门。
上盖之衣。应该是罩在外面的衣服。
三藏和所有在他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下修行的众多思想将丰盛的食粮、成果和性情罗列出来,并要受用这些成果。这个时候,高太公用他这色界之中的看起来很好却又浅薄的空,承载着二法之中呈现出大圆满姿态的发自神识各处真意的和贵重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财富呈现出来,献给三藏师徒三位年长德高的思想作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的资本。需要注意的是高太公拿出二百两银子不是少数,应该都是大银锭,最少也是一两一个的小银锭才对,既好看,也符合礼节。所以这里面“二百两散碎银两”应是有其含义的,暗示这些得到广泛认可的思想财富虽然已经达到了二法中的圆满姿态,却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思想表现,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再看他拿出的绵布褊衫,是说他拿出了一种类似佛法,却并非真正佛法的法门。这种法门包含着珍贵的思想和普通的思想。不过这种法门却呈现出柔软、单薄的状态,是无法抵御严寒、风雪的法门。老高要用这种法门作为笼罩在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主念、真心和真情上面的一种法门。应该说这种法门虽是来自色界,却是降服了八戒之后的色界众生的表现所形成的法门。因为色界众生他们是对他们的思想完全认可,完全按照他们认可的思想去做的,是思想突出而坚定的表现出来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状态,如果这法门来自于原来的色界,则应该是一种异常坚定的法门才对。这种法门非常柔软而单薄,是一种去掉了思想异常坚定状态的表现,正与降服了八戒,高太公素酒开樽,奠天地的表现相同。所以这是一种去掉对自己所认可的思想的坚定、不可撼动的支持的柔软的法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3 17:31:23 +0800 CST  
三藏道:“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逢处求斋,怎敢受金银财帛?”行者近前,轮开手,抓了一把。叫:“高才,昨日累你引我师父,今日招了一个徒弟,无物谢你,把这些碎金碎银,权作带领钱,拿了去买草鞋穿。”(原文)
财帛。指金钱布帛。
轮。用力挥动。
权。权且,姑且。
草鞋。草编的鞋子。代表各种思想汇聚而成的道。
三藏道:“我们是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佛门修行人,而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修行的人,在我们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与道相合的思想所在,就去那里募化食粮成果作为前行的支撑,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求得那里与道相合的食粮支撑,怎么敢接受那些发自真意的和贵重的财富和法门呢?”就是说,三藏并没有接受老高赠与的财富和法门,没有按照老高给的财富和法门去做。
三藏虽然没有接受老高的金银财帛,可是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却在此时突出的表现出来,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以大力量表现出来,抓了一把金银,叫道:“高才,昨日有累你引我师父来到这里,今天又因为这个原因招了一个跟我师父修行的人。没有什么东西来感谢你,就将这些零散的财富给你,姑且作为你领我们来到这里的酬谢。你把这些零散的财富拿去,通过这些虽然零散,却已经达到二法中的大圆满的财富,去换取一个由众多念头共同汇聚而成的道。”
高才是取经人的代表。就是说三藏师徒虽然没有接受这些财富,要在前路不断地获得新的食粮成果来去西天取经。可是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和力量之下,这些在二法中达到大圆满的零散的思想财富都凝聚成一团,凝聚成一个与佛法相合的圆满姿态,成了取经人所拥有的财富了。而且取经人心中想要通过这些财富发挥作用,换来一种由众多思想汇聚而成的道。这是行者的暗示,暗示真正的佛法法门是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由这些世间并非真正佛法法门经过锻炼凝聚而成的,这里面有着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道。
高才接了,叩头谢赏。(原文)
取经人接受了这些财富,给行者和三藏等磕头,感谢行者的赏赐,并表示自己拜伏于取经的真心之下,愿意按照这心中的想法去做。愿意用取经的真心将这些虽然达到大圆满状态,却并非真正佛法的法门凝聚成与圆满的姿态,使之真正与佛法相合,以此换取一种由众多思想凝聚而成的能够去西天取经的道。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3 17:32:09 +0800 CST  
@newone1234 2018-11-11 23:17:14
说的太深奥了看不懂哇能浅显点吗
-----------------------------
说白了,我就是在猜《西游记》,不过有些东西前面是不明白的,不过读过后面两回三回的时候可能一下就明白了,我觉得《西游记》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个妖怪的故事,他的前后有着紧密关联,后面的妖怪都是前面问题的表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我这个人太不善于表达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3 17:36:31 +0800 CST  


老高又道:“师父们既不受金银,望将这粗衣笑纳,聊表寸心。”三藏又道:“我出家人,若受了一丝之贿,千劫难修。只是把席上吃不了的饼果,带些去做干粮足矣。”(原文)
粗。粗劣。
聊表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贿。贿赂的财物。
三藏说不肯接受金银财帛,“帛”字本身就包括那三件绵布褊衫了,可这里老高又让了一回,希望三藏接受来自他这里的这种法门,道:“你们这些可以作为我们师父的取经的主念、真心和真情,既然不肯接受我们这里得到广泛认可的财富,希望你们能接受这粗劣的法门,以表示我们微薄的心意。”
见高老又让粗衣,三藏也再次说道:“我们是出家人,不是伴随着固定的思想走过一生的。如果我接受哪怕就像一丝线头那样的不应获取的财富,为某一境界的一丁点的东西所牵挂的话,那么即使我历尽这大千世界所有的劫难也难以修成。我不能要你这不应该属于我的法门,只是把这席上没有大家还不能真正受用,不能真正消化吸收的食粮成果给我带上一些,作为后面西天取经路上的支撑就足够了。”
八戒在旁边道:“师父、师兄,你们不要便罢,我与他家做了这几年女婿,就是挂脚粮也该三石哩。——丈人啊,我的直裰,昨晚被师兄扯破了,与我一件青锦袈裟;鞋子绽了,与我一双好新鞋子。”高老闻言,不敢不与。随买了一双新鞋,将一领褊衫,换下旧时衣物。(原文)
挂脚粮。旧时入赘女婿的长工钱。
绽。裂开。
三藏坚决不肯接受高老的法门,只要那些还不能充分领悟、消化的食粮成果。这时八戒说话了,取经的真情发出他的声音道:“师父、师兄,你们不要这法门也就罢了。我给他做了这些年的女婿,在这些年里一直作为那由他所诞生的思想的主导思想存在着,并为他做事情。到现在仅仅是我为他干活的长工钱也该获得三界中的大的食粮成果呢。你这我要为您工作的思想啊!我的曾经的上下一体的法门,已经在昨天和我师兄的竞争中,被我师父那取经的真心给打破了,你要给我一个美好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佛法法门;我所行的道也坏了,你要给我一个新的好的道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4 10:20:43 +0800 CST  
高老听了八戒之言,不敢不给八戒衣服和鞋子。依着八戒的意思给八戒买了一双鞋,并将一个源自他这里的法门给了八戒,让这取经的真情换下以前破损的法门和道,走上新的法门和道中。
八戒的衣服被行者扯破了。是说在跟行者的竞争中,他原来那种发现一种思想好,就一味的贯彻这种思想,一味的将其继续下去的法门已经被打破了,不应该这么去做了。他的这个法门破了,对应他所行之道也从中间开裂了,无法真正支撑他去走接下来的取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三藏接受了高老的散碎金银和锦布褊衫就代表三藏接受了那种让所有思想都零散而不坚定的状态,八戒就穿了锦布褊衫也就完事了,他这情感方面的欲望自然也就不能表现出来。
三藏并没有接受这些散碎金银和锦布褊衫,就说明他们并不认可这种所有思想都软弱而不坚定的状态,所以八戒这个时候可以突出表现出来,发出他的声音。他这情感是人欲望的一种表现,是人阴之所欲,所以他要的是一个美好、贵重的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佛法法门。
高老给八戒的鞋子是买来的,说明他们不具备八戒现在西行所需要的好的新的道,而是通过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换取的。就是通过那些二法中散碎的呈现出大圆满姿态的思想换取了一个好的新的道,让八戒走上取经之路。不过他给八戒的依旧是一个褊衫,而不是八戒要的青锦袈裟,就是说八戒虽然有了好的、新的道,可是他现在所行的法门依旧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却很柔软的不是真正佛法法门的法门。此时取经人的情感虽然依旧可以突出表现出来,可是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无比坚定了,而是处在一种软弱而不强大的状态,现在他的这种存而不强的状态虽然不是真正佛法,却是可以走上去西天取经道路的好的、新的道。
那八戒摇摇摆摆,对高老唱个喏道:“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作女婿过活。”(原文)
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
八戒穿了褊衫,着了新鞋,那种既有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又不强大的状态使他处于左右摇摆的不稳定状态中,对高老唱个喏行礼道:“麻烦你对我的诸多亲友说一声:我今天做了佛门中的修行你个人,不能当面与他们告别了,不要怪罪于我。丈人啊,你还要好生对待那曾经与我相依的能够让神识换发生机的禅门思想。只怕我们没法到达西天,取不得真经;到那个时候,我就不做和尚回来依旧做俗人,依旧还回到这里做你的女婿,在这里生活下去。”
此地是乌斯藏国,就是“月藏玉兔日藏乌”中那个“乌”藏身的地方。取经人在这里收了八戒,说明八戒就是“乌”的代表。八戒留恋这里,不愿离去,还想要再回来,说明他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他喜欢和他相依的“令神识焕发生机”的这种思想状态,他喜欢平静和美的生活。这是人之长情,是人情感的真实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4 10:21:44 +0800 CST  
弟弟结婚,停更两天,明天后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4 10:32:32 +0800 CST  
走出色界

行者喝道:“劣货,却莫胡说!”八戒道:“哥呵,不是胡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原文)
劣。不好,低劣。
货。指认(骂人的话)。
胡说。指随便乱说。
恐。恐怕。
一时间。短时间之内。
差池。差错。
见八戒说出取经不成这类的话来,行者高声呵斥,指责八戒道:“你这个不好的家伙,不要乱说!”八戒道:“哥啊!你这取经的真心虽然确实高过我这真情,可是我却不是随便乱说的。只是恐怕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就会有些差错。到那个时候,不是既做不得佛门中的修行人,又耽误了我的在家生活,不是两头都耽误了么?”
可以看出,八戒他不认为自己一定能取得真经,甚至认为只要很短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出了问题而回来。这跟前面的通过真情一味的贯彻某种思想的他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此时他这代表真情的想法虽然不再一味的贯彻某种思想了,却显得柔和不坚定。一般人所有的那种患得患失的情感表现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三藏道:“少提闲话,我们赶早儿去来。”遂此收拾了一担行李,八戒担着;背了白马,三藏骑着;行者肩担铁棒,在前引路。一行三从,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有诗为证。(原文)
闲话。无关紧要的话,题外话。感觉在这里应是:没用的话。
担。用肩膀挑。
听了行者和八戒的言语,三藏道:“少说这些没用的了,我们赶早去西天取经吧。”就这样,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和八戒那取经的真情都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在此时的高太公这里收拾了一些他们虽然没有受用、消化,却还可以承载的食粮、成果,通过取经的真情肩负着取经的重担。又在这里准备了一个他们所认可的主导思想,这个主导思想依旧是前面那种以欲望为主,再通过禅门思想限制欲望的思想观点;由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驾驭着。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也将真心突出的表现出来,由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扛起真心,在前面引导三藏和八戒该往那边走。就这样取经人一行三个,辞别了高老及那各处神识的主导思想,继续向西行去。有诗为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7 11:02:11 +0800 CST  
诗曰:
满地烟霞树色高,唐朝佛子苦劳劳。饥餐一钵千家饭,寒着千针一衲袍。
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原文)
烟霞。红尘世俗。
树。神识各处,指行者三人。
色。突出显露出来的思想。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
苦劳劳。应是非常劳苦,非常辛苦。
满地烟霞树色高,唐朝佛子苦劳劳。满地都是红尘世俗的思想,看不到一点凡尘之外的思想念头。色界各天中那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高高的耸立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出来。这来自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佛门中的修行人非常辛苦的在这条路上走着。
一钵。一个钵盂。一个传承。
饥餐一钵千家饭,寒着千针一衲袍。当他们没有食粮支撑,没法继续走下去的时候,他们就用跟高老庄同样的方法获得这色界大千世界的食粮支撑。在他们难以忍受这色界的艰苦环境的时候,依旧用大千世界那一针见血,直指事物要害的方式形成的同一个法门来抵御。
色界十八天,都在一粒“色”字沙中,都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所以取经人在这里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是采用与高老庄降服八戒一样的方法来获得食粮支撑和抵御其干扰的。
意马。思想念头。
胸。内心,心里。
胸头。指的应是心头。行者曾经做过“弼马温”的。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
乖劣。暴力;恶劣。
嚎。大声叫。
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要用取经的真心管住那些思想念头,不要让这些思想处于放纵、不受约束的状态。要管住心中暴力、恶劣的想法,不要让他发出过去强大的声音。
定。平静、稳定。
诸缘。佛教语。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总总色相,皆为我心识攀援之所,故称诸缘。
合。和睦、和谐、融洽。
华。精英,精华。
伐毛。指刮去毛发。祛除自己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色界这些思想都非常坚定而突出的表现出来,形成取经人的阻碍,就好像人身上的毛发一样是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伐毛就是祛除这些问题。
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当情感和心性都处在平和、稳定的状态之后,人身上种种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就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那能够给行走在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的来自天界的思想中充满神识各处真意的精华的境界,就是去除自己身上各种各样的突出表现出来的毛病。
三藏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
界。界限,范围。
猛。突然、忽然。
须索。必须,须要。
仔细。周密、细致、细心。
三藏去西天取经的这条路上,由于一直遇到的都是源自同样根由的问题,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所以降服八戒之后,他们在色界的这一阶段走的非常平稳,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就这样,他们走出了色界的范围。就是说此时取经人身上已经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出来的坚定思想了,他所有的思想都处于融洽的状态。
这个时候,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忽然间,毫无征兆的将他的思想表现出来,他见到前面有一座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极高的思想境界。这个境界极高,是一处他难以攀登和翻越的境界所在。见到这种情况之下,三藏不再催促继续前行,同时他所掌控的取经的行程也暂时停了下来,发出他的声音道:“感悟诸法空相的真心,感悟自身的能力和作用的真情,前面的境界非常的高,是我们难以攀登和翻越的。我们走到那里,在翻越这个障碍的时候,必须要极其周密、细致和细心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7 11:03:46 +0800 CST  
无色界

八戒道:“没事。这山唤作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甚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原文)
没事。没关系,不要紧。
浮屠。佛教语,指佛教。
乌。八戒。
巢。古人住的巢穴。这里应代表家的意思。
乌巢。真情的家。前面在色界之中,取经人被一个又一个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阻碍着,而这些问题都是一个原因所致,就是源自取经的真情。是取经的真情给了他们力量,使得他们过于坚信自己的思想的。而当取经人降服八戒的时候,就是这真情平静下来的时候;这真情平静下来的时候,就是他不再作怪,回家的时候;所以这乌巢应该是取经的真情回归平静状态的时候。
禅师。指和尚之尊称,语出《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既然叫做禅师,自然也是禅门修行的一个境界。
於。个人为人应是“在”,“对于”的意思。
思量。犹心思。
所谓。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
不生。个人感觉应该是:不生一念,不产生。
知。学识、学问。
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说:“禅师,什么样的和尚能够被人称作禅师呢?”文殊师利回答天子说:“你说的这个禅师。乃是对于所有的法,所有的心思,都能做到所谓的不生。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并能够做到所谓的一念不生的佛门修行人,那他就可以被称作是禅师了。”
乌巢禅师。真情回归平静,自认为一念不生的佛门修行人。
八戒道:“没事的,你看这山虽高,却不要紧的。这山叫做浮屠山,是由佛法在人身上一层层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这个突出显露出来的境界中有一个乌巢禅师,有一个情感回归平静之后,於一切法,所有的心思,都能做到所谓不生的佛门中的修行人。我这存在已久的取经的真情也曾经见过他。”
就是说,当色界之后,所有异常坚定的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都由于情感回归平静之后,不再强大,而是由于失去来自情感方面的力量支撑而变得软弱起来,这种境界应该就是无色界了。就是说无色界是一种有各种各样思想存在,可是这些思想、念头却都异常软弱,不会异常坚定的突出表现出来,而对人的神识造成阻碍的境界。当这种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进入于一切法,一切思量都能做到“所谓”不生的境界。“所谓”二字,包含不承认的意思,就是说文殊师利菩萨虽然有此“禅师”一说,可是他并不认可这些人真的能做到一念不生的。就是说这是一种虽然为某些禅门修行人所认可,却并不为真正佛门大士所认可的境界。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境界,是一处假禅所在,所以无色界也在三界之中,并非超出三界外的存在。不过修真者,借假修真,此处虽非真道,却是真修者的必经之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8 14:30:15 +0800 CST  
三藏道:“他有些甚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原文)
勾当。本领、能耐。今多指坏事情。
道行。佛徒或道途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艺本领。
三藏道:“他有些甚么能耐?”三藏在这里用“勾当”二字,含有贬义,说明八戒虽然说“没事”,可是他依旧认为那乌巢禅师是有问题的。
八戒道:“他没有什么问题,倒是在佛门修行中有一定的境界。他还曾经劝我跟着他修行呢,只是我没有去罢了”。八戒之言说明他对这乌巢禅师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这乌巢禅师还曾经叫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在他那里修行。八戒为什么会认可乌巢禅师?因为在前面色界之中,他就是一次次的从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回归平静,所以才能够走出色界,来到这里的,所以他对乌巢禅师这种真情回归平静,一念不生的佛门的思想境界非常认可。而前面在高老庄的时候,高太公给他绵布褊衫,便是要他在那种情感柔软不坚定的状态中修行,只是八戒又要了一双好的新鞋子,所以他并没有真正走入那种情感柔软不坚定的状态中去。
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原文)
三藏认为乌巢禅师必然有些问题,其情感中确认为乌巢禅师不但没有问题,反倒在禅门修行中修得了很高的境界。他们各自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来到那境界之中。好一个在人身上突出显露出来的境界所在!但见那: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8 14:31:44 +0800 CST  
暗涛汹涌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优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山南。这个境界偏向欲望的方面。
桧。桧柏,也叫圆柏。常绿乔木。树冠塔形,叶有鳞形、刺形两种。木材细致,有香
气。代表的应是神识中头脑中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
山北。山南的对立面,代表的是管制欲望的禅门思想。
柳。枝软,随风摇摆,所以我认为是代表耳大的八戒,是情感的代表。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这个境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呈现出来:一边是欲望的表现,这欲望里面有心中一直存在着的,坚定的想法和同样坚定的头脑中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而在约束欲望的禅门思想方面有那焕发着生机却又依旧在左右摇摆的情感,和心中的美好想法。
闹。喧哗,不安静。
聒聒。多言喧扰貌。
对。相互。
翩翩。形容轻快的跳舞。原本取经人的思想在取经的真情的作用下有着强大的压力,收服八戒之后,这股压力就没了,所以这些思想就呈现出非常轻快、没有压力的状态。
舞。表现出自己美好的姿态。
齐。一齐。
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这是一个喧闹的境界,人身上的念头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出他们的声音。没有了来自取经的真情方面的压力的这些思想都在轻快、没有压力的状态中展现出自己的美好姿态;那为人广泛认可的呈现出升华之态的思想都在这境界的高处表现出来。
香馥馥。形容香味浓。
青。黑色。绿色。
冉冉。叶子、枝条等下垂的样子。
杂草。各种草;各种思想。
奇。珍稀、稀奇。
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这境界中散发着浓郁的令人觉得美好的气息,所有散发这种令人觉得美好的气息的呈现出美好姿态的思想都是大千世界、凡尘思想的表现。这些换发着勃勃生机的思想呈现出并不坚定的状态,其中各种各样的思想都都在万法之中,又都是万法中的珍稀的思想。
滔滔。指大水奔流貌。
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没有了情感作怪的取经人的性情开始焕发出伯伯生机,可是这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情感的内在表现依旧是波涛汹涌,对人的身心深处造成巨大的影响。那些纯洁的思想又在神识高处表现出来。
这是三藏上山之后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他最开始走入无色界所看到的无色界这个境界的思想状态。可以看出,在这个境界中,虽然没有了来自情感的强大力量对某种思想的支撑,不过人的欲望和那要压制人的欲望的禅门思想却是以相互对立的姿态而存在着。他们各有各的好处,又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互竞争着。不过由于没有情感方面的支撑,这种竞争不但没有什么作用,却令人感到烦躁,也就是说取经人虽然进入无色界中,可是他的神识却没有真正清净下来。
这些思想都将自己的美好姿态表现出来,都是尘世间纯洁而升华的思想。他们都散发出甜美的气息,焕发着生机,可是这些思想依旧还是大千世界中的思想,依旧在大千世界的万法之内,而并没有真正超脱凡尘的范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9 11:47:10 +0800 CST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些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原文)
左、右。或左或右,不是正道。
鹿。前面几章就一直有鹿这种动物出现,我们说麋鹿和猿猴都是某处神识的代表。而情感在人的神识中虽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不能绝对人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可是当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这情感就会像一只鹿一样,在你心头乱撞,促使你朝着情感方面的认识去做,所以你看后面,三藏经常在八戒的作用下做一些与行者的看法相背的事情,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认为鹿都是情感的代表,也就是说鹿代表的八戒。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惜动物。代表的是不像佛,不像道,不像儒,也不像世间法的思想。就是说在这无色界中,你看不出来这里面的人到底是哪个门户中的修行人,这些思想都呈现出似是而非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无色界嘛,没有突出的思想表现,不管出自哪个门中,都有那个门中的痕迹,却又不能真正贯彻他那门中的教义,自然不好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既然这样,有人问了,那玉帝驾驭的也是四不像这种思想,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玉帝驾驭的是四种思想都融合在一起,并且达到最高境界的四不像,而不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四不像。所以我们这里面不取麋鹿的四不像之意,而取其“迷”鹿之意,就是说这是一种情感迷失的状态,经过色界之后,取经人所有的情感都平伏下来,没有突出坚定的情感表现,那么到底该往哪方面用力呢?八戒空有钉耙,却不知道该耕哪倾田,自然这情感就迷失其中了。
山。山野。不规范,不受驯服,充满野性的想法。按理说无色界他的思想并不突出的表现出来了,也不受欲望的影响,怎么还是不规范,不受驯服的状态呢?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我是佛家人,我就遵从佛理;我是道家人,我就遵从道理;而这无色界中这种什么也不坚定的状态,谈不上他遵循哪方面的道理和约束,也谈不上他跟哪个境界相合,自然就是充满野性,不受管束的想法了。
树梢头。这些神识表现的最高处。
青鸾。又称苍鸾。从古至今,青鸾被赋予了许多层含义,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为:青鸾是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多为神仙坐骑。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也是传说中的五凤之一。
凤凰是鸟中之王,就是说青鸾和彩凤都是在所有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都可以浴火重生,他们两个都是美好的思想和欲望共同形成的思想念头,只是有的是其中美好的部分多一些,有的是其中欲望的方面多一些。青鸾就是其中欲望方面多一些的思想。
彩凤。与青鸾一样,只是其中的美好的思想方面多一些。
玄鹤。黑鹤。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鹤千岁则变仓,又二千岁变黑,所谓玄鹤也。”代表的应是欲望中呈现出升华之态的思想。
锦鸡。是雉科中最华丽的种类,因雄鸟具备一身艳丽无比的羽毛而世界闻名。代表的是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能给世间带来光明,却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去的思想。
咸。全,都。
集。集合,聚集。
三藏行走在无色界中,向远处他还没有到达的境界观察,发现在那远处他还没有到达的无色界的神识境界中,有一些突出表现出来的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前面乃是一些由随时可能为欲望所影响的思想构成的小的境界。这些小境界就像那鸟巢或动物的窝一样,虽然能够容身,却无法抵御风雨,也就是无法有效抵御念头和性情的影响。这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有来自情感和心性的成果的支撑,不过这情感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心性处在野性而不驯服的状态,都在左、右旁门之中,而非正道。这思想的最高处,或者是美好成分居多的,或者是欲望成分居多的主导思想共同发出他们的声音;欲望中呈现出升华之态的思想和看起来非常美好的预示着新的光明的思想都在这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中表现出来。
八戒见到这杂草窝之后,就指着说道:“你看那不就是乌巢禅师么?”三藏听了八戒之言,按照取经的真情的指引,直奔那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而去。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9 11:48:33 +0800 CST  
明天连班,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19 11:48:46 +0800 CST  
不由自主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原文)
奉。尊重。
奉拜。敬辞。拜见
却说那真情回归平静,一念不生的佛门修行人见到三藏师徒往他来到他这里,便即刻离开了他所在的境界,从那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中来到较低层次,表现在三藏师徒面前。三藏见了乌巢禅师之后,也从他所驾驭的思想之上下来,以他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真实状态拜见乌巢禅师。那禅师一边用手搀起三藏,一边说道:“耳聪口敏,通达事理的佛门修行人,我为没有亲自去迎接你表示歉意,表示歉意。”
前面在高老庄时确定的座次是三藏居首,取经的真心和真情次之,其他思想在下面。而此时三藏下马奉拜,乌巢禅师用手搀扶,就是说在乌巢禅师认为,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是应该拜伏于自己这思想之下,按照自己这种思想表现做事情的。所以不管他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以看出,乌巢禅师认为自己这种思想观点是该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他对三藏口称圣僧,就是说他认为三藏能来到他这里,并且拜伏于他脚下正是三藏“耳聪口敏,通达事理”的表现。
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原文)
同行。一同行走。犹一致。
识。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陪笑。赔笑。指以笑脸对人,使高兴或愉快。
欠。缺少。
前面在提到乌巢禅师的时候,三藏问八戒乌巢禅师会什么“勾当”,认为乌巢禅师是有问题的,可是一见面,三藏他却立刻下马奉拜。这说明三藏虽然觉得乌巢禅师有问题,可是一见到乌巢禅师就控制不了自己,不由自主的就做了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按理说这也是情不自禁的表现,问题也在八戒身上,可是八戒见到乌巢禅师的时候却只是作落入个揖,口称老禅师,只是一般性的礼节,并且在他行礼的时候还口称“老”字,点明乌巢禅师这种思想的难以改变和难以孕育新的思想的问题所在。
这就可以看出,问题并不是出在八戒身上,不是出在情感上面,三藏之所以不由自主的奉拜乌巢禅师,这个问题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走出色界之后,取经人已经不再为突出的思想观念所左右了,这些思想观念自然也包括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这造成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虽然存在着,却失去了能量支撑,处在极其软弱的状态,所以他才会在见到乌巢禅师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拜了下去。无色界的问题在这里就突出的表现出来了。不能坚守自己的观点,下意识的去做自己本不该做,并且也知道不该做的事情。
乌巢禅师见到八戒后,非常吃惊,问八戒道:“你是那个在享福的过程中走向死亡的本性和行为表现都像猪一样的真情的代表,怎么有这么大的缘分,得以与这耳聪口敏,通达事理的佛门修行人一致,走在同样的路上呢?”八戒道:“两年前,承蒙观世音菩萨劝我向善,愿意追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做个徒弟,愿意在他的教导下成长。所以我这真情便与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一致,并走在同样的路上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1 10:56:40 +0800 CST  
禅师大喜,连说三个“好”字,既说菩萨劝善是好,又说八戒拜三藏为师是好,还有一个好则是八戒跟着三藏都来到了他这无色界之中,三藏拜在他的脚下,那八戒自然也要跟着三藏拜伏于他脚下了,他前面本就要劝八戒跟他修行,现在自己走入他门中,自然如他所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乌巢禅师连说三个“好”字,又指着行者问行者是谁。就是说乌巢禅师不认得取经的真心。行者就纳闷了,问道:“你这个在难以改变和孕育出新的思想的禅门思想怎么既认得取经的坚定念头,又认得取经的真情,却不认得我呢?”乌巢禅师说:“这是因为‘少识’的原因。”
少识。从字面上看是说他和行者没有见过,所以不认识行者。而这乌巢禅师是无色界的代表,是无色界的主导思想,他不认识行者,就是说整个无色界众生他都没有取经的真心,可是他却见过取经的主念和真情。
要知道无色界是所有的思想都不突出表现出来,所有的思想能量都特别弱的状态。来这里的人都是从色界来的,都有取经的主念,可是这取经的主念来到这里就弱化下来,在他们拜伏于乌巢禅师之下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具备突出的能量了。不再具备突出的能量,就不能真正的“履践天光”,不能真正的按照上天的指引去做,所以无色界众生是没有去西天取经的真心的,他自然就不认识了。
而此中三藏师徒三人没有接受高太公的散碎银子,三藏和行者也没有接受他的绵布褊衫,所以他们是以一个有着“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和真心的状态下,走到无色界中的,虽然同样处在思想软弱的状态之中,可是他具备取经的真心,这是一般来到这里的人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他们能走出无色界的主要原因。
三藏见状替行者答道:“他是我的大徒弟,是第一个跟随我成长的人,是好像婴儿一般不断成长的感悟诸法空相的心。”乌巢禅师这以笑脸面行者这取经的真心,道:“我对你缺少应有的礼仪了,缺少应有的礼仪了。”感觉乌巢禅师的陪笑,有股说不出来的感觉。似乎是一种不愿意认可,甚至是对取经人还具备这取经的真心有些不满,却又不得不承认的感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1 10:57:23 +0800 CST  
《多心经》

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原文)
相见完毕,三藏再次拜伏于乌巢禅师之下,向乌巢禅师询问神识彼岸那发出大境界的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所在在什么地方。禅师道:“远哩,离这远着呢!道远还不算什么,只不过这路上有很多的可以吞噬一切思想的强大念头和好坏参半的很危险的念头,难以行走,难以到达那里。”
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原文)
殷勤。热情而周到。
致意。向人表达真实的心意。
瘴。可能是通“障”。
三藏这次问西天大雷音寺的所在,是他第一次像乌巢禅师探寻西天大雷音寺的所在,可是乌巢禅师给他的回答就是远,就是道路艰险、阻碍难行。就是说在这次探寻西天大雷音寺的所在的时候,他只从乌巢禅师那里得到了西天很远,道路难行的答复,这跟前面法门寺众僧说西天道路难行,没人走过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说三藏在这无色界这种境界中进行修行,第一个得到的却是他开始认为西天路难,要打消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的思想表现。因为此中是无色界,所有的思想都没有坚定的能量支撑,所以三藏在此中探寻,最先,看到的就是让他不去西天取经的困难所在。
如果是一般的无色界众生的话,在得到这个答复后,由于没有强大的能量支撑,就会退缩了,他们的取经之行也就在此停止了。可是三藏师徒没有接受高太公的散碎金银和绵布褊衫,所以三藏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热情而周到的表示出他去西天取经的心意,再次向乌巢禅师探寻西天大雷音寺的所在。而在三藏的坚持之下,他这次从乌巢禅师这里得到的答复就不再只是强调路途遥远,多有虎豹了,乌巢禅师道:“从这里到西天的路程虽然远,却总会有到的时候的。”告诉三藏路途虽远,却总有到的时候的。
接着禅师道:“虽然总会有到的时候,可是其中阻碍人前进的思想和阻碍难以消除。我这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中有《多心经》一卷,五十四句,一共有二百七十字。如果遇到那阻碍成长和修行的思想和障碍的时候,只要你想到这部经,自然就没有什么能伤害你了。”三藏完全拜伏于乌巢禅师之下,恳求在无色界中得到这部《多心经》,那禅师就通过言语的方式将这部经文说出来,传给了三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2 10:26:37 +0800 CST  
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胜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既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原文)
因为这部《多心经》在佛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说出此中理解之前,再次声明,这里面对《多心经》的解读,只是基于在《百度》上查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的自己的理解,不见得是对的,更不见得是《多心经》本意。或许有对的地方,或许有错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自己分辨。我只是在这里如实的说出我自己的看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六祖坛经。般若第二》:“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各得智慧……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就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多。数量大。
心。心中的想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慧上到神识流顺的彼岸之后,在彼岸的智慧之中,关于众多心中想法的经典。
平时我们都叫这部经为《心经》,为什么在《西游记》这里叫《多心经》呢?这个或许是叫法的不同,或许是作者另有所指,具体的原因谁也不知道。不过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了,自然就要用我的理解来解读一番。
前面在色界之时,取经人在他那“以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为主导,禅门思想对其提供支撑并加以束缚”的修行过程中,好像一双蝴蝶一样,在一朵又一朵的花中不断的采集其中甜美的部分,现在来到无色界,他已经采集了无数美好思想中的甜美部分,那么他该怎么应用这些思想,怎么处理这些思想间的关系呢?《多心经》说的就应该是其中的道理。
观。观看,观察。
自在。自己的所在。
菩萨。追求大觉的人。
行。走。
深。深处。
般若。《六祖坛经》:“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智慧的意思。
波罗蜜。《六祖坛经》:“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涛。既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既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就是说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到神识如水流通的彼岸。其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是到的意思。
多时。很长时间。
照。对照。互相对比参照。
见。看到。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空。关于“空”字,确实难解,不过我们的主角就是“孙悟空”,就让我们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悟这个“空”字吧。我前面在说“悟空”二字的时候,一直说是“感悟诸法空性”,现在看来不见得只是如此,而是就是让我们去悟这个“空”字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含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2 10:28:27 +0800 CST  
舍利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空”这个字,这个字是“穴”下面一个“工”,是穴中有物,而不是无物。“穴”是洞,窟窿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空间里面有东西叫做“空”,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那既然有东西怎么还能叫做空呢?
《六祖坛经。行由第一》中五组忍禅师欲传衣钵,让众僧做偈,阐述自性,考的似乎就是这个“空”字。当时神秀禅师做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误使惹尘埃。
从此偈中可以看出神秀禅师是将“有”视作“有”看,而且确实对人存在影响,所以要不断的清除自性上的尘埃,使自己不要被这些尘埃所影响才行。可就如一个有着明镜的梳妆台,只要存在着物,就要落上尘埃,即使你再仔细清洁,也总有自己清不到的所在,就会对自身造成影响。就像他“做偈之后。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流汗,拟呈不得”和回房之后“房中思想,坐卧不安”,在关键的事情上,他是无法摆脱自性的干扰的,所以五祖忍说神秀还未入门。
六祖慧能做的偈是: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此偈中可以看出,六祖慧能是将自性当做无看的。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性,没有人没有自性的,可是六祖慧能却说没有自性,就是说自性虽然存在,却将其看做没有,不受自性的干扰,这就成了“空”字的穴中有物却如同无物的状态。所以“空”字应该不是无物,而是有物却如同无物一般。那么怎么把有看做无一般呢?应该就是彼岸那种神识如水般流顺,没有阻碍的状态了。
至于这个理解对不对,暂时还不好说,不过我们可以随着《西游记》的理解一点点的去“悟空”,去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空”。还有一点就是,并不是明白一个道理就一定能做到的,要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依旧要随着对《西游记》的理解一点点的去看。
度。个人感觉是使人解脱。
苦。痛苦,困苦。
厄。灾难,困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察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中的追求大觉的人,在他进入一种智慧普遍如水流通的境界的时候,通过对照发现,在这彼岸的境界中,色、受、想、行、识都处在一种虽然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的流顺而没有阻碍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能够使人从一切的痛苦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这里可以看出,昨天对“多时”的解读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多”,对应的应该是《多心经》的“多”,是“数量大”的意思。取经人现在经过色界走进无色界,他所有坚定的思想都开始变得软弱,所以在他继续在无色界中修行的时候,他进入一种智慧普遍的如水流通的彼岸的境界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11-23 08:57:59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