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

(9)改弦易张

然后秦始皇马上命李斯尽快制定一个替代封建制度的可行性方案。

李斯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胸有成竹,于是召集人马连夜进行顶层设计,重新规划疆土。

经过反复设计论证最终敲定为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管理。

郡县制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雏形了,但在全国大规模推行,还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没有既成的成熟模式可以参考,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固有管控模式和利益版图,政治阻力可想而知。

不过,这个是李斯的政治理想,又有秦始皇这个数一不二的老大做后台,排除万难也终于搞定。

根据郡县制的顶层设计要求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三级,也就是中央-郡-县。

中央一级除了秦始皇这个老大为,设置“三公九卿”。

所谓三公指:

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负责全国的行政工作;

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负责全国的军事工作;

御使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和政法委书记,负责监察工作。

所谓九卿指: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分别掌管全国的礼仪、禁卫、宫门、车马、司法、民族、宗室、财政、税收。

看看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几大部委。(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09:20:09 +0800 CST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分别是:

内史郡、三川郡、河东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颍川郡、砀郡、泗水郡、薛郡、东郡、琅琊郡、齐郡、上谷郡、渔阳郡、古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巨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上郡、陇西郡、北地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黔中郡、长沙郡。

后来又增加到四十郡,每郡由守、尉和监负责。

守,是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省委书记,总负责地方政务工作;

尉,相当于军区司令,负责地方军事工作;

监,相当于地方上的纪检委委或政法委书记,是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察。

郡下面设若干县,由令、尉、丞负责。

令,就是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县委书记,负责全县政务工作

尉,相当于现在县武装部,负责县里面的军事工作;

丞,相当于现在县公检法,负责县里的司法工作。

郡,县级别以上的官员一般由朝廷任免。

县下面设置乡、里、亭,但注意,乡官及以下人员是由民间选出的,这个有点像现在的基层民主选举了。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管教育风化工作;

啬夫掌管诉讼税收工作;

游徼掌管社会治安工作。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

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的政权职能差不多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好像有个电影叫《我的唐朝兄弟》,主演是姜武和胡军,里面就有一个理正,是由台湾演员李立群演的。

此外,还有管治安、抓盗贼的专门机构“亭”。

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个主要地段。

以后会写到刘邦,就是亭长出身。

看看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管理体系很像,其实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为中央集权制服务的一种形式,与郡县制只是理论上的差别,本质差不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以上不知道我是否说明白了没有,如果你看专业书刊的话,估计要看傻为止。

所以,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能够维持两千多年,是有它的制度先进性的。(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09:20:54 +0800 CST  
另外百姓的称呼也变了,改叫黔首。

为什么叫黔首呢?

看看这两个字也能明白:

黔由“黑”和“今”组成。

“黑”指黑色头巾,前面说过,秦朝是水命,崇尚黑色么,老百姓都穿黑衣服黑头巾出门;

“今”意思是“当面的”。

“黑”和“今”结合就成了“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的意思。

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秦始皇对他的万世基业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用错地方了,用到封建迷信这一套上了。

就像现在的一些贪官,被政府批判为"不信马列,信鬼神",结果就栽了跟头。

为了庆祝这一郡县制改革的伟大胜利,秦始皇特别恩准老百姓的亲朋好友聚会畅饮一两天。

你肯定会问这也要恩准啊,是啊,这也要恩准!

秦朝法律规定,老百姓不能随便在一起说话聊天,不能三人以上在一起吃喝饮酒。

这次特别恩准,老百姓甭提多高兴了。

但正玩的嗨呢,朝廷的圣旨就又到了。

什么旨意呢?

一是,要老百姓把家里藏的金属制品统统上缴熔铸成十二铜人和一些乐器;

二是,民间有钱有势的人都尽快迁往首都咸阳居住;

三是,各个地方拆除城墙堡垒一类的防卫设施。

哈,秦始皇够厉害吧,什么都能想到。

搞这些名堂无非是怕人家造反么,不过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没有了金属制品,将来老百姓生活肯定比较麻烦,工作效率也会低下;

有钱有势的人迁往咸阳,长途跋涉,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很快就返贫,正所谓“努力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各个地方拆除防卫设施,虽然能从形式上防止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但盗贼坏人怎么防范?

所以这样虽然一时压制住了老百姓的造反可能,但是长期来看,人心靠这样是拴不住的,反而让老百姓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也为后来的群雄造反奠定了人心基础。(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09:23:10 +0800 CST  
但是秦始皇可不这样认为,他感觉这样挺好,令行禁止,好不威风,天下好像也从此太平无事了。

于是呢,他就变着法子开始找乐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作"了。

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发达后总要先置办点房产,再娶个美女做老婆。

秦始皇也未能免俗,只是更加"高大上"。

首先他对自己的宫殿不满意了。

以前的宗庙、宫殿、园林等都是秦国时留下来的,在渭河南边,早都玩腻了。

现在不同了,天下统一了,什么都是自己的了,自然看不上之前留下的这些老物件了。

于是便派能工巧匠到其他以前的六国把那些最好的建筑物做成图样画好拿回来。

秦始皇亲自做总设计师,认真查看,将最满意的图样留下来,然后让这些能工巧匠仿制建造六国宫殿。

搞建筑么,就要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的土地。

秦始皇大笔一挥,就拨出了一块地,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审批手续,还要搞腐败才行。

秦始皇说在哪里就在哪里。

地块就选在了咸阳北边一块很大的空地,南边到渭河,西到雍宫,东边到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

这些地名现在都还在,有兴趣的可以对照地图看一下。

规模如此浩大,比现在什么万科、万达的超大楼盘牛叉多了。

各种建筑形式拔地而起,有殿宇,有楼阁,有亭台,有园林,美轮美奂,绵延不断,层出不穷。

为了防止风吹日晒雨打,适合各种天气玩耍,还特意在上面建了相互贯通的连廊,下面建了蜿蜒曲折道路,真个美不胜收啊!

这么气派的工程终于完工了,总得有人住啊,否则没人气,死气沉沉有什么好玩的?

谁住呢?

肯定不会让孤寡老人住进来。

秦始皇那也是个好酒色喜音乐的家伙,虽然不是沉迷其中,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便将之前六国的美女、乐器、奇珍异宝安置了进来,达到每处都有美女侍候,都有音乐响起,都有珍宝把玩。

简直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快活胜似神仙啊!

你不要以为这些六国的美女会还热爱着以前的国家以泪洗面,给秦始皇脸色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然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其实用在这里也挺合适。

她们早都忘记了亡国恨,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讨秦始皇喜欢,能被宠幸一次不知道要兴奋多久呢,什么宫廷计天天上演。(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09:23:38 +0800 CST  
这样玩了一年,秦始皇就玩腻了,嫌地方太小,于是又在渭河南边增添宫殿,取名叫信宫。

后来感觉名字不够大气,就又改名叫极庙,意思是天极,极致。

然后从极庙到骊山之间又造了一个超大的宫殿,叫做甘泉前殿。

这个殿通过甬道直接通到咸阳宫。

什么是甬道呢?

所谓甬道就是一条封闭的道路,外人不能看到里面。

为什么采用封闭的道路呢?

一方面,怕亡命之徒骚扰或闲杂人等干扰;

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一些帝王的优越感和神秘感。

搞得如此穷奢极欲,快乐无比,按道理秦始皇也该满足了。

但是呢,这位哪里是闲得住的主啊?

没多久就又厌烦了,那以后怎么折腾呢。。。(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4:38:49 +0800 CST  
(10)巡游天下

没多久,秦始皇在皇宫里就玩腻了。

怎么办呢?

于是秦始皇就想到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腰都快累弯了,图个啥?不就是为了江山么?

好的,那就去看看朕的大好江山!

于是秦始皇决定到全国各地御驾巡游。

既可以遍观天下各地山川的的风土人情,游览风景名胜,又可以向天下各族人民展示自己的无限威风,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岂不一举两得!

但秦始皇出巡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想想看,秦始皇是九五至尊,一国之主。

什么安全保障,饮食起居,花天酒地、国家大事等乱七八糟一样都不能少啊,全得必须准备周全!

这得多庞大一个队伍啊?

单不说这些,道路交通也是个大问题。

那个时候肯定不像现在,到处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高铁,甚至飞机,想到哪里分分钟的事情。

而那个时候到处是泥巴路,乡间小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啊。

这么大一个队伍出去巡游总要把道路先修缮好吧。

既然修了就不能将就了事,秦始皇要用的道路,那叫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必须修出个样子才行!

路要至少五十步宽。

你可以自己算算五十步有多宽,当然你算的时候要先把古代“步”的概念搞清楚,否则算出来的结果就会离谱了,贻笑大方。

路两边每隔三丈还要种上青松,一定要高大茂密的样子,否则光秃秃的多难看,也不环保啊,万一天气太热也能防晒避暑。

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私下算算三丈是多远。

总之,不能让我们功高古人、神勇无比、威风八面的始皇帝受了委屈。

好吧,要修路,那就得花钱,而且是大钱,这自然又是老百姓遭殃。

不过估计那些负责修路的官员会很高兴,趁机又可以大捞一笔了,这个你懂得,不搞基建这当官发财不就成了梦,嘿嘿。。

就这样一下子修了九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4:40:12 +0800 CST  
路终于修好了。

始皇二十七年秋季,也就是秦始皇大约四十一岁的时候下诏西巡。

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一看就没经验。

时间选在了秋季,草木凋零,瑟瑟发冷,能有什么好玩的。

不过既然始皇帝下诏了,那就得去。

一帮文武百官、仪仗队、宫女宦官自然都要跟随。

秦始皇身穿黑色龙袍,头戴加冕龙帽,稳坐在头等车厢里,这个样子你在电视剧里肯定都看到过,我就不多加描述了。

去哪里呢?

史书上说是“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这些地名今天大都还在,陕西、甘肃、宁夏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反正没有跑太远,就是在咸阳西边的边境地区溜达了一下。

这次西巡除了游玩外,主要目的在于视察西北地区的边境防务工作。

前面说过了,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没经验,时间选的不好。

尽管当地官员劳民伤财进行热烈欢迎,但秦始皇还是不太兴奋。

地方官员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这位大神不发火降罪就阿弥陀佛万幸了。

过了一段时间,冬天要来了,秦始皇实在玩不下去了,就下诏原路返回都城咸阳过冬。

第一次出巡就这样无聊的结束了。(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4:41:47 +0800 CST  
过了几个月,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万木回春,秦始皇蠢蠢欲动又要出巡。

不过,这次路线变了,改成东巡。

当然了东巡的"国道"也早已修好,档次自然也不会低于西巡的标准。

因为是春天,路两边春意盎然,欣欣向荣。

秦始皇也兴致盎然,左顾右盼,心情也比第一次巡游时要好很多。

行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顺当,也没什么事好说,我们就不废话了。

直到齐鲁大地,就是现在山东那旮旯。

这天,秦始皇看到一座山,这山层峦叠嶂,木秀石奇,很是壮美,顿时被吸引,就问左右这是什么山。

左右回奏他是邹峄山。

秦始皇游兴正浓,当下决定登山游览,览胜探奇。

在山上,秦始皇向东方远眺,又看到一座更为高大的山。

这山高俊挺拔,岚光拥碧,迎着晚霞,红光照人。

秦始皇不由得驻足凝视,待缓过神便问左右:

“这便是东岳泰山吧?”

左右马上齐声回答:

“陛下圣明,正是泰山。”

做领导的天天听这样的马屁话,能不自信么?能不自负么?能不胡来么?所以马屁文化害死人啊!

秦始皇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奉承,若有所思,又问:

“朕听说古时三皇五帝到了这里都要举办个封禅大典,你们有人懂这个么?”

你想想三皇五帝到秦始皇那该有多久远了。

那个时候又没什么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哪里有人会搞这一套啊?

左右被秦始皇这一问都无从回答。

秦始皇那也是见多识广,饱览群书的皇帝,就自己出主意说:

“这里是孔孟的故乡,儒风盛行,肯定有读书的隐士高人知道这封禅的遗制。你们赶快去找一下,在泰山脚下接驾,朕一问便知。”

左右又是一番陛下圣明,立即派人去找。

秦始皇还不算完,心想既然已经来了,总要留下点对自己歌功颂德的文字,否则后人怎么知道我来过?

于是就又对群臣说:

“朕好不容易到这里了,也得写点什么东西留给后人。你们可以弄篇好文章,然后找块大石头刻上。”

群臣一听忙齐声高呼万岁应答。

秦始皇留下的文字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但秦始皇这爱好还真被后人给继承了下来。

直到现在,无论到哪里去玩总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文字。

如果你是个大人物,字写的不错,文采飞扬,自然被称为墨宝留下也不为过。

但有的人字写的比鸡爪挠的都难看,这不是大煞风景么,以后大家千万不要再干这种招人咒骂的事了。

事情安排妥,差不多天色也晚了,秦始皇一行下山住宿。

当然行宫早已提前被地方官安排好了。

当晚,那个最懂秦始皇心思的李斯亲自咬文嚼字草成一文,马上呈给秦始皇审阅。

秦始皇看到文章里面肉麻的褒扬自己的文字,自然十分高兴。

第二天一早就让李斯书写篆文,镌刻在邹峄山一块大石头上。

李斯的篆书堪称一绝,久负盛名,所以这种刻字留念的事基本上秦始皇都交给他办。

鲁迅曾盛赞李斯是书法笔祖。(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4:52:24 +0800 CST  
李斯为什么那么受重用,其实与三个方面有关。

一方面,李斯才华横溢,比如文章、书法都是当世一流,秦始皇也是个爱才之人。

另一方面,李斯的政治主张与秦始皇契合,比如郡县制,统一文字等

还有一方面,就是李斯最能揣摩秦始皇的心思,马屁功夫不一般。

当然揣摩领导心思这种功夫被后人继承的最到位,甚至成了升官发财的捷径。

其实领导被拍马屁也是有多种需求的,有的是心理需求,有的是工作需求。

为了工作顺利开展接受拍马屁也没什么不好,可以提高执行力么。

但如果仅仅是满足心理需求,爱慕虚荣就有点弱智了,很容易被城府很深的下属不露声色的捧杀,作为领导要切忌!切忌!。

邹峄山完事后,秦始皇启程来到泰山脚下。

这个时候早有七十多个老儒生等在那里了,看秦始皇车队到了,赶快夹到迎接。

先行过跪拜礼,然后接受秦始皇接见。

当然刚一见面先是客气一番,之后还是主要谈谈关于封禅议制的事。

这些老儒生虽然有学问,但自周以后也足约有七八百年没搞过这一套了,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秦始皇就有一点不高兴。

这个时候一个不识相的老迈龙钟的儒生,自持年高望重,颤颤巍巍走过来贸然进言道:

“怎么封禅俺不懂,但封禅时一些规矩俺还是知道点的。天子有好生之德,登山的时候不要伤害到了花草树木,最好在路上铺些垫子,祭祀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这才能显示天子仁义节俭。”

其实这个老儒生说的也没什么不妥,人之常情么,封禅祭祀总要心存善念,干干净净的。

可秦始皇不这样认为,听了很不高兴。

心想你们这帮老家伙封禅遗制都不懂,还给朕讲规矩,在朕这里倚老卖老,什么东西,岂有此理!

顿时脸色异常难看。

秦始皇这暴脾气也是出了名的。

其他儒生一看情况不妙,赶快上前替老儒生解围。

反正下面无论怎么胡诌吧,秦始皇是不买账了,索性罢议,打发这帮儒生滚蛋。

自此,秦始皇算是和天下儒生结下了梁子。

以后会讲到秦始皇坑儒,估计与这次不欢而散也多少有点关系。

儒生们被赶走了,秦始皇才不管老儒生的规矩呢!

秦始皇会怎么办呢?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5:12:04 +0800 CST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 (11)泰山封禅

儒生们被赶走了,秦始皇才不要管老儒生的规矩呢,马上叫人斩木削草,凿山撬石,从山南面开出一条通向山顶的道路。

到了山上,根据秦始皇的安排,就按照以前秦国祭祀规矩进行。

用土方铸一个祭坛,摆设一些祭具,然后对着天空默默祷告,最后不忘了在石头上再刻些文字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愿,就算完成封礼了。

因为封和禅是两把事,所以就另外寻找地方搞禅礼。

秦始皇的车队慢慢从山北面下山,差不多到一个叫作梁父的小山时,感觉位置不错,就决定在这里行禅。

然后,秦始皇又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并结合传说的一些办法,把一块平地打扫干净后搞一个祭祀就算完成禅礼了。

不管怎么样,封禅就这样搞完了。

虽然搞的是否准确不好说,但秦始皇自己满意就行了。

不知道是不是封禅搞得不准确,抑或是不合老天爷的意思。

正要下山的时候,山上突然刮来了一股无名阴风,把仪仗队的旗帜吹的乱七八糟。

接连又是几个大的旋风,直吹的砂飞石走,整座山都阴暗了下来。

瞬间大雨如注,倾盆而下。

山里面下雨和平原不一样,因为水往低处流么。

一旦下雨不但水会从天而降,而且山上的积水也会顺流而下。

那么多人,那么多车,那么多随行物品,在那半山腰,那个狼狈就可想而知了。(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7:26:23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8:21:15 +0800 CST  
这个时候有人眼尖,发现不远处有五棵粗大茂密的松树,像个大雨伞一样支在那里。

这么好的去处,肯定是赶快把秦始皇这个老大的座驾推过去避雨了。

其他众人围成一团,将秦始皇的座驾围在中央。

做领导就是好啊,什么好事都要先紧着他享用,其实什么都干不成。

甚至有些领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天天坐在办公桌前盯着电脑屏幕不知道在看什么。

不是有报道说,某领导退休后火车票飞机票都不会买,整个残障人士都不如,无论到哪里都是累赘,他还自我感觉良好。

过去皇帝估计更是如此。

秦始皇座驾躲在那里,由大树遮风挡雨也算不错,只是偶尔从树枝缝隙中滑落的一些雨水有些烦人,不过也无关紧要,毕竟比在空地上要好很多。

这里要说明一点,下雨打雷大家还是要远离大树,特别小朋友千万别学习无知的秦始皇。

秦始皇那会还没有先进的科学常识,另外又是春天,所以躲在大树下问题也不大。

秦始皇躲在这么个好地方非常高兴,认为几棵松树救驾有功,当即封为五大夫。

其实哪里是这几棵松树的功劳,显然是左右随从照顾的周到才是。

但做皇帝么,有权有势,被照顾惯了,总认为别人的奉献是应该的。

正像现在很多达官贵人,这二代,那二代的,坐享其成,缺乏感恩之心,宁愿将钱捐给神啊鬼啊的,也不愿意做慈善,好像他的权和钱是鬼神赋予的,殊不知是来自于人民群众。

这样下去早晚被人民抛弃!

秦始皇这样封赏几棵大树,而对身边人的功劳熟视无睹,自然会引起大家不满,只是碍于他的权势没人敢说而已,一旦遭难,就难免墙倒众人推了。

后人应该汲取这个教训。(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8:48:26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19:47:38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20:22:46 +0800 CST  
不久风停雨止,天色渐渐又亮了起来,大家收拾一下准备下山。

但秦始皇兴致不减,仍然意兴阑珊,于是命人再写一些歌功颂德之词镌刻到石头上。

这里摘抄下来,供大家欣赏一下: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谨遵职事。昭融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大家不必逐字翻译诵读了,实在浪费时间,没有必要。

我抄来也是让大家大致了解一下秦始皇当时的心情。

即便不懂古文也能明白都是些自我标榜的话。

下了泰山,稍微休整一下,秦始皇车队继续向东行进。

反正每到一处总要留些锦绣文章什么的就不多说了。

不久就到了琅琊山。

一提到琅琊山大家可能眼前一亮,好像有个热播电视剧叫《琅琊榜》,听说还要拍续集,会不会是这里呢?

其实因为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当时全国各地还真打起了历史笔墨官司。

在安徽滁州附近有座山叫琅琊山,现在还在,是个4A级风景区,他们自然就说《琅琊榜》写的就是他们那里,名字完全一样么。

南京一听不干了,安徽佬没文化,剧情描写的明明是金陵城,显然是我们大南京么。

山东人也不甘示弱,马上说这是写的俺山东的事,琅琊山俺这里自古有之,秦始皇都来过。

好吧,一下子就蹦出来三个地方傍大款,而且还都有当地历史学家背书。

为什么争得那么凶呢,无非利益使然,都想借着《琅琊榜》发展一下本地旅游业。

但究竟哪个对呢,我也不敢乱加评说,毕竟都是历史学家讲的么,搞得好像都很有道理似的。

古人呢,又不可能活过来解释一番。

大家各自拿着点有利于自己的蛛丝马迹争论不休。

搞得好像自己很有学问似的实在没有必要。

打着澄清历史真相的架势来教训人家就更不应该了。

你掌握的真是历史真相么,恐怕也未必,睡不着的时候自己也犯嘀咕吧?

倒不如用开放的态度容许人家对历史细节进行合理演义,再从中获得点感悟不是更好么?

好了,废话少说。

回头继续说说秦始皇登的这座琅琊山。

这座山可以很明确的说是山东的。(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20:50:12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22:19:11 +0800 CST  
在这琅琊山上,秦始皇看到有座古台遗址,但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于是就问左右这是谁建造的。

当然这事也不算太久远,又比较著名,马上就有人上前回答说:

“回陛下,这台名叫琅琊台,是越王勾践建造的,主要为了方便勾践向海上眺望。后来晋国,齐国,楚国还有咱们秦国曾经在这个台上歃血为盟一起辅佐周室。从建造到现在估计也有几百年了吧,所以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

秦始皇一听来劲了,就说:

“一个小小的越王勾践就能够在这荒郊野岭建造琅琊台争霸中原,朕现如今已经一统天下了,难道还不如勾践这个家伙么。传我口谕,马上削平该台,重新建造,而且规模要比这个台大上几倍,以显我大秦神威!”

秦始皇发话了,谁敢不服从。

不过有懂行的人还是壮着胆子试探着说:

“陛下,这么大一个工程,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完成啊,不如我们先其他地方转转,让地方上从长计议。”

秦始皇一听就火了,怒道:

“什么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就这么个小破台子啊!朕亲自在这里督造,难道还不能完成?”

接下来谁还敢再磨叽,马上着手安排开干。

当然秦始皇不会自己动手干,身边的大臣和地方官也不会,这就又苦了当地老百姓。

一万人不够,两万人,两万人不够,三万人,人多力量大么!

又加上秦始皇亲自督造,没有人敢偷懒,这效率自然也比平时高很多,三个月就完成了。

所以现在的领导都爱说“没有干不到,只有想不到"。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说还是有点道理的,不过代价也肯定很巨大。

如果没有考虑好代价和产出的关系,即便做到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还是认真分析论证,科学决策比较好。

这瑯琊台基础就有三层,每层高五丈。

台下面可以容纳好几万人家居住,非常宏大,极为雄壮。

秦始皇看了自然也非常满意,这一满意就会皇恩浩荡。

于是就奖赏这些苦工,直接安排这三万苦工各自将家人迁过来居住,另外免役十二年,看守这琅琊台。

既然琅琊台建造好了,秦始皇费那么大精力督造,总不可能建造完就走啊?

首先按老规矩,让人写点东西刻在石头上,至于刻了什么我也不说了,反正还是陈腔老调。

那接着呢。。。。(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0 22:21:09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1 06:56:12 +0800 CST  
(12)鬼迷心窍

接着秦始皇便在琅琊台住了下来。

前面说过越王勾践建造这个台是为了方便眺望大海。

秦始皇重建的这么高大宏伟,看海是必须的。

当时,秦始皇如果让莫文蔚在这个台上演唱«听海»,不知道会是什么感觉。

有人如果有兴趣可以根据这个题材写个穿越类的小说也准不错。

人类对大海有着天生的神秘向往,特别是女人。

来到大海边就感觉浪漫的要疯掉了,再有个白马王子,马上就可以以身相许了。

也许这就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吧。

不是说,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人类生命来自海上么?

呵呵,谁又不想自己的老家呢?

秦始皇估计也有这个故乡大海的情节!(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1 06:59:13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8-31 09:16:51 +0800 CST  

楼主:历史不是僵尸

字数:105795

发表时间:2016-08-24 02: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2 20:06:48 +0800 CST

评论数:2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