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鲁国与戎人友好
(第4句)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隐公二年秋季八月庚辰日,鲁隐公和戎人在鲁国唐地会盟。)
鲁隐公与戎人春季会见,秋季结盟,这是为了再次加强和戎人的友好关系。这次会盟记载了具体日期(秋八月庚辰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4:55 +0800 CST  
鲁隐公第一次嫁女
(第5句)九月,纪裂繻来逆女。(隐公二年九月,纪国大夫裂繻替纪侯来鲁国迎娶隐公的女儿。)
这句记载鲁隐公将女儿嫁给纪国国君。纪国,姜姓,是毗邻齐、鲁的东方大国,公元前690年被齐国吞并。
(第6句)冬十月,伯姬归于纪。(隐公二年冬十月,鲁隐公的女儿伯姬正式嫁到纪国。)
这是鲁隐公第一次嫁女。鲁国非常重视,纪裂繻九月来迎娶,鲁国十月才把伯姬嫁到纪国。隐公七年春三月,鲁隐公又把女儿叔姬嫁给纪国,鲁国通过姻亲关系巩固和加强与纪国的友好关系。
“归”,出嫁。《谷梁传》说:“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女子出家叫作“归”,被休弃遣回娘家叫做“来归”。))《公羊传》说:“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女子在她的国家时称为女,在路上就称为妇,进入嫁的那个国就称夫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6:23 +0800 CST  
纪、莒会盟
(第7句)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与莒子在莒国密地会盟。)
《左传》说这次纪国与莒国会盟,是为了调解鲁国和莒国之间的不和睦。
夫人子氏是谁?
(第8句)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隐公二年十二月,鲁隐公的夫人子氏死了。)
夫人子氏是谁?《谷梁传》认为她是鲁隐公的妻子,《公羊传》认为是隐公的母亲声子,《左传》认为是鲁桓公的母亲仲子。能真正称“夫人”的,应该是鲁隐公的妻子。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7:16 +0800 CST  
诸侯专征伐之始
(第9句)郑人伐卫。(郑国人讨伐卫国。)
郑国之所以攻打卫国,是因为当初“郑伯克段于鄢”后,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逃亡到共地,他的儿子公孙滑逃亡到卫国,并组织叛乱。郑庄公为了讨伐公孙滑的叛乱而进攻卫国,郑国与卫国的仇怨从此拉开序幕。
“非王命而入人国邑,逞其私意,见诸侯之不臣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在此用一个“伐”字,意在谴责郑庄公没有天子的命令擅自征伐其他诸侯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8:12 +0800 CST  
读春秋 无障碍——隐公三年

三、隐公三年(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年,前720年)
原文(共7句):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尹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fù)。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札记:《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发生7件大事,共 61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08:47:31 +0800 CST  
《春秋》第一次记录“日食”
(第一句)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隐公三年春,二月己巳日这天,发生了日食。)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这一年是周平王五十一年,齐僖公十一年,晋鄂侯四年,卫桓公十五年,蔡宣公三十年,郑庄公二十四年,曹桓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二十五年,杞武公三十一年,宋穆公九年,秦文公四十六年,楚武王二十一年。这一年是很悲催的一年,有好几个重大人物离世。
二月己巳日,《春秋》第一次记录了“日食”天文现象。
日食一般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但有时靠前,有时靠后。这一天己巳日,不是初一,而是月终。《春秋》记录“日食”共36次(242年期间)。为什么要记录日食?古人认为日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异事,有“记异”一说。“《春秋》不书祥瑞,而灾异则书。君子见物之有失常者,必恐惧修省而不敢忽,况日者众阳之宗乎。”这是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其意在教人居安思危,见异修省。其实,《春秋》等史籍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这反映中国古人精于历算,天文历法发达。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08:48:15 +0800 CST  
东周第一位天子死了
(第2句)三月庚戌,天王崩。(隐公三年三月庚戌日,周天子周平王死了。)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天子(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姓姬,名宜臼,周幽王之子,其母为王后申后(姜姓),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在位时,将姬宜臼立为太子。后来,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bāo sì)。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竟“废嫡立庶”,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姬宜臼便与其母申后投奔申侯。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与鄫国、犬戎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犬戎攻陷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犬戎灭西周”的历史事件。后来 ,申、鲁、许等诸侯拥戴姬宜臼继天子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为避犬戎之难,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中国历史便又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在周平王继位同时,虢(guó)公翰在携地另立王子姬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导致周王室出现东西“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周平王十一年(前760年),晋文侯(晋穆侯之子)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结束10年的分裂局面,再度统一。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因为周平王在位时间太长,他的太子姬泄父还未能继位就死了,所以由太子的儿子姬林(周平王的孙子)继位,是为周桓王。《史记》对周平王评价说:“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天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一直处于内忧外困境地中的软弱天子。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08:49:00 +0800 CST  
世代为卿士的周朝大夫死了
(第3句)夏四月辛卯,尹氏卒。(隐公三年夏季四月辛卯日,周天子的大夫尹氏死了。)
《春秋》一般不记载鲁国以外的大夫的死,这里为什么记载尹氏的死呢?因为周平王死时,尹氏曾以执政大臣的身份接待过前来奔丧的诸侯。为什么称他尹氏而不称他的名字呢?这是要贬低他,讥讽他世代为卿,把持朝政。
《左传》把“尹氏”写为“君氏”,认为她是鲁隐公的生母声子。对此,宋代欧阳修感叹说:“公羊、谷梁以尹氏为正卿,左氏为隐母。一以为男子,一以为妇人。得于所传者盖如此,是可尽信乎。”这也许是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最好注脚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08:49:48 +0800 CST  
周王室手头有点紧?
(第4句)秋,武氏子来求赙。(隐公三年秋,周天子的大夫武氏子来鲁国求取助丧的财物。)
《谷梁传》说:“归死者曰赗(fèng),归生者曰赙(fù)。”(馈赠给死人的东西叫作赗,馈赠给活人的东西叫作赙。)周平王在三月死,到秋天还未安葬完毕,丧期是不是太长了?是的,这是周朝的礼制。《礼记•王制》说:“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天子死后七天入殓,七个月后才下葬;诸侯死后五天入殓,五个月后才下葬。)周平王已死,嗣王周桓王正在办丧事,还未正式即位成天子。这时候,周王室派大夫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办理周平王丧事的财物。
鲁隐公元年秋七月,周平王还派人给鲁国送来馈赠鲁惠公、仲子的“赗”,想不到两年之后,鲁国不懂得礼尚往来,搞得周王室只好主动索取治丧礼物,也许周王室的手头真的有点紧了。
《春秋》把周王室的使者称为武氏子,这是因为周平王的丧事还没有结束,新君周桓王还没有正式任命他为大夫。没有正式任命就派他出使,这是不合礼的。一个“来”、一个“求”字,这是谴责周王室不应该主动向诸侯求取馈赠,更是谴责鲁国等诸侯没有尽臣子的义务——诸侯理应主动送来赙礼,不应等天子来求取。
“武氏子来求赙”,这是周天子伸手向诸侯索取的开始,原有的规矩都渐渐被打破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各种坏风气是怎样形成的?履霜坚冰,所由者渐。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责任在谁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难辞其咎。若按佛家的观点来看,社会败落,国家式微,这是人们“共业”日渐积累的必然结果,切不可怨天尤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08:50:33 +0800 CST  
好信不好学的宋穆公死了
(第5句)八月庚辰,宋公和卒。(隐公三年八月庚辰日,宋国国君宋穆公宋和死了。)
宋国,公爵,子姓。第一位国君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的兄弟微子启。当初,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历经35位国君,国祚754年。宋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被称为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圣哲皆出自宋国。
宋穆公是宋国第14任国君(前728年—前720年在位),名和,宋武公(第12任国君)之子,宋宣公(第13任国君)之弟。
宋穆公是一位“好信不好学”的糊涂君王,在位9年,死后由宋殇公继位。
当初,他的继位于兄长宋宣公,有一段故事。前729年(宋宣公十九年),宋宣公病重,对弟弟公子和(宋穆公)说:“我喜欢太子与夷比不上喜欢你,要做社稷宗庙的主人,与夷也不比不上你,你就当宋国的国君吧。”于是就舍弃自己的太子与夷,传位给弟弟宋穆公。前720年(宋穆公九年,鲁隐公三年),宋穆公病重,为报兄长宋宣公舍子立己之恩,宋穆公决定传位给侄子与夷,而舍弃自己的儿子公子冯。
宋穆公把侄子与夷托付给大司马孔父(名嘉,孔子的六世祖),说:“先君舍弃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忆先君大恩德。我死后,请您辅佐与夷为国君,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孔父回答说:“群臣都希望立公子冯为国君。”宋穆公说:“不行,先君宣公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如果丢掉道德而不让位,这就是辜负了先君的期望了。这又怎能说有德行呢?光大先君的美德,难道不是当务之急吗?请您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宋穆公又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子冯和左师勃逐出宋国,并命公子冯到郑国做人质,果决地对他们说:“你们虽是我的儿子,但活着不要再相见,死了也不许哭我。”与夷对穆公说:“先君不把国家交给我而交给您的原因,就是认为您可以当好社稷宗庙的主人。现在您驱逐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将把国家交给我,这不是先君的心意。况且,假使儿子可以驱逐,那么先君早就把我撵走了。”穆公说:“先君不驱逐你的心意,我是知道的。我当国君其实等于摄政,最终还是要把国家交还给你的。”
同年八月,宋穆公去世,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但宋殇公好战,在位十年发动战争十一次,百姓苦不堪言。前710年(宋殇公十年),太宰华督因想夺孔父美艳之妻而打着“安民”的口号杀死了大司马孔父嘉,又把宋殇公弑了,迎回公子冯,拥立他为宋庄公。
宋穆公为报兄恩,立侄让国,竟导致宋国发生连年战争以及宫廷政变。孔子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一味讲诚信报恩、做老好人,而不学习和研究实际情况,不做长远的考虑,其弊端就是害人害己。)宋穆公就是犯了这个重大错误。这也是“恩里生害”的一个历史教训。
《春秋》记录鲁国以外诸侯国死亡的国君,有姓名的133人,没有姓名的10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12:01:18 +0800 CST  
齐郑结盟,天下无王
(第6句)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隐公三年冬季十二月,齐僖公和郑庄公在齐国石门这个地方会盟。)
齐国,侯爵,姜姓吕氏,东方诸侯大国。先为“姜齐”,后为“田齐”,第一位国君是姜太公(姜子牙吕尚)。前391年,齐国权臣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封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齐僖公,一作齐釐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国第13任国君(齐前庄公之子),前731年―前698年在位。他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使齐国日益强盛,为后来第15任国君齐桓公(齐僖公之子)成为“五霸之首”奠定坚实基础。春秋初期,齐僖公与郑庄公齐名,都被称为“春秋小霸”。
据《左传》记载,这次齐国和郑国在石门结盟,这是为了重温卢地结盟的友好关系。对当时“大一统”的周王朝来说,诸侯结盟并不是一件好事。“盟非盛世事也,王政不行,诸侯放恣,欲以战伐而敌雠(仇),则不得不以盟会而固党,会不足恃而重之以盟。”“郑庄挟齐以自强,而齐僖亦资郑以纠合,自是齐郑之党合,天下始多故,而诸侯遂无王矣。”郑庄公于鲁隐公二年擅自讨伐卫国,率先打破了“征伐自天子出”的规矩。现在齐僖公与郑庄公又再度结盟,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渐渐沦落为名存实亡的“共主”。
郑庄公原先和他父亲郑武公一样,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执政大臣),但周平王想削弱郑庄公的势力而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国国君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周平王内心惧怕郑庄公,只好否认说:“没有这回事。”于是周、郑交换人质,以证明互信。周平王派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派公子忽在周朝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想把政权交给虢公。郑庄公一气之下派手下带兵割取周朝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从此,周郑国交恶,郑庄公便成为第一个公开对抗周王室的诸侯。后来,在繻葛大战中(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郑庄公的手下竟敢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使周天子的威信扫地。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周王又能如何?其他诸侯又能如何?不仅如此,郑庄公还首先打出“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讨伐自己的敌国。而齐僖公也多次跟着郑庄公东征西伐,并主持多国会盟,俨然“春秋小霸”。从此,周天子便沦落为诸侯强国的“傀儡”,天下无王矣。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20:03:27 +0800 CST  
诸侯五月下葬
(第7句)癸未,葬宋穆公。(隐公三年十二月癸未日,安葬了宋穆公。)
宋穆公死于八月,而葬于十二月,大体符合“诸侯五月而葬”的礼数。但宋穆公死前的政治嘱托,却害死很多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20:04:14 +0800 CST  
四、隐公四年(周桓王元年,壬戌年,前719年)
原文(共7句):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翬(huī)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札记:《春秋》记载鲁隐公四年发生7件历史大事,共73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20:05:05 +0800 CST  
诸侯伐国取邑之始
(第1句)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隐公四年春季二月,莒国人攻打杞国,并占领杞国牟娄这座城邑。)
莒国在春秋时期也很厉害,经常对周围小国发动战争。鲁隐公二年夏五月,莒国曾经入侵向国。现在不但攻入杞国,还占领了杞国的城邑牟娄。这是《春秋》记载诸侯互相攻伐而侵占他国城邑的开始,一个“伐”字和一个“取”字,彰显了莒国的罪恶。
杞国,是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小国,国君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找到杞东楼公,便封他在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自杞东楼公起,传国20位国君,前445年,杞国被楚国灭亡。人们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20:05:50 +0800 CST  
读《春秋》,让你触摸历史脉络。
《春秋》,用简洁的语言,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信息。这是一条未曾干涸的历史长河,翻开书卷,你可触摸它溅起的浪花,你可观看它流逝的方向。面对历史长河,你
也许像孔子一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仅如此,你会发现,太阳底下真的并无新鲜事。逝者如斯夫,来者如斯夫!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3 21:57:32 +0800 CST  
春秋弑君之始
(第2句)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隐公四年春二月戊申日,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卫国国君姬完卫桓公。)
《春秋》记录,被以下犯上所弑的国君共36人,卫国公子州吁弑杀其兄卫桓公,这是首例。卫桓公在位16年,篡位者卫前废公州吁在位不到1年。
卫国,姬姓,侯爵,第1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卫国西北毗连晋国,南面邻近郑、宋,东面与齐、鲁、曹接壤,其疆域大致位于今黄河以北的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卫武公(第11代国君)曾出兵帮助周平王东迁,国势一度强盛。卫国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
卫桓公,姬姓,卫氏,名完,卫国第13任国君(前734年—前719年在位),卫前庄公(第12代国君)之子,卫前废公(州吁,第14代国君)、卫宣公(第15代国君)之兄。
州吁,卫庄公之子,卫桓公的异母弟,恃宠而骄,心存篡逆。前719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公子州吁纠合逃亡在外的卫国人,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从此弑君成为惯例,春秋乱局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州吁弑君的缘由是什么呢?据《左传》记载:当初,卫庄公娶齐国女子庄姜,庄姜漂亮但无子。卫庄公又娶陈国女子厉妫,厉妫早死,跟厉妫陪嫁来的妹妹戴妫也受到卫庄公宠幸,生公子完(卫桓公)。正夫人庄姜把公子完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他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州吁深得庄公的宠爱。州吁好兵,庄公就任命他为将军。大夫石碏(què)认为“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就劝谏庄公说:“我听说喜爱自己的儿子,应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奢、淫、泆,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是宠爱和赏赐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做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这种人是很少见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欺侮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种逆理之行。君主行仁义,臣下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爱弟,弟敬兄,这是六种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逆理之行,就会招致祸害。作为君主,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劝告,因此埋下“州吁弑君篡位”的祸患。
“ 宠而不教,谏而不听”,必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就是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4 07:33:47 +0800 CST  
非正式会晤之始
(第3句)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隐公四年夏季,鲁隐公与宋殇公在卫国的清地举行非正式会见晤。)
“遇”是什么意思?《公羊传》说:“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遇”是没有事先约好时间的相会,一国的国君出行时,另一国的国君顺便邀请他见面。)《谷梁传》说:“遇者,志相得也。”(“遇”是说鲁宋两国志向契合。)也就是说,“遇”就是诸侯会见的一种仪式,相当于今天国际上礼仪从简的非正式会晤。
鲁隐公三年,宋穆公死,传位给侄子与夷,是为宋殇公。第二年,鲁隐公打算与宋殇公会见,以重温隐公元年九月在宿地会盟所建立的友好关系。但还没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就来鲁国报告卫国生发了叛乱。夏季,鲁隐公就与宋殇公在卫国的清地非正式会晤。这时,鲁宋两国在卫国清地会见,并不是重温旧盟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商量多国联盟攻打他国的图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4 07:34:35 +0800 CST  
多国联军侵伐之始
(第4 句)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隐公四年夏季,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侵伐郑国。)
自鲁隐公四年始,春秋大势又出现了重大变局,就是多个诸侯国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联合侵伐其他诸侯国的时代开始粉墨登场了。
但也许出人意料的是,首先搞联军攻打他国的,并不是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晋、秦、楚等),而是宋、陈、蔡、卫等小国,还有一个旁观者鲁国。他们攻打的对象是郑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4 07:36:39 +0800 CST  
四国联军攻打郑国,原因何在?原因很复杂。因宋穆公立侄让国,宋宣公的儿子与夷宋殇公即位,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接纳他。这时,卫国发生“州吁之乱”,州吁弑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卫国人的拥护。为转移国人视线,对外发动战争,帮助流亡卫国的共叔段(郑庄公之弟)攻打郑国。同时拉拢宋殇公一起伐郑。他说,宋国公子冯在郑国,始终是宋殇公的心腹之患,愿与宋国一道攻打郑国以除祸患。宋殇公对自己的君位不够自信,于是二人一拍即合。这时,陈国、蔡国是卫国的铁杆友邦。所以,宋、陈、蔡、卫四国结成联盟,联合作战,共同攻打郑国。郑国不敌联军,郑国国都的东门被联军包围了整整五天,史称“东门一役”。
当初,鲁隐公向大夫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来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来安定百姓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失去人民的支持,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众叛亲离,难以成功。军事战争就像火一样,不加以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弑其君,虐其民,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
《春秋》记载四国伐郑,一者彰显宋殇公和卫州吁的罪恶,二者谴责宋、陈、蔡、卫国首开诸侯联盟侵伐他国的极坏风气。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4 07:37:27 +0800 CST  
大夫联合诸侯侵犯他国之始
(第5句)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隐公四年秋季,鲁国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同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一起侵犯郑国。)
“翬帅师”三字,含有重大信息。公子翚,一作公子挥,姬姓,名翚,字羽父,鲁国的宗室、大夫、权臣。这一年秋季,宋、陈、蔡、卫四国联军再次进攻郑国,郑国顽强抵抗。宋殇公派人到鲁国请求出兵相助,鲁隐公因众父之言而拒绝。公子翚请求出兵与诸侯联军会合,鲁隐公不同意。但是,公子翚坚决请求出兵,在没有得到隐公同意的情况下,他擅自率领军队联合四国诸侯共同侵犯郑国。最后,五国联军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郑国的谷子而回。
“翬帅师”三字,一者表示讨厌公子翚不听国君的命令,二者谴责“诸侯更相诛伐”的风气进一步恶化,不仅诸侯联合侵犯他国,而且连诸侯的大夫也擅自联合其他诸侯侵犯他国,暗示着天子的大权旁落于诸侯,诸侯的大权又将旁落于大夫。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4 10:31:28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