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仇小楼 2015-10-08 16:49:09
如果这是宋史说寇准还是毕士安当过开封府尹,是哪个记不清了,楼主好像科普过,开封府尹不是只有亲王能当吗?求再次科普。
-----------------------------
《如果这是宋史》楼主没研究过,但如果他的作者说寇准当过开封府尹的话,那也是比较明显的历史知识错误了。为了帮助大家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把原始资料搬出来:

首先,寇准干的是“权知开封府”(后来的包拯干的也是这个职务),《宋史寇准传》明确记载“帝幸大名,诏赴行在所,迁刑部,权知开封府。”

其次,北宋中前期,任“开封府尹”的确实都是亲王,比如赵光义、赵廷美都干过,俗称“亲王尹京”,这里还是《宋史寇准传》记载“帝(太宗)遂以襄王(真宗)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最后,宋史专家龚延明所编《宋代官制辞典》记载“开封府尹,官名,北宋太宗、真宗为亲王时任之,后不复置。崇宁三年又设尹。”、“从三品,以亲王兼领;崇宁三年五月诏以文臣充,在六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

由此可见,北宋只有到了崇宁三年(宋徽宗在位期间)之后,普通文臣才能担任开封府尹,其他时候均是担任(权)知开封府。

小楼同学这种认真追究的态度值得学习,特此提出表扬~~开玩笑,楼主也需要向大家学习,共同切磋交流才能有进步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2 12:42:01 +0800 CST  
@李二狗gogo 2015-10-01 08:54:03
终于新的一个月开始了,又有流量了。浮山校区的饭据说是三个校区里最好吃的。闲暇的时候加油更新啊师兄,今天只看了两个更新,感觉不过瘾,嘿嘿。,
-----------------------------
说到浮山校区,最让人吐槽的就是饭菜了,无论是学校的大食堂,还是承包的小食堂,一份菜都少得可怜,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我们男同学一般都是每个月凑钱出去打个牙祭,而我们每次去原来的校本部(鱼山校区)都觉得那里食堂的饭好吃O(∩_∩)O

楼主现在更新确实比较慢,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原因,总感觉最近有些缺乏写作激情,没有半年前的那种积极性,不过有像学妹这样的朋友支持,楼主一定会坚持细水长流不断篇,话说现在大学里没有免费的wlan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3 08:15:46 +0800 CST  
【正文】

开宝年间的另外一个例子也很耐人寻味。

据史料记载,宋初军队出征凯旋时,皇帝都要设宴亲自犒劳统军将帅,而在当时还有一条惯例,就是当值的翰林学士、文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等一干侍从官(文官)都会一起参加,对此也没人提过什么异议。

但到了开宝年间,突然有人对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种做法不合常理,提出意见的是时任閤门使的梁迥。

閤门使是唐朝到北宋前期设置的职务,级别大概只能算厅司级,跟宰相、枢密使这类高官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却有一个其他职务难以企及的优势,那就是靠近皇帝。

閤门使的主要职责是通赞礼宾,包括为皇帝和百官之间传递各类文书奏报和机要信息,在文武大臣等候皇帝召见轮对时,负责排定觐见皇帝的次序,监督检查大臣们拜见皇帝时各种礼仪规范,宣示皇帝旨意等等,由于能天天见面,皇帝对于閤门使都比较信任,有时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允许他们参与部分决策事宜。

閤门使的职责决定了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选素质要比较高,出身要比较高贵,既要对皇帝忠诚,又要身材相貌俱佳,同时还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特别是精通礼仪知识,梁迥就是符合上述条件的一名优秀人才。

针对庆功宴一事,他对皇帝说:“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

所谓“安用此辈”是说陛下您设宴犒劳的是统兵将帅,让这些穷酸书生们参加干嘛!言外之意,这些“学士们”根本没有参加此类宴会的资格,蔑视之情溢于言表。

皇帝设宴犒劳将帅,哪些人可以参加,哪些人不能参加,应该属于礼仪问题,倒也能和梁迥的专业沾上边,但以他的官职说出这种口气的话来,实在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与梁迥的言辞和态度相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赵匡胤的反应,他根本就没向礼部、太常礼院这类专门的礼仪机构请教,也没征求宰相的意见,大手一挥,直接就把这项传统免了。

这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却值得深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3 12:52:51 +0800 CST  
【正文】

在古代,什么级别的官员能参加什么规格的会议和宴会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朝会班次、宴会座次、走路先后,甚至见面时怎么打招呼,路上相遇时谁先让路等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礼貌问题,而是复杂的礼制问题,就是放在现代官场也很值得斤斤计较一番。

对如此严肃的问题,赵匡胤居然听信一个武选官(武官序列中的低级官阶)的话,不假思索地把学士们的政治待遇给取消了,实在是太不把读书人当回事了,这对后世那些士大夫大肆鼓吹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规模一以经术,事业付之书生”之说不啻为一种讽刺。

事实上,职业军人出身,作风豪爽大气的赵匡胤对读书人并无多少好感,各类史料中不乏他蔑视读书人的记载,而同时期的武将称呼文人“措大”、“穷措大”(相当于 “穷酸秀才”、“臭老九”、“书呆子”)的记载也随处可见,对此赵匡胤显然没觉得有丝毫不妥,他提高了文臣的地位更多是出于现实需要,并不是因为对文臣有多少认同感,就好像满清皇帝提拔重用汉臣并不表示他们喜欢汉人或者汉人的地位就高于满人。

被骂几句“穷措大”还是小事,一旦出现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文官对比武将群体的劣势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

赵匡胤对武将群体严加防范,但也不毫不吝惜高官厚禄,各种赏赐大把放送,就连犯有严重错误的将领都可以原谅,所谓“隆恩异数,极其优厚,以收其心而杜其异志”(朱熹语),但对手无寸铁,无甚根基的文臣群体,他就没有这种客气和容忍了。

首先,他虽然任用文人出治州县,掌握地方的行政权力,但也并非完全放心,给知州、知县配备的通判、主簿之职,就体现了分割权力,加以牵制的意图。除此之外,赵匡胤还经常派出近臣内职担任监察人员,对地方各级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以防他们有各种不法行为或者慵懒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政效能低下现象。

其次,文官的工资俸禄和各项福利待遇普遍低于同时期同级别的武将。一般来说,宋初的武将们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俸禄高、特权多、赏赐多,个个肥的流油,文臣获得赏赐的机会则要少得多,因为他们少有立功表现的机会,宋初文官中有很多清贫人士,这固然与他们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宋初承五代之余,官制体系的设计中,武资要比文资升迁快,俸禄也高,因此宋初的文臣换武资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认可和待遇的提升,跟北宋中后期文尊武卑的现象正好相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3 17:29:27 +0800 CST  
【正文】

再次,赵匡胤对违法犯罪的文官采取了“零容忍”态度。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确实从未因上书言事诛杀大臣,他干掉的多半涉及经济犯罪,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行为更是严厉打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他在位期间,仅《宋史》明确记载,因贪污受贿被处死的官吏就达二十八人,处死方式五花八门,包括杖死、凌迟、弃市等足以列入“满清十大酷刑”的极刑,至于被流放、杖刑、开除、贬官的官员更是多的无法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被处死的官员中,文官占了绝大多数,这倒不是因为武将人人洁身自好,文官个个贪墨爱财,而是由于赵匡胤的区别对待政策,对这些手无寸铁、没有反抗资本的文官,他没有必要刻意笼络,只要你敢违反朝廷法令,我就坚决打击,防微杜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匡胤对文臣的任用并非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是他们相对武将来说对皇权的威胁更小,更易于控制。

文臣大多自幼苦读圣人之言,识得君臣大体,讲究仁义礼智信,就算违法犯罪,充其量也就贪个污、受个贿,鱼肉一下百姓,完全没有反抗皇帝的资本,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用他们治理天下比起武将显然要令人安全放心得多。

这些并不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赵匡胤的真实想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与赵普讨论分派文臣到地方担任知州县事之时,赵匡胤曾说过这样一番推心置腹的话: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这一句“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赤裸裸地表达了赵匡胤建国后任用文臣的根本出发点,那就是相对武将,文臣的威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才是他“崇文”的全部考虑。

综观赵匡胤所作所为,要说“崇文”勉强算得上,要说“抑武”也凑乎着说得过去,但他不过是试图恢复五代乱世对文武关系和统治秩序造成的混乱,努力在文武两个群体和两股势力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以有利于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3 17:31:19 +0800 CST  
@大海就是要 2015-10-07 21:36:47
楼主快更啊!等着看赵二愣子呢?
-----------------------------
赵二变楞子了?哈哈,他肯定很不乐意:谁说我是楞子,我的谋略权术不比我哥差!不相信咱就等着瞧!楼主要是真把我写成二愣子,我跟他不算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4 08:08:36 +0800 CST  
@jym0119 2015-10-07 17:05:08
看完了,没看到斧声烛影
-----------------------------
多谢支持,稍安勿躁;太祖将崩,划一句号;斧声烛影,马上就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4 12:36:10 +0800 CST  
@怀念毛委员A 2015-10-01 12:47:18
写的真好,特别是一些很温情的生活细节,对战友,对家人,对恩人,对下属,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赵匡胤,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有情有义,处处体贴他人,充满爱心的,具有完备人格的人,对比 历史 上无数的皇帝,论攻伐征讨,开疆拓土,与之比肩者,不乏其人,论关爱家人,体贴下属,怜悯百姓,就少之又少了,而这两者兼备的皇帝,恐怕除了汉光武帝刘秀,就鲜有其人了,不胜感叹......
-----------------------------
实在是非常抱歉,国庆期间就看到了您对楼主的肯定,现在才给毛委员您回信,因为一直没想好该怎么措辞(☆_☆)/~~

兄台对赵匡胤的评价相当高,并将之与刘秀相提并论,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因为我曾看过很多朋友都将刘秀和赵匡胤放在一起,认为他们的帝王风范和人格力量堪称帝王楷模,几乎没有较大的性格缺陷,所以写这样的帝王反而更有压力,因为他接近完美,没有短处来对比,长处就不那么突出了。

因此楼主在下笔时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他扮演不同角色的出彩之处(这就是你所提到的具备人格的人),二是他所创建的一套制度体系,这也算是楼主笔下赵匡胤的两个特色吧。在此对兄台的支持和肯定表示感谢,希望能常来指教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4 16:35:16 +0800 CST  
@afengtwins 2015-10-14 17:50:04
不光是刘秀,我觉得和刘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武将出生,都是战功赫赫,都是夺取他人的皇位,都是开国之君,都是国号为宋,都基本统一南方………………
-----------------------------
兄台这么一会所,刘裕和赵匡胤更相似了,只是刘秀和刘裕在登基称帝前的条件要比赵匡胤强。相对刘裕,赵匡胤并没有篡位称帝的绝对实力,刘裕可是功高震主到了人人都知道他迟早要篡夺帝位,差不多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相对刘秀,赵匡胤就差得更远了,刘秀投身新政权国内动乱,到后来逐渐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也用不着篡夺谁的帝位。赵匡胤的发迹跟五代时期开国皇帝的经历没有太多两样,都是以前朝实力武将身份夺取帝位,所以他刚开始登上帝位,很多人有足够理想相信宋会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5 11:38:11 +0800 CST  
@afengtwins 2015-10-14 17:50:04
不光是刘秀,我觉得和刘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武将出生,都是战功赫赫,都是夺取他人的皇位,都是开国之君,都是国号为宋,都基本统一南方………………
-----------------------------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10-15 11:38:11
兄台这么一会所,刘裕和赵匡胤更相似了,只是刘秀和刘裕在登基称帝前的条件要比赵匡胤强。相对刘裕,赵匡胤并没有篡位称帝的绝对实力,刘裕可是功高震主到了人人都知道他迟早要篡夺帝位,差不多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相对刘秀,赵匡胤就差得更远了,刘秀投身新政权国内动乱,到后来逐渐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也用不着篡夺谁的帝位。赵匡胤的发迹跟五代时期开国皇帝的经历没有太多两样,都是以前朝实力武将身份......
-----------------------------
@afengtwins 2015-10-15 17:56:07
总的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被刘秀和刘裕所取代的前任都是没什么实力的君主,而赵匡胤取代的是五代第一明君
-----------------------------
从得天下的角度看来,还是刘裕和赵匡胤更像一些,只是刘裕准备的时间太长了,结果当了皇帝没几年就挂了,虽说他在篡位前的地位明显比赵匡胤强太多,但还是不如老赵利索,可能是顾虑和牵制他的势力太多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6 11:53:27 +0800 CST  
【正文】

赵匡胤决不允许任何一个群体强大到足以压倒另外一方,也不会让文臣或武将的任何一方取得统治性地位,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既是出于客观的需要,也有他主观的意愿,而努力的最终结果也基本与他的设想一致,他在位期间,宋朝既不失开拓进取之心,也不乏稳定求治之意,中央与地方,内政与外务,文臣与武将都处于一个相对均势和平衡的状态,可以是最为理想的局面。

可惜的是,这样的平衡局面没能维持太久,赵匡胤的突然离世,赵光义的即位上台打破了这种来之不易的均势,赵宋王朝在“崇文抑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到北宋中期,在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群体眼中,“崇文抑武”已经升级为“万世不易”的祖宗之法,“重文轻武”、“文尊武卑”、“以文制武”的现象也不同程度有所体现,而其中原因也不难窥知。

作为从五代纷乱战火中崛起的皇帝,赵匡胤与宋朝后来的皇帝在性格特点和人格气质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从历史传承角度看,他更多继承了五代那些杰出帝王的未竟事业,更像是李嗣源、郭威、柴荣的升级加强版,而后来的帝王则逐渐远离这种环境,越来越失去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进取心,他们更多是想法设法保住祖宗留下的产业,而不是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然而现实形势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赵宋王朝的命运就不难预测了。

讲完宋初的制度体系,已经到了开宝九年(976年)年三月。

经过赵匡胤的不懈努力,这个时候的赵宋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内有文臣治国,外有武将定邦,生产稳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南方基本统一,分裂割据局面基本结束,呈现出治世与统一的大好局面。

这片经历了近百年混战不已,饱经战火蹂躏的华夏大地终于摆脱了分裂割据的形势,一整套治国安邦的制度体系也已经建立起来,并且迅速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匡胤开创的赵宋王朝再也不必担心成为短命“第六个王朝”,可以憧憬江山万事永固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6 14:18:33 +0800 CST  
【正文】

事业到了这个程度,赵匡胤这位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忙碌了大半生的开国帝王应该可以松口气,歇息一下,享受胜利果实了,可赵匡胤似乎不这么想。

今年自己刚满五十岁,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个年龄对一个皇帝来说并不算老,反正只要不死,皇帝的位子就是自己一个人的,用不着到龄退休或退居二线。

可对自己到底能活多长时间,赵匡胤自己却不能做出任何预知。十年?二十年?还是更长?所有人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上天或许知道,可他又怎么会告诉自己这不可泄露的“天机”?

相对前途的未知,眼下面临的任务是十分清晰的:统一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吴越、彰泉二州已是囊中之物,不足为虑,北方的北汉仍在死磨硬扛,幽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中,眼前这一切距离自己的宏伟蓝图还很远,眼下还不是放松休息的时刻,自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征战四方,去治理政事,去谋划长治久安。

所以,在打发走了吴越国王钱俶后,赵匡胤再次把眼光转向了北汉。

自参军入伍后,赵匡胤已和北汉打过两次硬仗。第一次是作为将领,跟随后周世宗亲征高平,一战击溃刘崇,乘胜进军直抵太原,却最终无功而返。第二次是作为皇帝,自己率军亲征,大军围城强攻数月之久,却未能攻破城池,也只能遗憾撤军。

但这一次赵匡胤立下了必胜的决心,事不过三,天底下没有攻不破的城池。如果连区区北汉一个弹丸之地都它拿不下,还有何资格谈恢复幽燕?岂不是要被世人耻笑?

经过一番精心部署,赵匡胤把集中进攻北汉的时间定在了开宝九年(976年)八月。

不过,在正式出兵前,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去办理,这是一桩牵挂多年,一直未了的心愿——去一趟洛阳。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6 16:08:24 +0800 CST  
【正文】

赵匡胤的老家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但他出生在洛阳,从小在洛阳长大,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寒暑,洛阳应该算是他的第二故乡。

自青年时离家出走,赵匡胤就再没有回过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后来他登基为帝,一度想过迁都洛阳,却由于种种因素被搁置,他也曾想回到洛阳看一看,给自己的父母上上坟,去看看在他的治下,洛阳的父老乡亲生活地如何,却也因政事缠身未能成行。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赵匡胤对洛阳城的思念,对已故父母的缅怀日益深刻和浓厚了。别人都说是人越老,思乡之情越切,或许自己真的是见老了吧?

不论如何,在年过半百之际,自己一定要去一趟洛阳,了却这桩不难实现的心愿。

开宝九年(976年)四月初九,赵匡胤向着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出发了。

十二日,赵匡胤到达河南巩县,这里是赵宋王朝的皇家陵园,埋葬着他的至亲父母。

赵匡胤跪拜在父母的陵墓前,看着静静沉默的墓碑,眼前又浮现起父母的音容笑貌,脑海中回忆起当年一家老小拮据却幸福的生活场景,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父亲、母亲,儿子终究没有让你们失望,我努力做一个好将军,好皇帝,做一个好兄长,好父亲,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但我却没有报答二位养育之恩的机会,我是多么希望二老健在,让儿子孙子们在你们膝下承欢,让你们颐养天年啊!

父亲、母亲,你们在九泉之下不会寂寞太久,迟早有一天,儿子会随你们而去,去永远地陪伴你们,我们仍然是幸福的一家,永远都是……

也不知道痛哭了多少时候,赵匡胤终于停止哭泣,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命人取来弓箭,然后站起来登上安陵前的一处角楼上,拈弓搭箭,望着西北方向用力射出一箭。
“嗖”的一声,箭飞了出去,飞过一段距离后掉落在地。

赵匡胤指着箭矢落地的地方,对大臣们说:“此即朕之皇堂也”。

皇堂是对皇帝陵墓的雅称,赵匡胤这一举动相当于给自己选择好了一块墓地。

皇帝生前给自己选墓地、修陵墓的事情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刚当上皇帝就开修,一修十几年,但像赵匡胤这种“一箭定皇堂”的做法可谓闻所未闻,连大臣们也都感到一丝诧异,甚至是一种不祥的预感,皇帝正值春秋年盛,怎么会突然有这种举动?

大臣们虽然很纳闷,却不敢多嘴,只好选择了保持沉默。

赵匡胤没有理会,又补充了一句:“陵墓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永昌吧!”

说完,又不胜感慨地说:“朕这一生恐怕再也来不了这里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6 17:22:31 +0800 CST  
@afengtwins 9002楼 2015-10-16 14:19:00
@afengtwins2015-10-1417:50:04

不光是刘秀,我觉得和刘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武将出生,都是战功赫赫,都是夺取他人的皇位,都是开国之君,都是国号为宋,都基本统一南方………………

-----------------------------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0-1511:38:11

兄台这么一会所,刘裕和赵匡胤更相似了,只是刘秀和刘裕在登基称帝前的条件要
—————————————————
这个总结最好!这要归功于赵匡胤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卓越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这也是楼主重点论述的,而不是他的权术。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7 19:17:38 +0800 CST  
@羽蛇下凡 8921楼 2015-10-10 10:53:00
@我是小村官2014-06-2316:34:10.0
给大家出个看图题,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你认为这幅图片有几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柴荣威武:
明早公布答案。


—————————————
军旗上不应该写“柴”
—————————————————
楼主也这么认为,虽然后世都以柴荣相称,但柴荣只能是他的曾用名,实际上他已经改姓郭,继承了郭威的皇位后不能改姓的,这是原则性问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8 19:12:27 +0800 CST  
【正文】

了却最后一桩心愿后,赵匡胤回到汴京,他收拾心情,将精力转回到了眼前。

八月十三日,赵匡胤发布诏令,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骑军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候,率军讨伐北汉。

此次讨伐北汉,赵匡胤志在必得,从战役兵力部署就可以看得出来。

九天后的二十二日,他再次分派五路军队会攻北汉,以西上合门使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出汾州,内衣库副使阎彦进与泽州刺史齐超出沁州,内衣库副使孙晏宣与濮州刺史安守忠出辽州,引进副使齐延琛与晋、隰州巡检、汝州刺史穆彦璋出石州,洛苑副使侯美与郭进出忻、代二州。

五路大军再加上之前的部队,宋军可谓精锐出动,兵锋不可阻挡,很快抵达太原城下。

国力孱弱的北汉恐怕不会再有以往的好运气,宋军形势一片大好,破城似乎指日可待。

就在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即将来临之际,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打乱了宋军的进攻计划——皇帝驾崩了。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晚,北宋开国皇帝,一代英主赵匡胤驾崩,终年五十岁。

消息传来,举国悲痛,但更多的是震惊。

皇帝居然驾崩了!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消息。

历史上有过不少英年早逝的皇帝,比赵匡胤年轻得多却早早归天的皇帝也多的是,但赵匡胤的死相对他们显得太过突然,太让人难以接受,而在没有明显征兆情况下的猝死,也让他的死亡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后人无数的猜疑,成为一个千古谜案。

赵匡胤的死因如何,其中到底有没有阴谋,我们后面会专门探讨。现在的事实是,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一个从士兵到将军,从将军到皇帝的英雄,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他带着十七年的荣耀与光辉,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亲手缔造,行将统一的锦绣河山。

我相信,在临终的最后一刻,如果还有知觉,赵匡胤一定是充满着不舍和遗憾的,因为他未酬的壮志,他未竟的事业,还有他一统天下,缔造太平盛世的梦想。

如果他在临终之前曾经许愿,他的愿望一定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9 14:10:47 +0800 CST  
【正文】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赵匡胤真的再活哪怕十年,历史将会如何被改写,天下局势有会发生何等变化,赵宋王朝的命运又将有什么改变。

但历史终究不容许假设,这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如果真的有假设,柴荣也不会英年早逝,赵匡胤也根本没有机会走上这个历史的舞台。

我始终不相信天命之说,不相信人的命运由上天来注定,但我却不得不承认,人的命运有时候真的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于乱世,起于乱世,终结乱世,靠权谋兵变取得帝位,又在阴谋迷雾中失去性命,这或许就是赵匡胤一生的宿命。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赵匡胤的一生呢?我们不妨看看官方史书《宋史》对他的评价:

赞曰:“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赵匡胤传奇而精彩的一生,一个好皇帝能做到,一个开国皇帝应该做到的,他基本上都做到了,而其他皇帝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

所以,《宋史》对他一生的功绩作出了下面的评价:

“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在我看来,能够得到这种评价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不会超过五个。

最后,我想用自己的一句话评价这位大宋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终结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千古帝王,永远会被历史所铭记。

相当官方,也相当简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19 15:46:04 +0800 CST  
@李二狗gogo 2015-10-20 13:25:24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
学妹这是在说赵匡胤吗?还是另有所指?看起来很哀伤的样子。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20 16:08:58 +0800 CST  
@afengtwins 9028楼 2015-10-19 18:08: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0-1915:46:04

【正文】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赵匡胤真的再活哪怕十年,历史将会如何被改写,天下局势有会发生何等变化,赵宋王朝的命运又将有什么改变。

但历史终究不容许假设,这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如果真的有假设,柴荣也不会英年早逝,赵匡胤也根本没有机会走上这个历史的舞台。

我始终不相信天命之说,不相信人的命运由上天来注定,但我却不得不承认,人的命运有时候真的
—————————————————
基本赞同~~不过楼主说的是5个,兄台认为哪一个皇帝是第5个?明朝还是清朝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20 18:46:39 +0800 CST  
@李二狗gogo 9037楼 2015-10-20 19:16:00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10-20 16:08:58.693
学妹这是在说赵匡胤吗?还是另有所指?看起来很哀伤的样子。
—————————————
看更新的时候正好在放这个音乐,就顺手写了一句歌词。??
—————————————————
妙手偶得,放在这里十分贴切。赵匡胤如果高寿无疾而终,如果没有驾崩的疑团,或许还不会让后人留下太多感慨,所以说缺憾对增添人格魅力上确实有不可或缺之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0-21 11:21:44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