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说完了行政区划级别和规格,接下来我们讲讲这些区划的领导职务设置和配备情况。

县的最高长官叫知县或县令,州的最高长官叫知州,府的最高长官自然叫知府,但京的最高长官却不叫“知京”,而是叫“留守”,考虑到工作便利,实际运作中“留守”这一职务往往由该京所在府的“知府”充任或兼任。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提出疑问了,既然府的最高长官叫知府,京的最高长官叫留守,那个赵光义同志所任职务为啥不叫“开封府知府”或“东京留守”,而叫“开封府尹”呢?

能够发出这种疑问,充分证明了大家对领导职务名称的政治敏锐性,十分具备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潜质,因为本人就从事此类工作,往往对领导职务名称和领导排序这种事情十分敏感,而这种敏感换做其他人一般是不太具备的。

废话少说,我们步入正题,一般官员担任府的最高长官叫“知府”是一般规则,但有两部分人却是例外。

第一部分是曾经担任过宰相级别职务的官员,他们若是到任地方府州担任最高长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般就不叫“知府”,而是叫“判××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他们曾经担任宰执大臣的特殊经历和身份,以便与一般的“知府”区别开来,算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

另一部分则是亲王,也就是与皇帝有接血缘关系的兄弟子侄等,他们担任府的最高长官职务时叫“府尹”,赵光义作为皇帝的亲弟弟,担任开封府最高长官,自然就是“开封府尹”。

除了以上两种情形之外,纵使你级别再高、名声再大,也混不到这个职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5 20:29:38 +0800 CST  
【正文】

最后我们再说开封府尹的地位和权力。

作为伟大首都的最高长官,开封府知府的地位很容易被理解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北京市长(实际上还要加上市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是最具实力、地位最高的方面大员,但实际上这一职务比北京市市长还是要更牛一些的。

在北宋,开封府知府实质并不是一个地方领导职务,只能管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务,而是朝廷高级领导层的重要一员,一定是由皇帝非常信任和器重的高级干部担任,他可以经常与皇帝见面,可以参加朝廷最核心的集体会议,参与决策,会谈国是,被认为是中央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后备人选,实在是一个令人眼红的职务。

北宋时期那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干出了突出的成绩,留下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著名戏文。

不过有些文学影视作品甚至史学作品中把包拯的职务也称之为“开封府尹”,那可真是给包青天大人戴错了帽子。

因为按照前面的讲述,只有亲王担任开封府最高长官才叫“开封府尹”(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以前),包大人虽然知名度极广,后世的声名极高,但也没有敢称“开封府尹”的资格,出现这种错误往往是电视剧编剧的历史知识比较缺乏,或者是找来的历史顾问不太靠谱。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5 20:30:52 +0800 CST  
@bingbing2015 6868楼 2015-03-25 11:49:00
收藏
—————————————————
感谢朋友关注,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6 20:21:04 +0800 CST  
【正文】

开封府知府的位置对大部分人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对赵光义而言却并非如此。

虽说开封府乃天子脚下,京畿要地,国之都城,自己又是皇弟身份,地位比普通“开封府知府”要高得多,但跟朝廷中的宰辅大臣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对朝廷中军国大事的决策,治国方略的制定,各级官员的任免等等要害权力,他很多时候都无缘置喙,没有说话的权力,最终的决策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那皇帝哥哥手中。

每次想到这一点,赵光义便感到有些怅然若失,再看看宰相赵普,那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独领风骚,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满朝文武对他毕恭毕敬,阿谀奉承,就是有些想挑事儿的也都被他治得服服帖帖,翻不起身来,不服气的也是敢怒不敢言。

相比之下,这些人虽然对自己也是礼敬有有加,更多却是看着皇帝的面子,冲着自己皇弟的身份而来,绝不是“区区”一个开封府尹的位置所能带来的,就算自己将来还有那么一些继承皇位的希望,眼前的现状还是让他感到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赵光义实在想不明白,自己的皇兄为何对这个“半吊子书生”赵普如此宠信。不错,这个赵普确实有过人的权术谋略,也对大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可论起权谋水平,我赵光义绝不在他之下。

退一步讲,我赵光义的起点是低了一点,可他赵普也高不到哪里去,顶多是个半斤八两,平分秋色,更重要的是,他赵普也姓赵,却是个“同姓不同宗”,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我赵光义则是皇帝如假包换、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氏江山最起码也有我的一份,皇兄为什么要胳膊肘子往外拐,让他高居于我之上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6 21:10:09 +0800 CST  
【正文】

赵光义自己并没有察觉,在将赵普作为比较标杆和竞争对手的过程中,他已经逐渐发生了心理失衡,两人原本相近的起点,自认为不相上下的功劳,自己与皇帝更亲近的关系,换来的却是宰相与开封府尹的“巨大”差距(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是赵光义的心态把这种差距放大了而已),这让他的头脑被不满和冲动所占据,却忽略了自己一个更为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年轻。

赵光义实在没有必要急于一时,非要与红得发紫的赵普争一时之高下,任他赵普再辉煌也只能一辈子当宰相,完全没有上升的空间(除非他做皇帝),而他赵光义却不同,他还不到三十岁,政治生涯刚刚起步,前途一片光明。

可现在,赵光义的脑海中满是这样的想法: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朝廷上下,开封城内,大家只知道皇帝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哪里还会有人在意我赵光义的存在?

不行,自己必须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与这个赵普一争高下,赵光义暗自下定了决心。

感情冲动归感情冲动,赵光义在行动上还是十分谨慎的,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现在的实力想要和赵普直接对抗,还是欠些火候的,何况还要顾虑到皇兄赵匡胤的感受,而在对敌我双方实力对比进行分析之后,赵光义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最大的劣势就是人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6 22:07:39 +0800 CST  
@梦回横塘 2015-03-22 22:31:43
@低首神龙狄飞惊 1155楼 2014-06-17 12:52:00
【更新】第十六章高平之战(上)
后周和北汉,柴荣和刘崇,双方一南一北,兼道倍行,很快就在半途相遇了。
三月十九日,后周前锋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十五里的高平遭遇到了北汉军队。双方见面,二话不说,噼里啪啦地先打了一仗,结果北汉军不敌后周,先失一阵,稍稍向后退却。
三军统帅柴荣见状,担心北汉军队不经打,千万别就此撤退逃跑,于是督促......
-----------------------------
他确实有两个名字,这两个都是,刘旻是曾用名,所以后来大家一般都叫他刘崇,楼主直接叫了他的两个名字,却没有注意在中间交代清楚,是我的失误,感谢帮忙纠正!五代时期很多人都会改名字,有些是为了避讳,有些楼主也不知道为什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7 09:31:07 +0800 CST  
@长孙延绪 2015-03-25 21:05:07
@低首神龙狄飞惊 6882楼 2015-03-25 20:30:00
【正文】
最后我们再说开封府尹的地位和权力。
作为伟大首都的最高长官,开封府知府的地位很容易被理解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北京市长(实际上还要加上市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是最具实力、地位最高的方面大员,但实际上这一职务比北京市市长还是要更牛一些的。
在北宋,开封府知府实质并不是一个地方领导职务,只能管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务,而......
-----------------------------
@韦伯兄弟 2015-03-27 08:32:34
非常不好意思,觉得还是想说两句,(1)开封府尹职务本身肯定是个地方领导职务,无非因为较为特殊,任该职者常另有其他重要职位担任,方才参与最高决策。(2)开封府尹本身是个专有职位,而不是一种特有称呼,并非亲王担任才称呼开封府尹,理论上,这个职位起源于汉代的“京兆尹”,普通大臣也可以担任,也可以这么称呼,只是宋朝确实只让亲王任了这个职位而已,楼主恐怕反向推理了。不知道楼主得出上述结论的参考依据是什......
-----------------------------
韦伯兄弟真知灼见,感谢指点!(1)开封府尹确实是地方职务,龚延明的《宋朝官制辞典》也把它放在了“地方官门”中的第一个,可见其地位特殊,而他能参与最高决策,也确实如你所说,是因为担任者的身份和其他职务,比如亲王的身份,一般文臣担任知府的话是不够格参与最高决策的。(2)这点完全赞同,我所说的确实只是就宋朝而言,其实仅就宋朝来讲,到了宋徽宗崇宁年间,非亲王也可以担任开封府尹了(正文也说明了)。(3)对影视剧里的称呼,我倒不是和它较真儿,只是拿来举个例子来说明开封府尹、权知开封府在北宋时的差别,如你所说观众是不会纠结这些事儿的,反正他是开封府最高长官就行了。

楼主对宋朝职官制度很感兴趣,做了不少功课,今日看来仍然有很大不足,颇感汗颜!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今后还会有专门介绍官制的内容,希望韦伯兄弟不吝赐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7 17:09:49 +0800 CST  
@能事我乎愿之 6938楼 2015-03-28 10:45:00
水真多,找正文累死了
—————————————————
多谢朋友的关注支持,要只看正文可以选脱水模式,或者只看楼主,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8 17:08:02 +0800 CST  
【正文】

先看人家赵普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说一不二,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文武百官趋之若鹜,一人发号施令,无数人群起呼应,那是何等气势?反观自己,身为开封府尹,虽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幕僚班子,但从数量和质量上却都处于劣势。

对了,为了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我必须要不惜成本代价,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笼络一切可以笼络的人才,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才能扳倒那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赵光义确定的斗争策略。

在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的过程中,赵光义本着“广泛撒网,重点捕鱼”的原则,大开方便之门,广收天下豪杰,朝廷中的文武大臣,社会上的贤士名流自然是笼络拉拢的重要对象,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僧道奇人,绿林好汉、江湖术士,甚至身背命案的刑满释放人员,只要是有一技之长,愿意投靠效命的也都是来者不拒,罗致门下,要官给官,要钱给钱,颇有些当年“战国四公子”仗义疏财、广结豪士之遗风。

在笼络人心、培植势力方面,赵光义同他的兄长一样是天生早熟、无师自通的政治高手,从某些方面说他甚至比自己的哥哥赵匡胤玩得更加得心应手,比自己的政敌赵普更加讲究策略机谋,因为他能做到当朝皇帝和宰相都做不到的事情。

赵匡胤笼络人心的手段是“真中取”,恩威并济,软硬兼施,主要靠着自己的威望和个人魅力征服人心,靠着自己的一片赤诚真挚之心,换取别人忠贞不渝,肝胆相照的的诚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这一点从前面的“义社十兄弟”、“杯酒释兵权”、“设宴罢藩镇”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都体现地淋漓尽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9 20:11:52 +0800 CST  
【正文】

与之相对,赵光义拉拢势力的方式则是“曲中求”,他拉人的方针是“钱字开道,义字当头”,凡是能动用的手段都去充分调动,凡是可以拉拢的对象都去努力争取,甚至连自己皇兄赵匡胤的墙角也敢去挖。

具体来说,赵光义拉拢势力的第一个手段是请客送礼。

我国自古乃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也算是我国一条历史悠久、千古不变的政治法则了,历朝历代很少有人能够抵制住这种诱惑,如果送礼的人是皇帝的亲弟弟,开封府尹,你还是装作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拒收礼品,那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以后还想不想在京城混了?

在强大的金钱攻势和利益诱惑下,朝廷的很多文武官员都纷纷被拉下水,甚至改换阵营投靠了赵光义的怀抱,成了他的支持者。

赵光义的第二个手段则是为人说情,开脱罪责。

宋太祖赵匡胤嫉恶如仇,眼睛容不得沙子,对那些贪赃枉法、残忍暴虐、侵害百姓的官员他向来都是从重惩处,绝不手软,轻者削职为民,黔面充军,重者则杀头流放,永不赦免。

朝廷文武大臣臣都知道当今皇帝的性格,因此很少有人敢在这些事情上为别人出面说情,但赵光义是一个例外。

作为一个母亲生出的亲兄弟,弟弟赵光义与哥哥赵匡胤的性格差别却很大,他十分懂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笼络人心。

朝廷官员或者地方藩镇中若是有人犯了错,只要找到赵光义,他总是表现出一副慈悲为怀的样子,为他们出面讲情,从中游说,曲意加以保全,而通过这种方式死里逃生的人欠了赵光义的情,很容易会对赵光义感恩戴德,被发展成为他的铁杆粉丝。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29 21:11:50 +0800 CST  
@非咸非淡 2015-03-27 23:35:27
@tqzrd 6923楼 2015-03-27 16:24:00
@非咸非淡 2015-03-22 12:15:52
@bjpbjpbjpc 6811楼 2015-03-21 22:45:00
作者:睡觉呼噜威震天 时间:2015-03-21 22:33:46
有你一份?打着全民所有的愰子而已,既然有你一份,那你从中得到什么了?给你发工资了?发福利了?发奖金了?给你股份了?给你分红了?让你参与决策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啥权利都没有,全民所
—————————————......
-----------------------------
感谢非咸非淡兄一如既往的支持!如你所说,楼主这篇文章在内容、逻辑、文字等各方面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包括你在内很多朋友都在帮忙指出,这说明楼主在写作时下的功夫还是不够,不光是态度和能力的问题,还有历史观的问题。如果两个人在历史观上根本不同,那么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同一个人、同一个事件的评价肯定也不一样,而一个人的历史观是很难改变的,就像同样写通史,钱穆、范文澜、吕思勉、白寿彝等人的史观各不相同,所以对文中的谬误楼主一定会加倍注意,至于整体历史观相异之处,楼主不敢苟同。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兄台,批评也是一种支持,而且是一种不遗余力的支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0 10:52:43 +0800 CST  
【正文】

出于兄弟感情和面子问题,对赵光义出面说情的人,赵匡胤往往也会稍加宽恕,但有一点恐怕是他想不到的,那就是自己这种宽大处理成了自己弟弟用来收买人心,笼络势力的手段,就连自己身边的个别心腹也因此投入了赵广义的阵营。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年夏天,由于京城粮食储备不足,国库的粮食出现了短缺,有关部门预计现有的存粮只能供应到第二年二月份左右,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到时候京城文武百官包括皇帝大人在内,就会没有饭吃,只能忍饥挨饿。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在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粮食问题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

正因为如此,京城的粮食储备是历朝历代朝廷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各地方甚至都是集全国之力供应京城粮食,确保京城人口的基本保障,因此除非出现天灾人祸,否则很少出现京城粮食短缺的现象,在宋朝更是极为罕见。

得知这一消息的赵匡胤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他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时任“权判三司”(财政经济部门的负责人)的楚昭辅,表示要治他的失职渎职罪。

楚昭辅十分清楚赵匡胤的脾气性格,受到训斥之后极为惶恐,考虑再三,他觉得唯有赵光义有能力拉自己一把,便连夜去找开封府尹赵光义求救。

楚昭辅是赵匡胤当年的使府心腹幕僚之一,也是开国文官功臣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如果能拉他入伙,对自己来说是如虎添翼啊!

想到这里,赵光义慨然应允,第二天就亲自去赵匡胤说情。

经过一番努力,楚昭辅如愿以偿免于处罚,也顺理成章投入赵光义门下,开封府一派又添一员实力干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0 20:47:42 +0800 CST  
【正文】

第七十八章 明争暗斗

赵光义并不知道,在自己一心一意搞关系,埋头苦干拉人才的时候,自己的对手赵普已经察觉到了他的意图和野心。

作为一名擅长权谋心机的政治老手,赵普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情报网络早已覆盖整个京师,赵光义势力的膨胀更是逃不过他的眼睛。

一开始,赵普对此并没有过多的警惕,因为自己对赵光义非常熟悉,知道他是一个表面沉稳,内心要强的年轻人,现在自己的亲哥哥做了皇帝,他又当了开封府尹,拉拢个把人手,扩张一下势力,摆摆威风也是人之常情,不值得大惊小怪。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普发现事情开始不对劲了。

据情报反映,赵光义势力膨胀的速度十分惊人,朝廷和地方很多官员明里暗里都与开封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赵光义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假想敌,四处搜罗人才壮大实力。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堪与自己匹敌的对手。

不行,自己必须找一个机会,给他赵光义提个醒,只要我赵普一天在宰相的位置上,京城便由不得你赵光义一个人说了算。

不久之后,一个合适的机会出现了,这个机会是赵普自己创造出来的。

乾德四年春天,朝廷刚刚平定后蜀,急需派遣官员前去治理蜀地,人员的选派就成了一项十分紧要的工作。

身为大宋宰相,赵普当然要亲自挑选一批精明强干的人才去治理安抚这块刚收复的重要地区,经过一番精心认真的考虑,赵普在推荐名单中加入了一个叫冯瓒的官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0 21:29:48 +0800 CST  
【正文】

赵匡胤看过这个名单后十分满意,因为他对这个冯瓒早就十分赞赏,曾经公开称他“此人材力当世罕有”,准备加以提拔重用,现在他的姓名赫然在列,正好可以让他去干干这项“急难险重”任务,考察考察他的真实水平。

看来赵宰相在拟定名单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所选皆是干才啊!赵匡胤大笔一挥,就让这个冯瓒入蜀担任了梓州知州。

应该说,赵匡胤对赵普工作成绩的肯定只说对了一半。

赵普在拟定官员名单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对这个冯瓒给予了重点照顾,但他的动机却不是单纯的为国选材,培养干部,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私心,这一私心党的来源仅仅是因为一句话,具体地说就是赵匡胤那句“此人材力当世罕有”的话。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很多人听来无非就是皇帝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欣赏和赞誉而已,但事情传到赵普的耳朵里之后,他嫉贤妒能的老毛病又犯了。

从皇帝的话中,赵普感受到了一种有力的威胁:想当年,自己就是从枢密直学士的职位上历经提拔担任宰相的,现在皇帝如此赏识这个冯瓒,莫非也有培养和重用之意?
自己必须想办法压制一下这个对手。

赵普深知,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耍手段整人是不大安全的,于是他借治理蜀地之机,将冯瓒调出了京城,出知梓州。

与此同时,赵普还在冯瓒身边安排了自己的一名亲信担任卧底,负责暗中监控冯瓒在蜀中的所作所为,搜集他的过失,寻找机会予以打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0 21:48:56 +0800 CST  
@猪一般的男子 2015-03-28 12:00:54
楼主,对于有些 历史 纯学术的东西可以写的少一点,主要侧重故事情节
-----------------------------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关于故事情节和制度的内容,我其实也是蛮纠结的。

首先楼主不希望把本文写成一个纯粹的故事,中间会加入一些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制度,后面还会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这样显得比较有知识含量*^_^* 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分析讲述,会更有利于大家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因为制度才是决定和影响当时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很多历史现象之所以具备鲜明的特殊性和时代性,正是因为它发生在当时的时代和制度背景之下。

其次楼主也不想把本文写成一篇学术文章,因为很多朋友不喜欢看特别严肃的学术文章(当然以楼主的水平想写这么长的学术文章也是写不出来的),楼主本文的定位是以正史记载为主要依据的历史主题文学作品,这决定了本文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人物形象为主体,至于制度体系等接近学术性的内容,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性的东西。

综上所述,故事情节仍然是本文的重头戏,只是由于现在是宋初,正处于一个建章立制的重要阶段,所以才会在这部分花费笔墨较多,一旦到了真宗以后故事情节展开,制度方面的内容就会少得多了。如果兄弟觉得这方面确实枯燥,也可以“跳读”略过这部分内容不看,绝对不会影响整体故事的进展。

感谢朋友真诚的建议,后面我也会适当调整“制度”在全文所占比重和叙述方式,以免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主线,望朋友常来批评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1 12:30:56 +0800 CST  
@青楼红袖招 6969楼 2015-03-31 08:05: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03-3021:48:56

【正文】

赵匡胤看过这个名单后十分满意,因为他对这个冯瓒早就十分赞赏,曾经公开称他“此人材力当世罕有”,准备加以提拔重用,现在他的姓名赫然在列,正好可以让他去干干这项“急难险重”任务,考察考察他的真实水平。

看来赵宰相在拟定名单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所选皆是干才啊!赵匡胤大笔一挥,就让这个冯瓒入蜀担任了梓州知州。

应该说,赵匡胤对赵普工作
—————————————————
呵呵,见仁见智,欢迎批评,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多多益善,批评多了更热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31 18:56:09 +0800 CST  
@12月的花 6975楼 2015-03-31 16:46:00
看到70页,留个记号
—————————————————
多谢朋友支持!都看到70页了,看来我要加油了,望朋友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1 19:00:40 +0800 CST  
【正文】

冯瓒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他在知梓州期间不但抵挡住了后蜀乱军对州城的进攻,还趁势反击消灭了数千敌军,算得上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干才。

而赵普派去的那名卧底也十分高效,不久之后他就发现了冯瓒等一批官员集体受贿的罪行,并及时报告了赵普。

在赵普的授意下,很快就有官员出头告发检举冯瓒“受逑为奸”,要求朝廷纪检部门对此进行严肃调查处理。

赵匡胤可不是一个容易被忽悠的人,他担心万一有人诬告,空口无凭造成冤案,岂不是毁了这位极具前途的人才?于是下令把冯瓒调回京师,待案情查明之后再做处理。

赵普可不想放过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迅速采取主动,派人在半路拦住了冯瓒的行装,经检查在发现冯瓒行李包袱中藏有数包捆扎停当的“金银珍玩”,极有可能是行贿受贿所得。

这可大大出乎了赵匡胤的以外,自己不过是派冯瓒出了一趟差,时间还没超过一年,他居然就如此胆大妄为,收受巨额贿赂,实在让人痛心。

虽说赵匡胤不愿意就此失去一个人才,但冯赞罪行清楚,证据确凿,加之自己一贯对贪污受贿实行“零容忍”,以赵普为首的朝廷官员们又气势汹汹要求加以重罪,大有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意思,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也不能对他太过庇护。

经过一番权衡,赵匡胤还是顶住大臣们的压力,赦免了冯瓒的死罪。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位材力当世罕有却受逑为奸的人才因一念之差,最终落得个流放沙门岛的下场,随着他一起到岛上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还有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等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1 20:34:37 +0800 CST  
【正文】

从案情的前后经过来看,这件事似乎又是一个赵普妒贤嫉能的案例,但实际上却并非这么简单,冯瓒虽然被流放了,这件案子背后的斗争却还没有结束,因为此案牵涉到了另外一个大人物。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办案人员在冯瓒行李中搜查出来的金银财宝中,有几盒居然还贴着纸条,上书“送交刘嶅”四个字样。

很明显,这个叫“刘嶅”的人很可能就是收受这些财宝的人,也就是受贿人,看来这个冯瓒不光自己受贿,还要行贿他人。

对如此重要的线索,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当然不会放过,直接报告给了赵普。

赵普也纳闷了,自己在朝廷混了这么多年,手握人事任免大权,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名字,也听说过有这么号人物?以冯瓒的身份品级,为什么又要向这个叫刘嶅的人行贿呢?

天生的政治敏锐感告诉赵普,这其中必有隐情。

本着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一查到底的办案原则,赵普立刻派人去打探刘嶅的底细。

这一打听,赵普恍然大悟,原来刘嶅确实不是什么角色,但他的后台老板却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开封府尹赵光义,而刘嶅则是赵光义的得力幕僚。

赵普一下子感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但他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冯瓒既受贿也行贿,情节不可谓不严重,朝廷自然会处罚他,但这些还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送交刘嶅”这四个才值得警惕:冯瓒这是要借着向刘嶅送礼之名,行结交开封府尹赵光义之实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1 21:21:07 +0800 CST  
【正文】

既然牵扯到了赵光义,这可是一个杀杀他威风的好机会。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赵普表现出了对受贿官员冯瓒贪赃枉法,受贿为俅行为的强烈愤慨,在论罪之时力主将他处死,虽然最后赵匡胤给冯瓒打了个九折,把斩首变成了流放,但打击政敌的目的基本还是达到了。

对于冯瓒一案,赵光义十分恼火,这个赵普实在是欺人太甚,平日里自己对他不满,却从来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今天反被他给先发制人,摆了一道,这口气如何能咽下去?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我必须要寻机报复,也给这个赵普点颜色看看,让他看看我赵光义的实力!

赵光义对冯瓒一案前前后后又仔仔细细想了一遍,总觉得事出蹊跷:朝廷里官员多的是,赵普为什么会针对性地专门查冯瓒一个人?而且是趁冯瓒行李在路上的时候突击检查?难道是有人提前得知了冯瓒在行李中夹藏金银财宝的消息?如此隐私的事情竟然有人知晓,必定是有知情人告密,否则绝不可能被朝廷知晓,莫非是自己的身边出了内奸?

他一个个地细数自己的那些幕僚,数来数去终于发现了一个可疑分子。

这个人叫宋琪,时任开封府推官,也是赵光义的幕僚。赵光义本来对他礼遇甚厚,但一番细想之下发现宋琪竟是赵普的同乡,且与赵普私下往来甚为密切。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看来这个宋琪极有可能是赵普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得想办法把他挤兑出去。

于是,赵光义不停地向皇帝进言诋毁宋琪,很快就把他赶出了开封府,甚至干脆逐出了京师,打发到边远地区的陇州,多少算是解了胸中一口恶气(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一场暗地里的较量中,年轻气盛、工于心计的赵光义不敌更加精于权谋、斗争经验更加丰富的赵普,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1 21:43:08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